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案例4份-高中课件精选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案例本文介绍了一节以探究性教学为主的高中数学课程案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研究经验和体验,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分析者和探究者,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介绍了一个关于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的例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教师还提出了一个开放式变换问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问题2:过抛物线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通过点A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抛物线于点D。

请判断直线DB与x轴的位置关系。

案例2:函数的性质在讲解题时,我们考虑函数y=f(x)=x3-ax在x∈[1,+∞)的单调性质。

1.在a>0的条件下,函数y=f(x)在x∈[1,+∞)上不能是单调递减函数。

因为当x>(a/3)^(1/2)时,f'(x)>0,即函数单调递增。

2.若f(x)在区间[1,+∞)上是单调递增函数,则a≥3.因为当a<3时,f'(x)<0,即函数单调递减。

3.设x≥1,f(x)≥1且f[f(x)]=x,证明f(x)=x。

由(1)、(2)可知f(x)在[1,+∞)上只能为单调增函数。

若1≤x<f(x),则f(x)<f(f(x))=x矛盾;若1≤f(x)<x,则f(f(x))<f(x),即x<f(x)矛盾。

故只有f(x)=x成立。

证毕!这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另一种解法:设f(x)=u,由f(f(x))=x,得f(u)=x,说明在y=f(x)的图象上有P(x,u)和Q(u,x)两点,若f(x)≠x,则P与Q不重合,直线PQ的斜率为k=PQ/(x-u)=−1.注意到x≥1,u=f(x)≥1,这与函数y=f(x)在[1,+∞)是增函数矛盾,故u=x,即f(x)=x。

证毕!这种解法虽然与前一种方法实质相同,但形式新颖,令人惊喜。

我们应该注重问题情景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高中数学教案ppt课件

高中数学教案ppt课件
高中数学教案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 概念、定理和公式。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 联系和逻辑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 括分析、推理、归纳和演绎能 力。
总结词
明确评价标准是保证评价结果客观性 和公正性的基础。
详细描述
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考虑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 体、可操作的评分细则,以便于评价 者准确评估学生的表现。
教学反馈的运用
总结词
有效运用教学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详细描述
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优点,指导学生 改进学习方法,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包 括代数、几何和概率统计等方 面的运算技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 习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 段获取和整理数学资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认识 到数学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 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培养 严谨、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工作 作风。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 能力。
02
教学内容
知识点梳理
01
知识点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02
知识点2
导数的计算与几何意义
03
知识点3
不等式的解法与证明
04
知识点4
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
重点与难点分析

高中数学课教案课件

高中数学课教案课件

高中数学课教案课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解题和证明相关定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相关定理解决实
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
1. 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3. 直角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理
三、教学重难点:
1.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的证明
2. 直角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理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实例引入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 讲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三边关系定理,并进行相关练习。

3. 讲解直角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理,并进行相关练习。

4. 拓展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解题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高中数学》
2. 教具:教师课件
六、教学评价方法:
1. 教师随堂测验:通过课堂小练习和问题解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3.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教材上相关习题。

2. 阅读相关知识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高中数学教师教案范例

高中数学教师教案范例

高中数学教师教案范例
学科:数学
课题:二次函数的应用
学段:高中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和性质。

2.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

3.能够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和性质。

2.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

教学难点:
1.如何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材:高中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

3.课件: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对二次函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讲解(15分钟)
1.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2.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

3.二次函数的性质。

三、实例分析(15分钟)
通过几个实例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应用,包括求解顶点、轴对称、最值等问题。

四、练习(20分钟)
1.让学生做几道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二次函数来解决。

五、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复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还有一定的理解困难,需要加强示范和引导。

下节课我将设计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来解决,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数学教学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希望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有所借鉴和启发。

案例一:数学与旅行的结合某高中数学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设计了一次与旅行相结合的数学学习活动。

教师先让学生集体讨论,确定一次旅行的目的地和路线。

然后,学生需要自己设计旅行的预算,包括交通费、食宿费等各项开支。

在设计预算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各种数学知识,比如四则运算、百分数、比例等。

接着,在旅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数据记录等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数学与游戏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某高中数学教师设计了一款与数学相关的游戏。

这款游戏看似简单,但需要玩家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巧才能取胜。

游戏的规则是玩家需要通过把数字石块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达到一定的分数才能进入下一关。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数字加减乘除的计算,还需要运用排列组合、概率等数学知识来制定游戏策略。

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既能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数学与实验的结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定理和公式,某高中数学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实验。

实验的内容是研究三角函数中的某个性质。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定理和公式,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定理的正确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还需要运用一些统计分析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既深入理解了数学定理和公式的含义,又能够体验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和方法。

以上是三个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的精选,这些案例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新课标》下的案例分析-完整版PPT课件

《高中数学新课标》下的案例分析-完整版PPT课件
• 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其他学科的 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概念、图象和性质
• 教学难点: 类比指数函数,探索、概括 对数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2016年10月17 日15时14分, 青海省玉树发 生地震
里氏62级
2013年4月20 日在四川省雅 安市芦山县发 生地震
则 S ABC 的最大值为

【解法一】设 ACB , 由余弦定理,得
AB2 AC2 BC2 2AB BC cos.
因为 AB 4 ,且 AC 2BC ,
可得 BC2
4
.于是
3 2 2 cos
SABC
1 2
AC
BC sin
2 BC2 sin 2 2 sin (0 ).
2
3 2 2 cos
图象和性质 图象
定义域 值域
奇偶性 单调性 过定点
对称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四)巩固应用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例2 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 y loga x2 ( a 0 ,且 a 1); (1) log2 3.4 , log2 8.5 ;
(2) y log 1 x .
2
(2) loga 5.1, loga 5.9 ( a 0,且 a 1); (3) log2 3.4 , log0.31.8 .
则 A(0,0), B(3,0) ,设 P(x, y) .
由于 PA 1 ,所以
x2 y2
1
PB 2
(x 3)2 y2 2
化简得 x2 y2 2x 3 0
所以点 P 的轨迹方程为 (x 1)2 y2 4 ,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2. 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函数的性质。

2. 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要点1. 理解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的概念。

2. 学会用图像和表达式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通过例题,让学生运用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

2.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要点1. 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

2. 学会用图像和表达式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通过例题,让学生运用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

3. 函数的周期性教学要点1. 理解周期函数的定义。

2. 学会用图像和表达式判断函数的周期性。

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通过例题,让学生运用周期性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函数图像,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性质。

2. 例题:提供丰富的例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函数性质。

3. 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有知识,引出函数性质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利用多媒体展示函数图像,讲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

3. 例题解析: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函数性质。

高中数学教资教案课件

高中数学教资教案课件

高中数学教资教案课件教案名称: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教学目标:1. 了解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 掌握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解法。

3. 能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难点:如何应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相关概念解释和示例分析。

2. 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准备笔记和问题。

3. 教师准备课堂小组讨论题目,以促进学生合作与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PPT介绍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线性方程组的解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详细讲解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解法,包括消元法、代入法和等价变形法等。

2. 教师通过示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设置小组讨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一道线性方程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适时进行答疑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线性方程组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并能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的提升。

完整版)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完整版)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完整版)高中数学教学案例1.实物模型演示通过展示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探究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合情推理与归纳总结在学生进行实物模型演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归纳总结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判定定理的本质和原理。

三)判定定理的应用1.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通过数学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表述,让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

2.判定定理的应用通过练题目,让学生掌握判定定理的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在课堂小结中,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回顾。

在作业布置中,布置相关的练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1、直观感知同学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感知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事例。

比如日光灯与天花板、树立的电线杆与墙面等。

另外,门转动到离开门框的任何位置时,门的边缘线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平面平行。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一过程。

2、动手实践教师可以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进行演示。

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就不平行。

另外,教师可以直立讲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四周墙面平行的感觉。

如果老师向前或后倾斜,则感觉老师与左、右墙面平行;如果老师向左、右倾斜,则感觉老师与前、后墙面平行。

教师也可以用事先准备的木条放在讲台桌上进行演示。

3、探究思考1)上述演示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为何有如此的不同?关键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呢?通过观察感知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关键是三个要素:①平面外一条线②平面内一条直线③这两条直线平行。

高中数学教案及课件

高中数学教案及课件

高中数学教案及课件主题:解一元一次方程学科:数学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2. 能够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解答相关问题。

3. 能够熟练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2. 如何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1. 如何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实例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什么。

二、讲解一元一次方程(10分钟)通过PPT课件,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及解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三、示范列方程(15分钟)教师示范几个列方程的例子,让学生跟随着一起做。

四、练习题及解析(2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讲解答案及解题过程。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课件范本:(PPT课件内容)标题:解一元一次方程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是什么?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方程的解法步骤是什么?-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方法有哪些?3. 列方程的例子- 例1:小明花了一半的零花钱买了一本书,还剩下20元,求小明原来的零花钱是多少?- 例2:某数的六分之一加上3等于这个数本身,求这个数是多少?4. 练习题- 1. 解一元一次方程:2x + 5 = 15- 2. 解一元一次方程:3(y + 2) = 155.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点。

高中数学优秀课件(最新4篇)

高中数学优秀课件(最新4篇)

高中数学优秀课件(最新4篇)高中数学课件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四、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

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

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课件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课件

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课件
主题:解一元二次方程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配方法、图解法;
3.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
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说明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性质。

三、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0分钟)
1. 公式法:通过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和求根公式,引导学生掌握公式法的解题步骤。

2. 配方法:通过实例演示,指导学生掌握配方法的解题技巧。

3. 图解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图解法的应用场景。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进行讨论和解答疑惑。

五、实际问题解决方法(10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提示: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高中数学优质课教案范本,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1. 引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提供具体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函数的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熟练绘制函数图像。

•掌握函数的基本操作和变换。

•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案例以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为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内容:•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常见函数的图像与特点。

•函数的基本操作和变换。

•实际问题与函数的应用。

4.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通过与学生讨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背后是否存在某种变化规律,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

例如,讨论“小明每天走路的速度是否是固定的?”“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时间是否有关?”等问题,引出函数的概念。

步骤二: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简要介绍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强调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函数的值域、定义域和图像。

步骤三:常见函数的图像与特点以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为例,讲解它们的图像和特点。

通过绘制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每种函数的特点,例如线性函数的图像为一条直线,二次函数的图像为一条抛物线等。

步骤四:函数的基本操作和变换介绍函数的四则运算和复合运算,以及函数图像的平移、伸缩、翻转等基本变换。

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操作和变换的方法和规律。

步骤五:实际问题与函数的应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建立函数模型,并通过图像分析和计算得出问题的解答。

例如,“某物体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是什么?”“某公司的销售额与广告投入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

步骤六:总结与讨论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与学生一起讨论学到的内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

5. 教学评价和反馈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和反馈。

高中优质课件全套教案数学

高中优质课件全套教案数学

高中优质课件全套教案数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方面的内容。

2. 方法与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
1. 代数:包括代数基础、代数方程、函数、不等式、数列等内容。

2. 几何: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学、解析几何等内容。

3. 概率与统计:包括概率、统计、规划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
1. 针对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知识点讲解得易于理解。

2.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
1. 大纲确定: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 教学准备:准备教学资料和教具,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开展教学:根据教案安排,依次进行知识点讲解、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5. 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评价,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下节课我将更加注重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也会更加严谨认真地备课,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关于高级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关于高级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新课标A版必修1第三章3.1.1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作者及河北省威县第二中学冯慧颖工作单位☆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是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学观要求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教材分析函数零点是研究当函数的值为零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反映在函数图象上,也就是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横坐标。

由于函数的值为零即,若方程有解,则函数存在零点,且方程的根就是相应函数的零点,也是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横坐标.顺理成章的,方程的求解问题,可以转化为求函数零点的问题。

零点存在性定理,是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如果函数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并且满足f(a)·f(b)<0,则函数在区间(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但零点的个数,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等性质进行判断.定理的逆命题不成立。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研究方法,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特殊的、具体的二次函数入手,建立二次函数的零点与相应二次方程的联系,然后将其推广到一般的、抽象的函数与相应方程的情形;零点存在性的研究,也同样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同时还使用了“数形结合思想”及“转化与化归思想”。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研究,不仅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学习做好准备,而且揭示了方程与函数之间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正是中学数学重要思想方法——“函数与方程思想”的理论基础.可见,函数零点概念在中学数学中具有核心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初中学习过二次函数图象和二次方程,并且解过“当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自变量的值”的问题,初步认识到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联系,对二次函数图象与轴是否相交,也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与体会。

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函数概念与性质,掌握了部分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高中数学教案课件全套

高中数学教案课件全套

高中数学教案课件全套主题:高中数学教学
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高中数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数学建模和推理推广能力。

教学内容:
1. 函数及其图象
2. 三角函数
3.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4. 概率统计
教学方法:
1. 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2. 提倡学生互动与合作;
3. 案例分析与讨论;
4. 举例说明与应用实践。

教学步骤:
一、函数及其图象
1. 定义函数及函数的性质;
2. 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 函数的运算与复合函数。

二、三角函数
1. 弧度制与角度制;
2. 常用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3. 三角函数的图像及相关性质。

三、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1. 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2.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3. 数学归纳法的运用。

四、概率统计
1.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2.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
3. 统计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教学资源:
1. PowerPoint课件;
2. 数学教辅书籍;
3. 数学学习网站资料;
4. 数学实验室设备。

教学评估:
1. 练习题与作业;
2. 课堂互动表现;
3. 期中期末考试。

以上是本次《高中数学教案课件全套范本》的内容,请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祝教学顺利!。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教学目标: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运用概率与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概率计算方法、统计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概率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概率与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概率与统计的概念。

比如抛硬币、掷骰子等。

Step 2 讲解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如随机试验、样本空间、事件等。

Step 3 讲解概率计算方法,如古典概率、几何概率、条件概率等。

Step 4 展示真实世界中的概率与统计应用。

比如抽样调查、投资风险评估、医疗统计等。

Step 5 练习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Step 6 结束课堂,总结概率与统计的重要性及应用。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的表现。

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辅导。

教学资源:教科书、习题集、多媒体设备。

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真实案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学反思:在本教案中,我把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作为重点,并通过应用案例让学生明确概率与统计的实际应用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互动法、实践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在评价方面,我着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与学生交流和反馈。

整个教学过程相对完整,但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案例供学生练习和实践。

高中数学精品课件教案

高中数学精品课件教案

高中数学精品课件教案教案标题:高中数学精品课件教案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高中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高中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 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高中数学中的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数学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精美的数学课件,包含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知识点,准备好课堂讨论和合作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回顾前一课时的知识点,温习相关概念和方法。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通过课件展示和讲解,介绍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2. 结合具体例子,演示解题过程和方法。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道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2. 学生通过课件展示和讲解,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与同学分享思路和答案。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1.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2.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以上是一个高中数学精品课件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希望对您的教案撰写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案例针对的是高中数学课程,以“解析几何”单元为教学内容。

主要围绕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图形的方程与方程的图形等方面展开,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案例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

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代数、几何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在这个阶段学习解析几何,进一步拓展数学知识体系。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教师需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图形的方程与方程的图形;(2)学会运用坐标系描述和分析几何图形,理解图形与方程之间的关系;(3)掌握解析几何中常用的解题方法,如代入法、消元法、判别式法等;(4)能够运用解析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2)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发现规律,总结解题方法,形成知识体系;(3)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几何问题,提高学生数学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4)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挑战的精神;(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通过解析几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优美和简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案 例1.1集 合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1.情境:介绍你自己(P .5);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学生活动1.介绍自己:仿照所给例子,让学生做自我介绍(初步体会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 3.分析、概括各种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建构数学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给出集合的含义(描述性概念); 2.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3.常用数集的记法(N 、N *、Z 、Q 、R 以及符号∈、∉); 4.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1.例题例1 (1)求方程x 2-2x -3=0的解集;(2)求不等式32x ->的解集.例2 求方程x 2 + 1 = 0所有实数解所构成的集合.2.练习(1)有限集、无限集、空集,请学生各举一例. (2)第7页练习3,用“∈”或“∉”填空(口答).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 {x |x 是15的约数,x ∈N };② {(x ,y )|x ∈{1,2},y ∈{1,2}};③(x , y )| x + y = 2且x - 2y = 4};④ },)1(|{N n x x n∈-=;⑤ },,1623|),{(N y N x y x y x ∈∈=+。

(4)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1,4,7,10,13} ; (2){-2,-4,-6,-8,-10}五、回顾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以及Venn图;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六、课外作业P 7练习第2题、第4题、第5题。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目的: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掌握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会证明一些简单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与判断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1.情境:第2.1.1开头的第三个问题中,θ=f(t)2.问题:说出气温在哪些时间段内是升高的?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步升高”这一特征? 二、学生活动问题1:观察下列函数的图象(如图1),指出图象变化的趋势.观察得到:随着x 值的增大,函数的函数图象有的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有的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有的在一个区间内呈上升的趋势,在另一区间内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问题2:你能明确说出“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的意思吗? 讨论得到: 在某一区间内,当x 的值增大时,函数值y 也增大⇔图象在该区间内呈上升趋势; 当x 的值增大时,函数值y 反而减小⇔图象在该区间内呈下降趋势。

函数的这种性质称为函数的单调性。

三、建构数学问题3:如何用数学语言来准确地表述函数的单调性呢?例如,怎样表述在区间(0,+∞)上当x 的值增大时,函数y 的值也增大?能不能说,由于x =1时,y =3;x =2时,y =5就说随着x 的增大,函数值y 也随着增大?能不能说,由于x =1,2,3,4,5,…时,相应地y =3,5,7,9,…就说随着x 的增大,函数值y 也随着增大?(1) 图1(2)2 (4)(3)答案是否定的。

例如函数y =(x --1)2--1(x ∈R ),当x =1,2,3,4,5,…时,相应地y =-1,0,3,8,15,…,就不能说随着x 的增大,函数值y 也随着增大.这是因为x =-1时,y =3,就自变量的值而言,-1<1,而相应的函数值却有3>-1,即y 不是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通过讨论,结合图(2)给出f(x)在区间I 上是单调增函数的定义。

从图1中可以看出:函数y =2x +1(x ∈R )的单调增区间是(-∞,+∞); 函数y =(x -1)2-1(x ∈R )的单调增区间是[1,+)∞;气温曲线所表示的函数的单调增区间是[4,14]。

问题4:如何定义单调减函数?(结合图(3)叙述) (学生讨论回答)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函数y =(x -1)2-1(x ∈R )的单调减区间是(-∞,1]; 气温曲线所表示的函数的单调减区间是[0,4],[14,24]。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f(x)在这个区间上具有单调性,这个区间就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

如函数y=2x+1(x ∈R )的单调区间是(-∞,+∞),函数y =(x -1)2-1(x ∈R )的单调区间是(-∞,1]和[1,+)∞,气温曲线所表示的函数的单调区间是[0,4],[4,14],[14,24]。

四、数学运用 1.例题例1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1)y =-x 2+2; (2)y =1x(x ≠0).解 (1)函数y =-x 2+2的图像如图4(1)所示,单调减区间为(-∞,0],单调减区间为[0,+∞].(2)函数y =1x(x ≠0)的图像如图4(2)所示,(-∞,0)和(0,+∞)是两个单调减区间.1提问:能不能说,函数y =1x (x ≠0)在定义域(-∞,0) (0,+∞)上是单调减函数?引导讨论,从图象上观察或取特殊值代入验证否定结论。

(如取x 1=-1,x 2=21). 例2 观察下列函数的图象(如图5),并指出它们是否为定义域上的增函数:学生总结:函数y =(x -1)2与y =|x -1|-1的图象在x ≥1时随着x 值的增大而上升,在x ≤1时随着x 的值的增大而下降.所以,这两个函数在定义域上不是增函数.例3 证明函数f (x )=-x1-1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证明 设 x 1<x 2<0,则x 1-x 2<0且x 1x 2>0.因为 f (x 1)-f (x 2)=(-11x -1)-(-21x -1)=21x -11x =2121x x x x <0,即f (x 1)<f (x 2),所以,函数f (x )=-x1-1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2.练习课后练习第1、第2、第5题。

五、回顾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以及判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的方法. 六、课外作业习题2.3:第1题、第2题、第4题、第8题。

图52平面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平面的概念;(2)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3);(3)能正确使用集合符号表示有关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4)能应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平面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平面的无限延展性;正确使用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示平面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1.情境1:平静的水面、广阔的平原、平坦的足球场地、平滑的桌面、黑板的表面等。

情境2:棱柱的表面、圆柱和圆台的底面。

2.问题1:二、学生活动观察上述事物,结合棱柱、圆柱等几何体和已知的点、直线的概念,归纳、抽象出平面的基本特征:平坦的,没有厚薄,是无限延展的。

三、建构数学 1.平面概念问题2:可以用怎样的数学语言描述上述事物?(1)平面的概念:我们将上述事物用平面表示,和点、直线一样,平面也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几何概念,它没有厚薄,是无限延展的。

情境3:电脑演示课件(如图2)。

问题3: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形成平面?通过观察,发现:平面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沿着某一方向平移得到的。

问题4:直线可以看成是以点作为元素的集合,平面是否可视为点构成的集合?可以用怎样的数学符号表示点、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先确定平面的表示方法: 2.平面的表示 (1)图形语言通常用平行四边形来表示平面。

有时也可用三角形等其它图形表示平面。

(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画出平面)图2图1(2)符号语言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来表示,也可以用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顶点的字母来表示,如图3,平面α、平面AC 等.至此,我们就可以解决问题4了:怎样用符号语言分别表示:点A 在平面α内、点A 不在平面α内、直线l 在平面α内、直线l 不在平面α内? 3.平面的基本性质情境4:木工为了检查桌面是否“平”,常将一把直尺靠放在桌面上,看直尺与桌面之间是否有空隙。

问题5:如果直线上有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发现: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可见,所谓平面的“平”,可以认为:如果一条直线在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不会有跳出平面的点。

公理1可用符号表示为: α∈Aα∈B ⇒直线AB α⊂. 情境5:(1)把一本书的一角放在桌面上,观察这本书所在的平面与桌面所在平面有几个公共点。

(2)把教室门及其所在的墙面看成两个平面,当门不关闭时,它们的公共点分布情况如何?问题6:两个平面可能只有一个公共点吗?两个平面如果有公共点,有多少个公共点?这些公共点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归纳,得出平面的基本性质2: 公理2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经过这个公共点的一条直线。

可见,之所以说平面是“无限延展的”,是因为两个平面只要有公共点,它们就是相交的位置关系,公共部分就是一条直线。

公理2用符号表示为 α∈Pβ∈P ⇒l =⋂βα且l P ∈情境6:(1)两个合页与一把锁就可以把门固定。

(2)照相机的支架只需三条腿。

问题7: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上述事实? 学生归纳,得出平面的基本性质3。

公理3:过不在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说明:三个不共线的点可以把一个平面确定下来。

强调“不在同一直线上”与“三点”的作用.四、数学运用 1、例题例1.如图,在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AC 在平面B B CC 11内; (2)若1O O 、分别为面ABCD 、1111D C B A 的中心,则平面C C AA 11与平面11BDD B 的交线为1OO ;(3)由点C O A 、、可以确定一个平面;(4)设直线⊂l 平面AC ,直线⊂m 平面C D 1,若l 与m 相交,则交点一定在直线CD 上;(5)由11B C A 、、确定的平面与由D C A 、、1确定的平面是同一个平面。

解:(1)错误;(2)正确; (3) 错误;(4) 正确;(5)正确. 2、练习练习(P 23)1、2、3、4、5 五、回顾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平面的画法及其表示;平面的基本性质(三个公理)及其简单应用. 六、课外作业习题3.2 第3、4、11题.A 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目标1.知道由一个点和斜率可以确定直线,探索并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