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在《论十 大关系》中说: “提出这十个问 题,都是围绕一 个基本方针,就 是要把国内外一 切积极因素调动 进来,为社会主 义事业服务。”
(1)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5)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6)党与非党的关系 (7)民族关系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 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创 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 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和四 个方面主要观点。

分配制度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对外关系
“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建立独立的工 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四 个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发展战略
发展阶段
经济体制 七

分配制度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对外关系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分为: 两个阶段。
必要的:
1)“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 全面展开




划 与



中 国



业 化
援 华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 ,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2015)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015)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LOGO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1、思考 “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2、结论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
LOGO
3、现实思考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各民主党派分别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 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十六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LOGO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1、思考
(1)重工业是重点 (2)发展重工业的方法 “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2、结论
理清关系,长远发展,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 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LOGO
3、现实思考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以资源环境承 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 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思考
苏联模式
2、结论
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要很好的协调,应当在巩 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 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LOGO
3、现实思考
LOGO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 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 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 都作过贡献。所以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 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巩固各民族的团 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LOGO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下互动)

第四章_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013)

第四章_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013)

LOGO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主要矛盾 先进工业国的愿望与落后农业国的现实 人民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无法满足需要的 现实
LOGO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b、什么性质的矛盾?
两种不同性质的 矛盾
敌我矛盾
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
搬。 LOGO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主要内容: (1)首先确立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 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开辟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 题 (3)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初步提出了中国经 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4)提出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 因素的问题
LOGO
小知识

1956年2月25日,即苏共二十大的最后一天凌 晨,赫鲁晓夫却突然抛出了一份长达4小时的题为 《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被 紧急召集到会议大厅的代表们的惊愕中,全盘否定 了斯大林,揭露了很多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负面情况。
LOGO
小知识
1、个人迷信。斯大林利用《斯大林传略》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大肆颂扬个人功绩,利用颁发 “斯大林奖”,树立“斯大林纪念碑”以及用自己名字命名企业和城市来助长个人迷信。赫鲁晓夫还提到了 列宁于1922年12月给俄共(布)十三大的信,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太粗暴,建议调动他的总书记职务。他同 时还公布了列宁1923年3月5日给斯大林的信,要求斯大林为自己的粗暴行径向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妻子 1869-1939)赔礼道歉,否则就和他断绝关系 2、破坏法治,发动大清洗。揭露“大清洗”实际上首先从镇压党内反对派开始,利用“人民公敌”的罪名, 将思想斗争转变成对反对派肉体上的消灭。赫鲁晓夫列举诸多材料,证明是斯大林一直在推动阶级斗争并批 准违法的使用肉刑,把“大清洗”的责任完全推到斯大林的身上。他还暗示“基洛夫案件"的幕后黑手就是斯 大林,甚至说斯大林晚年“有一个消灭政治局内老同志的计划”。 3、在卫国战争中的错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盲目自大,不相信诸多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再加上 “大清洗”残害了很多优秀的苏军将领,以至于在战争初期遭受惨败。在初期失利之后,斯大林又完全丧失 了信心,认为“一切都完了”甚至“完全撒手不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斯大林“按照地球仪制定作战 计划”,造成哈尔科夫战役折损几十万士兵 4、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在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强行将车臣-印古什、卡尔梅克等几个民族集体迁徙到 远方,同时取消了这些民族的自治共和国,这种野蛮非人道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对立。 5、在和南斯拉夫关系上的错误。战后苏南两国发生了严重的纠纷并且关系完全破裂,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 在这方面扮演了“可耻的角色”,甚至声称“只要我动一动小指头,铁托就会完蛋。” 6、在经济政策方面的错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完全不了解农村情况,几十年不访问农村。“只是从电影 上看农村和农业”,他的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了苏联的农业落后。 7、实行个人独裁。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没有按照党章规定按时召开党代表大会,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间相隔 了15年。党的中央全会和政治局会议也很少开,斯大林晚年不仅不开中央全会,连政治局会议也只是偶尔去 几次。

工程类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工程类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确保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 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科学 指导。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 实践经验。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思 想资源。
不断改革创新:在探索过程中,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心任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民主政治建设是重要保障,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 导核心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技术革 命上来。
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 和个体所有制。
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理论框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为后来的社会 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 理论支持。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为世界社会主 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 启示。
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培养了一批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1.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过它们之间又统一又斗争而实现的。

2.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

3.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论十大关系:由来: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

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

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内容: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意义: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概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概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关于“两步走”的设想,最早是在1963年9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来的。当时设想,第 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 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 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 术的现代化。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 会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了1800余人参加的 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毛做《正处》报告
10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原因
一、社会变革,矛盾转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阶 级斗争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 矛盾却日显突出和复杂多样(表现为“十大关 系”中的绝大部分)。 二、化解矛盾,建设社会主义 。只有正确处理 好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才能调动国内外一切 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苏东前车之鉴。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
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 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1964年刘少奇提出了两种教育 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 普及教育、满足各类学生升学 的需要,单靠一种教育制度是 不行的,国家负担不了,家长 负担不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在 全日制学校以外,创办一些半 农半读或半工半读的学校。实 行两种教育制度,势必有两种 劳动制度,即工厂、机关的8 小时工作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
解决方法
社义社会的基本 矛盾属非对抗性 无须阶级斗争来 解决,而是依靠 社义自身力量, 通过对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相 互不适应的方面 进行调整来解决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1978)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其确定了一个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它具有又适应又矛盾的特点。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针对敌我矛盾(对抗性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矛盾),应该分别采用专政和民主的方法应对。

专政方法: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

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单选)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a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还有一些矛盾的具体方法这里不展开论述详见72页(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意义a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c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经验教训(真题小结: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9次课)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9次课)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阶级斗争
年年讲 月月讲 天天讲
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
知识点之二:文化大革命
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旧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因此 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知识点之二:文化大革命
探索误入歧途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
知识点之二:文化大革命
1967年4月10日,清华大学 王光美在迎接刘少奇骨灰的专 红卫兵召开批斗王光美大会骨灰撒入大海 机上
知识点之一:以苏为师
苏联模式的弊端全面暴露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
知识点之二:以苏为鉴
走自己的路
“以苏为鉴”,开始探索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论十大关系》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激情岁月
知识点之二:以苏为鉴
有无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仍 然存在矛盾且是 社义社会前进的 根本动力。社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贯穿 社义始终。
大炼钢铁
知识点之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干鼓 足 干 劲 加 油
饭放 开 肚 皮 吃 饱
知识点之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业大跃进提出“以粮为纲” 高产卫星 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放出 小麦高产卫星,亩产达到2105斤。 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放出一颗 水稻高产卫星,水稻亩产1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
的榜样。” ——毛泽东
知识点之一:以苏为师
走俄国人的路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 《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 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 在1952 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 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正是运 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 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一 府偿付苏联自 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大连的行 五计划”期间苏联提供 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 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 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向中国派出12000多名专家; 产于1950 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苏联政府贷款 3亿 6000 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 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 1%)。 苏联模式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 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具体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

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

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

(参看资料苏共十二大及波凶事件:1956年,对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寻常的一年。

这年二月,苏联召开了斯大林逝世以来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苏共二十大。

赫鲁晓夫在会议闭幕前的一次秘密会议上向全体代表做了全面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赫鲁晓夫的报告,如同半空炸响的惊雷,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特别是由此引发的波兰、匈牙利社会大动荡。

东欧国家,大都是苏联红军从德国法西斯手中解放出来,他们都毫无例外地采用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用苏联的经验指导国家建设。

秘密报告一出,激起了东欧人民摆脱斯大林模式、摆脱苏联控制的强烈愿望。

1956年8月,在波兰南部工业重镇波兹南市,成千上万的工人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示威者高呼“要面包和自由,俄国佬滚回去”的口号,要求曾因提出波兰是社会主义道路主张而被清除出党的前领导人戈穆尔卡重返领导岗位。

波兹南事件表面上是由于波兹南斯大林机车制造厂的工人提出加薪和减税的要求被政府拒绝造成的,但实际上苏联在政治上干涉波兰内部事务、经济上长期对波兰实行不平等贸易,早就引起了波兰人民的不满。

这次事件,正是这种不满情绪的一种宣泄。

波兹南事件在波兰国内引起连锁反应,各地示威活动此起彼伏。

波兰领导人意识到:改变政策,势在必行。

七月,波兰工人党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扩大民主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8月6日,中央政治局决定,再度由戈穆尔卡出任党中央第一书记。

波兰发生的变化引起了苏共的恐慌。

赫鲁晓夫担心,戈穆尔卡的东山再起会使波兰彻底摆脱苏联的控制。

1956年10月19日,苏联出动坦克包围了华沙,随即赫鲁晓夫不请自来,率领规模庞大的代表团飞抵华沙,要求参加当天举行的八中全会。

苏联的傲慢态度引起波兰的极大不满,当波苏两党在国宾馆进行谈判时,大批群众在国宾馆外举行示威游行,支持戈穆尔卡和波兰党中央。

在谈判过程中波兰领导人的强硬态度大大出乎赫鲁晓夫的意料,在得到了波兰仍将留在华沙条约组织内的承诺后,赫鲁晓夫不得不做出全面让步,承诺将军队撤回基地,承认以戈穆尔卡为核心的新领导班子,同意对波苏不平等贸易做出赔偿。

苏联的妥协使一场危机最终得到化解。

十月事件以后,波兰工人党控制了国内局势。

谁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波苏会谈刚刚结束,匈牙利局势又紧张起来,一场清算匈牙利领导人拉克西错误的运动逐渐酿成大祸。

拉克西作为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第一书记和政府总理,长期以来不顾本国国情,强行按照苏联模式处理本国事物,把苏联的意见当作至高无上的指示,他不但把苏军解放全国的日子定位匈牙利国庆日,甚至要求学校的计分制也要和苏联统一起来;在经济上他要求人民为了将来而勒紧裤腰带,过度发展重工业,导致人民生活需要的日用轻工产品奇缺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传到匈牙利,匈牙利民众对拉克西照搬苏联模式表现出强烈不满,匈牙利国内要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清算拉克西、反对苏联大国主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尽管拉克西辞去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但矛盾的激化已无可挽回。

10月23日,在达佩斯,二十多万人举行了声援波兰的游行,示威游行很快转换为群众与军警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并发生了流血事件。

电台、电话局、警察局和一些公共设施遭到攻击。

匈牙利党中央举行了紧急会议,曾按苏联意愿被免职的前总理纳吉被选进政治局,并被重新任命为总理;会议还做出了请苏军前来维持秩序的决定。

10月24日凌晨,苏联坦克进入布达佩斯,街头的流血冲突进一步扩大。

30日,纳吉同飞抵匈牙利的苏联领导人进行会谈,会谈结束后,纳吉宣布:匈牙利退出华约组织,重新组建多党联合政府,苏联将撤走军队。

但是,此时的匈牙利局势已经失控,在苏军撤走之后,反共势力肆无忌惮地进行破坏活动,西方则在此时加紧向匈牙利派遣特务和运送武器,在匈牙利各地,呈现一片白色恐怖。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领导人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平息匈牙利事件。

11月1日,苏军开始进入匈牙利境内。

当天下午,纳吉致电联合国,呼吁承认匈牙利为中立国,要求苏联撤退军队。

晚上,在苏联支持下,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告成立,卡达尔任中央第一书记。

11月4日,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卡达尔出任总理,宣布邀请苏军恢复国内秩序;同时,苏军开进布达佩斯。

苏军同暴动武装展开了两天的激战,骚乱最终被平息。

纳吉被苏军逮捕。

1958年6月,纳吉因阴谋暴动推翻匈牙利合法制度、叛国投敌、军事哗变的罪名被处决。

直至1989年9月,匈牙利党中央才为纳吉平反。

短短13天的匈牙利事件,造成了两万多人伤亡,经济损失相当于匈牙利一年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影响:一则以喜,(揭了盖子)一则以忧。

(捅了篓子)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①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1)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6)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与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3、毛泽东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一)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2、抗日战争时期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二)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