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合集下载

揭秘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真实关系_历史故事

揭秘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真实关系_历史故事

揭秘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真实关系杨玉环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那么她与与安禄山有什么关系呢?揭秘杨贵妃与安禄山真实关系为讨皇帝欢心,在他认杨玉环做干娘的认养仪式中,安禄山竟扎了小辫,戴上肚兜,打扮为“小儿”,前来拜见“母后”。

杨玉环虽从恩命,但对自己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却要认养一个五十岁的男人为养子,总觉得不是滋味。

安禄山是中国唐代安史之乱的祸首,他权势的取得,除了手段狡诈,善于谄媚逢迎,骗得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宠信和支持外,还因为河北一带民族杂居,情况复杂,而他熟悉当地情况;另外,当时奚族和契丹族势力较强,不时进扰河北,他以征战或欺诈手法镇压两族立功,被玄宗倚为安边长城。

玄宗晚年,朝政腐败,禁军虚弱。

安禄山洞悉内情,有轻朝廷之心。

他又与权臣杨国忠不和,遂阴谋叛唐。

但安禄山在李隆基面前,头脑清晰,反应敏捷。

李隆基曾经指着他的大肚子,开玩笑说:“你这蛮子的肚皮里,有什么东西,大成这个模样?”安禄山回答说:“什么都没有,除了一颗赤心!”李隆基大为喜悦。

李隆基曾经命安禄山晋见皇太子李亨,安禄山却不肯叩头,左右侍从催他跪下,他拱手肃立,问说:“我是一个蛮子,不懂得中央的礼仪规矩,不知道皇太子是什么官?”李隆基说:“皇太子就是储备君王,我死了之后,他可以代替我!”安禄山说:“我非常愚昧,从前只知道陛下一个人,不知道更有储备君王。

”假装万不得已,只好跪下叩头。

李隆基以为他说的全是真话,对他更加宠信。

历史上有关杨贵妃与安禄山的传说很多,很多人都认为杨贵妃与安禄山关系不一般。

《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记载,天宝十年正月三日是安禄山的生日,唐玄宗和杨贵妃赐给安禄山丰厚的生日礼物。

过罢生日的第三天,杨贵妃特召安禄山晋见,替这个“大儿子”举行洗三仪式。

安史之乱故事概括

安史之乱故事概括

安史之乱故事概括
安史之乱的故事概括如下: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奸相李林甫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安史之乱,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呢?背景是怎样的?影响又有哪些?来看看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史之乱的故事的经过、背景和影响就知道!安史之乱的故事天宝十载(751)二月,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

安禄山刑赏己出,日益骄横,又看到天下武备松弛,遂萌生篡夺最高权位的谋反之心。

四月,南诏叛附吐蕃,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

唐军大败,战死者六万余众,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不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又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大食战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江布尔),唐军又败。

十一载(752)十一月,李林甫死,玄宗以杨国忠继任宰相,兼领四十余使。

从此,国忠专决朝政,公卿以下,均受其颐指气使。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共十五万兵马,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

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闻讯,当即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东都洛阳募兵六万,守卫河阳大桥(在今河南孟县南)。

接着又以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率京师五万兵,屯驻陕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北)。

十二月,安史叛军占领东都,封、高二将退守潼关。

不久,唐玄宗误听了监军宦官边令诚谗言,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改派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任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进驻潼关。

这时,河北十七郡吏民分别在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的率领下,拥有兵士二十多万,切断了范阳与东都之间的交通,使禄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不久,唐玄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从井陉(在今河北井陉西北)东进,会同颜真卿部经营河北。

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张巡率军民坚守雍丘(今河南祀县),多次击败叛军,确保江淮不失。

同年五月,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杨国忠的严厉威逼下,被迫出兵。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一、安史之乱的背景1. 政治方面- 唐朝在开元盛世之后,政治逐渐腐败。

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将朝政大权交予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

李林甫为巩固自己的权势,排斥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导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

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潜在因素。

2. 经济方面-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而贵族、官僚和富商却大量占有土地,贫富差距悬殊。

虽然唐朝前期经济繁荣,但到后期,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逐渐凸显,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

3. 军事方面-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

但随着时间推移,府兵制逐渐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下,士兵由国家招募并长期服役,这使得军队与将领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同时,为了防御边疆,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多个节度使,赋予他们较大的军事权力。

节度使不仅掌握大量军队,还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势力逐渐膨胀。

安禄山一人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具备了发动叛乱的军事力量。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1. 叛乱爆发-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

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南下,由于唐朝内地多年没有战事,军备空虚,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很快,河北地区的郡县纷纷沦陷。

2. 叛军进军路线- 安禄山叛军从范阳出发,渡过黄河,迅速攻占了洛阳。

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接着,叛军继续西进,逼近长安。

唐玄宗命哥舒翰率大军镇守潼关,哥舒翰坚守不出,本可阻挡叛军西进。

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哥舒翰兵败被俘,潼关失守。

3. 长安沦陷与玄宗出逃- 潼关失守后,长安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唐玄宗惊慌失措,带领杨贵妃、杨国忠等少数亲信仓皇出逃。

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无奈,只得赐死杨贵妃。

之后,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则北上灵武。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解说词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解说词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解说词这是一个让历史研究者无法忘记的日子:公元756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

天刚蒙蒙亮,寂静的皇宫中突然喧闹起来,从里面冲出一群宫女,她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原来是大唐的皇帝李隆基已悄悄离开宫殿逃离长安。

唐玄宗出逃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

古老的长安城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

有一伙盗贼趁机作乱,他们闯进皇宫,砸开国库大门,抢夺金银财宝。

当年,以唐玄宗为首的一群逃难者,就是奔走在这一片渭河平原上。

究竟发生了什么惊天大事?竟然迫逼这位威播天下的大唐皇帝,抛弃都城长安而仓皇出逃?唐朝建立以后,经过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等五任皇帝总共六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势强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迎来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

在这期间,虽然有过长达十几年的武氏专权,后来又有韦氏和太平公主两次君临的威胁,但无论是在老百姓的眼中还在外族人看来,大唐王朝一直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迈进。

公元712年八月,28岁的李隆基登上皇位。

唐玄宗,后人又称唐明皇,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

一年后,李隆基诛灭姑姑太平公主及其势力,稳定了自己的政权。

李隆基从小仰慕他的曾祖父,即开创“贞元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

这位年轻的开元天子,下定决心“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要将李家王朝继续推向强盛。

用在贤明君主身上几乎所有的赞美之词,都可以用在开元年间的唐玄宗身上。

唐玄宗任用贤才,整顿吏治,改革财政,田户检括,变革军事体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

三十年过去,王朝经济更加繁荣,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八方来朝,文化兴盛。

盛唐气象喷薄而出。

大唐帝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伟大的功业面前,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封建君王要做到慎始敬终恐怕很难,唐玄宗同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历史的轮回之中。

随着大唐盛世的如期而至,这位居功至伟的皇帝,其人性的弱点、潜藏多年的喜好、气质和他那放浪的情怀,随着晚年的到来开始泛滥。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新唐书-李泌传》《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选编(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新唐书-李泌传》《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选编(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新唐书·李泌传》《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选编(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李泌,字长源,魏八柱国弼六世孙,徙居京兆..。

幼以才敏著闻。

玄宗开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

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

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

”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说因贺帝得奇童。

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

”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

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

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访,会泌亦自至。

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

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

”上闻之以告泌曰:“艰难之际,不敢相屈以官,且衣紫袍..以绝群疑。

”泌不得已受之。

服之,入谢,上笑曰:“既服此,岂可无名称。

”出怀中敕,以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

泌固辞,上曰:“朕非敢相臣,以济艰难耳,俟贼平,任行高志。

”泌乃受之。

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

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

帝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上皇有天下五十年,太平娱乐,一朝失意,远处巴、蜀。

南方地恶且春秋高,闻陛下此敕,意必以为用韦妃之故,内惭不怿。

万一感愤成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大不能安君亲也。

”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

”泌出入中禁,事四君,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好纵横大言,时时谠说议,能寤移人主。

贞元五年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傅。

(选自《新唐书·李泌传》和《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B.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C.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D.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京兆,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

会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

禄山由是决意遽.反,独与孔目官、太仆丞严庄,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密谋,自余将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来,屡飨士卒,秣马厉兵而已。

会有奏事官自京师还,禄山诈为敕书,悉召诸将示之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

”众愕然相顾,莫敢异言。

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诸将皆引兵夜发。

诘朝,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榜军中曰:“有异议扇动军人者,斩及三族!”于是引兵而南。

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

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

禄山先遣将军何千年、高邈将奚骑二十,声言献射生手,乘驿诣太原。

乙丑,北京副留守杨光朔出迎,因劫之以去。

太原具言其状。

东受降城亦奏禄山反。

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

庚午,上闻禄山定反,乃召宰相谋之。

杨国忠扬扬有得色,曰:“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

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

”上以为然,大臣相顾.失色。

上遣特进毕思琛诣东京,金吾将军程千里诣河东,各简募数万人,随便团结以拒之。

辛未,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上问以讨贼方略,常清大言曰:“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

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上悦。

壬申,以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

常清即日乘驿诣东京募兵,旬日,得六万人;乃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

安史之乱知识点总结

安史之乱知识点总结

安史之乱知识点总结一、安史之乱的起因1. 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因为唐玄宗在位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分别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担任节度使。

唐玄宗当时好逸恶劳,执政不善,导致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军队士气低下。

2.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唐朝政府的不满和自身野心的膨胀。

他们在叛乱之初各自占据地方,积极招募士兵,详细策划对唐朝的叛乱。

二、安史之乱的过程1. 安史之乱的发生导致了唐朝正规军不堪一战,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唐朝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的战火蔓延到了整个中国国土。

2. 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战争,双方军队展开了多次大规模的交战。

安史之乱的期间,唐军出现了多次崩溃溃败,这对于唐朝政府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3. 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政府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人事变动。

唐玄宗和李隆基等多位皇帝在安史之乱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他们的执政能力并没有阻止叛乱的蔓延。

三、安史之乱的结果1. 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统治的削弱,国力的严重衰退。

唐朝政府的失职导致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危机,官员贪污腐败,内外交困。

2. 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唐朝的国力和社会经济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后来的数十年里,唐朝政权一再遭受内忧外患的威胁。

3. 安史之乱的结果还包括了对唐朝社会经济的长期破坏。

叛乱的期间,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损伤,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扰乱。

四、安史之乱的影响1. 安史之乱的影响对于唐朝政权和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叛乱导致了唐朝的国力衰弱,政权的动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长期的不利影响。

2. 安史之乱的影响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政权由于叛乱而逐渐走向衰落,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变化。

3. 安史之乱的影响还体现在对中国社会科技的影响上,军事、农业、工艺等方面都受到了叛乱的冲击。

五、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1. 安史之乱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基本信息∙名称安史之乱∙地点中国北方∙主要指挥官郭子仪、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参战方唐朝、大燕∙结果唐朝获胜参战方兵力唐朝60万基本信息:名称:安史之乱地点:中国北方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参战方:唐朝、大燕结果: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参战方兵力:唐朝60万(安史之乱中期)伤亡情况:大燕30万(安史之乱中期)唐方主要指挥官:李隆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燕方主要指挥官: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开始时间:755年12月16日(天宝十四年)结束时间:763年2月17日(广德元年)基本简介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壮大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东、西突厥、高句丽等,使初唐时期建立一个很辽阔的边境。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100字梗概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100字梗概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100字梗概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年初(755-763年),由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争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饭堂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按时知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在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中,曾无限感慨的说,人均崇华靡以示人,适足为大盗之招也。

意思是君王向人民展示他的豪华奢侈,最大的功用就是鼓励大盗动手。

这个觊觎大唐王朝的王位已经多年的大盗就是日后掀起安史之乱这场席卷半个中国滔天巨浪的主角,安禄山。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到中原。

在唐代,安禄山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舞蹈明星。

在唐皇宫的夜宴上,最精彩的片段就是体重高达三百多斤的安禄山,与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共同表演的胡旋舞。

安禄山,来自营州粟特部落,年轻时很会做生意,他拥有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

安禄山最惯用的伎俩就是拿钱财贿赂唐玄宗身边的人,安禄山很会表现,不拜玄宗也不拜太子,只拜杨贵妃,说胡人只知道有母不知有父,杨贵妃比安禄山小九岁的,结果她把安禄山认成儿子以后,还给他举行了一次洗儿仪式。

从唐睿宗开始,为了加强边防力量,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

到了公元721年的时候,基本完成九大节度使的设置。

安禄山一路平步青云,同时担任三个地区的节度使,一人统帅十五万最精锐的部队。

到了天宝年间,唐朝全国兵力的总数当中,边境地区节度使占掉了一大半,节度使的军队加起来比中央能够控制的军队还要翻倍。

这样子就形成了一个外重内轻得情形。

从中国古代历史上来说,这就是所谓尾大不掉之势,这是治国之大忌。

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与他的同乡史思明以及走下一批番将,以讨伐逆贼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长达七年半之久的安史之乱由此拉开序幕。

安禄山统领十五万叛军从范阳出发,一路浩浩荡荡,烧杀抢掠,直奔东城长安王位而去。

通鉴纪事本末安重诲专权

通鉴纪事本末安重诲专权

通鉴纪事本末安重诲专权此《通鉴纪事本末》由南宋史学家袁枢编,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全书共四十二卷,其内容以事为纲,将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记载的一千三百多年间重大史事归纳为二百三十九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

终于:世宗征淮南。

每一事详书始末。

此为南宋宝祐五年赵与筹湖州刊(元明递修)本。

袁枢本无著书之意,惟读《通鉴》时,感到每件史事分散开,首尾难以稽考,为方便研读,便“因司马光《资治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

”。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而袁氏本人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加上一句话。

共编集了239 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记述了1300 多年的史事。

袁氏虽然只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编写《通鉴纪事本末》,但他熟读《通鉴》却花了不知多少年的时间。

他不但要熟读《通鉴》,了解其全部内容,还要吃透司马光的史学见解。

袁枢跟司马光一样,始终恪守“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的原则。

由于《通鉴》记“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的史事,而此书与其为本,所以内容也自然以政治和军事为主,其它事一概不录。

在239 个主题中,绝大部分是关于政治和军事,关于经济的则只有唐的《奸臣聚敛》和《两税之弊》,文化方面更是完全欠缺。

(介绍参考)《通鉴纪事本末》大约成书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初刊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严陵[1] 郡庠(严陵/严州本字小,又叫小字本)。

南宋宝祐五年(1257)赵与筹,精加校对,改小字为大字,出私资重刊《通鉴纪事本末》,并为书作叙。

因书刻于湖州,后人称为湖州本。

通鉴纪事本末叙(杨万里撰)、序(赵与筹撰)、总目第一卷: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第二卷:高帝灭楚、诸将之叛、匈奴和亲、诸吕之变、南粤称藩、七国之叛、梁孝王骄恣第三卷:汉通西南夷、淮南谋反、汉通西域、武帝伐匈奴、武帝平南越、武帝击朝鲜、武帝惑神怪、巫蛊之祸、燕盖谋反第四卷:霍光废立、赵充国破羌、匈奴归汉、恭显用事、成帝淫荒、河决之患第五卷:丁传用事、董贤嬖幸、王莽篡汉、光武中兴第六卷:光武平赤眉、光武平渔阳、光武平齐、光武平陇蜀、楚王英之狱、马后抑外家、窦氏专恣、西域归附第七卷:两匈奴叛服、诸羌叛服、鲜卑寇边、嬖幸废立、梁氏之变第八卷:宦官亡汉、黄巾之乱、韩马之叛、袁绍讨公孙瓒第九卷:曹操篡汉、孙氏据江东、刘备据蜀第十卷:吴蜀通好、诸葛亮出师、吴侵淮南、魏平辽东、明帝奢靡、司马懿诛曹爽、吴易太子、诸葛恪寇淮南第十一卷:魏灭蜀、淮南三叛、司马氏篡魏、晋灭吴、羌胡之叛、陈敏之叛第十二卷:西晋之乱第十三卷:刘渊据平阳、慕容据邺、成李据蜀、张氏据凉、王敦平湘汉、石勒寇河朔、前赵平秦陇、石勒灭前赵、氐据仇池第十四卷:祖逖北伐、王敦之乱、苏峻之乱、燕讨假辽、赵魏乱中原第十五卷:江左经略中原、桓温伐燕、桓温灭蜀、桓温废立、符氏据长安、符秦灭凉、符秦灭燕第十六卷:慕容叛秦复燕、丁零叛燕、拓跋兴魏、魏伐后燕第十七卷:伪楚之乱、卢循之乱、谯纵之乱、吕光据姑臧、乞伏据金城、秃发据广武、蒙逊据张掖、秦灭后凉、第十八卷:冯跋灭后燕、蒙逊伐西凉、乞伏灭南凉、蒙逊伐西秦、刘裕灭南燕、刘裕灭后秦、赫连据朔方、魏灭北燕、魏灭夏、魏灭北凉、魏平仇池第十九卷:刘裕篡晋、元魏寇宋、徐傅废立、彭城王专政、宋文图恢复、宗爱弑逆、太子劭弑逆、南郡王之叛、竟陵王之叛第二十卷:废帝之乱、宋明帝北伐、萧道成篡宋、魏迁洛阳、萧鸾篡弑第二十一卷:元魏寇齐、萧衍篡齐、南北交兵、魏伐柔然第二十二卷:肇忠用事、刑峦寇巴西、梁魏争淮堰、元乂幽后、六镇之叛、元颢入洛、元魏之乱第二十三卷:魏分东西、高氏篡东魏、宇文篡西魏、侯景之乱第二十四卷:梁氏乱亡、西魏取蜀、萧勃据岭南、王琳奔齐、齐显祖狂暴、安成王篡立、周陈之叛、宇文护逆节、周伐齐、吐谷浑盛衰第二十五卷:周灭齐、杨坚篡周、始兴王谋逆、隋灭陈、隋易太子第二十六卷:突厥朝隋、隋讨高丽、焬帝亡隋、高祖兴唐第二十七卷:唐平东都、唐平河朔、唐平陇右、唐平河西、唐平河东、唐平江陵、唐平江淮、唐平山东第二十八卷:太宗平内难、太宗易太子、太宗平突厥、唐平铁勒、唐平西突厥、太宗讨龟兹、太宗平高昌、太宗平吐谷浑第二十九卷:贞观君臣论治、唐平辽东、吐蕃请和、突厥叛唐、唐平奚契丹第三十卷:武韦之祸、太平公主谋逆第三十一卷:李林甫专政、奸臣聚敛、杨氏之宠、安史之乱第三十二卷:刘展之叛、李辅国用事、仆固怀恩之叛、元戴专政、吐蕃入寇、两税之弊、裴延龄奸蠹、吐蕃叛盟第三十三卷:藩镇连兵第三十四卷:伾文用事、宪宗平蜀、宪宗平吴、魏博归朝、宪宗讨成德、宪宗平淮蔡、宪宗讨淄青、河朔再叛第三十五卷:南诏归附、宦官弑逆、朋党之祸、武宗平泽潞、裘浦寇浙东第三十六卷:庞勋之乱、回鹘叛服、吐蕃衰乱、蛮导南诏入寇、李克用归唐第三十七卷:黄巢之乱、藩镇之乱、杨行密据淮南、王建据蜀第三十八卷:诸镇相攻、朱温取淄青、朱温篡唐、郢王篡弑、李氏据凤翔第三十九卷:钱氏据吴越、王氏据闽中、刘氏据广州、高氏据荆南、徐氏篡吴第四十卷:马氏据湖南、晋王灭燕、后唐灭梁、庄宗灭蜀第四十一卷:邺都之变、安重诲专权、秦王之乱、契丹入寇、孟知祥据蜀、石晋篡后唐、范杨之叛第四十二卷:契丹灭晋、三叛连兵、郭威篡汉、世宗征淮南。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叛乱,发生在唐朝晚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

这场叛乱从755年开始,持续了8年的时间,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破坏。

以下是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五。

故事五:宇文融的决断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内外随处可见战火纷飞,局势十分危急。

安禄山的军队几乎占据了整个北方,朝廷虚弱不堪,皇帝李隆基被迫依附于东都洛阳的潼关地区。

然而,在这个危急时刻,唐朝的希望却出现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宇文融,是唐朝官员宇文忻的儿子,也是李隆基的朝廷大臣。

他有着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性格,深受李隆基的器重。

当时,他被任命为唐朝的大将军,负责镇守东都洛阳的边境。

由于安禄山势力的扩张,唐朝的边境线变得日益脆弱,东都洛阳极有可能成为叛军的下一个目标。

宇文融深深明白这一点,因此他开始着手筹备军备,组织城防。

而叛军的进一步扩张也始终没有停止,很快他们的目光转向了东都洛阳。

安禄山和史思明下令部队向东进军,挟持李亨等唐朝皇族,企图迫使李隆基投降。

情势一度非常危急。

宇文融面对着叛军的强大压力,他决定采取秘密行动,争取时间。

他利用充实的城防,打消了叛军的进攻念头。

另一方面,他秘密派人向周边的藩镇求援,希望他们能及时赶来支援。

宇文融的行动引起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注意,他们感到城防的固若金汤,心生疑虑。

叛军的高层开始争论该如何对付宇文融。

安禄山主张快速攻克东都,而史思明认为应该先攻下河南的其他城市,进一步削弱唐朝的实力。

在叛军高层的争论中,宇文融意识到了叛军的内部矛盾,并且洞察到他们的战略缺陷。

他认为,只要能够耐心等待,叛军就会自己瓦解。

在宇文融的统一指挥下,东都洛阳的城防顽强抵抗。

宇文融的机智和决断使得唐朝得以在叛军的进攻下苟延残喘。

而同时,周边藩镇的援军也如约赶来,为唐朝士兵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叛军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在东都洛阳的困境,安禄山和史思明不得不停止进攻,重新考虑他们的战略。

虽然叛军仍然占据着北方大片的土地,但他们对东都洛阳的追求变得越发困难。

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安禄山本来是营州地方的杂种胡人,原名阿荦山,他的母亲是一个女巫;他的父亲死后,母亲带着安禄山嫁给了突厥人安延偃。

正赶上突厥部落败散,就与安延偃哥哥的儿子安思顺逃到幽州,于是冒姓安氏,名叫禄山。

还有一个杂种胡人名叫史干,与安禄山原来是街坊邻居,两人生日相差一天,等长大后,二人相互亲爱成为朋友,都作了互市牙郎,以勇敢而闻名。

张守珪命安禄山为捉生将,每次带领几名骑兵出去,总是都有要擒获数十名契丹人而返回,再加上安禄山狡猾,善于揣摸人的心意,所以深受张守珪的喜爱,以为养子。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平卢兵马使安禄山性格格巧,善于讨人喜欢,所以人们都称誉他。

唐玄宗身边的人到了平卢,安禄山就用重金收买他们,因此唐玄宗更加认为安禄山是贤能之士,御史中丞张利贞担任河北采访使,到达平卢,安禄山刻意阿谀逢迎,以至张利贞身边的人都受到安禄山的贿赂。

张利贞入朝上奏,极力说安禄山的好话。

八月乙未(十七日),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兼任平卢军使,两蕃、勃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分平卢另外为节度镇,任命安禄山为节度使。

三载(改年为载,即公元744年)三月己巳(初五),唐玄宗任命平卢节度使安禄山东兼任范阳节度使,任使范阳节度使裴宽为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称赞安禄山公正无私,李林甫、裴宽都顺意称颂安禄山。

席建侯、李林甫、裴宽这三个人都是唐玄宗所信任的臣子,由此安禄山受到唐玄宗的宠信更加巩固不能移了。

六载(公元747年)春季正月戊寅,唐玄宗任命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任御史大夫。

安禄山身体肥胖,大腹便便,重过膝盖,曾自称体重三百斤。

他外表看似老实憨厚,实际上内心狡猾。

经常命令他的部将刘骆谷留在京师长安,侦察刺探朝廷的动向,朝廷的一举一动都得向他报告。

如果有事应当向皇上奏表,刘骆谷就替他人代写上奏唐玄宗。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

甲戌,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

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

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

远谓巡曰:“远懦不习兵,公智勇兼济,远请为公守,请公为远战。

”自是之后,远但调军粮,修战具,居中应接而已,战斗筹画,一出于巡。

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做备。

既明,巡乃寝兵绝鼓。

贼以飞楼瞰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

巡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

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自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

先是,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石.,虢王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

睢阳城至是食尽。

睢阳士卒死伤之余,才六百人。

是时,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

城中日蹙,巡乃令南票云将三十骑犯围而出,告急于临淮。

既至临淮,察进明终无出师意,遂去。

至宁陵,与城使廉坦同将步骑三千人,闺月戊申夜,冒围,且战且行,至城下,大战,坏贼营,死伤之外,仅得千人入城。

尹子奇久围唯阳,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

且我众饥赢,走必不达。

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

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

”城遂陷,巡、远俱被执。

乃并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斩之。

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嵩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B.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嵩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C.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D.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节度使,古代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在重要地区设置的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元朝时废除。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

李光弼整众徐行,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

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

光弼曰:“两敌相当,贵进忌退。

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

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

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

”陟无以应。

冬十月丁酉..,下制来征史思明,群臣上表谏,乃止。

史思明引兵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诣城下挑战。

龙仙恃勇,举右足加马鬣上,慢骂光弼。

光弼顾诸将曰:“谁能取彼者?“孝德请行。

光弼问:“须几何兵?”对曰:“请挺身取之。

”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

对曰:“愿选五十骑出垒门..为后继,兼请大军助鼓噪以增气。

”光弼抚其背而遣之。

孝德运矛跃马搏之,斩首,携之以归。

贼众大骇。

周挚复收兵趣北城。

光弼速帅众入北城,登城望贼曰:“贼兵虽多器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尔辈望吾旗而战吾飐旗缓任尔择利而战吾急飐旗三则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斩。

“又以短刀置靴中曰:“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

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

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

”诸将出战,顷之,廷玉奔还。

光弼望之,惊曰“廷玉退,吾事危矣。

”命左右取廷玉首。

廷玉曰:“马中箭,非敢退也。

”使者..驰报,光弼令易马。

遣之。

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馀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馀人。

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光弼驱俘囚临河示之。

乃遁。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贼兵虽多器/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尔辈望吾旗而战/吾飐旗缓/任尔择利而战/吾急飐旗/三则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斩B.贼兵虽多/器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尔辈望吾旗而战/吾飐旗缓/任尔择利而战/吾急飐旗/三则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斩C.贼兵虽多/器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尔辈望吾旗而战/吾飐旗缓/任尔择利而战/吾急飐旗三/则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斩D.贼兵虽多器/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尔辈望吾旗而战/吾飐旗缓/任尔择利而战/吾急飐旗三/则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斩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阳,“阳”指山南水北。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简介学习总结(一):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是正因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

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但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联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

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学习总结(二):[由整理]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又称作天宝之乱,发生于中国的唐代,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因此这战争被称为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和中央政权为了政权而发起的战争,因此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叛乱。

婚礼主持词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763年2月17日,历史七年多,在这七年多的时刻里,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史之乱过程说安史之乱的过程能够分为安禄山起兵、兵临长安、马嵬兵变、灵宝之战、肃宗即位、安禄山被杀、史思明复叛、平定乱世。

qq个性网名安禄山起兵:安禄山趁着唐朝腐败的时候联合了多个民族组成了15万官兵,以“忧国之危”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没用几天便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郡县。

兵临长安:唐玄宗派兵前往洛阳防守,虽然使得安禄山找到了阻碍,但是由于宰相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最终攻入了洛阳。

马嵬兵变:唐玄宗从长安逃到了马嵬坡,由于将士饥饿,兵力十分衰弱,导致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

长安、洛阳被安禄山占领,到达了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灵宝之战:756年六月,安禄山的部将崔乾在灵宝打败了唐的兵队,夺取了潼关。

肃宗即位:唐玄宗登基,这个阶段里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被击败。

安禄山被杀:安禄山本来就患有眼疾,自从起兵之后,他的视力越来越差,直至失明,性格变得十分的暴躁。

安史之乱的典故讲了什么

安史之乱的典故讲了什么

安史之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安史之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呢?下面小编就带你来了解一下吧。

安史之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

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了8年,史称“安史之乱”,也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叛军参与将领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安庆绪:安禄山次子。

史思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

史朝义:史思明长子。

唐军参与将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炅、张介然安禄山起兵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当时国家长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民疏于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短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唐廷反击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

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杨万里《通鉴纪事本末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杨万里《通鉴纪事本末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杨万里《<通鉴纪事本末>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初予以子袁子...同为太学官,子袁子录也,予博士也,志同志、行同行、言同言也。

后一年,子袁子分教严陵。

后一年,予出守临漳相,见于严陵,相劳苦相乐,且相楙①以学。

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

予读之大抵搴②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摦③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

予读《通鉴》之书,见事之肇.于斯,则惜事之不竟于斯。

盖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④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盖编年系日,其体然也。

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

嗟呼!由周秦以来,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国之病亦不一矣,而其源不一哉。

盖安史之乱则林甫为之,藩镇之乱则令孜之为也。

其源不一哉,得其病之源则其医之方矣,此书是也。

有国者不可以无此书,前者有奸而不察,后有奸而不悟;学者不可以无此书,进有行而无征,退有蓄而无宗。

此书也,其入《通鉴》之户欤!虽然,觌⑤人之病,戚人之病,理人之药,得人之病,至于身之病,不懵焉不讳焉,不医之距焉。

不医而缪其医焉,古亦稀矣。

彼暗而此昭.,宜也。

切于人纾于身,可哀也夫。

淳熙..元年三月戊子严陵杨万里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序》)材料二: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

然史之文,理微义奥,不如此,乌可以昭.后世?《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

故往往舍而不之顾者,由其不通乎众人,而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

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⑥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

安史之乱简介300字

安史之乱简介300字

安史之乱简介300字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叛乱。

该叛乱发生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期间,主要由安禄山和史思明联合起义所引起,历时约8年。

该事件对于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安史之乱的起因有许多,主要包括贵族内斗、政治腐败、军队失控等方面。

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因功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但他的野心和不满逐渐积累,最终在755年发动了叛乱。

史思明随后加入了叛乱,联合军队攻占了许多重要城市,威胁到了唐玄宗的统治地位。

唐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镇压叛乱,包括调集军队、削减官员俸禄等,但效果并不显著。

直到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入主河北,才开始逐渐扭转局面。

763年,安禄山被其部将裴宣松杀死,史思明也被击败,安史之乱才宣告结束。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包括人员伤亡、财政、物资等方面的损失。

唐玄宗和他的继任者为了重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削弱地方军阀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等,但这些措施也导致了唐朝政治的进一步腐败和衰落。

【史学纵横】安史之乱

【史学纵横】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发动的叛乱,这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伪称“奉命讨伐杨国忠”,率兵15万在范阳发动叛乱。

叛军一路南进,“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

安禄山自灵昌(今河南卫辉东)渡过黄河,攻陷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占据洛阳,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叛军继续西进,长安形势危急。

自安禄山发动叛乱后,唐朝政府组织兵力,进行平叛,但是无力扭转局势。

当叛军直逼长安时,唐玄宗等仓皇西逃。

大队人马狼狈逃窜至马蒐驿(今陕西兴平西北)时,人困马乏,士兵怨声载道,陈玄礼等人乘机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及韩国夫人等,迫使唐玄宗缢杀杨贵妃。

马蒐事变后,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逃往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后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任命郭子仪讨伐叛军。

叛军攻下长安后,夜夜纵酒,为唐军提供了机会。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郭子仪收复长安。

此时,身在洛阳的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杀,其子安庆绪即位。

当唐军继续东进时,安庆绪放弃洛阳,唐军顺利收复洛阳。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死安庆绪,退还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不久为长子史朝义所杀。

叛军内部自相残杀,元气大伤。

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败走莫州(今河北雄县一带),其部将田承嗣赶走史朝义投降唐军。

部将见大势已去,纷纷逃散。

投无路的史朝义上吊自尽。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禄山本来是营州地方的杂种胡人,原名阿荦山,他的母亲是一个女巫;他的父亲死后,母亲带着安禄山嫁给了突厥人安延偃。

正赶上突厥部落败散,就与安延偃哥哥的儿子安思顺逃到幽州,于是冒姓安氏,名叫禄山。

还有一个杂种胡人名叫史干,与安禄山原来是街坊邻居,两人生日相差一天,等长大后,二人相互亲爱成为朋友,都作了互市牙郎,以勇敢而闻名。

张守珪命安禄山为捉生将,每次带领几名骑兵出去,总是都有要擒获数十名契丹人而返回,再加上安禄山狡猾,善于揣摸人的心意,所以深受张守珪的喜爱,以为养子。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平卢兵马使安禄山性格格巧,善于讨人喜欢,所以人们都称誉他。

唐玄宗身边的人到了平卢,安禄山就用重金收买他们,因此唐玄宗更加认为安禄山是贤能之士,御史中丞张利贞担任河北采访使,到达平卢,安禄山刻意阿谀逢迎,以至张利贞身边的人都受到安禄山的贿赂。

张利贞入朝上奏,极力说安禄山的好话。

八月乙未(十七日),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兼任平卢军使,两蕃、勃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分平卢另外为节度镇,任命安禄山为节度使。

三载(改年为载,即公元744年)三月己巳(初五),唐玄宗任命平卢节度使安禄山东兼任范阳节度使,任使范阳节度使裴宽为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称赞安禄山公正无私,李林甫、裴宽都顺意称颂安禄山。

席建侯、李林甫、裴宽这三个人都是唐玄宗所信任的臣子,由此安禄山受到唐玄宗的宠信更加巩固不能移了。

六载(公元747年)春季正月戊寅,唐玄宗任命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任御史大夫。

安禄山身体肥胖,大腹便便,重过膝盖,曾自称体重三百斤。

他外表看似老实憨厚,实际上内心狡猾。

经常命令他的部将刘骆谷留在京师长安,侦察刺探朝廷的动向,朝廷的一举一动都得向他报告。

如果有事应当向皇上奏表,刘骆谷就替他人代写上奏唐玄宗。

安禄山每年都向朝廷奉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和珍宝玩物,一路不绝,以至沿途郡县都因转运这些东西而疲乏。

安禄山在唐玄宗面前应对敏捷,常常还夹杂着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唐玄宗曾经指着安禄山的肚子戏弄说:“你这个胡人肚子中有什么东西,竟然这么大!”安禄山回答说:“臣下我的肚子中没有其它东西,只有对陛下您的一片赤心。

”唐玄宗听后十分高兴。

唐玄宗又曾经让安禄山去见太子,安禄山见到太子后不礼拜。

左右的人催促他下拜,安禄山却拱手站立说:“臣下我是胡人,不懂得朝廷中的礼仪,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唐玄宗说:“这位太子就是将来的皇上,朕去世以后,代替朕作为君主统治的人就是他。

”安禄山说:“臣下我愚笨浅陋寡闻,过去只知有陛下您一人,不知还另外有太子。

”没有办法,然后才拜见。

玄宗相信安禄山说的这些真诚话语,而更加宠爱他。

唐玄宗曾经在勤政楼上设宴,百官都坐在楼下,却单独为安禄山在自己座位东边设置了画着金鸡的障子,还设置了床榻,让安禄山坐在床塌前面,并命令卷起帘子以示宠爱。

又命令杨铦、杨锜、杨贵妃姐妹三人都与安禄山叙兄弟之情。

安禄山得以自由出入宫中,便乘机上奏请求做杨贵妃的儿子。

唐玄宗与杨贵妃一起坐着的时候,安禄山却先拜杨贵妃。

唐玄宗问他先拜贵妃是什么缘故。

安禄山回答说:“我们胡人的习惯是先母而后父。

”玄宗听后十分高兴。

李林甫因为王忠嗣功绩名声日益盛大,恐怕他入朝担任宰相,就忌恨他。

安禄山暗中蓄谋反叛,假称要抵御外族入侵,修筑雄武城,大量地贮藏武器。

又请求王忠嗣率领部下来帮助筑城,打算乘机将他的兵马留下。

王忠嗣先期前往雄武,没有见安禄山就返回了,然后多次上言说安禄山要反叛,李林甫更加忌恨王忠嗣。

从唐朝建立以来,边防将帅用的都是忠厚名臣,不让久任,不让在朝中遥领,不让同时兼任数职,功名显著的常常入朝为宰相。

那些四方夷族的将领,虽然才略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那样的名将,仍然不让他们为一方大将,都任命朝中大臣为使职来节制他们。

到了开元年间,天子有吞并周边民族的志向,为边将的人十多年都不替换,边将开始久任,皇子中则有庆王、忠王等人,宰相中则有萧嵩、牛仙客等人,开始遥领边将之职。

盖嘉运、王忠嗣等一人节制数道之兵,开始兼职统领军队了。

李林甫想要杜绝边将入朝为宰相的路,因为胡人没有文化,就上奏说:“文臣为将帅,怯懦不敢抵挡飞矢流石,不如用出身低贱从事过农耕的胡人,胡人都勇敢善战,出身低贱而孤立没有党援,陛下如果真能够用恩惠笼络他们的心,他们一定能够为朝廷尽力死战。

”唐玄宗觉得李林甫的话很有道理,就开始重用安禄山。

到了这时,各镇节度使几乎都是胡人,精兵强将都戍守在北方边疆,形成里轻外重的局面,最后使安禄山得以发动叛乱,几乎推翻唐朝的天下,这都是因为李林甫追求专宠和巩固的地位的阴谋所致。

七载(公元748年)夏季六月庚子(初一),唐玄宗赐给安禄山享有特权的铁制契书。

九载(公元750年)夏季五月乙卯(二十八日),唐玄宗赐给安禄山东平郡王爵位。

这是唐朝的将帅首次封王。

十载(公元751年)春季正月,唐玄宗命令有关官吏为安禄山在亲仁坊建造宅第,并下敕书说只要越壮丽越好,不管耗费多少钱财。

宅第造成以后,又装饰了各种帷帐,放置了许多日用器物,以至都放满了宅屋。

其中有帖白檀香木床两个,都是长一丈,宽六尺;用银平脱工艺制成的屏风,长宽一丈八尺。

厨房和马厩中所用的物品也都用金银装饰,其中有金饭罂两个,银淘盆两个,都能装五斗粮;还有织银丝筐和笊篱各一个。

其他器物还有许多。

即使是宫禁中皇上所使用的器物,大概都比不上。

唐玄宗命令宦官监工,在建造宅第和制作屋中所用的器物时,唐玄宗常常告诫监工的宦官说:“胡人大方,不要让人笑我小气。

”安禄山住进新建的宅第后,设置酒宴,并请求玄宗降下敕书让宰相至宅第赴宴。

这一天,唐玄宗原来准备在楼下打马球,却立刻取消了游戏,命令宰相去赴会。

又每天让杨家的人与安禄山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游玩宴会,并让梨园弟子和教坊乐队陪伴。

唐玄宗每吃到一种鲜美的食物,或者在后苑中猎获了鲜禽,都要派宦官骑马赐给安禄山,以至走马络绎不绝于路。

安禄山请求兼任河中节度使,二月丙辰(初二),唐玄宗任命河东节度使韩休珉为左羽林将军,由安禄山代任河东节度使。

户部郎中吉温见安禄山受到唐玄宗的宠信,就又依附安禄山与他结拜为兄弟。

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以后,手握大权,赏罚由自己做主,日益骄横放纵。

他自己认为过去见太子没有下拜,而如今唐玄宗年事已高,内心十分惧怕。

又看到唐朝的武备松弛,有轻视中原朝廷之心。

孔目官严庄和掌书记高尚又借机为他讲解预卜吉凶祸福的图谶,劝他起兵反叛。

安禄山豢养了投降的同罗、奚、契丹士兵八千多人,称为“曳落河”,曳落河,胡语是壮士的意思。

还有家奴一百多人,这些都个个骁勇善战,以一可以当百。

又畜养战马数万匹,大量地聚集军械装备,分派胡商到各地去做买卖,每年输送珍宝货物,价值数百万缗钱。

暗中制作绯色、紫色袍子和金鱼袋等,数以百万计。

十一载(公元752年)冬季十二月甲申(十二日),唐玄宗任命平卢兵马使史思明兼任北平太守,充任卢龙军使。

哥舒翰一向和安禄山、史思顺有矛盾,唐玄宗经常为他们调解,让他们结拜为兄弟。

这年冬天,三人一起上朝,玄宗让高力士在长安城东设宴招待他们。

席间安禄山对哥舒翰说:“我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明公您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我们的族类十分相近,为什么不互相亲善呢?”哥舒翰说:“古人说狐狸向着自己的洞窟嚎叫不吉祥,这是因为忘本的缘故,老兄如果说能够与我亲善,我怎么敢不尽心呢!”安禄山认为哥舒翰讥讽他是胡人,极为愤怒,骂哥舒翰说:“你这个突厥人竟敢无礼!”哥舒翰正要回骂,看见高力士用眼睛示意他,就没用回嘴,假装喝醉了酒而散席,从此两人积下怨恨更深。

十二载(公元753年)夏季五月,阿布思被回纥打败,安禄山乘机诱降了他的部落,从此安禄山的军队兵强马壮,天下无敌。

十三年春季正月,安禄山请求兼任闲厩使、群牧使等职。

庚申(二十四日),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

安禄山又请求兼任群牧总监,壬戌(二十六日),玄宗又任命安禄山兼任总监,安禄山又上奏请求任命御史中丞吉温为武部侍郎,充任闲厩副使。

杨国忠因此恨吉温。

安禄山暗中派亲信挑选取能征善战的健壮军马几千匹,另选地方供养。

二月己丑(二十三日),安禄山上奏说:“臣下我所率领的部下将士讨伐奚、契丹、九姓胡、同罗等,功勋卓著,乞请陛下能够打破常规,封官赏赐,并希望写好委任状,让我在军中授与他们。

”于是安禄山部将被唐玄宗任命为将军的有五百多人,任命中郎将的有二千多人。

安禄山要谋反,所以先借此收买人心。

三月丁酉(初一)这一天,安禄山向玄宗告辞,要回范阳。

玄宗脱下自己的衣服赐给他,安禄山十分惊喜。

安禄山恐怕杨国忠向玄宗上奏把他扣留在朝中,所以急忙出潼关。

然后乘船沿黄河而下,命令船夫手执挽船用的绳板立在岸边,十五里一换,昼夜兼程,日行几百里,经过郡县也不下船。

从此有说安禄山谋反的人,玄宗都把他们捆绑起来送给安禄山,因此人们都知道安禄山要谋反,但没有人敢说。

十四载(公元755年)冬季十月,安禄山一身兼任三道节度使,阴谋作乱已将近十年,只是因为玄宗待他很好,所以他想等到玄宗死后再反叛。

适逢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多次上言说安禄山就要谋反,玄宗不信。

杨国忠又多次以事激怒安禄山,想让他立刻反叛来取信于玄宗。

安禄山于是决意举兵反叛,只与孔目官、太仆丞严庄和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以及将军阿史承庆等人密谋,其他将领都不知道。

其他将领只是觉得奇怪,不知道安禄山为什么从八月份以来多次招待士卒,秣马厉兵,准备打仗。

这时有入朝奏事官从京师回来,安禄山就假造敕书,把将领召来告诉他们说:“皇上有密诏给我,让我率兵入朝讨伐杨国忠,你们应该听我指挥随军行动。

”众将领听完后十分惊愕,相互看着而不敢说出不同意见。

十一月甲子(初九),安禄山率领所统辖的三镇军队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兵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人,在范阳起兵反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