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9月月考试题语文
2019-2020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中,“节”也许并非处于核心地位;然而,由节之“象”所拓展出的丰厚意蕴则凸显了东方所固有的“象思维”品质极具代表性,值得探讨一番。
“节”首先表现为空间上的联结,有承上启下之作用——此由竹节之本义发出。
“承上启下”,自然是关键要害处,故“节”可引申为关键:人们常言解决问题的节点、“紧要关节”,等等,皆由此出。
节在空间上的“联结”义,推而广之,则形成了诸多相关的词汇,用之于人体则有骨节、关节、肢节;用之于器物,则凡类此的事物亦多以“节”称之,如“多节虫”“八节火车”“三节文章”等。
“节”坚固且无赘物,故“节”又可引申为简洁、节俭。
《荀子.天论》中“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节,即为节俭义——“节俭义”当由“固而无赘物”引申出。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时空一体,当将空间之“节”迁移于时序之时,“节”的含义又进一步得到拓展与丰富。
《秋浦歌》曰“常恐秋节至”,杜甫云“好雨知时节”,其中之“节”即是维系过去与未来的“节”点。
当然,此节点以阴阳之气的变化为标准。
依古人,每年的时序可作此概括:由冬至到夏至,阳息(息者,长也)阴消;由夏至到冬至,阴息阳消;其中,春分、秋分则大致阴阳持平。
由是,按照阴阳变化的节点,古人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
节气者,气之节也,维系(联结)阴阳变化(时间)的关节点之谓也。
当然,对于重大的节气譬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是要隆重庆祝的,春节意味着万物复苏,预示播种的前奏;中秋节万物成熟,则是收获的标志。
可见,节日与节气亦密切相关。
当“节气”转换为“气节”时,形下之“节”便超越了自然时空而进入伦理学的领域。
“气节”,表征的不再是阴阳之气转换的节点,而是超越时空的、形上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节操。
气者,浩然之气也;节者,静也(不变也)、硬也。
气节,即保持浩然正气而不动摇,引申为意志坚不可摧。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山西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二次考试题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40分钟)(考查内容:与高考一致)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古代印章是形使和授受国家机构权利、证明个人身份的凭信物,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公元十三世纪之后,篆刻家开始选用石材代替金属并亲自动手刻制印章,这一技艺的改变,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催生了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篆刻艺术界也出现了吴昌硕、齐白石以及当代的刘江、石开等诸多大师。
这些艺术家将这门古老而又弥新的传统艺术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
篆刻艺术借用契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相荡的审美观念,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
而今天也有用简化字入印的印章了。
篆刻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诗、书、画的审美意境,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
篆刻作品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结合”的产物。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艺术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
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
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证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理论、研究方法被引入国内,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艺术史研究借鉴西方经验,引入了许多研究方法和理论,如社会历史学、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方法和理论帮助中国艺术史研究者更好地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关注艺术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受新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开始关注非传统的艺术领域,如民间艺术、当代艺术、女性艺术等,这种拓展使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内容。
例如,在分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时,研究者会更多地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女性心理学,分析作品的精神内涵,尝试解释其中的历史、文化、政治因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笔触、品质等层面,这显示出我国美术史研究发生的深刻变化。
另一方面,艺术史研究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早已不再局限于研究内部艺术变化,如风格、样式、语言、技法,而是扩展外向型研究;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也不再局限于本学科的理论方法,而是选择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如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受西方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者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更加广泛的交流,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和相互借鉴,拓宽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促使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对传统的艺术史观念和叙述进行批判和反思,推动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发展。
总之,西方艺术史研究包括新艺术史研究,对中国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拓展了研究领域,激发了中国艺术史研究者的理论创新和批判精神,使中国艺术史研究更加多元化、综合化和国际化。
山西省山大附中11-12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语文
山大附中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东皋(gāo)熹微(xǐ)流憩(qì)自斟自酌(zhuó)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 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 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很深。
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原油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感受依托未免 B、感触依附未免 C、感触依托不免 D、感受依附不免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万物之得时善:美好的 B.倚南窗以寄傲傲:傲然自得的情怀 C.披绣闼披:开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远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A.四美具,二难并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感吾生之行休 D.园日涉以成趣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9分,每小题3分栾布者,梁人也。
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
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
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
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月模块诊断试题
山西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9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40分钟考查内容:综合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
“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
“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
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
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
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
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
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
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
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
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20分钟审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
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又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大特征。
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
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
那时的古希腊地中海地区出现了一种有创见的、有发展前途的西方山水艺术。
它远远先于远东地区的山水画,但后的基督教改变了这一切。
西方山水画艺术被扼杀、中断了,直到文化复兴运动后,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画才得以重新发展。
然而在中国,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创作前提。
中国山水画在“以形媚道”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和人格之美结合起,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世界观。
在山水画史上,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需要尽可能地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主、客体完全融合。
道家的这种哲学精神,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
作画时,不局限于同一时空的写实,而是凭记忆按照心想去表现景物,力求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自由境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道的感悟、体验、转述、传达与表现。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山西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9月月考题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05分钟) (考查内容:以综合为主)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
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
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
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
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城市功能同化、泛化的趋势加剧,甚至盲目确保不现实的发展目标。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熟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 . 很少有什么能逃脱蛇的胜算,一条蝰蛇的出击速度只有1/25秒,西方的枪手常被描述成“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
B . 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得景泰蓝器物“化腐朽为神奇”,博得多方人士的爱好。
C . 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已经说过的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度外了。
D . 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何必用舞台上的惟妙惟肖,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2. (2分)(2017·湖南模拟) 下列填入横线处昀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
看到流逝的江水,___________;看到再生的小草,﹣﹣___________;在寂静的山林里,___________;面对暴风雨,___________。
①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②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③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④会平息烦躁的心情。
A . ②③①④B . ①④②③C . ②③④①D . ①④③②3. (2分)下列成语都出自《庄子》的一组是()①越俎代庖②大相径庭③望洋兴叹④缘木求鱼⑤贻笑大方⑥小国寡民⑦井底之蛙⑧邯郸学步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A . ①②③④⑤B . ④⑤⑥⑦⑧C . ①②③⑤⑥D . ②③⑤⑧⑨4. (2分) (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中)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晦朔,指一年的时间变化。
晦是阴历每月第一日,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B . 簪笏,可代指官职。
簪,束发戴冠时用来固定帽子,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C .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D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高三第一学期9月(总第一次)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高三第一学期9月(总第一次)模块诊断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40分钟考查内容:以综合为主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切入点王展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播的业态和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如何运用新思维、新手段去更好地塑造与宣传国家形象,赢得国际支持、保护国家利益,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国家战略问题。
据统计,近两年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新媒体已成为主流方式。
67%的民众选择了新媒体而非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来了解中国。
国家形象传播须走本土化策略,使其感到我们是“命运共同体”。
我国以往的文化传播方式,常常是一种灌输式、说教式的传播,很难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信服。
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一定要走本土化策略,要让别国民众读得懂、听得明白,还能产生共鸣感,这样的传播才是有效率的。
新媒体时代,要走全媒体策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和多种平台来传播国家形象和信息。
我们提供的信息产品一定要符合该国民众的信息接受特点和需求,即要用别人的话来说自己的事。
我们通过新媒体宣传国家形象时,还要让对象国民众感到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多对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进行报道,使报道更具针对性、亲和力和公信力。
虽然国与国之间有各种利益冲突,但也面临着共同的危机和挑战,当今各国民众更珍惜世界和平,更关注气候环境变化,更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是命运共同体。
积极探讨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如何把欲望过度膨胀的人变为更加平和的人,构建出彼此尊重、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国家形象输出才会更令国外民众感到认同与亲切。
中国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要“深度融合”,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要适应“互联网思维”。
新媒体作为互联网的代表性新媒介,草根性和开放性是其最大的媒体特性。
山大附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
山西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9月(总第三次)模块诊断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山珍海味何其多,但在国人心里,总有一个温暖的位置留给粥。
这种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诞生的食物,是属于华人世界精神家园共通的符号。
②粥是如何诞生的?如果要回到史料堆里寻找,三国时期谯周所著的《古史考》中即有“黄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
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说文解字》也把这一功绩记在了黄帝身上,说“黄帝初教作糜”。
黄帝的历史发生于文字出现前,今天我们对此已难加考证,但如果从煮粥的容器入手,倒是可以做一番猜测。
③史学家们通常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常食用的几种谷物分别为黍、稷、粟、稻。
无论何种谷物,脱壳以后的做法一是火烤,二是石燔,而粥的做法属于第三种,同样也是火上加热,但要置于容器里加水,使其软化——也就是《古史考》里黄帝的“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在这一过程中,水与米的比例决定了最终的成品是饭还是粥。
正如清朝著名美食家袁枚给粥下的定义为:“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
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追溯粥的起源至黄帝时代,倒不如说在黄帝时代诞生了适合煮粥的容器。
汉代的学者认为黄帝发明了“釜”“甑”这样的烹饪器具,于是顺带把粥的发明也归功于他。
其实从新石器时代起,适合“加水烹煮”的陶器除了“鼎”“釜”以外,还有出现在中晚期的“鬲”“戽”“规”等。
其中“鬲”一字的意思是三足的锅,恰好是“粥”的繁体字“鬻”的下半部分;“鬻”字上半部,“米”字两旁的“弓”,则描绘了煮米时袅袅上升的蒸汽。
④粥作为米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民间流行在寒食节这一天进食大麦粥:“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
高中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山西山大附中2014届高三9月月考试题
山西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9月月考题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05分钟) (考查内容:以综合为主)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
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
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
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
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城市功能同化、泛化的趋势加剧,甚至盲目确保不现实的发展目标。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大学附中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9月月考题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05分钟) (考查内容:以综合为主)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
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
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
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
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城市功能同化、泛化的趋势加剧,甚至盲目确保不现实的发展目标。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2届高三9月月考试题(语文)
一、阅读下面《鸿门宴》中的片段,完成文后试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安于项伯有故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素善留侯张良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为击破沛公不如因善遇之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良乃入,具告沛公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若属皆且为所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扬维岳,庐州巢县人也。
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
尝以文见知于郡守。
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
维岳谢日:“犯罪自有公法。
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鸿门宴》中的片段,完成文后试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1、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A、君安于项伯有故伏清白以死直兮B、项伯杀人,臣活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范增数目项王D、谨庠序之教素善留侯张良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为.击破沛公军B、不如因.善遇之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C、良乃.入,具告沛公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下列句子中句式完全不同的一组是()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客有吹洞箫者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为仲卿母所遣D、夫晋,何厌之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参考答案:1、D 2、A 3、D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杨维岳传戴名世扬维岳,庐州巢县人也。
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
尝以文见知于郡守。
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
维岳谢日:“犯罪自有公法。
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
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
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
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
”乃徒步诣军门往谒。
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
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缴谕天下捐货救国。
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
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
维岳泣日:“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
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
曰:“令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
维岳不肯。
人谓:“先生盍避诸?”维岳日:“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日:“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
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
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
慎毋以示世也。
”顷之遂卒,年五十六。
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选自《南山集》,有删节)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维岳故贳之贳:赦免B累昼夜不能寝食累:连续C北兵渡江,京师溃溃:攻破D慎毋以示世也慎:小心5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④避将何之?吾死耳⑤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A①⑤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
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
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他;在史可法死后,杨维岳为他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
杨维岳既不剃发。
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
(4分)译文:(3)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D(慎,千万)2C(①是直接表现,但不是直接表现其忠义大节;⑥间接表现其大节)3C(“卧床不应”错,唯唯是指对劝慰者客气而简单的答语,此处有敷衍意)4(1)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1句1分)(2)因为国库亏空,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
(1句1分)(3)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抗清,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
(第1句2分,第2句1分)[参考译文]杨雏岳是庐州府巢县人。
生性孝顺而恭谨,爱好读书,坚守正道。
曾经凭借他的文章被知府赏识。
一天,去拜访知府,恰好碰上一个犯法的富人,知府让扬维岳替他打官司,可以获得几百两银子。
杨维岳推辞说:“犯罪自有公法处置。
假使这个人不应该判罪,而我接受他的银子,就会不吉利;假使这个人应该判罪,却因为我的缘故而赦免了他,这是用私情干扰公法。
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知府因此更加敬重他。
杨维岳读书读到忠孝大节之处,常常多次流泪。
他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就画了他的像供奉他。
崇祯年间,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任扬州巡抚。
杨维岳说:“这个人是当代伟人,不可以不拜见。
”于是徒步到驻军营地拜见史可法。
没过多久,北寇的进攻更加急迫,皇上诏令天下起兵救援。
这时史可法已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
杨雏岳捧着檄文哭着说:“国家大事到这个地步,我还要家干什么呢!”当即变卖家产来做大家的表率。
崇祯十七年,皇上死在煤山。
扬维岳听到这件事,面向北方痛哭,连续几个昼夜不愿吃饭睡觉。
不到一年,清兵渡过长江,国都被攻陷。
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抗清,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
扬维岳哭着说:“国家培养读书人几百年,以身殉国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史公!”于是在庭院里设下史公的牌位,写了祭文哭拜他。
家人送来米粥食物,他挥挥手叫拿走;平时喜欢饮酒,也拒绝了。
他说:“现在正遇上国家大事如此糟糕,还能吃得下喝得下吗!”过了几天,清兵到来,下令剃发,杨维岳不肯。
有人说:“您何不为此而避一避呢?”杨维岳说:“能躲避到哪里去呢?让我死吧!让我死吧!”他的儿子对着他哭泣,杨维岳说:“孩子,我一生读书做什么用?如果有一天要我苟且偷生,我信守大义,坚决不干!我现在能够死得其所了,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慰他,他只是躺着随便答应罢了。
写下宁死也不剃发的文字来表现他的志向。
一连七天不吃饭,仅存一点气息。
来看望他的亲属越来越多,他忽然睁大眼睛看着儿子说:“前几天表现我的志向的文字,千万不要拿它给世人看。
”不一会儿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
知道这件事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民间给他立的谥号是文烈公。
唉!三代以来,兴亡更替的事情多了。
做臣子的常常身居高位却不愿为国家而死,平民、书生又认为为国而死不是自己的事,那么这样就没有一人愿为国而死,君臣之义不断绝还能有多久呢!灞上秋居马戴①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
8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
“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9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
“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
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实用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
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
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
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
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
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
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
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惟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