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歌吟ppt(4份) 人教课标版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诗歌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 接 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栏 目 链 接
一、《河床》
1.“河床”有什么特点?诗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河床
的特点?
栏
【思路精析】 “白头的巴颜喀拉”“白头的雪
目
链
豹”“鹰”“唐古特人”“鼓囊囊的肌块”“巨人般躺倒的 接
河床”“是时间”“是古迹”“腭骨化石”“是始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帝”……这些词句能让我们感受到“河床”雄悍、粗犷、原
始、神秘的特点。
2.诗中用了多种人称,“我”“他
【思路精析】 “我”指河床,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
吻,消弭了河床与读者之间的隔膜;“他们”指唐古特车
目
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市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 链
接
还是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假如我所写的东西尚 未能脱除那点乡下气,那也许就是当然的事体吧。”这显示 了诗人对乡村、对土地的爱。这种情感直接触发诗人写出他 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地之子》。
《半棵树》
这首诗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 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这“半棵树”栏
目
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的,但又不完全是。这首诗的象征意味 链
接
极其鲜明,它更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 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 统。
《边界望乡》
这首诗是诗人1979年访港时所作,当时诗人去台已整
整30年。作为一名生于大陆,后生活于台湾的诗人,当他 栏
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望远镜中隐约见到故国山河时,
联合报》编辑,主编文学期刊《流火》。新中国成立后,
2018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4.1 第4单元 大地的歌吟
提示:
角度
诗句
特点
地域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起源于巴颜喀拉山, 来自黄河源头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 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宽广浩荡
“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
外在
不竭的精力”
有时滋润
形态 “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 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
有时干枯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 切开的地峡”
精读 河床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河流是蔚蓝色地球上一条最长的生命带,无论她的空间长度还是 时间长度抑或她所拓展的广度。河流作为生命,不仅自己独立存在, 而且繁衍、滋养、推动了众多生命体的存在,她创造了人类最为灿烂 的文明。 人是有生命的,她进化,演绎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故事;河流也是 有生命的,她同样进化,创造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活力。没有河流,就 没有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没有人类,河流也就失去了最丰富多彩的一 章。 就像不能征服一个民族一样,人也不能征服一条河流。善待河流 生命,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沟壑纵横
内在 性格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 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坚实宽 厚
博爱 雄性美 富有使 命感
3 新课堂·合作探究 1.诗中用了多种人称,“我”“他们”“他”“她”“你们”, 分别指代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
人
指代
称
作用
我
河床
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
言,消弭了河床与读者之间的隔膜
他 唐古特车夫,也泛指熟悉河 通过第三方的视角从侧面表现出了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诗歌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教学课件(诗歌部分)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诗歌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教学课件第四单元第1课时河床课时跟踪检测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堤.坡/提.升拽.紧/摇曳.肩胛./不可近狎.B.长唳./乖戾.腭.骨/剑锷.池.塘/张弛.如弓C.媚.眼/门楣.隘.口/洋溢.飓.风/与日俱.增D.帆樯./稼穑.胝.掌/诋.毁度.量/不可测度.解析:A项,dī/tí,zhuài/yè,jiǎ/xiá;B项,lì,è,chí;C项,mèi/méi,ài/yì,jù;D项,qiáng/sè,zhī/dǐ,dù/duó。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城堡胸脯出奇致胜一日不见,如隔三秋B.屹立须臾知人论事言者无罪,闻者足戒C.襟怀旋律谨小慎微兵来将挡,水来土掩D.拓荒飓风如雷贯耳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解析:A项,应为“出其制胜”;B项,应为“知人论世”;D项,应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答案: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
翻看岁月的________,1949年开国大典上飞机不够还要再飞一遍,如今尽抒凌云壮志、尽寸搏击长空;1978年国外飞驰的新干线令人________,现在高铁已经成为一张中国名片。
无论是69年的辉煌历程,还是40年的改革伟绩,这是________的奋斗,这是前后相续的征程,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丰碑。
今日之中国已行进至历史的关键路口,复兴的前景________,但战略机遇稍纵即逝。
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涉水跋山;()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源自接续奋斗、接力擘画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
唯有一棒接着一棒跑,去化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风险,去应对暮气日长、锐气渐消的挑战,才能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创出新的改革天地,书写新时代的新光荣。
大地的歌吟ppt1(4份)
狎( 狎昵 ) 押( 押车 )
(4)
汛( 汛期 ) 讯( 讯问 )
2 文本研习
1.诗人笔下的河床有何特点?
答案
诗人写出了河床的地域特征,除此之外,还用其多彩的诗笔描绘出了河床外 在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的性格特征。地域特征:它来自黄河源头,起源于巴颜 喀拉山。形态特征:宽阔浩荡 (“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有时滋润 (“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有时干枯(“我刺肤文 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 ”)、沟壑纵横(“我在每一 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性格特征:坚实宽厚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
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雄性
美(“我拓荒千里”)、富有使命感(“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博爱(“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2.诗中用了多种人称,“我”“他们”“他”“她”“你们”,分别指
代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
3.本诗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意象有何特点? 答案 一种是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等,
9.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这一字眼?为什 么第二个比喻中的“故乡”会消失在“烟雾”中?
答案
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这一字眼,那是因为年 轻时遥望未来,颇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对未来充满好奇, 好像人生的“六十岁”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而在第二个 比喻中,因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因为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难以想 象的变化,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有一种难以辨认之感和迷茫伤感 之情,因此“烟雾”一词便会出现在诗人的视线中。
必须加大对环境违法现象的打击,将环保指标纳入官员考核评价体系。 B.中国市场虽然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很大,但国人这方面的消费意识还 不强,所以需要用“大节日”来培育中国消费者海外购物的习惯。 C.今天成为著名旅游景点的圆明园早已不复昔日的宁静,标志性的大水法 √ 遗址被圈起来,想走到近前,需要在园区门票之外再买一张价格不菲的票。 D.儿童、青少年存在的问题行为应予以矫正,行为矫正的一个主要目的就 是对儿童、青少年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以降低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
大地的歌吟ppt1(4份) 人教课标版
[单元导读]本单元以“大地的歌吟”为主题,五首诗歌集中写诗人对祖国、对大地母亲的颂扬之情。
本单元的诗歌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
诗人通过塑造“河床”“金黄的稻束”“半棵树”等中心形象而引发无限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人与大地的结构,即对自然、土地、生命的沉思。
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
《河床》通过对高原地域色彩的特有意象的捕捉,进入历史,进入生命。
《金黄的稻束》由寻常的农村生活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
《地之子》从“大地”与“天国”的比照中,进一步升华了对大地母亲的爱怜之情,增强了诗作的哲理性与感染力。
《半棵树》用那种被雷电劈去了一半身躯却依然坚韧不拔、生命不息的半棵树意象,鲜明地体现了“文革”中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
《边界望乡》以个人的感受传达既具古典意味,又与现代千千万万游子心灵相通的乡愁——一种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的情境。
河床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
中国伟大的民族诗人。
籍贯湖南桃源。
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
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所共识。
他是一个独具生命魅力且有持续艺术创造力的诗人,他的作品情感深沉且充满西北地域特色。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他甘于寂寞的思想气质和写作心态,赢得了诗坛的尊重。
2.背景探寻《河床》记录了“反右”时期诗人以无罪的“戴罪之身”在西部乡村服刑的生命行迹,以及在结束了那段岁月后,诗人置身于现代场景中,再次从那座大高原上折射的精神生命图像。
这些诗从整体上显示出一种沉郁顿挫的大生命的庄重与阔大。
高中语文大地的歌吟ppt(4份) 人教课标版1最新精品课件
【评说】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 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 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 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 思路是可取的。
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 恕而已矣。”
作品:诗集《诗集 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 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 评价:当代女诗人
2.李广田(1906—1968),曾用笔名黎地、 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3 年考入济南 第一师范,1929 年考入北大外语系预科, 先后在《华北日报》副刊和《现代》杂志 上发表诗歌散文,后与同学卞之琳和哲学 系的何其芳出版三人诗合集《汉园集》, 被人称为“汉园三诗人”。
2.《地之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 他怎样的人生观?
答:_____Leabharlan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精析】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土地的火热感情,
【思路精析】 首先,它是“人们说”,是一种主观 的臆测,它大概是源于遭受着侮辱与损害的“人们”的一 种经验和恐惧,而非必然的现实,但这种由自身经验得出 的可能,却恰恰反映了人们所受灾难的深重与残酷,同时 也给正在灾难中坚守的人一种沉重的压力;其次,它也说 明了恐怖势力的强大与可憎,
他们竟然不能容忍伟岸与坚强,肆无忌惮地与高尚作 对。这一句似乎与前面几节淋漓纸面的凌厉张扬的刚健之 气不甚协调,或者说是有点消退了那种强悍的战斗的雄 心;其实,这种不甚协调就真实地反映出处在一个高压恐 怖的时代之中的抗争者对自己的逼仄艰难的处境、对自己 的抗争的脆弱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地之子
2.如何理解本诗中的“大地”?
这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 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富饶的土 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 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累的民族土 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 了全部意义的人间。可以把它与郭 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作对 比阅读,看两者的构思、格律以及 风格有何不同。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因为住在天国时,
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一九三三年春
3
4
5
6
7
1、 如何理解本诗的结语:“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 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 诗人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一样从大地母 亲的怀中吸取信念和力量,只要与大地母亲 接触,他便力量无穷,所向无敌;而一旦被 对手举到空中,他就失去了力量。诗人用反 衬跌宕的艺术手法,进一步肯定诗人作为“ 地之子”对大地的热爱,将感情推到极点, 能加强读者感受,深化诗作的内涵。
9
(1)这首诗语言非常朴实,但流露出来的对 土地的依恋之情却真挚、深沉得令人感动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田野 里生长,/生长又死亡。”只有真爱土地的 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欣赏时要注意诗 中出现的“母亲”“襁褓”“怀抱”这些 比喻;还要注意两节诗中“大地”与“天 国”形成的比照对于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 。
11
(1)《地之子》是李广田早期诗中的代表 作,它以浑厚深远的意境,清新醇美的语 言,集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土地的炽热感 情,反映了他初期形成的现实主义人生观 念。诗的情调质朴、蕴藉、深沉。用拟人 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显示出了脚踏实地、扎根于 生活土壤的精神,标志着李广田当时的思想和创 作开始踏上了一块坚实的基地,从而逐步走向广 阔的世界。《地之子》所具有的思想内容不仅在 当时是弥足珍贵的,时至今日,仍然有着陶冶情 操、激励人们进取的积极意义。诗的第一节,首 先表明他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对于“大地”,“ 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用沙壤比襁褓,用田禾 、野草比保姆,确切地显示大地与诗人的母子情 深。诗的第二节说他立足地面,昂首望天,决不 为天上变幻的白云、彩虹和碧空所引诱,他的脚 印永踏着土地,永嗅着人间的土地的气息。
大地的歌吟ppt1(4份)1
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1)郑敏,1920年生,诗人、学者。
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
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象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
她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合称为“九叶诗人”,作品有诗集《九叶集》《八叶集》《寻觅集》《心象》等。
(2)李广田(1906—1968),字洗岑,曾用笔名黎地、曦晨等。
山东邹平人。
他的散文辑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
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随着生活的变迁和思想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
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
(3)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襄人,蒙古族。
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与羽毛》《牛汉抒情诗选》,散文集《童年牧歌》《萤火集》,诗论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等。
(4)洛夫,1928年5月11日出生于衡阳市衡南县相市乡相公堡。
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因近乎魔幻的表现手法,被称为“诗魔”。
曾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并排首位。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
2.背景探寻(1)《金黄的稻束》写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在海德格尔的书里读到“诗歌是哲学的近邻”时,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使其心有所属,作者自己说:“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
高中语文人教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件: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 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 献的疲倦的母亲们。”
3.人子深情的恋歌——《地之子》 这是一首“作为人子的深情”的恋歌。作者以舒 缓而庄重的笔调把对大地母亲的一往情深传达得炽烈 而深沉。这里的土地,含义已超出了自身,成了祖 国、母亲乃至人世间的代称。正是基于这种乡土自然 人文景观,诗人才触摸到了乡土古朴而悲凉、美丽又 忧伤的灵魂内核,以一扇扇诗的窗口透析了现代乡土
以及“地之子”自身的精神脉动与生命情韵,并且在 现代诗歌中,在歌唱乡土的绵延精神的音响中,找到 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当现代诗派诗人们纷纷迷醉于自 我生存的精细文雅时,李广田却固执地扎根土地,以 乡土之境折射农人心曲与现实风云,并踏实地靠近了 乡土本质。
4.强烈的生命意识的写意画——《半棵树》 《半棵树》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 干校,诗人牛汉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 象受触发而写的。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 但又不完全是。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它象征 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 的知识分子不屈的抗争精神与坚韧的斗志。
3.“感谢马先生指导,我们年轻人要谨﹒小﹒慎﹒﹒微,不要 给予有心人士机会中伤我们。”侯汉廷说,他必定谨 记教诲,努力向上,不忘初衷。 ( × )
【点拨】“谨小慎微”是贬义词,用在这里褒贬失当。 可改为“谨言慎行”。
4.此次训练,驾轰-6K战机赴某岛礁机场进行起降训
练的执行队伍是如﹒雷﹒贯﹒﹒耳的“神威大队”,带头的 机长是师长郝建科。 ( × )
【点拨】用错对象。应用“大名鼎鼎”。
【初读思考】 下列对本单元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河床》以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为我们勾勒 了一个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河床形象。 B.《金黄的稻束》在结构上,呈现出一个不断从抽象 到具体的思考过程,但抽象并没有脱离具体的语境。
大地的歌吟ppt1(4份) 人教课标版1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案
我曾经见过世界上最美丽的河流,是辛勤劳动的人们脸上的汗水; 我也见过世界上最雄伟的山峰,①______________;我还见过世界上最 美丽的花儿,开在那些孤独却仍然微笑着的人们脸上。有很多人就像这 个时代的萤火虫,②_________________,但他们彼此温暖。每当你的 黑夜来临,他们总会扑哧扑哧地飞到你面前,带着自己小小的亮光,在 这个无边的世界里,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是那些长满老茧却坚实可靠的肩膀 ②卑微、孤独、不被人理解、不为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其深层的意味是什么? 答案 首先,它是“人们说”,是一种主观的臆测,它大概是来源于遭受过侮 辱与损害的人们的一种经验和恐惧,而非必然的现实,但这种由自身经
验得出的可能,却恰恰反映了人们所受灾难的深重与残酷,同时也给正
在灾难中坚守的人一种沉重的压力;其次,它也说明了恐怖势力的强大 与可憎,它们竟然不能容忍伟岸和坚强,肆无忌惮地与高尚作对。看似
我终于明白……
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注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
动改造(“文化大革命”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
3 情感品味
《金黄的稻束》 1.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思考的寄托,请阅读这首诗,并思考诗人是怎样
通过意象来表现自己对人类存在的思考的。 答案
大地的歌吟ppt(4份) 人教课标版
4.词义解释
(1)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贯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谨小慎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雷贯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之一精读 河 床
学国学 1.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 者,斯焉取斯。”
——选自《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 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 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评说】 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 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 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 的。
2.古典与现代语言的有机结合。 本诗的语言气势峥嵘,雄浑有力,长短有致,在现 代语言的奔放自由之中又可见古典语言的传统雅致,古 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使语言充满了一种矛盾的张力, 使它和诗歌的精神更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例如,“我 的令名如雷贯耳”“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 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
作品:《慈航》《斯人》《划呀,划呀,父亲们!》《大山的 囚徒》《一百头雄牛》《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峨日朵 雪峰之侧》《哈拉库图》《命运之书》。 评价:当代著名诗人。
二、写作背景
《河床》记录了“反右”时期诗人以无罪的“戴罪之身” 在西部乡村服刑的生命行迹,以及在结束了那段岁月后, 诗人置身于现代场景中,再次从那座大高原上折射的精神 生命图像。这些诗从整体上显示出一种沉郁顿挫的大生命 的庄重与阔大。对苦难的深刻体验和对青藏高原原始风情 的描述,是昌耀创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灵感源泉。该诗以第 一人称的口吻写“河床”,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金黄的稻束课件(共17张PPT)
贵的美感。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 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我想起”“我看见”有什么作用?
• 由诗人产生联想,“我想起”把“稻 束”和“母亲”的形象联系了起来,
也就连通了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象征。
“疲倦的母亲”,它们与“皱 了的美丽的脸”有何关系?
•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 肩负生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 疲倦;
• “皱”是因为疲倦、时光流逝。这
是一种赞颂。
第一个“静默”有什么意味?
• 稻束静静立在田里,有如雕像, 本身是静默的;
• 另外,它们静默,是因为这种母 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越 了一切言说。
金 黄 的 郑稻 敏束
拾穗者 米勒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的丰富含义。 (3)了解诗人托物寄情的 表达手法。
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 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 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 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 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 至今。1948年出版《诗集:1942--
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正确。 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 出选择。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 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所以, C项也正确。而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 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 显然不恰当。理由有二:一、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金黄的稻束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
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
田里”沉思的“稻束”。
D
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分析和鉴赏的能力。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 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 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 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B项考查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 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 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 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 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 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 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 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步,利用工具书、参考书扫除障碍。 第三步,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是由于旧知 识被遗忘了或存在知识缺陷造成的要及时补救。对 经过努力还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等上课时听老师讲解 。
第四步,读完教材后合上书本,围绕预习任务思考 一下,教材讲了哪些内容,主要的思路是什么,哪些 是新知识,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是什么,还有哪些 问题不理解,等等。
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 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 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 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
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 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
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 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5年
主动报名参加开发大西北。1956年调青 海省文联。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从事农垦。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被选为省作家
协会副主席;1997年被省文联评为一级作家。
作品: 《慈航》 《斯人》 《划呀,划呀,父亲们! 》 《大山的 囚徒》 《一百头雄牛》 《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 《峨日朵 雪峰之侧》 《哈拉库图》 《命运之书》 。 评价:当代著名诗人。
二、写作背景 《河床》 记录了“反右”时期诗人以无罪的“戴罪之身” 在西部乡村服刑的生命行迹,以及在结束了那段岁月后, 诗人置身于现代场景中, 再次从那座大高原上折射的精神 生命图像。 这些诗从整体上显示出一种沉郁顿挫的大生命 的庄重与阔大。 对苦难的深刻体验和对青藏高原原始风情 的描述,是昌耀创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灵感源泉。该诗以第 一人称的口吻写“河床” ,
3.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 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 ——选自《论语· 公冶长》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 人身上。 ”孔子说: “赐呀, 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
夯基础 一、作者名片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之一精读 河 床
学国学 1.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
斯焉取斯。”
——选自《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 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
这种品德的呢?”
【评说】 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 这是第一个层次, 但接下来说, 鲁国如无君子, 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 言下之意, 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 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 的。
【思路精析】 句式上是长短交错,每个诗行有长有 短,短的就一句,如“是眩晕的飓风”,长的多达五个句 子,如“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 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这样的诗句形成一种 交替纬度、参差错落的音韵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请从修辞上对“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不仅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 而且 推及黄河源头,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也正是这种神 秘、孤寂、阳刚、大气的气质与诗人自身生命过程中折射 出的情绪交叉综合在一起, 使我们感受到一个特殊年代诗 人命运的行迹,一种劫后余生的生命律动。
三、词语积累及运用 1.识记字音 须臾 ( . 跛 向( . 飓 风( . ) 屹 立( . ) 帆樯 ( . ) 胝 掌( . ) 媚 眼( . ) 眩晕 ( .. ) ) )( )
答案:(1)极短的时间;片刻。 (2)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跟一 个单行前进。 (3)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4)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1.这首诗的语言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止· 不只 “不止”,连续不停超过某个数量或范围。“不只”,不 仅, 一般和“而且”“也”连用。 如: 河水不只可以灌溉, 而且可以用来发电。 例句:①他________60 岁。 ②床幔________为解风情,还能营造轻松居家气氛。 答案:(1)①流连 ②留恋 (2)①不止 ②不只
4.词义解释 (1)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贯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谨小慎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雷贯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yú yì mè i bǒ qiá nɡ xuàn yūn jù zhī
2.辨形组词 堡( 煲( 褒( ) ) ) 堤( 提( 醍( ) ) ) 屹( 迄( 讫( ) ) )
答案:堡垒/煲汤/褒奖 堤塞/提问/醍醐灌顶 屹然/迄今/ 收讫
3.近义词辨析 (1)流连· 留恋 两个词都有“舍不得”的意思。 “流连”和“留恋”都是 指舍不得离开。 “流连” , 使用的对象为名胜风景; “留恋” , 使用的对象为祖国、故乡、母校、亲人、生命等。 例句: ①小镇不大, 但景色怡人, 真的让人________忘返。 ②老屋已经被拆除、推平,没有一点让人________的了。
2.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 “申枨。 ”子曰: “枨也 欲,焉得刚?” ——选自《论语· 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 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 刚强呢?”
【评说】 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 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 不到“刚”。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 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思路精析】 诗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 (1)“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写出了河床的 宽厚慈爱。对待马车的队伍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同时也 写出了河床的壮阔和力度之美。
(2)把马车刮木的声响比喻成迎神的喇叭,使河床弥 漫肃穆与神秘的色彩, 整个画面鲜明形象而充满厚重与阳 刚之美。
3. 诗中运用了一些古奥的、 生僻的字眼或古语现象, 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精析】 “唐古特”“令名”“胝掌”“团囗 栾月”“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 ”等不同流俗的字眼就像 高原上的粗砾一样在过于光滑的节奏中打下了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