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014年)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0)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0)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背景和目标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每组一盒火柴,一枚生锈的铁钉,一根蜡烛,一张白纸,图片。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第一部分: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沙和豆子混合后,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猜:不会。

这是学生的经验。

观察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发生变化了吗?豆子发生变化了吗?”学生判断:没有。

这是学生的观察结果。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即使学生的看法一边倒,但是“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混合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首先要观察描述沙和豆子在混合前的特点,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ii)及解析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ii)及解析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II)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6分)四联苯的一氯代物有()421的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H2:CuSO4?5H2O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CuSO4(s)+5H2O(l),热效应为△H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作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8.(13分)在容积为1.00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2NO2(g),随温度的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的△H_________ 0(填“大于”或“小于”);100℃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在0~60s时段,反应速率v(N2O4)为_________ mol?L﹣1?s﹣1;反应的平衡常数K1为_________ .(2)100℃时达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c(N2O4)以0.0020mol?L﹣1?s﹣1的平均速率降低,经10s又达到平衡.①T_________ 100℃(填“大于”或“小于”),判断理由是_________ .②列式计算温度T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2_________ .(3)温度T时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平衡向_________ (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判断理由是_________ .9.铅及其化合物可用于蓄电池、耐酸设备及X射线防护材料等,回答下列问题:(1)铅是碳的同族元素,比碳多4个电子层,铅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是第①_________ 周期、第②_________ 族;PbO2的酸性比CO2的酸性③_________ (填“强”或“弱”).(2)PbO2与浓盐酸共热生成黄绿色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④_________ .(3)PbO2可由PbO与次氯酸钠溶液反应制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⑤_________ ;PbO2也可以通过石墨为电极,Pb(NO3)2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为电解液电解制取,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⑥_________ ,阴极上观察到得现象是⑦_________ ;若电解液中不加入Cu(NO3)2,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⑧_________ ,这样做的主要缺点是⑨_________ .(4)PbO2在加热过程发生分解的失重曲线如图所示,已知失重曲线上的a点为样品失重4.0%(即×100%)的残留固体.若a点固体组成表示为PbOx 或mPbO2?nPbO,列式计算x值和m:n值⑩_________ .10.某小组以CoCl2?6H2O、NH4Cl、H2O2、浓氨水为原料,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了橙黄色晶体X,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氨的测定:精确称取wgX,加适量水溶解,注入如图所示的三颈瓶中,然后逐滴加入足量10%NaOH溶液,通入水蒸气,将样品液中的氨全部蒸出,用V1mLc1mol?L﹣1的盐酸标准溶液吸收.蒸氨结束后取下接收瓶,用c2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HCl,到终点时消耗V2mLNaOH溶液.②氯的测定:准确称取样品X,配成溶液后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K2CrO4溶液为指示剂,至出现砖红色沉淀不再消失为终点(Ag2CrO4为砖红色)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中安全管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 .(2)用NaOH标准溶液确定过剩的HCl时,应使用_________ 式滴定管,可使用的指示剂为_________ .(3)样品中氨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_________ .(4)测定氨前应该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若气密性不好测定结果将_________ (填“偏高”或“偏低”).(5)测定氯的过程中,使用棕色滴定管的原因是_________ ,滴定终点时,若溶液中c(Ag+)=2.0×10﹣5mol?L﹣1,c(CrO42﹣)为_________ mol?L﹣1.(已知:Ksp(Ag2CrO4)=1.12×10﹣12)(6)经测定,样品X中钴、氨和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3,钴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制备X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X的制备过程中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1.将海水淡化与浓海水资源化结合起来是综合利用海水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是先将海水淡化获得淡水.再从剩余的浓海水中通过一系列工艺流程提取其他产品.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改进和优化海水综合利用工艺的设想和做法可行的是_________ .(填序号)①用混凝法获取淡水②提高部分产品的质量③优化提取产品的品种④改进钾、溴、镁等的提取工艺(2)采用“空气吹出法”从浓海水吹出Br2,并用纯碱吸收.碱吸收溴的主要反应是Br2+Na2CO3+H2O→NaBr+NaBrO3+NaHCO3,吸收1molBr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_ mol.(3)海水提镁的一段工艺流程如图:该工艺过程中,脱硫阶段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产品_________ ,1L浓海水最多可得到产品2的质量为_________ g.(4)采用石墨阳极、不锈钢阴极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电解时,若有少量水存在会造成产品镁的消耗,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2.周期表前四周期的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核外电子总数与其周期数相同,b的价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有3个,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d与c同族;e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但次外层有18个电子.回答下列问题:(1)b、c、d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_________ (填元素符号),e的价层电子轨道示意图为_________ .(2)a和其他元素形成的二元共价化合物中,分子呈三角锥形,该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 ;分子中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是_________ (填化学式,写出两种).(3)这些元素形成的含氧酸中,分子的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的酸是_________ ;酸根呈三角锥结构的酸是_________ .(填化学式)(4)e和c形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如图1,则e离子的电荷为_________ .(5)这5种元素形成的一种1:1型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呈四面体结构;阳离子呈轴向狭长的八面体结构(如图2所示).该化合物中,阴离子为_________ ,阳离子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有_________ ;该化合物加热时首先失去的组分是_________ ,判断理由是_________ .化学-选修3:有机化学基础13.立方烷()具有高度对称性、高致密性、高张力能及高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合成立方烷及其衍生物成为化学界关注的热点.下面是立方烷衍生物I的一种合成路线:回答下列问题:(1)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2)③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 ,⑤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 .(3)化合物A可由环戊烷经三步反应合成:反应I的试剂与条件为_________ ,反应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反应3可用的试剂为_________ .(4)在I的合成路线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化合物是_________ .(填化合物代号)(5)I与碱石灰共热可化为立方烷.立方烷的核磁共振氢谱中有_________ 个峰.(6)立方烷经硝化可得到六硝基立方烷,其可能的结构有_________ 种.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II)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作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计算得到;化学平衡常数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1.28mol/LPbO O2PbClPbClO×32=239×4.0%,2,则×5=;=69.6gMg+Cl MgMg+Cl Mg,=2,根据,;,在铜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

山东省青岛市2014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青岛市2014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青岛市2014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6道小题,每题1分,共16分)1.(1分)(2014•青岛)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菜刀生锈B.葡萄酿酒C.食品发霉D.瓷盘摔碎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食品发霉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瓷盘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1分)(2014•青岛)下列燃料燃烧时,能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是()A.氢气B.柴草C.酒精D.汽油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即是在反应过程中不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氢气、柴草、酒精、汽油等常用燃料的生成物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产生二氧化碳,能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故选项正确.B、柴草燃烧的主要生成物是二氧化碳,不能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故选项错误.C、酒精汽油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故选项错误.D、汽油燃烧产物主要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生活中常用燃料燃烧的生成物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1分)(2014•青岛)光导纤维是由二氧化硅(SiO2)制成的,二氧化碳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A.+1 B.+2 C.+3 D.+4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SiO2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解答:解: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4.(1分)(2014•青岛)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倾倒液体B.称量固体药品C.读取液体体积D.加入粉末状固体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固体药品的取用.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从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①瓶塞倒放,②标签对准手心,③瓶口紧挨试管口去分析解答;B、从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应把砝码放在右盘,药品放在左盘去分析解答;C、从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去分析解答;D、从在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或试管壁上去分析解答;解答:解:A、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①瓶塞倒放,②标签对准手心,③瓶口紧挨试管口,故正确;B、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应把砝码放在右盘,药品放在左盘;故错误;C、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故正确;D、在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或试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故正确;由于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故答案为:B.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实验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5.(1分)(2014•青岛)下列化学用语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一致的是()A.C o﹣﹣﹣1个一氧化碳分子B.3Fe3+﹣﹣﹣3个亚铁离子C.2SO42﹣﹣﹣﹣2个硫酸根离子D.4N2﹣4个氮原子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元素符号有大小写之分;B、1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C、1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D、氮元素的元素符号可以表示1个氮原子.解答:解:A、Co表示1个钴原子,或表示钴元素,或表示钴这种物质,不能表示一氧化碳分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3Fe3+表示3个铁离子,不能表示3个亚铁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该选项说法正确;D、4N2表示4个氮气分子,不能表示4个氮原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的认识,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小.6.(1分)(2014•青岛)2014年青岛世园会园区内设有许多直饮水要,其中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步骤②对应的作用是()A.吸附杂质B.过滤C.杀菌消毒D.蒸馏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除去不溶物的一般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超滤膜可以除去不溶性的杂质,所以步骤②对应的操作是过滤;答案:B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自来水中所含杂质的成分,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除去即可.7.(1分)(2014•青岛)最适宜小麦生长的土壤pH为6.0﹣7.0.某土壤(pH=7.5)种植的小麦长势较差,在施用某农家肥后生长很好,这说明该农家肥的pH()A.小于7 B.等于7 C.大于7 D.无法判断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土壤(pH=7.5)种植的小麦长势较差,呈碱性,施用某农家肥后生长很好,根据酸碱相互中和的性质,说明所施农家肥的为酸性,据此解答.解答:解:土壤(pH=7.5)种植的小麦长势较差,呈碱性,施用某农家肥后生长很好,根据酸碱相互中和的性质,说明所施农家肥的为酸性,pH小于7,观察选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中和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8.(1分)(2014•青岛)调查统计表明,很多火灾伤亡事故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下列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离D.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吸排油烟机排气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在扑灭电器着火时,应注意预防触电事故,并小心被烧热的电器遇水可能发生爆炸;B、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C、根据高楼着火的急救方法分析;D、可燃性气体煤气与空气混合达一定浓度时,遇火就会产生爆炸,为避免泄漏的煤气发生爆炸,应降低空气中煤气含量.解答:解:A、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切断电源可以防止触电或火势进一步蔓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可以防止有水时电器发生爆炸,故说法错误;B、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方法正确;C、高层住房着火时,应从安全通道逃离,不能乘坐电梯逃离,以防断电被困,故方法错误;D、煤气泄露,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关闭阀门防止煤气继续与空气混合,开窗通风降低室内空气与煤气的混合浓度,这样做都可以防止混合气体产生爆炸,而不是点火检查,故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是撤离可燃物都是常用的灭火原理,在具体扑火时还要结合火场实际,选择恰好的灭火方法.9.(1分)(2014•青岛)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不断研发新型材料,用途广泛的不锈钢是一种()A.非金属材料B.有机合成材料C.复合材料D.金属材料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解答.材料主要包括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金属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解答:解: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不锈钢是一种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D.点评:明确材料的分类就能顺利解答此类试题.10.(1分)(2014•青岛)生产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将废旧塑料袋焚烧处理B.降低新装修房屋内的甲醛含量,最好的方法是紧闭门窗并在房间内放一盆水C.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D.提倡节日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增加喜庆气氛考点:白色污染与防治;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A、根据焚烧废弃塑料会造成空气污染解答;B、根据为降低居室甲醛含量,应该打开门窗通风换气;C、根据化肥、农药要合理使用,以避免污染水体解答;D、根据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空气污染解答.解答:解:、A、为减少“白色污染”,集中并露天焚烧废弃塑料袋,会造成环境污染,故错;B、降低居室甲醛含量,应该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故错;C、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以避免污染水体,是可取的,故对;D、提倡节日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增加喜庆气氛,会造成空气污染,故错.答案:C点评:本题把化学知识融入生活,使学生了解了化学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11.(1分)(2014•青岛)如图是某品牌牙膏包装盒上的部分说明,这里的碳酸钙和水都属于()A.盐B.氧化物C.单质D.化合物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碳酸钙属于化合物中的盐,水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解答:解:A、碳酸钙属于化合物中的盐,水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不属于盐,故选项错误;B、碳酸钙属于化合物中的盐,但不属于氧化物,水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故选项错误;C、碳酸钙和水都属于化合物,不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D、碳酸钙属于化合物中的盐,水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因此它们都属于化合物,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12.(1分)(2014•青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I),具有“智力元素”之称.健康成人体内的碘元素含量为25mg~50mg.已知碘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则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A.28 B.53 C.74 D.103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解答:解: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已知碘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则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故选:B.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13.(1分)(2014•青岛)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B.洗涤剂常用来去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C.工业上常用稀硫酸除去铁锈,是由于稀硫酸能与铁反应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是由于干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酸的化学性质.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根据氮气做保护气的依据考虑;B、根据洗涤剂去除油污的原理分析;C、根据稀硫酸与铁锈反应考虑;D、根据干冰升华吸热考虑.解答:解:A、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可用氮气作保护气,故说法正确;B、洗涤剂常用来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有乳化功能,故说法正确;C、稀硫酸能与铁锈反应,故工业上常用稀硫酸除去铁锈,故说法错误;D、因为干冰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中水蒸气冷凝成水滴,所以可用于人工降雨,故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14.(1分)(2014•青岛)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C.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21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A、从泥水不是溶液去分析解答;B、从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去分析解答;C、从不能增大物质的溶解度去分析解答;D、从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是指在6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10g硝酸钾,溶质质量为:110g,溶剂质量为100g去分析解答;解答:解:A、泥水不是溶液,没有溶质和溶剂;故错误;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正确;C、搅拌可以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但不能增大物质的溶解度;故错误;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是指在6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10g硝酸钾,溶质质量为:110g,溶剂质量为100g,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10;故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定义,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及溶解度的含义,题目较简单,做题时要仔细.15.(1分)(2014•青岛)下列对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并读出pHB.收集二氧化碳时,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已集满二氧化碳C.向鸡蛋清中滴加几滴浓硝酸,微热,出现黄色D.将碘水滴加在馒头片上,出现蓝色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分析:A、根据PH试纸在使用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然后将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得出PH值解答;B、根据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解答;C、根据浓硝酸能使蛋白质变性考虑;D、淀粉溶液遇碘单质显蓝色,将碘水滴加到含有淀粉的食品中会变蓝.解答:解答:A、pH试纸在使用时,不能用水将pH试纸润湿,若用水润湿则将溶液稀析,测得的结果不准确,故错;B、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已集满二氧化碳,故对;C、浓硝酸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变成黄色,蛋清中含有蛋白质,所以向蛋清溶液中滴几滴浓硝酸,微热,出现黄色,故正确;D、面包中含有淀粉,碘遇淀粉变蓝色,故碘水滴在面包片上,出现蓝色,故正确.答案:A点评:此题难度不大,是对PH试纸使用、石蕊试纸的使用、淀粉的检验等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实验操作,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16.(1分)(2014•青岛)按元素周期表(局部)提供的信息,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A.铍(Be)和镁属于同一个族B.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多C.铝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3D.N a+和Mg2+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处于同一纵行的元素为同一族;B.同一周期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多;C.原子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D.Na+和Mg2+都是失去了最外层电子数形成的离子,故Na+和Mg2+核外电子数相同;解答:解:A.处于同一纵行的元素为同一族,铍和镁处于同一纵行属于同一个族,说法正确;B.同一周期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多;说法正确;C.原子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铝原子的原子序数=13,但核内中子数不一定为13,说法错误D.Na+和Mg2+都是失去了最外层电子数形成的离子,故Na+和Mg2+核外电子数相同;答案:C点评:对信息进行针对性解读,要结合选项进行分析,这样可以避免分析的盲目性,从而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二、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本题共6道小题,每题2分,共12分)17.(2分)(2014•青岛)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的发现使得化学科学由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改变的是()A.原子的种类B.分子的数目C.原子的数目D.元素的质量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解: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一定不变;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一定不变;D、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一定不变.故选:B.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18.(2分)(2014•青岛)镁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目前使用的镁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其主要流程如图:上述转化过程中未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从各种反应类型的特点去判断流程图中出现的化学反应是哪一类反应.解答:解:从流程图中可知有下列反应:氯化镁和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Mg(OH)2↓+CaCl2;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个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氯化镁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镁和氯气,其化学方程式为:MgCl2Mg+Cl2↑,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是“一变多”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答案为:BC.点评:记住四大基本反应的特点,学会去判断一个反应是哪一类反应.19.(2分)(2014•青岛)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C.通常盐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硝酸铵中没有金属阳离子,不属于盐D.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但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考点:碱的化学性质;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A、显碱性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C、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D、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解答:解: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该选项说法正确;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但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不是燃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盐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硝酸铵中虽然没有金属阳离子,但是属于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但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例如中子不显电性,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D.点评:铵根离子虽然不是金属离子,但是化学性质和金属离子相似,因此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要注意理解.20.(2分)(2014•青岛)如表中除去物质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 氮气氧气将气体缓缓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B 氧化钙碳酸钙高温煅烧C 氯化钙溶液盐酸加过量氢氧化钙溶液D 氯化钠溶液氯化镁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适量稀盐酸至溶液pH=7A.A B.B C.C D.D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解答: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B、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C、盐酸能与过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氯化镁能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再过滤、向滤液中加适量稀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至溶液pH=7,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故选:C.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21.(2分)(2014•青岛)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B.向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D.向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金属镁和铝。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科版 (2)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科版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背景和目标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通过加热白糖这个活动,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到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每组透明塑料杯两个分别装沙和豆子(洁净)、一根搅棒、一张大百纸、两张小纸、一个筛网、一支蜡烛、一个金属勺、白糖、火柴、护目镜、实验记录单。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说说生活中变化着的事物,渗透物质在变化的思想2.有没有不变的物质?(二)复习引入1.上节课研究了《身边的物质》,明确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揭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观察折弯铜丝和撕开纸片,发现改变了形状和大小。

(三)混合沙子和豆子1.出示沙子和豆子,把沙子和豆子混合,会不会发生变化?2.学生预测3.已经混合了怎样和之前的去比较?渗透取样的意识4.出示实验要步骤和要求取样混合搅拌分离对比5.学生观察、实验讨论6.交流发现7.小结:搅拌产生的碎屑,只说明沙和豆子形态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本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课一练-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科版(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课一练-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科版(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化学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 )。

A. 有新物质生成B. 形态改变C. 大小改变D. 有发光、发热现象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把易拉罐压扁B. 水结冰C. 铁钉生锈D. 气球爆炸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火药爆炸B. 木头燃烧C. 面包发霉D. 湿衣服晾干4.厨房中,下列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食盐结块B. 烧开水C. 天然气燃烧D. 瓷器敲碎5.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A. 没有明显变化B. 变成了其他物质C. 豆子发芽了6.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

A. 物理变化B. 化学变化C.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7.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5分钟,白糖()A. 只变成液态的糖B. 先变成液态的糖,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C. 先变成水,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二、填空题(共9题;每空2分;共38分)8.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________,有些变化产生了________,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________。

9.我们把沙和豆子混合在一起,然后将其分离,沙和豆子___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属于________变化。

10.将铜抽成细丝用来做导线,这一变化属于________变化;而铜器放置久了会生成一种绿色的物质,这种变化属于________变化。

1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混合物进行分离,如下图中的甲是根据物质的轻重不同将物质进行分离;下图中的乙是根据物质的颗粒大小不同将物质进行分离;下图中的丙是根据物质的状态不同将物质进行分离。

将这些混合物分离后进行观察,________(填“有”或“没有”)新物质生成,这些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1)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1)

附件1:绥德县第三届优秀教科研成果交流评选申报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名州镇中心小学王欣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2)体会运用证据的规则,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即证据越多证明聚就充分结论也就越可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教学准备:记录纸、火柴、蜡烛、一把小铁勺、镊子、玻璃皿、白糖、搅拌棒、烧杯(装清水)、一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是在不断的变化的。

有些物质有明显变化,像三年级学习的小苏打和醋的混合、上节课学习的火柴的燃烧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沙和黄豆的混合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那这下明显和不明显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新疑问来学习物质单元第二课,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导课简洁,直入主题;图片火柴的燃烧和小苏打与醋混合产生的大量气泡也蕴含着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二、观察加热白糖后的变化。

1、推测给白糖加热可能发生的变化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白糖,如果让白糖发生变化,你有什么方法?学生说方法。

像刚才大家说把糖放进水中进行溶解、碾碎等方法改变的是白糖的形状和状态,它的本质变了吗?还有同学说把糖放在火上加热,你们认为能发生变化吗?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并试着推测白糖可能发生的变化,师简要板书。

(评析:让学生自己说让白糖变化的方法,并进行变化现象的推测,推测时很多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白糖加热的变化现象进行推测,那白糖的变化会像他们推测的那样发生变化吗,这将激起学生对推测进行探究验证的欲望。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4)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4)
板书:混合沙和黄豆:没有产生新物质
小结: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沙和黄豆有多大变化,黄豆还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在科学实验中,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和观察到“有明显变化”同样重要。我们再来做个实验,看看物质有什么变化?
二、白糖的加热实验
1.白糖我们都见过,你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用蜡烛(酒精灯)给白糖加热,白糖会发生什么变化?(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让我们一起仔细的观察白糖,并认真做记录。
1.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比较混合沙和黄豆、白糖加热这两个实验有什么不同?生述。
2.师: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什么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9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解决这个问题。
3.师:你现在知道沙和黄豆混合是什么变化?加热白糖是什么变化?
师: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六年级学生通过对科学课程三年多的学习,已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规范的操作行为,以及良好的科学课堂习惯。关于本课学生接触的4种主要物质:豆子、沙、白糖、蜡烛,这几种物质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认识。而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黑色的炭一样的物质则是本课学生重点认识的新物质。



4.眼睛不能靠碟子太近;
5.第一阶段实验观察发现到有一点点变化就请熄灭酒精灯,暂停实验,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状态、颜色、气味等),并及时记录。
6.记录完毕,开始第二阶段实验请一直持续加热到不再变化。仍然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状态、颜色、气味等),并及时记录。
四、实验现象:
白糖
加热前
有一点点
3.第三组实验材料:玻璃片、蜡烛、火柴、记录表。

(百日捷进提升系列)2014年中考化学备考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含解析)

(百日捷进提升系列)2014年中考化学备考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含解析)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新课标中的要求: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3、认识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空气、水、氧气、碳及其氧气物、金属、酸碱盐等)二、考情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点,也是中考的热点。

考查的主要知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三、考查方式:近年来中考中以生活、生产、科技、热点话题等为素材和背景来考查;命题形式灵活多样。

题目形式以选择题为主,有的出现在填空题中。

四、能力层次: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难度为中低档。

☆知识梳理☆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微粒的运动速度或微粒间的间发光、放热注意:①明确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断依据。

宏观上:是否生成新物质。

微观上:是否生成新微粒。

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原来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②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变化是否发生了,而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

③化学变化还常伴有能量变化。

表现为光能、热能和电能的释放或吸收。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不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毒性等。

注意:①物质的性质常伴有:“可以”“能” “有”等词语。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的属性,而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

如氧气能支持燃烧是氧气的性质;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是一个变化。

②物理性质的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的理解:a不需要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等;b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熔点等。

2020年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 (共21张)

2020年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 (共21张)

范文2020年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2 物质发生了什么1/ 22变化-教科版(共21张PPT) 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

有些变化只是物质的形态、大小、温度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没有变化。

有些变化则是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且有快有慢。

3/ 22? 物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生活中,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如炒菜的时候,把调味品和蔬菜混合。

? 物质之间相互混合,会发生变化吗?混合沙和豆子 ? 把沙和豆子倒在白纸上,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沙子的特点豆子的特点土褐色、颗粒状、泥土味金黄色、椭圆形、黄豆味5/ 22? 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子进行混合、搅拌。

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发生变化了吗?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 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和豆子比较,它们变化了吗?结论:我们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

注: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7/ 22观察白糖的变化 ? 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

预测白糖会发生什么变化。

当加热结束后,熄灭蜡烛,把汤匙放到桌子中间的盘子里冷却,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要求 1、操作同学手握铁勺把儿顶端部分; 2、将铁勺放在外焰加热; 3、观察时不要离铁勺太近; 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并及时记录; (状态、颜色、气味等) 5、加热结束后,将铁勺放在盘子里,不能用手触摸加热部分,并熄灭蜡烛。

9/ 22白糖加热后的变化状态变化:颗粒状——液体状———糊状———固体状颜色变化:无色———黄色———褐色————黑色气味变化:白糖香味焦味11/ 22? 在加热的过程中,白糖发生了什么变化?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都记录下来。

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加热前预测加热后白糖白色透明,颗粒状固态,有甜香味白糖会慢慢熔化,变色固体的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白糖;不断加热后,白糖先变成褐色糊状,接着变成了黑色的物质,并散发出焦味;继续加热,黑色的炭会燃烧。

2014年高考全国II卷(含解析)

2014年高考全国II卷(含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I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7.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答案】A【解析】A、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作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A正确;B、污垢的主要成分是油脂,该过程利用了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热碱溶液)能发生彻底的水解反应,发生了化学变化,B错误;C、水果在成熟的过程中,会释放一种称为乙烯的物质,乙烯具有还原性,能够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铁粉可吸收氧气,防止食品被氧化,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

8.四联苯的一氯代物有A.3种B.4种C.5种D.6种【答案】C【解析】根据四联苯的结构可知,的分子结构呈现对称性,则四联苯分子中有5种不同类型的H原子,所以一氯代物也有5种。

9.下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的是A.氢气通过灼热的CuO粉末B.二氧化碳通过Na2O2粉末C.铝与Fe2O3发生铝热反应D.将锌粒投入Cu(NO3)2溶液【答案】B【解析】A、发生的反应是CuO+H2Cu+H2O,固体从CuO Cu,质量减小,A错误;B、发生的反应是2Na2O2+2CO2=Na2CO3+O2↑,固体从Na2O2Na2CO3,质量增加,B正确;C、发生的反应是Al+Fe2O3Al2O3+Fe,固体从Al+Fe2O3Al2O3+Fe,质量没有变化,C错误;D、发生的反应是Zn+Cu(NO3)2= Zn(NO3)2+Cu,固体从Zn Cu ,质量减小,D错误。

10.下列图示试验正确的是A .除去粗盐溶液中的不溶物B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C .除去CO 气体中的CO 2气体D .乙酸乙酯的制备【答案】D 【解析】A 、除去粗盐中的不溶物采取过滤的方法,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三靠”指的是玻璃棒下端要紧靠三层滤纸一侧、烧杯紧靠玻璃棒、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A 错误;B 、加热固体,试管口要向下倾斜,B 错误;C 、除去CO 气体中的CO2气体要通过含有碱溶液的洗气瓶,要注意气流方向为长管进气、短管出气,C 错误;D 、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正确。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1.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准备每组一杯沙子、一杯豆子,一根蜡烛,2个小盘子,一个勺子,一小盘白糖、一个筛网、一个盘子、一个放大镜、一块玻璃片。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难点:观察加热白糖的过程,分析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沙子和豆子,你们以前仔细观察过豆子和沙子吗?2.那我们今天就来认真的观察一下,请大家把它们分别倒一些在两个小绿盘子里,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沙子:细小、颗粒状、棕色等;豆子:椭圆形、黄色等)3如果我们把杯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进行混合、搅拌,沙和豆会不会发生变化?4.小组混合、搅拌。

5.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变化了吗?有什么方法能进一步说明它们有没有发生变化?(用筛子分离沙子和豆子进行观察)6.请大家用筛子分离沙子和豆子,把沙子筛在盘子里,与原来小绿盘子的沙和豆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7.小结: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并没有发现黄豆和沙子有多大变化,黄豆还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在科学实验中,没有明显变化和有明显变化同样重要。

.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 导入:是不是所有的物质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都不产生新物质呢?今天我们再来做一个有趣的白糖加热的实验。

2014中考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2014中考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碱化合物有机物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优秀实验报告单(含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优秀实验报告单(含答案)

家乐园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报告单
时间()班级()组别()
组长()任课老师()
实验名称混合沙和豆子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沙子和黄豆混合,不会发生变化,仍旧沙子是沙子,黄豆是黄豆。

实验器材黄豆50克、沙子500ml、烧杯2只、白纸3张、筛网1个、玻璃棒、(或筷子、搅棒)1支
我的猜测沙子和黄豆混合,不会发生变化,仍旧沙子是沙子,黄豆是黄豆
实验过程1、观察沙子、豆子在混合前的颜色、
形状、气味、状态,它们都是颗粒
状态,固体,较硬,黄豆是黄色,
沙子黄色,均没有什么特别气味。

2、将它们混合,搅拌,静置一段
时间。

3、用筛子将黄豆和沙子分离,沙
子漏下来,黄豆留在了筛子里。

实验结论
黄豆和沙子混合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分离后,沙子还是沙子,黄豆还是黄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3.观察混合前的沙和豆子。

要求:(1)把杯中的沙和豆子分别倒少量在白纸上,仔细观察、描述它们的特点。

(2)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沙的特点豆子的特点4.交流讨论: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各有什么特点。

5.实验一:混合沙和豆子。

要求:(1)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进行混合、搅拌。

(2)观察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和豆子是否发生变化。

6.交流讨论: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和豆子发生了变化吗?要求:(1)声音洪亮(2)描述细致、全面7.实验二:分离沙和豆子。

要求:(1)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2)将分离后的沙和豆子与原来的进行比较、对照。

8.交流讨论:混合豆子和沙后,两者有没有发生变化。

进行观察?3.指导学生观察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并记录它们的特点。

4.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各有什么特点。

5.提问:混合杯里的沙子和豆子,它们是否会发生变化?指导学生混合、搅拌沙和豆子,并观察实验现象。

6.组织讨论: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它们发生了变化吗?7.指导学生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并与原来的沙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

思考:豆子和沙有没有发生变化?8.全班交流汇报:混合豆子和沙后,两者有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混合沙和豆子的活动,发现实验前后豆子和沙形态发生细微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改变,从而认识到混合沙和豆子没有产生新物质,并意识到“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环节二:观察白糖的变化(指向目标2)学生活动21.观察加热前白糖的特点,并记录在表格第一列中。

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白糖加热前预测加热后的变化形态颜色气味新的发现蜡烛发生什么变化?2.说一说白糖的特点。

要求:(1)声音洪亮(2)描述细致、全面教师活动21.指导学生观察白糖的特点并记录。

(形态、颜色、气味)2.交流汇报:白糖的特点。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加热白糖实验观察记录表
状态 颜色
白色 黄色
气味
白糖香味 白糖香味
加热前
颗粒状
液体状
加热中
糊状 褐色 焦味
加热后
固体状
黑色
焦味
白糖

我们的结论 把加热后的白糖与加热前的比较,我 们发现它们有明显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在白糖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资料阅读: 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 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 化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 碳都是无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烧不 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铁器在 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的痕迹。
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 改变了物质的形状、体积、状态等,没 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 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 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 化称为化学变化。
判断以下这些变化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弯折铁丝。
2、把易拉罐压扁。
3、火柴燃烧。
4、折纸。
5、铁器生锈。
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 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次生变化的现象。 导致上述现象的作用称风化作用。有物理风化 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等。
形状、体积、大小等都发生了改变 前者产生了新的物质,后者没有产 生新的物质
把两种或多种成分搀和在一起就是混合
沙 子
豆子
颗粒细小, 比沙子大, 问题一:将沙子与豆子进行混合、搅拌, 有棱角, 椭圆形, 在混合过程中,沙子发生变化了吗?豆子 发生变化了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黄色 黄绿色
6、湿衣服晾干。
7、玻璃打碎。
8、食物腐败。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word教案(13)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word教案(13)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小节内容。

原教材是让学生通过混合实验和加热白糖的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从而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对于这类构建科学概念的内容,教师稍有不慎,学生就变成填压器,课堂成了说教课。

为此在几次试教中,我努力让学生拥有课堂主动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其中体会很深。

一、经验是个宝。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而学生原有的经验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应该合理巧妙地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辅助教学。

原教材安排的第一个实验是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再将其混合,混合事物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归纳出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从而构建形成物理变化的概念。

第一次教学设计以教材的编排为基点,可试教之后,发现宝贵的四十分钟打折了,时间远远不够,听课老师也指出这一实验早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操作过,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是否该借学生的经验来直接进入主题,由老师来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分析。

同样第二个实验——白糖加热,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白糖,有关白糖的特点也是一清二楚,但对于白糖加热后会有怎样的变化,是个未知数,为此,让学生的已知经验与课堂知识产生冲突,产生探究区域,从而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提问是座桥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教师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问题与老师在引导中抛出的问题交相辉映,构成了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

课堂提问是一座连接学生与教材的桥梁,更是一座连接学生与科学宝殿的桥梁,为此教师提问时应该做到:问点准确、难度适宜、时机得当、问法灵活。

教科六年级科学下《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PPT课件_1

教科六年级科学下《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PPT课件_1

是否生成新物质
课堂练习
一、说说下列物质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 些属于化学变化?
玻璃打破
铁器生锈
木柴燃烧
物体落地
湿衣服晾干
食物腐烂
二、选择
1、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A、没有明显变化 B、变成了其他物质 2、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会( A、变成液态的糖 B、变成水 C、不变 )。 )。
谢谢指导
长时间放置,产生了新物质铁锈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物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生活中,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如炒菜的 时候,把调味品和蔬菜混合。 物质之间相互混合,会发生变化吗?
混合沙和豆子
分离
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结论
产生了新物质
观察白糖的变化 友情提示: 1.手握勺子顶端; 2.放外焰加热; 3.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 4.加热结束不能用手去摸加热部分; 5.加热结束后把勺子放在盘子里; 5.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 蜡烛的变化;
我来说
给糖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形态: 颜色: 气味: 其他:
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味 —— 香味 —— 焦味
1 融化
物理变化
2 化学变化
3 化学变化
在白糖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资料阅读: 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中 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 化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气和二氧 化碳都是无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 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 铁器在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的痕迹。
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 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 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 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 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 化称为化学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教科版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2课内容。

关于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而本单元主要研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让学生通过观察物质的现象及特点、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从学生认识的角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生成的具体新物质,但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现象出发,推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本课有二部分,分别是“把豆子和沙混合”“用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

两个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实验中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根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的判断。

促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科学。

第一部分:观察豆子和沙混合后的变化观察豆子和沙混合后的变化,首先要对这两种物质有所了解。

教科书的图中,呈现了豆子和沙的特征。

通过对两种物质的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是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观察用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用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加热后白糖在不断的变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很大。

在反应过程中,首先白糖融化,然后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黑色的炭一样的物质。

在学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情况下,首先观察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这也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蜡烛燃烧时,开始有蜡烛油产生,然后又有气体产生,弄清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就很容易确定蜡烛燃烧的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了。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1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1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教材简析】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变化可逆”的概念。

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

物质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都是物理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不断地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证据。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知道了物质之间的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而本节课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水和纸、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物理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

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

【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

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

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1、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山九年制学校
邓全民
• 物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生活中,经常要混 合 一些 物质,如炒菜的时候,把调味 品和蔬菜混合 。 • 物质之间相互混合 ,会 发生 变化吗?
1.混合沙和豆子
①把沙和豆子倒在白纸上,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沙子的特点
豆子的特点
细颗粒状
颗粒状
②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子进行混合、搅拌. 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发生变化了吗?豆子 发生变化了吗?
• 在加热的过程中,白糖发生了什么变化? 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都记录下来。
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
先慢慢熔化成液体, 白糖 白色 白糖会 颗粒 慢慢熔化 最后水分蒸发变成 焦黑状物质。 状
熔化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后来变成 焦黑状物质,是生成了新的物质。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
2.观察白糖的变化
• 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小 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 预测白糖会发生什么变化。当加热 结束后,熄灭蜡烛,把汤匙放到桌 子中间的盘子里冷却,记录观察到 的现象。
安全小贴士:
• 糖要放得少一些; • 由于加热时钢勺温度较高,因此手握勺子 顶端; • 注意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 • 加热结束不能用手去摸加热部分; •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并作好 记录。
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 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易拉罐变形 (形状)
冰融化成水 (状态)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铁钉生锈
火柴燃烧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 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 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 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 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固 熔化 态 蜡 液 态 汽化 蜡 油 蜡 燃烧 蒸 气
水 二氧化碳
先物理变化再化学变化,在发生化学 变化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选择
1.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A )。 A.没有明显变化 A.变成液态的糖 B.变成了其他物质 B.变成水 C.不变 C.豆子发芽了 2.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会( A )。 3.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 C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烛油。这种变化属于( A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连线
铁钉生锈 物理变化 木头燃烧
水结冰
铁丝弯折
化学变化
大米煮成饭 食盐溶解于水中
2014年3月20日
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弯折铁丝 2.把易拉罐压扁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3.火柴燃烧
4.折纸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5.铁器生锈
6.湿衣服晾干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7.玻璃打碎
8.食物腐败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9.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 理 变 化
10、动动脑: 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③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和豆子 比较,它们变化了吗?
沙和豆的混合变化记录表
混合前 预测混沙 黄 和 豆 沙 黄 颗 细颗 豆
粒 状
变化 性质
粒状
还原
结论: 我们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 注: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 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