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历史冲刺二轮复习小专题四社会生活的变化

合集下载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 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 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 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 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如以康有为、梁启超 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这一主张 得到进一步实施。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3.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②有利于近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 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商 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消极方面: ①有利于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时间 20世纪 前期 新中国 成立后 改革 开放后
成就 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 》 《文汇报》等 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各种专业性、 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2.影视事业 (1)电影 ① 19世纪末 ,传到中国。 ②1905年,《定军山 》首映成功,中国电 影事业起步。 ③20世纪20年代后,发展迅速。 ④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2)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 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③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016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6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再度受挫 萌芽和艰难发展 → “黄金时代” 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时间短暂,过程曲折 2、总体水平落后 3、地区、产业不平衡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洋务运动中,部分商人、地主 19世纪六 产 生 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拉开
七十年代 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大幕。 甲午中日 战争后
1、(2015.河南)6.“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 砚。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 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 】 A.火车轮船的传入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化 2、(2014河南)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 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 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 反映了 (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堪称中国近代史的 一部“百科全书”
商务印书馆——近代 中国历史最长、规模 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0世纪初的商务印书馆
民营出版业
19世纪40年代,西方照相术传入 中国,至19世纪末,全国许多城 市均有开设照相馆,拍照留影成 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并逐渐融入 人们的生活。
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
3、(2015·盐城)下表是中国纱厂1915~1919年盈利指数 情况。对表中数据所含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
年份(年) 盈利指数(%)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4.38 7.61 36.73 21.43 70.56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 B、使中国民族工业从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C.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D.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4、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 是 ( ) A.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的阻碍 B.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C.民族工业总体来说比较落后 D.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

八下历史复习《社会生活的变迁》

八下历史复习《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课十九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日常生活的变化: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衣:改革开放前,买衣服要凭,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政革开放后:衣着变得丰富多彩,服饰是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等科学卫生的概念目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开放前: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

改革开放后: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人不断增长,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交通:(1)交通设施建设:形成综合交通。

铁路: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居世界。

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到2021年年底,我国里程已达16.9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民航: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我国已成为。

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发展迅速,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2)出行方式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通信:电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

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

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互联网: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意义,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答案:布票温饱绿色食品人均住房面积运输网第二位高速公路民航大国全国电信网络信息的传递。

高一历史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美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美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通史概要: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

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

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

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

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

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

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注意:通商口岸成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起源地的原因 (1)最早受到西方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2)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3)人员混杂, 流动性强,冲破宗亲血缘束缚,个性趋向自由。
第3页,共36页。
专题八
第2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第6页,共36页。
专题八
第2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7-
考点一
考点二
(2)电视 ①开始:1958年, 北京电视台 (央视前身)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普及: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注意:电视普及的原因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2)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易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3)电 视信息量大,能够及时传递,资讯更替快。(4)电视技术的进步以及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5-
2.公路
(1)出现:20世纪初, 汽车 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随之,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2)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1)出现: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起步: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 轮船招商局 ,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居住:欧式洋房和中西合璧豪宅出现。 (4)习俗 城市:①19世纪末期, 维新派 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 剪辫易服 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倡导婚姻自由;社交礼仪上,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 躬、握手;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变为简约文明。 农村: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衣食住行的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衣食住行的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

历史中考二轮复习专题卷—附参考答案衣食住行的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对联折射出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泽东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A.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B.“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C.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购物D.吃“公家饭”、端“铁饭碗”成为大家的追求3、在活动课上,小华为下面这张购物票证配上了说明文字,其中正确的是①发行这种票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②这一张布票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发行的③这是当时人们买布所需要的票证④这一张布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通用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4、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发行了大量的粮票、布票、油票、肉票……这是因为当时A.为了收藏,发行票证B.物资丰富,敞开销售C.照顾贫困,方便使用D.物资匮乏,计划供应5、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手机)。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6、我们祖辈父辈都使用过粮票、布票、油票等票证,主要是因为那个年代A.需要控制城市人口B.提倡节俭,加强对居民购物的计划指导C.需要限制外来人口D.经济落后,物资不足,需要限制人们的购买量7、我市越来越多的学生上学都是家长开小汽车接送,在我们感到舒适的同时,无形当中使得我们的城市道路交通时常出现堵塞。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化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化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化
⑴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1978年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

在商品供应上改变了以往凭票和限量的做法,全部商品敞开供应。

①主要变化: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服少、样式旧、色彩单一
衣物丰富、款式新颖、色彩多样

失误匮乏、营养不良
食品丰富、讲究营养搭配

住房简陋、面积狭小
宽敞舒适、结构合理

出行艰难、工具以自行车为主
交通发达、汽车进入家庭

电器很少、手表、收音机为高档消费品
电器广泛、更新频繁
②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说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⑵就业制度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当今我国在就业方面最大的改革是择业市场化。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

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背一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1、服装(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本阶段的特征为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①男装: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女装: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式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建国后50——60年代,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60、70年代,中山装、绿军装流行(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纷呈。

2、饮食(1)中餐: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2)西餐: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中国。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西餐常用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房屋建筑(1)中国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壁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婚姻习俗(1)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民国以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姻礼仪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礼俗:丧礼由繁到简,由土葬到火葬。

3、其他社会习俗(1)剪辫易服: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2)历法:采用公历(3)社交: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仪。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记一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结构填一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答题术语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2.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3.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删繁就简、婚姻自主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辨一辨1.(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其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2)政府政策的影响。

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有哪些?(1)从地域看: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逐渐发展到内地。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3)从程度看:总体进展缓慢,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沿海地区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变化较慢、较小。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有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

(5)从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融,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有哪些?(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日趋科学合理。

辨析体会研一研1.史料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_word版有答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_word版有答案

湖北省2016届高三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资料主要汇编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黄冈市、荆州市、宜昌市、荆门市、孝感市、武昌市等市以及重点名校2015-2016学年高中阶段模拟考试、期末考试、诊断性考试、联考等历史试题,根据2016年最新高考考纲分类整理而成,资料题目较新,分类清楚,排版整齐,是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的补充材料。

一、选择题1.(2016·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30)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

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2.(2016·湖北江汉平原部分重点高中教研协作体高三1月联考·15)电视机以前体积大、质量重,大多都放在电视柜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机迅速实现瘦身,很多普通家庭都把它挂在墙上,电视机没了以往的“厚重”,以往的“厚重”机型几乎无人问津。

这可以反映出( )A.新时期国人逐渐倾向于高消费 B.“厚重”机型已无其观看意义C.中国电视制造已走在世界前列 D.“时尚”成为国人的一种追求3.(2016·湖北宜昌一模·27)1902年《大公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赞扬者称其为“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批评者认为“观其口气,大有以中国伟人自居之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

……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利”。

这表明当时中国( )A.男女的婚恋观不同B.自由恋爱得到普遍认同C.男女地位基本平等D.婚恋传统受到西学冲击4.(2016·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18)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 )A.互动性、娱乐性和现代性 B.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C.前卫性、科学性和广泛性 D.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5.(2016·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17)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的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

中考《中国现代史》知识点:现代生活变化

中考《中国现代史》知识点:现代生活变化

中考《中国现代史》知识点:现代生活变化
现代生活变化是指中国自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发
生的巨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与现代生活变化相关的知识点:
1. 城市化:自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到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2. 工业化和农业改革:中国自1950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改革和工业化建设,
农村从封闭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工业部门也以大
规模工厂为主导,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3. 教育改革:中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政策,教育资源不断向农村和内
陆地区倾斜,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4. 科技发展: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有了自己的航天、信息技术、生物
技术等领域的重要突破,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5. 生活方式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从步行、自行车转变为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生活环境改善,寿命延长,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6. 饮食习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的膳食结
构从以粮食为主转向以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为主的多样化饮食。

7. 衣着和娱乐方式改变:在过去,中国人的着装多为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等。

而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开始穿西装、裙子等西方的服装,并且有更多的娱乐方式,如
电视、网络、电影等。

总之,现代生活变化体现了中国社会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巨大进步和变迁。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
专题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A
1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600分易混 概念&考点 700分综合 考法&考练
A
2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本专题主要讲述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可以 从以下两个阶段全面掌握。
1.鸦片战争后: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给中国带来巨大灾 难,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中国 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 大众传媒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变迁等 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迅速改变着民众生活,中国 正在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A
3
考点7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点7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点73 大众传媒的发展
A
4
考点7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法1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考法2 近现代服饰变化 考法3 近现代饮食变化 考法4 近现代居住条件变化 考法5 近现代礼仪习俗的变化 考法6 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A
5
考法1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鸦片战争后,列强把西方的生产和生活 方式移植到中国。
A
21
3.报刊业特点:种类多,数量大,集团化,市场化。 4.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支持;人们对报刊的广泛需求。 5.功能: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舆论监督等功能。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蛤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复习提要]在列强入侵的同时,把西方的某些生活方式移植过来,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若干变化。

但这种变化是极不平衡的,上海等城市比较“西化”,而广大的内地特别是偏远地区,变化非常有限。

成立后,特别是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过去几千年所无法比拟的巨大变化。

学习时,从过去与现今的鲜明对比中,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只有中国共产才能救中国,只有才能发展中国。

轮船、火车、汽车和飞机等四种现代交通工具在近现代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电报、电话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电话虽然起步很早,但普及率一直非常低,甚至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电话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一直是奢侈品。

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种状况有了根本的改变,中国成为世界上排名位居前列的电讯大国。

学习时,应认识到只有的建立和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是电子r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其中,前两类属于传统媒介,各自都有较长时间的发展轨迹,而后一类是与传统媒介截然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媒介类型。

学习时应认识到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视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它的教化功能更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列顺口溜最能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变化的是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B.早晚喝喝菜粥粥,中午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C.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D.缝纫机缝出新衣衫,自行车出门真方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的手表看时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特别是90年代以后,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汽车开始成为百姓的私产,吃的方面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而其它三个答案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方式。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赏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材料二(1)材料一表明哪些主要内容列入《申报》登载范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的历史地位。

(6分)(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都创办于哪一地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分)【答案】(1)政治大事;风俗变迁;中外交往;商业贸易;奇闻轶事;(4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全国著名大报;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2分。

答出其中1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上海;(2分)开阔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识字水平;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2分。

答出其中1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申报》登载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申报》是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主要登载政治大事;风俗变迁;中外交往;商业贸易;奇闻轶事;它的地位主要有: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全国著名大报;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个选项中D选项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是不正确的,因为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已经废除了这些有损人格的礼节和称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和“先生”“君”等称呼。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2.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

辛亥革命的兴起,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使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材料中这一新国民形象正反映了这一现象的变化。

故答案选:A【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黄河清《“洋”族词的兴衰》材料二: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

——按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整理材料三:2005年的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照抄原文),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2016届中考历史复习资料六

2016届中考历史复习资料六

2016届中考历史复习资料六中国近代化探索专题2016.5.18中国近代化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近代化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科学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过程。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①服饰:“断发易服”男士穿西服、中山装,女性穿旗袍②社会习俗:社交礼仪----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握手、鞠躬“老爷”“大人”称谓被“先生”“同志”被取代③文化生活:阅读报刊、看电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小结: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②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交通、通讯工具的革新(1)交通:汽车、电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出现(2)通讯:电报、电话出现(3)大众媒体:创办报刊革新原因:西方国家将先进的工业文明带到中国,使近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曲折发展1、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洋务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近代民族工业兴起2、短暂的春天(1)出现时间:一战时期(2)出现原因:①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的掠夺②辛亥革命提高的资产阶级的地位,颁布政令鼓励发展实业③“实业救国”的思潮的推动三、近代思想家的主张(1)魏源著有《海图图志》:①主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践行了这一主张(2)严复译述《天演论》:他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①主要观点: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四、近代化探索主要史实1、中国近代化历程:先开始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然后开始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后是思想民主化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三个阶段学习西方内容主要事实领导阶级口号(主张)2.主要内容及积极作用(1)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等。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练习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练习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 一 ) 知识构造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中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方面:物质生活和社会民俗交通和通信技术大众传媒五大领域:衣、食、住、行、婚丧风俗四大媒体: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 二 ) 重要历史线索1.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以来,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发生了巨大变迁。

物质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跟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些新的社会民俗如着重环保、赈济灾区等也在逐渐形成近代以来,交通工拥有了质的改革。

轮船、火车、汽车、飞机均快速发展,不交通工具仅推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沟通和发展,并且也促使了信息的流传,宽阔了人们的视线,加速了生活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以来,通信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电报、固定电话、寻呼机到挪动电话,通信工具信息的传达愈来愈快捷简易,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点,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报刊业逐渐走向繁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样专业性报纸纷繁创立,各报报刊业刊广泛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导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刊物种类急剧增添,刊物封面和内容奇光异彩1影视业发展快速。

电影由无声到有声,从单一到丰富;电视从黑白到彩色,电影视业视节目内容宽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量的乐趣互联网自出生以来发展快速,它集其余三种传媒的优势于一体,经过网络公布互联网的信息能够是多种流传符号的组合,文字、图像、声音兼顾,还可以模拟三维动向成效,拥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社会生活的变迁变迁时间历史背景表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域,人们第一鸦片战争会,“洋货”大批涌入,上海等近代的生活与从前对比,发生了明显的次此后化多数市兴起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特别显然民主的观点人心所向,旧的民俗习第二辛亥革命颠覆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惯遇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次期间活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物质生活获得改良,社会民风有了中华人民第三因为政府的强迫行动,一些社会丑根天性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广泛共和国成次恶现象被取消不高,城市生活有保障,农民饱暖立问题未解决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改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愈来愈第四改革开放革开放的伟大决议,确实关注民生,小,衣、食、住、行发生排山倒海次此后调换了各方面的踊跃性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 ) 题型应用体验判断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项选择择历史观点和历史现象,并以新资料创建情境,提出问题进行考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材料三 如图8
• 材料四 “互联网+”是2015年的热点词汇。有人说,“互联 网+”就是全民互联网和全产 业的互联网;也有人说,“互联网 +”这个世界非常大,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 ——据2015年《光明日报》
问题一:材料一中,促成1500年前后“全球开始统一”的重大历 史事件是什么? (1分)此事件在“全球统一”进程中起了什 么作用? (1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一项发明为该事件 提供了技术支持?(1分) 新航路的开辟;(1分) 作用: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分)指 南针。(1分)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分)这一时 期还有许多加强世界联系的重大发明,请列举两例。(2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 电报、电话、飞机等;(任意两个,2 分) 问题三:材料三中提到的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哪次会 议上正式决定成立的?(1分)五星红旗开始“在联合国大厦 前飘扬”指的是新中国哪一外交成就?(1分)这一成就有什 么意义?(2分) 雅尔塔会议;(1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分)这 是我国外资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1分) 问题四: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1分)请 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我们在“互联网+”大世界中的生活 。(举出两例)( 2分) 信息化时代;( 1分)我们可以网上购物;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 学习等。(2分)
人们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生存性支出占消费支出的 比重逐年下降;城乡居民的 生活已达小康水平。
认 识
宋代社会风貌呈 现万千气象,是 我国封建经济发 展到一定高度的 侧面反映,
改革开放提高了人们的物资生 活质量,也使全民族的精神风 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 32.(13分)近代以来,全球联系不断加强,科技进步是其主 要推动力量,国际组织也发挥了主要推动力量,国际组织也发 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 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 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 的过渡时期。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材料二 如图7 • • 图7
其 他
娱乐:瓦子 节日:传统的春 节、元宵节、清 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等
辛亥革命后社交礼节上 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 拜礼,用平等的“先生 ”、“君”代替“老爷 ”、“大人”等,其实 质是以平等观念取代传 统的封建等级观念。
社会变革可以大大促进 社会习俗的变迁,但是 社会习俗的变迁有自身 的规律,其变化多种因 素的影响,具有缓慢性 和不平衡性。


茅房、平房,居住条件差 人均住面积扩大,室内装饰 和居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公路、铁路、航空档次较低 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开 私人汽车出行的人越来也多。

火车、轮船开始出 现。

近代通讯工具有线电报 、电话出现பைடு நூலகம்照相、电 影和报纸也兴盛起来。
旧四大件(三转一响) 新 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 、和空调 电脑、手机、住 房、汽车。
九年级历史中考 第二轮专题复习
小专题(四)社会生活的变化
农村感人的升旗场面
宋代的社会生活
近代社会生活
辛亥革命后在装 饰上的变化:剪 辫、易服、废止 缠足。 西方饮食传人,如 咖啡、蛋糕。
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 多穿“中山装”和“解放装” ,色调单一,多为灰色和蓝色 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是人们显 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以粗粮为主,白面条和大米 饭不常吃到 讲究营养均 匀、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 科学卫生概念深入人心。

服饰由简朴日趋 奢侈,“今世之 服,大抵皆胡服 ”,女子缠足。 南北的饮食互相 交流,北方以羊 肉为主,南方以 食鱼为主。 百姓住房简陋, 多为茅屋:富人 则追求奢华,私 家园林兴盛。 缺马,以牛车, 驴车为主,交通 发达,“邸店如 云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