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药师考试辅导资料: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
中药药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的规律。
2、中药药效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提示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与物质基础。
3、中药药动学: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第一个时期:(20年代—1949年)从本草学进入化学与药理研究阶段,标志:陈克恢等对麻黄进行研究,发现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作用。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1(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
热性或温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
5种不同的药味。
③升降浮沉:药物性能在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与趋势。
④归经: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归经所属脏腑与其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器基本一致。
)对中药四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去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寒凉药的抗感染作用寒凉药:中枢抑制作用。
、下降。
温热药:中枢兴奋作用。
2、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P94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广义的毒:指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其它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熟悉并熟悉例子副作用:中药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麻黄——止咳平喘(药效)中枢兴奋、失眠等(不良反应)大黄通便(药效)月经量多(不良反应)附子止关节痛(药效)心慌胸闷(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危害,一般后果比较严重,有时较难恢复。
变态反应:少数人对某些中药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最常见的为过敏反应。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51.多效性化学药单一的化学物质与靶点.如阿斯匹林()与阿托品(M受体)中药多成分与多靶点.如人参含的皂苷与其他成分,作用多个系统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关.一定范围有协同作用,超出范围有对抗作用3.双向调节性,指的是同一种中药,同时具有抑制亢进的机体功能又有兴奋低下的功能,调节完全相反的二种病理状态.如麝香–镇静安神(中枢抑制)、醒脑开窍(中枢兴奋)山楂消胀(收缩胃肠肌)、止泻止痛(松弛胃肠肌)机理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和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有密切的关系如人参皂苷(镇静)、(兴奋)6掌握并举例1.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的药理作用一致.如解表药.活血药,芳香化湿药2.与中药功效存在差异性:传统功效没证实及新的药理作用.如葛根(解毒没证实、扩冠、强心、降压为新的作用)3.丰富对中药功效的认识。
中药药理提纲``
第一章绪论①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二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前者称为中药药效动力学,后者简称为中药药代动力学。
②中药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病证的寒热和中药四气均涉及机体活动的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功能等方面。
③实验研究表明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钩藤、羚羊角、牛黄、黄芩等具有抗惊厥、镇静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栀子、柴胡等具有解热作用。
对于部分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则有中枢兴奋作用。
④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2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4 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⑤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包括药材、制剂、剂量、给药途径和配伍与禁忌等;机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环境因素,如时辰、气候、地理、社会环境等。
⑥延胡索含有多种生物碱,延胡索总生物碱,延胡索素、乙素、丑素均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尤以延胡索乙素的镇痛作用最强。
经醋制后其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煎煮时易于溶出,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因此醋制能提高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⑦相须、相使:为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方式相畏、相杀:为制约或减轻毒性和副作用的配伍方式相恶、相反:使药效降低、丧失或产生毒副作用的禁忌配伍方式。
1 简述中药四气的现代内涵2 简述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3 试述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主要因素第三章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⑧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单、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学科。
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A中药的体内过程: 1跨膜转运2吸收3 分布4代谢5排泄B 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1中药时量关系2 中药时效关系3 中药时量关系和实效关系的联合研究第五章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⑩剂量和分组的设定正式实验时常以等效剂量作为中剂量或小剂量,大、中、小剂量差以2~3的等比级数为宜选择药效学观察指标的原则是:1针对性(特异性)强2敏感性高3重现性(稳定性)好○11实验动物等级标准:1 普通级:不携带所规定人兽共患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 2 清洁级:普通级外,另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3 无特定病原体:清洁级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4 无菌动物:不可检查出病原的一切生命体○12中药药理学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分阳性对照(以现行最有效或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作为对照)和阴性对照(除不用被研究的药物外,对照组接受相同的处理)各论 A 主要药理作用 B 有效成分 C 机制D其他药理作用 a 其他药理作用调节免疫麻黄A 1 发汗(口服注射均有效) 2 平喘3 利尿4 解热、镇痛5 抗炎、抗过敏6抗病原微生物7 镇咳祛痰其它药理作用(a) 1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2 强心、升高血压53 平喘有效成分(B)麻黄碱机制(C)1 化学结构似肾上腺素,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细胞中的β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2 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细胞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3 促进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4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柴胡A 1 解热2 抗病原微生物3 抗内毒素4 抗炎5 镇静、镇痛、镇咳6 促进免疫功能7 保肝、利胆、降血脂8 抗抑郁(注意)9 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葛根A 1 解热2 降血糖、降血脂(主要)3 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4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5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葛根素1 抗心肌缺血 2 抗心律失常 3 扩张血管、降压 4 改善脑循环 5 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的形成)1 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什么?2 麻黄平喘作用的成分、机制、特点是什么?3 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作用的成分和机制是什么?5 葛根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哪些?主要有效成分是什么?抗肿瘤黄芩A 1 抗病原微生物2 抗炎3 抗毒素4 解热5 保肝、利胆、降脂6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免疫抑制作用)黄连A 1 抗病原微生物(1 抗菌2 抗病毒)2 抗细菌毒素3 抗炎4 解热5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 抗心律失常2 降压)6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 利胆 2 促进消化 3 抗胃溃疡)7 增强免疫 D 4 正性肌力作用1 清热和解表药均具有解热作用,简述两者解热作用的异同3 简述黄连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特点表8-1 泻下药分类、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简表大黄A 1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 泻下B 1)同刺激性泻药2)大黄酸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3)大黄酸蒽酮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吸收,是肠腔内渗透压升高,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4)部分原型蒽苷自小肠吸收后,经过肝脏转化,生成大黄酸蒽酮,由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发挥上述泻下作用。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复习笔记
总论(第一至第四章)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答: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有两方面:即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前者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后者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
2.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中的代表性成果答:(1)从1923年开始,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麻黄、当归进行了系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发现麻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作用,其作用温和持久。
此举揭开了中药药理的新篇章。
(2)从60年代开始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及方剂,如在中医肾的研究中,探索了补肾方药补肾的药理作用;结合中医阴阳理论研究类似“阴虚”“阳虚”证的动物模型,推动中药实验药理学与中医理论的研究。
3.中药的基本作用答: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调节平衡。
4.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答: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应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现代对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和温热两大类。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影响,表现为镇静、催眠、解热、镇痛等;如钩藤、羚羊角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丹参、苦参具有镇静作用,金银花、连翘、知母、柴胡、葛根具有解热作用;而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如麻黄、麝香、马钱子。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临床寒凉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温热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寒证、阳虚证患者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给患者分别服用温热药和助阳药后,可提高细胞内cGMP含量,是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相反,热证、阴虚证患者交感神经-β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尿中cG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给患者分别服用寒凉药后,可提高细胞内cGMP含量,是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第一章总论1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效应动力学(中药药效学)和中药代谢动力学(中药药动学)。
3. 中药的四气: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功能。
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能减轻或消除热证温热药一般具有:祛寒、温里、助阳等功效,能减轻或消除寒症㈠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证:①中枢抑制状态②兴奋神经递质(DA、NA)降低③痛阈值、惊阈值升高热证:①中枢兴奋状态②抑制神经递质(5-HT)降低③痛阈值、惊阈值降低应用温热药后DA、NA(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升高应用寒凉药后NA合成减少,5-HT含量升高㈡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寒凉药:增强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㈢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寒证: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偏低②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偏低③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偏低热证: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偏高②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偏高③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偏高温热药有增强作用,寒凉药表现为抑制㈣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证:基础代谢偏低、机体耗氧量下降、机体产热下降热证:基础代谢偏高、机体耗氧量增加、机体产热增加㈤寒凉药还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温热药对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或调整作用4.中药五味:是指中药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性味5中药的不良反应(按其发生的原因、性质分):①副作用②毒性反应③变态反应④后遗反应⑤成瘾性⑥特殊毒性6、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①药物因素②机体因素③环境因素第二章解表药1、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分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
2解表药药理作用:①发汗和促进发汗作用②解热作用③抗炎作用④镇痛作用⑤抗病原微生物作用⑥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3、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其药理作用:㈠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①发汗②平喘平喘的作用机理:Ⅰ、肾上腺素:兴奋β2受体Ⅱ、兴奋α受体Ⅲ、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合成释放Ⅳ、阻止过敏性介质的释放③利尿④解热、抗炎⑤抗过敏⑥抗病原微生物⑦镇咳、祛痰㈡其他药理作用①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精神兴奋、失眠等症状)②强心、升高血压③抑制肠肌收缩4、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其药理作用:㈠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①扩张血管、促进发汗②解热镇痛③抗炎抗过敏④抗病原微生物㈡其他药理作用①镇静、抗惊厥作用、抗肿瘤、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抗凝血酶作用5、柴胡:抗抑郁症保肝利胆第三章清热药1、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药理作用的药物。
主管中药师 相关专业知识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单元 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单元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细目一中药新药主要药效学研究基本知识要点一受试药与实验动物的要求(1)含义:受试药物是药效学研究的对象和物质基础。
(2)对受试药的要求为:处方固定制备工艺、药品质量标准应基本稳定剂型和质量标准应与临床用药基本相同可选用不含赋形剂的中药提取物。
(3)动物的选择:要注意动物的种类、品系及质量、健康状态等。
考虑对药效学检测指标的敏感性,注意与临床病人反应的一致性。
尽量选择功能、结构与人类相似的实验动物,使其对药物的反应接近人类。
选用符合等级要求的健康动物,并附有供应单位的合格证书。
目前我国的药理学研究大多采用清洁级动物或SPF级动物。
(4)药理学研究广泛采用的动物种系有:昆明种小鼠、Wistar大鼠、SD大鼠、青紫蓝兔、新西兰白兔、豚鼠等。
(5)研究工作一般优选雄性动物或雌雄各半做实验,雌者应未孕。
(6)选用雌性动物的目的:为观察药物的——避孕作用、保胎作用、对生殖期和围产期的毒性等要点二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各类新药主要药效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
大动物(犬与猴等)可设2个剂量组。
小动物如小鼠和大鼠每组动物数至少10~14只大动物每组动物数不少于6只。
1.给药剂量合理的剂量设计在药效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按动物体重估算临床等效剂量:已知其临床人日用量可推算出动物每公斤体重用量。
在药效学试验的3个剂量组中,其中1个剂量应相当于临床的等效剂量[指根据体表面积折算法换算的在同等体表面积(m2)单位时的剂量]。
实验时常常以等效剂量作为中剂量,大、中、小剂量差为2~3的等比级数为宜。
(2)根据预试验:一般不论用何种方法选择有效剂量均应通过预试验找出最小有效量,再做正式试验。
(3)根据急毒试验结果:凡能测出LD50。
可用其1/20~1/10作为有效剂量的参考。
(4)考虑长毒剂量设计:药效试验高剂量组应明显低于长期毒性试验的中剂量组,为此药效试验的高剂量组,不宜超过人用量的20倍(指大鼠试验)。
中药药理学资料
1.中药药理学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
P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相互规律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一、中药药效学;二、中药药动学;三、中药毒理学2.简述中药药效学概念和研究内容。
P33中药药效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环节与效应,以及产生作用和效应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的科学,一、中药药效研究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三、重要作用机制研究3.麻黄平喘机制有哪些环节?P901 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cATP,使平滑肌松弛2 尚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3 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4 阻止过敏介质释放,麻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过敏介质(5-羟色胺组胺白三烯)的释放4.黄连的抗菌机制涉及哪些环节?P117a影响细菌糖代谢中间环节----病痛酸的氧化脱羧过程 b 破坏细胞结构,能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隔变形,在细胞质和你和中染色体颗粒消失,核糖体出现高电子密度的团块c 抑制细菌DNA的复制。
d 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
5.泻下药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分为哪几类及如何发挥泻下作用?P142分为攻下、润下和峻下沥水三类。
攻下:刺激大肠粘膜产生写下作用润下:润滑肠壁从而致泻。
峻下沥水:刺激消化道黏膜,是肠胃运动增加,分泌亢进,导致泄水。
6.苍术抗溃疡作用机制主要有哪几方面?P174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抑制胃酸分泌,苍术中所含有的有关物质能够减轻甾体激素以及对抗皮质激素对胃酸分泌的刺激。
2.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苍术中所含有的有关物质可使胃黏膜组织血流量增加,还具有促进胃黏膜修复作用。
7.附子具有抗休克作用,是如何抗休克的?P201抗休克的有效成分除与其强心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相关外,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亦有强心升压作用。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药效学、药动学)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复习四气的现代研究)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气的现代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的影响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特点: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热性:兴奋交感神经、促进内分泌腺的功能、增强物质代谢、强心、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提高cAMP含量、增加脑内兴奋性递质Adr、DA、DβH含量。
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β受体。
寒证、热证:与热性相反(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 …)。
痛阈值、惊厥阈值,兴奋性神经递质(DA、NA),抑制性神经递质(5-HT)。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反映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血压)。
植物神经递质、受体。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小檗碱、黄芩苷、知母皂苷等多种成分五味的现代研究: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
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
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维生素等营养性成分。
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
咸:多含碘和无机盐。
归经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效与归经:肝经:抗惊厥;止血。
大肠经:泻下。
中药药动学与归经:3H-川芎嗪:肝、胆囊。
注意分布多有靶器官和中毒器官的不同。
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补肾助阳:Zn、Mn、Fe。
肝经:Zn、Mn、Cu、Fe。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肝肾的毒副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番木鳖、汉防己、乌头、莪术、斑蝥:生物碱心血管系统: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搜山虎:乌头碱。
蟾蜍、罗布麻叶:类似洋地黄中毒(强心苷类)消化系统:决明子、大戟、青木香、苦参、了哥王、鸦胆子、甘遂、芫花、常山、苍耳子、巴豆:胃肠刺激肝肾毒性:桑寄生、姜半夏、蒲黄、苍耳子、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黄丹、铅粉:肝脏。
中药药理参考资料
药理参考资料第一章绪论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人体、动物体、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药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一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药物效应动力学);二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三)内分泌系统功能(四)能量代谢功能(五)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一)中药作用的两重性(二)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三)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四)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五)中药作用的双向性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第三章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单、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学科。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一.中药的体内过程1.跨膜转运2.吸收3.分布4.代谢5.排泄二.中药体内药量动态变化规律1.中药时量关系2.中药时效关系3.中药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的联合研究第四章中药毒理学中药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2.中药的毒性反应3.过敏反应4.后遗效应5.特异质反应6.特殊毒性反应7.中药常见的各系统不良反应常见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1. A型药物不良反应(1)作用增强型(2)副作用型(3)毒性型(4)继发型(5)首剂综合征(6)撤药综合征2. B型药物不良反应(1)不耐受性不良反应(2)特异质性不良反应(3)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4)第五章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剂量和分组的设定主要药效研究的各种实验至少设3个剂量组,尽量反映量效和时效关系。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提纲1、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静、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
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有中枢兴奋作用。
(0.5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温热药能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受体-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寒凉药能降低热证、阴虚证病人的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
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表现为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
寒凉药可降低基础代谢率。
(5)寒凉药有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2、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药效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双向调节性;(4)作用相对温和、缓慢。
3、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烈性中药大多要经过漂、浸、煮等炮制过程,使有毒成分溶出或分解,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少毒成分或毒副作用目的。
如:附子炮制(乌头碱无强心作用,分解破坏,而消旋去甲乌药碱,强心成分,因耐热而仍保留,故熟附片保留强心作用而毒性较生附子大大降低。
②增强药物的作用;延胡索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水煎液溶出量少,醋炒后,延胡索中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溶于水的醋酸盐,水煎液中溶出的总生物碱增加,镇痛作用加强。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如生大黄主要有泻下作用,也有抗菌作用,炮制后的炙大黄泻下作用减弱,抗菌作用增强。
4、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如何①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具有相关性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存在差异性③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丰富了对中药功效的认识5、中药含药血清药理方法概念及优点:血清药理学方法是指动物经口服给药后采集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方法。
1984 年由日本学者首次提出,国内90 年代初开始探索,已成为中药体外药效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药药理学考试内容
1 现代药理学(即利用动物试验,科学地分析观察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以及作用的物质基础)开始于20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万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麻黄碱2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3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的指标:由寒凉药或温热药引起的寒证或热证模型动物,也可以见到类似于寒证或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变化,同时寒证或热证模型动物脑内神经递质含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用寒凉药知母、石膏、灌胃3周造成大鼠寒证模型,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降低,而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含量升高。
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附子干姜)或温性补气药(党参黄芪)灌服治疗3天,可合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羟色胺降低,给药治疗7日疗效更显著4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用寒凉药或温热药给动物长期服用后,也观察到类似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如以寒凉药饲喂大鼠2`3周,可使大鼠心率减慢、尿中儿荼酚胺排出量少、血浆中和肾上腺内多巴胺活性降低,耗氧量降低;将家兔切除甲状腺造成甲低阳虚模型,动物体温降低、心率减慢,同时体温和心率的昼夜节律发生明显的异常变化。
用温热性的温肾助阳方药治疗后能纠正甲低阳虚证模型大鼠的低体温、慢心率和昼夜节律异常变化。
5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大鼠9注射T3造成甲亢阴虚证模型,出现阴虚症状,血清中T3T4含量增高,用寒凉药的泫阴药龟甲能纠正甲亢阴虚证大鼠的症状,并使血清T3T4明显下降;在用地塞米松造成的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抑制模型中,大鼠血浆皮质酮及子宫细胞浆中雌二醇含量明显高,子宫细胞浆中雌激素受体增加,接近正常水平,雌二醇与雌激素的亲和力提高。
6辛味药共同的特点是都含有芳香性挥发油7苦味药中的苦寒药以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是苦寒药---苦和寒的来源8急性毒性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燥不安、意识模糊、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牙关紧闭甚至死亡9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1品种与产地2采收与贮藏3炮制4制剂与煎煮方法5配伍与禁忌10炮制是如何影响药效的1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2增加疗效3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11机体因素是如何影响中药理作用的?1生理状况2病理状况3甩道内微生态环境12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中药具有双向作用,中药双向调节的定义麻烦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机体从机能调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的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13解表药增加发汗的机理1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潮流分泌;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
主管中药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药
(二)常用药物:
1.功效
2
天麻、钩滕、地龙
2.主要有效成分
2
3.药理作用
2
4.现代应用
2
5.不良反应
2
十六、开窍药
(一)基本知识
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
(二)常用药物:
1.功效
2
麝香、石昌浦、冰
2.主要有效成分
2
片
3.药理作用
2
4.现代应用
2
5.不良反应
2
十七、补虚药
(一)基本知识
1.补虚药的分类
2
(三)中药药理作 用的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2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2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2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2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2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2
二、解表药
(一)基本知识
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
(二)常用药物: 麻黄、柴胡、桂枝、 曷根、细辛
1.功效
2
2.主要有效成分
2
3.药理作用
2
3.药品的特殊性
2
4.药品标准
2
(二)药师
1.药师的职责
2
2.执业药师管理
2
三、药事组织
(一)药事组织 概况
1.药事组织的分类
2
2.药事组织管理的必要性及特征
2
(二)药事管理 组织
1.药事监督管理系统的组织机构
2
2.药品生产、经营行业管理组织
2
四、中药管理
(一)中药的地 位
中药的法律地位
2
(二)中药管理 的基本内容
初级药师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第一单元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一、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1〕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证患者: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热证患者: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2〕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温热药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寒凉药抑制〔3〕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Na+,K+-ATP酶〕活性,而纠正热证或寒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甲低”阳虚证模型动物体温降低,产热减少,温热药附子、肉桂一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纠正体温变化“甲亢”阴虚证模型动物,产热增加,饮水量增加、尿量减少、血浆粘度增高,能量消耗增加,导致体重减轻,龟甲一降低T3和T4值〔4〕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凉药一中枢抑制;温热药一中枢兴奋中枢作用机制: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有关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一中枢抑制热性药一增加NA含量,降低5-HT含量一中枢兴奋热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降低一中枢兴奋寒性药一减少脑内NA、DA合成〔抑制酪氨酸羟化酶〕,增高5-HT-中枢抑制〔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3.对中药毒性的现代认识〔1〕急性毒性反应中枢神经系统:马钱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细辛、生天南星、黄药子、苦豆子心血管系统:含乌头碱类药物、含强心苷的药物:蟾酥、罗布麻叶、万年青、黄花夹竹桃、北五加皮呼吸系统:苦杏仁、桃仁、郁李仁、枇杷仁、白果、商陆肾毒性:斑螯、木通、马兜铃、粉防己、延胡索、钩藤造血系统:洋金花、芫花、斑螯、狼毒、雷公藤、穿琥宁〔2〕长期毒性反应以肝、肾、胃肠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心肌、骨髓、肺、中枢神经、内分泌腺体。
〔3〕过敏反应〔4〕三致作用〔致畸胎、致突变、致癌〕雷公藤、槟榔、款冬花、千里光、石菖蒲、广防己、关木通、马兜铃、细辛、土荆芥、雄黄、砒霜、土贝母、野百合第二单元解表药药理作用:发汗促进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镇痛、镇静;抗炎;调节免疫麻黄成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1〕发汗:麻黄水煎剂、挥发油、麻黄碱机制: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麻黄碱平喘的特点:其化学性质稳定,口服有效;起效较慢;作用温和;作用维持时间持久。
中药药理学重点(小抄版)Word版
第一章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气的现代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寒凉药降低)、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五味的现代研究: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
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
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蛋白质等营养性成分。
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
咸:多含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乌头、莪术)、心血管系统毒副作用(川乌、草乌)、消化系统毒副作用(决明子、大戟)、泌尿系统的毒副作用(苍耳子、川楝子)、变态反应(地龙、天花粉)、造血系统毒副作用(雷公藤、斑蝥)、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雷公藤、槟樃)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苦杏仁、白果)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制剂、剂量、配伍与相互作用、机体因素:生理状况、病理状况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饮食习惯、家庭环境等。
补阳药晨服;补阴药晚服。
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特点1、作用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持久中药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的相关性是指经典中药理论对某些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所揭示的药理作用存在明显相似。
第五章解表药解表药主要药理学作用:发汗;解热;抗病原体作用;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止咳、祛痰、平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