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合集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班级:2011级思政行知班姓名:武佳琦学号:2011041682【教材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一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介绍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分析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展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介绍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城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总体小康的不足是我们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动力,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关键的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本框题阐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是全书的核心,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本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

因此,本框题可以说是新教材的教育目的和归宿。

【学情分析】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和总结,但是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理解,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及平时对时政的关注,学生已经能了解到小康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幸福,并且知道了今天的小康生活的到来,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市分不开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再次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能很容易的在比较中感受总体小康的不足与全面小康的美好,从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发学生建设和全面小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但由于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城市,生活水平悬殊较小,对于真正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并不能在现实中很好的体会,无形中也增添了对此知识点学习的现实难度。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1. 简述总体小康的历程、成就与不足。

2.熟练背诵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学习过程】一、精华回放(组内互查)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2.我国科学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二、合作自学:(通读课本,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虚心求教,善于质疑,学会交流)小资料1: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的成就(2)总体小康的特点(不足)(3)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蓝图。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哪些?(时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质疑解惑简要列出组内自学的疑点,在黑板列出或告诉老师。

四、互动探究情景一:1978年到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51.93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用行水平明显提高。

情景二:近几年城乡居民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差距达3.1倍。

另外:2013年人均GDP上海市约1万多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经济水平。

而贵州只有945美元,世界排名133位。

情景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国际环境有利于聚精会神谋发展。

这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高中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内容标准(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水平✧总体小康水平的微观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主要特征是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总体小康水平的宏观表现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具体表现为GDP总量、贸易总量、重要商品的年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2)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的特征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以低水平,是指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人均收入只达到800-1000美元,刚刚迈进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所谓不全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农村还有近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市还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二是指小康生活的实际内容不全面,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3)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小康所谓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经济建设的目标(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指标,这里具体指出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四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经济体系方面的目标✧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差别方面的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及人民生活方面的目标(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所以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1.树立科学发展观(1)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更不能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否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的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の目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の微观与宏观表现;(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の不足;(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の美好远景;(4)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方面の新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の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の能力,在对数据材料の分析中,提高学生の理解、归纳能力,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の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の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の对比,增强学生の社会责任感,结合全面小康宏伟目标の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の新要求。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の区别;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好日子〉教师:这首歌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那大家知道它の创作背景和反映の主题是什么吗?学生: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の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十几年,对于中国の老百姓来说,带来の最大好处就是收入越来越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过上好日子の人们需要有一首歌来表达他们喜悦の心情。

就在这样の背景下,《好日子》这首欢快喜庆の歌曲诞生了。

它反映の主题就是——小康社会。

教师:要全面の认识小康社会得先从小康一词の提出开始。

【授受新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小康社会の提出及“三步走”战略目标。

材料1:小康概念の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民亦劳止,岂可小康”。

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の理想社会模式,是指比较富裕の、中等の、温饱有余の居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の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の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の水平。

材料2::1978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の经济发展战略。

高中政治人教版高一必修1教案:第4单元第10课第1框_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_word版有答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高一必修1教案:第4单元第10课第1框_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_word版有答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

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

3.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4.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些新要求。

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难点:正确区分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基础·初探]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1)标志: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

(2)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4)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2.全面小康:到2020年全面建成且惠及十几亿人口。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预习·提升]1.判断(1)到20世纪末,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基本完成。

(×)(2)实现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表明我国已达到总体小康。

(×)(3)我们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4)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想一想你了解“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吗?【提示】“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战略构想。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1.教材P85探究问题【提示】(1)人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2)略。

2.教材P86探究问题【提示】(1)约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3.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挑战。

4.讨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

二、教学内容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1.小康社会的定义和内涵。

2.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主要内容。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重要意义。

2.3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挑战1.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

2.面临的经济挑战及应对策略。

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1.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路径。

2.实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策略。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指标。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和引入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激发思考。

3.2 学习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重要意义,分析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经济条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3.3 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内容,理清思路,并对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

3.4 讲评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解答疑惑。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和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交流。

2.分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问题解决法: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互动和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评估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小组评价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基础知识结构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水平:①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②总体小康成就的宏观表现总体小康:①总体小康含义:总体小康就是总体上平均计算达到了小康水平。

②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目标——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即全面小康:①全面小康的含义:全面小康是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将惠及十几亿人口,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全面小康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小康和总体小康的关系:①联系: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②区别:,含义不同;第二,特点不同;第三,二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总体小康是我们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是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第四,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第五,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经济建设的目标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表现和后果:科学发展观: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①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原因:B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b,要形成以……产业格局。

2022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1课时教案

2022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1课时教案

教学课题:《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目标导航1.知识目标:⑴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的新要求。

⑵理解总体小康的特点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平衡性。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方案一小康的提出“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是指比较富裕的、中等的、温饱有余的居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当今“小康社会”概念是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3月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首先提出,此后,邓小平同志有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

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指哪三步?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方案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怎样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怎么回事?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多媒体展示并讲解下列材料材料一: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课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课教案

3.
“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 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需要有科学的发展理 念来引领。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 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内涵丰富、 价值鲜明、导向明确,系统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 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科学论 断,构成了一个结构严密的逻辑体系,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 识的深化。
2.
全面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仅有总量和速度上的要求,还有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要 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所覆盖的领域、人口、区域都要求全面,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都要求协调,“全面小康”的核 心是“全面”,关键是“协调”。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统筹推进各方面建设,保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阶段,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经济支持;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保障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法治昌明、公平正义的政治支持;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引领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凝聚人心、奋发向上的文化支持;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安居乐业、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环境友好、永续发展的生态支持。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九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战略部署、实践路径以及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实践路径,明确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激发他们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和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战略部署以及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就图片,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关注。

2. 教学新课:(1)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2)阐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分析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3)介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强调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为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4.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4单元第10课 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4单元第10课 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4单元第10课 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及不足;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用XXX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教学手段:投影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旧知巩固:投影问题,学生背诵,组内互查,教师抽查背诵或默写。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基本特征有哪些?2.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3.如何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导入新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振奋人心。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水平。

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经济建设,先来学习第一课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1.正确区分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

(难点)2.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重点)让学生拿出下发的导学案,带着“自主学习”中的问题,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的答案。

1.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特点目标分别有哪些?2.如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经济方面的新要求?学生看书找出答案,存疑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

(略)进行新课:1、学生通过材料,了解小康的由来及发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我国目前已实现了总体小康,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五单元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详细内容为第一节“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深入理解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概念、目标和任务。

2. 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认识,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任务和路径。

教学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目标、任务及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举措。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如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关注。

2. 讲解新课(1)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目标和任务。

(2)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

(3)讲解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我国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 例题讲解选择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和任务。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 内容:(1)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目标和任务(2)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及成果(3)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和目标。

(2)分析我国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2024年第五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2024年第五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2024年第五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及其历程。

2.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历程及其意义。

2.难点:如何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小康社会吗?(3)教师引导:那么,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新课教学(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①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该具备哪些特点?(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吗?(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有什么重要意义吗?3.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做?4.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历程及其意义。

(2)希望大家能够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5.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历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未能深入展开,需要在课后进行补充。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康社会有哪些具体表现吗?学生:经济条件好,大家都有工作,生活幸福。

教师:很好,那我们的小康社会还包括哪些方面呢?学生:可能还有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吧。

教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包括民主、法治、文化、教育、医疗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进步和提升。

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节《共筑中国梦》,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内涵与特征;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内涵与特征,认识到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原因,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3. 培养学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认识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引发学生对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注。

2. 新课内容:(1)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内涵与特征。

(2)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原因。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增强他们的实际体验。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后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内涵与特征2. 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3.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2)谈谈你对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

2. 答案:(1)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特征:全面、均衡、可持续。

(2)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精彩教案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精彩教案

2024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十五章《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认识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增强国家认同感。

3. 培养学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

教学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思考。

2. 新课导入:(1)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2)分析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果。

(3)阐述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激发学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某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具体措施。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改进措施。

4. 例题讲解:(1)选取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讲解解题思路,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随堂练习:(1)设计一组关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选择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组织学生互评、讨论,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2.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成果3.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定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走进社会》的第四章“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体内容为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详细内容如下: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4. 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2. 使学生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使命感;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教学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人民群众在其中的主体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内容。

2. 讲解:详细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意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增强他们的实际体验。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载体,讲解如何分析、解答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话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 内容:提出及其意义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2)列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

(3)谈谈你对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的理解。

2. 答案:(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小康制作游戏教案

小康制作游戏教案

小康制作游戏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康的概念和内涵,培养学生对小康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2.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康社会的构建与实现。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内涵。

2.如何通过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小康社会的构建与实现。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介绍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内涵。

2.准备游戏道具、纸笔等。

3.组织学生分组,每组5-6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通过PPT介绍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构建目标和内容。

2.游戏规则介绍。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学生分组,每组代表一个小康社会建设团队,团队成员需要合作完成一系列任务,包括资源分配、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

3.游戏开始。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每个团队根据游戏规则展开合作,完成任务。

4.游戏总结。

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总结,每个团队分享他们的策略和成果,讨论小康社会的构建与实现。

五、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小康社会的建设路径和关键因素。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实现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六、教学反思。

1.游戏是否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小康社会的构建与实现?2.如何更好地设计游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七、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等。

2.收集学生对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进行评价和总结。

八、教学反馈。

1.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游戏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小康社会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内涵,还能够通过游戏的方式思考小康社会的构建与实现,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小康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小康社会建设的热情,为实现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第 chapter 2,主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详细内容包括:1. 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理解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2. 使学生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认识到其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激发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主要任务及其在我国发展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如经济快速发展、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等,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

3. 讲解: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线图。

4.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某地区为例,介绍该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定义与内涵。

(2)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

(3)谈谈你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的认识。

2. 答案:(1)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班级:2011级思政行知班姓名:武佳琦学号:2011041682【教材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一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介绍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分析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展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介绍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城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总体小康的不足是我们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动力,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关键的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本框题阐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是全书的核心,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本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

因此,本框题可以说是新教材的教育目的和归宿。

【学情分析】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和总结,但是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理解,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及平时对时政的关注,学生已经能了解到小康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幸福,并且知道了今天的小康生活的到来,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市分不开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再次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能很容易的在比较中感受总体小康的不足与全面小康的美好,从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发学生建设和全面小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但由于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城市,生活水平悬殊较小,对于真正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并不能在现实中很好的体会,无形中也增添了对此知识点学习的现实难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并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列举总体小康建设的成就;(3)通过列举现阶段我国建设中出现的不如意现象,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4)通过讨论与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5)辨析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

2.认识并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新要求(1)掌握我国从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等几方面的新要求;(2)结合十八大,补充了解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列举分析,使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上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发生的变化;2.使学生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3.能够区分“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并学会对我国总体小康的成就与不足进行分析;4.拓展能力:理解“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并能区分类似概念。

5.使学生能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对一些经济现象及材料加以分析,提高学生归纳判断的能力;6.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在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本框题内容,使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2.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用综合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小康社会;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教学难点】1.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教学方法】教师课堂启发、引导,课堂讨论,调查分析等【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手写板书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课:(播放宋祖英《越来越好》同时运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某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变化的图片)歌词: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师:正如歌中唱到的那样,咱们的日子现在过得是一年比一年好了,老师在屏幕上向大家展示的就是某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的对比变化。

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从以前破旧的土房变成了今天的高楼大厦,以前泥泞的土路变成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这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下面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家乡最近几年都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生1:……生2:……生3:……师:刚才不少同学都介绍了自己家乡的变化,大家都是个有心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的确,最近几年来,我们的家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也出台了各种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变得是政策、是环境,不变的却是“小康”这个经久不衰的目标,也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探讨的话题。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第十一课第一框题的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板书标题)新课讲授:师:提起“小康”,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小康究竟什么意思呢?“小康”的说法最早又是怎么来的呢?“小康”在古代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

指一种丰衣足食的小农生活状态,是自然经济条件下以温饱为特征的小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小康”指的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的进一步发展。

在刚才的讨论中,同学们提到了自己家乡的很多变化,之所以能发生这些变化,就是因为我们从以前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的积贫积弱状态解脱出来,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一切我们都要归功于一个人。

他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就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多媒体展示):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至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努力实现)请大家打开课本到95页,阅读正文第三段和96页正文第一段,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概括一下我国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后所取得的成就。

(板书第一个大标题及“三步走”发展战略及宏观微观表现并提问)生1:微观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消费迈进。

生2: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师:非常好。

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第二步”战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是咱们在赞叹着国家的繁荣景象,享受着美好生活的同时,大家有没有感觉到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呢?生1:贫富差距仍然存在,有的家里住上了楼房,但有的仍然是平房,甚至是四面透风的土砖房。

生2:城乡差距还很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还有很大距离,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

生3: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是很高,尤其在农村,高素质高学历的人不多。

生4:人们的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违法乱纪的行为经常发生。

师:大家分析的非常全面。

下面我们通过几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

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尽管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GDP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人均GDP却少的可怜。

当咱们城市里的孩子在享受这多媒体给咱们带来的便利的时候,贫困山区的孩子却连一件像样的教室和桌椅板凳都没有。

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林立的摩天大厦隐藏的背后,却是岌岌可危的危房。

城乡之间巨大的差距也成了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这一切的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的现状还有很多缺陷和不完美,因此我们说,我们现阶段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仍处在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

那么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老师相信很多人都对未来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充满的希望,那么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自己对未来小康社会的憧憬呢?你们所想的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生1: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安居乐业生2:科技发达,社会稳定生3:住别墅、开名车、用名牌、吃山珍海味生4:经济发达、坏境优美、人人都具有高素质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不光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国家也有同样的愿望,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

从“建设”到“建成”,尽管只是一字之变,但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师:刚才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未来社会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我们知道,“千里之台始于垒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我们应该一步一步慢慢来,要首先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那么,我们下面就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一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要达到哪些目标?生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生2: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

生3: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

生4: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口素质。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非常号,我们打开课本97页,一起来看一下书上是怎么概括的。

书上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又好又快”而不是“又快又好”。

以浪费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我们的发展需求了,我们现阶段的发展方向要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水平用木桶里的水表示,木桶里水的多少分别代表生活水平的高低,那么决定水多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首先要有水注入,也就是一定的经济基础。

我们的经济收入从哪儿来——劳动就业。

因此,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社会就需要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