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现代数学概观-二十世纪的数学
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本目录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阅读与思考集合中元素的个数1.2函数及其表示阅读与思考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1.3函数的基本性质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指数函数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2.2对数函数阅读与思考对数的发明探究也发现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2.3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函数与方程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方程的近似解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阅读与思考画法几何与蒙日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探究与发现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阅读与思考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3.2直线的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阅读与思考笛卡儿与解析几何第四章圆与方程4.1圆的方程阅读与思考坐标法与机器证明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空间直角坐标系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高二数学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算法与程序框图1.2基本算法语句1.3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第二章统计2.1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1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古典概型3.3几何概型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高二数学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 .1任意角和弧度制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阅读与思考三角学与天文学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探究与发现函数y=Asin(ωx+φ)及函数y=Acos(ωx+φ)探究与发现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信息技术应用1.5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阅读与思考振幅、周期、频率、相位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阅读与思考向量及向量符号的由来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向量的运算(运算律)与图形性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角函数表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高二数学选修1-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阅读与思考“且”“或”“非”与“交”“并”“补”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3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变化率与导数3.2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高二数学选修1-2 第一章统计案例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阅读与思考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信息技术应用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高二数学选修2-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2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3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4抛物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高二数学选修2-2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变化率与导数1.2导数的计算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定积分的概念1.6微积分基本定理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高二数学选修3-1 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一古埃及的数学二两河流域的数学三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第二讲古希腊数学一希腊数学的先行者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欧几里得与《原本》四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一《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二《九章算术》三大衍求一术四中国古代数学家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一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二笛卡儿坐标系三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四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一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三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一分析的化身──欧拉二数学王子──高斯第七讲千古谜题一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二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三伽罗瓦与群论四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一古代的无穷观念二无穷集合论的创立三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一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二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三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高二数学选修3-3 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二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三球面的对称性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一球面上的距离二球面上的角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一极与赤道二球面二角形三球面三角形1.球面三角形2.三面角3.对顶三角形4.球极三角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一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二、球面“等腰”三角形三球面三角形的周长四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1.“边边边”(s.s.s)判定定理2.“边角边”(s.a.s.)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判定定理4.“角角角”(a.a.a.)判定定理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一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三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1.向量的向量积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三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四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二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三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阅读与思考非欧几何简史高二数学选修4-1 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圆周角定理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三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四弦切角的性质五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一平行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高二数学选修4-2 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1.旋转变换2.反射变换3.伸缩变换4.投影变换5.切变变换(二)变换、矩阵的相等二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三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一)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一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二矩阵乘法的性质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一逆变换与逆矩阵1.逆变换与逆矩阵2.逆矩阵的性质二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三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探索与发现三阶矩阵与三阶行列式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一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二特征向量的应用1.Anα的简单表示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高三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1.2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第二章数列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信息技术应用2.2等差数列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等比数列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阅读与思考九连环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3.4基本不等式高三数学选修2-3 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3二项式定理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正态分布信息技术应用μ,σ对正态分布的影响第三章统计案例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高三数学选修3-4 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一平面刚体运动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二对称变换1.对称变换的定义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三平面图形的对称群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一n元对称群Sn 二多项式的对称变换三抽象群的概念1.群的一般概念2.直积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一带饰和面饰二化学分子的对称群三晶体的分类四伽罗瓦理论高三数学选修4-4 第一讲坐标系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极坐标系三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四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第二讲参数方程一曲线的参数方程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四渐开线与摆线高三数学选修4-5 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一不等式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基本不等式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绝对值不等式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第二讲讲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法二综合法与分析法三反证法与放缩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一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二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三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一数学归纳法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高三数学选修4-6 第一讲整数的整除一整除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2.带余除法3.素数及其判别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最大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三算术基本定理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一同余1.同余的概念2.同余的性质二剩余类及其运算三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四一次同余方程五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弃九验算法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三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一信息的加密与去密二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高三数学选修4-7 第一讲优选法一什么叫优选法二单峰函数三黄金分割法——0.618法1.黄金分割常数2.黄金分割法——0.618法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研究简史四分数法1.分数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2.分数法的最优性五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1.对分法2.盲人爬山法3.分批试验法4.多峰的情形六多因素方法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2.平行线法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一正交试验设计法1.正交表2.正交试验设计3.试验结果的分析4.正交表的特性二正交试验的应用高三数学选修4-9 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一风险与决策的关系二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1.风险(平均损失)2.平均收益3.损益矩阵4.风险型决策探究与发现风险相差不大时该如何决策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一马尔可夫链简介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二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三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3.平稳准则的应用案例。
现代数学大观
现代数学大观
现代数学大观是指对现代数学各个分支以及其发展和应用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性阐述和总结的著作或参考资料。
现代数学大观主要目的是梳理和分类现代数学的各个分支,介绍其基本概念、理论构建、重要结果和应用,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现代数学大观一般涵盖以下几个主要分支:数理逻辑、集合论、数论、代数、几何、拓扑、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在每个分支中,会对其中的重要概念、定理和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并配以具体例子和应用,以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内容。
现代数学大观的编写一般需要涵盖大量的学科知识,并且要结合各个分支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数学发展的历史和特点,因此对编写者的数学知识和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
现代数学大观是数学工作者、教师、学生及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能够提供全面的数学知识和信息,并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应用现代数学的各个领域。
(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B版)
(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B版)(人教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B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集合的概念1.1.2集合的表示方法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集合之间的关系1.2.2集合的运算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第二章函数2.1函数2.1.1函数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1.3函数的单调性2.1.4函数的奇偶性2.1.5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象(选学)2.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2.2.3待定系数法2.3函数的应用(Ⅰ)2.4函数与方程2.4.1函数的零点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函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3.1指数与指数函数3.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3.1.2指数函数3.2对数与对数函数3.2.1对数及其运算3.2.2对数函数3.2.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幂函数3.4函数的应用(Ⅱ)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对数的发明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空间几何体1.1.1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1.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投影与直观图1.1.5三视图1.1.6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柱、锥、台和球的体积实习作业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2.3空间中的垂直关系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散发着数学芳香的碑文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1.1数轴上的基本公式2.1.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直线的方程2.2.1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2.2.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点到直线的距离2.3圆的方程2.3.1圆的标准方程2.3.2圆的一般方程2.3.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空间直角坐标系2.4.1空间直角坐标系2.4.2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笛卡儿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算法与程序框图1.1.1算法的概念1.1.2程序框图1.1.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基本算法语句1.2.1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条件语句1.2.3循环语句1.3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我国古代数学家秦九韶附录1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框图和程序附录2Scilab部分函数指令表第二章统计2.1随机抽样2.1.2系统抽样2.1.4数据的收集2.2用样本估计总体2.2.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变量的相关性2.3.1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蚂蚁和大象谁的力气更大附录随机数表第三章概率3.1事件与概率3.1.1随机现象3.1.2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3.1.3频率与概率3.1.4概率的加法公式3.2古典概型3.2.1古典概型3.2.2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3.3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几何概型3.3.2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概率的应用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概率论的起源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Ⅱ)1.1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角的概念的推广1.1.2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三角函数的定义1.2.2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诱导公式1.3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1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2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3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教学建模活动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三角学的发展第二章平面向量2.1向量的线性运算2.1.1向量的概念2.1.2向量的加法2.1.3向量的减法2.1.4数乘向量2.1.5向量共线的条件与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3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向量的应用2.4.1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和角公式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倍角公式3.2.2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和角公式与旋转对称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正弦定理1.1.2余弦定理1.2应用举例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亚历山大时期的三角测量第二章数列2.1数列2.1.1数列2.1.2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等差数列2.2.1等差数列2.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等比数列2.3.1等比数列2.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级数趣题无穷与悖论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2不等式的性质3.2均值不等式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3.5.2简单线性规划本章小结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与量词1.1.1命题1.1.2量词1.2基本逻辑联结词1.2.1“且”与“或”1.2.2“非”(否定)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命题的四种形式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什么是数理逻辑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1.2椭圆的几何性质2.2双曲线2.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2.2.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3抛物线2.3.1抛物线级其标准方程2.3.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圆锥面与圆锥曲线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导数3.1.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3.1.2瞬时速度与导数3.1.3导数的几何意义3.2导数的运算3.2.1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3.2.2导数公式表3.2.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3.3导数的应用3.3.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3.3.2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3.3.3导数的实际应用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微积分与极限思想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独立性检验1.2回归分析本章小结“回归”一词的由来附表相关性检验的临界值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综合法与分析法2.2.2反证法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原本》与公理化思想数学证明的机械化——机器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1实数系3.1.2复数的引入3.2复数的运算3.2.1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2.2复数的乘法和除法本章小结复平面与高斯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冯·诺伊曼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与量词1.1.1命题1.1.2量词1.2基本逻辑联结词1.2.1“且”与“或”1.2.2“非”(否定)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什么是数理逻辑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1.1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直线与圆锥曲线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圆锥面与圆锥曲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两个向量的数量积3.1.4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二面角及其度量3.2.5距离(选学)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向量的叉积及其性质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导数1.1.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瞬时速度与导数1.1.3导数的几何意义1.2导数的运算1.2.1常数函数与冥函数的导数1.2.2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导数的应用1.3.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导数的实际应用1.4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微积分基本定理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微积分与极限思想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综合法与分析法2.2.2反证法2.3数学归纳法2.3.1数学归纳法2.3.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本意小结阅读与欣赏《原本》与公理化思想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实数系3.1.2复数的概念3.1.3复数的几何意义3.2复数的运算3.2.1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复数的乘法3.2.3复数的除法本章小节阅读与欣赏复平面与高斯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基本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2.1排列1.2.2组合1.3二项式定理1.3二项式定理1.3.2杨辉三角本章小结第二章概率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离散型随机变量2.1.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超几何分布2.2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条件概率2.2.2事件的独立性2.2.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2.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3.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正态分布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关于“玛丽莲问题”的争论第三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3.2回归分析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回归”一词的由来附表选修3-1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一古埃及的数学二两河流域的数学三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第二讲古希腊数学一希腊数学的先行者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欧几里得与《原本》四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一《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二《九章算术》三大衍求一术四中国古代数学家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一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二笛卡儿坐标系三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四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一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三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一分析的化身──欧拉二数学王子──高斯第七讲千古谜题一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二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三伽罗瓦与群论四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一古代的无穷观念二无穷集合论的创立三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一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二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三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选修3-2暂缺选修3-3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二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三球面的对称性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一球面上的距离二球面上的角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一极与赤道二球面二角形三球面三角形1.球面三角形2.三面角3.对顶三角形4.球极三角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一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二、球面“等腰”三角形三球面三角形的周长四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1.“边边边”(s.s.s)判定定理2.“边角边”(s.a.s.)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判定定理4.“角角角”(a.a.a.)判定定理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一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三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1.向量的向量积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三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四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二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三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阅读与思考非欧几何简史选修3-4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一平面刚体运动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二对称变换1.对称变换的定义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三平面图形的对称群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一n元对称群Sn二多项式的对称变换三抽象群的概念1.群的一般概念2.直积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一带饰和面饰二化学分子的对称群三晶体的分类四伽罗瓦理论选修4-1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圆周角定理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三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四弦切角的性质五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一平行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选修4-2引言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1.旋转变换2.反射变换3.伸缩变换4.投影变换5.切变变换(二)变换、矩阵的相等二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一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二矩阵乘法的性质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一逆变换与逆矩阵1.逆变换与逆矩阵2.逆矩阵的性质二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三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一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二特征向量的应用1.Aa的简单表示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选修4-5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基本不等式1.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4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本章小结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2排序不等式2.3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数学归纳法原理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附录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后记选修4-6引言第一讲整数的整除一整除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2.带余除法3.素数及其判别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最大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三算术基本定理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一同余1.同余的概念2.同余的性质二剩余类及其运算三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四一次同余方程五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弃九验算法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三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一信息的加密与去密二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学习总结报告附录一剩余系和欧拉函数附录二多项式的整除性选修4-7引言第一讲优选法一什么叫优选法二单峰函数三黄金分割法——0.618法1.黄金分割常数2.黄金分割法——0.618法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研究简史四分数法1.分数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2.分数法的最优性五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1.对分法2.盲人爬山法3.分批试验法4.多峰的情形六多因素方法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2.平行线法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一正交试验设计法1.正交表2.正交试验设计3.试验结果的分析4.正交表的特性二正交试验的应用选修4-9引言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一风险与决策的关系二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1.风险(平均损失)2.平均收益3.损益矩阵4.风险型决策探究与发现风险相差不大时该如何决策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一马尔可夫链简介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二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三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3.平稳准则的应用案例说明:A版适用于文件生使用,B版适用于理科生使用,B 版比A版略难。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必修+选修)【很全面】
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必修+选修)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1.2 函数及其表示1.3 函数的基本性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小结复习参考题第四章圆与方程4.1 圆的方程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 空间直角坐标系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5 函数y=Asin(ωx+ψ) 的图象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1.2 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1.3 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阅读与思考估计根号下2的值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前n项和阅读与思考九连环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3.4 基本不等式2abba+≤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 双曲线2.3 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变化率与导数3.2 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阅读与思考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小结复习参考题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信息技术应用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2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3 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4 抛物线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 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变化率与导数1.2 导数的计算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 定积分的概念1.6 微积分基本定理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 数学归纳法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 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3 二项式定理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 正态分布信息技术应用μ,σ对正态分布的影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统计案例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3-1数学史选讲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一古埃及的数学二两河流域的数学三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第二讲古希腊数学一希腊数学的先行者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欧几里得与《原本》四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一《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二《九章算术》三大衍求一术四中国古代数学家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一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二笛卡儿坐标系三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四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一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三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一分析的化身──欧拉二数学王子──高斯第七讲千古谜题一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二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三伽罗瓦与群论四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一古代的无穷观念二无穷集合论的创立三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一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二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三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学习总结报告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二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三球面的对称性思考题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一球面上的距离二球面上的角思考题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一极与赤道二球面二角形三球面三角形1.球面三角形2.三面角3.对顶三角形4.球极三角形思考题第四讲球面三角形一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二、球面“等腰”三角形三球面三角形的周长四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思考题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1.“边边边”(s.s.s)判定定理2.“边角边”(s.a.s.)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判定定理4.“角角角”(a.a.a.)判定定理思考题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一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三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思考题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1.向量的向量积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法三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四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思考题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二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三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阅读与思考非欧几何简史学习总结报告选修3-4对称与群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一平面刚体运动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思考题二对称变换1.对称变换的定义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思考题三平面图形的对称群思考题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一n元对称群Sn思考题二多项式的对称变换思考题三抽象群的概念1.群的一般概念2.直积思考题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一带饰和面饰二化学分子的对称群三晶体的分类四伽罗瓦理论学习总结报告附录一附录二选修4-1 几何证明选讲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圆周角定理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三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四弦切角的性质五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一平行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学习总结报告选修 4-2矩阵与变换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1.旋转变换2.反射变换3.伸缩变换4.投影变换5.切变变换(二)变换、矩阵的相等二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三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一)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一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二矩阵乘法的性质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一逆变换与逆矩阵1.逆变换与逆矩阵2.逆矩阵的性质二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三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探究与发现三阶矩阵与三阶行列式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一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二特征向量的应用1.Anα的简单表示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引言第一讲坐标系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极坐标系三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四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第二讲参数方程一曲线的参数方程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四渐开线与摆线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5 不等式选讲引言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一不等式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基本不等式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绝对值不等式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法二综合法与分析法三反证法与放缩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一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阅读与思考法国科学家柯西二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三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一数学归纳法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6 初等数论初步引言第一讲整数的整除一整除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2.带余除法3.素数及其判别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最大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三算术基本定理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一同余1.同余的概念2.同余的性质二剩余类及其运算三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四一次同余方程1.一次同余方程2.大衍求一术五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弃九验算法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三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论在密码中的应用一信息的加密与去密二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学习总结报告附录一剩余系和欧拉函数附录二多项式的整除性选修4-7 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引言第一讲优选法一什么叫优选法二单峰函数三黄金分割法——0.618法1.黄金分割常数2.黄金分割法——0.618法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研究简史四分数法1.分数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2.分数法的最优性五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1.对分法2.盲人爬山法3.分批试验法4.多峰的情形六多因素方法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2.平行线法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一正交试验设计法1.正交表2.正交试验设计3.试验结果的分析4.正交表的特性二正交试验的应用学习总结报告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选修4-9 风险与决策引言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一风险与决策的关系二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1.风险(平均损失)2.平均收益3.损益矩阵4.风险型决策探究与发现风险相差不大时该如何决策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一马尔可夫链简介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二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三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3.平稳准则的应用案例学习总结报告附录。
现代数学的基础
现代数学的基础数学除了是工程师的计算工具,物理学家的建模和解释工具,是能够单独存在的,是具有智力审美价值的,不是仅仅只是一些数值计算和逻辑证明,更多的是对人类思想极限的挑战。
当然由于是瞎扯,就不能深入,而且这里不能用数学符号,所以也无法具体介绍过程。
大学工科学习的所谓高等数学,其实还是初等数学,不过是学会了怎么计算初等函数的微分(例如加速度,边际效益等等)和积分(例如体积,面积,重量),也能用行列式解一次方程组,有的可能还能计算傅利叶变换等等,但是也只是掌握一点计算工具而已,大多数学生还是无法了解这些工具是怎么构造的,是怎么来的。
数学系的学生当然也要学习计算,但是在整个课程中占的比例极少,可能不到5%,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学习如何构造工具现有工具的来龙去脉,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一种精细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框架,只有具备了这些思维方式和逻辑框架,人才能超越直觉和常识,进入一种抽象的审美境界(当然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不多,因为达到了,就是大数学家了)。
下面瞎扯一点基于数学系学生的角度了解的现代数学基础。
数学是什么?我们在中学,学习的数学定义是: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也即数学是研究客观规律的科学),其实这个定义是不对的,柯朗就认为数学不能通过语意学定义。
我不认为数学是一种技术(当然可以作为计算工具和计算技术),也不是一门科学(当然可以作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科学的工具存在),数学是独立于所有学科的一个存在(独立于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等)。
举例来讲,很多学科的基础定理或原则,如果不存在人,可能就不存在,因为依赖于人的参与,甚至物理学也是如此,没有人的观测,物理学的基础可能就不存在,但是数学不同,例如π这个常数,不管是不是有人,甚至是不是有地球,有时间,有宇宙,都是存在的。
所以我认为数学更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思想和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在于他不是实证的,也不是形象类比的,而是基于逻辑的高度抽象,其概念完全可以没有任何现实背景,而仅仅是语义上的概念或凭空定义的概念,完全可以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
数学的三个发展时期现代数学时期
数学的三个发展时期——现代数学时期现代数学时期是指由19世纪2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数学主要研究的是最一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和量仅仅是它的极特殊的情形,通常的一维、二维、三维空间的几何形象也仅仅是特殊情形。
抽象代数、拓扑学、泛函分析是整个现代数学科学的主体部分。
它们是大学数学专业的课程,非数学专业也要具备其中某些知识。
变量数学时期新兴起的许多学科,蓬勃地向前发展,内容和方法不断地充实、扩大和深入。
18、19世纪之交,数学已经达到丰沛茂密的境地,似乎数学的宝藏已经挖掘殆尽,再没有多大的发展余地了。
然而,这只是暴风雨前夕的宁静。
19世纪20年代,数学革命的狂飙终于来临了,数学开始了一连串本质的变化,从此数学又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现代数学时期。
19世纪前半叶,数学上出现两项革命性的发现——非欧几何与不可交换代数。
大约在1826年,人们发现了与通常的欧几里得几何不同的、但也是正确的几何——非欧几何。
这是由罗巴契夫斯基和里耶首先提出的。
非欧几何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认为欧氏几何唯一地存在是天经地义的观点。
它的革命思想不仅为新几何学开辟了道路,而且是20世纪相对论产生的前奏和准备。
后来证明,非欧几何所导致的思想解放对现代数学和现代科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类终于开始突破感官的局限而深入到自然的更深刻的本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为确立和发展非欧几何贡献了一生的罗巴契夫斯基不愧为现代科学的先驱者。
1854年,黎曼推广了空间的概念,开创了几何学一片更广阔的领域——黎曼几何学。
非欧几何学的发现还促进了公理方法的深入探讨,研究可以作为基础的概念和原则,分析公理的完全性、相容性和独立性等问题。
1899年,希尔伯特对此作了重大贡献。
在1843年,哈密顿发现了一种乘法交换律不成立的代数——四元数代数。
不可交换代数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认为存在与一般的算术代数不同的代数是不可思议的观点。
它的革命思想打开了近代代数的大门。
另一方面,由于一元方程根式求解条件的探究,引进了群的概念。
【精品】转载 20世纪数学史略
转载20世纪数学史略原文地址:20世纪数学史略作者:木桃20世纪数学史略20世纪的数学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其速度可以说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与19世纪的经典数学相比,20世纪的数学也可称之为现代数学。
§120世纪数学的特点一般认为,现代数学具有以下特征:(1)各门数学学科以集合论为基础,按数学结构的框架展开,推理方式进一步形式化,数理逻辑成为数学的基础分支。
(2)纯粹数学进一步抽象化了,但却并未离开整个科学的发展。
它的核心内容已从过去的微积分,单元多项式理论,三维解析几何及局部微分几何为主体转到以泛函分析,抽象代数和拓扑学(所谓新三高)为主体.数学内容从单变量发展到多变量,从平面和立体几何转向一般的n维空间的几何,从研究局部性态发展为研究整体性态,从线性问题过渡为非线性问题.(3)新的应用学科蓬勃发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迅速普及,几乎渗入所有的科学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对策论、规划论等全新学科在二次大战后纷纷问世.数学广泛渗入一切科学分支自然科学的,也包括社会科学的。
各科学分支数量化的进程仍在一日千里地前进。
(4)最重要的特点也许是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它改变了数学发展的方向。
大范围的科学计算使许多数学方法获得新生,并正在改变数学家的工作方式.机器证明正在成为数学界的现实。
与计算机相关,离散数学将成为数学中的主角之一.§220世纪数学中心的转移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之时,法国的大数学家庞加莱(H。
poinoare1854-1912)执国际数坛牛耳,巴黎是世界数学中心之一.当时正在上升的明星是德国的希尔伯特(D.Hilbert1962—1943)。
1900年,他在巴黎的国际数学家会议上发表演说,提出了著名的23个问题,表明他将领导新世纪的数学新潮流.从1900年到1933年,德国的哥庭根大学成为世界数学的中心,其中早期的核心人物是克莱茵(F。
Klein1849-1925),希尔伯特和闵可夫斯基(H。
现代数学的概念
现代数学的概念数学作为一门以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的学科,自古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数学认识的深化,现代数学的概念不断涌现,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应用领域。
本文将对现代数学的概念进行论述。
一、抽象与概念化现代数学强调抽象与概念化的能力,将问题转化为更一般和抽象的形式进行研究。
数学家通过发展出各种抽象的数学结构和理论,不仅揭示了数学的内在结构和规律,还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方法。
抽象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数学的形式化现代数学强调数学的形式化,即通过符号系统、公理体系和推理规则来构建严谨的数学理论。
数学的形式化不仅提高了数学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还便于数学理论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例如,集合论作为现代数学的基础,通过对集合、元素和集合运算的形式化定义和推理规则的建立,为数学的其他分支提供了基础。
三、推理与证明现代数学强调推理和证明的重要性。
数学家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过程,确保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和可信度。
证明不仅是检验数学理论的有效方法,还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数学中的证明方法多种多样,既有直接证明、间接证明,也有数学归纳法、反证法等。
四、计算机与数学现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融合是数学发展的新趋势。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数学的建模、仿真和计算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数值计算、计算几何和计算复杂性理论等交叉学科的出现,使得数学在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提供了支持。
五、应用领域的拓展现代数学在应用领域的拓展日益广泛。
从金融、经济学到天文学、物理学,现代数学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线性代数、概率论和优化理论等数学分支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六、数学思维的培养现代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和创造性。
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数学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数学史》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教育方向的一门限选课,是学生全面了解数学发展全貌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及重要成果,了解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发展的联系,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数学史》与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与数学教育方向的限选课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是从宏观上对上述课程内容中的若干重要数学事实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概述,即可以深化学过的课程,又可以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做恰当的铺垫,对深化学生学业水平,提高数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作为科学的数学本身,还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了解数学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数学史方面的知识,增长数学智慧。
积累数学研究经验,掌握数学发展脉络,其最终目的就是为学生更好从事中学数学教育工作奠基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共14章,其中关于数学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有1章(第1章);介绍初等数学时期的有3章(第2、3、4章);叙说近代数学兴起的有3章(第5、6、7章);论述现代数学发展的有5章(第8、9、10、11、12章);最后两章带有专题性质。
在实际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要求进行适当增删、调整,以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的教学总时数是50学时。
(五)教学方式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进行一定的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阅读、动手实践、讲故事、讨论交流、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方式进行。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
数学史概论
华沙学派: 点集拓扑、集论、数学基础
• 带头人: 谢尔宾斯基(1882-1969), 马祖凯维奇(1888-1945) • 刊物《数学基础》(1920年创刊) • 数学家: 萨克斯(1897-1942), 库拉托夫斯基(1896-1980), 塔尔斯基 (1902-1983), 波苏克(1905-1982)
美国数学家获菲尔兹奖简况
数 学 家 道格拉斯(1897-1965) 米尔诺(1931- ) 柯恩(1934-2007) 斯梅尔(1930- ) 汤普逊(1932- ) 曼福德(1937- ) 费弗曼(1949- ) 奎伦(1940- ) 瑟斯顿(1946- ) 弗里德曼(1951- ) 威顿(1951- ) 麦克马伦(1958- ) 欧克恩科夫(1969- ) 时间 1936 1962 1966 1966 1970 1974 1978 1978 1983 1986 1990 1998 2006 年龄 39 31 32 36 38 37 29 38 37 35 39 40 37 主要研究领域 复分析 微分拓扑、代数拓扑 连续统假设、调和分析 微分拓扑、动力系统 有限群论 代数几何 调和分析、多复变函数 代数 K 理论 低维拓扑 四维庞加莱猜想 超弦理论 复动力系统、双曲几何 概率论
4.法国数学渐渐复苏 在20年代末,法国的一批青年数学家组成了名为布 尔巴基的团体,倡导法国数学改革,提倡结构主义, 研究整个数学,编著《数学原本》。在二次大战后风 靡一时,对20世纪数学有深远影响.
5.德国数学渐渐复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数学总的来说未能恢复哥庭 根昔日的雄风. 联邦德国的数学家以F.Hirzebruch为首在波恩创立 了Plank的数学研究所,成绩显著. 1984年法尔廷斯解决了Mordell猜想,震惊世界, 德国数学家仍在复苏中.
高中数学课本目录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必修+选修)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2函数及其表示1.3函数(de)基本性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指数函数2.2对数函数2.3幂函数第三章函数(de)应用3.1函数与方程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空间几何体(de)结构1.2空间几何体(de)三视图和直观图1.3空间几何体(de)表面积与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de)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de)位置关系2.2直线、平面平行(de)判定及其性质2.3直线、平面垂直(de)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直线(de)倾斜角与斜率3.2直线(de)方程3.3直线(de)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第四章圆与方程4.1圆(de)方程4.2直线、圆(de)位置关系4.3空间直角坐标系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1.1算法与程序框图1.2基本算法语句1.3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着名(de)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de)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de)诚实反应2.2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de)质量控制图2.3变量间(de)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de)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1随机事件(de)概率3.2古典概型3.3几何概型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1任意角和弧度制1.2任意角(de)三角函数1.3三角函数(de)诱导公式1.4三角函数(de)图象与性质1.5函数y=Asin(ωx+ψ)1.6三角函数模型(de)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1平面向量(de)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2平面向量(de)线性运算2.3平面向量(de)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平面向量(de)数量积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de)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3.2简单(de)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de)进一步讨论1.2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1.3实习作业第二章数列2.1数列(de)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2等差数列2.3等差数列(de)前n项和2.4等比数列2.5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de)线性规划问题3.4基本不等式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de)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2.2双曲线2.3抛物线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变化率与导数3.2导数(de)计算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de)应用3.4生活中(de)优化问题举例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回归分析(de)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独立性检验(de)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三章数系(de)扩充与复数(de)引入3.1数系(de)扩充和复数(de)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de)四则运算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简单(de)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曲线与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变化率与导数导数(de)计算导数在研究函数中(de)应用生活中(de)优化问题举例定积分(de)概念微积分基本定理定积分(de)简单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de)扩充与复数(de)引入数系(de)扩充和复数(de)概念复数代数形式(de)四则运算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排列与组合二项式定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二项分布及其应用离散型随机变量(de)均值与方差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回归分析(de)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独立性检验(de)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选修3-1数学史选讲第一讲早期(de)算术与几何一古埃及(de)数学二两河流域(de)数学三丰富多彩(de)记数制度第二讲古希腊数学一希腊数学(de)先行者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欧几里得与原本四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一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二九章算术三大衍求一术四中国古代数学家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de)产生一坐标思想(de)早期萌芽二笛卡儿坐标系三费马(de)解析几何思想四解析几何(de)进一步发展第五讲微积分(de)诞生一微积分产生(de)历史背景二科学巨人牛顿(de)工作三莱布尼茨(de)“微积分”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一分析(de)化身──欧拉二数学王子──高斯第七讲千古谜题一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de)发现二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de)解决三伽罗瓦与群论四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de)解决第八讲对无穷(de)深入思考一古代(de)无穷观念二无穷集合论(de)创立三集合论(de)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de)开拓与发展一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二人民(de)数学家──华罗庚三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选修3-3球面上(de)几何引言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一平面与球面(de)位置关系二直线与球面(de)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三球面(de)对称性第二讲球面上(de)距离和角一球面上(de)距离二球面上(de)角第三讲球面上(de)基本图形一极与赤道二球面二角形三球面三角形1.球面三角形2.三面角3.对顶三角形4.球极三角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一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de)关系二、球面“等腰”三角形三球面三角形(de)周长四球面三角形(de)内角和第五讲球面三角形(de)全等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一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简单多面体(de)欧拉公式三用球面多边形(de)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de)边角关系一球面上(de)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de)余弦定理1.向量(de)向量积2.球面上余弦定理(de)向量证明三从球面上(de)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四球面上余弦定理(de)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de)距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de)比较二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三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de)意义选修3-4对称与群引言第一讲平面图形(de)对称群一平面刚体运动1.平面刚体运动(de)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de)性质二对称变换1.对称变换(de)定义2.正多边形(de)对称变换3.对称变换(de)合成4.对称变换(de)性质5.对称变换(de)逆变换三平面图形(de)对称群第二讲代数学中(de)对称与抽象群(de)概念一n元对称群Sn二多项式(de)对称变换三抽象群(de)概念1.群(de)一般概念2.直积第三讲对称与群(de)故事一带饰和面饰二化学分子(de)对称群三晶体(de)分类四伽罗瓦理论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第一讲相似三角形(de)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相似三角形(de)判定及性质1.相似三角形(de)判定2.相似三角形(de)性质四直角三角形(de)射影定理第二讲直线与圆(de)位置关系一圆周角定理二圆内接四边形(de)性质与判定定理三圆(de)切线(de)性质及判定定理四弦切角(de)性质五与圆有关(de)比例线段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de)探讨一平行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de)截线三平面与圆锥面(de)截线选修4-2引言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1.旋转变换2.反射变换3.伸缩变换4.投影变换5.切变变换(二)变换、矩阵(de)相等二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de)乘法(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de)作用第二讲变换(de)复合与二阶矩阵(de)乘法一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de)乘法二矩阵乘法(de)性质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一逆变换与逆矩阵1.逆变换与逆矩阵2.逆矩阵(de)性质二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三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de)矩阵形式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四讲变换(de)不变量与矩阵(de)特征向量一变换(de)不变量——矩阵(de)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de)计算二特征向量(de)应用(de)简单表示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de)应用选修4-5不等式选讲引言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一不等式1.不等式(de)基本性质2.基本不等式3.三个正数(de)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绝对值不等式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2.绝对值不等式(de)解法第二讲讲明不等式(de)基本方法一比较法二综合法与分析法三反证法与放缩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一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二一般形式(de)柯西不等式三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一数学归纳法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引言第一讲整数(de)整除一整除1.整除(de)概念和性质2.带余除法3.素数及其判别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最大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三算术基本定理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一同余1.同余(de)概念2.同余(de)性质二剩余类及其运算三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四一次同余方程五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弃九验算法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de)特解三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de)应用一信息(de)加密与去密二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引言第一讲优选法一什么叫优选法二单峰函数三黄金分割法——法1.黄金分割常数2.黄金分割法——法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研究简史四分数法1.分数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2.分数法(de)最优性五其他几种常用(de)优越法1.对分法2.盲人爬山法3.分批试验法4.多峰(de)情形六多因素方法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2.平行线法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一正交试验设计法1.正交表2.正交试验设计3.试验结果(de)分析4.正交表(de)特性二正交试验(de)应用选修4-9风险与决策引言第一讲风险与决策(de)基本概念一风险与决策(de)关系二风险与决策(de)基本概念1.风险(平均损失)2.平均收益3.损益矩阵4.风险型决策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de)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一马尔可夫链简介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二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三长期准则下(de)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1.马尔可夫链(de)平稳分布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de)长期准则3.平稳准则(de)应用案例。
数学史概论教学大纲
《数学史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数学史概论》二、课程性质数学及应用数学专业限选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任选课。
三、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讲述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与社会、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
学习数学史有助于学习者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帮助学习者确立正确的数学观,掌握数学教育的根本方法。
尤其对于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结合以后的教学教育工作讲授数学史知识,传达数学思想方法有帮助。
对于非师范生来说,学习数学史开阔眼界,激发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1、教学原则:了解教材中所介绍的数学概念、有关数学方法的起源与发展,掌握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2、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知识相关的图片,有条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根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根据具体情况有些内容可以不讲或简单讲授。
五、课程总学时与学分40学时,3学分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第0章数学史一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篇章(计划学时1)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讲授数学史的意义、什么是数学。
对数学有个历史的理解。
了解关于数学史的分期。
二、课程内容0.1数学史的意义0.2什么是数学一历史的理解0.3关于数学史的分期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教学重点:学习数学史的意义.教学难点:数学史的分期.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讲授教学内容.第一章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计划学时2)一、教学目的讲授数与形概念的产生和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二、课程内容1.1数与形概念的产生1.2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1.2.1埃及数学1.2.2美索不达米亚数学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教学重点:数与形概念的产生与早期数学.教学难点:数与形早期数学.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讲授教学内容.第二章古代希腊数学(计划学时3)一、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论证数学的发端、亚历山大学派(黄金时代)的建立、亚历山大后期和希腊数学的衰落.二、课程内容2.1论证数学的发端2.1.1泰勒斯与毕达哥拉斯2.1.2雅典时期的希腊数学2.2黄金时代-亚历山大学派2.2.1欧几里得与几何《原本》2.2.2阿基米德的数学成就2.2.3阿波罗尼奥斯与圆锥曲线论2.3亚历山大后期和希腊数学的衰落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教学重点:论证数学的发端、亚历山大学派(黄金时代)的建立和希腊数学的衰落的原因.教学难点:论证数学的发端和希腊数学的衰落的原因.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讲授教学内容.第三章中世纪的中国数学(计划学时4)一、教学目的了解《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以及从刘徽到祖冲之、宋元数学的成就。
第十四章现代数学概观-二十世纪的数学 第一节 五大新兴学科的建立
第十四章:现代数学概观-二十世纪的数学第一节五大新兴学科的建立一、数理逻辑1.符号逻辑数理逻辑作为一门数学学科,来源于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探讨,它最早可追溯到莱布尼茨,他关于逻辑演算的观念预示着布尔代数,而英国数学家布尔(G.Boole 1815—1864)在1847年出版《逻辑的数学分析》一书,正式推出所谓布尔代数,在逻辑上相当于命题演算.其后由英国数学家杰方斯(W.S.Jevons,1835—1882)和小皮尔斯(C.S.Peirce,1839—1914)在1874年加入次序关系,德国数学卷中加以公理化.第一个完全形式化的语言是德国数学家弗瑞格(G.Frege,1848—1925)在1879年出版的《概念文字》中引进的.他首先定义了全称量词及存在量词.并引进一般的谓词逻辑.不过相应的逻辑代数一直到1950年才由波兰数学家塔斯基(A.Tarski,1902—1983)所发展,他引进所谓“圆柱代数”.1955年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Halmos,1916—)又引进多进代数,形成一般的逻辑代数理论.1889年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G.Peano,1858—1932)提出自然数的公理系统,即后来所谓皮亚诺算术公理.而戴德金在前一年也提出类似的公理系统.弗雷格在1884年出版的《算术基础》中开始提到算术无非是扩展的逻辑.戴德金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弗雷格在1893年出版的《算术的基本规律》第一卷中,用五条逻辑公理来推导算术命题.1902年6月罗素给弗雷格一封信,提出著名的罗素悖论,并指出弗雷格的矛盾.弗雷格在1903年出版的《算术的基本规律》第二卷附录中承认这是对他的巨大打击,正是这个悖论,揭开了数理逻辑新的一章.2.罗素悖论罗素的悖论是关于集合论的,康托尔已经意识到不加限制地谈论“集合的集合”会导致矛盾.其他人也发现集合论中存在矛盾.而罗素在1903年出版的《数学的原理》(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中,则十分清楚地表现出集合论的矛盾,从而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罗素的悖论是说:可以把集合分成两类:凡不以自身为元素的集合称为第一类集合,凡以自身做为元素的集合称为第二类的集合,每个集合或为第一类集合或为第二类集合.设M表示第一类集合全体所成的集合.如果M是第一类集现了这个矛盾之后,导致第三次数学危机,在数学界出现了各种意见,从抛弃集合论到尽可能保持集合论在数学中的基础地位的都有.由于20世纪数学的发展主流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之上,这里只考虑数学家如何消除悖论.在20世纪初,大致有两种办法,一个办法是罗素的分支类型论,它在1908年发表,在这个基础上罗素与怀特海(A.N.Whitehead,1861—1947)写出三大卷《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1910—1913),成为数理逻辑最早一部经典著作.还有一个办法是公理方法限制集合,由此产生公理集合论.3.集合论的公理化康托尔本人没有对集合论进行公理化.集合论公理化是策梅罗(E.Zermelo,1871—1953)在1908年发表的.富兰克尔(A.Fraenkel,1891—1965)等人曾加以改进,形成著名的ZF系统,这是最常用的一个系统,因此大家都希望从中推出常用的选择公理(1904年策梅罗引进它来设与ZF系统是相容的.1963年,柯亨(P.Cohen,1934—)发明“力迫法”证明这两条“公理”的否定也不能在ZF系统中证明,从而推出其独立性.4.希尔伯特纲领为了使数学奠定在严格公理化基础上,1922年希尔伯特提出希尔伯特纲领,首先将数学形式化,构成形式系统,然后通过有限主义方法证明其无矛盾性.1928年希尔伯特提出四个问题作为实现其纲领的具体步骤:(1)分析的无矛盾性.1924年阿克曼(W.Ackermann,896—1962)和1927年冯·诺伊曼(J.Von Neumann,1903—1957)的工作使希尔伯特相信只要一些纯算术的初等引理即可证明分析的无矛盾性.1930年夏天,哥德尔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不理解希尔伯特为什么要直接证明分析的无矛盾性.哥德尔认为应该把困难分解:用有限主义的算术证明算术的无矛盾性,再用算术的无矛盾性证明分析的无矛盾性.哥德尔由此出发去证明算术的无矛盾性而得出不完全性定理.(2)更高级数学的无矛盾性.特别是选择公理的无矛盾性.这个问题后来被哥德尔在1938年以相对的方式解决.(3)算术及分析形式系统的完全性.这个问题在1930年秋天哥尼斯堡的会议上,哥德尔已经提出了一个否定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否定成为数理逻辑发展的转折点.(4)一阶谓词逻辑的完全性,这个问题已被哥德尔在1930年完全解决.这样一来哥德尔把希尔伯特的方向扭转,使数理逻辑走上全新的发展道路.5.哥德尔的三项重大贡献除了连续统假设的无矛盾性之外,哥德尔在1929—1930年证明下面两大定理:(1)完全性定理:哥德尔的学位论文《逻辑函数演算的公理的完全性》解决了一阶谓词演算的完全性问题.罗素与怀特海建立了逻辑演算的公理系统及推演规则之后,数学家最关心的事就是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及完全性.所谓完全性就是,每一个真的逻辑数学命题都可以由这个公理系统导出,也就是可证明.命题演算的完全性已由美国数学家波斯特(E.Post,1897—1954)在1921年给出证明.而一阶谓词演算的完全性一直到1929年才由哥德尔给出证明.(2)不完全性定理:这是数理逻辑最重大的成就之一,是数理逻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和转折点.哥德尔证明不完全性定理是从考虑数学分析的无矛盾性问题开始的.1930年秋在哥尼斯堡会议上他宣布了第一不完全性定理:一个包括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如果是无矛盾的,那就是不完全的.不久之后他又宣布:如果初等算术系统是无矛盾的,则无矛盾性在算术系统内不可证明.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造的是一个不自然的数论问题,数学家一直希望在一阶皮亚诺算术中找到一个数学表述既简单又有趣的数论问题,就像哥德巴赫猜想或费马大定理来说明算术的不完全性.这一直到1977年才由巴黎斯(J.Paris)等人造出,这更加证明希尔伯特纲领是不可能实现的.6.哥德尔以后的数理逻辑.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从根本上动摇了数学的基础,它指出绝对的无矛盾性的证明是不可能实现的,数学家只能限制自己的领域及要求.数理逻辑也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它分成四大分支:证明论、递归论、公理集合论及模型论,它们都在30年代发展起来.证明论仍然继续希尔伯特纲领,但不得不放宽有限主义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根岑(G.Gentzen,1909—1945)在1934年用超穷归纳法证明自然数算术的无矛盾性.递归论也奠定基础,1935年克林尼(S.Kleene,1909—1994)定义一般递归函数,1936年图林(A.Tuˉring,1912—)提出图林机概念.同年车尔赤(A.Church1903—)提出车尔赤论点:任何有效可计算函数均等价于一般递归函数.递归论与数学关系至为密切,它不仅为计算机科学奠定基础,同时一系列判定问题则直接涉及数学基本问题:如群的基本问题是问什么时侯两个群同构,对于有限表出群是1908年提出的,到50年后,苏联数学家阿其扬(C.И.A дьян,)在1957年及以色列数学家拉宾(M.O.Rabin,)在1958年独立证明这问题是不可解的.在这个基础上,小马尔科夫(A.A.MapkoB,1903—1979)证明拓扑学的基本问题——同胚问题也是不可解的,1970年最终证明希尔伯特第十问题是不可解的.模型论首先是处理真假问题,它指出一系列命题在某些模型下为真,而在另外模型下非真.其次它构造一批非标准模型.1934年斯科仑(T.Skolem,1887—1968)给出整数的非标准模型,1961年鲁宾逊(A.Robinson,1918—1974)提出非标准分析,使莱布尼茨的无穷小合法化,创立了非标准数学.二、抽象代数学代数学与拓扑学是现代数学的两大部门.它们构成现代数学的基础与核心.没有代数学和拓扑学,现代数学(除了那些较为孤立的、相对地讲不太重要的学科)可以说寸步难行.抽象代数学或近世代数学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1930—1931年范·德·瓦尔登(B.L.vander Waerden,1903—)的《近世代数学》(Moderne Algebra)一书问世,在数学界引起轰动,由此之后,抽象代数学或近世代数学成为代数学的主流,不久之后也就理所当然地把“抽象”及“近世”的帽子甩掉,堂尔皇之成为代数的正统.范·德·瓦尔登的书至今仍然是代数学的模式.它是根据德国女数学家E.诺特(E.Noether,1882—1935)和德国数学家阿廷(E.Artin,1898—1962)的讲义编写而成,在精神上基本来源于他们两位,特别是诺特,被公认为“近世代数学之母”.在诺特之前,不少大数学家都对近世代数学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但是这种与经典代数学迥然不同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戴德金和希尔伯特,戴德金不仅引进大多数抽象代数观念——如理想、模、环、格等,而且初步研究它们的结构及分类,而希尔伯特的抽象思维方式及公理方法则对现代整个数学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抽象代数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与经典代数学有着根本的不同:经典代数学的主要目标是求解代数方程和代数方程组,而抽象代数学的目标则是研究具有代数结构的集合的性质,刻划它们并加以分类,这些对象是用公理定义的.1.域论从古代起,人们就已经熟悉有理数和它们的运算——加法和乘法.这些运算满足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而且对于加法存在零元素(0)及逆元素(倒数).所有有理数的集合是人们最早认识的具体的域,后来也知道实数集合、复数集合同样满足上述公理,它们也是城.除了这些最熟悉的域之以,在19世纪研究得最多的域是代数数域,这些都是含有无穷多元素的数域.有没有有限多个元素的域呢?1830年伽罗瓦已知有有限多个元素的域(后来被称为伽罗瓦域),其元素被称为伽罗瓦虚数,它们满足pa=0,其中p是一个素数,p称为域的特征.伽罗瓦曾具体证明,在一个特征为p的伽罗瓦域中,元素个数是p的一个幂.如在当时的情况一样,伽罗瓦所作的一切都是有具体表示的.到19世纪末,人们知道其他域的例子还有有理函数域及代数函数域.从整体结构上对域进行考察始自戴德金及克罗内克对代数数域的研究(从1855年起).但抽象域的观念则来自德国数学家韦伯(H.Weber,1842—1913),他的思想来自抽象群的观念.后来美国数学家狄克逊(L.E.Dickson,1874—1954)及亨廷顿(E.V.Huntington,1874—1952)给出域的独立的公理系统.在韦伯的影响下,德国数学家施泰尼茨(E.Steinitz,1871—1928)在1910年发表《域的代数理论》一文,为抽象域论奠定了基础.他把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特征为p的域,也即对所有元素a满足pa=0的域,它们一定包含最小的城(称为素域),最小的域一定是只含p个元素的伽罗瓦域.另一种是不存在这种p的域,称为特征0,其素域一定是有理数域.不管域属于哪一种类型,任何域均可由素域添加一些新元素“扩张”而成.所以域的根本问题是研究域的扩张.他对扩张进行了分类,其中主要的一类是添加系数在原域中的多项式的根后所得的扩张(代数扩张).当一个域通过代数扩张不能再扩大时称为代数封闭域.施泰尼茨证明,每个域均有唯一的代数封闭域.特别他还对特征p一般域胁许多特殊性质如不可分性、不完全性进行研究.关于抽象有限域,已经有了相当完整的结果:1893年美国数学家莫尔(E.H.Moore,1862—1932)证明,任何一有限域必定与某一个伽罗瓦域同构.反过来,对于任意素数p和正整数a,必定存在唯一一个伽罗瓦域,具有p a个元素.有限域理论在数论、编码理论、组合理论及数理统计等方面有着许多应用.在域论中引进p进域是一个重大成就.德国数学家亨泽尔(K.Hensel,1861—1941)在1908年出版的《代数数论》(Theorie der algebraischen Zahlen)中系统阐述了p进数,他对这种数规定了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构成一个域称p进域,而它是有理数域的一个完备化,如同实数域一样.但是与实数域性质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实数域具有阿基米德性质,也就是对任何两个实数a,b总存在一个正整数n,使na>b.p 进域虽然也有一个自然的顺序,但却没有阿基米德性质.pˉ进数域是一种“局部”域,在它里面也可定义整数及代数数,它的建立大大有助于数论的发展.亨泽尔之后,抽象赋值论得到发展,在代数数论及代数几何学上有着重要应用.抽象理论的建立不仅使已有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有助于许多问题的解决,1927年阿廷解决希尔伯特第17问题就是靠他引进抽象的实域(他称为形式实域).实域k是把实数域的一个特性抽象化:即-1不能表示为k中元素的平方和.通过这个概念,他证明“任何正定有理函数都可表示为有理函数平方和”.2.环论环的概念原始雏型是整数集合.它与域不同之处在于对于乘法不一定有逆元素.抽象环论的概念来源一方面是数论,整数的推广——代数整数具有整数的许多性质,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唯一素因子分解定理不一定成立,这导致理想数概念的产生.戴德金在1871年将理想数抽象化成“理想”概念,它是代数整数环中的一些特殊的子环.这开始了理想理论的研究,在诺特把环公理化之后,理想理论被纳入环论中去.环的概念的另一来源是19世纪对数系的各种推广.这最初可追溯到1843年哈密顿关于四元数的发现.他的目的是为了扩张用处很大的复数.它是第一个“超复数系”也是第一个乘法不交换的线性结合代数.它可以看成是实数域上的四元代数.不久之后凯莱得到八元数,它的乘法不仅不交换,而且连结合律也不满足,它可以看成是第一个线性非结合代数.其后各种“超复数”相继出现.1861年,魏尔斯特拉斯证明,有限维的实数域或复数域上的可除代数,如满足乘法交换律,则只有实数及复数的代数(1884年发表).1870年戴德金也得出同样结果(1888年发表).1878年弗洛宾尼乌斯(F.G.Frobenius,1849—1917)证明实数域上有限维可除代数只有实数、复数及实四元数的代数.1881年小皮尔斯也独立得到证明.1958年用代数拓扑学方法证明,实数域上有限维可除代数,连非结合可除代数也算在内,只有1,2,4,8这四种已知维数.可见实数域及复数域具有独特的性质.关于域上线性结合代数的研究在19世纪末处于枚举阶段,1870年老皮尔斯(B.Peirce,1809—1880)发表《线性结合代数》,列举6维以下的线性结合代数162个.他还引进幂零元与幂等元等重要概念为后来的结构理论奠定基础.1898年、嘉当(E.Cartan)在研究李代数的结构基础上,对于结合代数进行类似的研究,1900年,德国数学家摩林(T.Molien,1861—1941)征明,复数域上维数≥2的单结合代数都与复数域上适当阶数的矩阵代数同构.线性结合代数的结构定理是1907年由美国数学家魏德本(J.HM.Wedderburn,1882—1948)得出的:线性结合代数可以分解为幂零代数及半单代数,而半单代数又可以表示为单代数的直和.单代数可表为域上可除代数的矩阵代数.这样结合代数就归结为可除代数的研究.可除代数有着以下的结果.1905年魏德本证明:有限除环都是(交换)域,也即伽罗瓦域.当时除了伽罗瓦域及四元数之外,不知道有别的除环.20世纪虽然发现了一些新的除环,但除环的整个理论至今仍不完善.从线性结合代数到结合环的过渡是阿廷完成的.1928年,阿廷首先引进极小条件环(即左、右理想满足降键条件的环,后称阿廷环),证明相应的结构定理.对于半单环的分类,雅可布孙(N.Jacobson,1910—)创立了他的结构理论.他认为对任意环均可引进根基的概念,而对阿廷环来说,根基就是一组真幂零元.对于非半单的阿廷环(主要出现于有限群的模表示中),如福洛宾尼乌斯代数及其推广也有许多独立的研究.而与阿廷环对应的是诺特环,对于有么无的环,秋月康夫(1902—1984)及霍普金斯(C.H opkins)证明阿廷环都是诺特环.对于诺特环,却长期没有相应的结构理论.一直到1958年英国数学家戈尔迪(A.W.Gold-ie)才取得突破,他证明任何诺特半素环都有一个阿廷半单的分式环,这才促进了新研究.与诺特环平行发展的是满足多项式等式的环.近来环表示论及同调方法的应用对结合环理论有极大促进.环论的另一来源是代数数论及代数几何学及它们导致的交换环理论.1871年戴德金引进理想概念,开创了理想理论.环这个词首先见于希尔伯特的数论报告.代数几何学的研究促使希尔伯特证明多项式环的基定理.在本世纪初英国数学家腊斯克(E.Lasker,1868—1941)及麦考莱(F.S.Macaulay,1862—1937)对于多项式环得出分解定理.对于交换环的一般研究来源于E.诺特.她对一般诺特环进行公理化,证明准素分解定理从而奠定交换环论乃至抽象代数学基础,其后克鲁尔(W.Krull,1899—1971)给出系统的研究,他还引进了最值得注意的局部环.四十年代,薛华荔、柯恩(I.S.Cohen,1917—1955)及查瑞斯基(O.Zariski,1899—1986)对局部环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3.群论19世纪末抽象群开始成为独立研究的对象,当时主要问题仍是以置换群为模式的有限群,问题涉及列举给定阶数的所有群以及群的可解性的判据.当时主要的定理是由挪威数学家西洛(L.Sylow,1832—1918)在的.而19世纪90年代群论最主要成就是群表示论的出现,它是由德国数学家福洛宾尼乌斯奠定的.后由他的学生舒尔(I.Schur,1875—1941)所发展,成为研究群论不可缺少的工具.所谓群表示即是把群具体实现为某种结构的自同构群,例如域F上的有限维线性空间的线性变换群,通常是把群的元素与F上的n×n可逆矩阵相对应.在英国数学家伯恩塞德(W.Burnside,1852—1927)的经典著作《有限阶群论》(Theory of Groups of Finite Order)第二版(1911)已经进行综述并给出应用.20世纪有限群论的中心问题是有限单群的分类.很久以来,就已经知道一个相当长的有限单群的表,除了素数阶循环群之外,对于每一个整数n≥5存在一个n!/2阶单群,它由n个事物的所有偶置换构成,这就是所谓交错群.当n=5时,它就是二十面体群.另外还知道许多射影特殊线性变换群PSL(n,q),它们通过行列式为1的n ×n矩阵群(元素取在有限域GL(q)中)的商群构造出来.另外对于正交矩阵、辛矩阵、酉矩阵也可以造出一批单群来.这些“典型群”,从若尔当时候起就已知道,后来经过美国数学家狄克逊、荷兰数学家范·德·瓦尔登、法国数学家丢东涅(J.Dieudonn é,1906—1992)进行系统研究.真正重大的突破是1955年薛华荔在日本《东北数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某些单群”的论文,这篇论文的重要性不仅展示一些新单群,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以前知道的绝大部分通过李代数换基的办法进行统一的处理,从而得出九个系列的薛华荔群.其后,这些薛华荔群经过美国数学家斯坦伯格(R.Steinberg,1922—)、韩国数学家李林学、比利时数学家梯茨(J.Tits,1930—)、日本数学家铃木通夫(1926—)等人加以扩充,得出全部李型单群的16系列.除了上述这18个序列中的有限单群之外,还有几个不属于它们的所谓“散在单群”,其中头一个是7920阶的群M11是法国数学家马丢(E.L.Mathieu,1835—1890)在1861年发现的,他不久又发现另外4个单群M12,M22,M23,M24.一直到1965年之前再没有发现新的散在单群了.突然1965年南斯拉夫数学家严科(Z.Janko,1932—)发现了一个175560阶的新单群,其后10年间,陆续发现另外20个敬在单群,其中最大的称为费舍尔(B.Fischer,1936—)“魔群”,其阶大约为8.1053,到这时候是否所有单群均已找到,也就是有限单群的分类已经完成了呢?在这条漫长的路上,首先的突破是一系列群论性质及表示论的成果,其中包括1955年布劳尔(R.Brauer 1901—1977)的工作.第二个突破是1963年美国数学家费特(W.Feit,1930—)和汤姆逊(J.G.Thompson,1932—)证明除循环群之外,奇阶群都是可解群,这个长达250页的论文包括了极其丰富的信息.70年代,在群的结构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终导致1981年,有限单群的分类彻底完成,不过全文需要1万页以上,这是各国上百位群论专家通力合作的结果.对于无穷阶的离散群,也有一些重要的研究,其中重要的是与数理逻辑有关的“字的问题”,即两个符号序列何时相等,对于有限生成的具有有限个关系式的群,1955年左右苏联数学家诺维科夫(Π·C·Hовиков,1901—1975)、美国数学家布里顿(J.L.Britton)和布恩(W.Boone,1920—1983)证明一般的字的问题是不可解的,也就是不存在一个普遍的算法来判定两个字是否相等,但是另一方面德国数学家马格努斯(W.Magnus,1907—)在1932年解决一个关系式的有限生成群的字的问题.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伯恩赛德问题,他问一个有限生成的群如果其所有元素都是有限阶的,该群是否有限,这个问题一直到1964年由前苏联数学家考斯特利金(А.И.Кострикин,1929—)举出例子而得出否定的回答.另外还有一个狭义的伯恩赛德猜想,即有限生成群当所有元素x满足x n=0是有限群,现在知道当n =2,3,4,6时,狭义伯恩赛德猜想成立,但如果n相当大,诺维科夫和布里顿等人也举出反例.三、测度与积分理论测度是长度、面积和体积概念的精密化及推广.各民族数学发展一开始均致力于测量长度和面积,得出相应的公式及方法,而统一的求积方法一直到牛顿和莱布尼茨建立微积分之后才得到.这时求积问题变成一个特殊的积分问题.但积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19世纪由于分析的严格化才导致由柯西、黎曼及达布相继改进的黎曼积分的概念,最后确定下来.随着康托尔点集论的建立,要求对更一般的点集的“大小”进行比较及量度,这要求定义测度.先是对黎曼可积性条件中函数的不连续点集的“测度”给出定义.最早是哈那克(A.Harnack,1851—1888)、杜布瓦—瑞芒(P.du Bois Rey-mond,1831—1889)、史托尔茨(O.Stolz,1842—1905)及康托尔在1881到1885试着做出定义,他们均采用覆盖区间长度的下确界,但是这样定义有毛病.例如,两个无公共点集的并集的“测度”有时能够小于两集的“测度”之和,除了上述定义的“外”测度之外,最先定义“内”测度的是皮亚诺,他在1887年定义“可测”集为内、外测度相等,这样虽然克服上述困难,但有界开集并不一定可测.若尔当在他的《分析教程》第一卷第二版(1893)中也做了类似的定义,同样也有类似的毛病.对这些毛病的补救来自波莱尔(E.Borel,1871—1956),他在《函数论教程》中大大改进了以前的测度观念,利用可数可加性对任一有界开集构造地定义测度.他还考虑零测度集(实际上这个观念可以追溯到黎曼).而真正把波莱尔的方法同皮亚诺—若尔当的办法结合而形成系统测度论的则是波莱尔的学生勒贝格,这些发表在他的博士论文《积分、长度、面积》当中.勒贝格的功绩不仅在于建立系统的测度理论,更主要的是建立系统的积分理论.在勒贝格之前,除了黎曼积分之外,还有斯蒂尔吉斯(T.J.Stieltjes,1856—1894)积分.斯蒂尔吉斯在1894年发表的“连分式的研究”中证明:如连分式数F(Z),F(Z)可表为曼积分对于一般的数学分析已经足够,但是还有一系列不理想的地方.微积分的基本定理是微分和积分互为逆运算,也就是说如果则导数F′(x)存在,而且等于f(x),至少在f光滑的点是如此.但是1881年沃尔泰拉(V.Volterra,1860—1940)还在比萨大学做学生时,发现一个例子:一个函数F在(0,1)区间上定义有界,其导数f=F′处处存在,但是在当时流行的积分——黎曼可积的意义是不可积的.因此,需要定义一种积分,它可以在更广的一类函数上定义,。
数学史教案设计
数学史教案设计篇一:数学史教案】课时授课计划2012年2月27日教案2012年2月27日第页篇二:数学史概论教案】数学史概论》教案所用教材:《数学史概论》授课对象:小教08级授课时数:54学时主讲人:XXX主要教学内容:数学史——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篇章;1、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2、古代希腊数学;3、中世纪的中国数学;4、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5、近代数学的兴起;6、微积分的创立;7、分析时代;8、代数学的新生;9、几何学的变革;10、分析的严格化;11、20世纪数学概观(i);12、20世纪数学概观(ii);13、20世纪数学概观(iii);主要教学参考书:1、[美]XXX.古今数学思想.XXX,1972;2、XXX。
20世纪数学经纬.上海:XXX,2002;3、XXX 主编.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上、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4、XXX主编.中国现代数学家传(5卷本).南京:XXX,1994;5、XXX,张红.数学符号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数学史——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篇章主要内容:数学史的意义、关于数学史的分期。
0.1数学史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
对于深刻认识作为科学的数学本身,及全面了解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XXX(法,1854-1912年)语录: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
XXX(美,(1884-1956年):研究数学史倒纷歧定发生更出色的数学家,但它发生更温雅的数学家,研究数学史能丰富他们的头脑,抚慰他们的心灵,而且培植他们高雅的质量。
数学史的意义0.2关于数学史的分期1、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公元前6世纪);2、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16世纪);3、近代数学时期(17世纪-18世纪);4、当代数学时期(1820年至今)。
1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主要内容:数与形概念的产生、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西汉以前的中国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观
现代数学教育观(作者:郑婕发稿时间2013-3-27 19:35:00 阅读次数:192) 树立科学的现代数学教育观,是数学教学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前提和保证。
科学的现代数学教育观涉及多方面的思想认识,包括数学教育的目的观、功能观、学习观、教学观、能力观、技术观等等。
1.2.1数学教育目的观当今的世界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发展。
在信息时代,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信息时代是用信息进行制造,而不是用人;是用电脑、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去代替人。
在这样的时代,“知识生产力”远远超过“劳动生产力”创造的价值。
“知识生产力”包括:生产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以及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效力,因此具有高素质并会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
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高文化高技术的人才,同时,对那些高素质拥有新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一个充满机遇的美好世界,而对那些低素质的没有新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则意味着一个面临失业、贫困的绝望前景。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富有教养、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由自律、创造力、足智多谋、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究效率的人,学习是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
对于每个人来说,学习是提高职业发展和提升生命质量的机会,提供完善自我发展和开辟生活新技能的机会,可以塑造更丰富的、更积极、更有创造力和更灵活的人生,可以使人不断自我完善。
总之,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人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是发展和完善人的活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形成人对世界的认识观和方法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修养。
因而,数学教育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是终身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人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是终身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现代数学概观-二十世纪的数学第一节五大新兴学科的建立一、数理逻辑1.符号逻辑数理逻辑作为一门数学学科,来源于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探讨,它最早可追溯到莱布尼茨,他关于逻辑演算的观念预示着布尔代数,而英国数学家布尔(G.Boole 1815—1864)在1847年出版《逻辑的数学分析》一书,正式推出所谓布尔代数,在逻辑上相当于命题演算.其后由英国数学家杰方斯(W.S.Jevons,1835—1882)和小皮尔斯(C.S.Peirce,1839—1914)在1874年加入次序关系,德国数学卷中加以公理化.第一个完全形式化的语言是德国数学家弗瑞格(G.Frege,1848—1925)在1879年出版的《概念文字》中引进的.他首先定义了全称量词及存在量词.并引进一般的谓词逻辑.不过相应的逻辑代数一直到1950年才由波兰数学家塔斯基(A.Tarski,1902—1983)所发展,他引进所谓“圆柱代数”.1955年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Halmos,1916—)又引进多进代数,形成一般的逻辑代数理论.1889年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G.Peano,1858—1932)提出自然数的公理系统,即后来所谓皮亚诺算术公理.而戴德金在前一年也提出类似的公理系统.弗雷格在1884年出版的《算术基础》中开始提到算术无非是扩展的逻辑.戴德金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弗雷格在1893年出版的《算术的基本规律》第一卷中,用五条逻辑公理来推导算术命题.1902年6月罗素给弗雷格一封信,提出著名的罗素悖论,并指出弗雷格的矛盾.弗雷格在1903年出版的《算术的基本规律》第二卷附录中承认这是对他的巨大打击,正是这个悖论,揭开了数理逻辑新的一章.2.罗素悖论罗素的悖论是关于集合论的,康托尔已经意识到不加限制地谈论“集合的集合”会导致矛盾.其他人也发现集合论中存在矛盾.而罗素在1903年出版的《数学的原理》(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中,则十分清楚地表现出集合论的矛盾,从而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罗素的悖论是说:可以把集合分成两类:凡不以自身为元素的集合称为第一类集合,凡以自身做为元素的集合称为第二类的集合,每个集合或为第一类集合或为第二类集合.设M表示第一类集合全体所成的集合.如果M是第一类集现了这个矛盾之后,导致第三次数学危机,在数学界出现了各种意见,从抛弃集合论到尽可能保持集合论在数学中的基础地位的都有.由于20世纪数学的发展主流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之上,这里只考虑数学家如何消除悖论.在20世纪初,大致有两种办法,一个办法是罗素的分支类型论,它在1908年发表,在这个基础上罗素与怀特海(A.N.Whitehead,1861—1947)写出三大卷《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1910—1913),成为数理逻辑最早一部经典著作.还有一个办法是公理方法限制集合,由此产生公理集合论.3.集合论的公理化康托尔本人没有对集合论进行公理化.集合论公理化是策梅罗(E.Zermelo,1871—1953)在1908年发表的.富兰克尔(A.Fraenkel,1891—1965)等人曾加以改进,形成著名的ZF系统,这是最常用的一个系统,因此大家都希望从中推出常用的选择公理(1904年策梅罗引进它来设与ZF系统是相容的.1963年,柯亨(P.Cohen,1934—)发明“力迫法”证明这两条“公理”的否定也不能在ZF系统中证明,从而推出其独立性.4.希尔伯特纲领为了使数学奠定在严格公理化基础上,1922年希尔伯特提出希尔伯特纲领,首先将数学形式化,构成形式系统,然后通过有限主义方法证明其无矛盾性.1928年希尔伯特提出四个问题作为实现其纲领的具体步骤:(1)分析的无矛盾性.1924年阿克曼(W.Ackermann,896—1962)和1927年冯·诺伊曼(J.Von Neumann,1903—1957)的工作使希尔伯特相信只要一些纯算术的初等引理即可证明分析的无矛盾性.1930年夏天,哥德尔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不理解希尔伯特为什么要直接证明分析的无矛盾性.哥德尔认为应该把困难分解:用有限主义的算术证明算术的无矛盾性,再用算术的无矛盾性证明分析的无矛盾性.哥德尔由此出发去证明算术的无矛盾性而得出不完全性定理.(2)更高级数学的无矛盾性.特别是选择公理的无矛盾性.这个问题后来被哥德尔在1938年以相对的方式解决.(3)算术及分析形式系统的完全性.这个问题在1930年秋天哥尼斯堡的会议上,哥德尔已经提出了一个否定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否定成为数理逻辑发展的转折点.(4)一阶谓词逻辑的完全性,这个问题已被哥德尔在1930年完全解决.这样一来哥德尔把希尔伯特的方向扭转,使数理逻辑走上全新的发展道路.5.哥德尔的三项重大贡献除了连续统假设的无矛盾性之外,哥德尔在1929—1930年证明下面两大定理:(1)完全性定理:哥德尔的学位论文《逻辑函数演算的公理的完全性》解决了一阶谓词演算的完全性问题.罗素与怀特海建立了逻辑演算的公理系统及推演规则之后,数学家最关心的事就是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及完全性.所谓完全性就是,每一个真的逻辑数学命题都可以由这个公理系统导出,也就是可证明.命题演算的完全性已由美国数学家波斯特(E.Post,1897—1954)在1921年给出证明.而一阶谓词演算的完全性一直到1929年才由哥德尔给出证明.(2)不完全性定理:这是数理逻辑最重大的成就之一,是数理逻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和转折点.哥德尔证明不完全性定理是从考虑数学分析的无矛盾性问题开始的.1930年秋在哥尼斯堡会议上他宣布了第一不完全性定理:一个包括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如果是无矛盾的,那就是不完全的.不久之后他又宣布:如果初等算术系统是无矛盾的,则无矛盾性在算术系统内不可证明.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造的是一个不自然的数论问题,数学家一直希望在一阶皮亚诺算术中找到一个数学表述既简单又有趣的数论问题,就像哥德巴赫猜想或费马大定理来说明算术的不完全性.这一直到1977年才由巴黎斯(J.Paris)等人造出,这更加证明希尔伯特纲领是不可能实现的.6.哥德尔以后的数理逻辑.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从根本上动摇了数学的基础,它指出绝对的无矛盾性的证明是不可能实现的,数学家只能限制自己的领域及要求.数理逻辑也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它分成四大分支:证明论、递归论、公理集合论及模型论,它们都在30年代发展起来.证明论仍然继续希尔伯特纲领,但不得不放宽有限主义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根岑(G.Gentzen,1909—1945)在1934年用超穷归纳法证明自然数算术的无矛盾性.递归论也奠定基础,1935年克林尼(S.Kleene,1909—1994)定义一般递归函数,1936年图林(A.Tuˉring,1912—)提出图林机概念.同年车尔赤(A.Church1903—)提出车尔赤论点:任何有效可计算函数均等价于一般递归函数.递归论与数学关系至为密切,它不仅为计算机科学奠定基础,同时一系列判定问题则直接涉及数学基本问题:如群的基本问题是问什么时侯两个群同构,对于有限表出群是1908年提出的,到50年后,苏联数学家阿其扬(C.И.Aдьян,)在1957年及以色列数学家拉宾(M.O.Rabin,)在1958年独立证明这问题是不可解的.在这个基础上,小马尔科夫(A.A.MapkoB,1903—1979)证明拓扑学的基本问题——同胚问题也是不可解的,1970年最终证明希尔伯特第十问题是不可解的.模型论首先是处理真假问题,它指出一系列命题在某些模型下为真,而在另外模型下非真.其次它构造一批非标准模型.1934年斯科仑(T.Skolem,1887—1968)给出整数的非标准模型,1961年鲁宾逊(A.Robinson,1918—1974)提出非标准分析,使莱布尼茨的无穷小合法化,创立了非标准数学.二、抽象代数学代数学与拓扑学是现代数学的两大部门.它们构成现代数学的基础与核心.没有代数学和拓扑学,现代数学(除了那些较为孤立的、相对地讲不太重要的学科)可以说寸步难行.抽象代数学或近世代数学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1930—1931年范·德·瓦尔登(B.L.vander Waerden,1903—)的《近世代数学》(Moderne Algebra)一书问世,在数学界引起轰动,由此之后,抽象代数学或近世代数学成为代数学的主流,不久之后也就理所当然地把“抽象”及“近世”的帽子甩掉,堂尔皇之成为代数的正统.范·德·瓦尔登的书至今仍然是代数学的模式.它是根据德国女数学家E.诺特(E.Noether,1882—1935)和德国数学家阿廷(E.Artin,1898—1962)的讲义编写而成,在精神上基本来源于他们两位,特别是诺特,被公认为“近世代数学之母”.在诺特之前,不少大数学家都对近世代数学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但是这种与经典代数学迥然不同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戴德金和希尔伯特,戴德金不仅引进大多数抽象代数观念——如理想、模、环、格等,而且初步研究它们的结构及分类,而希尔伯特的抽象思维方式及公理方法则对现代整个数学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抽象代数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与经典代数学有着根本的不同:经典代数学的主要目标是求解代数方程和代数方程组,而抽象代数学的目标则是研究具有代数结构的集合的性质,刻划它们并加以分类,这些对象是用公理定义的.1.域论从古代起,人们就已经熟悉有理数和它们的运算——加法和乘法.这些运算满足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而且对于加法存在零元素(0)及逆元素(倒数).所有有理数的集合是人们最早认识的具体的域,后来也知道实数集合、复数集合同样满足上述公理,它们也是城.除了这些最熟悉的域之以,在19世纪研究得最多的域是代数数域,这些都是含有无穷多元素的数域.有没有有限多个元素的域呢?1830年伽罗瓦已知有有限多个元素的域(后来被称为伽罗瓦域),其元素被称为伽罗瓦虚数,它们满足pa=0,其中p是一个素数,p称为域的特征.伽罗瓦曾具体证明,在一个特征为p的伽罗瓦域中,元素个数是p的一个幂.如在当时的情况一样,伽罗瓦所作的一切都是有具体表示的.到19世纪末,人们知道其他域的例子还有有理函数域及代数函数域.从整体结构上对域进行考察始自戴德金及克罗内克对代数数域的研究(从1855年起).但抽象域的观念则来自德国数学家韦伯(H.Weber,1842—1913),他的思想来自抽象群的观念.后来美国数学家狄克逊(L.E.Dickson,1874—1954)及亨廷顿(E.V.Huntington,1874—1952)给出域的独立的公理系统.在韦伯的影响下,德国数学家施泰尼茨(E.Steinitz,1871—1928)在1910年发表《域的代数理论》一文,为抽象域论奠定了基础.他把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特征为p的域,也即对所有元素a满足pa=0的域,它们一定包含最小的城(称为素域),最小的域一定是只含p个元素的伽罗瓦域.另一种是不存在这种p的域,称为特征0,其素域一定是有理数域.不管域属于哪一种类型,任何域均可由素域添加一些新元素“扩张”而成.所以域的根本问题是研究域的扩张.他对扩张进行了分类,其中主要的一类是添加系数在原域中的多项式的根后所得的扩张(代数扩张).当一个域通过代数扩张不能再扩大时称为代数封闭域.施泰尼茨证明,每个域均有唯一的代数封闭域.特别他还对特征p一般域胁许多特殊性质如不可分性、不完全性进行研究.关于抽象有限域,已经有了相当完整的结果:1893年美国数学家莫尔(E.H.Moore,1862—1932)证明,任何一有限域必定与某一个伽罗瓦域同构.反过来,对于任意素数p和正整数a,必定存在唯一一个伽罗瓦域,具有p a个元素.有限域理论在数论、编码理论、组合理论及数理统计等方面有着许多应用.在域论中引进p进域是一个重大成就.德国数学家亨泽尔(K.Hensel,1861—1941)在1908年出版的《代数数论》(Theorie der algebraischen Zahlen)中系统阐述了p进数,他对这种数规定了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构成一个域称p进域,而它是有理数域的一个完备化,如同实数域一样.但是与实数域性质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实数域具有阿基米德性质,也就是对任何两个实数a,b总存在一个正整数n,使na>b.p进域虽然也有一个自然的顺序,但却没有阿基米德性质.pˉ进数域是一种“局部”域,在它里面也可定义整数及代数数,它的建立大大有助于数论的发展.亨泽尔之后,抽象赋值论得到发展,在代数数论及代数几何学上有着重要应用.抽象理论的建立不仅使已有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有助于许多问题的解决,1927年阿廷解决希尔伯特第17问题就是靠他引进抽象的实域(他称为形式实域).实域k是把实数域的一个特性抽象化:即-1不能表示为k中元素的平方和.通过这个概念,他证明“任何正定有理函数都可表示为有理函数平方和”.2.环论环的概念原始雏型是整数集合.它与域不同之处在于对于乘法不一定有逆元素.抽象环论的概念来源一方面是数论,整数的推广——代数整数具有整数的许多性质,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唯一素因子分解定理不一定成立,这导致理想数概念的产生.戴德金在1871年将理想数抽象化成“理想”概念,它是代数整数环中的一些特殊的子环.这开始了理想理论的研究,在诺特把环公理化之后,理想理论被纳入环论中去.环的概念的另一来源是19世纪对数系的各种推广.这最初可追溯到1843年哈密顿关于四元数的发现.他的目的是为了扩张用处很大的复数.它是第一个“超复数系”也是第一个乘法不交换的线性结合代数.它可以看成是实数域上的四元代数.不久之后凯莱得到八元数,它的乘法不仅不交换,而且连结合律也不满足,它可以看成是第一个线性非结合代数.其后各种“超复数”相继出现.1861年,魏尔斯特拉斯证明,有限维的实数域或复数域上的可除代数,如满足乘法交换律,则只有实数及复数的代数(1884年发表).1870年戴德金也得出同样结果(1888年发表).1878年弗洛宾尼乌斯(F.G.Frobenius,1849—1917)证明实数域上有限维可除代数只有实数、复数及实四元数的代数.1881年小皮尔斯也独立得到证明.1958年用代数拓扑学方法证明,实数域上有限维可除代数,连非结合可除代数也算在内,只有1,2,4,8这四种已知维数.可见实数域及复数域具有独特的性质.关于域上线性结合代数的研究在19世纪末处于枚举阶段,1870年老皮尔斯(B.Peirce,1809—1880)发表《线性结合代数》,列举6维以下的线性结合代数162个.他还引进幂零元与幂等元等重要概念为后来的结构理论奠定基础.1898年、嘉当(E.Cartan)在研究李代数的结构基础上,对于结合代数进行类似的研究,1900年,德国数学家摩林(T.Molien,1861—1941)征明,复数域上维数≥2的单结合代数都与复数域上适当阶数的矩阵代数同构.线性结合代数的结构定理是1907年由美国数学家魏德本(J.HM.Wedderburn,1882—1948)得出的:线性结合代数可以分解为幂零代数及半单代数,而半单代数又可以表示为单代数的直和.单代数可表为域上可除代数的矩阵代数.这样结合代数就归结为可除代数的研究.可除代数有着以下的结果.1905年魏德本证明:有限除环都是(交换)域,也即伽罗瓦域.当时除了伽罗瓦域及四元数之外,不知道有别的除环.20世纪虽然发现了一些新的除环,但除环的整个理论至今仍不完善.从线性结合代数到结合环的过渡是阿廷完成的.1928年,阿廷首先引进极小条件环(即左、右理想满足降键条件的环,后称阿廷环),证明相应的结构定理.对于半单环的分类,雅可布孙(N.Jacobson,1910—)创立了他的结构理论.他认为对任意环均可引进根基的概念,而对阿廷环来说,根基就是一组真幂零元.对于非半单的阿廷环(主要出现于有限群的模表示中),如福洛宾尼乌斯代数及其推广也有许多独立的研究.而与阿廷环对应的是诺特环,对于有么无的环,秋月康夫(1902—1984)及霍普金斯(C.H opkins)证明阿廷环都是诺特环.对于诺特环,却长期没有相应的结构理论.一直到1958年英国数学家戈尔迪(A.W.Gold-ie)才取得突破,他证明任何诺特半素环都有一个阿廷半单的分式环,这才促进了新研究.与诺特环平行发展的是满足多项式等式的环.近来环表示论及同调方法的应用对结合环理论有极大促进.环论的另一来源是代数数论及代数几何学及它们导致的交换环理论.1871年戴德金引进理想概念,开创了理想理论.环这个词首先见于希尔伯特的数论报告.代数几何学的研究促使希尔伯特证明多项式环的基定理.在本世纪初英国数学家腊斯克(E.Lasker,1868—1941)及麦考莱(F.S.Macaulay,1862—1937)对于多项式环得出分解定理.对于交换环的一般研究来源于E.诺特.她对一般诺特环进行公理化,证明准素分解定理从而奠定交换环论乃至抽象代数学基础,其后克鲁尔(W.Krull,1899—1971)给出系统的研究,他还引进了最值得注意的局部环.四十年代,薛华荔、柯恩(I.S.Cohen,1917—1955)及查瑞斯基(O.Zariski,1899—1986)对局部环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3.群论19世纪末抽象群开始成为独立研究的对象,当时主要问题仍是以置换群为模式的有限群,问题涉及列举给定阶数的所有群以及群的可解性的判据.当时主要的定理是由挪威数学家西洛(L.Sylow,1832—1918)在的.而19世纪90年代群论最主要成就是群表示论的出现,它是由德国数学家福洛宾尼乌斯奠定的.后由他的学生舒尔(I.Schur,1875—1941)所发展,成为研究群论不可缺少的工具.所谓群表示即是把群具体实现为某种结构的自同构群,例如域F上的有限维线性空间的线性变换群,通常是把群的元素与F上的n×n可逆矩阵相对应.在英国数学家伯恩塞德(W.Burnside,1852—1927)的经典著作《有限阶群论》(Theory of Groups of Finite Order)第二版(1911)已经进行综述并给出应用.20世纪有限群论的中心问题是有限单群的分类.很久以来,就已经知道一个相当长的有限单群的表,除了素数阶循环群之外,对于每一个整数n≥5存在一个n!/2阶单群,它由n个事物的所有偶置换构成,这就是所谓交错群.当n=5时,它就是二十面体群.另外还知道许多射影特殊线性变换群PSL(n,q),它们通过行列式为1的n×n矩阵群(元素取在有限域GL(q)中)的商群构造出来.另外对于正交矩阵、辛矩阵、酉矩阵也可以造出一批单群来.这些“典型群”,从若尔当时候起就已知道,后来经过美国数学家狄克逊、荷兰数学家范·德·瓦尔登、法国数学家丢东涅(J.Dieudonné,1906—1992)进行系统研究.真正重大的突破是1955年薛华荔在日本《东北数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某些单群”的论文,这篇论文的重要性不仅展示一些新单群,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以前知道的绝大部分通过李代数换基的办法进行统一的处理,从而得出九个系列的薛华荔群.其后,这些薛华荔群经过美国数学家斯坦伯格(R.Steinberg,1922—)、韩国数学家李林学、比利时数学家梯茨(J.Tits,1930—)、日本数学家铃木通夫(1926—)等人加以扩充,得出全部李型单群的16系列.除了上述这18个序列中的有限单群之外,还有几个不属于它们的所谓“散在单群”,其中头一个是7920阶的群M是法国数学家马丢11(E.L.Mathieu,1835—1890)在1861年发现的,他不久又发现另外4个单群M12,M22,M23,M24.一直到1965年之前再没有发现新的散在单群了.突然1965年南斯拉夫数学家严科(Z.Janko,1932—)发现了一个175560阶的新单群,其后10年间,陆续发现另外20个敬在单群,其中最大的称为费舍尔(B.Fischer,1936—)“魔群”,其阶大约为8.1053,到这时候是否所有单群均已找到,也就是有限单群的分类已经完成了呢?在这条漫长的路上,首先的突破是一系列群论性质及表示论的成果,其中包括1955年布劳尔(R.Brauer 1901—1977)的工作.第二个突破是1963年美国数学家费特(W.Feit,1930—)和汤姆逊(J.G.Thompson,1932—)证明除循环群之外,奇阶群都是可解群,这个长达250页的论文包括了极其丰富的信息.70年代,在群的结构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终导致1981年,有限单群的分类彻底完成,不过全文需要1万页以上,这是各国上百位群论专家通力合作的结果.对于无穷阶的离散群,也有一些重要的研究,其中重要的是与数理逻辑有关的“字的问题”,即两个符号序列何时相等,对于有限生成的具有有限个关系式的群,1955年左右苏联数学家诺维科夫(Π·C·Hовиков,1901—1975)、美国数学家布里顿(J.L.Britton)和布恩(W.Boone,1920—1983)证明一般的字的问题是不可解的,也就是不存在一个普遍的算法来判定两个字是否相等,但是另一方面德国数学家马格努斯(W.Magnus,1907—)在1932年解决一个关系式的有限生成群的字的问题.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伯恩赛德问题,他问一个有限生成的群如果其所有元素都是有限阶的,该群是否有限,这个问题一直到1964年由前苏联数学家考斯特利金(А.И.Кострикин,1929—)举出例子而得出否定的回答.另外还有一个狭义的伯恩赛德猜想,即有限生成群当所有元素x满足x n=0是有限群,现在知道当n=2,3,4,6时,狭义伯恩赛德猜想成立,但如果n 相当大,诺维科夫和布里顿等人也举出反例.三、测度与积分理论测度是长度、面积和体积概念的精密化及推广.各民族数学发展一开始均致力于测量长度和面积,得出相应的公式及方法,而统一的求积方法一直到牛顿和莱布尼茨建立微积分之后才得到.这时求积问题变成一个特殊的积分问题.但积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19世纪由于分析的严格化才导致由柯西、黎曼及达布相继改进的黎曼积分的概念,最后确定下来.随着康托尔点集论的建立,要求对更一般的点集的“大小”进行比较及量度,这要求定义测度.先是对黎曼可积性条件中函数的不连续点集的“测度”给出定义.最早是哈那克(A.Harnack,1851—1888)、杜布瓦—瑞芒(P.du Bois Rey-mond,1831—1889)、史托尔茨(O.Stolz,1842—1905)及康托尔在1881到1885试着做出定义,他们均采用覆盖区间长度的下确界,但是这样定义有毛病.例如,两个无公共点集的并集的“测度”有时能够小于两集的“测度”之和,除了上述定义的“外”测度之外,最先定义“内”测度的是皮亚诺,他在1887年定义“可测”集为内、外测度相等,这样虽然克服上述困难,但有界开集并不一定可测.若尔当在他的《分析教程》第一卷第二版(1893)中也做了类似的定义,同样也有类似的毛病.对这些毛病的补救来自波莱尔(E.Borel,1871—1956),他在《函数论教程》中大大改进了以前的测度观念,利用可数可加性对任一有界开集构造地定义测度.他还考虑零测度集(实际上这个观念可以追溯到黎曼).而真正把波莱尔的方法同皮亚诺—若尔当的办法结合而形成系统测度论的则是波莱尔的学生勒贝格,这些发表在他的博士论文《积分、长度、面积》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