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城镇化效率时空分析
中国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与作用机理
清彬对中国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8 - 2 3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项 目 “ 经济发展 中的城市化均衡 问题研究” ( 0 7 B J Y 0 5 5) 作者简 介:张 明斗 ( 1 9 8 3 一 ) ,男 ,山东济宁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城市经济学研究 。E - m a i l : z h a n g mi n g d o u 0 5 3 7 @1 2 6 . c o n r
市化产 出两个 方 面来选取 相应 的指标 。依 据指标
.
O c t o b e r 2 01 3
,
中国城 市化 效 率 的 时 空分 异 与作 用 机 理
张 明斗
( 东北 财经大学 公共 管理 学院 ,辽 宁 大连 1 1 6 0 2 5 )
摘
要 :本文运 用数据 包络模 型 ,对 中国大陆 3 0个省 区2 0 0 2 -2 0 1 1 年城 市化 效率进行 了实证检
明 :经济规 模总量等要素对城 市化 效率 具有正 向促进作 用 ,城 市空 间的人 1 7 : 承 载力则对城 市化
效率具有 负面阻碍作 用。
关 键 词 :城 市 化 效 率 ;城 市化 投 入 ;城 市化 产 出
中图分类号 :F 2 9 3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 1 7 6 X ( 2 0 1 3 ) 1 0 - 0 1 0 3 - 0 8
地分 类 研 究 等 方 面 进 行 大 量 研 究 1 2 - 1 3 ] 。同时 ,
部 分 学 者 对 中 国 城 市 土 地 利 研 究 成 果 为 中 国城 市 化 效 率 的探讨 提供 了借鉴 ,但 并 没有对 城市 化效 率理 论 进 行分 析 ,也没有 对其 时空 分异 和作 用机 理做 相关 检测 。鉴 于此 ,本 文试 图对城 市化 效率及 作 用机 理 展 开 分 析 ,寻 找 出城 市 化 效 率 的 时 空 分 异 ,并甄别 出其作用 机理 ,以期促 进城 市化 的和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城镇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陈立泰
注: ①数据来源于 2004 年《中国统计年鉴》。
·180·
科研管理
2014 年
突破 1000 美元( 按当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8. 3 计 算) ,土地城镇化增长弹性也远高于国际公认标 准①; 其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报告,到 2010 年,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已临近 50% ,2003 - 2010 年为城镇化高速发展期②。 2. 2 变量设定
第 11 期
陈立影响因素研究
·179·
模式,更要在集约高效、可持续等原则的基础上, 采取内涵式城镇化发展战略,防止在没有解决城 镇化质量问题时进行盲目扩张。2012 年我国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应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强 调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一 举措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将环境约束纳入了 新型城镇化的范畴,适应了我国提升城镇化质量 的迫切需要。
基于此,本文进行了以下改进和创新: 首先, 将环境污染作为投入要素纳入城镇化效率评价体 系,克服了既有研究忽略环境因素的不足,从而更 加科学全面的评价城镇化效率; 其次,从人口、经 济、空间、社会四个方面剖析城镇化效率,多角度 深入研究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城镇化效率及其影响 因素; 最后,选择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2003 - 2010) 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从而提高了 本研究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
( 1.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2. 重庆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044)
摘要: 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模型,以 2003—2010 年中国 27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 础,将环境污染作为投入要素纳入城镇化效率评价体系,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四个角度测算了环境约束 下的中国城镇效化率,分析了环境约束下人口密度、产业结构、政府政策和市区规模等因素对城镇化效率的 影响。结果显示: ( 1) 比较而言,考察期间经济、空间及社会城镇化效率较高,人口城镇化效率较低,各类型的 城镇化效率值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为东高西低的状态。( 2) 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对人口及社会 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均为正,而市区规模对前者的影响为负,对后者的影响则不显著; 同时,市区规模对经济城 镇化效率的影响也为负; 产业结构和市区规模对空间城镇化效率的影响为正,人口密度为负。最后,本文建 议,应通过统筹协调各影响因素来提升区域城镇化综合效率。 关键词: 环境约束; 城镇化效率; 影响因素; 随机前沿; 超越对数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及可行性分析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及可行性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促进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不断扩展。
然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约束的日趋严格,使得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可行性分析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探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及其可行性分析。
一、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空间组织的需求、城市化步骤及其管理、城市内部空间规划及土地利用需求,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强度、规模、分布方式、空间组织原则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规划。
然而,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如下:1. 土地资源稀缺性首先,城市土地资源相对有限,未来的城市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土地资源来支撑。
在全球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农业改革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下,土地资源的供应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 环境约束的压力其次,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替代等问题也给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关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3. 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最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
随着城市的快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更加迅速。
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保证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服务。
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分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分析是衡量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其目的是评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并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和措施。
1. 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首先,可行性分析需要对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国家经济政策、全球经济形势、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等。
通过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可以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的特征分析
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的特征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国内生产总值长期保持近10%的年均增长,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在高速增长同时,中国经济越来越呈现出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污染排放和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因此,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长期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被用来作为衡量经济绩效的重要指标,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又可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其中技术进步是指生产前沿面(Production Frontiers)向外移动,而效率改善指的是生产点在生产过程中向前沿面的移动。
在早期研究中,生产往往被假设在生产前沿面上运行,因此全要素生产率也就简单地等同于生产技术的进步。
鉴于此不足,Shephard[1]等将距离函数概念引入到生产率计算当中,并使用有效的数据方法对技术效率进行测量,从此将技术效率纳入到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之中。
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热点,最初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有关[2-4]。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绩效的实证研究始自上世纪80年代末谢千里等人的研究[5],其后大量的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郑京海、胡鞍钢[6]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效率改善的速度明显落后于技术进步的速度。
与此不同的是,颜鹏飞、王兵[7]使用DEA方法测度了中国30个省市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情况,发现技术效率的提高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尽管以上研究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这些研究都忽略了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污染排放和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绩效的评估往往并不准确并因此可能做出错误的政策结论。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与发展选择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与发展选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约束问题逐渐浮现。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水和土地资源,但它们却非常有限,如何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城市化进程与资源限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增加。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城市人口总量已经超过8亿。
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步增加,城市所需要的资源也在逐渐减少,尤其是三大资源——能源、水和土地。
能源资源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其中化石能源占比较高。
但随着资源价格的上涨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能源供应和质量问题出现,加之消费需求的恶化和强大的生产力需求,造成了能源供应紧缺的问题。
水资源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特别是干旱地区的城市更是严重受影响。
同时,水污染也是城市化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许多城市的饮用水来源已被严重污染,这不仅危害了市民的健康,也增加了城市管理的成本。
土地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土地资源也逐渐减少。
一方面是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农用地面积逐渐减少。
土地资源短缺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难题,土地价值的不断上升也增加了城市经营的成本。
解决资源约束问题的发展选择要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创新的、可持续的发展选择。
以下是应对城市化资源约束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法。
推行绿色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中国也未例外。
中国应以创新的思路,实现资源与发展的协调。
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减少能源使用,做到能源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应重视生态环保,积极推行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方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质量。
节约用水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和优化城市供水体系,优先保障民众用水需求。
通过不断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水景地区的整治,倡导海维生态修复,增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一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时空分异现象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城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由于地理、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城镇化在时空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本文旨在揭示这些差异性的具体表现,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回顾了城镇化概念的发展历程,界定了城镇化时空分异的内涵,并阐述了研究中国城镇化时空分异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接着,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揭示了城镇化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城镇化时空分异的多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人口流动等。
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城镇化时空分异的格局。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优化城镇化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缩小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差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文章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可能的突破点。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城镇化时空分异现象的理解,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也可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特征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在时空上呈现出显著的分异特征。
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从缓慢发展到快速推进再到当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一过程中,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明显的差异。
早期,城镇化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而后逐渐向内陆和中小城市扩展。
这种时序上的分异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的变化,也揭示了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
在空间维度上,中国城镇化的分异特征同样显著。
中国人口城镇化时空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然而,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 研究中国人口城镇化的时空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
了解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时空 变动特征,为政府制定城市化政策和规
促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策略建议
优化政策环境
政府应加强对人口城 镇化的宏观调控,制 定有利于人口城镇化 的政策法规,如户籍 制度改革、土地制度 改革等,以促进农村 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 市群的发展。
提升城市承载能 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提高城市的交通 、教育、医疗等公共 服务水平,增强城市 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 ,为人口城镇化提供 良好的物质基础。
促进产业升级和 转型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 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提高就业 机会和收入水平,吸 引更多农村人口向城 市转移。同时,注重 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 经济,实现城乡协调 发展。
加强教育和培训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 育投入,提高农村人 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素 质。针对城市农民工 等群体,加强职业技 能培训和教育,提高 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 能力和竞争力。
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率较高,西部内陆地区相对较低。这种区域 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受到政策、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3
城市群发展
随着城市群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的趋势日
益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
,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发展相对滞后。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口规模上,还体现在人口结构、空间分布等 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群和城市圈逐渐形成,人口空间分布也呈现出向大城 市和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
中国城市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分析
中国城市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分析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城市化进程也在快速推进。
随着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化和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化和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一、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占全国人口和国土面积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中国,城市化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17.92%提高到2019年的60.6%左右。
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城市化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度集中。
根据统计,中国现有超过20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这些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城市化加剧了城乡差距。
农村的人均收入远低于城市,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条件也不如城市,这导致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另外,城市化也导致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二、资源环境问题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破坏加剧。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问题:1. 公共资源缺乏城市化加速了城市的发展,但同时也加速了许多公共资源的快速消耗。
如水资源、土地资源、交通等,都变得越来越紧张。
在水资源方面,由于全球变暖等因素,中国的水资源日益减少。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水量迅速增加,大量的污水和废水排放也给水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在土地资源方面,城市的不断扩张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城市土地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土地多头占有、土地流转不畅等。
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问题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许多的难度。
2. 空气质量恶化城市化过程中,废气、噪音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等问题,大大破坏了城市的自然环境,并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
中国的空气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大气污染在城市化进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据统计,在中国超过90%的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达标,人们的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3. 垃圾处理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垃圾处理工作尤为重要,但垃圾处理问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让人感到头痛的问题。
中国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与作用机理
中国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与作用机理作者:张明斗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2—2011年城市化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0年间,中国城市化效率整体呈现波浪式下降的演进过程,全国处于生产前沿面的省区数量总体上也呈现下降的趋势,且空间分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动。
以2011年为典型年份对城市化效率进行全面分解,同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经济规模总量等要素对城市化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市空间的人口承载力则对城市化效率具有负面阻碍作用。
关键词:城市化效率;城市化投入;城市化产出中图分类号:F293. 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3)10010308一、引言城市化已越来越成为中国扩大内需和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途径。
对于中国的城市化,部分学者和专家认为存在着效率较低和投入较高的问题,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发展质量。
但是效率到底低到何种程度,时空分异性的差距有多大,又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目前尚处于研究的空缺状态。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集中于城市化效率某一方面的研究。
如在城市效率方面,国外早期的相关研究中,部分学者使用城市劳动生产率来代替城市效率,Alonso与Sveikauskas研究了城市效率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1-2];Charnes证实了DEA方法是一种可行的城市效率研究方法[3]。
李郇等也对中国城市效率展开深入研究[4]。
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方面,Rosenthal和Strange率先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证明了人力资本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以典型地区为例进行测度[5]。
金相郁与刘秉镰和张清彬对中国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6-7]。
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方面,国外学者起步较早,最初是生态学派直观辨认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演变,主要有轴向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及多核模式等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研究
第34卷 第1期2020年1月Vol.34 No.1Jan.,2020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显著特征[1]。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要求提质增速,同时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低效、粗放的土地利用模式已然不能适应经济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尤为必要。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多个子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除了强调社会经济等期望产出最大化外,还应尽可能实现生态环境代价等非期望产出的最小,是叠加了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产出之后的综合效率。
国外学者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展开了丰富的实证研究,研究方法逐渐从单指标分析转向多指标综合评价。
如LOUW等采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的产业增加值表征土地利用效率[2],MARCO 等用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来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效率[3];WEY等指出城市土地利用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而要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4],MARTINHO 则从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选取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的变量,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对效率进行测度[5];GUASTELLA等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特征进行分析[6];PAULSEN计量论证了政策、市场、地理等因素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关系等[7]。
国内学者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基于产出视角,土地利用效率追求单位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经济产出最大 化[8-9]。
但土地利用过程伴随着相应的生态环境负产出[10],为体现生态环境影响,有学者逐渐尝试以工业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到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并发现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利用效率损失[11-13]。
目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方法主要以非参数方法应用较多,具体包括传统DEA模型[14-15]、SBM模型[16-17]、内生方向距离函数[18]等。
683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与治理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与治理前言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镇化率也随之不断提高。
但是,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大量资源环境问题,如能源、水资源、土地、大气污染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笔者将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与治理。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城市化中国地域辽阔,人口数量众多,既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给资源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资源与环境的问题亟待解决。
资源环境约束是对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限制条件。
资源环境约束包括:人均资源水平约束、环境承载力约束、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约束。
人均资源水平约束人口的增加会对环境和资源产生很大的压力。
当资源和环境的供给与人口增加不匹配时,人均资源水平就会降低。
目前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14亿,平均资源和环境负担越来越重。
环境承载力约束环境承载力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是否超过了环境本身所具备的容忍度。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的负担越来越大,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珠三角一带就是最好的诠释。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约束经济发展快速,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如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污染等。
但是,环境污染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人们生存质量的下降,从而削弱了经济的持久增长。
如何协同发展经济和环境,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考题。
资源和环境治理策略为了使资源和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需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形成全面的、系统的资源环境治理体系,需要有以下策略的综合考虑: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采取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来推进经济发展,超越传统工业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能够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保障环境。
建设资源高效的市场体系对于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我们需要建设资源高效的市场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政策鼓励和合理价格引导等方式,带动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应用,实现城市化中的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在当今世界,城市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展和发展,以满足人们对居住、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资源约束1.土地资源城市的扩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和开发。
这使得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减少,原本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影响了粮食产量和生态平衡。
因此,城市化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
2.能源资源城市化带来了对能源的巨大需求。
大量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住宅用电等都需要大量能源供应。
然而,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大部分是非可再生能源,例如石油和煤炭。
因此,城市化过程中需要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有限能源资源的依赖。
3.水资源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
然而,水资源的供应是有限的,尤其在干旱地区和水资源短缺的地方。
因此,城市化过程中需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推动节水措施的实施,同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二、环境约束1.大气污染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尾气、工业废气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质量下降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并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动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
2.水污染城市化过程中的废水排放和工业污水排污使得水体受到污染,水环境质量下降。
水污染不仅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也对人类的健康和水资源利用带来威胁。
因此,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加强废水处理和水环境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3.生物多样性丧失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开发和建设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许多动植物物种因栖息地减少而受到威胁,生态平衡被破坏。
因此,城市化过程中需要保护生态系统,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解决方案1.优化土地利用城市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节约用地和开展城市更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并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但是,由于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
因此,如何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实现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约束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因此,资源约束一直是制约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特别大,而资源的供给又相对紧张,这就让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的策略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除了资源约束以外,环境的问题也是制约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的破坏,而环境污染又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环境约束下实现,这需要城市建设者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以实现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1.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的策略之一。
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很多城市对于重工业的发展进行了过多的依赖,这使得各种资源的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中国城市必须转向更加清洁、低碳的产业发展方向。
2.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实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策略。
城市规划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包括区域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
只有通盘考虑,才能建设出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城市。
3.绿色能源利用绿色能源的利用是实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中国城市需要通过发展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来推进可持续发展。
4.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实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探讨
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探讨【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在资源环境约束下面临着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选择符合资源环境条件的路径,推动生态城镇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发展中要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实践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
未来,资源环境约束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将促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则将引领资源环境友好型城镇化建设。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新型城镇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资源环境约束、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城镇规划、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优先、资源节约型、发展趋势、环境保护、科技创新。
1. 引言1.1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意义城镇化是我国长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是在以往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转变和提升,其背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型城镇化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不仅要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更要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新型城镇化将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服务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新型城镇化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当前,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传统城镇化模式已难以满足持续发展需要。
新型城镇化要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为原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消失,新型城镇化将通过推动城市与乡村资源互享、产业融合、人口流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1.2 资源环境约束下城镇化的挑战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
城镇化带来的土地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化过程中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6989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解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解析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投资不断增加,城市财政压力逐年加大。
同时,城市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效率不高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这篇文章将从城市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析。
一、城市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1.1 土地资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是建设城市的基础资源。
然而,由于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不断演进,土地成为最脆弱的城市资源之一。
目前,在城市土地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把土地当成了“保障性收入”。
2.土地规划不合理,出现了城市扩张过快、城市“孤岛”、城市的“星罗棋布”等问题。
3.土地流转难度大、流转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城市土地的高效流转和利用。
1.2 资源环境的压力城市化进程中,资源和环境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城市资源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压力。
2.水资源短缺。
城市用水量快速增长,城市水资源逐年减少。
3.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巨大威胁。
二、城市资源配置的优化方案2.1 土地管理优化要改变土地规划不合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等问题,必须从土地管理入手:1.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强化土地权益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率。
2.确立更为合理的土地供求关系,力争实现土地购买、国有土地上市流通。
3.推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市场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2.2 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的加速消耗,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必须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利用:1.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增强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2.强化城市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绿色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减轻环境压力。
3.积极推进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和生态循环利用,实现环境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探究时空格局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在不同地区的变化状况。
起首,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在近些年来提高的趋势比较明显。
一方面,这与中国政府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乐观政策有关。
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在不同时间段内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例如,经济衰退期间,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较低,而在经济复苏和高速进步时期,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相对较高。
其次,从空间维度来看,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一方面,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在东部地区相对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经济韧性也相对较强。
而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则相对薄弱,主要与其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较为脆弱有关。
另一方面,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经济韧性也存在差异。
大城市由于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势,使其具备较高的经济韧性;而小城市则面临着市场规模小和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其经济韧性相对较低。
影响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指资源型城市自身的特点和进步基础,包括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等。
外部因素是指国内和国际环境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包括经济周期波动、政策环境、市场竞争等。
例如,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相对较低,而在经济上行周期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相对较高。
政府的支持政策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也会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产生乐观的影响。
综上所述,探究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度探究和分析,可以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进步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政策建议。
在将来,应进一步深挖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探究,并探讨战略性调整和进步路径,以提高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的韧性,实现更加可持续和稳定的进步综上所述,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城市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趋势,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城市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利用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探究这一关系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
首先,城市化对资源的需求带来了挑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对于能源和水资源的需求量。
现代城市不仅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持,还需要能源供应链、供暖和交通网络等。
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例如,电力的生产和供应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
而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也超过了自然界供应的能力,导致水源地的枯竭、水污染、河流干涸等问题日益突出。
其次,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亦不可忽视。
城市建设过程中,土地开发和建筑物建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大量绿地和耕地被占用。
土地的大规模填埋和开垦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城市化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音污染等。
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平衡都带来了威胁。
然而,城市化也可以促进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的提高。
在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的集中利用能够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城市中大规模集中建设的消防、供暖、供水等设施,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资源,减少浪费。
此外,城市化也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
在大城市中,城市规模效应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今天,可持续城市发展成为城市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可持续城市发展旨在在保障城市化的基础上,保护和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
为了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我们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规划。
这些政策措施和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和影响,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化利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整个社会对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认识。
基于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的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研究_邹朋飞
型的基础上提出了 SBM-Undesirable 模型处理包含非合意性产出的情形。 在借鉴国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国内的研究也有了很大发展。 国内关于经济增长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三个方向。一是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法, 吴诣民等 (2004 ) 通过测算大致得出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效率不高,
第5期
(1979 ) 探讨了资源和环境对 经济增长的 抑制作用③; (1992 ) 等使用前人 得出 和V · Krutilla Batese 和 Coelli 的生产函数 分析了技术 效率对产出的影响④; (1994 ) 使 用 Malmquist 指数法分 析了技术 进 步 Rolf F覿re 等 和效率改变对 OECD 国家生产效率的影响, 得出美国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等结论⑤; Tone
基于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的我国区域经济 增长效率研究
邹朋飞,谢国斌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也带来了环境恶化、 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 在考 虑 能 源 和 环 境 的 双 重约 束 后 , 我 国经 济 增 长 效率 从 高 到 低 依 次 为 东 部、 东北、 中部 和 西 部 地区 ; 共 同技 术 比 率 从 高 到 低 依 次为 东 部 、 西部、 中部 和 东 北地区 ; 东 部 地区 可 通过提高 自主 创 新 能力 、 调 整 产 业结 构等进 一 步提 高 经 济增 长效率, 而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技术改善空间, 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改善经济增长效率。 关键词:Metafrontier 分析框架; SBM-Undesirable 模型; 经济增长效率 作者简介:邹朋飞, 江西财经大学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货币银行系副主任, 副教授, 博士 (后 ) (江西 南 昌 330013 ) 谢国斌,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江西 南昌 330013 )
资源环境约束下关中城市群发展水平研究的开题报告
资源环境约束下关中城市群发展水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成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中城市群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随着城市群的不断壮大,其资源和环境压力也逐渐增大,如何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城市群发展的重要课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关中城市群发展水平的研究,探索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群发展路径,为推动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关中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分析,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现状。
2. 关中城市群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发展问题分析,探讨资源环境约束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分析当前存在的发展问题。
3. 关中城市群发展的指标体系建立,构建适合关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4. 关中城市群发展水平的测度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关中城市群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5. 关中城市群发展路径的探讨,结合资源环境约束实践,提出适合关中城市群的发展路径。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深入理解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历程、问题与挑战等。
2. 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各种数据,对关中城市群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3.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公众对关中城市群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4. 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关中城市群的实际发展情况,并收集现场数据。
三、研究的预期目标与成果(一)研究预期目标1. 深入分析关中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了解城市群面临的发展问题及其成因;2. 构建适合关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城市群的科学发展提供指导;3. 评估关中城市群的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探讨关中城市群发展路径提供依据;4. 探讨适合关中城市群的发展路径,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二)研究预期成果1. 研究报告:研究对关中城市群发展水平的分析与研究成果,形成专业的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3月Mar. 2017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第19卷第2期Vol. 19 No. 2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城镇化效率时空分析赵黎明,焦珊珊(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城镇化效率问题备受关注。
文章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模型,分别测算了2003—2012年我国城镇化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情况,并对中国30个省份(另外4个省份数据不全,未列入)的城镇化效率类型进行了分析总结。
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化技术效率在时间上表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且整体水平不高,在空间上表现为“东西中”的格局特征,城镇化纯技术效率较低是造成我国城镇化技术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我国城镇化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在时间上表现出“M”型,且大部分年份处于增长状态,在空间上表现出“东中西”的格局特征,城镇化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城镇化技术的进步。
10年来,我国大部分省份的城镇化效率类型表现为城镇化技术效率较低一城镇化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增长型。
在此基础上,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技术进步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环境约束;城镇化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模型中图分类号:F299. 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 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5年的56. 10%,年 均增长率3. 13%,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
与此同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加 剧,使得我国城镇化发展越来越逼近资源和环境条件 的约束边界,资源环境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效应不断 加强。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源和环境因素不仅 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变量,而且是其规模和速度 的刚性约束[1]。
因此,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到 战略转型期的背景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对城镇化的 负面影响,准确评价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镇化效率,有 助于实现我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城镇化效率是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已经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研究视角上来看,多数是围绕 着城镇化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本身进行研究,少 数进行了城镇化效率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2_6];从研 究方法上来看,城镇化效率测算经历了指标评价法、DEA方法和SFA方法的转变过程,其中指标评价法主 要包括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DEA方法主要包括 传统的DEA方法(如CCR模型)和改进的DEA方法 (如超效率模型)[74°],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测算则以收稿日期:201647-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资助项目(13&ZD162).作者简介:赵黎明(1951 — ),男,教授.通讯作者:焦珊珊,ssj850107@.10084339(2017)02-097-08Malmquist指数方法为主[11];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多数 是先进行城镇化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测算,然后 在此基础上进行时间演化、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分 析[1245]。
从研究尺度上来看,全国、城市群、省际和市 域等不同尺度均有涉及[16_19]。
纵观已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忽视环境的负面影响。
大多数研究忽视了城镇化过程 中负产出的影响,如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影响了 城镇化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测算的准确性,不利于正确认识我国城镇化效率状况。
第二,指标选 取不合理。
一部分研究考虑到了负产出的影响,但是 对于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不够严谨。
一般来说,无论 是期望产出,还是非期望产出,都必须能够从投入指标 中产生,但是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没有考虑到两者之间 的关系[2°]。
第三,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一些研究采用 随机前沿模型(SFA),由于SFA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 主观性,因此导致测算结果可能产生偏误[21]。
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环境管制的基本国情,考 虑到城镇化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的现实问题,运 用较为客观的 SBM-Undesirable 模型和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资源环境约束下• 98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3月2003— 2012年我国城镇化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艾动,揭本J T 获国观惧化欢準的吋间湏艾、空间格局以及城镇化发展类型,以期为实现我国城镇化健康持续氺P =•i=i■m in s1+丄[1輕++ r = l 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s . t • X 〇 = XX +s~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r 〇:=PA -,;r 〇:=tk +sb 1.环境技术^0,sg ^0,sb ^0sb r /y b ,]无论是城镇化技术效率,还是城镇化全要素生产 率变动,均需要构建环境技术。
环境技术的意义在于: 构造一个既包含“好”产出,又包含“坏”产出的生产可 能性集。
假设有〃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均有^种投 入,、种好产出,^种坏产出,% E E &,/ E <2。
定义矩阵为分别为:尤=(%) =(〇=(<•) E /?S 2X 7l ,依据实际情况,假设x >o ,p >o ,f >0,生产可能性集合P ,即m 种要素 投入X 所产生的期望和非期望产出的所有组合,可以 定义为:尸=I ('/,/>彡XA ,/彡P A ,/彡,A ,A 彡 〇丨。
一个良好定义的环境技术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闭集和有界集;2) “好”产出和投入可自由处置;3)产 出联合弱可处置;4)零结合性。
2.研究方法(1) SBM-Undesirable 模型。
SBM-Undesirable 模 型是唐(Tone )综合考虑了投入、产出和污染三者之间 关系之后,在传统的SBM 模型基础上,加入了非期望 产出之后提出来的,本质上是对传统的SBM 模型的一 种拓展。
换句话说,SBM 模型是SBM-Undesimble 模型 负产出为零的一种特例。
SBM-Undesimble 模型的优 势在于:第一,仍然属于DEA 方法的范畴,减少了效率 评价的主观性;第二,将松弛变量直接放入目标函数 中,解决了投入产出的松弛问题[22];第三,是一种非径 向非角度的测量方法,避免了因径向和角度的选择问 题带来的效率测算偏差[23]。
SBM-Undesirable 模型测 算城镇化技术效率的基本逻辑是:构造环境技术(生 产可能性边界),计算决策单元到前沿面的最远距离, 即技术效率(见图1 )。
SBM-Undesimble 模型测算的 是静态效率,即样本期内,决策单元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的相对关系[1],反映的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的利 用状况。
其中,技术效率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ure technology efficiency ,PTE ))和规模效率(scale efficien - cy ,SE ) 0根据定义,含有非期望产出的城镇化技术效率测 算的模型为(1)式中:p #为效率值,其取值范围为〇〜1,且严格递减; W 为决策单元个数;厂为投入松弛变量;,为期望产出 松弛变量^为非期望产出松弛变量;A 为权重向量。
当P*=1时,且厂=〇, =〇,/=〇时,决策单元为有效决策单元;当0<P * <1时,且厂,,乂至少有一个 不等于〇时,决策单元为无效决策单元,尚且存在着效 率改进的空间。
图1城镇化技术效率测算逻辑图(2 ) Malmquist-Luenberger 生产率指数模型。
Malmquist -Luenberger 生产率指数(以下简称为M L 指 数)是Fare 和Luenberger 在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 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是对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 的延伸。
也就是说,Malmquist 指数是M L 指数负产出 为零的一种特例。
M L 指数测算城镇化全要素生产率 变动的基本逻辑是:构造环境技术(生产可能性边 界),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计算决策单元与生产可能 性边界的距离,即技术效率,最后基于两期的方向性距离函数计算出城镇化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即ML 指数 (见图2)。
Malmquist -Luenberger 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 是动态效率,即样本期内,决策单元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的相对位置变化和生产边界的移动[1],反映的是我国 城镇化的增长方式。
方向性距离函数的意义在于:通过计算决策单元 距离生产性边界的距离,即可得到每一个决策单元的 相对效率。
其优势在于:可以同时兼顾“好”产出的增 加和“坏”产出减少的情况,从而克服了传统距离函数 “好”产出和“坏”产出同比例扩张的弊端。
方向性距 离函数本质上是谢佩德函数(Shephard )的一般形 式[24]。
在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基础上“期到£ + 1期的环第19卷第2期赵黎明等: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城镇化效率时空分析• 99 •境约束下城镇化ML 指数为^「 [1 + 代 <y ,/,";,)]MLt + 1tL [1+坎(V +V+1,1,1)][i广[1+奶广1,1,1,1)]}式中可将M T 1分解为MLEFFC //: +1 (技术效率变化)⑵位(下文统称省份)为研究对象,区域划分遵循惯用的 东中西“三分法”,东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 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11省市,中部包括山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8省份,西 部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图2城镇化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测算逻辑图时间分析整体来看(见图3),2003— 2012年我国城镇化技3.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考虑到投入产出指标的相关性,同时兼顾到指标 数量与决策单元数目的匹配性,从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土地资源消耗、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5个方面,分别选取能源消费总量、用水总量、建设用地面积、城镇 就业人口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投入指标。
从人口 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两个方面,分别选取城镇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和第二三产业产值总和作为期望产出指 标。
考虑到目前我国环境管制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 硫和化学需氧量,从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个方面, 分别选取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作为非 期望产出,具体指标选取见表1。
投入产出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 2013),部分数据来自于《中国环境年鉴》(2004—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