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在《论十 大关系》中说: “提出这十个问 题,都是围绕一 个基本方针,就 是要把国内外一 切积极因素调动 进来,为社会主 义事业服务。”
(1)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5)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6)党与非党的关系 (7)民族关系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 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创 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 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和四 个方面主要观点。
个
分配制度
方
面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对外关系
“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建立独立的工 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四 个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发展战略
发展阶段
经济体制 七
个
分配制度
方
面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对外关系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分为: 两个阶段。
必要的:
1)“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 全面展开
一
五
计
苏
划 与
联
新
专
中 国
家
工
和
业 化
援 华
设
备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 ,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2015)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LOGO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1、思考 “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2、结论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
LOGO
3、现实思考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各民主党派分别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 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十六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LOGO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1、思考
(1)重工业是重点 (2)发展重工业的方法 “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2、结论
理清关系,长远发展,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 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LOGO
3、现实思考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以资源环境承 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 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思考
苏联模式
2、结论
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要很好的协调,应当在巩 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 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LOGO
3、现实思考
LOGO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 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 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 都作过贡献。所以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 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巩固各民族的团 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LOGO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下互动)
第四章_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013)
LOGO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主要矛盾 先进工业国的愿望与落后农业国的现实 人民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无法满足需要的 现实
LOGO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b、什么性质的矛盾?
两种不同性质的 矛盾
敌我矛盾
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
搬。 LOGO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主要内容: (1)首先确立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 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开辟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 题 (3)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初步提出了中国经 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4)提出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 因素的问题
LOGO
小知识
1956年2月25日,即苏共二十大的最后一天凌 晨,赫鲁晓夫却突然抛出了一份长达4小时的题为 《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被 紧急召集到会议大厅的代表们的惊愕中,全盘否定 了斯大林,揭露了很多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负面情况。
LOGO
小知识
1、个人迷信。斯大林利用《斯大林传略》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大肆颂扬个人功绩,利用颁发 “斯大林奖”,树立“斯大林纪念碑”以及用自己名字命名企业和城市来助长个人迷信。赫鲁晓夫还提到了 列宁于1922年12月给俄共(布)十三大的信,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太粗暴,建议调动他的总书记职务。他同 时还公布了列宁1923年3月5日给斯大林的信,要求斯大林为自己的粗暴行径向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妻子 1869-1939)赔礼道歉,否则就和他断绝关系 2、破坏法治,发动大清洗。揭露“大清洗”实际上首先从镇压党内反对派开始,利用“人民公敌”的罪名, 将思想斗争转变成对反对派肉体上的消灭。赫鲁晓夫列举诸多材料,证明是斯大林一直在推动阶级斗争并批 准违法的使用肉刑,把“大清洗”的责任完全推到斯大林的身上。他还暗示“基洛夫案件"的幕后黑手就是斯 大林,甚至说斯大林晚年“有一个消灭政治局内老同志的计划”。 3、在卫国战争中的错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盲目自大,不相信诸多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再加上 “大清洗”残害了很多优秀的苏军将领,以至于在战争初期遭受惨败。在初期失利之后,斯大林又完全丧失 了信心,认为“一切都完了”甚至“完全撒手不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斯大林“按照地球仪制定作战 计划”,造成哈尔科夫战役折损几十万士兵 4、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在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强行将车臣-印古什、卡尔梅克等几个民族集体迁徙到 远方,同时取消了这些民族的自治共和国,这种野蛮非人道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对立。 5、在和南斯拉夫关系上的错误。战后苏南两国发生了严重的纠纷并且关系完全破裂,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 在这方面扮演了“可耻的角色”,甚至声称“只要我动一动小指头,铁托就会完蛋。” 6、在经济政策方面的错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完全不了解农村情况,几十年不访问农村。“只是从电影 上看农村和农业”,他的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了苏联的农业落后。 7、实行个人独裁。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没有按照党章规定按时召开党代表大会,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间相隔 了15年。党的中央全会和政治局会议也很少开,斯大林晚年不仅不开中央全会,连政治局会议也只是偶尔去 几次。
工程类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科学 指导。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 实践经验。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思 想资源。
不断改革创新:在探索过程中,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心任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民主政治建设是重要保障,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 导核心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技术革 命上来。
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 和个体所有制。
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理论框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为后来的社会 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 理论支持。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为世界社会主 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 启示。
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培养了一批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1.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过它们之间又统一又斗争而实现的。
2.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
3.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论十大关系:由来: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
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
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内容: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意义: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概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关于“两步走”的设想,最早是在1963年9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来的。当时设想,第 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 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 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 术的现代化。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 会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了1800余人参加的 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毛做《正处》报告
10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原因
一、社会变革,矛盾转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阶 级斗争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 矛盾却日显突出和复杂多样(表现为“十大关 系”中的绝大部分)。 二、化解矛盾,建设社会主义 。只有正确处理 好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才能调动国内外一切 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苏东前车之鉴。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
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 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1964年刘少奇提出了两种教育 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 普及教育、满足各类学生升学 的需要,单靠一种教育制度是 不行的,国家负担不了,家长 负担不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在 全日制学校以外,创办一些半 农半读或半工半读的学校。实 行两种教育制度,势必有两种 劳动制度,即工厂、机关的8 小时工作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
解决方法
社义社会的基本 矛盾属非对抗性 无须阶级斗争来 解决,而是依靠 社义自身力量, 通过对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相 互不适应的方面 进行调整来解决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1978)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其确定了一个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它具有又适应又矛盾的特点。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针对敌我矛盾(对抗性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矛盾),应该分别采用专政和民主的方法应对。
专政方法: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
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单选)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a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还有一些矛盾的具体方法这里不展开论述详见72页(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意义a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c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经验教训(真题小结: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9次课)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阶级斗争
年年讲 月月讲 天天讲
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
知识点之二:文化大革命
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旧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因此 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知识点之二:文化大革命
探索误入歧途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
知识点之二:文化大革命
1967年4月10日,清华大学 王光美在迎接刘少奇骨灰的专 红卫兵召开批斗王光美大会骨灰撒入大海 机上
知识点之一:以苏为师
苏联模式的弊端全面暴露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
知识点之二:以苏为鉴
走自己的路
“以苏为鉴”,开始探索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论十大关系》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激情岁月
知识点之二:以苏为鉴
有无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仍 然存在矛盾且是 社义社会前进的 根本动力。社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贯穿 社义始终。
大炼钢铁
知识点之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干鼓 足 干 劲 加 油
饭放 开 肚 皮 吃 饱
知识点之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业大跃进提出“以粮为纲” 高产卫星 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放出 小麦高产卫星,亩产达到2105斤。 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放出一颗 水稻高产卫星,水稻亩产1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
的榜样。” ——毛泽东
知识点之一:以苏为师
走俄国人的路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 《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 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 在1952 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 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正是运 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 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一 府偿付苏联自 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大连的行 五计划”期间苏联提供 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 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 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向中国派出12000多名专家; 产于1950 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苏联政府贷款 3亿 6000 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 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 1%)。 苏联模式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 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总结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 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 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 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 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加之 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党确定以工 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改造 时期,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主体。
毛 泽 东 做 论 十 大 关 系 的 报 告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 社会矛盾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 社会矛盾的思想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 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 质、特点和解决途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 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
5. 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
1972年 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
如果没有中华人 民共和国和它的七亿 五千万人民参加,就 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 的和平。
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 克松(Richard M. Nixon)
——乔治· 桑特尔《尼克松 传》成都出版社1996年版P.244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 事业服务的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理论成果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5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 牛胰岛素结晶
•
2.新中国先后制定了两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 1963年,我国先后制定了两个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 为了指导和规划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长远发展,1956年和
•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它主要从事自然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科学、新兴技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的综 合性课题的研究。一些重要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分支,如生物物理学、 分子物理学、地球化学、射电天文、高能物理等;新兴应用技术如核 技术、喷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 术等,也都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起来。华罗庚、李四光、茅以升、竺 可桢、童第周、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陈景润等一批科学家为国 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新中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坚 强领导、举国上下艰苦奋斗和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分不开的。这一时 期涌现出像大庆和大寨那样艰苦创业的英雄集体,涌现出大量英雄模 范人物,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等,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道德 和精神面貌。
鞍 山 钢 铁 厂
(2)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3) 1956年,中国第一飞机制造厂(沈飞集团公司) 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4)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安 装 机 床
(5)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 长江南北的交通。 武 汉 长 江 大 桥 建 成 通 车
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全国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前的34岁,上升到1975年的
68.18岁。不到30年的时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
必须把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探 索符合中国特 点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2
必须正确认识 社会主义社会 的根本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 生产力
3
必须从实际出 发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建设 规模和速度要 和国力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
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
存在两类不 同性质的矛盾 处理两类不 同性质矛盾的基 本方法 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方针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背景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 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把工 业化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主体。受苏联影响,使重工 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比重失 调。
2.内容 关于社会主义 社会的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社 会同样存在矛盾 ,这些矛盾推动 社会主义社会向 前发展。提倡用 对立统一规律分 析社会主义社会 的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 分析了社会 主义社会的基本 矛盾的性质、特 点和解决途径, 提示了社会主义 社会发展的一般 规律。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我们搞革命有经验,但建设没有经验,还须硬搬一部分苏 联的经验,……因为我们不向苏联学向谁学呢?”
照搬苏联模式,“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 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是长久之 计”。
2.内容
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良好开端。
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 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 共产党面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 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 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 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 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 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党的八大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 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 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 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之间的矛盾。
导语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 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 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经 历了曲折过程,既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积累了成功的经 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 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宝贵的财富,为后来探索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经验借鉴。
个体经营
工商业经营
生产领域 流通领域
计划生产 国家市场
自由生产 自由市场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 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 毛泽东提出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 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 要有计划地大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 刘少奇提出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 • 陈云提出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 市场”的思想。 • 毛泽东主张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ppt
体
系
概
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如何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毛
泽 东
毛泽东提倡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社会
思
想 和
主义社会的矛盾。 他指出,“矛盾不断出现,
中
国 特
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开展的辩证规律。〞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概
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毛 泽
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根本适应条件下
东
思 想
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根底上的矛盾,
和
中 国
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特
色 社 会
解决途径: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解决
主
义 理
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
论
体 系
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根底不相适应的方
概
论 面进展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
国
特 色
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
社
会 主
动乱不安 的气氛,且相继发生了波匈事件,
义
理 论
帝国主义国家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
体
系 概
的浪潮。这对我国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 泽 东
国内:由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过程
思
想 和
中的失误,以及少数干部群众存在着官
会 主
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义
理
论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毛中特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12前后)1、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11956.4《论十大关系》○21956.9八大的思想○31957.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结合”:革命、建设、改革3、(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内容:○1以苏为鉴,自主独立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2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5、○3确定了基本方针,调动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4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6、(多)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的措施:○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分为两个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社会有矛盾○2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人民○3基本矛盾:经济与上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8、(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主要内容:○1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矛盾○3"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4经过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调整得到解决9、(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的主要内容;○1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2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3,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10、关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11、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12、党的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性质:非对抗性
上层 建筑
相适应
经济 基础
不相适应
相适应生产力特点来自相适应又 相矛盾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不相适应
解决途径:社会 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
上层 建筑
相适应
经济 基础
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不少人对 新的社会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再加上党 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存在着主观主义、 官僚主义作风,这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 1956年下半年,一些地区出现了工人罢工、 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等情况。与此同时, 国际上出现的波兰、匈牙利事件,也在国 内引起了一些人的思想波动。各级领导干 部对此缺乏思想准备,或者束手无策,或 者习惯于把一些闹事问题作为敌我矛盾来 处理。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 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 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虽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 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 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斯大 林曾认为一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 展的动力,晚年他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 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 做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1.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
两大阵营趋于缓和 社会主义阵营内发出了改革的呼声 亚非新兴国家向社会主义靠拢 世界经济科技开始迅速发展等
2013版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经济上: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高度集权 的行政体制
社会领域内:政党 高度控制国家,国 家高度控制社会
苏联社会主义 模式的弊端
经济上:各种比例 关系失调,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缓慢
政治上:缺乏民主 破坏法制
党内:民主集中 制原则被破坏, 形成个人专断。
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 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 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 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发动大跃进; • 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 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 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是阶级斗争; • 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 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 “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致后 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 1956年4月和10月,《人民日报》以编辑部的名义, 先后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对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特别是十月革命以来无产阶级革命和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3.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 路
主要观点有:
• ①毛泽东认为,报告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 ②以苏为鉴,并不是否定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规 律。 • ③阐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同道路和民族特 点的关系问题。
•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生产的坦克和喀秋莎自行火炮,比德国、 捷克、法国和其他所有支持希特勒的欧洲国家的总和还多出一 倍。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 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④建国初期,苏联对新中国给予了很大帮助。 • “一五计划”就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 下全面展开的。 •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 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 •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 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列宁(1917-1924.1) 斯大林(1924.11953.3)
赫鲁晓夫(1953.31964.10)
勃列日涅夫
安德罗波夫
(1964.10-1982.10) (1982.10-1984.2)
叶利钦 梅德韦杰夫 (1984.2-1985.3) (1985.3-1991.12) 普京 ( 2000-2008 ) (1991.6-2000.3) (2008-2012)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 以来,我国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 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难以获得较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 我们党把工业化作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把 实现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西方国家的破坏活动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作用有两点: 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漏子。 说他揭了盖子,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 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完全照搬苏联不行, 这就破除了迷信。 说他捅了漏子,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没 有经过党内充分酝酿,草率提出,纰漏百出;暴露 和纠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如此重大而长期问题, 事先不与各国共产党通气,难免引起巨大震荡和思 想分歧。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 成果重要表现在: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 务的思想
1956年4月,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毛泽东作《论 十大关系》重要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 验,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 列重大关系,并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是:把国内 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论 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4、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1957-1976)及 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1957-1976)四个阶段
1、1958年11月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 期 2、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到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 3、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到1966年 “文化大革命” 前 4、1966年6月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 1957年夏天反右派斗争干扰了我 们党从1955年底开始的探索,尤其是反 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错误,使我们党 又重提到阶级斗争,一直到1966年“文 化大革命”爆发前,我们党的中心工作 始终在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之间徘徊。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把繁纷复杂的社 会矛盾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敌我矛盾是对 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显而易见对抗性矛盾;两类不同 性质的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论述了正确处理 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本方法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方针。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是是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着眼点,在于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 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提示了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 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 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 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1956年,匈牙利发生了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人民政权建 立后,照搬苏联模 式,经济上片面发 展重工业,政治上 制造个人崇拜,破 坏法制,引起人民 强烈不满。 1956年10月23日, 布达佩斯近20万名 大学生和群众举行 示威游行,要求第 一书记格罗辞职 , 游行者推倒了市内 的斯大林铸像,同 保安部队发生武装 冲突。
第四章_(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
• 对外国文化实行关门主义,凡西方文化 就是姓资的,凡是姓资的就是腐朽没落 的,这种在“纯社会主义”环境中培养 社会主义文化的做法,不但没有杜绝资 产阶级文化,相反,使人们对资本主义 文化产生一种神秘威、向往感,从而使 社会的发展在某些领域偏离了人类文明 的大道 。 • 意识形态的混乱,出现信仰危机
15
• 国际 • 整个20年代正是世界资本主义战后黄金 时代,发迅速,实力强大,苏联仍处在孤 立包围之中,处处受抑制。俄共党内长期 在着极为强烈的危机感和备战思维,党内 都认为战争临近而坚决支持斯大林的备战 政策。这种备战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做 支撑。斯大林模式中的超工业化,以集权 体制中一切力量发展现代化工业的道路正 迎合了这种危机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26
民族和宗教问题上 • 苏联时期推行俄 罗斯化政策,民 族主义被视为苏 维埃和社会主义 的对立面而受到 打压,各民族的 政治、文化、经 济精英多被处决, 民族语言文化和 民族意识遭到摧 残。
27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度承认各民族有自决权, 但苏联后来仍采取对外扩张的路线,从1919 年至1944年,先后吞并了独立的希瓦汗国、 布哈拉汗国、乌克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图瓦人民共 和国等国家,并通过对外侵略和武力威胁兼 并了包括罗马尼亚人、芬兰人等民族的大片 土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苏联还 对境内的波兰人、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拉 脱维亚人、立陶宛人、伏尔加德意志人、克 里米亚鞑靼人、卡尔梅克人、车臣人、印古 什人、远东朝鲜人等少数民族实行了残酷的 种族清洗和种族迁移。
4.为什么要照搬苏联模式
主要是出于下列两方面原因
其一,在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情况下,学 习苏联模式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具体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
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
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
(参看资料苏共十二大及波凶事件:1956年,对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寻常的一年。
这年二月,苏联召开了斯大林逝世以来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苏共二十大。
赫鲁晓夫在会议闭幕前的一次秘密会议上向全体代表做了全面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赫鲁晓夫的报告,如同半空炸响的惊雷,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特别是由此引发的波兰、匈牙利社会大动荡。
东欧国家,大都是苏联红军从德国法西斯手中解放出来,他们都毫无例外地采用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用苏联的经验指导国家建设。
秘密报告一出,激起了东欧人民摆脱斯大林模式、摆脱苏联控制的强烈愿望。
1956年8月,在波兰南部工业重镇波兹南市,成千上万的工人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示威者高呼“要面包和自由,俄国佬滚回去”的口号,要求曾因提出波兰是社会主义道路主张而被清除出党的前领导人戈穆尔卡重返领导岗位。
波兹南事件表面上是由于波兹南斯大林机车制造厂的工人提出加薪和减税的要求被政府拒绝造成的,但实际上苏联在政治上干涉波兰内部事务、经济上长期对波兰实行不平等贸易,早就引起了波兰人民的不满。
这次事件,正是这种不满情绪的一种宣泄。
波兹南事件在波兰国内引起连锁反应,各地示威活动此起彼伏。
波兰领导人意识到:改变政策,势在必行。
七月,波兰工人党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扩大民主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8月6日,中央政治局决定,再度由戈穆尔卡出任党中央第一书记。
波兰发生的变化引起了苏共的恐慌。
赫鲁晓夫担心,戈穆尔卡的东山再起会使波兰彻底摆脱苏联的控制。
1956年10月19日,苏联出动坦克包围了华沙,随即赫鲁晓夫不请自来,率领规模庞大的代表团飞抵华沙,要求参加当天举行的八中全会。
苏联的傲慢态度引起波兰的极大不满,当波苏两党在国宾馆进行谈判时,大批群众在国宾馆外举行示威游行,支持戈穆尔卡和波兰党中央。
在谈判过程中波兰领导人的强硬态度大大出乎赫鲁晓夫的意料,在得到了波兰仍将留在华沙条约组织内的承诺后,赫鲁晓夫不得不做出全面让步,承诺将军队撤回基地,承认以戈穆尔卡为核心的新领导班子,同意对波苏不平等贸易做出赔偿。
苏联的妥协使一场危机最终得到化解。
十月事件以后,波兰工人党控制了国内局势。
谁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波苏会谈刚刚结束,匈牙利局势又紧张起来,一场清算匈牙利领导人拉克西错误的运动逐渐酿成大祸。
拉克西作为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第一书记和政府总理,长期以来不顾本国国情,强行按照苏联模式处理本国事物,把苏联的意见当作至高无上的指示,他不但把苏军解放全国的日子定位匈牙利国庆日,甚至要求学校的计分制也要和苏联统一起来;在经济上他要求人民为了将来而勒紧裤腰带,过度发展重工业,导致人民生活需要的日用轻工产品奇缺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传到匈牙利,匈牙利民众对拉克西照搬苏联模式表现出强烈不满,匈牙利国内要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清算拉克西、反对苏联大国主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尽管拉克西辞去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但矛盾的激化已无可挽回。
10月23日,在达佩斯,二十多万人举行了声援波兰的游行,示威游行很快转换为群众与军警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并发生了流血事件。
电台、电话局、警察局和一些公共设施遭到攻击。
匈牙利党中央举行了紧急会议,曾按苏联意愿被免职的前总理纳吉被选进政治局,并被重新任命为总理;会议还做出了请苏军前来维持秩序的决定。
10月24日凌晨,苏联坦克进入布达佩斯,街头的流血冲突进一步扩大。
30日,纳吉同飞抵匈牙利的苏联领导人进行会谈,会谈结束后,纳吉宣布:匈牙利退出华约组织,重新组建多党联合政府,苏联将撤走军队。
但是,此时的匈牙利局势已经失控,在苏军撤走之后,反共势力肆无忌惮地进行破坏活动,西方则在此时加紧向匈牙利派遣特务和运送武器,在匈牙利各地,呈现一片白色恐怖。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领导人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平息匈牙利事件。
11月1日,苏军开始进入匈牙利境内。
当天下午,纳吉致电联合国,呼吁承认匈牙利为中立国,要求苏联撤退军队。
晚上,在苏联支持下,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告成立,卡达尔任中央第一书记。
11月4日,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卡达尔出任总理,宣布邀请苏军恢复国内秩序;同时,苏军开进布达佩斯。
苏军同暴动武装展开了两天的激战,骚乱最终被平息。
纳吉被苏军逮捕。
1958年6月,纳吉因阴谋暴动推翻匈牙利合法制度、叛国投敌、军事哗变的罪名被处决。
直至1989年9月,匈牙利党中央才为纳吉平反。
短短13天的匈牙利事件,造成了两万多人伤亡,经济损失相当于匈牙利一年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影响:一则以喜,(揭了盖子)一则以忧。
(捅了篓子)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①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1)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6)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与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3、毛泽东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一)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2、抗日战争时期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二)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