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国民收入分配与消费

合集下载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国民收入分配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在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分配的过程。

下面小编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一、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2、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形态▲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产品进行度衡3、国民收入(1)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2)增加国民收入的实际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国民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增加国民收入,才能实现“国强民富”.(3)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二、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各种消费,需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

在此以后,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部分用于消费。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2)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国民收入不论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3.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1)在经营承包制的企业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个部分: • 一部分是以税金形式按承包的数额,按期上缴国家财政,形成
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 一部分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归企业用于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
利和职工奖励; • 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工劳动的收入。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原始收入的获得者通过多种形式、多个环节 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同时也要将初次分配收入的一 部分转移出去,包括收入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从而实现现金或实物 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 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再 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与原始收入相对而言,再分配获 得的收入表现为派生收入。
(式中的“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资本收入)
3.国民收入(NI)
指一个国家为了生产一定的国内生产总值 而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是 一个时期的生产总值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 后的净产出。
• 从实物形式看,表现为物质生产部门当年新创造出 来的那一部分财富,即包括当年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 料,也包括扣除用于补偿已经消费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 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2.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分配过程是: • 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首先归产业资本家支配,其中可
被剥削阶级集团所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各剥
削阶级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作为产业利润留归产业 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则以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归其 他资本主义剥削集团所有。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支出模型67页PPT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支出模型67页PPT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均衡产出概念
二、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
最简单的经济关系:两部门经济
假设: 1、假设不存在政府与外国,只有家庭与
厂商; 2、假设需求量与供给价格无关,供给总
能够按照不变价格提供足够的等于需求 的供给量; 3、假设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因 此GDP=NDP=NI=PI。
第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 者之和等于收入;
第二,APC与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但APC>MPC,则APS与MPS都随收入 增加而递增,但APS<MPS。
第三,APS+APC=1,MPC+MPS=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 C= + Y S =- + (1-) Y ∴C+S= + Y- +Y-Y=Y
一、均衡产出概念
按照以上假设,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国民 收入就等于总需求。
均衡产出[Equilibrium Output]:与社会总 需求相等的产出或收入。
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即与 全社会所有居民和厂商的计划总支出相 等的产出。
二、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
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支 出。
——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 —自发消费(常数);
—边际消费倾向, Y—引致消费。
C= + Y [>0, >0]
若消费函数为线性, 为常数。
消费曲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C
C=C(Y)
。 45
0
教材P445
图13-2
Y
线性消费函数
C
C= + Y
。 45
0
教材P445 图13-3
Y
二、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NNP=GNP-折旧(D)。
(三)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 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 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 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 收入。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 PDI=PI-个人纳税额。
(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 配”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 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 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 群众受益。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 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 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 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 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 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 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 难群众受益。
研究范畴)。 公平,最初是个伦理学的概念。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 要素相当的收入;在承认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 合理差距的基础上,能共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消除两极分化。 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2.反映社会分配公平(平均)程度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
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 公益蔚然成风。
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等巨们生前身后都把万贯 财产捐献给了社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向社会捐 助了上百亿美元,而且还宣布,他死后,将把99.9%的财 产都捐献给社会。

经典:第3章国民收入决定简单凯恩斯模型

经典:第3章国民收入决定简单凯恩斯模型
11
二、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
1、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总供给决定总需求。 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总需求不
足不会出现,宏观经济能够自动走向充分就业的均衡,产量 和国民收入总是稳定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2、国家不干预
古典经济理论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主张是:由于市场机 制的自发调节能够使宏观经济均衡于充分就业水平,政府对 于宏观经济应采取自由竟争、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政策,只要 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维护好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保护好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与安全就可以了。 3、货币中性论
在简单凯恩斯模型有以下假设条件: 1、存在限制资源,因而国民收入随总需求扩大而增加 2、企业的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3、企业投资是由人为因素决定的自主投资,不受利率和 产量变动的影响
4
第一节 概述
一、宏观经济均衡
均衡是指系统的一种动态平衡。在这种情形下,状态不 随时间变化。
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被广泛运用。在经济学中,均衡 一般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因而变 动的净趋向为零的状态。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指经济事物中 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相对静止的 状态。
Y0
0
N0
N
16
五、劳动市场和充分就业
2、劳动市场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市场的劳动供给和劳动需
求都决定于实际工资水平,是实际工资水平的函数,其中, 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和实际工资同方向变动; 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随实际工资的提高而减少。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劳动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可分别表示 为:
2
第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简单凯恩斯模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消费理论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第五节 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第六节 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案 例 如何刺激中国的居民消费

11章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11章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党的十七大
(一)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形 成
多种个人收入
劳动收入 非劳动收入
(一)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劳动收入
私营外资企业中 雇佣劳动者的收入 和管理劳动收入
非生产部门的 劳动者的 工薪收入
公有制经济中的 按劳分配收入
私营、外资 初次分配
个体企业 初次分配
税收 工资
利润、地租
一部分以税收形式上缴给国家 财政,其余的归个体业主所得。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
第一,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 第二,实施社会保障的需要 第三,建立社会储备的需要 第四,社会非物质生产
部门发展的需要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收入的初 次分配和再分配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的形式 第三节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收入 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 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当年新 创造的产品价格的总和
个体经济中的 个体劳动收入
(一)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非劳动收入
资本 转移收入
资金和 房地产收入
风险和 机会收入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 合理有序的收入格局
第分调第配式全在重次三配整一二为并劳国,分,调收,主存动民提配加节入坚逐体的、收高中大力 分持步、 分 资入 劳 的个度配和提多配本分动比人,格完高种制、配报重收合局善居分度技中酬。入理。按民配,术的在劳收方健、比初分入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 参与分配的制度。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
以下属于初次分配: ① 人们的劳动收入(如工资、奖金、津贴); ② 财产性收入(如存款利息、房屋租金、股票分红); ③ 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如个人经营收入)。
(6)在再分配方面(主体:政府)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
1.浙江共同富 裕示范区建设 提供了哪些可 借鉴的做法? 2.总结完善个 人收入分配, 实现共同富裕 的措施。
材料分析
做法: ➢ 部署三个“一号工程”,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扩中:①农民工在多方面
享受与普通市民同等待遇、 权利和机会;②完善技术 工人按技术要素分配的分 配方式;③以立法的方式 强化技高者多得的导向; ➢ 提低:①建设“共富工 坊”,吸纳农民就业增收; ②推出共富工坊保,解除 其后顾之忧; ➢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 次分配齐发力。
(5)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必要性: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不能按需分配
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谋实生行手按段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不能平均分配
干与上不工干人一喊个人样 下地人等人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活人看人
对点练习
按劳分配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做大蛋糕很重要,分好蛋糕更考验中国的智慧。为了让一
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
全感,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属于按劳分配
的是 ①个体商户李华经营小卖部获得的盈利收入
D
②民营企业员工小谢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

国民收入分配的经济学分析

国民收入分配的经济学分析

国民收入分配的经济学分析作为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民收入分配一直备受关注。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分配是由市场自主决定的,而收入分配则是由政府和市场双方协调决定的。

那么,国民收入该如何分配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呢?1.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经济系统会导致不同的收入分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收入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则是由政府调控和公有制经济决定的。

此外,收入分配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产业的结构: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发展程度也会影响到收入分配。

一些高科技行业会支付比其他产业更高的工资,因此,经济发展中如果特别重视高端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的发展,则这些产业的工资水平将会提高,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

2)工人与资本家的比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所得的比例很高,即使他们并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

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种收入分配比例则不同,更多的产出将分配给工人阶级。

3)税收政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来影响收入分配。

政府可以通过减少对富人的纵容和调整个人所得税率,使得社会经济拥有更加平等的收入分配。

4)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企业必须花费更多的资金来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或优化产品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吸引和保留员工。

这将导致劳动力价格升高,从而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收入水平。

2.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稳定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认识深入,人们对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想要达到这种要求,必须要同时关注到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通常,这需要政府在市场和政府协调下采取必要的政策,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公平分配。

以下是几种普遍采用的政策:1)支付最低工资:最低工资策略目的是保证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由竞争的情况下,工资的下限不会太低。

最低工资保障计划可以确保低收入工人至少可以获得基本的工资收入,从而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

2)税收政策:采取适当的税收政策可以减少贫富差距。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

上移动,这必然导致均衡收入的
增加
45°
y
0 14:01
y0
y1
11
二 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消费和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推论的验证:
y i 1
y i 1
消费或(和)投资 的增加将导致均衡 收入增加
、和i的增加将导 致均衡收入增加
14:01
12
二 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由方程组的解得:y=(1000+600)/(1-0.8)=8000
14:01
17
三 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列表形式
储蓄函数为:S = - 1000 + 0.2y,i=600
收入(y)
储蓄(s)
投资(i)
3000
-400
600
4000
-200
600
5000
0
600
6000
200
600
7000
400
漏出
家庭 储蓄
23
四 总结
计算均衡国民的决定公式是: y i 1
根据公式, 和 的增加,i的增加都会带来均衡国民收入的增 加
根据下面两个函数,可得结论:
消费函数c=+y 储蓄函数s=-+(1-)y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均衡国民 收入的增加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
重点和难点
计算均衡收入的公式 国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14:01
1
将要讨论的问题
假定 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14:01
2
一 假定

政治经济学(2)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

政治经济学(2)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

价值构成
c+v+m

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
产 品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实物构成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3、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途径
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 基金或保险基金。 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 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国 民 收 入
消费基金
扩大再生产基金
非生产性建设基金
社会后备基金
国家管理基金
社会消费基金
文教卫生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
非生产部门劳动 者劳动报酬基金
生产部门劳动者 劳动报酬基金
1、保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适度增长。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比例要同国民收入 的实物构成相适应。
3、注意安排好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内部各 自的比例关系。
(2)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有较高速度又平衡 协调的发展。
(3)社会一部分劳动者的收入是通过收取服务报 酬的形式,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 次分配得到的个人收入中转移到他们手中。
(4)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 立社会后备基金。
(5)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解决劳 动者暂时困难,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残 疾人的生活需要等。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第三节 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 第四节 社会主义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
一、社会总产品 二、国民收入 三、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从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

本文将介绍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一、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 生产法生产法是通过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计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根据生产法,国民收入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国民收入 = GDP - 间接税 + 津贴 - 折旧其中,间接税是指商品和服务的销售税,津贴是指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补贴,折旧是指固定资产的价值减少。

2. 收入法收入法是通过统计各种收入来源来计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根据收入法,国民收入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国民收入 = 劳动者报酬 + 利息 + 租金 + 利润 + 净外汇收入其中,劳动者报酬是指工资、奖金和津贴等劳动所得,利息是指资本所有者从借贷中获得的收入,租金是指土地所有者从出租土地中获得的收入,利润是指企业从经营活动中获得的收入,净外汇收入是指国家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差额。

3. 支出法支出法是通过统计各种支出项目来计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根据支出法,国民收入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国民收入 = 消费支出 + 投资支出 + 政府支出 + 净出口其中,消费支出是指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是指企业对生产资本的投资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政府对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净出口是指国家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差额。

二、国民收入的应用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还可以用于制定经济政策和评估政策效果。

1. 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衡量通过计算国民收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和结构。

国民收入的增长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同产业和部门的收入比例可以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12.2 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

12.2 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

12.2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与原则(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国民收入分配,是对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创造的净产值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过程当事人之间的分配。

初次分配依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实际上是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解为:劳动报酬、企业收入、政府收入(间接税)。

其中,企业收入将进一步分解为利润、利息、地租、租金,等等。

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生产部门本身及其劳动者个人的初次收入;第二个层次是再分配。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次分配。

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中不合理因素进行的修正,使其符合社会公平的要求;再分配也是为社会执行公共职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再分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依法凭借行政手段强制地进行的再分配,主要手段是赋税制度(特别是所得税制、遗产税制)和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另一种是自愿进行的再分配,如赠与、捐助等等。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税种和税率的变动、价格的变动、流通中货币量的变化、各种非等价交换的摊派和收费等,都同时发生再分配。

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导致的结果就是最终分配。

有的人把初次分配称为小分配,把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内的最终分配称为大分配。

最终分配格局,是指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

要素收入分配的结果所形成的各收入主体的最初收入,经过各种社会收入再分配,最终形成各收入主体能够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收入,即可支配收入。

居民个人也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缴纳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和取得各种社会转移收入后,形成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家在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社会转移收入(包括各种非生产税)和社会转移支出(包括社会救济等)的分配调节后,便得到国家最终的可支配收入。

扣除个人最终收入和国家最终收入后剩下的余额,即形成企业的最终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上缴国家的收入和其他税收以及其他社会转移支出,再加上从政府得到的补贴后所余下的全部企业未分配利润,即为企业可用于储蓄或投资的收入总额。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乘数
500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
变化的比率。
k y
i
乘数的含义与表达式
乘数含义:某一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时引起因变量变 动过程的度量,即变量的百分比。这里指国民收入的 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 率。
乘数的代数表达式
乘数
1
1 边际消费倾向
或 :k 1 1 MPC
y ci
几点说明
小写字母代表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的实际 值。
c和i是意愿消费和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实 际发生的。
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等于计划支出 (或称计划需求)加非计划存货投资。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指与计划 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 正好相等,从而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
三部门经济宏观均衡的条件
三部门经济中,从总支出即总需求的角度 看,国民收入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 出构成,从总收入即总供给的角度看,国 民收入由消费、储蓄、税收组成。因此, 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支出之和等于消费、储蓄、 税收之和,即:
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i=y-c=s 储蓄函数为:s=-α+(1-β)y 联立方程,求得均衡收入
y ai 1
图13-8 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决定收入
若实际产量小于均衡收入水平,表明投资大于储蓄,社会 生产供不应求,企业存货意外地减少,企业就会扩大生产, 使收入水平向右移动,直到均衡收入为止。 若实际产量大于均衡收入水平,表明投资小于储蓄,社会 生产供过于求,企业存货意外地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 使收入水平向左移动,直到均衡收入为止。
造投资品所需的生产要素。从而使要素所有者收入增加100 亿元,这100亿元是投资对国民收入的第一轮增加。 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8,消费者用这100亿元收入的80亿 元用于购买消费品。这80亿元又流入生产这些消费品的生产 要素所有者手中,从而使该社会居民收入又增加80亿元,这 是国民收入的第二轮增加。 其他部门消费者又拿出80亿元中的64亿元用于消费……

第四章 国民经济评价与费用效益分析

第四章  国民经济评价与费用效益分析
未分配增值指数:UDB VAU VA100% 其中,UDB :未分配增值指数。
VAu :未分配的增值指数(一般由国家掌握, 作为 发展基金、储备基金和公式福利之用)
地区分配效果
定义:建设项目所能获得的增值在各个地区之 间的分配情况,即地区分配到的增值在 建设项目所获得全部增值的比例
DBR VAR VA 100%
JOT
I T 300 27 11
直接就业效果
Z
d e
JOd
I d 200 20 10
间接就业效果
Z
I e
JO I
I I 50 50 3 4 14
分配效果评价
集团分配效果 地区分配效果 国内外分配效果
集团分配效果
分为以下四种——
工资获得者的分配指数: DBw VAw VA100% 其中, VAw:工资获得者在正常年份以工资或其他福利 形式所获增值数。 VA:建设项目在正常年份所能获得的增值总额
Em P(VA)'P(W )' 1 P(VA) P(W )
当不存补缺因素,则只通过绝对经济效率筛选检验, 并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既可,若存在补缺因素,则 需进行相对经济效率排队检验。
国民经济评价内容及方法
复合项目的增值评价法
对复合项目进行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同单一项目评价 的防腐和步骤一样,但其增值和工资的计算过程比单 一项目的计算过程麻烦。
例:某拟建项目,所需的熟练工、非熟练工和投资如下 表,计算就业效果
名称
新的就业机会 非熟练工人数 熟练工人数 总数
项目本身
50
供给投入项目
20
使用产出项目
10
总计
80
150
200
30

四种消费理论的对比总结

四种消费理论的对比总结

四种消费理论的对比总结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四种消费理论的对比总结消费理论主要有四种: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期的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一.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该理论由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居民现期的、绝对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具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若假设为C=a+bY,其中a>0,0<b<1,C、Y分别是当期消费和收入,b为边际消费倾向。

但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C/Y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有递减趋势。

二.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

在指出凯恩斯的错误假设的基础上,杜森贝里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里认为:①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②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

③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所谓“棘轮效应”三.生命期的消费理论该理论由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i)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主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其消费函数公式可以表示为:C=aWR+bYL ,c仍然为年消费额,a为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财富的比例,Wr为实际财产,b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工作收入的比例,YL为年劳动收入。

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出)产生刺激效果最大,政策(2)和(3)哪个
最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与0.5的大小比较。分析
如下:
(1)如果政府增加数量为 X 的开支,考虑定 量税情况下,结合乘数效应可得产出增加 X ,
1
其中 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2)如果政府减少数量为 X 的税收,考虑定
量税情况下,结合乘数效应可得产出增加 X ,
数,用公式表示为 s s y。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
数时,s y c y y 1 y 。
图13-3 线性储蓄函数
边际储蓄倾向(MPS)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
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 MPS s 。当储蓄函数
y
为线性函数时,MPS 1 。
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
1
其中 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3)如果政府增加数量为 X 的开支,同时增 加数量为 X 的税收,以保持财政平衡,定量税和
比例税情况下,平衡预算乘数都等于1,因此,这
种政策的实施会使得产出增加数量等于政府支出
和税收变动相等的数量,即产出增加 X 。
边际消费倾向为大于0小于1的数值,因此,
三种政策中,政策(1)对总产出(总支出)产生刺激
1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例13.1】以下三种方式中,哪种方式对总 产出(总收入)产生的刺激效果最大?哪种方式 最小?
(1)政府增加数量为X的开支 (2)政府削减数量为X的税收 (3)政府增加数量为X的开支,同时增加数 量为X的税收,以保持财政平衡。 请说明你的理由。[南开大学2012研]
答:三种政策中,政策(1)对总产出(总支
1.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 数决定收入
将消费函数 c y 代入收入恒等式 y c i 可得均衡收入:y a i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分配与消费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分配与消费

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
• • • •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 1、缩小城乡差别; 2、抑制地区差别的扩大; 3、规范行业、职业及职务间的收 入差距; • 4、扶持城乡贫困居民脱贫; • 5、打击非法非正常收入; • 6、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第四节 社会主义消费
一、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特点
• 两者同时并存: • 从理论上讲,按生产要素与按 劳分配是统一的。 • 从实践上讲,所有制结构的调 整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 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结合的经济基础。
四、如何认识我国私营企业主的 高收入和剥削问题?
• (一)私营企业主的高收入主要包含: • 1、劳动收入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回报; • 2、非劳动生产要素产权的回报,主要包括 资本和知识的产权收入; • 3、创业和风险收入; • 4、社会补偿收入; • 5、占有工人创造的部分剩余价值。
(二)关于如何认识私营企业主的 剥削问题
• “剥削”的英文单词exploit有三层含义:(1) 开发、开采、挖掘;(2)剥削;(3)功勋。 • 无论是在一般的伦理学意义上,还是从社会主义 价值观出发,剥削都属于恶的东西。但从经济规 律上看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 但剥削作为一种经济机制,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发展生产力,又具有相容性,因为生产力的发 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最大的伦理道 德。
三、社会主义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 • 1、消费水平的基本评价指标:人均价 值消费量、人均实物消费量、人均服 务消费量。其他评价指标:闲暇、消 费环境、人均公共设施、平均寿命等 。 • 2、消费方式的两个方面:一是消费的 自然方式;二是消费的社会方式。
性质
社会主义消费是建立在生产资 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体现着人 们在消费过程中摆脱了剥削和 贫穷的一种平等关系。 消费不再具有阶级对抗性质; 消费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 提高。

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高洁
假设:
1.仅研究产品市场,不涉及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故
投资为企业自发决定,不受利率和产量变动的影响,投资是模 型的外生变量,为一常数:即I=I0
2. 萧条经济中的凯恩斯定律:社会总 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变动 ,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不论需 求量如何变动,社会均能以不变 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P为常 数: P=P0,这时,总供给曲线平行 于横轴。由此:
●B
IU<0
IU>0
450
y
o
实际产出(收入)
实际国民收入取决于计划总支出
450
o
实际y产0 出(收入y)
均衡产出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高洁
3.2 消费理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家庭收入水平,
商品价格水平,
利率,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信贷状况,
收入分配状况, 家庭财产状况,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年龄构成。 社会保障制度, 风俗习惯
则1=C/Y+S/Y
即:APC+APS=1
3.因为ΔY=ΔC+ΔS
则1=ΔC/ΔY+ΔS/ΔY
a
即:MPC+MPS=1
4.如果:APC和MPC随收入的增加 O
而递减,则有:APS和MPS随
收入的增加而递增。即如果
-a
APC > MPC,则:APS <
MPS
450
C=a+bY
Δc
ΔY
S=-a+(1-b)Y
760
0.36 0.06
F 14000 12830 G 15000 13360
1170 1640
0.41 0.08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民经济的两种核算体系及比较,掌握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了解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问题,理解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

本章重点: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指标。

2、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

4、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

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本章难点: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比较。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

4、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

5、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收入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基本指标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活动整体,要分析国民经济活动整体首先就涉及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历时300多年,曾存在着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亦称两大核算体系。

一种叫做物质产品平衡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为MPS体系,我国和原苏联、东欧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曾采用该体系,因此又称东方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值(TPS)、国民收入(NIM)等。

另一种叫做国民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为SNA体系,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这套体系,因此又称西方体系。

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采用该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S)等。

这两种核算体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一样,各自适应于不同的经济条件,核算的范围、内容、方法也不相同。

不但名称不同的指标(如MPS的社会总产值和SNA的国民生产总值),而且名称相同的指标(如两大体系的国民收入),反映的经济内容也不同,不能直接对比。

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5.9

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5.9

2. 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在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 重,其公式为
MPS=ΔsΔy(3-11) 如果收入与储蓄增量极小,上述公式可写成 MPS=dsdy(0<MPS<1)(3-12)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of saving, APS)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公式为
项目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 消费函数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 理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与收入同方向变 动,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 没有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被称为消费函 数或消费倾向。
1. 消费函数的公式表示
消费函数的公式为 c=c(y)(3-4)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消费函数的一 般公式为 c=a+by (a>0,0<b<1)(3-5) 其中,a为自主消费,即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 消费也要进行。
消费依次增加到10 850元、11 600元、12 240元、 12 830元和13 360元。这就是说,收入增加时,消费也 随着增加,但增加得越来越少。在表中,收入依次增加1 000元时,消费依次增加890元、850元、750元、640 元、590元和530元,能够看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 倾向呈现递减趋势。
由于储蓄被定义为收入和消费之差,所以存在下述三方 面的关系。
(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两者之和等于收 入,由以下计算可得出:
c=a+by s=-a+(1-b)y c+s=a+by-a+(1-b)y=y
同时,两函数的互补关系可以通过图3-7来反映。当收入 为y0时,表示收支平衡,即消费支出等于收入,储蓄为零。 E点是45°线和消费曲线c的交点,表示收支相抵。在E点左方, 消费曲线c位于45°线之上,表明消费大于收入,因此,储蓄 曲线s位于横轴下方,储蓄为负值;在E点右方,消费曲线c位 于45°线之下,表明消费小于收入,因此,储蓄曲线s位于横 轴上方,储蓄为正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平等应当优先 —— 市场并非按人们的勤奋程度给予报酬
我们的观点: 公平与效率之间是正反同向的互促互补关系
经济的高效率是不能脱离分配的公平的,效率原则又必须以公平为目 标,如果分配不公,就难以做到人与物的合理、优化组合,从而效率 的提高就失去了前提和保证;反之效率不高,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为更好地实现公平分配创造物质 条件。 因此,既不能靠牺牲效率求保公平,也不能牺牲公平来求得效率,两者 是相辅相成,此消彼长,此消彼消的正反同向互促和互补的关系。
影响 个人 可支 配收 入的 因素
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体制
国民收入总量
投入劳动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数量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和制度
六、居民收入与储蓄
储蓄 居民收入未被消费的部分 (将来消费)
储蓄动机
保险动机 个人负担动机 提高生活水平动机 盈利动机
储蓄形式: 银行存款
购买证券
影响 储蓄 因素
一、居民消费及其性质
• 消费的类型: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 • 消费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的 性质
二、消费水平
• 概念:从宏观方面是指社会平均达到的 物质和精神文明需要的满足程度
• 基本评价指标 : 人均价值消费量 人均实物消费量 人均服务消费量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325页
三、消费结构
• 概念: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 所占的比重。
两个核算体系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内容不同 3. 税收处理不同
MPS(NI)=SNA(NI)+生产部门间 接税-(政府部门+劳务部门)收入 SNA(NI)= MPS(NI)-生产部门间 接税+(劳务部门+政府部门)收入
SNA合理性与缺陷 :308 —310页
四、国民收入的分配
初 次 分 配 范 围财政:通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投资方 向和资源配置,并最终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 例
银行信贷:通过利率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以及积累的投向
六、居民收入与储蓄
居民 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居民从各种不同来 收入 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包括以货币计算的收入
和以实物计量的收入 个人收入
劳动收入 个人资产收入 福利收入 经营收入 其他收入
条件:商品经济;除公有制还有其他所有制;社会不是统 一的生产单位,企业是独立的生产者
特点:1、 按劳分配不是社会统一和唯一的分 配原则,仅局限在公有制经济内部;2、 主体 不是社会,而是企业; 在企业内部进行分配; 3、 借助货币进行。
二、按资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按资分配:是依据所有权和投入经济活动的资本数
意义与原则:318 —319页
三、关于“三位一体”公式
三位一体公式
资本 — 利润,土地 — 地租,劳动 — 工资
错误原因
1、 把在分配领域获取收入的原因,当成生 产领域创造价值的源泉 2、把分配的表面现象当作财富创造的本质
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四、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公平的涵义: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
第一节 国民收入
一、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二、决定国民收入量的因素 三、国民收入的 核算方法和体系 四、国民收入的分配 五、国民收入的制衡机制 六、居民收入和分配
一、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MPS
社会总产品:社会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 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 c+v+m 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扣除用来补偿已经消耗 的生产资料之后的余额而形成的收入 v+m
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 公平或平等不等于收入均等或收入平均
效率的涵义: 经济学意义的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
置和产出状态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相互促进:表现四方面321页
相互矛盾:321—322页
我国公平与效率原则:兼顾公平与效率
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作为社会目标:公平与效率那一个更为重要 A 效率应当优先 —— 效率来自个人努力和勤奋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二、决定国民收入的因素
1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生产劳动的投入量 3、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4、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和体系
SNA 核算
最终产品法:最终产品= C+I+G+X -M 增加值法:将社会所有经济部门的增加值加总 收入法:要素报酬+非公司收入+税前利润+折旧
量,按一定比例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
形式
资本所有者把货币存入银行, 购买股票和证券取得的利息、 股息和红利等
职能资本所有者依法获得的收入, 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表现为利 润、利息和地租
是社会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 按要素分配: 务过程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的报酬。 依据
多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 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引起的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经济因素:收入 利率 价格 供求
心理因素:消费偏好和未来预期
社会因素:居民自然情况 储蓄机构设置 社会安

一、市场型按劳分配
产 品 型 按 劳 分 配 市 场 型 按 劳 分 配 概念: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对劳动者创造的 社会总产品 进行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剩下的部分作为个 人消费品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条件:1、生产资料公有制;2、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一定的 发展;3、社会分工存在以及劳动是人类的谋生手段 特点: 1、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具有社会统一性; 2、社会依据社会平均劳动确定劳动者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所 得的份额 ;3、 按劳分配是实物不存在货币;4、 按劳分配 是社会唯一的消费品分配方式
GN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 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国别) GDP既定时期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 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市场价格) (国土)
SN NNP(国民生产净值):GNP-折旧 A NI(国民收入):NNP-间接税-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PI(个人收入):NI-未分利润-所得税-保险+转移支付
• 变动的一般规律: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 要,再到需要的顺序。 • 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326—327页
四、消费方式
• 概念:指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途径 和形式去消费消费资料,以满足各种物 质和精神的需要。 •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结 果 在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和部门中进行 税金 --- 国家 利润 --- 企业 工资 --- 生产者 企业基金 --- 福利、奖励、发展
再 分 配
必要性:发展非物质生产部门 建立社会保障和后备金 范围:全社会
途径:国家财政预算 ( 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 )
五、国民收入分配的制衡机制
价格:通过与价值的相背离调节国民收入分配 和再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