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he的工作原理
Cache的工作原理
Arm cacheCache的工作原理Cache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程序访问的局部性;对大量典型程序运行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间隔内,由程序产生的地址往往集中在存储器逻辑地址空间的很小范围内;指令地址的分布本来就是连续的,再加上循环程序段和子程序段要重复执行多次;因此,对这些地址的访问就自然地具有时间上集中分布的倾向;数据分布的这种集中倾向不如指令明显,但对数组的存储和访问以及工作单元的选择都可以使存储器地址相对集中;这种对局部范围的存储器地址频繁访问,而对此范围以外的地址则访问甚少的现象,就称为程序访问的局部性;根据程序的局部性原理,可以在主存和CPU通用寄存器之间设置一个高速的容量相对较小的存储器,把正在执行的指令地址附近的一部分指令或数据从主存调入这个存储器,供CPU在一段时间内使用;这对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有很大的作用;这个介于主存和CPU之间的高速小容量存储器称作高速缓冲存储器 Cache;系统正是依据此原理,不断地将与当前指令集相关联的一个不太大的后继指令集从内存读到Cache,然后再与CPU高速传送,从而达到速度匹配;CPU对存储器进行数据请求时,通常先访问Cache;由于局部性原理不能保证所请求的数据百分之百地在Cache中,这里便存在一个命中率;即CPU在任一时刻从Cache中可靠获取数据的几率;命中率越高,正确获取数据的可靠性就越大;一般来说,Cache的存储容量比主存的容量小得多,但不能太小,太小会使命中率太低;也没有必要过大,过大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当容量超过一定值后,命中率随容量的增加将不会有明显地增长;只要Cache的空间与主存空间在一定范围内保持适当比例的映射关系,Cache的命中率还是相当高的;一般规定Cache与内存的空间比为4:1000,即128kB Cache可映射32MB内存;256kB Cache可映射64MB内存;在这种情况下,命中率都在90%以上;至于没有命中的数据,CPU只好直接从内存获取;获取的同时,也把它拷进 Cache,以备下次访问;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通常由相联存储器实现;相联存储器的每一个存储块都具有额外的存储信息,称为标签Tag;当访问相联存储器时,将地址和每一个标签同时进行比较,从而对标签相同的存储块进行访问;Cache的3种基本结构如下:DCACHEARM cache架构由cache存储器和写缓冲器write-buffer组成,其中写缓冲器是CACHE按照FIFO原则向主存写的缓冲处理器;一般来说CACHEABILITY和BUFFERABILITY都是可以配置的,所以,一块存储区域可以配置成下面4种方式:NCNB CNB NCB CB; 在实际应用当中,可以根据需要对主存进行配置;对I/O MAP来说,一般都需要采用NCNB方式,以保证对I/O的正确操作;而其他的存储区域一般都可以配置成CB方式,以获取最好的性能;引入CACHE和WRITE BUFFER是为了提高存储访问的速度,提供系统性能;如果CACHE打开的话,CPU读写主存的时候,都是通过CACHE进行的;进行读操作的时候,如果在CACHE里面找到了所需的内容 CACHE HIT,直接从CACHE里读取;如果要读的内容不在CACHE上的时候 CACHE MISS,先把所需的内容装载到CACHE里,在从CACHE上读取;进行写操作的时候,数据先写到CACHE上;具体又可以分为WRITE THROUGH和 WRITE BACK两种方式;如果是WRITE THROUGH方式的话,每次写操作都通过CACHE+WRITE BUFFER把数据直接写到主存当中去;如果是WRITE BACK 方式的话,数据最初只是写到CACHE上,必要的时候CACHE REPLACEMENT 在将CACHE上的数据通过WRITE BUFFER实际回写到主存当中去;DCaches使用的是虚拟地址,它的大小是16KB,它被分成512行entry,每行8个字8 words,32Bits;每行有两个修改标志位dirty bits,第一个标志位标识前4个字,第二个标志位标识后4个字,同时每行中还有一个TAG 地址标签地址和一个valid bit;与ICaches一样,系统上电或重起Reset的时候,DCaches功能是被关闭的,我们必须往Ccr bit置1去开启它,Ccr bit在CP15协处理器中控制寄存器1的第2位关闭DCaches功能则是往该位置0;与ICaches不同,DCaches功能是必须在MMU开启之后才能被使用的;我们现在讨论的都是DCaches,你可能会问那Write Buffer呢他和DCaches区别是什么呢其实DCaches和Write Buffer两者间的操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很抱歉,到目前为止我无法说出他们之间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_-,但我能告诉你什么时候使用的是 DCaches,什么时候使用的是Write Buffer.系统可以通过Ccr bit对Dcaches的功能进行开启与关闭的设定,但是在s3c2410中却没有确定的某个bit可以来开启或关闭Write Buffer…你可能有点懵…我们还是来看一张表吧,这张表说明了DCaches,Write Buffer和CCr,Ctt descriptor中的C bit,Bttdescriptor中的B bit之间的关系,其中“Ctt and Ccr”一项里面的值是 Ctt与Ccr进行逻辑与之后的值Ctt&&Ccr.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系统什么时候使用的是DCaches,什么时候使用的是Write Buffer,我们也可以看到DCaches的写回方式是怎么决定的write-back or write-througth;在这里我要对Ctt and Ccr=0进行说明,能够使Ctt and Ccr=0的共有三种情况,分别是Ctt =0, Ccr=0Ctt =1, Ccr=0Ctt =0, Ccr=1我们分别对其进行说明;情况1Ctt =0, Ccr=0:这种情况下CPU的DCaches功能是关闭的Ccr=0,所以CPU存取数据的时候不会从DCaches里进行数据地查询,CPU直接去内存存取数据;情况2Ctt =1, Ccr=0:与情况1相同;情况3Ctt =0, Ccr=1:这种情况下DCaches功能是开启的,CPU读取数据的时候会先从DCaches里进行数据地查询,若DCaches中没有合适的数据,则CPU会去内存进行读取,但此时由于Ctt =0Ctt 是descriptor中的C bit,该bit决定该descriptor所描述的内存区域是否可以被Cache,所以CPU不会把读取到的数据Cache到DCaches不发生 linefill.到此为止我们用两句话总结一下DCaches与Write Buffer的开启和使用:1.DCaches与Write Buffer的开启由Ccr决定;2.DCaches与Write Buffer的使用规则由Ctt和Btt决定;ICACHE当系统上电或重起Reset的时候,ICaches功能是被关闭的,我们必须往lcr bit置1去开启它,lcr bit在CP15协处理器中控制寄存器1的第12位关闭ICaches功能则是往该位置0;ICaches功能一般是在MMU开启之后被使用的为了降低MMU查表带来的开销,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并不是说MMU被开启了ICaches才会被开启,正如本段刚开始讲的,ICaches的开启与关闭是由lcr bit所决定的,无论MMU是否被开启,只要lcr bit被置1了,ICaches 就会发挥它的作用;大家是否还记得discriptor描述符中有一个C bit我们称之为Ctt,它是指明该描述符描述的内存区域内的内容可以是指令也可以是数据是否可以被Cache,若Ctt=1,则允许Cache,否则不允许被Cache;于是CPU读取指令出现了下面这些情况:如果CPU从Caches中读取到所要的一条指令cache hit且这条指令所在的内存区域是Cacheble的该区域所属描述符中Ctt=1,则CPU执行这条指令并从Caches中返回不需要从内存中读取;若CPU从Caches中读取不到所要的指令cache miss而这条指令所在的内存区域是Cacheble 的同第1点,则CPU将从内存中读取这条指令,同时,一个称为“8-word linefill”的动作将发生,这个动作是把该指令所处区域的8个word写进ICaches的某个entry中,这个entry 必须是没有被锁定的对锁定这个操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了解若CPU从Caches中读取不到所要的指令cache miss而这条指令所在的内存区域是UnCacheble的该区域所属描述符中Ctt=0,则CPU将从内存读取这条指令并执行后返回不发生linefill通过以上的说明,我们可以了解到CPU是怎么通过ICaches执行指令的;你可能会有这个疑问,ICaches总共只有512个条目entry,当 512个条目都被填充完之后,CPU要把新读取近来的指令放到哪个条目上呢答案是CPU会把新读取近来的8个word从512个条目中选择一个对其进行写入,那CPU是怎么选出一个条目来的呢这就关系到ICaches的替换法则replacemnet algorithm了; ICaches的replacemnet algorithm有两种,一种是Random模式另一种Round-Robin模式,我们可以通过CP15协处理器中寄存器1的RR bit对其进行指定0 = Random replacement 1 = Round robin replacement,如果有需要你还可以进行指令锁定INSTRUCTION CACHE LOCKDOWN;虚拟cacheCache 位于MMU前面靠近CPU称为逻辑CACHE又叫虚拟Cache;CPU可以直接访问CACHE的数据,而ARM 11ARMV6的结构是CACHE 在MMU后面CPU访问CACHE要通过MMU地址转换在DM6446的core用的是哈佛结构,即把CACHE分为8K的D-CACHE数据CACHE和16K的I-cache指令CACHE一个完整的CACHE分为CACHE控制器和CACHE存储器例子Davinci DM6446 D-cache行应为512行 ,cache存储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目录存储段driectory-story,状态信息段status information和数据项段data section每一行cache 都包括这三部分;Cache用目录存储段来存储主存的地址,数据项段存放的是主存的数据,在cache中用状态信息段来记录状态信息,其中v表示有效位,d表示脏位,有效位记录当前cache行是活动的,cache行的数据和主存中的数据是一致的,处理器可以读取;脏位则表示cache行的数据和主存中的数据不一致;在读写请求到达存储器前会被CACHE捕获,cache存储器将该请求分成三部分标签,组索引和数据索引域,cache通过组索引域确定可能包含地址和数据cache的行,cache存储器检查匹配的CACHE 行的状态标签,如果是V表示cache hit命中,否则cache失效cachemiss在cache失效时从主存吧cache行考到CACHE存储器主存中的部分内容存放在cache中的最简单方式是直接映射,在一个直接映射中,主存的地址唯一对应cache行,因为主存容量很大所以主存的很多地址映射到同一个cache行见下图:在DM6446 中内存为128M bootargs 设为128M8K的D-CACHE则128×1024/8 = 16384映射一个cache行;由于cache的速度大大大于低速的主存速度,因此需要写缓冲器;Cache与DRAM存取的一致性在CPU与主存之间增加了Cache之后,便存在数据在CPU和Cache及主存之间如何存取的问题;读写各有2种方式;贯穿读出式Look Through该方式将Cache隔在CPU与主存之间,CPU对主存的所有数据请求都首先送到Cache,由Cache自行在自身查找;如果命中,则切断CPU对主存的请求,并将数据送出;不命中,则将数据请求传给主存;该方法的优点是降低了CPU对主存的请求次数,缺点是延迟了CPU对主存的访问时间; 旁路读出式Look Aside在这种方式中,CPU发出数据请求时,并不是单通道地穿过Cache,而是向Cache和主存同时发出请求;由于Cache速度更快,如果命中,则 Cache在将数据回送给CPU的同时,还来得及中断CPU对主存的请求;不命中,则Cache不做任何动作,由CPU直接访问主存;它的优点是没有时间延迟,缺点是每次CPU对主存的访问都存在,这样,就占用了一部分总线时间;写穿式Write Through任一从CPU发出的写信号送到Cache的同时,也写入主存,以保证主存的数据能同步地更新;它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由于主存的慢速,降低了系统的写速度并占用了总线的时间; 回写式Copy Back为了克服贯穿式中每次数据写入时都要访问主存,从而导致系统写速度降低并占用总线时间的弊病,尽量减少对主存的访问次数,又有了回写式;它是这样工作的:数据一般只写到Cache,这样有可能出现Cache中的数据得到更新而主存中的数据不变数据陈旧的情况;但此时可在Cache 中设一标志地址及数据陈旧的信息,只有当Cache中的数据被再次更改时,才将原更新的数据写入主存相应的单元中,然后再接受再次更新的数据;这样保证了 Cache和主存中的数据不致产生冲突;ARM cache 策略Cache的写策略分为直写策略和回写策略;同时向cache行和相应的主存位置写数据,同时更新这两个地方的数据的方法称为直写策略writethrough,把数据写入cache行,不写入主存的或者只有当cache被替换时或清理cache行时才写入主存的策略称为回写策略writeback;采用回写策略时,当处理器cache命中,只向cache存储器写数据,不写入主存,主存里的数据就和cache里不一致,cache里的数据是最新的,主存里的数据是早前的;这就用cache存储器信息状态标志位了,当向cache存储器里某行写数据时,置相应行的信息标志脏位为1,那么主控制器下次访问cache存储器就知道cache里有主存没有的数据了,把数据写回到主存中去;当一个cache访问失效时,cache控制器必须从当前有效行中取出一个cache行存储从主存中取到的信息,被选中替换的cache行称为丢弃者,如果这个cache行中脏位为1则应把该cache行中的数据回写到主存中,而替换策略决定了那个cache行会被替换,在arm926ejs中ARM支持两种策略:轮转策略和伪随机策略;轮转策略就是取当前cache行的下一行,伪随机策略是控制器随机产生一个值;当cache失效时,ARM采取两种方式分配cache行,一种是读操作read-allocate还有一种是读-写分配策略read-write-allocate,当cache未命中时对于读操作策略,在对cache存储器读操作时才会分配cache行全相联Cache在全相联Cache中,存储的块与块之间,以及存储顺序或保存的存储器地址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程序可以访问很多的子程序、堆栈和段,而它们是位于主存储器的不同部位上;因此,Cache保存着很多互不相关的数据块,Cache必须对每个块和块自身的地址加以存储;当请求数据时,Cache控制器要把请求地址同所有地址加以比较,进行确认;这种Cache结构的主要优点是,它能够在给定的时间内去存储主存器中的不同的块,命中率高;缺点是每一次请求数据同Cache中的地址进行比较需要相当的时间,速度较慢; 直接映像Cache直接映像Cache不同于全相联Cache,地址仅需比较一次;在直接映像Cache中,由于每个主存储器的块在Cache中仅存在一个位置,因而把地址的比较次数减少为一次;其做法是,为Cache中的每个块位置分配一个索引字段,用Tag字段区分存放在Cache位置上的不同的块;单路直接映像把主存储器分成若干页,主存储器的每一页与Cache存储器的大小相同,匹配的主存储器的偏移量可以直接映像为Cache偏移量;Cache的Tag存储器偏移量保存着主存储器的页地址页号;以上可以看出,直接映像Cache优于全相联Cache,能进行快速查找,其缺点是当主存储器的组之间做频繁调用时,Cache控制器必须做多次转换;组相联Cache组相联Cache是介于全相联Cache和直接映像Cache之间的一种结构;这种类型的Cache使用了几组直接映像的块,对于某一个给定的索引号,可以允许有几个块位置,因而可以增加命中率和系统效率;。
cache原理
cache原理
Cache(缓存)是一种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大幅提升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下文将对Cache的基本原理、Cache的结构以及Cache的实现方式进行论述。
一、Cache的基本原理
Cache通常位于CPU和主内存之间,是一块较小的高速存储器。
它的作用是为了减少CPU访问主内存的次数,提高存取速度。
Cache 的原理是使用特定的技术在CPU和主内存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层,用以缓存CPU访问过的数据。
由于Cache的存储容量远远小于主内存,因此Cache通常只能把用户最近访问、最频繁访问的数据缓存起来,从而加快数据的存取速度,提高CPU的处理性能。
二、Cache的结构
Cache由内存块、标签存储器和替换算法三部分组成。
内存块主要存放缓存数据,标签存储器用于记录内存块中缓存数据的地址、标签信息以及有效位,替换算法用于当内存块满时选择一块内存块将其替换出去。
三、Cache的实现方式
Cache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映射和全相联映射。
直接映射是将主存中的数据一一映射到Cache中,只要知道主存中数据的地址,就可以直接找到Cache中的数据;而全相联映射则在Cache中设置一组控制位,将主存中的数据按照统一的算法映射到Cache的几个块中,在进行Cache搜索时,先查找控制位,再查找Cache中的数据,
以确定数据是否在Cache中。
四、总结
以上是Cache的原理和实现方式,Cache能有效的加快CPU的存取速度,提高处理性能。
只要掌握Cache的基本原理,就可以灵活运用,从而更好的提升计算机系统的效率。
刷cache原理
刷cache原理
刷Cache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计算机的局部性原理。
这个原理包括了时间
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
时间局部性是指,你正在访问的内容近期还很有可能被访问到。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通过预先将部分内容存储在高速缓存(Cache)中,来减少CPU访问主存的次数,从而减少CPU数据的读取时间。
空间局部性是指,你访问的内容在物理地址上都是接近的。
例如,在读取一个数组时,由于数组元素的访问模式是连续的,因此可以将这些元素存储在Cache中,以便更快地访问它们。
当CPU需要读取数据时,首先会检查该数据是否在Cache中。
如果数据在Cache中,CPU可以直接从Cache中获取数据,而不需要访问较慢的主存。
如果数据不在Cache中,CPU会从主存中读取数据,并将其复制到Cache 中,以便后续的访问。
此外,为了方便Cache和主存之间的信息交换,Cache和主存空间都被划
分为相等的区域。
例如,将主存中的一个512字节的区域称为一个块(block),Cache中存放一个主存块的区域称为行(line)。
为了表示
Cache行中的信息是否有效,每个行都有一个有效位。
通过将一行的有效位清零来淘汰这一行中所存储的主存块的操作称为冲刷(flush),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刷Cache。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计算机科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cache的基本原理
cache的基本原理缓存(cache)是一种用于存储临时数据的高速存储器,通常位于计算机的内部或接近CPU。
它具有快速的读写速度和较小的容量,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缓存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数据的局部性原理,将最常用的数据复制到高速存储器中,使CPU能够更快地访问这些数据,从而减少对慢速外部存储器的访问次数。
缓存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局部性原理、缓存一致性原理和替换策略。
1.局部性原理:局部性原理是缓存能够有效工作的基础。
程序在执行时的数据访问往往表现出两种局部性: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
时间局部性指的是一旦程序访问了某个数据,它在短时间内很可能再次被访问到;空间局部性指的是一旦程序访问了某个数据,它附近的数据也很可能会被访问。
缓存利用了时间局部性特征,将最近被CPU访问的数据复制到缓存中,以便下次CPU再次访问相同数据时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读取,避免了从主存中读取数据的延迟。
同时,缓存还利用了空间局部性特征,在CPU访问一个数据时,将它所在的数据块一并复制到缓存中,预先加载相邻的数据,提高数据的连续性访问。
2.缓存一致性原理:缓存一致性原理是指在多级缓存系统中,各级缓存之间需要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多级缓存系统中,数据可能被同时存储在多个级别的缓存中,当CPU修改了一个数据时,需要保证这个修改操作对其他缓存可见。
缓存一致性通过使用一致性协议来实现。
常见的一致性协议有:MESI协议(Modified、Exclusive、Shared、Invalid)和MOESI协议(Modified、Owned、Exclusive、Shared、Invalid)。
这些协议通过处理缓存之间的通信和同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避免了数据的冲突和错误。
3.替换策略:由于缓存容量有限,当缓存已满时,需要替换掉一个缓存行(Cache Line)来给新的数据腾出位置。
替换策略是决定哪个缓存行被替换的规则。
常见的替换策略有:随机替换、先进先出替换(FIFO)、最近最久未使用替换(LRU)等。
cache工作原理
cache工作原理1. 概述Cache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高速缓存存储器,用于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它位于主存和CPU之间,用于存储最常用的数据和指令。
Cache工作原理是通过在高速缓存中存储最常访问的数据,以便CPU能够更快地访问这些数据,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2. Cache的结构Cache通常由多级结构组成,其中包括L1、L2、L3等多级缓存。
每一级缓存都有不同的大小和访问速度,越挨近CPU的缓存级别越小且速度越快。
普通来说,L1缓存是最小且最快的,L3缓存是最大且最慢的。
3. Cache的工作原理当CPU需要访问数据时,它首先会检查L1缓存。
如果数据在L1缓存中找到,CPU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读取数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访问速度。
如果数据不在L1缓存中,CPU会继续检查更大的L2缓存,以此类推,直到找到数据或者最后一级缓存。
如果数据在任何一级缓存中找到,CPU会将数据加载到更挨近CPU的缓存级别中,并从缓存中读取数据。
如果数据在所有缓存中都找不到,CPU将从主存中读取数据,并将其加载到L1缓存中,以备将来的访问。
4. Cache的命中和未命中当CPU在缓存中找到所需的数据时,称为“命中”。
如果数据不在缓存中,称为“未命中”。
命中率是衡量缓存性能的重要指标。
高命中率意味着大部份数据都能够从缓存中读取,从而提高系统性能。
未命中率高则意味着缓存无法满足CPU的需求,导致频繁从主存中读取数据,降低系统性能。
5. Cache的替换策略当缓存满时,如果需要将新的数据加载到缓存中,就需要替换掉一部份已有的数据。
常用的替换策略有最近至少使用(LRU)、随机替换等。
LRU策略是指替换最近最长期未被访问的数据,以便为新的数据腾出空间。
6. Cache的写策略Cache的写策略包括写回(Write Back)和写直达(Write Through)两种方式。
写回策略是指当CPU修改缓存中的数据时,只会更新缓存数据,不会即将写回主存,而是等到缓存被替换出去时才写回主存。
CACHE的工作原理
CACHE的工作原理缓存(Cache)是一种用于存储临时数据的高速存储器,位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和主存之间,用于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访问速度。
缓存的工作原理基于局部性原理和存储等级原理。
1.局部性原理:缓存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计算机应用中的局部性原理。
局部性原理分为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两种:-时间局部性:当一个数据被访问后,有较大的概率它在不久的将来会再次被访问。
例如,计算机程序中的循环结构使得特定的代码块会多次被执行。
-空间局部性:当一个数据被访问后,其附近的数据很可能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被访问。
例如,数组的元素在内存中是连续存储的,因此访问一个数组元素时,它附近的元素通常也会被使用。
2.存储等级原理:存储等级原理指的是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器的分层结构,从更快速但更小容量的存储器到更慢速但更大容量的存储器。
存储等级从高到低一般可分为:寄存器、缓存、主存、辅助存储器(如硬盘)。
不同层次的存储器之间交换数据会有一定的延迟,通过引入缓存,可以减少CPU与主存之间的数据交换次数,提高系统的访问速度。
基于以上原理,缓存的工作原理如下:1.缓存地址映射:2.缓存替换算法:当缓存中已满时,如果需要将新的数据加载进来,就需要选择一部分缓存数据替换出去。
常用的缓存替换算法有:先进先出(FIFO)、最近最少使用(LRU)、最不经常使用(LFU)等。
这些算法的目标是尽量预测未来的访问模式,将可能再次访问的数据保留在缓存中。
3.缓存写策略:缓存的写策略包括写回(Write Back)和写直通(Write Through)两种:-写回:当CPU对缓存数据进行写操作时,只同时修改缓存中的数据,不立即写回主存。
当被修改的数据被替换出缓存时,再将缓存的数据写回主存。
-写直通:当CPU对缓存数据进行写操作时,同时修改缓存和主存中的数据。
这样做的好处是确保主存的数据始终与缓存一致,但也会导致频繁的主存访问,增加了延迟。
4.缓存一致性:缓存一致性是指多个缓存之间的数据一致性。
cache工作原理
cache工作原理一、引言Cache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高速缓存存储器,用于提高系统的访问速度。
它通过存储最常用的数据和指令,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快速访问。
本文将详细介绍Cache的工作原理,包括Cache的层次结构、替换策略、写回策略以及Cache一致性等。
二、Cache的层次结构Cache通常被组织成多级层次结构,以提供更高的访问速度。
常见的层次结构包括L1 Cache、L2 Cache和L3 Cache。
L1 Cache位于处理器核心内部,是最接近处理器的一级缓存,速度最快但容量较小。
L2 Cache位于处理器核心和主存之间,速度较快且容量较大。
L3 Cache则位于L2 Cache和主存之间,容量更大但速度相对较慢。
三、Cache的工作原理1. 缓存命中当处理器需要访问内存中的数据或者指令时,首先会在Cache中进行查找。
如果所需数据或者指令在Cache中存在,即发生了缓存命中,处理器可以直接从Cache中读取数据或者指令,避免了访问主存的延迟。
2. 缓存不命中如果所需数据或者指令不在Cache中,即发生了缓存不命中,处理器需要从主存中读取数据或者指令。
同时,处理器还会将主存中的一部份数据或者指令加载到Cache中,以便下次访问时能够直接命中。
3. 替换策略当Cache已满且需要加载新的数据或者指令时,就需要进行替换。
常见的替换策略有最近至少使用(LRU)、先进先出(FIFO)和随机替换等。
LRU策略会替换最近至少被访问的数据或者指令,而FIFO策略会替换最早被加载到Cache中的数据或者指令。
4. 写回策略当处理器对Cache中的数据进行修改时,有两种写回策略可供选择:写直达(Write-through)和写回(Write-back)。
写直达策略会立即将修改的数据写入主存,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但会增加总线流量和延迟。
写回策略则将修改的数据暂时保存在Cache中,惟独在被替换出Cache或者需要被其他处理器访问时才写回主存。
cache工作原理
cache工作原理一、概述Cache是计算机系统中常用的一种高速缓存技术,用于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它是位于CPU和主内存之间的一层存储,通过存储最常用的数据和指令,减少CPU等待数据的时间,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Cache的工作原理。
二、Cache的组成1. Cache结构Cache由多个Cache行组成,每一个Cache行包含一个标记(Tag)、一组数据(Data)和一些控制位(Valid、Dirty等)。
2. Cache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中通常存在多级Cache,如L1 Cache、L2 Cache等。
L1 Cache位于CPU内部,速度最快,容量较小;L2 Cache位于CPU外部,速度较慢,容量较大。
多级Cache的目的是在速度和容量之间进行平衡。
三、Cache的工作流程1. 访问过程当CPU需要读取数据时,首先会在Cache中查找。
如果数据在Cache中命中(Hit),则直接从Cache中读取;如果未命中(Miss),则需要从主内存中读取数据,并将数据存入Cache中。
2. 命中率命中率是衡量Cache性能的重要指标,表示CPU在访问时命中Cache的比例。
命中率越高,Cache的效果越好。
命中率可以通过统计命中次数和访问次数来计算。
3. 替换策略当Cache已满且需要存储新数据时,需要进行替换操作。
常见的替换策略有随机替换、先进先出(FIFO)替换和最近至少使用(LRU)替换等。
其中,LRU替换策略根据数据的访问情况来选择替换的数据,通常能够获得较好的性能。
4. 写操作Cache支持读写操作,当CPU进行写操作时,有两种方式:写回(Write Back)和写直达(Write Through)。
写回方式先将数据写入Cache,当Cache行被替换时才写回主内存;写直达方式直接将数据写入Cache和主内存。
写回方式可以减少主内存的写操作,提高性能。
四、Cache的优化技术1. Cache块大小Cache块大小的选择对性能有重要影响。
简述cache的工作原理
简述cache的工作原理Cache(缓存)是计算机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数据访问速度和效率。
Cache技术的最主要工作原理是将经常访问的数据存入到高速缓存中,以便在之后的访问中能够更快地读取。
下面将对Cache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Cache采用一种层次式存储结构,与主存储器进行数据交换。
当 CPU 需要访问内存中的某个单元时,Cache 先进行检索,若找到该单元,则直接将其读取。
若没有找到该单元,则需要将主存中的数据存储到 Cache 这一层以便之后的读取。
Cache的访问速度比主存储器快的多,因此通过将经常访问的数据存储到 Cache 中,CPU 可以更快地访问到数据并进行计算。
Cache 的工作原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读取阶段。
这一阶段当 CPU 发送请求到 Cache 时,Cache 先检查该内存地址是否在 Cache 中存在,如果存在,就直接将对应的数据传输给 CPU;如果不存在,则进入下一步操作。
2. 查找阶段。
这一阶段 Cache 将会扫描是否存在请求的内存地址,如果找到了,则返回该内存地址所对应的缓存块;如果没找到,则继续执行下一步操作。
3. 替换阶段。
这一步是针对 Cache 中的容量有限的情况,假如Cache中已经存储了足够多的数据,但是需要存储的数据之前并没有被缓存(称为Cache miss),因此需要将Cache中最近最少被使用的数据替换,并将这些新数据写入 Cache 中。
4. 写回周期。
这一阶段是指当 Cache 中的数据发生改变时,在下一次访问内存块时,Cache 不仅会将新数据传回内存存储,而且也会更新Cache 中相应的缓存块,确保 Cache 中的数据与内存中的数据保持同步。
通过上述过程,Cache 可以减少内存访问产生的时间延迟,从而加快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Cache miss 和 Cache 内存储器的容量限制,可以采取多级Cache 或 Cache 缓冲区的形式进行优化。
cache工作原理
cache工作原理概述:Cache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高速缓存,用于存储最近访问的数据,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它位于CPU和主存之间,作为CPU和主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的中间媒介。
本文将详细介绍Cache的工作原理。
一、Cache的基本原理:Cache的主要目的是减少CPU访问主存的次数,从而提高数据访问的速度。
Cache采用了一种局部性原理,即数据的访问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部性。
根据这个原理,Cache将最近访问的数据存储在高速存储器中,以便CPU快速获取。
二、Cache的结构:Cache的结构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Cache存储体、地址转换和替换策略。
1. Cache存储体:Cache存储体是Cache中存储数据的部分,它由一组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称为一个Cache块。
每个Cache块包含一个数据单元和一个标记单元。
数据单元用于存储数据,标记单元用于标识数据的地址。
2. 地址转换:地址转换是将CPU发出的主存地址转换为Cache存储体中的地址。
通常采用的地址转换方式是通过Cache的索引、标记和块内地址来实现。
索引用于定位Cache中的存储块,标记用于比较Cache中存储块的地址是否与CPU请求的地址相匹配,块内地址用于确定具体的数据位置。
3. 替换策略:当Cache存储体已满时,新的数据需要替换掉旧的数据。
替换策略是决定哪些数据应该被替换的策略。
常用的替换策略有随机替换、先进先出(FIFO)替换和最近最少使用(LRU)替换等。
三、Cache的工作流程:Cache的工作流程通常包括读取和写入两个过程。
1. 读取数据:当CPU需要读取数据时,首先会将地址发送给Cache。
Cache会根据地址进行索引和标记的比较,以确定是否存在所需的数据。
如果Cache中存在所需的数据,即命中(hit),则Cache会立即将数据返回给CPU。
如果Cache中不存在所需的数据,即未命中(miss),则Cache会向主存发送请求,将数据从主存读取到Cache中,并返回给CPU。
cache的基本原理
cache的基本原理Cache的基本什么是Cache?•Cache(缓存)是一种存储数据的技术,它提供了一种快速访问数据的方式。
•作为一种高速缓存,Cache通常是位于主存(main memory)和处理器之间的存储器,存储着最常用或者最近使用的数据。
•Cache通过减少对主存的访问,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Cache的工作原理•当程序需要访问数据时,计算机会优先检查Cache中是否存在需要的数据。
•如果Cache中有请求的数据,称为命中(hit),计算机直接从Cache中获取数据,而不必访问主存。
•如果Cache中没有请求的数据,称为未命中(miss),计算机就会从主存中读取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Cache中。
Cache的基本原理局部性原理•Cache的原理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局部性原理。
•局部性原理分为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时间局部性:如果程序中某个数据项被访问,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它极有可能再次被访问。
–空间局部性:如果程序中某个数据项被访问,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其附近的数据极有可能被访问。
•Cache利用局部性原理,将经常使用的数据存储在靠近处理器的快速存储器中,提高了数据的访问速度。
Cache的层次结构•Cache的设计通常采用多级层次结构,例如L1、L2、L3 Cache等。
–L1 Cache是离处理器最近的Cache,速度最快。
–L2 Cache位于L1 Cache之后,容量更大,速度较慢。
–L3 Cache相对L2 Cache再远一些,容量更大,速度更慢。
•多级Cache的设计是为了兼顾容量和速度的平衡,提高整体系统性能。
Cache的替换策略•Cache的容量是有限的,当Cache已满时,需要替换掉一些数据来为新数据腾出空间。
•常见的替换策略包括:–最近最少使用(LRU):替换最近最久未使用的数据。
–最不经常使用(LFU):替换使用频率最低的数据。
–随机替换:随机选择一个数据进行替换。
Cache的写策略•当处理器需要写入数据时,Cache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策略:–写回(write back):只将数据更新写入Cache,并在有需要时再一次性写回主存。
cache工作原理
cache工作原理1. 概述Cache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一种高速缓存存储器,用于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它位于CPU和主存之间,存储了最近访问的数据和指令,以便快速响应处理器的访问请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Cache的工作原理。
2. Cache的组成Cache由多个Cache行组成,每个Cache行包含一个标记(Tag)、一个有效位(Valid Bit)和一个数据块(Data Block)。
标记用于比较主存地址,有效位表示数据块是否有效。
3. Cache的工作流程当CPU需要读取数据时,首先会在Cache中查找。
如果数据在Cache中命中(Hit),则称为Cache命中,数据将直接从Cache中读取,称为Cache读取。
如果数据不在Cache中命中(Miss),则需要从主存中读取数据,称为主存读取,并将数据存入Cache中,称为Cache写入。
4. Cache命中Cache命中是指CPU访问的数据或指令在Cache中已经存在的情况。
Cache命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直接映射、全相联映射和组相联映射。
4.1 直接映射直接映射是最简单的Cache映射方式。
CPU的地址被划分为三个部分:标记(Tag)、组索引(Index)和块内偏移(Offset)。
CPU访问的地址首先被分成组索引和块内偏移,组索引用于在Cache中选择一个Cache行,然后标记用于比较以确定是否命中。
4.2 全相联映射全相联映射是最灵活的Cache映射方式。
CPU的地址被划分为两个部分:标记(Tag)和块内偏移(Offset)。
每个Cache行的标记与CPU地址的标记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命中。
4.3 组相联映射组相联映射是直接映射和全相联映射的折中方案。
CPU的地址被划分为三个部分:标记(Tag)、组索引(Index)和块内偏移(Offset)。
组相联映射将Cache分为多个组,每个组由多个Cache行组成。
CPU地址的组索引用于选择一个组,然后在该组中选择一个Cache行进行标记比较。
cache工作原理
cache工作原理一、概述Cache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高速缓存存储器,用于提高数据访问的速度。
它位于CPU和主存之间,存储最近经常访问的数据和指令。
本文将详细介绍Cache 的工作原理。
二、Cache的组成Cache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Cache存储体、地址转换部件和替换策略。
1. Cache存储体:Cache存储体由若干个Cache块组成,每个Cache块可存储一个数据块或指令块。
每个Cache块还包含一个标签字段,用于存储主存中对应数据块或指令块的地址。
2. 地址转换部件:地址转换部件用于将CPU发出的逻辑地址转换为Cache存储体中的物理地址。
它通常包括地址分解和标签比较两个步骤。
地址分解将逻辑地址分解为标签、索引和块内偏移三个部分,标签用于与Cache存储体中的标签字段进行比较,索引用于确定在Cache存储体中的哪个Cache块中查找,块内偏移用于确定数据或指令在Cache块中的位置。
3. 替换策略:当Cache存储体已满时,新的数据或指令需要替换掉原有的数据或指令。
替换策略决定了替换的规则,常见的替换策略有最近最少使用(LRU)和先进先出(FIFO)等。
三、Cache的工作过程Cache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读取和写入两个阶段。
1. 读取阶段当CPU需要读取数据或指令时,首先会将逻辑地址发送给Cache。
Cache的地址转换部件将逻辑地址分解为标签、索引和块内偏移,并与Cache存储体中的标签进行比较。
如果标签匹配,即命中Cache,那么Cache会将对应的数据或指令块发送给CPU。
如果标签不匹配,即未命中Cache,那么CPU会将请求发送给主存,并将主存返回的数据或指令块存储到Cache中,同时更新对应的标签字段。
2. 写入阶段当CPU需要写入数据时,首先会将逻辑地址发送给Cache。
Cache的地址转换部件将逻辑地址分解为标签、索引和块内偏移,并与Cache存储体中的标签进行比较。
如果标签匹配,即命中Cache,那么Cache会将对应的数据块更新,并将更新后的数据块同时写入主存。
cache工作原理
cache工作原理一、概述Cache是计算机系统中一种高速缓存存储器,用于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它位于CPU和主内存之间,存储了最常访问的数据和指令。
Cache工作原理是通过在CPU和主内存之间建立一个较小但更快的存储器层次结构,减少对主内存的访问次数,从而加快数据的读取和写入速度。
二、Cache的结构Cache分为多级,通常包括L1、L2、L3等级别。
L1 Cache挨近CPU,速度最快,但容量较小;L2 Cache速度稍慢,容量较大;L3 Cache速度最慢,容量最大。
数据在Cache中按照块的形式存储,每一个块包含一个数据单元和一个标记单元。
标记单元用于标记块中存储的数据是否有效。
三、Cache的工作原理1. 缓存命中当CPU需要访问某个数据或者指令时,首先会在Cache中查找。
如果数据在Cache中存在,即缓存命中,CPU可以直接从Cache中读取数据,避免了访问主内存的开消,提高了访问速度。
2. 缓存未命中如果数据在Cache中不存在,即缓存未命中,CPU需要从主内存中读取数据,并将其存储到Cache中。
此时,CPU会根据一定的算法将主内存中的数据块加载到Cache中的某个位置,并更新标记单元。
3. 替换策略当Cache已满时,如果需要加载新的数据块,就需要替换掉Cache中的某个旧的数据块。
常见的替换策略有:最近至少使用(LRU)、先进先出(FIFO)和随机替换等。
这些策略根据数据的访问频率和时间顺序来选择替换哪个数据块。
4. 写回和写直达当CPU对Cache中的数据进行写操作时,有两种策略:写回和写直达。
写回是指将修改后的数据仅写入Cache,而不即将写入主内存,这样可以减少写操作对性能的影响。
写直达是指将修改后的数据同时写入Cache和主内存,保持Cache和主内存的一致性。
5. Cache一致性Cache一致性是指多个Cache之间数据的一致性。
当多个CPU同时访问同一块数据时,可能会浮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cache工作原理
cache工作原理概述:Cache(缓存)是一种用于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
它通过存储最常用的数据,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快速访问,减少对主存储器的访问次数,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Cache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
一、Cache的基本原理1.1 数据局部性原理Cache的设计基于数据局部性原理。
数据局部性包括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
时间局部性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同一数据被多次访问的概率较大;空间局部性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与已访问数据相邻的数据被访问的概率较大。
1.2 Cache结构Cache通常由多级组成,每一级称为Cache层。
Cache层次结构通常包括L1、L2、L3等多级Cache。
L1 Cache离处理器最近,速度最快,但容量较小;L2 Cache次之,容量较大;L3 Cache则容量更大,但速度较慢。
不同级别的Cache之间通过总线或者互联网络连接。
1.3 缓存行Cache中的数据以缓存行为单位进行存储和管理。
缓存行是Cache中最小的可读写单位,通常为2的幂次方大小,如64字节或者128字节。
缓存行的大小决定了Cache的粒度。
1.4 缓存映射方式Cache中的数据通过地址映射方式进行访问。
常见的缓存映射方式有直接映射、全相联映射和组相联映射。
直接映射将主存地址直接映射到Cache中;全相联映射将主存地址的所有位都用于Cache索引;组相联映射将主存地址划分为多个组,每一个组内部采用全相联映射方式。
二、Cache的工作过程2.1 Cache读取数据当处理器需要读取数据时,首先会在Cache中查找。
如果数据在Cache中命中(hit),则直接从Cache中读取数据;如果未命中(miss),则需要从主存储器中读取数据,并将数据存入Cache中。
2.2 Cache写入数据当处理器需要写入数据时,首先会在Cache中查找。
如果数据在Cache中命中,则直接写入Cache;如果未命中,则需要从主存储器中读取该数据块,并将数据写入Cache。
简述cache的工作原理
简述cache的工作原理Cache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高速缓存,用于存储和提供快速访问最常用数据的内存。
它扮演着缓解内存访问速度与处理器速度间的差异的角色,是提高计算机性能的关键组件。
Cache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以下几个步骤来概括:1. 局部性原理:局部性原理是Cache工作的基础。
计算机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对内存的访问具有局部性的特点。
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局部性: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
时间局部性指的是在最近的时间内,访问过的数据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被访问;空间局部性指的是在一些时间点访问的一些数据,很可能与其相邻的数据在不久后也会被访问。
2.层次化结构: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器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访问速度和容量不同。
通常,计算机系统会将存储器分为三个层次:主存、缓存和辅存。
主存是CPU能够直接访问的存储器,但相对于CPU的处理速度而言,主存的访问速度较慢。
缓存是介于主存和CPU之间的一层高速存储器,用于存储最常用的数据。
辅存是指硬盘等较慢的存储介质,主要用于存储大量的数据。
3.缓存映射:缓存映射是缓存的一种管理方式,主要将主存中的数据映射到缓存中的一些位置。
常见的映射方式有:直接映射、全相联映射和组相联映射。
直接映射是将主存的每个数据块映射到缓存的一些固定位置;全相联映射是将主存的每个数据块可以映射到缓存的任意位置;组相联映射是将主存的数据块分成多个组,每个组内的数据块可以映射到缓存的任意位置。
映射方式选择的原则是在保证较高的访存命中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硬件成本和延迟。
4. 缓存命中与缓存失效:当CPU访问一些数据时,Cache会首先查找该数据是否存在于缓存中。
如果存在,即发生了缓存命中,CPU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读取数据,避免了访问主存的时间延迟;如果不存在,即发生了缓存失效,CPU需要从主存中读取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缓存中,以供将来的访问。
缓存命中率是衡量缓存效果的重要指标,命中率越高,表示CPU能够更频繁地从缓存中获取数据,提高了系统的执行效率。
cache工作原理
cache工作原理一、概述Cache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高速缓存,用于加快数据访问速度。
它通过存储最近时常访问的数据副本,减少了对主存的访问次数,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Cache的工作原理。
二、Cache的层次结构在计算机系统中,Cache通常被组织成多级层次结构,包括L1、L2、L3等多级缓存。
L1 Cache位于处理器核心内部,速度最快,容量较小;L2 Cache位于处理器核心外部,速度较慢,容量较大;L3 Cache则位于处理器芯片上,容量更大,速度更慢。
这种层次结构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利用Cache的优势,并满足不同级别的数据访问需求。
三、Cache的工作原理1. 局部性原理Cache的工作原理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局部性原理,即在一段时间内,程序倾向于访问相邻的内存地址。
这种局部性可以分为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
时间局部性指的是程序在一段时间内多次访问同一内存地址;空间局部性指的是程序在一段时间内多次访问相邻的内存地址。
2. 缓存命中与缓存失效当程序需要访问某个内存地址时,Cache会首先检查该地址是否在Cache中。
如果在Cache中找到了对应的数据副本,就称为缓存命中;如果没有找到,则称为缓存失效。
缓存命中可以显著提高数据访问速度,而缓存失效则需要从主存中加载数据,速度较慢。
3. 缓存替换策略当Cache已满并且需要加载新的数据时,就需要进行缓存替换。
常见的缓存替换策略有最近至少使用(LRU)、先进先出(FIFO)和随机替换等。
LRU策略将替换最近最久未使用的数据,而FIFO策略则替换最早进入Cache的数据。
4. 写策略Cache的写策略有两种:写回和写直达。
写回策略指的是只在Cache中修改数据,并在数据被替换出Cache时才将数据写回主存;写直达策略则是在Cache和主存同时进行数据的修改。
写回策略可以减少对主存的写操作,提高系统性能。
5. Cache一致性由于Cache的存在,可能导致多个Cache中的数据不一致。
cache工作原理
cache工作原理一、概述Cache(缓存)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高速存储器,用于暂时存储频繁访问的数据,以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Cache工作原理是通过在CPU和主存之间增加一层高速缓存,减少CPU访问主存的次数,从而加快数据的读取和写入速度。
二、Cache的层次结构Cache的层次结构通常分为三级:L1 Cache、L2 Cache和L3 Cache。
L1 Cache与CPU直接相连,速度最快,容量最小;L2 Cache位于L1 Cache之后,速度稍慢,容量适中;L3 Cache位于L2 Cache之后,速度最慢,容量最大。
不同级别的Cache按照速度、容量和成本来进行权衡。
三、Cache的工作原理1. 局部性原理Cache的工作原理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局部性原理。
局部性原理分为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
时间局部性指的是当一个数据被访问后,它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再次被访问;空间局部性指的是当一个数据被访问后,与它相邻的数据也可能被访问。
2. 缓存命中当CPU需要读取或者写入数据时,首先会在Cache中进行查找。
如果所需数据在Cache中已经存在,称为缓存命中(Cache Hit),CPU可以直接从Cache中读取或者写入数据,速度非常快。
3. 缓存未命中如果所需数据不在Cache中,称为缓存未命中(Cache Miss)。
此时,CPU需要从主存中读取或者写入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Cache中,以供下次访问。
缓存未命中会导致额外的延迟,因为主存的访问速度相对较慢。
4. 缓存替换策略当Cache已满时,需要替换其中的某些数据以腾出空间存储新的数据。
常见的缓存替换策略有最近至少使用(Least Recently Used, LRU)、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 FIFO)等。
LRU策略会替换最近最长期未被访问的数据,而FIFO策略会替换最早进入Cache的数据。
5. 写策略Cache的写策略有写回(Write Back)和写直达(Write Through)两种。
简述cache的工作原理
简述cache的工作原理Cache是一种高速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或计算设备中经常访问的数据,以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它通过在主存和中央处理器之间插入一层相对较小但速度更快的存储器来实现。
Cache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局部性原理。
局部性原理包括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
时间局部性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一个数据被访问过,那么它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再次被访问。
空间局部性指的是如果一个数据被访问过,那么它附近的数据也有很大可能性会被访问。
Cache将主存中的数据按块大小分割存储在高速的存储器中。
当CPU访问数据时,首先会查询Cache。
如果数据在Cache 中找到(命中),则直接从Cache中读取数据,从而提高访问速度。
如果数据不在Cache中(不命中),则需要从主存中读取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Cache中,以供后续访问使用。
Cache通过使用一组高速缓存线(Cache Line),将主存中的块数据存储在Cache中。
当CPU请求数据时,Cache控制电路根据给定的地址,先比较Cache中保存的标记(Tag)和块地址,以检查所请求的数据是否在Cache中。
如果命中,Cache会返回对应的数据给CPU,这个过程速度非常快。
如果不命中,Cache将发出信号,通过总线从主存中读取相应的块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Cache中相应的位置。
同时,Cache还可能采取一些策略来保持最近被访问的数据,以提高数据访问效率。
Cache优化了计算机系统的性能,通过减少对主存的访问次数,提高了数据访问速度。
但是,Cache的大小和替换算法等因素也会影响其性能,需要在设计和配置中进行权衡和调整。
cache工作原理
cache工作原理1. 引言Cache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高速缓存存储器,用于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它位于主存和处理器之间,通过存储最常用的数据和指令,减少对主存的访问次数,从而加快程序的执行速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Cache的工作原理,包括Cache的层次结构、替换策略、写策略和一致性。
2. Cache的层次结构Cache通常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容量和速度不同。
常见的层次结构包括L1 Cache、L2 Cache和L3 Cache。
L1 Cache位于处理器内部,容量较小但速度非常快,用于存储最常用的数据和指令。
L2 Cache位于处理器和主存之间,容量较大但速度较慢,用于存储次常用的数据和指令。
L3 Cache位于处理器和主存之间,容量更大但速度更慢,用于存储较少使用的数据和指令。
3. Cache的替换策略当Cache已满时,如果需要存储新的数据,就需要替换掉已有的数据。
常见的替换策略有最近最少使用(LRU)、最不经常使用(LFU)和随机替换(Random)。
LRU策略替换掉最长时间未被使用的数据,LFU策略替换掉使用频率最低的数据,随机替换策略随机选择一个数据进行替换。
选择适合的替换策略可以提高Cache的命中率,减少对主存的访问次数。
4. Cache的写策略Cache的写策略决定了何时将数据写回主存。
常见的写策略有写回(Write Back)和写直达(Write Through)。
写回策略在Cache被替换时才将数据写回主存,而写直达策略在每次更新Cache时都将数据写回主存。
写回策略可以减少对主存的写操作次数,提高系统性能,但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写直达策略可以保证数据一致性,但会增加对主存的访问延迟。
5. Cache的一致性由于Cache的存在,可能导致多个处理器同时访问同一块主存数据时出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用一致性协议,常见的有MESI协议。
MESI协议通过维护每个Cache行的状态(修改、独占、共享、无效)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虽然CPU主频的提升会带动系统性能的改善,但系统性能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CPU,还与系统架构、指令结构、信息在各个部件之间的传送速度及存储部件的存取速度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与CPU/内存之间的存取速度有关。
若CPU工作速度较高,但内存存取速度相对较低,则造成CPU等待,降低处理速度,浪费CPU的能力。
如500MHz的PⅢ,一次指令执行时间为2ns,与其相配的内存(SDRAM)存取时间为10ns,比前者慢5倍,CPU和PC的性能怎么发挥出来?如何减少CPU与内存之间的速度差异?有4种办法:一种是在基本总线周期中插入等待,但这样会浪费CPU的能力。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存取时间较快的SRAM作存储器,这样虽然解决了CPU与存储器间速度不匹配的问题,但却大幅提升了系统成本。
第3种方法是在慢速的DRAM和快速CPU之间插入一速度较快、容量较小的SRAM,起到缓冲作用;使CPU既可以以较快速度存取SRAM中的数据,又不使系统成本上升过高,这就是Cache法。
还有一种方法,采用新型存储器。
目前,一般采用第3种方法。
它是PC系统在不大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使性能提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技术。
本文简介了Cache的概念、原理、结构设计以及在PC及CPU中的实现。
Cache的工作原理Cache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程序访问的局部性。
对大量典型程序运行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间隔内,由程序产生的地址往往集中在存储器逻辑地址空间的很小范围内。
指令地址的分布本来就是连续的,再加上循环程序段和子程序段要重复执行多次。
因此,对这些地址的访问就自然地具有时间上集中分布的倾向。
数据分布的这种集中倾向不如指令明显,但对数组的存储和访问以及工作单元的选择都可以使存储器地址相对集中。
这种对局部范围的存储器地址频繁访问,而对此范围以外的地址则访问甚少的现象,就称为程序访问的局部性。
根据程序的局部性原理,可以在主存和CPU通用寄存器之间设置一个高速的容量相对较小的存储器,把正在执行的指令地址附近的一部分指令或数据从主存调入这个存储器,供CPU在一段时间内使用。
这对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有很大的作用。
这个介于主存和CPU之间的高速小容量存储器称作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系统正是依据此原理,不断地将与当前指令集相关联的一个不太大的后继指令集从内存读到Cache,然后再与CPU高速传送,从而达到速度匹配。
CPU对存储器进行数据请求时,通常先访问Cache。
由于局部性原理不能保证所请求的数据百分之百地在Cache中,这里便存在一个命中率。
即CPU在任一时刻从Cache中可靠获取数据的几率。
命中率越高,正确获取数据的可靠性就越大。
一般来说,Cache的存储容量比主存的容量小得多,但不能太小,太小会使命中率太低;也没有必要过大,过大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当容量超过一定值后,命中率随容量的增加将不会有明显地增长。
只要Cache的空间与主存空间在一定范围内保持适当比例的映射关系,Cache 的命中率还是相当高的。
一般规定Cache与内存的空间比为4:1000,即128kB Cache可映射32MB内存;256kB Cache可映射64MB内存。
在这种情况下,命中率都在90%以上。
至于没有命中的数据,CPU只好直接从内存获取。
获取的同时,也把它拷进Cache,以备下次访问。
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通常由相联存储器实现。
相联存储器的每一个存储块都具有额外的存储信息,称为标签(Tag)。
当访问相联存储器时,将地址和每一个标签同时进行比较,从而对标签相同的存储块进行访问。
Cache的3种基本结构如下:全相联Cache在全相联Cache中,存储的块与块之间,以及存储顺序或保存的存储器地址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程序可以访问很多的子程序、堆栈和段,而它们是位于主存储器的不同部位上。
因此,Cache保存着很多互不相关的数据块,Cache必须对每个块和块自身的地址加以存储。
当请求数据时,Cache控制器要把请求地址同所有地址加以比较,进行确认。
这种Cache结构的主要优点是,它能够在给定的时间内去存储主存器中的不同的块,命中率高;缺点是每一次请求数据同Cache中的地址进行比较需要相当的时间,速度较慢。
直接映像Cache直接映像Cache不同于全相联Cache,地址仅需比较一次。
在直接映像Cache中,由于每个主存储器的块在Cache中仅存在一个位置,因而把地址的比较次数减少为一次。
其做法是,为Cache中的每个块位置分配一个索引字段,用Tag字段区分存放在Cache位置上的不同的块。
单路直接映像把主存储器分成若干页,主存储器的每一页与Cache存储器的大小相同,匹配的主存储器的偏移量可以直接映像为Cache偏移量。
Cache的Tag 存储器(偏移量)保存着主存储器的页地址(页号)。
以上可以看出,直接映像Cache优于全相联Cache,能进行快速查找,其缺点是当主存储器的组之间做频繁调用时,Cache控制器必须做多次转换。
组相联Cache组相联Cache是介于全相联Cache和直接映像Cache之间的一种结构。
这种类型的Cache使用了几组直接映像的块,对于某一个给定的索引号,可以允许有几个块位置,因而可以增加命中率和系统效率。
Cache与DRAM存取的一致性在CPU与主存之间增加了Cache之后,便存在数据在CPU和Cache及主存之间如何存取的问题。
读写各有2种方式。
贯穿读出式(Look Through)该方式将Cache隔在CPU与主存之间,CPU对主存的所有数据请求都首先送到Cache,由Cache自行在自身查找。
如果命中,则切断CPU对主存的请求,并将数据送出;不命中,则将数据请求传给主存。
该方法的优点是降低了CPU对主存的请求次数,缺点是延迟了CPU对主存的访问时间。
旁路读出式(Look Aside)在这种方式中,CPU发出数据请求时,并不是单通道地穿过Cache,而是向Cache 和主存同时发出请求。
由于Cache速度更快,如果命中,则Cache在将数据回送给CPU的同时,还来得及中断CPU对主存的请求;不命中,则Cache不做任何动作,由CPU直接访问主存。
它的优点是没有时间延迟,缺点是每次CPU对主存的访问都存在,这样,就占用了一部分总线时间。
写穿式(Write Through)任一从CPU发出的写信号送到Cache的同时,也写入主存,以保证主存的数据能同步地更新。
它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由于主存的慢速,降低了系统的写速度并占用了总线的时间。
回写式(Copy Back)为了克服贯穿式中每次数据写入时都要访问主存,从而导致系统写速度降低并占用总线时间的弊病,尽量减少对主存的访问次数,又有了回写式。
它是这样工作的:数据一般只写到Cache,这样有可能出现Cache中的数据得到更新而主存中的数据不变(数据陈旧)的情况。
但此时可在Cache 中设一标志地址及数据陈旧的信息,只有当Cache中的数据被再次更改时,才将原更新的数据写入主存相应的单元中,然后再接受再次更新的数据。
这样保证了Cache和主存中的数据不致产生冲突。
Cache的分级体系设计微处理器性能由如下几种因素估算:性能=k(fⅹ1/CPI-(1-H)ⅹN)式中:k为比例常数,f为工作频率,CPI为执行每条指令需要的周期数,H 为Cache的命中率,N为存储周期数。
虽然,为了提高处理器的性能,应提高工作频率,减少执行每条指令需要的周期数,提高Cache的命中率。
同时分发多条指令和采用乱序控制,可以减少CPI 值;采用转移预测和增加Cache容量,可以提高H值。
为了减少存储周期数N,可采用高速的总线接口和不分块的Cache方案。
以前提高处理器的性能,主要靠提高工作频率和提高指令级的并行度,今后则主要靠提高Cache的命中率。
设计出无阻塞Cache分级结构。
Cache分级结构的主要优势在于,对于一个典型的一级缓存系统的80%的内存申请都发生在CPU内部,只有20%的内存申请是与外部内存打交道。
而这20%的外部内存申请中的80%又与二级缓存打交道。
因此,只有4%的内存申请定向到DRAM中。
Cache分级结构的不足在于高速缓存组数目受限,需要占用线路板空间和一些支持逻辑电路,会使成本增加。
综合比较结果还是采用分级Cache。
L1 Cache的设计有在片一级分离和统一设计两种方案。
Intel、AMD、原DEC等公司将L1 Cache设计成指令Cache与数据Cache分离型。
因为这种双路高速缓存结构减少了争用高速缓存所造成的冲突,改进了处理器效能,以便数据访问和指令调用在同一时钟周期内进行。
但是,仅依靠增加在片一级Cache的容量,并不能使微处理器性能随之成正比例地提高,还需设置二级Cache。
在L1 Cache结构方面,一般采用回写式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
目前,L1 Cache 容量有加大的趋势。
L2 Cache的设计分芯片内置和外置两种设计。
如AMD K6-3内置的256kB L2 Cache与CPU同步工作。
外置L2 Cache,一般都要使二级Cache与CPU实现紧密耦合,并且与在片一级Cache形成无阻塞阶层结构。
同时还要采用分离的前台总线(外部I/O总线)和后台总线(二级Cache总线)模式。
显然,将来随着半导体集成工艺的提高,如果CPU与二级Cache集成在单芯片上,则CPU与二级Cache的耦合效果可能更佳。
由于L2 Cache内置,因此,还可以在原主板上再外置大容量缓存1MB~2MB,它被称为L3 Cache。
PC中的Cache技术的实现PC中Cache的发展是以80386为界的。
结语目前,PC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是CPU主频越做越高,系统架构越做越先进,而主存DRAM的结构和存取时间改进较慢。
因此,Cache技术愈显重要,在PC系统中Cache越做越大。
广大用户已把Cache做为评价和选购PC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小结了Cache的源脉。
希望可以给广大用户一个较系统的参考。
速缓冲存储器Cache是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器,它的容量比内存小但交换速度快。
在Cache中的数据是内存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是短时间内CPU即将访问的,当CPU调用大量数据时,就可避开内存直接从Cache中调用,从而加快读取速度。
由此可见,在CPU中加入Cache是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整个内存储器(Cache+内存)就变成了既有Cache的高速度,又有内存的大容量的存储系统了。
Cache 对CPU的性能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CPU的数据交换顺序和CPU与Cache间的带宽引起的。
高速缓存的工作原理1、读取顺序CPU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从Cache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读取并送给CPU 处理;如果没有找到,就用相对慢的速度从内存中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块调入Cache中,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Cache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