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签约不就业、就业不签约”现象的深入思考

合集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就业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就业形势的严峻与否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

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诸如期望值高、能力需求不匹配、普遍推迟就业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并据此从政府、学校、毕业生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解决建议。

标签:就业期望;间隔年;择业观一、高校毕业生中存在的就业问题(一)地区经济差距大,就业期望过高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同样的岗位在北上广和欠发达地区的薪酬差距大,晋升空间也不相同,导致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毕业生无法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去往发达地区时还面临其他问题。

很多毕业生都有着好高骛远的问题,就业时盲目自信,对很多工作挑三拣四,没有职业选择和规划,对一些基层比较劳累的工作看不上,盲目追求薪酬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导致找工作困难。

另外一些毕业生盲目自卑,认为就业难度大,没有就业信心,找工作时消极应对。

还存在一些毕业生惧怕找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希望通过父母找熟人给自己安排一个工作,心态上十分被动。

(二)能力与需求不匹配,就业质量低目前高校在毕业季都会举办招聘会,邀请大量企业前来招聘。

但在招聘会上可以发现许多毕业生被频繁拒绝,这主要是由于专业不符所导致的。

有一些专业应用少,对于社会实践作用比较小,招聘企业一般不愿意招聘这样专业的学生,这样的专业也被许多毕业生称为“天坑专业”。

对于高校來说,“天坑专业”的增加势必导致学生就业的困难,这类专业的学生即使找到一个工作也可能并不能发挥其兴趣和能力,导致就业质量很低。

高校专业的升级调整还不完善,对于很多可以取消、合并的专业没有及时调整,对于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专业也没有及时设立。

在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往往只是纸上谈兵,知识还有很强的滞后性,导致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很差,工作后上手慢,短期内无法胜任。

还有一些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素养,对于责任、合作意识没有概念。

工作一般是要求团队协作完成,对自己的工作部分要负起责任,但很多毕业生习惯单打独斗,不擅长于人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很差,对于自己的任务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出了问题并不能及时解决,也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

毕业就业协议书没有签

毕业就业协议书没有签

毕业就业协议书没有签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面临着毕业就业的压力和挑战,而毕业就业协议书作为就业的一环,也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有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却没有签订毕业就业协议书。

这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也让人们不禁思考这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毕业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毕业就业协议书是就业双方共同达成的一份协议,规定着就业的条件、薪资待遇以及工作稳定性等重要因素。

它起到了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的作用,避免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可能性。

而没有签订毕业就业协议书,就意味着大学生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可能会陷入劳动纠纷、工作困境甚至遭受经济损失。

其次,没有签订毕业就业协议书可能是源于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信息获取不全面。

在面对迫切的就业压力下,一些大学生可能会急于找到工作,而忽视了对就业合同和协议的重视。

他们可能只关注着获得工作机会,而对于工作条款和合同内容的了解不足。

这个问题表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就业合同的学习和了解,以充分保护自身权益。

其次,雇主方的责任也不容忽视。

有一些雇主在雇佣大学生时可能会利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以求得在薪资待遇、工作时间等方面的优势。

这使得大学生感到被动,也难以对工作条款进行更多的谈判和协商。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签订毕业就业协议书的意愿也会相应降低。

这一问题提示雇主应加强对就业合同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和合理的就业条件。

最后,政府和高校也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与指导,规范用工行为,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稳定和合理的就业机会。

高校则应更加注重就业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签订就业合同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协商能力。

毕业就业协议书没有签订是一个引起关注的问题,背后涉及到就业压力、信息沟通、企业责任等多个方面。

对于大学生来说,签订毕业就业协议书是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步骤,不能掉以轻心。

大学生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存在的问题分析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签订劳动合同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行为,它规范了双方的权益和义务,保障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然而,就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实际情况并非完美,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合同条款不明确大学生就业签订的劳动合同在设置条款时,往往存在模糊和不明确的情况。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关键条款的表述模糊,例如薪资、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等。

这种不明确性可能导致双方在劳动关系实际执行中产生争议和纠纷。

解决方案:为了避免合同条款不明确的问题,雇主和大学生应该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充分沟通,确保双方对于条款的理解一致。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律师等进行合同的审核和修订,以确保条款的准确性和明确性。

2. 合同保护力度不足在大学生就业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很多合同的保护力度不足。

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权益相对薄弱,一些雇主可能会借助信息不对称、合同缺失或不完整等情况对学生进行侵害。

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在劳动合同签订前未能全面了解自身权益,容易被不合理的条款限制。

解决方案:为了增强合同的保护力度,大学生可以通过加入学生组织、咨询就业指导中心等途径提高对劳动权益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政府部门和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在劳动合同签订中的权益和利益。

3. 合同解决纠纷机制不完善在发生劳动关系纠纷时,很多劳动合同存在解决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在遭遇合同纠纷时,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权益受损。

解决方案:为了完善劳动合同纠纷解决机制,可以建立专门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或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的调解服务。

此外,加强对劳动争议仲裁、法院诉讼等解决方式的引导和宣传,提高大学生对解决纠纷机制的了解和参与度。

4. 合同履约监督不到位在劳动合同签订后,一些雇主对于合同的履约监督不到位,导致劳动关系实质上难以执行。

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也日益突出,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并且还遭受了不少的挫折和困难。

今天我们来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1. 缺乏专业技能:由于当前社会越来越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结合,而很多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没有专业性的技能训练,只是传承了一些基本的学科学习,缺乏真正意义的实践技能。

2.市场供需不平衡: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数迅速增加,而企业招聘大学生的需求还没有跟上。

因此,市场供给不足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3. 就业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工具不完善,在招聘市场上,很多公司的招聘信息无法真正的为学生所知晓。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或政府机关进口的公开招聘,进口较为狭窄,难以满足广大应聘者的需求,也容易造成就业渠道不平衡。

4. 求职意识不强:即使一些大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就业情况不乐观,他们也很少会去主动思考如何去更好的面对就业问题,采取科学的求职策略,往往会选择让任何一家公司都能招到自己,而不加以思考找一份理想的工作。

5. 关系网“领先”法则: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有许多用给头顶排行榜或成绩在全班排名前列的学生优待,而忽略了那些不在学校“权利阵地”上领略到的优秀学生,让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失去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二、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困难?1.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大学生要在校园之外寻找相关的实践机会,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兼职等不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 拓展就业渠道: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逐渐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平台及大学生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就业机会和优质就业信息。

3. 增强求职意识:提醒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问题,每个人每天都去关注一下招聘信息,还要增加自己的求职手段,如保持通电话,发简历邮件等。

4. 强制性的实习计划:为了弥补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实习培训计划,促进大学生通过实习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提高实践能力并且可以利用实习的机会积累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就业率统计淡化签约担心影响招生

高校就业率统计淡化签约担心影响招生

高校就业率统计淡化签约担心影响招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就业率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但是,近年来有人担心高校为了维护招生数量和口碑,可能会淡化毕业生签约的实际就业情况,从而影响了高校的招生工作。

高校就业率为什么会影响招生工作呢?首先,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它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招生标准往往仅仅看重学生成绩、文体活动等单一指标,忽视了对一个人的全面评价。

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入学时便已经存在学习习惯差、没有综合能力等问题,最终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

如果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下,不仅会让社会质疑高校教育质量,更会让想要考虑高校的学生和家长感到担忧。

其次,高校是一个开放的机构,教育资源不仅面向学生,也扩展到了社会。

学生就业率的高低是整个高校群体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高校吸引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途径。

如果毕业生就业率不达标,不仅会让高校失去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还可能难以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报考。

特别是对于那些以就业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家长和学生,就业率的数据成了他们决定是否选择高校的重要指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高校统计就业率的方式并不标准。

一些高校推迟公布毕业生签约率,引发了人们质疑的声音。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为了掩盖毕业生就业率问题,从而维护高校形象和吸引力。

并且,一些高校为了保持签约率的高水平,可能会放水签约或者为学生提供一些其他薄弱性工作,也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实际上,高校就业率的统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了解程度,更包括了政策法规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规定,以及对社会需求的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的招生工作固然重要,但追求毕业生签约率和就业质量的平衡同样很重要。

毕业生的就业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实习、实验、兴趣组织等因素密不可分,如果高校只看重学生通过大量的签约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那将是非常浅显的方式。

浅谈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违约问题对策研究论文

浅谈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违约问题对策研究论文

浅谈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违约问题对策研究论文浅谈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违约问题对策研究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

大学生就业时面临着梦想与现实的碰撞,必然会给就业的大学生带来职业选择的困惑,大学生就业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寻求一个铁饭碗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大学生违约现象却愈演愈烈。

违约这一看似简单的现象往往对毕业生个人、学校、用人单位都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违约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如何减少或者规避这种行为的发生,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现状分析违约,《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违背条约或契约”。

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一般来讲,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因一些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引起而解除原有协议的行为,统称为违约,这里包括合法或者不合法的、单方毁约或者双方最终认可的。

山东人才网作的一个调查显示,有38.6%的单位曾遭遇学生违约。

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又违约的“准就业”现象越来越多,违约不再是个别现象,违约暗流已悄然涌动,违约问题已成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在就业过程中碰到的一个难题。

大学生违约大致分为如下几类:1.目标模糊,多方签约大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一般到多个用人单位面试,最终收到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

由于对用人单位不十分了解,眼花缭乱不知选择哪一家,便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以便在其中选择一个。

这样做的结果是只能满足签约者中的一方需求,对其他签约方则构成违约。

2.先下手为强,骑驴找马在选择用人单位的过程中,部分毕业生抱着一种“骑驴找马”的心理,先确定一个用人单位垫底,一旦找到更理想的用人单位,则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抛弃前者,构成违约。

这样的“毁约心态”,已经在部分求职毕业生中蔓延。

他们签约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毁约准备,把毁约当作一个程序来操作,并且仔细地衡量其风险和成本。

3.把协议当做敲门砖,打开理想城市之门一些毕业生想进入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就业,他们把获得当地户口作为自己就业成功的硬指标。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又日益加剧,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了普遍存在的现象。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包括高校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现状及其原因,以及对毕业生就业的建议和对策。

一、高校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高校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策源地,但随着社会和市场变化,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高校教育的滞后性日益凸显。

由于市场需求快速变化,高校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无法及时跟上步伐,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人才市场的复杂性和激烈竞争,也给高校创造合适就业岗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再者,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往往还是以专业知识为主导,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技能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在择业上难以有优势。

最后,高校的校企合作和实践机会不足也成为限制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

二、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现状及其原因随着人才供需关系的变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从整体上看,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仍然存在,但与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学历、性别、地域等因素有关。

再从就业市场需求看,现代化和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招聘单位的重点方向,而一些传统行业的用人需求减少,难以满足大量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就业难问题也与毕业生本身的素质以及技能和经验有关。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习经验能够为毕业生的找工作增添诸多优势,而与之相对的是,学历虚高、自我认知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也给毕业生求职带来了困难。

三、对毕业生就业的建议和对策1、增加就业渠道:毕业生可以通过多捷径来寻求就业,包括职业规划、学校就业指导和招聘会、实习岗位推荐等。

2、提高自身素质:不仅可以在学校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可以利用假期实习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练就实践能力。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生在就业之前,就要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明确自己技能、特长和兴趣所在,切勿盲目跟从别人的选择。

大学生_毕业不就业_之现状和成因探析

大学生_毕业不就业_之现状和成因探析

OCCUPATION2008 11就业与创业编辑︱孙雁︱E-mail:zhiyezazhi@就业力打造PROMOTE EMPLOYABILITY对多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表明,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派遣的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大部分,同时还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合同就业、灵活就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选择工作,即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这也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就业”。

但近年来,出现了“NEET”,即非被雇佣、非继续深造、非接受相关培训的现象,以及部分毕业生仅仅因为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出国、读研的情况。

大学生毕业不选择就业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就业工作人员因如何加以引导,需不需要调动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如何来做工作……这些都是学生就业工作人员应当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一、“怪”:毕业生越来越多 及时就业的趋于减少自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招生数量开始逐年扩大,与之相应2003之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随着一个个就业高峰年的到来,面对高校毕业生不容乐观的实际就业率,人们日益感到高校毕业生陷入了一个“今时不同往昔”的境地。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场场爆棚的就业招聘会,便可略窥一二。

从我国的总体人才需求来看,并不存在高校毕业生过剩的问题,我国加入W T O 、申博和申奥的成功、西部大开发等等都需要各种类别的高素质人才。

一面是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另一面是人才需求总量不减,部分地区人才紧缺。

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有一部分重要因素是“结构性失业”,比如人才流向的地域不平衡、高校毕业生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人才知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等等。

这些原因造成的就业状况不理想的现象,已经为学生就业工作人员所认识,但这一现象的改变,需要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以常理推断面对紧张、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毕业生应该充分展现自身优势,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层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让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因;对策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

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指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我们从事高校教育者共同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点课程。

本文试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入手,就自己的工作经历谈点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切身体会到其主要原因是:(一)供与需错位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表面上看是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所造成的,其实不然。

就农业人才需求看,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人员只占农业劳动者的0.02%,每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不足0.05%,而在发达国家都是在1%以上。

同样我们一些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还要到技工培训学校去学习以便拿到技能等级证书,以便就业。

这些都是说明高校对一些专业设置没有进行前瞻性的科学分析和论证,有可能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四年后就有可能变成滞后甚至是冷门专业,形成了市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之间的时间差。

因此,专业不对口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有偏见通过对应聘毕业生调查所反馈的信息分析,目前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大多是缺什么人招什么人,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且都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处于劣势。

如北京新闻人才劳动发展中心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主办的人才招聘会上,招聘展位被大学生围的水泄不通,但结果却是很多应届大学生未能如愿。

其中一个大学生告诉记者:她满怀希望赶到现场,没想到招聘单位一听是应届的,认为没有工作经验,连档案都不看就谢绝了。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策原因与解决对策探究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策原因与解决对策探究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策原因与解决对策探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境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劳动市场需求,大学生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究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策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政策原因1. 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的学术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

学校教育未能有效连接行业需求,致使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无法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导致就业困难。

2. 就业政策缺失当前我国的就业政策主要针对失业人口和农民工,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的关注相对较少。

缺乏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支持,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如办理就业证明、享受社会保险等。

3. 创业环境不友好大学生创业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创业环境的稳定。

但目前我国创业环境复杂,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准入门槛高、融资难等。

这使得大学生创业的门槛较高,缺乏支持和保障。

二、解决对策1.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大学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设行业需求紧缺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引入行业专家、企业家等相关人员,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

2. 健全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就业政策体系,注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解决就业困难。

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创业培训等全方位的支持。

对于高技能、紧缺专业的大学生,应给予税费优惠等激励政策,鼓励他们从事研发创新和科技创业。

3. 打造创业创新生态环境改善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培训和指导,提供创业资金的支持。

建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提供办公场所、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同时,减少创业者的行政审批和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创业者勇敢创新。

4. 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通过企业实习、企业培训、企业导师制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高校大学生对于“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对策浅析

高校大学生对于“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对策浅析

高校大学生对于“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对策浅析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难已成为一道难题,牵扯着每一位大学生的心。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就业难”跟我们自身的原因不可忽视,同时也需要我们积极地采取对策来提高就业竞争力,下面我将从自身原因及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1.自身原因(1)专业选择不当。

在高中时期,我们考虑的因素多数是学习成绩、父母意愿、社会声誉等等,难以切实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在大学选择的专业往往是并不是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

过多的人选择的专业并不能找到和自己的特长相符合的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薪资不高,离职率也较高。

(2)缺少实践经验。

许多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是用来刻苦学习课程,精通各种考试却很少去实践,个人技能没有得到完善的发展,加入社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及岗位职责,从而影响求职成功率。

(3)缺少综合素质。

仅凭机械的学习,缺少好的表达能力、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样会严重影响完成工作的效率和满意度。

2.对策(1)理性选择专业。

在大学开始,我建议在选专业时要少受家庭、社会的影响,更多地考虑自己的爱好、职业倾向、性格特点和未来市场需求等方面,避免过程更加合理,比如以下工作市场需求优势在不断提升中,互联网相关、国内外语言文化等,建议自己可以考虑以下专业。

比如互联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2)注重实践。

在大学我建议要多参与社会活动、实习等,早早熟悉工作领域的实质,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为工作后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综合素质。

在学习的同时,要发掘自己的兴趣,参与各种兴趣社团、社会组织、志愿者活动等,获取团队协作的经验和机会,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把握好交际的机会,打造好我们的人脉网络。

总之,就业难确实是一件令人萎靡不振的事情,作为我们大学生应该深入分析我们自己的就业状况,积极寻找自我提高的方法和机会,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克服自身的短处与缺点,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更轻松迎接未来的就业挑战。

关于毕业生毁约问题的思考

关于毕业生毁约问题的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稳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

在求职过程中,部分毕业生不守信用、不重承诺与用人单位毁约的现象时有发生,究竟是什么让大学生频繁的跳槽呢?部分毕业生由于不能给自己很好的定位,缺乏正确估价自己和评价用人单位,再加上缺少相关知识和能力,致使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后一时不知所措除此之外当前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压力,害怕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待业,因此毕业生求职心切,缺少慎重考虑而盲目与用人单位签约,以防止毕业后无就业单位。

可是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当发现更好的单位时,他们就会要求与原来签订协议的单位解约,这是毕业生毁约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外,也有的毕业生看到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反而签了一个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上感到不平衡,“脚踏几只船”,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最后便不顾一切地同用人单位毁约,这也不失为毕业生毁约的一个原因。

同时,每年都有许多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和考研的两难选择,不与用人单位签约,怕失去就业机会,签约又怕考研成功造成违约。

这时,许多应届毕业生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单位利益,不如实向用人单位说明情况,与用人单位达成协定,而是暂时与用人单位签约,待考上研究生后再与签约单位毁约。

将目光放大到社会大局来看,毕业生就业毁约则是一种失信行为,毕业生一旦违约则会导致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一切工作也将徒劳。

如此恶性循环必将影响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计划,使单位利益受损。

特别是这些毕业生如果不能和用人单位很好的协商解决,随意签约又随意违约必将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使学校声誉受损,影响今后该校毕业生的就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

1.影响毕业生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诚信既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毕业生受过高等教育,更应该懂得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求职是他们迈向社会走出的第一步,违约无疑会在第一步上写上一笔虚假的信用记录,影响毕业生诚信的良好道德品质养成,同时也给用单位以恶劣的印象,从而不利于自已的成长和发展。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哪些对策可以缓解这一困境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1. 教育与就业的脱节传统的大学教育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对于实际职业技能的培养却显得力不从心。

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技能与需求不匹配的尴尬情况。

2. 市场需求结构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和职业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传统行业面临转型或者消亡,而一些新兴行业和职业又因为技能要求高、经验要求多等原因让大学生找工作成为一大难题。

3.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众所周知,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而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业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就业变得尤为困难。

4. 就业观念不合理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清晰,比如有些人一心求职大公司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的机会,导致错失就业机会。

5. 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在校期间注重学习专业知识,但很少参与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中,缺少实践经验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6. 职业素质不高一些大学生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也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导致用人单位对他们担心和不放心。

二、对策1. 教育与就业结合大学教育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建立更多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基地,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机会。

2. 适应市场需求大学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加强职业指导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

4. 提升实践能力学校要更多关注实践教学的推广,帮助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

大学生在就业劳动合同签订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在就业劳动合同签订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在就业劳动合同签订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大学生在就业劳动合同签订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摘要]就业劳动合同,是大学生与招聘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律依据,大学生就业劳动合同签订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但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因为缺乏劳动法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他们自身各方面的原因,而与就业单位签订不合法或不平等的劳动合同,从而引起劳动纠纷。

那么,如何减少这些因签合同而引起的法律问题,对那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劳动合同;问题分析一、劳动就业合同与大学生就业劳动就业合同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形式,也是实现大学生劳动权利的法律形式。

今天,大学生就业已从计划分配转变为自由择业,在这种形式下,就业劳动合同就成为规范劳动就业市场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合同双方维护自己权利的法律武器。

同时,大学生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使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化、明确化,以此来防止用人单位的不当解雇,违反约定支付劳动报酬和提供劳动保护条件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另外,当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就业劳动合同就是大学生用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效证据。

二、目前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出现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劳动合同而引起的法律纠纷频繁发生。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知识,因而在签合同时出现许多不合理的现象。

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大学生在签合同时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错误地认为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经笔者调查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认为,有就业协议就不用签订劳动合同了,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就业协议是指毕业生在校时,与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协商签订的,是编制毕业生就业计划和毕业派遣的依据。

而劳动合同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明确劳动关系中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上岗毕业生从事何工种劳动的依据。

也就是说,就业协议签订在前,劳动合同订立在后。

另外,它们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同,就业协议的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如实介绍自身情况,并表示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表示同意接受该毕业生,学校同意推荐该毕业生,列入就业方案并纳入就业情况统计,它不涉及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后所享有的权利义务。

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及其解决路径探析

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及其解决路径探析

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及其解决路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就业逃避现象。

就业逃避现象指的是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就业方向缺乏明确规划,消极怠工,不愿意去面对就业压力,甚至逃避就业找工作的过程。

背景介绍中提到,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缺乏明确的就业规划。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就业逃避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只有通过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提升就业技能以及加强心理辅导等措施,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人职业规划,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出现了一些逃避的表现。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选择回家经商或是无所作为等现象,这些都是就业逃避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会出现就业逃避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些是我们亟需探讨的问题。

通过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帮助大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就业压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内容结束】1.3 研究意义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其背后涉及到诸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经济因素。

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途径。

通过对该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就业困境,为他们提供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支持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大学生签约不就业、就业不签约现象的深入思考
一、签约不就业现象的几类情况
1.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担心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存在着盲目就业的心理和行为是导致此类现象的第一种情况,学生在对企业毫无了解或者根本就和自身不匹配的情况下,因存在以上这种心理去应聘企业,在经过企业的一轮笔试、面试后,企业对学生在较为满意后与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书,但此后当学生意识到签约过早、过急并与自身不匹配时,想进行解约时却被相关违约金所拦阻,于是干脆一拖了之,不去企业上岗,这是签约不就业的第一种典型情况。

2.部分学生自身在未充分考虑好是就业还是读研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去参加企业招聘并录用签约是导致此类现象发生的另一种情况。

正是由于在就业还是读研的思想上摇摆不定,才有该类学生在被企业录用后产生的矛盾。

这类矛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签订就业协议书后因与自己的考研计划相冲突造成的,一种是签约后不久考上研究生但在就业协议书中未与企业有相关约定造成的。

3.还有一类情况比较特殊,因个人身体健康原因导致的签约不就业,因个别用人单位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时没有约定此方面的内容,当学生身体健康方面不能胜任工作或在岗前体检后发现不合格时导致的无法履约。

二、就业不签约现象的几类情况
1.用人单位资质的问题,如沿海、发达地区的众多用人单位属于民营企业,因受到到人才引进、户籍迁移等政策限制的困扰,用人单位虽然录用了毕业生,但与其签约的动力不强,有些会口头承诺毕业生在其单位工作的保障,有些则毫无保障可言。

当产生纠纷时无据可依,另一方面高校也无法将其就业情况纳入正常的就业率统计。

虽然这些学生实际上已就业,但高校只能把他们纳入未签约就业学生的范畴中去。

2.因企业、学生、高校方面就业时限上的原因造成的暂时的就业不签约情况。

现在各类企业录用毕业生时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会设置员工实习期及试用期等各类门槛,有些企业的实习培训期甚至会超过劳动法所允许的时限,这些企业往往要求毕业生实习、试用期合格后才能签订就业协议书,当学生通过实习、试用期考核时,已经错过了各省汇总就业率的时间。

三、产生此类现象的深层原因
1.社会发展的原因。

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企业用工体质也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有些企业虽然也重视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员工的稳定,但因自身没有户籍迁移、人才引进资质等方面的能力,主观上认为签订就业协议书对企业留住人才无实质作用,反而会因签约导致一些额外的开支(如人才交流中心的档案保管费等),而不去顺应社会发展及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去签订就业协议,殊不知如果录用人员时不签订这方面的协议,只会让毕业生感到企业无归属感、无责任心以及对自身的不重视,从而在今后个人能力得到提高后而离开企业。

2.相关部门管理与社会发展脱节的原因。

本应是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的省、市、校等就业工作部门却因自身管理与社会发展脱节,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实际需要是此类现象时而发生的另一方面原因。

如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数据的统计、毕业生的档案管理、毕业生报到证的改派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时间、空间上的局限。

3.学生心理期望值与正确就业观的问题。

现在各高校对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就业观教育不可谓不多,但因为教育的方式过于简单或者只流于形式,往往不能达到扭转乾坤的效果。

周边同学如果找到高薪水、高门槛的好工作对一些意志簿弱的同学往往会造成新一轮的刺激,从而不自觉的抬高自己的求职期望值,而不会去想自己的期望是否与社会现实相匹配。

四、现实工作中如何有效杜绝此类情况
1.转变观念。

观念的转变不光是学生的事情,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高校以及其它一些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的相关部门,都需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去转变观念。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毕业生能够转变观念,对就业有着理性的思考;如果用人单位能够转变观念,把引进人才转化为留住人才;如果高校、相关部门能够转变观念,在学生就业中多提供一些服务,少设置一些障碍,相信以上种种现象的发生肯定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2.关注细节。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就业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都需要毕业生、用人单位去把握、去衡量。

对用人单位来说,细节体现在准备录用学生的真实需要、健康状况、个人心态、有无考研等方面的了解;对学生来说,这些细节体现在对这个用人单位的资质、实力、工作环境、企业氛围、就业前景等诸多方面的观察,也体现在对即将签订的就业协议书中逐条内容的把握。

只有在这些细节上多下功夫,才能有效的杜绝日后的种种矛盾。

3.慎重决定。

做一个决定、尤其是做一个关系着自身今后几年乃至几十年发展的重要决定对一个毕业生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考验。

只有抱着慎之又慎的态度才能防止这个重要决定出错的可能性。

无论是去参加招聘前的决定还是签订就业协议书或者是不签订协议去用人单位工作,也许每一步的决定对自身今后的发展都有着莫大的关系。

4.灵活操作。

一个毕业的就业过程往往是漫长而复杂的,从前期的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投简历、笔试、面试,到后期的签约、培训、实习、上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