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名师精编教案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能力;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通过阅读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古代建筑中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2.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2.阅读、欣赏、分析诗词的方法;3.语言表达、思维飞跃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的分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能力。

2.阅读将屈原的《离骚》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段文字分组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将古代建筑和诗词联系起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座历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文献查阅,掌握更多的建筑文化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扬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完成小组课题的设计和论文的撰写。

4.作品展示小组课题完成后,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报告等形式介绍所选建筑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相关信息,并讲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

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5.总结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下一个学习环节提供充足的思想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文教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发掘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小组合作、阅读、欣赏等多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2.通过案例教学,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通过合作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二、教学内容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三、教学步骤1.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点播或直播一些与杜甫和《咏怀古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诗歌和文化遗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体验。

2.讲解诗歌讲解诗歌过程中,应首先讲述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和诗人。

然后带领学生共读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境和思想,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3.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绘制一幅与诗歌相关的图画或漫画,体现诗歌的意境和氛围;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堂任务,如课文选读、生字词语掌握、诗歌赏析、图片展示等,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

4.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本地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传统技艺等,了解其历史、风格、意义和现状,以及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鼓励学生为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举措。

5.合作探索在合作探索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本地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探索,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现状和问题,并设计一个方案或活动,为其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

如:制作宣传海报、举办文化节庆、组织义务修缮等。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加深合作和学习的效果。

6.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感想、日记或读后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影视资料或音频资料,进行现场点评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2.案例教学3.合作学习4.探究式学习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2.作业评估3.小组合作评估六、教学资源1.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图书、视频、音频资源2.相关课文和诗歌的解读和赏析资料3.教师制作的PPT和投影片4.小组合作探索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反馈回顾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不仅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而且也可以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文化探索和保护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名师精编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名师精编教案2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向学PPT展示与昭君有关的图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进入课文《咏怀古迹》(其三)。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昭君图,引出典故“沉鱼落雁”中的“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

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再从昭君出塞图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问题,昭君为什么愿意离开汉宫去遥远的匈奴?《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

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

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课程标准】1.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在自读自查的基础上,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分析,找出昭君所“怨”与诗人情感的共通处,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3.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古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意象、手法、情感)。

【评价任务】1.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通过“课堂活动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

(评价目标1)2.通过诵读与讨论分析,能够完成“课中探究案”中“课堂活动二”的探究题。

(评价目标2)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课堂活动三”中关于“咏史怀古诗”的归纳任务。

(评价目标3)【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资源与建议】图片资料:昭君出塞图。

音频资料:《出塞曲》音频。

搜集杜甫在夔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和其他几首《咏怀古迹》,更全面地了解本诗的情感内涵。

【课时计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自读自查,读准字音群山万壑. ( ) 朔.漠 ( ) 青冢. ( ) 省.识( ) 环珮. (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杜甫:字______,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而被誉为“_______”。

杜甫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其风格特点主要是________。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________”。

《咏怀古迹》:这是诗人作于大历元年秋天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这一组律诗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课文概述《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

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尾篇,有关作者及创作背景信息前两篇均有所涉及,但该篇是咏史诗,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资料。

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和诗歌主旨。

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首先让学生谈谈对王昭君的认识。

2.引入诗人笔下的王昭君,结合王安石的《明妃曲》加以理解。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3.引出杜甫的诗篇。

[设计思路]由学生对昭君的平面认知〔比如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到诗人笔下的昭君〔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即“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再到杜甫笔下的昭君及其承载的作者的情怀──基本思路是先分析昭君这一人物形象,继而分析出这一人物形象又成为诗人笔下的载志意象。

〔二〕写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某某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最新人教版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最新人教版
沉闭 鱼月 落羞 雁花 之之 容貌
2021/3/10
讲解:XX
1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 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 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 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 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 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 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 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怨恨之情。
2021/3/10
讲解:XX
10
1. 在这首诗当中,你 认为哪个词最能表达诗歌 的情感?
2.思考:这首诗写的是昭 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 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 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荆门指
的是湖北宜都西北。昭君故里即今天
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 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2021/3/10
讲解:XX
21

历 史 上 的 昭 君
昭君选秀入长安
•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 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 称她为明君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 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 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 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 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怀

迹杜
( 其



2021/3/10
讲解:XX
7
《咏怀古迹》是一组 七言律诗,借古迹 来抒发诗人的心怀 共五首,每首各咏 一古迹,依次是
庾信故居

新人教版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一、诵读提示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

“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王宇,有余音绦绕之感。

二、整体感知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

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

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了)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庚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可资参考。

咏昭君这一章内容大意在“诵读提示”中已略及,勿庸赘述。

三、鉴赏要点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枢,《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杜甫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王昭君、杜甫,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根据提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整合、梳理信息,归纳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整合信息,自主与合作探究问题并归纳答案。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人内心情感,站在历史高度认识问题。

四、教学设想:常规教学中,既然教师也是借助各种参考资料而“搬运”他人的解读,那么当然也可以由学生直接获取资料,自主探究并整合信息,进而主动获取知识。

或许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循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进入一个又一个“陷阱”。

这节课教师提供素材,充任组织者的角色,学生整合已有信息做研究者,根据老师提示和指导来完成学习。

力求通过这种形式的探索,由传统的“学生接受感悟”教学模式向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探索”模式转变。

五、教学过程:1.导入:请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形容什么的?(四大美女)其中“落雁”是谁?(王昭君)是啊,尽管柔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当一位饱含忧郁的诗人将她融入自己创作的诗歌中,那苍凉悲壮的意境,那感人至深的情绪,却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2.教学流程:(1)自主探究:结合文本信息,归纳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有哪些相似点?试着说说杜甫的创作意图是什么?素材提供:关于杜甫唐玄宗天宝五年,杜甫(-770)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后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最新人教版共34页文档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最新人教版共34页文档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4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最 新人教版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历史情感与个人感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的态度,以及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历史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教师导入: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英勇与智慧,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诗人笔下的昭君形象及其背后的历史情感。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咏怀古迹(其三)》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夸张与对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象征与借代等。

咏怀古迹(其三)(精选5篇)

咏怀古迹(其三)(精选5篇)

咏怀古迹(其三)(精选5篇)第一篇: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新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张飞【教学目标】1、了解《咏怀古迹》组诗的内容和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赏析《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手法。

3、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4、背诵全诗【教学重点】学习诗歌借古抒怀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主旨【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2、《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时间: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3)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揭示学习目标1、了解《咏怀古迹》组诗的内容和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赏析《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手法。

3、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4、背诵全诗三、自主学习(一)展示自学提纲1、反复诵读并结合注释,疏通诗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2、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3、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概括了王昭君的悲剧4、王昭君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5、“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6、王昭君“怨”什么?7、题为“咏怀”,但本诗写的是王昭君之怨,如何理解作者这一用意?(二)检测自学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c、委婉的讽刺:汉元帝仅凭图画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昵?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讽刺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其人的昏庸。
四、质疑再探:
同学们'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又生成了哪些新的问题?
小结
纵观全诗诗人借昭君的“怨恨”,寄寓思乡之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感慨。
亦通过本诗主旨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弄清了鉴赏咏史诗的方法,即:弄清
的踪迹都生发了怎样的感慨昵?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文题)
二、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提出问题。
I、预设问题:
①本诗的诗限是什么,如何理解诗眼的内容和情感?。
②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③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下面请同学们舟声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瑕空归夜月魂。”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嫁异邦,身死异国,远葬他乡,月魂空归,表达了对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那千古琵琶声,都是怨恨所谱写的:怨一埋没汉宫,恨一远离家国。
②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诗人写王昭君有何用意?)
读完这首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探究,将预习时相关问题的探究结果圈点批画在诗文中。
三、解疑合探
根据要求进行
1、小组内交流自保结果,由组长负责达成共识:将探究的成果形成文字,
展示点评的。
2、问题参考答案:
①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如何理解诗眼句的内容和情感?
“干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位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汉家王朝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3.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

2.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及历史文化背景。

2.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杜甫,引导学生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咏怀古迹》这个系列,简要介绍该系列诗歌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江南”、“汉水”、“王昭君”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

3.分析诗歌的情感,如“怀古”、“忧国忧民”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王昭君出塞”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与“塞上苦,胡雁哀鸣”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如“汉水临流”、“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拟人手法,如“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咏怀古迹(其三)》名师教案1

《咏怀古迹(其三)》名师教案1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上课说明《咏怀古迹(其三)》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诗歌,是一首以怀古咏史为题材的律诗,杜甫借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来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和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课将从一首诗拓展到这一类诗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题材的基础上,归纳鉴赏方法,品读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学情分析古代诗歌距离我们今天时间较长,其中涉及到典故很多,又蕴含古人身世背景的思想情感,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有很大难度。

再加上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等特征,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在诗歌鉴赏中还不能用比较规范、专业的鉴赏语言,这也给学生在诗歌鉴赏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王昭君的历史故事,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②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③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感受作者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4、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诗人于咏史中蕴含的感情。

5、教学难点:掌握并运用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时数:1课时一、导入我想问问大家一个词:女神,何为女神?对了,刚刚很多同学都提到——美貌、成绩、人际、素质、内涵等等,我们现在所说的女神一般指的是外貌与智慧等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女性。

其实我们周围也常常有这样的女神对吧,其实女神这一说由来已久,上溯古代我们也有四大女神:西施、貂蝉、杨玉环、王昭君。

那么我们今天也要来说说这位被传诵至今的女神,就是王昭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

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
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

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
3. 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怨恨”:“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空归月夜魂”)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板书: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6.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例子: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

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3)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四,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