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专项练习1-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迁移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地形、土壤。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氧气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特别提醒](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水循环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纽带之一。

(√) 2.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要素。

(×) 3.湿润地区往往植被茂密,因此土壤肥沃。

(×) 4.大肆砍伐热带雨林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二、人地协调观——读图填空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9-2020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练习: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2019-2020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练习: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基本要或1.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A. 有机进化B.化学演化C.生物演化D.有氧环境演化2. 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A. 原始鱼类B. 古老的两栖类C.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D. 蕨类植物3.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变迁只会导致生物灭绝,不会影响生物进化B. 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C. 生物灭绝是孤立事件,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没有关系D.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只有一次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古生代的是()A. 侏罗纪B.寒武纪C.泥盆纪D.志留纪5.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A. 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B. 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C.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图L3-1-1 ),完成6〜8题。

图L3-1-16. 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 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7. 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 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 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 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8. 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B. 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C. 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D. 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9. 对比下面甲、乙两图,乙图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象正确的是( )图 L3-1-2A. ②真核细胞生物岀现B. ③恐龙灭绝C. 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岀现在地球表层D. 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岀现10. 全球陆地基本形成一片,许多地区气候暖湿,森林主要由蕨类植物构成,动物从海洋向大陆发展,该地左古代傷易朮古世 即生牝| |fr 生世A 4.ft甲圈中敗字衷不虚V :i 代(单也:W )质年代是()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读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完成11〜12题。

2019年全国高考1卷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9年全国高考1卷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9年全国高考1卷地理试题及答案2019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自然地理现象的是()A.工商业区的扩展B.城市的交通拥堵C.农田的退化D.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2.地理中"四面环山"的特定景观类型是()A.湖B.岛C.峰D.盆地3.下列地理现象中,与人口迁移相关的是()A.植被的变化B.河流的污染C.城市的扩张D.山地的崩塌4.地球自转的结果是()A.白昼和黑夜的交替B.四季的更替C.地壳板块的移动D.风的形成5.下列地貌类型中,属于化学风化作用的是()A.冰川地貌B.风蚀地貌C.水蚀地貌D.洞穴地貌二、填空题1.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是()2.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经度是()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有()种4.我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5.物美价廉的制成品主要产自()三、简答题1.简述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列举你所在地区的三种地形类型,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阐述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4.解释气温、气压、湿度和风向的相互关系。

5.分析中国一线城市的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四、论述题请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1.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方面。

2.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方面。

答案:选择题:1. A2. C3. C4. A5. D填空题:1. 青海湖2. 180°3. 三4. 新疆5. 发展中国家简答题:1. 地壳、地幔、外核、内核2. 山地、平原、丘陵。

山地由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形成,平原是沉积作用和水侵蚀作用的产物,丘陵由风化作用形成。

3. 城市化会增加土地开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测、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等。

4. 气温和气压呈反比关系,湿度与气温和水汽含量有关,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和气压高低影响。

5. 一线城市面临人口过剩、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湘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湘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1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2019·日照模拟)下表为甘肃省南部某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g·kg-1)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海拔4 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 )A.60 B.75 C.105 D.1252.与阳坡相比,阴坡( )A.温度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B.温度低、降水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C.温度高、蒸发强,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强D.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1.C 2.D[第1题,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判断海拔4 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介于90~120,结合四个选项可以判断海拔4 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105。

第2题,与阳坡相比,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阳坡或者阴坡与降水量关系不大。

]1959~2010年,天山冰川面积总体上呈萎缩趋势,面积缩减率达18.41%,接近全国18%的平均水平,冰川数量变化率较小,为10.84%。

下图为中国天山冰川面积随海拔分布图。

据此完成3~5题。

3.海拔3 800~4 800 m为天山冰川集中发育区,其原因可能是该海拔区间( ) A.降水量最大B.受西风影响最大C.受冬季风影响最大D.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差值最大4.天山冰川末端海拔的最小值为2 640 m,其分布的位置可能为( )A.伊犁河流域B.塔里木河流域C.准噶尔盆地D.吐鲁番—哈密盆地5.对1959~2010年天山冰川面积缩小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 )A.冬季降水减少B.夏季降水增多C.夏季气温升高D.冬季气温升高3.D 4.A 5.C[第3题,冰川发育主要由冰川形成和消融的关系决定,而非只由降水量直接决定;西风和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冰川发育不仅仅和降水有关,还和气温导致的消融有关;天山海拔3 800~4 800 m为天山冰川集中发育区,其原因可能是该海拔区间降雪量与消融量差值最大,积雪最多。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高考真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研究JW鲤择塑卜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全国文综m)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 1.A 2.D 3.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 对。

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

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

第2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

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

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

第3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

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

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为寒漠,D错。

(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规范特训:1-3-1_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_含解析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规范特训:1-3-1_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_含解析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孟子·滕文公》记载:“周公相武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

”上述史实表明,夏商时期,我国野象曾经分布在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至吕梁山、陕北一线。

回答1~2题。

1.夏商时期,华北地区可能的地理现象是()A.海平面比现在低B.有大片草原分布C.多沙尘暴天气D.气候比较暖湿答案 D解析象是一种生活在热带的大型动物;夏商时期华北地区有野象分布,说明比现在更温暖湿润。

2.现在,华北地区已经野象灭绝,体现了()A.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B.环境要素间是相互制约的C.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其他区域答案 B解析现在,华北地区比夏商时期气温降低,导致野象消失,说明了气候要素的变化引起了生物这一要素的变化,体现了“环境要素间是相互制约的”。

陕西省神木县近日发现一系列巨大脚印化石,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初步认定这批化石是1亿年前恐龙的脚印。

据此回答3~4题。

3.恐龙繁盛的时代是()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答案 D解析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盛。

4.根据恐龙脚印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可能是()A.干旱环境B.环境潮湿C.热带海域D.森林密布答案 B解析恐龙脚印化石的形成首先需要潮湿的环境,另外,化石只能在沉积岩中形成,要发生沉积,地势应该低洼。

[2016·宁波模拟]读下图,回答5~6题。

5.以下最适合上图的图名是()A.区域差异性示意图B.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C.区域整体性示意图D.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答案 C解析图中反映的是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水源、生物及民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既有自然地理要素,又有人文要素,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②气温日较差大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 C解析当地气候干旱,阴雨天气少,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所以当地葡萄特别甜。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题组层级快练13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题组层级快练13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题组层级快练(十三)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间:30分钟分数:9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

据此完成1-2题。

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A.古生代、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湿热的草原地区B.温暖广阔的浅海C.湿热的森林地区D.干旱的陆地环境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

第2题,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2016·汉中模拟)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土壤贫瘠,水源充足D.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4.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答案 3.D 4.C解析第3题,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乙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以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为其主要地形特征;丙地主要地理特征为高温多雨;甲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第4题,海南植被四季常青,与其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

(2014·江苏)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

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读图回答第5题。

5.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答案 D解析由图中纬度位置可知,该岛纬度低,气温高;由“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可知该地干燥,降水少。

高三地理必修同步训练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精选教育文档

高三地理必修同步训练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精选教育文档

2019高三地理必修同步训练自然地理要素变化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9高三地理必修同步训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2019郴州高一检测)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解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答案】 B2.地质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A.中生代和新生代B.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解析】在地质历史时期经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答案】 D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读图,回答3~5题。

3.对图中三个自然带所在纬度说法正确的是()A.①在高纬度地B.②在低纬度地区C.③在中纬度地区D.②③同在低纬度地区4.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5.上图中所示的三个自然带与下面图示地区对应的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解析】第3题,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植物生长较慢,微生物分解缓慢,枯枝落叶较多,物质养分的流动也较少。

低纬度地区相反,由图示可知①所含枯枝落叶多,故在高纬度,③枯枝落叶较少,故在低纬度地区。

第4题,气候对植物的生长及各种活动都非常重要。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资料: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与环境变迁_图文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资料: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与环境变迁_图文
再根据这几条线索充实相关知识就能使记忆牢固深刻, 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针对训练 1】 1 亿 2 千多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景 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蛙 声阵阵,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湖岸上,类似 银杏、松柏的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树木之间遍布小的蕨 类植物,栖息于树枝上的鸟群发出欢快的鸣叫。体长十几米 的蜥脚类恐龙正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 叶;个体较小的食草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 一只体长 1 米左右,身披绒毛,前肢很短而后肢长的兽脚类 恐龙,甩动两条强劲有力的后腿,疾奔几步,追上一只拼命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 线索: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 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 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 →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 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4)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 贫瘠的土壤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增加 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针对训练 2】 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 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常常被作 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A.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
B.晚期出现了人类
C.晚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D.这一时期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了
[解析] 从题干中的信息可以推断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 为中生代。中生代时期,蕨类植物趋向衰退,出现了大量的 较高级的裸子植物。这一时期,生物的变化很大,爬行动物 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第四纪。三 叶虫只存在于古生代早期。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十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十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人教版

课时提升作业十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读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有关地球四大圈层特征,正确的是 ( )A.①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组成B.②上部存在电离层C.③是已知宇宙中地球唯一存在的圈层D.④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2.形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景观的过程是( )A.①→③B.①→②C.④→②D.③→④【解析】1选C,2选C。

第1题,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向②渗透,说明①为水圈,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②接受降水和渗透,是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因此为生物圈,地球是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④能产生降水,是大气圈。

第2题,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是流水侵蚀地表的结果,是大气圈对岩石圈的作用。

【知识拓展】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如下图:阅读一幅学生考察时绘制的青藏高原地区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 ( )A.沉积岩B.变质岩C.大理岩D.花岗岩4.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历了( )A.由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变化B.海洋环境比较稳定C.陆地环境比较稳定D.由陆地环境向海洋环境的变化【解析】3选A,4选A。

第3题,含有化石的岩石为沉积岩。

第4题,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

5.(2018·杭州模拟)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原始大气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氢、水汽。

震旦纪大冰期之后的寒武纪,火山大爆发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地球结束了“雪球”时代,原始生命出现。

读碳循环示意图,“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能( )A.增加大气中CO2浓度,起保温作用B.破坏臭氧层,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多C.释放火山灰物质,吸收地面辐射D.释放巨量热能,直接增加大气温度【解析】选A。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专题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热点考向预测]考向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2015 •东莞模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A. 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增加B.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C. 洪水期时,河流携带大量矿物质到河口,加剧咸潮危害D. 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解析:选B。

枯水期时,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减少。

洪水期时,河流携带大量矿物质到河口,减轻咸潮危害。

北美西部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沙尘不会到达太平洋。

(2015 •聊城模拟)下图为我国第五套人民币20元票样图。

读图,回答2〜3题。

2.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A. 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泰山风光D.长白山天池3. 下列对该处景观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石灰岩广布,岩性纯,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B. 位于我国热带湿润地区,全年降水丰沛C. 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为其形成创造了条件D. 与该地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密切相关解析:第2 题,图中所示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

第3 题,桂林地区位于我国的亚热带。

答案:2.B 3.B考向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 (2014 •高考江苏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

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C.咼温多雨D.高温干燥解析:选D。

本题考查气候特征。

由图中纬度位置可知,该岛纬度低,气温高;由“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可知该地干燥,降水少, D 项正确。

5.读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回答问题。

(1) 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对应起来。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考能检测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考能检测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

2019 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考能检测 -3.1 自然地理因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一】选择题1、比较下边甲、乙两图,乙图中的数学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选项是()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B、③恐龙灭绝C、④无脊椎动物大批出此刻地球表层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分析:选 A。

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无脊椎动物大批出现是在古生代初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此刻古生代中后期。

(2018 ·严州中学月考 ) 人类活动会以致某些自然因素的变化,从而带动其余因素的变化,此中水是比较简单受人类影响的自然因素。

联合以下图完成2~3 题。

2、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①土壤水增加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增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答案: C3、图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色B、地域性特色C、差异性特色D、不稳固性特色答案: A读“中国地表风化壳断面图”,完成 4~ 5 题。

4、图中①~④反响了中国风化壳的变化是()A BC、由东南向西北D、由西南向东北分析:选 C。

图示年均气温逐渐降低,年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反响了我国由东南向西北的变化特色。

5、比较四个地域的土壤,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地域的有机残体许多,但风化壳较薄B、④地域的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C、④地域的化学风化较强,②地域的物理风化较强D、③④地域的风化壳最厚分析:选 B。

①②地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因为生物生长旺盛,且降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④地域位于我国西北,温差较大,物理风化较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

(2018 ·台州调研 ) 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域天气干燥,形成沿纬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

因为印度板块向北的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地域大气环流格局。

读图,完成 6~7 题。

6、西北地域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和纬度分别是()A、温带, 35° N~ 45° NB、热带, 5° N~ 15° NC、寒带, 35° N~ 55° ND、亚热带, 25° N~ 35°N分析:选 D。

2019年秋高一地理必修1练习: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

2019年秋高一地理必修1练习: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A卷课内练习时间:15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4分)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据此回答1~3题。

1.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A.20亿年前B.14亿年前C.0.7亿年前D.6亿年前答案:B解析: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14亿年前。

2.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生物是( )A.原核细胞生物B.爬行动物C.真核细胞生物D.无脊椎动物答案:D解析:无脊椎动物是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生物。

3.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寒武纪D.新生代答案:B解析: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末期。

4.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能实行光合作用的海生藻类植物B.原核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合变化的环境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能促动生物进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原核细胞生物。

藻类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其光合作用效率提升,加速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

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同时环境变迁促动了生物进化。

5.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B.经济发展太快破坏和改变下垫面性质C.释放废热是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D.人只要能顺应规律办事,就能改变气候的特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三种途径:即消耗矿物能源和生物能时释放的余热;向大气中排放各种废气,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另外人类的耕作、毁林、造林、矿物的开采都对下垫面有不同水准的改变,进而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地理专项练习1-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迁移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2017·银川模拟)读“我国某区域绿洲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表达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答案:1.B2.B
解析:此题组通过示意图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1题,土壤湿度增大→①蒸发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②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加强→③降水增多→土壤湿度增大。

第2题,在灌溉影响下,该系统各个要素统一演化,表达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纬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

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的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

读图完成3~4题。

3、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和纬度分别是()
A、温带,35°N~45°N
B、热带,5°N~15°N
C、寒带,35°N~55°N
D、亚热带,25°N~35°N
4、青藏高原隆起后,以下区域的气候变化正确的选项是()
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
B、四川盆地变暖、变干
C、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冷、变湿
D、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
答案:3.D4.D
解析:第3题,根据题中信息,我国西北地区有红色碎屑岩系的分布,说明它当时所处的温度带是亚热带。

第4题,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气候影响突出,它阻挡了来自印度洋上空的暖湿气流,使其北部地区气候变干;地形的抬升,使得气温降低。

读下图,回答5~6题。

5、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从①到②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逐步减弱
B、从②到③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C、从③到④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D、从④到①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6、地表风化壳厚度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B6.B
解析:第5题,根据图可以判断由①到②,生物数量增加,所以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不断加强;由②到③,湿度条件不变,而温度不断降低,所以其化学风化作用不断降低;由③到④,温度条件不变,而湿度不断减小,所以其化学风化作用在不断减弱;同理可判断由④到①的物理风化作用不断加强。

故B项正确。

第6题,地表风化壳厚度最大,应找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最强的地方,故B项正确。

(2017·长沙模拟)“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行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

2017年10月29日联合国宣布在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

据此回答7~8题。

7、“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
A、大气污染
B、湿地丧失
C、物种灭绝
D、全球变暖
8、依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联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
理由不可能
...是()
A、影响生物多样性
B、增强太阳辐射强度
C、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
D、增强自然灾害风险
答案:7.D8.B
解析:“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太空挡住阳光、造云阻挡阳光、人工制造巨型“树木”用以吸收二氧化碳、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用以反射阳光,减弱太阳辐射强度。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②、①
10、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答案:9.A10.B
解析:第9题,水土流失导致地表侵蚀,所以①为地表侵蚀;植被条件差是水土流失的原因,同时土壤退化也加剧了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条件差;地表起伏大导致地表遭受侵蚀,地表侵蚀又进一步导致地表起伏加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

第10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泥沙沉积,河床变高,河水变浅,影响航运。

读“中国地表风化壳断面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①~④反映了中国风化壳的变化是()
A、由东向西
B、由南向北
C、由东南向西北
D、由西南向东北
12、比较四个地区的土壤,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①②地区的有机残体较多,但风化壳较薄
B、④地区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C、④地区的化学风化较强,②地区的物理风化较强
D、③④地区的风化壳最厚
答案:11.C12.B
解析:第11题,图示年均气温逐渐降低,年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反映了我国由东南向西北的变化特点。

第12题,①、②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由于生物生长旺盛,且降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④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温差较大,物理风化较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

13、(2017·广东卷T9)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土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

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由题干材料“岩石溶蚀与侵蚀”确定该地区为石灰岩分布地区。

石灰岩地区主要是受流水的溶蚀与侵蚀作用,而不是风蚀作用。

黄土高原地区受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千沟万壑。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示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正确反映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是()
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O2④CO2
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CO2④O2
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CO2④O2
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O2④CO2
15、上图可以说明()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14.A15.D
解析:第14题,动物均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所以①是动物,②是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从大气圈中吸收CO2,制造O2,所以③是O2,④是CO2。

第15题,人类开发利用矿物燃料,可使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所以①②③④在“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中均有表达。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6、(2017·安徽蚌埠一模)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
成以下问题。

(1)假设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以下相应内容。

降水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土壤________;植被________。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

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1)少大少戈壁荒漠有机质含量少稀少
(2)植被遭破坏,加速了流水侵蚀。

(3)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
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17、根据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中近30%的锰能通过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

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值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

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值的关系。

得到以下数据:
中的()
A、成土母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2)茶叶中________叶的锰含量最高,说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________作用。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图(下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在________(中性、酸性、碱性)土壤中锰含量较高。

(4)从表中可以分析出,茶叶最适合栽种在以下的________土壤中。

A、黄土
B、红壤
C、水稻土
D、黑土
答案:(1)A(2)老对营养元素的富集(3)酸性(4)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