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激活文本生命,熏陶感染学生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一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李春平甘肃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10年秋季就已经拉开大幕,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校老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新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体老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课堂教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轨道上顺利运行。
随着教学理念及教法的改变,那么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标准也应该随之改变。
结合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课程能够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通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合理解读文本,提倡个性化阅读,能够有效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本,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
3、教师能有效地展示教学基本功,做到扬长避短,且不能以己之长威压学生。
做到语言清晰流畅,使用普通话;教态大方,表情具有感染力;板书有条理,能合理而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4、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彻底,能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的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更新思想观念,重视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5、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育机智”,让课堂成为思想和智慧碰撞飞扬的地方。
遵循“教无定法,但有法可循”的原则,确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6、课堂应该具备自由、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特质,教师能够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重视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体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7、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课堂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决不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和“好看”等“伪活跃”效果,而是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和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状态真正地活跃起来,有效地增加思维量,主动参与教学当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个性化阅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朗读——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仅是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艺术感染,得到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重视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创造主体性,对语文教育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其充分说明了朗读和理解之间的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十分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少教师忽视了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出现“不闻读书声琅琅,单见习题如海洋”的可怕情景。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自己有为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身体力行的责任,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
下面,就此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朗读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朗读指导,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习惯好的朗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有很好的作用。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善于示范,就是要注意运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标准和榜样。
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如范读朱自清《春》时,就要读出轻松、明快的节奏,而且感悟的强烈,会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盼春的急切呼唤和春已走近的欣喜,以及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用声音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又如,朗读《背影》时,就要读出缓慢的语速、抑郁的感情,要用低沉的节奏,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依恋深情,以及怅惘、不理解父亲做法的悔恨心情等。
朗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切实中肯,具体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强指导,对学生进行点拨、纠错和小结。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摘要:合理、科学的文本解读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在任何时候,教师都应记住自己在文本解读教学中的所担负的引领、指导作用。
综述前言,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要尊重学生,要用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在不矫枉过正的前提下,使文本解读教学真正做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人文精神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
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作文本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
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一、中学语文教师应掌握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与方法1.这是时代的要求。
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
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
因此,二十一世纪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
2.这是社会的要求。
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快,并逐步增大。
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
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3.这是人文性的要求。
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
“生命课堂”,让语文教学灵动飞扬
设问题不能只停留在 文字的表 面 , 问一些 不具备 思 考价值的肤浅的问题 。提 问不 是问一个 答案 , 是 不 引 学 生 说 出 与 教 案 相 同 的 内容 , 是 要 触 动 学 生 的 而 灵魂 , 充分引发学生 的思考 , 向深入 、 广处延伸 , 使学 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深 入 , 样 的思 考才 是有价值 这 的 , 样的教学才是高效 的。 这 引 导 学 生 逐层 深入 地探 究 问 题 ; 外 , 另 还应 从 学 生 的 实 际 出 发 , 握 学 生 的知 识 水 平 触 发 点 与 青 少 把 年心理行 为特 点 , 出能诱发他们思维 的兴趣点 , 找 使 提 问 真 正 问 到 学 生 们 的 心 窍 上 五 、 人 肺 腑 的 熏 陶 感
一
转合的时候要 表 达 自然 , 四是非 语文 的 废话要 少 。 具备这样的几 个特 点 才可 以说 是规 范 的语 文授课
语言。 四 、 妙 关 键 的提 问 巧 提问是一门艺术 , 问题 要 有 语 文 的价 值 , 给 予 得 学 生 思 考 的 时 间 。要 引 发 学 生 课 堂 细 致 深 入 的 思 考 , 师 对 于课 堂 提 问 的设 计 非 常 重 要 。 教 师 的 预 教
、
一
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 的影 响 , 在教学 中尤其 要重视 培养 良好的语感和整体 把握 的能力 。 因此 , ” 在初 中
语 文 教 学 中必 须 重 视 朗 读 训 练 , 养 学 生 的 朗 读 能 培 力 。但是考试无法对学生的朗读 能力进行 考查 ,五 “ 严 ” 定 实施 以后 , 读 课 更 是 名 存 实 亡 。 忙 于 赶 进 规 早 度求实效 , 语文课堂 上学生 琅琅的读 书声差 不多销 声 匿 迹 。教 师 完 全 忽 略 了 对 学 生 朗 读 能 力 的 培 养 , 殊 不 知 朗 读 才 是 学 生 表 达 自己对 文本 理解 程 度 的最 好 方 式 。朗读 可 以 把 无 声 的 文 字 化 作 有 声 的语 言 , 把 单 纯 的 视 觉 活 动 转 化 为 各 种 感 觉 的综 合 活 动 , 从 而 加 强 对 书 面 语 言 的 感 知 和 理 解 , 入 领 会 作 者 的 深 思想感情 。 诵读 是 行 之 有 效 的 学 习 语 文 的 方 法 。 一 篇 文 章 , 出声音来 , 出抑扬顿挫来 , 读 读 读出语调神情 来 , 比单 用 眼 睛看 , 所得 的 印 象要 深 刻 得 多 , 文 章 思 想 对 感情 的领 会 要 透彻 得 多 , 中 受 到 的感 染要 强得 多 。 从 朗 读 多 了 , 间 久 了 , 秀作 品 中经 过 加 工 锤 炼 的语 时 优 言 会 丰 富 自 己 的 口头 语 言 , 高 口 头 表 达 的 能 力 。 提 因 此 在 教 学 中 , 声 情 并 茂 地 朗读 以激 活 语 文 课 的 要 生命—— 让每个学生 都能发 现美 、 受美 、 感 领悟 美 , 彰 显 文学 的魅 力 。 二 、 致 深 入 的 思 考 细 成功 的语 文课堂教 学 , 既要使 学生很 好地 掌握 知识 , 叉要使 学生 在领 会知 识 的过程 中发展 智力 。 为此 教 师 必 须 重 视 知 识 发 生 过 程 的 教 学 , 强 基 础 加 训练 , 启发学生进行 观察 、 思考 , 养成分析 的习惯 , 学 会 思 维 的方 法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 师 应 当 注 意 培 养 教 学 生 自主 学 习 、 细致 深 入 思 考 的 习惯 , 视 对 学 生 学 重 法 的指 导 。学 生 只 有 能 够 积 极 参 与 语 文 的 课 堂 活 动 , 且 懂 得 怎 样 参 与 语 文 学 习活 动 , 并 主体 作 用 才 能 发 挥 出来 。 三 、 楚 规 范 的表 达 清 思考与表达 , 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 是 更 是 体 现 了 当今 语 文 课 堂 着 力 体 现 学 生 主体 作 用 的方 面 。思 考 , 是 智 慧 的 萌 芽 ; 表 达 , 是 智 慧 的 生 就 而 就
熏陶引领,,熏陶,,积累,,发现
熏陶引领,,熏陶,,积累,,发现一、引领:尽显语文魅力,引领学生成长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不无偏颇。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不再局限在“传”道、“授”业和“解惑”,笔者认为应该是在“传”“授”“解”的基础上“引”“辨”“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需要充当“引领”作用,而不仅仅是“传授”和答疑。
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引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把握以下三点:1.引导的前提——充实自我。
如果说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多读书,教师教好语文的前提也应是博学多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处的“源头活水”即为新知。
有了源源不断的新的书本知识的补充,才能逐步提高课文解读的能力,更好的驾驭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虽然无须像学者那样术业有专攻,但勤于读书,有意识的更新拓展原有的知识,丰厚自身的文学积淀,却是有其必要性的。
2.引导的关键——强化诵读。
目前,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多为文学作品。
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来说,诵读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是由文学作品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也要把诵读作为一项基本功加以锤炼,这样才能有效的指点和引导学生诵读。
3.引导的方向——优化教学。
如上所述,诵读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处于重要位置,除此之外,语文教学的另一重点是对课文的讲解分析。
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行文脉络、思想情感和艺术特点。
二、熏陶:激活文本生命,熏陶感染学生1.以“人文熏陶”为线,注重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建设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默契。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感悟来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透过形象领悟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感。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朗读教学中的内隐学习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朗读教学中的内隐学习户县职教中心刘博内容概要: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内隐学习区别于传统外显学习,是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
朗读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内隐学习特征。
朗读教学中无意识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潜移默化,使语文外在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无意识非智力因素内化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当前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多数教师重视的是外显形式的学习研究,重视有意识的、有直观效果的教与学的方式。
而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潜意识心理具有巨大的能量。
基于潜意识心理的“内隐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学习的方式。
朗读教学的“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无意识的内隐学习。
一.内隐学习的内涵和特征美国心理学家罗伯首先提出了内隐学习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学习复杂任务时有两种学习模式。
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内隐学习模式。
内隐学习是无意识地获得复杂知识的过程。
从认知过程和特点来看:内隐学习能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操作,且能概括不同类别的认知方式,内隐学习发动了人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不可言传的获得知识能力。
内隐学习与创造力的要素诸如直觉、顿悟、高峰体验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内隐学习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许多高级规则掌握离不开知识贮存所产生的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效应,机械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积累更重要,要切实运用内隐学习研究所揭示的学习机制,大量进行朗读积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语文朗读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内隐学习特征。
语文的课堂朗读就是让学生动口、耳听、眼看、总是处在一个充满语文熏陶的环境之中,使学生逐渐自觉不自觉地形成"语感",反过来,"语感"的形成又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使学生更快地理解、掌握语言。
所以,语文教学不能不重视朗读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内隐学习主要依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以情感为中心的非智力因素。
【高中语文】“语文味”四味
【高中语文】“语文味”四味作者:孔令军“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民主自由境界。
――《百度百科语文味》“语文味”的观点就是深圳知名特级教师程少堂明确提出去的,看看这个定义,就是十分存有深度的。
语文课就是生命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渡过的一段美丽而又难以忘怀的生命历程,那么,具备“语文味”的语文课必须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至生命的幸福,体验至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感受到人生的惬意。
否则,就是没“语文味”的无趣的课堂。
“语文味”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理解:一味:情感唤起语文课要注重对学生心灵世界的熏陶感染,情感世界的潜移默化,蒙昧心田的启迪教化、浸润默染。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语文学科具有熏陶感染的作用,要求教师要有感情,有激情,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打通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教材的美质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的情感,学生正是在这种情感的自觉之中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情感派名师的代表是于漪、韩军、李卫东等为全国知名的教师,语言一到他们的口里,就仿佛有了别样的活力与魅力,他们朗读课文,就仿佛是作者在朗读课文一样,让人感到一种别样的美。
王崧舟说:“语文课有三种境界――1.人在课中,课在人中;2.人如其课,课如其人;3.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第三种境界强调教师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享受上课,课堂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已经不是让人觉得那是在上课,而是在生活,这是课堂的最高境界。
我很赞成这种观点,当我们沉醉在在语文课堂之中时,我们可以快乐作者所快乐,不责作者所憎,与作者一起欢乐,一起流泪。
感染和熏陶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重在教者
感染和熏陶【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重在教者】所以,我们认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
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就必须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在教学中,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呢?从教者自身来看,关键有两点:首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小学语文的许多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要强XX育功能,必须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从内部升华为道德信念,从外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
道德情感的正确与否和强弱程度将表现为“升华”和“外华”的动力和阻力。
正确的道德情感稳定长期,它是语文教学德育到位的必要条件。
要做到这,必须使受教育者处于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地接受教育,而不靠繁琐的说教。
要靠发挥XX种诱因的作用。
语文教学德育的效果,决定于陶冶诱因本身的质量。
环境、气氛、教材、教师的作风等都是诱因,但主导的是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和正确的道德情感的示范。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必须真诚地爱学生。
老师是课本和学生心灵共振的者。
教师要学生动情,首先自己进入课文,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
教师不是演员却胜似演员。
你可能不太准,朗读技巧不高,但情感必须真切自然。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分析课文,必然导致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双重失败。
教师的冷漠是语文教学落实德育的最大障碍。
因此,教者一定要做到以情动之,使之动情。
其实就是说教师首先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染,然后再用自己深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
如在上《十里长街送》时,我一上讲台就神情肃穆,并充满地演讲。
然后打开配有哀乐的课文朗诵录音,挂上图画。
教师庄重的神情、感人的音乐和课文的语言、课件中真实的场景配合,多种共同刺激学生的感,迅速将学生带入课本所需要的情景中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篇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通过精心筛选的,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和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每一篇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课文,挖掘文章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内涵,如爱国主义精神、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等,通过向学生讲解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重视课堂氛围的活跃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十分重要。在教学创新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改变师生零互动的教学现状,在教学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来,推动语文教学的进步。比如在讲解《鸿门宴》时,教师可以就“鸿门宴”这个话题与学生聊一聊。教师要先与学生分享生活经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些学生说他们不想学画画,妈妈为了说服他们拜师学画,答应带他们去迪斯尼乐园,这对他们来说就像一场“鸿门宴”。学生参与进来,课堂氛围逐渐活跃起来,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分享的事件去判断其对于“鸿门宴”的理解。
1.有利于我国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文化也呈现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文化的全球化必然伴随着西方文化观念的渗透和入侵,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比如,一些学生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但却对清明节、重阳节了解甚少。一大部分学生从小就习得一口流利的外语,但是却不能准确的利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交流。这些现象令我们堪忧,如果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展,那么它们就将在全球化趋势下慢慢消亡,这个民族也将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生是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主体,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中寓言故事、古诗词、民间故事、对联的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应对全球文化的冲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论文
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思考摘要: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它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策略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此,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加强选修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大趋势,课程选修制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新世纪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
研究和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本文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选修课程。
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
选修课程的设置其实是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自主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在这一点上,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比,应该说给予学生更开放的空间,更广阔的天地,更优越的条件,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差异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尊重。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内容选定原则1.教师主导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教学材料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
(1)深度阅读,早作准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有丰富的阅读储备,这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开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前提条件。
所以教师自己心中要装着几本能影响自己的人生也能影响学生人生的书,非如此就不能出现高质量的语文选修课。
(2)分组研讨,合作教学。
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在选修课开设的备课环节上的体现。
教研组据本组教师的阅读兴趣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个选修系列分配到教师个人或教师合作小组,要求教师对所分配到的任务进行深度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情况选准教学的切入点,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都是高中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新课程理念对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只是带着极强的高考功利性,以练带讲,没有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收获甚微。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传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以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趣味性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时就会有巨大的动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就会自己调动思维,积极思考,以求尽快地进入到阅读情境中去。
课堂的趣味导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节阅读教学课。
教师要恰当地创设能激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情境,如在教授《我的五样》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做毕淑敏的心理游戏,用个人的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略作者在取舍“我的五样”时的真切的心理感受。
再如教授《金岳霖先生》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他和林徽因、梁思成之间的爱情佳话,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带着兴趣进入文本阅读,了解探究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趣味阅读还可以使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既能再现课文情况,获得一种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
如阅读《相信未来》、《听听那冷雨》、《荷塘月色》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flash画面配乐朗诵,用视听的冲击强化学生的感受。
对于另一些课文,如《边城》、,《雷雨》、《祝福》等可以放影片的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深入文本的兴趣,引入体验,缩短学生感知文本的时间,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
当然,趣味性阅读的方法多样性,播放音乐,朗诵比赛、三分钟演讲、小组交流都可以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直接的、浅显的、表层的把握。
新课改下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初探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摘要: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中反复强调学生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强调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是和学生共同阅读文本的对话者。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在自身的定位上必须体现出明显的学科特色,特有的知识底蕴和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生态环境是指师生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景。
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是教师根据师对话的具体情况,把难以预设或没有预设到的课堂活动细节在学生不知不觉的情境中作出微妙变动而形成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随着师牛心灵的和谐碰撞与精神的自由交中形成的。
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是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对话的根本保。
创设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坚实的知识素养相深厚的人文素养,还需要教师学会高超的教学调控艺术。
要达到这些“需要”,教师就要多读书,多探索,用书香去感染自己热爱学生、献身教育的情感与精神;用探索来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就是语言工具的实践性课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认知、感悟和交流。
如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我的呼吁》一课,其内容是作者史怀哲在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的一次热情洋溢的演讲。
作者依靠理性而充满激情的语言,让与会者明白“珍爱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和人类只有排斥暴力、预防疾病、消除核威胁,才能获得和平”这一伟大的思想主题。
这一过程刚好就是一次语言交际功能的完美演绎,是语言通过“说”、“听”这一媒介,达到表情达意和感悟心声的,也就是语言作为基础交流工具的功能体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和品味课文中“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防治大众疾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我们的目标是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不再以战争的方法来解决”等语言文字,认识到“尊重生命的伦理,排斥暴力、战争和预防疾病”对人类的重大意义。
润物亦无声,教书更育人--浅谈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润物亦无声,教书更育人--浅谈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它以追求真善美与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一、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这样,不仅师生的心情愉悦、配合默契,还能让学生养成自尊、自爱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一)教师态度要亲和教师对待学生态度要温和,语气要温柔,让学生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亲密感。
课堂上,有个别孩子天赋较差,说话结结巴巴,我以极为虔诚的态度倾听,用柔和的语言告诉他:“不要紧,胆子大一点,错了也没关系。
”由于教师亲和的态度,学生不仅得到尊重,同时也懂得了尊重他人。
教育教学中,老师的一份宽容和鼓励,一声问候和安慰,一语关心和称赞,都会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亏了,他们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培养了人文精神。
(二)师生要善于赏识从师生共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赏识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动。
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一位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身为船长,难道他不会游泳吗?为什么要随船身一起沉入大海?”我有意放高声调立即对他竖起大拇指说:“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
”他非常高兴,自豪地坐了下来。
从那以后,我发现每逢提问题的时候,他都会很专心地思考,提出的问题质量都较高。
可以看出,赏识能使人愉悦,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二、实施人文的教学策略(一)注重熏陶感染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
因此,具有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情境与文本情境
简说高中语文教学情境与本文情境的吻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许多老师都能主动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思维活跃;并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也能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素材、主题,力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又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把知识融入到让学生喜爱、令学生新奇的情境中,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度,往往背离文本情境,将教学情境故意引入哄堂大笑,好象只有热热闹闹,才是好的课堂。
周老师的《亡人逸事》,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体悟《亡人逸事》整个感情基调的深厚和悲切。
课堂开始通过介绍作者和写作情境、诵读课文等手段,创设了悲凄的教学情境。
可以说,这个教学情境和文本情境是极吻合的,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和人生教育。
第二个环节,感悟妻子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妻子的眷恋与愧疚,在作者孙犁带着浓厚情绪的笔触中描绘出的亡妻美好动人的形象,给予了读者真切的感受和无限的感慨,重点要抓住一个“情”字,体现一个“感受”。
这个环节,也极学生心境、教学情境和文本情境融合得极好。
可惜,周老师以为课程不活跃、不热闹,突然来了个似乎也是符合创设情境的环节:“哪些句子能表现妻子的娇羞”?“娇羞是什么样具体的情态?哪个同学能表演一下?”这个提问,一下子把本来悲切的课堂情境硬生生地拉入了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乱哄哄的气氛之中。
——似乎也是创设小情境,孰不知这个小情境破坏了原先创设的大情境,更与文本的悲泣无语的悲切之境相悖!那么,课堂情境创设原则有哪些?第一,课堂情境创设一定要与文本的感情基调相吻合,甚少不能有意破坏文本的情感基调。
如上《琵琶行》时,就不能摆放《今天有个好日子》、《好汉歌》。
第二,课堂情境创设一定要与学生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相吻合,如《我为什么而活着》可以播放《一生何求》,而不能放《潇洒走一回》,也不能讲“鼓盆而歌”。
磁性语文打造生命共成长的磁场——田新柱“磁性语文”教学思想及实践探索
2021年03期02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田新柱,男,1975年12月出生,山东济宁人,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教科研处副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省远程研修团队专家,北京大学国培骨干班学员、浙师大国培讲师,主持完成省教育规划“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研究”等六项省级课题,出版专著《守望杏坛的诗意——田新柱老师教语文》《磁性教育探索研究》,主编《走进教科研》《走近完美课堂》《高中生涯规划指南》等著作10余部。
磁性语文:打造生命共成长的磁场―― 田新柱“磁性语文”教学思想及实践探索语文教师不能仅注重课堂,还要反求诸己。
语文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语文课堂就是人世间众生相的剪辑和缩影。
中学生经过多年浸润熏陶,无论显性表达还是隐性展示,在心中都根植着对语文的亲近感,因此,应将成长与语文学习及实践融为一体。
任教26年来,笔者始终致力于把语文课上成学生“喜欢—热爱—痴迷”的模样,把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想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效率,真正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有吸引力的课堂条件,让学生走进语文世界,了解语文的趣味,认识语文的奥妙,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喜欢上语文、爱语文、痴迷语文,内化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切热爱,并形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意识,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笔者希望,通过这一路径,让学生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形成审美,传承、理解文化,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多年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笔者提出“磁性语文”的教学主张。
磁性语文的价值追求在于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这种成长来自师生间的相互吸引、全心投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磁性语文课堂。
教师要努力挖掘语文学科固有的磁性特点,激活语文课堂的磁场效应,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有所成长。
唤醒语文智慧 涵养生命灵魂———我教孙犁的《鞋的故事》
唤醒语文智慧涵养生命灵魂———我教孙犁的《鞋的故事》作者:鞠党生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20年第2期鞠党生【摘要】教学孙犁的《鞋的故事》,以文本为本,悟本真,造情境,重共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披文入情,理解文章的情感及作者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
【关键词】散文教学;唤醒智慧;关注生活;涵养心灵【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1-0075-05【作者简介】鞠党生,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南京,210001)党委书记、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教学理念及教学解读语文课堂是学语文、用语文的活动场域,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又要注意挖掘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作品的主旨,从而熏陶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得到语文智慧的陶冶和心灵的涵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激情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其一,语文课程目标与纯科学课程目标具有极大的差异。
科学课程主要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是技能的掌握,其间渗透着德性的培养;而语文课程虽然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也具有实践性,但更重要的是情感、心灵、人格的洗礼,是品格的激发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并自觉把握这种“特别价值”。
其二,语文教学要从静态的语用视野中超脱出来。
语文课堂必须有知识目标,必须强化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但这种目标的理想状态是要给知识注入生机,使知识富有灵性,实现知识的生命化,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个性、智慧、品格、气质等。
语文教学绝不仅仅只是向学生的头脑里装入静态的字、词、句、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是其更上位的目标。
其三,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
教师把什么带进课堂,是有效教学第一要义。
从语文的人文性和文化传承看,一堂语文好课应该有两重文化使命:一是注重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文化与现代文化是如何交相辉映的,增强实践性,体现时代感,使学生更好地吸收人类文化精华,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语文教学中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
从课程广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来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
语文课程必须重视熏陶感染作用,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必须真诚地爱学生。
老师是课本和学生心灵共振的传递者。
教师不是演员却胜似演员。
你可能语音不太准,朗读技巧不高,但情感必须真切自然。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分析课文,必然导致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双重失败。
教师的冷漠是语文教学落实德育的最大障碍。
因此,教者一定要做到以情动之,使之动情。
其实就是说教师首先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染,然后再用自己深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
发挥语文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熏陶感染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1、从关键句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比如《大海的歌》,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文。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海港繁荣的景象和大海的壮丽景色,歌颂了祖国的四化建设。
我在教学中抓住描写海港繁忙场面和海上石油钻探船壮观景象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学生披文入情,被优美的景色和壮观的劳动场面所感染,认识到《大海的歌》“是一曲赞美伟大祖国的颂歌”,“是一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赞歌”,“是一曲振兴中华,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凯歌”。
2、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句的色彩,受到教育。
课文《你们想错了》讲的是方志敏同志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时被俘,被国民党士兵搜身的事。
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另一个士兵弓着背,又一次捏遍了方志敏同志的衣角和裤腰,希望有新的发现。
”其中的“又”、“捏遍”,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关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发表时间:2012-04-01T09:11:00.780Z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1月(上)供稿作者:袁改久[导读] 重视教学中的信度。
信度,就是课堂的真实程度,一堂真实的课是尽量避免作秀的课。
袁改久(舞钢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平顶山 462500)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性质,充分体现了新语文教学对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的尊重…… 新课改形势下,我们高一语文组全体老师群策群力,团结协作,想办法,出点子,明确要求,找准方向,坚持探索,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首先,全体老师明确课改对教学目标的定位,紧扣八词四项策划教学,即:积累.整合:加强语文积累,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
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提升审美的境界。
陶冶情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通过阅读思考,领悟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应用.拓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开阔视野,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敢于探异求新,提出自己的看法。
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其次,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始终把握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深入钻研教材。
2、精心布置每一次课前预习。
3、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
4、给学生创造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活文本生命,熏陶感染学生【摘要】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
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载体——文本,就是向学生传达生命气息最重要的工具。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引领学生激活文本的生命,从而熏陶感染学生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分别从关注文本的语言美、意蕴美以及对文本的升华、拓展,即从形式、内容、提升的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本 激活 语言美 意蕴美 拓展 升华【正文】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我们批评过去的应试教育有很多问题,知识一大堆,文本不着边’,这是一种遮蔽。
而我们现在有另一种形态的遮蔽,我们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说难听点,就是各种各样的‘表演’,恰好这种‘表演’使学生不能直面文本。
”的确,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较多地关注了“怎么教”却忽视了“教什么”。
于是,出现了脱离文本,架空文本,或者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或者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等情况,而这已经成为阅读教学中的大问题。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文本(这里特指文学作品类文本)是蕴含着美的生命体,它是我们语文课堂中的一种依托,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载体。
文本亦是有生命的,它将作者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融会在这文字符号之中;它是知识、体悟、情感的宝藏,它等待着我们开掘,等待着我们将它融入自己的生命,等待着我们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并传承下去!因此,激活文本的生命,就是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
作为学生与文本间沟通桥梁的教师,我们该如何引领学生激活文本生命并将其融入学生的心灵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 激活文本生命,就必须关注语言美于漪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的确,面对文本,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来源并不是蕴含于其中的深刻情感与思想,而是文本语言所带来的冲击力。
那么,该怎样从品析语言的角度激活文本的生命,从而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加以提升呢?笔者认为除了关注文本语言的画面美、音乐美,关注对文本的诵读体悟等常规方式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激活文本的语言美,需要关注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修辞,作为语言学中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本身就对语文教学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不能想象,没有修辞的语言是怎样的苍白,空洞。
所以,当我们关注语言美的时候,就一定要关注修辞在文本中的重要价值,并引领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解析中学会运用修辞来丰实、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
例如《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就为语言添加了丰富的色彩。
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光亮,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生动、准确的比喻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和联想能力,使人沉醉在这唯美的意境之中无法脱身。
除此以外,新颖别致的通感也为文本语言之美锦上添花。
嗅觉、听觉、视觉的互相转移沟通,使读者能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受这诗情画意般的荷香月色,那如乐声般迷人的光和影营造出温馨、幽雅的氛围,这自然会将读者带入到一种朦胧的美的幻境,而这些美感不都是在对修辞手法的品味中才感受到的么?2、激活文本的生命,需要关注简洁、准确的标点符号标点,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虽然只是小小的符号,却也是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有时也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鲜明、细腻生动,表达更文深厚的意蕴。
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甚至可以起到语言所无法传达的“无穷之意”的效果。
在此,笔者截取《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部分片段来说明标点在特定语境中对激活文本语言美的特殊效果。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在这一部分中,鲁迅先生用了两个省略号,去掉可以么?”学生结合语境,在讨论中得出结论:第一处是突如其来的关于柔石遇害的消息打断了“我”对战友的无限的思念,而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作者与战友间真挚、深厚的爱;第二处是一个感叹号和一个省略号的合并使用,自然要表达的情感会更为丰富:有听闻战友遇害的震惊,哀伤,有对反动政府残害进步青年的愤慨……两个标点既节省了大量笔墨,开拓了读者的思维,激起联想;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真可谓“此时无字胜有字。
”3、激活文本的语言美,需要关注关键词、句中包蕴的丰富内涵语文课堂如果缺少了咬文嚼字,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对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而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品析文字所包容的丰富的信息。
《项脊轩志》中那蕴藏在平淡文字之中的极为真挚的人情味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有位老师留给学生一个问题:“‘矣’这个虚词在文中共出现了两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请比较两句中的‘矣’的意义和用法。
”学生结合两个句子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了解到:第一句中作者面对家道没落的衰败现实,又怨恨,又无奈,只能在客观的记述中抒发深长的感叹;第二句中“矣”是陈述语气,没有一个字提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的极为诚挚动人。
看似平静的客观陈述,表达得却是万端的感慨,含蓄深沉。
这位老师引领学生通过对一个字的品析,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设对话的桥梁,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相融,让文本中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在一起,达到激活文本的生命,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
当然,激发文本生命中必须要关注的关键词并非仅仅局限于虚词,也并非仅仅局限在字词之中。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感悟的,有利于挖掘出文本深度的字、词、句都应该得到重视与开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品读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都明确地指出对文本的语言的理解和品味的重要性。
语文本身含有丰富多彩的人性因素,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受到文本感情的熏陶、感染。
(二)激活文本生命,就必须关注意蕴美在语文学科中,意蕴美,是作家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观点,依照美学规律寄托的某种理想,它铸就了语文的博大精深。
在语言、节奏、结构、形象、意境、人性、伦理等众多元素所构成的美学系统中,意蕴美是深层次的,包孕在外表形态中,深裹在意象层内,它承载了人类的情感积淀、精神追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享受语文的意蕴美,成了提高学生的品位、健全学生的人格的重要环节。
而面对高中学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了相对独立的认知力,判断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通过激活文本的意蕴美来熏陶感染学生:1、激活文本的意蕴美,需要用生动的板书调动学生的激情文章的意蕴美总是以潜隐的形态存在于文本的语言、结构之中的,而板书则可以形象地揭示、凸显这样的隐含信息,从而使学生在板书的演示过程中产生出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并形成与文本的共鸣,达到熏陶感染学生心灵的目的。
在上《告别权力的瞬间》一文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这是怎样的瞬间?”。
在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分析后,我将学生结合文本归结出的几个关键词记在黑板上,并且画了一对大大的翅膀将关键词——“伟大、平凡”“历史、未来”圈在里面,又用一颗心包住了关键词——“领袖、民众”,板书具体如下:于是,面对着这颗能飞翔的“心”,我与学生一同感受到了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震撼,一同将对文本生命的激活化作了对自我生命意识的激活。
我们明白了:“一位领袖,一定是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一定是以民众的所求为出发点,真正的把民众放在自己的心里,他才能完美地融入民众的心里。
也只有这样,民众才会把领袖印刻在心中。
而当这两者有共同的理想,有心与心的交流时他们就成为了一个整体。
” 我们了解到:“一个领袖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与民众同心呢?一个真正的领袖,一定有着伟大的人格,伟大的业绩,一定有着平凡的心境,淡泊权势的心态;一个真正的领袖,他一定能够承载起历史所赋予他的使命;一个真正的领袖,更应该有面对未来的勇气,对未来的开拓精神,对未来的巨大的良好的影响力。
……这就是华盛顿在‘告别权力的瞬间’带给我们的思考。
作为即将走上社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同学们,我们更需要将华盛顿的品质传递下去,将华盛顿的品质融入自己的血液……”(以上引用自课堂实录)精心设计的板书,在课堂上成为了激活文本生命的媒介,更成为了学生、文本、教师心灵共鸣的外显形态。
可见,好的板书除了能揭示清晰的思路,文本的重点,对于激活文本的意蕴美,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2、 激活文本的意蕴美,需要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好的文本都存在着很大的张力空间,存在着很多意义的未定点。
发现这些点,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填补,这本身就是在激活文本的生命。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学生的心灵与文本的意蕴美碰撞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生命意识的熏陶感染过程。
有老师上《归园田居》一诗时的教法就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
他要求学生想象陶渊明在写作该诗时的具体情景。
在交流中,有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着:“有一天,陶渊明在家中自斟自饮。
喝了三五杯以后,起身来到庭院中,抬眼望去,远处青山耸立。
流水潺潺;近看,绿树参天,桃李满枝。
听到的是狗吠鸡鸣,闻到的是缕缕饭香,好不惬意!他又回想起官场中耳闻目睹的种种丑恶现象,真是鲜明的对比!这使他感慨万千,禁不住内心激动,对这远处的高山呼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的声音在山间回荡,在空中回荡。
之后,他回到无力,提笔写下了《归园田居》。
”这样的想象、联想非常生动,并且与文本内容紧紧相关。
而这一过程,既激活了文本的生命,又诱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真正走入了文本,关注到了文本的深厚意蕴。
3、激活文本的意蕴美,需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生活体验文本中饱含着浓厚的人生气息,反映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其内涵只有在学生调动自己的阅读、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之后,文本的意蕴美才能被更好的品味、领悟出来,才能在激活文本的生命中也激活自己的生命。
笔者在教授《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一文时,正好是在五月初快到母亲节的时候。
于是我设置了一个情境:“马上要过母亲节了,同学们,你们准备怎么过这个节日?”。
有的说要送花,有的说去大吃一顿,有的说要承担一天的家务,还有同学说要亲手做一张写有自己创作的诗的卡片……一时间课堂上热闹非凡。
听着学生们的表述,我追问到:“你们能想象在那一天,母亲看到你替她做家务时的情景么?”有学生说“她肯定特别感动”,可更多的学生说:“很可能我要替她做,但妈妈却还是自己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