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内容摘要:中国上下五千余年的历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每个时代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烙印。

从古至今,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都决定着这个朝代的兴衰命脉。

当今社会,我们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党的路线不动摇,促使我们对未来有了新的、客观的审视,引领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治国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它是经历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科学的、有理论依据的、引导国家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咸阳为都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为巩固统治,秦朝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在政治上采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一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皇权的过度集中,导致相权的被削弱,以及秦的暴政,最后结果秦朝三世而亡。

此后,我们的国家经过朝代的更替与延续,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得到发展。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了我国基本国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均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一)时代性(二)民族性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AB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AB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大高考】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AB卷新人教版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6·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它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排除;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不能反映其实质,故C 项错误;“一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图表反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

冷战格局下,为对抗苏联,美国大力发展工业,英国努力恢复发展工业,B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是正确的,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只是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很大并没有衰落,D项错误。

答案 A3.(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初期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显然是服务于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同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知识梳理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及特征发展线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由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了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结果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各生产部门比例失调等。

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由于党和人民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详解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过度时期(1949--1956年)1、“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①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②基本任务: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③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④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东北老工业基地)⑤“一五计划”的意义A、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B、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①时间:1953——1956年底②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③方式:农业、手工业:组织农民、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④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⑤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正确决策-------中共八大(1956年)①内容:A、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确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失误:(1)指导思想:1958年多快好省总路线<左倾思想>(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A、表现:大办工业(大炼钢)、农业(放高产“卫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B、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②人民公社化运动A、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一平二调:绝对平均主义,片面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规模和程度——生产关系调整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B、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后果:A、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损失、浪费和环境的破坏B、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C、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三)经验教训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堂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堂笔记整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要内容】‘‘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默写、背诵提示】(1)“一五”计划:时间、基本任务、特点、成就。

(2)三大改造:时间、概况、意义。

(3)中共八大:时间、决策、意义。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时间、主要标志、影响、纠正、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之一,复习的第一步是根据“默写、背诵提示”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任务。

注意一些细节,如“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原因何在),集中于东北地区(根据成就分布去判断,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

“三大改造”教材叙述较简略,重点理解其意义。

明确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可能涉及材料题,教训要注意记取:如大跃进(社会主义建设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经济建设速度、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注意:从1956-1966年,是中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当时面临的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中共在处理这两大问题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重大失误。

2.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默写、背诵提示】(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意义(转折点、新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开始的标志、形式、意义。

(3)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改革的中心环节、主要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意义。

(4)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时间、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计划与市场的问题)、意义(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说课稿)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说课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说课稿)一、说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专题在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坚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命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专题是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开始;是我国现代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开端;同时它也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在探索中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个时期,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分别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计划课时:3-4节)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根据世纪金榜《高考2012》中的考纲快讯,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专题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1. 知识目标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能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的经验教训。

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兰新铁路 武汉钢铁公司 贵阳 柳州
大港油田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十年建设时期的 主要建设成就
黔桂铁路
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
阅读教材P52~P53第三目内容及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 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材料二
出的万斤指标,今年不一定完全实现,但万斤社、万斤乡一定出 现,可能不止一个。全县亩产三、四千斤是有把握的。粮食单位 产量从百斤到千斤,是个质变,从千斤到万斤,是更大的质变。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
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
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 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合作学习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 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和成就是什么? 3、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4、中共八大的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4、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阅读教材P50~P51第1~5自然段、四幅历史图片及下列材料。
所回升。 原因: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 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973年) 周 恩 来 恢 复 调 整 国 民 经 济 (1975年) 邓 小 平 全 面 整 顿
(2)如何评价总路线的影响? 提示:积极: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 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 消极: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张图学透 社会主义 建设的
起步
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重工业。
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 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 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完成三大改造
面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
(1953—1956年)
局面,党和政府仅用三年时间,工农 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实施“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过程: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高潮。
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 D.新中国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第(5)题
解析:据材料中“1956年”“公私合营股票”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方式是公私合营、赎买等)。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完成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同时 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参考的发展模式和思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创新发展理念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技术进步的加速,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 的主要驱动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化,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创新产业升级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升级。
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
定进展,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逐渐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
03
改革开放前,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铁路、
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必要性
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遭遇了严重的困境,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 下,国际地位下降。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为了摆脱经济发展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 的政策,打开国门,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经济。
05
中国经济建设的未来展望与创新发展 路径
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技术和服务业 转型,未来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品质。
内需拉动
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内需将成为经济 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绿色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 的重要方向。
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同时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1、改革开放:中国从经济体制角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开放了内外贸易,改革了国有企业,发展了私营企业,推行了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走向世界。

2、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民主制度,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以推进政治民主化、参政公民化、司法公正化、新闻自由化、思想认识自由化、社会保障公平化、公民社会治理规范化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把国家手段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科学配置资源,形成和谐经济社会。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完善各项法律,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履职,使我国政治体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更加规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1、建设富裕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社会和谐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扩大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科学发展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科学的发展模式,促进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3、加强国际交往:大力推进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促进与世界多极化的经济发展,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

4、加强党的执政建设:加强党的执政建设,提高政治站位,改进执政方式,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有效的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1、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唤起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积极力量。

2、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以社会主义时代成果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以国家精神为准绳,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主义文化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有的一条
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特定的
历史条件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走出的
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特定的历
史条件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
期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中
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形
成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
然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形成的,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结经验教训,走出的一条符
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长期的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中总结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国
特有的一条发展道路。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特定的历
史条件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走出的一
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中国特有的一条发展道路。

高三历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专题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专题复习课件

主干知识整合
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政策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等非农产业。 (3)作用 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中国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何不同?
主干知识整合
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1992年中共‚十四大‛宣布,中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 中共十一届三全全会以来,经济多年改革开放的 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2)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 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4)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到2000年 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8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课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制作 湖南炎陵一中 肖秀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主干知识整合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规律技巧提炼 三、重点难点探究 1、中国现代各个时期经济结构的演变 2、如何认识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 路的探索 3、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三次重大调整 四、专题演练
重点热点探究
▲建国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三次重大调整 第一次:国民经济恢复以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 工业化国家,1953年,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 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 成。 第二次:1957~1960年,由于大跃进、‚反右倾‛的错误, 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国民 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60年 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 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 行了全面调整。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全面好转。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点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梳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起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1、一五计划(1953-1957年):A、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B、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C、影响:开始改变我国的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A、方式:农业: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B、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1、成功探索:A、中共八大(1956年):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B、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失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同时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发展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期间):A、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66、1967两年内工农业总产值损失1000亿元。

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①必要性: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 务之急。 ②可能性: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3)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到1957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2)因为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我国的工业化建
6.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6.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成功的探索 A.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重要决议: ①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 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由落 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在经济上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 方针。这次大会是在对中国国情正确分析情况下的一次成功探索。 B.“八字”方针的提出: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 这种情况下,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 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 改善。 (2)探索中的失误
(2)在阶级斗争上: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解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斗争要作出科学、符合实际的分析,不能扩 大化; 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 神化领袖的作法; ④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和努力实践,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形成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个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独创性,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其中,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坚决维护和巩固,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了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民主为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

在这个政治体系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与人民之间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精华,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必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建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纪律建设,推进全党的创新性建设,确保党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民生福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建设人民满意、社会稳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①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谈话,提出 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 问题,并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③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到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单元知识结构线索
50年代初的恢复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50年代中的发展
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的曲折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 全会关于改 革开放的决 策
生产关系 调整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 济的劫难 ⑴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第三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1978年 以来
⑵经济体制改革
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⑸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发展(1949——1976年)
1.必要性与可能性(条件): 我国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必要性)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前提) ②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 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 (可能性) 条件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953—1957年)
2.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1)时间:1953年提出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国内: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基础薄弱; 国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的敌视。
关于三大改造的原因
• 总体原因是: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 成社会主义。具体来说:土地改革完成后,广 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但是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 的局面。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太分散,无力进行 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导致农业生产起伏不 定,难以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为工业生产提 供大量的原材料;手工业虽然种类繁多、行业 齐全,但规模小,分散于城乡之间,不利于先 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 要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 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 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 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 尖锐,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 济。
知识点一:向社会主义过度
• (一)背景:1952年底,国民经济国民经 济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 (二)指导: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核 心为“一化三改”) • (三)实践:1.“一五”计划 2.三大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
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以实现社会主义 工业化为中心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 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 同志主持制定的。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 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 时苏联等国的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 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 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初步铺开我国工 业布局的骨架;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 • • ①必要性:资本主义工商业属于资本主义性质 的经济,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 ②进程和措施: 第一步: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合理调整 了工商业,对其进行了利用、限制和初步改造, 如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已经将其 纳入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第二步: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部分企业的公 私合营。 第三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改革措施: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土地长 期承包给农户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即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 ②特点: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 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 生产关系的变革?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中心环节: (3)过程:
1)不要片面追求建设高速度; 2)注意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按比例协调发展; 3)变革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4)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八字”方针(1960年) ★调整什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调整工农业和轻重工业的 比例和经济发展速度 成效: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轻、 农的关系。
为什么?
民族资本主义 重工业基础薄弱 外部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
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特点:优 先发展重 工业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953—1957年) (5)成果及意义:
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虽然掌握着国 民经济中的主要命脉,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 但在国家经济中还未占据优势地位,私有制经济占优 势地位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图一
图二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3、改革从农村起步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原因: 据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①人民公社化体制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②中国农民生活贫困 ③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 和农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④在农村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 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险大。 ⑤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 户,成为改革先声。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原因:
①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问题
材料一: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 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 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 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 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 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 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
第一次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 建统治,建立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二次 中华人民 结束了中国半殖 共和国的 民地半封建社会 成立 历史 维护共和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 经济 巩固人民民主 专政的政权, 迅速恢复国民 经济,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 十一届三 我国进入社会主 发展生产力, 中全会的 义现代化建设的 实现四个现代 召开 新时期 化
初级农业合作社,土地入股,私有
三 大 改 造 措 施
高级农业合作社,土地入社,公有 对手工业的改造:逐步改造 一次性合作化 策略:利用、限制、改造 加工订货 初级国家 统购统销 资本主义 对工商业 经销代销 阶段 的 改 造 高级国家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创举:和平赎买
实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 私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2)过程:
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安徽省和四川省率先在农村放宽政策,鼓励农民实 行生产责任制,随后在全国推广。 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 生产责任制 安徽、四川 全国
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改革措施: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土地长 期承包给农户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即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 ②特点: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改革措施: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背景:家庭承包责任制普及后,农村出现了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府鼓励他们兴办社会 急需的行业,扶助他们发展多种经营。 意义: ①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②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③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质: 纠正“左”倾错误
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八字方针 中央工作会议 社会主义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探索中的失误
56-66十年全面建设的成就 想一想:
我们在这十年间,除了失误外,我们还取得 了那些成就?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原因: A、对农业改造的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 业化发展的需要 B、对手工业改造的原因: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 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资本主义私 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对农业的改造
3、意义
揭开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 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景 第一次 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 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 命根据地 第二次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 二中全会上 第三次 在粉碎“四人帮”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内容 开辟农村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工作重心由乡村 转移的城市 以经济建设为工 作重心
①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指导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内 容: 一化:实现工业化 三改: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实质:是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进行。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953—1957年)
(3)实施: 第一个五计划
专题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时期) (1949—1956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1840
1949 1956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953—1957年)
(1)背景:
个体经济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成就: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 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内容:
“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①直接损失5000亿元; ②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③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 机遇。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经受了风雨的 考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你从 1956年到1976年20年的历史中学到了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 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 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材料一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 问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1978年 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 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 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 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 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 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 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 “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考纲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 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 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 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 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⑤人民公社化: 特点——“一大二公” 后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 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破坏了社会生产 力。
三年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原因:
①根本:党内“左”倾错误 ②外部: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③天灾:自然灾害严重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分别 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
胜 利 油 田
大 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