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在《论十 大关系》中说: “提出这十个问 题,都是围绕一 个基本方针,就 是要把国内外一 切积极因素调动 进来,为社会主 义事业服务。”
(1)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5)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6)党与非党的关系 (7)民族关系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 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创 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 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和四 个方面主要观点。
个
分配制度
方
面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对外关系
“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建立独立的工 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四 个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发展战略
发展阶段
经济体制 七
个
分配制度
方
面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对外关系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分为: 两个阶段。
必要的:
1)“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 全面展开
一
五
计
苏
划 与
联
新
专
中 国
家
工
和
业 化
援 华
设
备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 ,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重要思想成果1、调动⼀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1956,《论⼗⼤关系》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2、《论⼗⼤关系》的地位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3、⼗⼤关系1、重⼯业和轻⼯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业和内地⼯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产单位和⽣产者个⼈的关系5、中央和地⽅的关系6、党与⾮党的关系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盾的思想1、1957,《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1、⽣产⼒和⽣产关系的⽭盾2、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盾2、我国社会的主要⽭盾和根本任务党的⼋⼤--提出主要⽭盾1、⼈民对于建⽴先进的⼯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盾。
⾮对抗性⽭盾民主解决2、⼈民对于经济⽂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化不恩能够满⾜⼈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盾⾮对抗性⽭盾民主解决⽭盾的解决⽅式敌我⽭盾专政解决运⽤专政的国家机器,剥夺⼈民内部⽭盾民主解决讨论、批评、说服教育3、⾛中国⼯业化道路的思想党的七届⼆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际⼯业化的⽬标⽑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针,以及⼀整套“两条腿⾛路”的⽅针。
即重⼯业和轻⼯业同时并举,中央⼯业和地⽅⼯业同时并举,沿海⼯业和内地⼯业同时并举,⼤型⼯业和中⼩型⼯业同时并举其他理论成果(8个)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1、第⼀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2、第⼆阶段:⽐较发达的社会主义3、第⼆个阶段可能⽐第⼀个阶段长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标和步骤1、战略⽬标:把中国建设成为⼀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强国2、战略步骤:两步⾛。
1、第⼀步:建成⼀个独⽴的⽐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第⼆步:全⾯实现⼯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在世界前列3、关于经济建设⽅针当的⼋⼤提出了既反保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针3、关于所有制结构调整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1、⼯商业经营⽅⾯: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2、⽣产计划⽅⾯:计划⽣产是⼯农业⽣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由⽣产是计划⽣产的补充3、在社会主义的统⼀市场⾥《国家市场是主体,⼀定范围的国家领导的⾃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4、关于经济体制和运⾏机制改⾰两参⼀改三结合⼲部参加劳动,⼯⼈参加管理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群众、领导⼲部和技术⼈员三结合5、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个⼜有集中,⼜有民主,⼜有纪律,⼜有⾃由,⼜有统⼀意志、⼜有个⼈⼼情舒畅、⽣动活泼的政治体制6、关于科学和教育向科学进军7、关于知识分⼦⼯作提出知识分⼦是⼯⼈阶级的⼀部分的观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和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哦那个过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盾和根本任务,集中⼒量发展⽣产⼒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中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类⽂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为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第三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https://img.taocdn.com/s3/m/08cd8103ba1aa8114431d92d.png)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以上两条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后五条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 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内容: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与非党的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 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 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 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专题十 专题十一 专题十二 专题十三 专题十四 专题十五 专题十六 专题十七 专题十八 专题十九 专题二十 专题二十一 专题二十二 专题二十三
专题一
后果
1965—1978年的13年间,中国国民收入同美国 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由10.1倍扩大到16.2倍, 同日本的差距由0.4倍扩大到6.9倍,同联邦德 国的差距由0.7倍扩大到4.2倍。 1965年,中国的国民收入为巴西国内生产总值 的3.36倍,而到1978年却只为巴西的64%。就 是同印度相比,中国的地位也相对下降了。 1965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中国国民收入 80%,而1978年则上升为90%。
后果:严重经济困难 面对严重的挫折和经济困难,自1961年 开始,中国不得不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指导 思想和战略进行全面调整。由于调整后经 济发展速度很快,从1957-1965年这整个时 期的平均情况看,中国经济社会仍然是向 前发展的。
2、“文化大革命”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专题十 专题十一 专题十二 专题十三 专题十四 专题十五 专题十六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的思想 (1)1957年2月,毛泽东所做的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成果和伟大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成果和伟大意义摘要: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成果1.政治成果2.经济成果3.文化成果4.社会成果二、伟大意义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基础2.为全球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经验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4.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文: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成果和伟大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成果,并分析了其伟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成果1.政治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政治成果表现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方面。
我们党成功进行了土地改革、国营经济改革等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方向。
2.经济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济成果体现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化建设的启动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的建立等方面。
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我国顺利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使亿万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文化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文化成果表现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等方面。
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双百”方针,鼓励文艺创作,推动文化事业繁荣。
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4.社会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社会成果体现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我们党致力于改善民生,全面开展义务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保障。
二、伟大意义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基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章_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013)

LOGO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主要矛盾 先进工业国的愿望与落后农业国的现实 人民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无法满足需要的 现实
LOGO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b、什么性质的矛盾?
两种不同性质的 矛盾
敌我矛盾
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
搬。 LOGO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主要内容: (1)首先确立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 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开辟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 题 (3)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初步提出了中国经 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4)提出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 因素的问题
LOGO
小知识
1956年2月25日,即苏共二十大的最后一天凌 晨,赫鲁晓夫却突然抛出了一份长达4小时的题为 《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被 紧急召集到会议大厅的代表们的惊愕中,全盘否定 了斯大林,揭露了很多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负面情况。
LOGO
小知识
1、个人迷信。斯大林利用《斯大林传略》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大肆颂扬个人功绩,利用颁发 “斯大林奖”,树立“斯大林纪念碑”以及用自己名字命名企业和城市来助长个人迷信。赫鲁晓夫还提到了 列宁于1922年12月给俄共(布)十三大的信,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太粗暴,建议调动他的总书记职务。他同 时还公布了列宁1923年3月5日给斯大林的信,要求斯大林为自己的粗暴行径向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妻子 1869-1939)赔礼道歉,否则就和他断绝关系 2、破坏法治,发动大清洗。揭露“大清洗”实际上首先从镇压党内反对派开始,利用“人民公敌”的罪名, 将思想斗争转变成对反对派肉体上的消灭。赫鲁晓夫列举诸多材料,证明是斯大林一直在推动阶级斗争并批 准违法的使用肉刑,把“大清洗”的责任完全推到斯大林的身上。他还暗示“基洛夫案件"的幕后黑手就是斯 大林,甚至说斯大林晚年“有一个消灭政治局内老同志的计划”。 3、在卫国战争中的错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盲目自大,不相信诸多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再加上 “大清洗”残害了很多优秀的苏军将领,以至于在战争初期遭受惨败。在初期失利之后,斯大林又完全丧失 了信心,认为“一切都完了”甚至“完全撒手不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斯大林“按照地球仪制定作战 计划”,造成哈尔科夫战役折损几十万士兵 4、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在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强行将车臣-印古什、卡尔梅克等几个民族集体迁徙到 远方,同时取消了这些民族的自治共和国,这种野蛮非人道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对立。 5、在和南斯拉夫关系上的错误。战后苏南两国发生了严重的纠纷并且关系完全破裂,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 在这方面扮演了“可耻的角色”,甚至声称“只要我动一动小指头,铁托就会完蛋。” 6、在经济政策方面的错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完全不了解农村情况,几十年不访问农村。“只是从电影 上看农村和农业”,他的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了苏联的农业落后。 7、实行个人独裁。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没有按照党章规定按时召开党代表大会,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间相隔 了15年。党的中央全会和政治局会议也很少开,斯大林晚年不仅不开中央全会,连政治局会议也只是偶尔去 几次。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016年7月11日星期一
7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成就举要
• 工业建设: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 •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教科文卫:全国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2.04亿人 (1980年),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取得 显著成就,烈性传染病如鼠疫、天花、黑热病、 斑疹伤寒等被基本消灭。 国际地位:同世界上12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80年),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得到恢复。
2016年7月11日星期一 4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用 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具体方针、原则: • 思想:团结-批评-团结,讨论说服教育 • 利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 党群:民主集中制,克服官僚主义 • 科文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讨论实践 • 党际: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 •
•
2016年7月11日星期一
3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1957.2) 91
•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非对 抗性质矛盾)。——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经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对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 间的矛盾。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 • 两类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两类矛盾可 以互相转化)。处理方法:民主和专政。 • 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 盾(思想、利益、党群、科卫、党际、民族矛盾)。
6
2016年7月11日星期一
4.其他领导人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若
干理论观点 97
•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4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主要特点是: •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 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 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 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 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 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 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 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 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 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 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 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 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 的经济模式。
三.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1957年下半年以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 • 1.出现偏差的表现: • ⑴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 • ⑵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 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阶级斗争; • ⑶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 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 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致后来又 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了解党在对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重点与难点: 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那些艰 辛的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
考研政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考研政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 【单选题】毛泽东认为,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的(江南博哥)方法是( )A. 斗争B. 专政C. 暴力D. 镇压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 所谓专政方法,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
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2. 【单选题】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这一总方针是( )A. 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B.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C. 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D.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3. 【单选题】毛泽东指出:“社会的前途对于所有的人都好比早晨的太阳一样明白,而所有的人只要沿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前进,就都可以找到平坦而且广阔的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表现在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B. 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或被改造C. 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 实现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1956年的复杂形势迫使每一个执政 的共产党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 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 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 划”的援助,周恩来率团访问苏联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论十大关系》是探索的开端 十大关系: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第一,巩固和发
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 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 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 础。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
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探索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 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 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 路。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论十大关系》:
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明确提出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重工业和轻工业、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 业、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讨论交流
如何理解 毛泽东所说的“充 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 服消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 极因素”?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邓小平对《论十大关系》的评价:
“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 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 性和指导意义。”
思考习题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 要理论成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本章小结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 和巨大成就,又经历了严重曲折。这一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党在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 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党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意义,正确领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本章结构
本章共两节: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毛泽东:发展商品经济,利用价值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刘少奇: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 和灵活性 陈云: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社会 主义的市场”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扩大民主 加强监督 健全法制
毛泽东: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启发思考
当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跨入社会主义大门的时候, 历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 分落后且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该怎样建设和巩固社会 主义呢?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思 想成果呢?有何经验教训呢?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科学和教育
向科学进军
刘少奇: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 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于 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总体比较落后;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既反保守 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把资本主义经济 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朱德:注意发展手工艺和农业多种经营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
哥穆尔卡
“波兰道路”
1948年,被 免去总书记 职位
波莱斯瓦夫· 贝鲁特
“苏联道路”
相关链接
1956年——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人 民政权建 立后,照 搬苏联模 式,经济 上片面发 展重工业, 政治上制 造个人崇 拜,破坏 法制,引 起人民强 烈不满。
事件中布达佩斯市中心的斯大林像被推倒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 的方法也不同。
敌我之间:专政(运用国家机器,依法治罪)
人民内部:民主(讨论、批评、说服教育)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1、政治思想领域:团结——批评——团结 2、物质利益、分配: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3、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民主集中制 4、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共产党和民主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6、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分为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三,必须从实
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建设规模和速 度要和国力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 义法制。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五,必须坚持
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 体领导制度,加强执 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
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 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 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 主义。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 《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主要内容:
(1)首先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 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 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开辟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 业化道路的问题;(前三条)
(3)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初步 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 干新方针;(第四、五条) (4)提出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后五 条)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 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遭到严 重挫折,造成严重后果,留下深刻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
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探索符合中 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
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 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 发展生产力。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相关链接
风云突变的1956年
1956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苏联和东 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发生着广泛而又 深刻的变化。
相关链接
苏联——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引发了西方的反苏反共的浪潮和波 匈事件
相关链接
波兰——波兹南事件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 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 国的很多做法是学习苏联经 验。但实践表明,照抄苏联 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 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 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非对抗性的)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 泽发 东展 对阶 社段 会划 主分 义
比较发达阶段 不发达阶段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