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王府山建造艺术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摘要】南阳府衙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筑艺术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通过对南阳府衙的建筑背景和意义的介绍,探讨了其整体布局、建筑风格、雕刻艺术、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
南阳府衙的建筑布局合理,风格典雅华丽,雕刻和装饰艺术精湛细腻,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南阳府衙融合了当地文化元素,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综合考量,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历史意义,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的珍贵资料,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关键词】南阳府衙、建筑艺术、整体布局、建筑风格、雕刻艺术、装饰艺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历史意义。
1. 引言1.1 南阳府衙的建筑背景南阳府衙是古代南阳府的行政中心,也是地方政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南阳府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南阳府衙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古代汉代,而在唐代时更是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建。
南阳府衙的建筑背景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它体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
南阳地处交通要道,因此南阳府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代、唐代以及后来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
南阳府衙的建筑背景是南阳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对于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了解南阳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2 南阳府衙的建筑意义南阳府衙作为明代建筑的典范之一,其建筑意义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官府建筑,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
南阳府衙的建筑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建筑结构上,南阳府衙采用了传统的坊制和院落布局,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庄重和对称美。
在建筑材料上,南阳府衙选用了优质的砖石木材,体现了明代建筑注重质量和材料的坚固耐久。
南阳府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和南方建筑特色,展现了地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南阳府衙的建筑意义还体现在其对后世建筑的影响和启示,成为了当代建筑师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之一。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南阳府衙是明代南阳府的行政机关,也是南阳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作为明代府衙建筑的代表之一,南阳府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艺术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进行研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布局设计方面南阳府衙的建筑整体采用对称布局,呈现出一种庄严而威武的气势。
主门朝南,前后东西对称,主体建筑由乾清门、晋安门、朱雀门、帝君殿和文武殿等组成。
这种布局让人一进入府衙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氛围。
二、建筑材料方面南阳府衙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青砖和红砖,以及石材和木材。
青砖和红砖的运用使得府衙建筑既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又能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石材的运用则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和材质的质感,木材的运用则使得建筑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温馨感。
三、建筑造型方面南阳府衙的建筑造型以大气磅礴为特点,建筑层层递进,错落有致。
主体建筑的顶部采用檐刻,檐下还装饰有彩绘斗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给人一种瑰丽、雄伟的感觉。
整个建筑造型简洁大方,富有雄壮的气势,体现了明代建筑的典型特点。
四、雕刻艺术方面南阳府衙的建筑物上绘有大量的雕刻图案,表现出明代建筑的雕刻艺术之美。
这些雕刻图案大多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吉祥寓意等,具有鲜明的明代特色。
雕刻精致细腻,栩栩如生,给人一种丰富多彩和繁华热闹的感觉。
五、绘画艺术方面南阳府衙的建筑物上还绘有大量的壁画,展示了明代绘画艺术的风采。
这些壁画以历史人物、山水风景和花鸟等为主题,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给人一种艺术享受和美的享受。
南阳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也被巧妙地融入到壁画中,展示出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主要表现在布局设计、建筑材料、建筑造型、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方面。
南阳府衙作为明代府衙建筑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南阳府衙建筑艺术之美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南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1. 引言1.1 南阳府衙建筑的历史背景南阳府衙建筑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南阳郡政治中心的建设。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重要城市,曾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首府,历代都有设立府衙的传统。
南阳府衙建筑在历史上曾数次修建和重建,体现了不同时代政治制度和建筑风格的演变。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重建的南阳府衙,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南阳府衙建筑的历史背景还包括了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南阳府衙作为地方政府机构的象征,承载了当地政治权力和行政管理的重任。
府衙建筑的兴盛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吸引各地商贾前来交易,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南阳府衙建筑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不仅是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阳地区政治、文化发展的见证和载体。
通过对南阳府衙建筑的历史背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建筑艺术之美,深入探讨其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1.2 南阳府衙建筑的地理位置南阳府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南阳市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连接中原腹地和大西北的交通要冲,交通十分便利。
南阳府衙所在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一个适合居住和旅游的地方。
南阳府衙周边环境优美,有许多自然风光和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南阳府衙与当地人文历史密切相关,是南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
南阳府衙坐落在市中心,周围有许多商业街和美食街,是游客们休闲购物的好去处。
南阳府衙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宜人,成为南阳市的一大亮点。
2. 正文2.1 南阳府衙建筑的整体布局与风格南阳府衙建筑的整体布局与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一。
南阳府衙的建筑布局严谨有序,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匠心和智慧。
整个建筑群分为前后两进,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宫廷建筑群。
主要建筑包括大门、正殿、配殿、会议厅、廊房等,各建筑之间的位置和关系都经过精心设计,体现了中国建筑中宫廷建筑的特点。
南阳王府山简介
南阳王府山简介
南阳王府山位于南阳市老城区共和街南侧,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它是明代南阳唐王府后花园内的假山,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并在永乐二年(1404年)以南阳卫治改建。
王府山山体用太湖石、条石砌成,总高21.7m,山体高度为13.6m,东西宽25.5m,南北长26m,面积约500㎡。
除主峰外,四个支峰分布四角,取“五峰并崎”或“四峦拱朝”之意。
山腹用太湖石及石条、青砖筑成大小不同的四个石窟,由台阶盘旋勾连,绕行三周可达山巅。
山间依崖就势构筑亭台。
后世于山南麓建神庙,山门题额“朝天宫”,并于窟内增塑神像。
王府山外部用湖石巧妙地构成通道、山体、道路,形成了险、拙、奇、空的假山风格。
支峰下均设有洞窟暗道,上下左右可崎岖贯通。
山体内原有洞窟、暗道各八个,用大量的汉代画像石条构筑框架,以长方形灰砖砌成拱形券顶。
传说假山下部有专供唐王潜行出城的暗道。
现存四条暗道以洞窟为中心分布。
此外,王府山山体高度为18m,底部直径21m,周长66m,占地面积约346m²。
它是南阳城之制高,亦为南阳王府建筑群空间轴线之镇。
登山眺望,全城景色一览无余。
尽管明以后王府山历经多次浩劫,如清康熙年间曾一度拆拉太湖石,抗日战争期间又遭日机轰炸,20世纪的人口扩张使其被违章建筑掩没,但其仍是明代早期的假山艺术珍品,其内部结构类似于古塔,如洞室的构造、腹内上山阶梯的结构等,为研究明代园林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是明清两代南阳府的行政中心,也是一处集传统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代表性建筑。
南阳府衙建筑艺术之美主要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布局和装饰等方面。
南阳府衙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点。
府衙主体建筑采用了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布局,即主厅、次厅、曹房等建筑依次排列,各进之间用穿堂相连,形成了一个庭院式的建筑群。
而四合院则是指四个建筑围合成一个院落的结构。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称和封闭性原则,也符合官衙建筑的行政功能需求。
南阳府衙的建筑装饰富有特色,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意象和审美观念。
府衙的屋顶采用了特殊的瓦当设计,装饰有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蝙蝠等,寓意着权威和吉祥。
建筑外墙以红墙白瓦为主,红色象征阳刚之美,白色则象征纯洁和庄重。
而府衙内部的室内装饰则讲究金碧辉煌、色彩丰富,为官员办公和会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南阳府衙的建筑雕刻技艺独特精湛,凸显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美。
府衙内有大量的雕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狮子敬信坊”。
这个狮子敬信坊由两座石雕的狮子像和一个月亮形状的石刻组成,狮子具有凛然正气的形象,象征着威严和正义。
石雕的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位于湖南省南阳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迹。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是对其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和艺术价值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南阳府衙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明清时期的特点,融汇了汉族传统建筑和湖南地方风格。
府衙总占地面积较大,布局严谨有序,分前、中、后三进,层次分明。
整个建筑群主要由正殿、左右厢房、东西閣楼和大牌楼等建筑组成,形式独特,矗立在南阳市的中心城区,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南阳府衙的建筑结构特点具有独特的韵味。
正殿为红墙黄瓦,三进结构,采用了典型的明清建筑形式。
正殿的搭建主要采用了榫卯结构,既牢固又简约,楼檐和屋角巧妙地设计成了腾云驾雾的形态,给整座建筑增添了动感和生动性。
厢房和门楼的建筑造型独特,体现了清代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整体建筑布局合理,建筑色彩鲜明,雕刻工艺精湛,构建起了一幅幅独特的美丽画卷。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价值不可忽视。
府衙作为地方政府的代表,不仅具有政治功能,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遗产。
南阳府衙建筑雄伟壮观,建筑元素独特,构造精细,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艺。
衙署的门楼、墙壁等装饰雕刻精美,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观者以美的享受。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更是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和明清建筑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峰拱朝"王府山·藩唐盛景与愤恚
"四峰拱朝"王府山·藩唐盛景与愤恚南阳·王府山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封其二十三子朱桱为唐王,藩南阳。
《明史·诸王表》记载:唐王府在南阳府城内通淯街,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以南阳卫治改建。
南阳卫、府奉旨为唐藩建造王城,因无闲地,以南阳卫所改建为王府,后院营造花园,园中叠石山。
《成化总志·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明唐王府清初改建为府学宫,旧名王府街,后有石山,名曰王府山。
南阳·王府山倒塌部分现状南阳民间流传着一顺口溜:"唐河有座塔,离天一丈八;南阳有个王府山,巴巴差差挨住天;社旗有个春秋楼,半截都在天里头"。
其实,顺口溜夸张的反映了南阳的三个代表性建筑。
虽然王府山高不过23米,那时南阳其他最高的建筑也就是城门楼,高度不过三四丈,其他大多都是匍匐的平房。
在城西北隅突兀20多米的王府山,确显嵬巍壮哉。
我国的假山艺术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极于明清,留存至今的艺术精品多为明朝中晚期作品,如留园(苏州)、豫园(上海)假山等。
而明代的早期作品极少见到,南阳王府山作为明朝初期的假山臻品,恰好填补上该文化空白,从而可较为清晰的勾画出明朝假山艺术发展的轮廓。
南阳·王府山洞窟南阳王府山是以中峰为核心,四角崎立四座小峰,取“五峰并峙”和“四峰拱朝”之意。
据民间传说,建造王府山所用的石头,大多是从远在江苏的太湖取釆,之后由园艺大师设计并主持,历时数载叠就。
建造中,根据标高不同,利用四个石洞,将主峰分成五级。
山体内建有暗道和洞窟,崎岖贯通,一步一景;山体外观呈圆锥状依次缩起,有砖石台阶盘错绕行。
穿洞走穴,沿阶趋行,可直达主峰山顶。
山顶上则有10余平米平台,筑造一亭(原为青砖围劵式,70年代末拆除并改建为柱连式),号曰“接天亭”,登山眺望,全城景色一览无余。
凭栏还可远眺南阳城外的九架孤山(自西向东依次是:遮山、磨山、羊山、塔子山、紫山、独山、蒲山、丰山、隐山)。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南阳府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明珠,它的建筑艺术之美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
南阳府衙作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建筑,既具有实用性,又融入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进行深入探讨。
一、南阳府衙的历史沿革南阳府衙建于唐朝,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建筑。
它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更替,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
南阳府衙占地广阔,建筑面积较大,拥有多个庭院和建筑群。
府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和中原地区的建筑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阳府衙建筑风格。
二、南阳府衙的建筑结构南阳府衙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整体呈现出宏伟壮观的气势。
府衙主体建筑是以中轴线为主线,左右对称布局的典型古代建筑。
大殿、厅堂、门楼等主要建筑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群,构成了南阳府衙独特的风貌。
府衙的建筑结构考究,建筑材料选用上乘,造型典雅,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工艺。
1. 屋顶的翘角南阳府衙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北方建筑的影响,在屋顶的设计上采用了翘角的形式。
翘角屋顶不仅有利于排水,还能够增加建筑的美感,使建筑整体更加雄伟壮观。
2. 木雕的精美南阳府衙的建筑内部和外部都有大量的木雕装饰,这些木雕形象逼真、线条流畅,精美细腻,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木雕的主题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观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 砖雕的瑰丽南阳府衙建筑的外墙、门楼等处都有精美砖雕,这些砖雕图案瑰丽多彩,栩栩如生。
砖雕的主题包括花鸟、人物、神兽等,富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4. 园林的布局南阳府衙的庭院和园林布局精巧,以水池、假山、花木等为主要景观元素,形成了宜人的园林景致。
园林的布局融汇了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湛技艺。
四、南阳府衙的艺术价值南阳府衙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南阳府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和北方的建筑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南阳府衙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建筑研究价值。
明代南阳唐王府教育研究
明代南阳唐王府教育研究明代南阳唐王府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内,是南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唐王府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
唐王府教育也是其独特的魅力之一,受到了历史学者和教育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对明代南阳唐王府的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唐王府的历史唐王府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当时是明代南阳州(今南阳市)的行宫,供给南阳府县的官员使用。
故称“南阳行宫”。
南阳行宫是由南宋贵族王诚改建成的,据《石刻释文》的记载,王诚是刑部尚书王宗孟的嫡长孙。
行宫有个后妃的坟墓,叫零陵公主坟。
零陵公主是南宋嘉定帝的公主,她嫁给了南宋末年,明初赵顼朝荆州太守商人欧闪家的儿子欧阳铉,但一年多后便与婆家发生纠纷,受牵连,去世。
而欧阳铉在南阳创业,官居议大夫,为派窦鹏所害,而客死他乡南阳。
王诚拿了欧阳铉的家产,迁都到南阳,把欧阳铉的老居改成了行宫。
唐王府作为南阳市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其规模宏大,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建筑布局严谨有序,以及雄伟的门楼、庭院和寝宫,透露着浓厚的明代建筑艺术风格,展现了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唐王府的保护与利用获得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历史文化以及开展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唐王府教育的特点明代南阳唐王府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唐王府是南阳一带的重要思想文化中心,承担着教育传承和宣扬儒家思想文化的重任。
在当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南阳地区作为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唐王府作为南阳地区的重要官方建筑,自然成为了南阳地区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
唐王府的教育体系注重德育为本,强调个体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明代社会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培养有德有才的人才。
唐王府的教育着眼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强调孝道忠诚、仁爱友善等儒家价值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塑造,这一教育理念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南阳府衙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其建筑风格独特,融汇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被誉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精华之一。
本文将对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进行研究。
南阳府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是明清时期南阳府的行政中心,建于明代正德年间。
南阳府衙整体布局规整,建筑结构严谨,体现了明清古典建筑的特点。
南阳府衙的布局严谨有序。
整个府衙占地面积很大,分为前、中、后三进,每进都有相应的建筑群落。
首进是门楼,楼顶有重檐歇山顶,门中央一座高台上有一座三层斗拱亭,极具气势。
中进是内场,以东西廊为主干,周围围绕着六座建筑群落。
后进是大殿,高耸入云,气势恢宏。
整个布局严谨有序,宏伟壮观,展现了古代建筑规划的高超水平。
南阳府衙的建筑结构精湛。
府衙的建筑遵循了严格的规划标准,建筑结构均采用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建筑坚固耐久。
建筑的主要构件如梁柱、榫卯等都精心雕刻,装饰繁复而不失庄严。
建筑层次分明,主要借助屋顶的檐口、瓦当等装饰表现,在合理分配空间的增加了建筑的立面效果。
庙宇的细部雕刻、浮雕等也是大显身手,琳琅满目,栩栩如生。
南阳府衙的装饰艺术精美细致。
南阳府衙的装饰主要包括檐口、瓦当、斗拱、彩画等。
檐口和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南阳府衙的檐口和瓦当造型多样,图案繁复,构造精细。
斗拱作为建筑的承重构件,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圆形、方形、六边形等,造型优美,雕刻细腻。
彩画是南阳府衙的一大特色,绘有山水、花鸟等,色彩绚丽,栩栩如生,为建筑增添了灵动的气氛。
南阳府衙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府衙的建筑坐落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周围有山水环绕,气候宜人。
建筑的规划、材料选择和装饰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使整个府衙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体现在其严谨有序的布局、精湛的建筑结构、精美细致的装饰艺术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上。
它不仅体现了明清时期建筑的高度发展水平,也代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独特魅力。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南阳府衙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境内,是明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
该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土家南京”。
南阳府衙的建筑群包括大门楼、南杂楼、中轴廊、东西楼、大清真寺等主要建筑,呈现了明代建筑的风格特点。
整座建筑色彩鲜艳,雕梁画栋,彰显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南阳府衙的大门楼采用了仿木结构的石雕门楼,门楣上绘有精美的彩绘,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进入府衙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杂楼,南杂楼是府衙重要的接待场所,其建筑结构造型宏伟,富有雕塑和绘画装饰,展示出明代南方官方建筑的典型特征。
南阳府衙的中轴廊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沿中轴线分布了东西二楼、会议厅、大清真寺等主要建筑。
中轴廊的屋顶使用了琉璃瓦作为覆盖材料,屋檐的雕刻细致精美,檐下的绘画图案鲜艳多彩,给整个建筑增添了一份华丽与壮丽。
东西楼是南阳府衙的主要建筑之一,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磨砖墙体结构。
东西楼的内部布局严谨,楼上是官员办公的地方,楼下是存放档案和执行刑法的地方。
楼内的装饰精美,墙壁上悬挂着各种精美的绘画和雕刻作品,展示了明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技艺。
南阳府衙还有一座大清真寺,是南阳穆斯林的信仰中心。
大清真寺建筑宏伟,气势磅礴,采用了伊斯兰建筑风格,墙壁上装饰有华丽的马赛克瓷砖和石雕,展示了伊斯兰建筑的独特魅力。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布局上,它巧妙地结合了传统建筑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建筑的装饰也非常讲究,雕刻和绘画技艺高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
传说中的南阳王府山
传说中的南阳王府⼭南阳⼈有句顺⼝溜:“南阳有个王府⼭,巴巴差差挨住天;社旗有个春秋楼,半截还在天⾥头。
”都是张扬其⾼。
其实王府⼭不过区区23⽶,底部直径21m,周长66m,占地⾯积约346见⽅。
彼时古城最⾼的建筑也就是城门楼了,在城⼀隅突兀⼀个20多⽶的家伙,确实是危乎⾼哉了。
王府⼭建于明初,距今已有600年历史。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唐王府在南阳府城内通清街(今王府街)……后有⼭⽯,名⽈王府⼭。
”可见,南阳王府⼭系明藩南阳唐王府后花园的假⼭。
明洪武⼆⼗四年(公元1391年),太祖朱元璋分封其第23⼦唐定王朱桱于南阳。
朱桱就藩前,⼤兴⼟⽊,营造王府。
据传,这些⽯头都是从2000⾥外的太湖⼈抬⽜拉历时数年⽽来。
王府⼭及其府邸的营造历时多年,其⽤⼯、⽤时可窥⼀斑。
明末清初以后,王府⼭屡遭破坏。
康熙年《重修卧龙岗诸葛庐记》载:“城之西北隅,为前唐藩旧址......拆取什⼀,驾⽜车⽽适其所。
”按此记载,现卧龙岗武侯祠宁远楼前的假⼭梁⽗岩和抱膝⽯,即是王府⼭之遗物了。
民国时,有豪富⼠⼦也巧取豪夺装点门⾯,⾄今在南阳遗存的旧官署、⽼学校及坊间故宅,仍可发现玲珑剔透的太湖⽯。
抗战时期,数⼗架⽇本飞机轰炸南阳,造成东侧⼭体垮塌。
“⽂⾰”期间屡遭⿊⼿,洞中神像被砸,登⼭⽯阶、⼭顶亭⼦皆损坏。
王府⼭以中峰为核⼼,四⾓四峰环拱,取“五峰并峙”、“四峰拱朝”之意。
⽀峰下边有奇巧洞窟,洞窟之间,崎岖贯通,⼀步⼀景。
穿洞⾛⽳,爬60道台阶,螺旋⽽上,可达峰顶。
⼭顶⼀亭⽈“接天亭”,凭栏可鸟瞰全城,紫、塔、独、蒲等九架孤⼭隐隐可见。
我国假⼭艺术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极于明清。
留存⾄今的艺术精品多为明中晚期所作,明代赏⽯⽂化秉承宋的精髓,⼜因叠⽯技艺的职业化⽽更显章法。
所谓瘦、漏、皴、透的叠⼭⼿法及对形、⾊、质、纹的观赏要求,在王府⼭⼤多有⼀定表现。
王府⼭的艺术特点可归结为险、拙、奇、空、皴、透6点。
王府⼭之“险”不仅在于假⼭的绝对⾼度对古南阳城的控制性,还在于其登⼭步道之陡峭及其⼭道布局设“险”⽤⼼,因⽽⼀段时期内,在王府⼭登⾼涉险成为南阳⼈的“必修”课。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南阳府衙是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的一座历史建筑,建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南阳府衙的建筑风格、布局和装饰等方面展开研究,探索其中的建筑艺术之美。
南阳府衙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庄重,体现了明代建筑的典型特点。
建筑群整体呈“凹”字形,包括前殿、大堂和后殿等主要建筑,共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
建筑采用黄土夯筑,以青色琉璃瓦为顶,整体色彩鲜明,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建筑高度适中,分为三层,屋顶制作精细,既防止雨水渗透,又展现了建筑的特色。
南阳府衙建筑风格独特,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南阳府衙的布局合理且严谨,凸显了明代府衙建筑的权威性和威严感。
府衙主体建筑群依次排布,中间为大堂,两侧是前殿和后殿,形成一条直线对称的布局。
大堂内设崇台,崇台上为官府的主席位,彰显着府衙的权威性。
前殿和后殿分别是一些重要会议和仪式的场所,建筑设计上也更加精巧,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整个布局合理,使得府衙的各个场所相互关联、相互辅助,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典型特点。
南阳府衙的装饰丰富多样,体现了明代建筑的精细工艺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府衙建筑的门窗、栏杆、屏风等处都精心雕刻,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经过琢磨和打磨,显示出建筑师的精湛技艺。
南阳府衙大堂内的神龛是一个突出的装饰点,内有大型雕塑,展示了古代的雕塑艺术,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在整个府衙建筑群的墙壁上有大量的壁画,描绘了历史事件、名人传奇等,丰富了建筑的内涵。
这些丰富的装饰元素体现了明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魅力。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南阳府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是一座融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古代官府建筑,其建筑艺术之美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赞誉。
本文将对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南阳府衙建筑风格独特,其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和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南阳府衙的建筑结构精巧,布局合理。
府衙整体呈“凹”字形状,中间为大堂,两侧为厅堂和房间。
大堂为主要建筑,是衙门的正门,象征着权力和威严。
府衙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采用了传统的木质结构和青砖,墙体上镶嵌着精美的砖雕和木雕,装饰着各种图案和花纹。
这些精美的雕刻工艺,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南阳府衙在建筑材料的选用和工艺上都非常考究,突出了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和独特性。
府衙的建筑由于其材料高质量、建筑工艺精湛而被历代朝廷给予高度的重视,凸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和卓越性。
在南阳府衙的建筑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民俗,极大地丰富了其建筑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并且对当代建筑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艺术造型,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南阳府衙的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府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多种不同文化的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艺术语言。
府衙的建筑内涵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与民俗文化。
府衙内的砖雕、木雕等装饰元素,都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宇宙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府衙的建筑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是南阳地区历史文化的象征和见证。
府衙的建筑不仅是南阳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阳府衙的建筑与文化内涵贯穿其始终,是中国建筑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遗产,对今后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南阳府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建筑艺术之美。
南阳府衙建于明朝,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中心位置,是南阳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南阳民众解决纠纷和申诉的地方。
南阳府衙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整个府衙分为前后两进院落,由正衙、署牧府、文渊阁、兵营等建筑组成。
府衙主要建筑均采用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黄色琉璃瓦顶和斗拱形式的屋檐,建筑物呈现出古朴、稳重的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庄重和庄严。
在整个府衙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正中心的主衙。
主衙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上覆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熠熠生辉。
主衙前有两根高大的金碧辉煌的玉石狮子,狮子的造型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奢华和庄重。
主衙内部宏伟壮观,气势恢宏,楼梯、走廊、门窗都采用了精雕细琢的木材,图案精美,雕刻细腻。
在府衙的侧面,有一座名为署牧府的建筑,是南阳历任牧守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署牧府的建筑风格与主衙类似,也是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覆盖在屋顶上。
署牧府的庭院四周种植了花草树木,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增添了府衙的景色。
府衙还有一座名为文渊阁的建筑。
文渊阁作为南阳府衙的图书馆,其建筑风格与主衙和署牧府不同,采用了三跨望柱式的建筑形式。
文渊阁的外观墙壁上刻有许多精美的浮雕,图案精美,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雕刻工艺之美。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也体现在庭院的布局和园林景观上。
整个府衙呈现出一种空间上的和谐与平衡。
庭院四周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花草树木的枝叶在阳光照射下婆娑起舞,增添了府衙的生机与活力。
庙宇的前面修建了一个宽阔的广场,供民众集会和举办庆典。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在于其建筑风格的高贵庄重,以及精雕细琢的木材雕刻和触目惊心的黄色琉璃瓦。
府衙整体呈现出一种中式建筑的雍容华贵,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传承了中华民族千余年来的建筑智慧和文化传统。
宛城王府山参观感受作文
宛城王府山参观感受作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弥漫着现代化气息的南阳市主城区,现存的地上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存,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王府山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南阳本地人,我有很长时间没有去王府山游玩了,近日,听说王府山又被修茸一新,禁不住有些神往,为此,特决定到此一游。
尽管今天的王府山已经没有了全城尽揽的作用,但我仍然心旷神怡。
王府山位于今天南阳市工农路的南段,屈指算来已经有600多岁了,经历了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在60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王府山经受着了战争、地震、日本飞机轰炸等储多劫难的考验,巍然屹立在宛城。
王府山高18米;底部宽21米,周长66米;占地约346㎡,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王府山是南阳城区最高的建筑,站在山顶的接天亭上可望全城。
而今天的南阳城区高楼耸立,过去的最高建筑王府山早已淹没在现代的楼群之中,变得默默无闻。
王府山之所以叫王府山,因为,此山是明代南阳唐王府后花园的人工叠山。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灵。
”并在全国各地广设藩王。
这座让我们南阳人引以自豪的王府山,实系明朝唐定(藩)王朱桱,于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前由朝廷组织人力大兴土木在南阳建造唐王府时修建的。
朱桱是何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个儿子,生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五岁时被封(南阳)唐定王,因年幼留在京都,永乐二年(1404年)八月开始设藩,永乐六年(1408年)五月十二日就藩南阳。
然而,天不假年,朱桱在南阳只生活了七年多,便因病于永乐十三年秋八月薨逝,年仅三十岁(不过,其子孙至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克南阳杀唐王朱聿镆止,南阳的唐藩王却历经九世十一王239年之久)他的另一个后代朱聿键,因在崇祯年间未经朝廷允许发兵北京勤王,后被圈禁在安徽凤阳,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后被南明弘光皇帝解禁,在赴广西封地途中,由于南明都城南京被清军攻陷,弘光皇帝被杀,随即被反清势力拥戴为隆武皇帝,赶赴福建福州登基,在此前期间,他赐郑成功为国姓,命其收复台湾,再后来于福建长汀被俘自缢。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研究
南阳府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府前路,是明、清两代南阳府治所之一,也是南阳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南阳府衙在建筑艺术上具有许多独特之处。
一、大气磅礴的格局
南阳府衙占地面积约为165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构成南北两大院落和东西两翼建筑群组成。
整个建筑群以南北主、次轴线为核心,以朱柱黄墙、翘角披脊为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为主的均衡美学理念。
同时府衙建筑群采用了“多进多院、纵深有序”的布局,大厅、堂会议以及官员办公等空间得当布置,形成了庄严、优美的气势。
这种格局在今天仍然可以感受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
二、精美细致的装饰
南阳府衙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黄、绿、白、黑、蓝、红”六种颜色,以及各种仿古铜器、木雕、石雕等技法,表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装饰的典型风格。
建筑主体部分多为黄色砖墙灰瓦屋顶,檐口和立柱绘有精美的图案,许多墙面和柱子上还镶嵌着各种造型的陶瓷或琉璃贴花,极具艺术价值。
在府衙大门两侧,有一对楼房,作为府衙实权的重要地方,采用了较为豪华的装饰,比如墙壁上绘制着各种蝴蝶、茶花等图案,令人惊叹不已。
三、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南阳府衙的建筑艺术之美,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种典型表现,也是南阳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今天,南阳府衙作为南阳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可以说,南阳府衙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
老南阳古城趣闻轶事(二):南阳有个王府山,巴巴差差挨住天!
老南阳古城趣闻轶事(二):南阳有个王府山,巴巴差差挨住天!老南阳人从孩提时代就会吟唱“南阳有个王府山,巴巴差差挨住天”的歌谣。
这个歌谣不仅是在说王府山是当时最高的建筑,更多的是南阳人对藩王唐王府的仇恨!南阳王府山建于明初,距今已有600年历史。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三子只有5岁的朱桎为唐王,藩南阳。
朝廷就在南阳大兴土木,营造唐王府。
王府山是王府花园中的主要建筑。
王府山高23米,在我国现存的假山中是最高的,它险峻秀拔,玲珑怪奇。
据民间传说,建造王府山的石头都是从2000里外的江苏太湖运来的,人抬牛拉,历时数年。
山呈圆锥形,除主峰外,另有四个支峰,取“五峰并峙”和“四峰拱朝”之意。
支峰下边有奇巧的洞窟,洞窟之间,崎岖贯通,一步一景。
穿洞走穴,爬60道台阶,螺旋而上,可达主峰山顶。
山顶有亭,凭栏可鸟瞰全城,也可远眺南阳周边的紫山、塔山、独山(中国四大名玉产地)、蒲山,清晰在目。
王府山另有一奇观,虽然山中洞窟众多,但当遇大雨或大雪,任何洞内滴水不进,山上的雨水都从地槽流入到山下。
南阳王府山南阳历史上有11位唐王,生活都很腐化。
由于站在王府山上能俯瞰全城,所以王府山就成了历代唐王的嘹望台。
他们看到城中谁家娶亲,就把新娘抢来,先睡三晚再放还,如果不从,就把新郎放入王府圈养老虎的笼子里。
南阳人为了避免悲剧发生,就改在夜里娶亲,而且不放鞭炮,不吹唢呐,像偷的一般,此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
南阳夜间娶亲之俗无正史可考,仅口碑于民间,它挂在千千万万人的嘴上,远播久扬。
有此口碑,历代唐王在老百姓心里便只留下''仇恨''二字。
明末农民起义中,规模宏大的唐王府和九座郡王府被起义军烧得片瓦无存,仅余这座烧不掉的王府山,作为藩王的耻辱柱耸立在那里。
南阳古城门但这些唐王并不都是平庸的。
他们在南阳生活了230多年,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南阳人,身上既有朱元璋的血脉基因,同时也蕴含了南阳人精神与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南阳王府山建造艺术
摘要:南阳王府山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宏大的叠山造型之瑰宝,它既遵循了我国传统的叠山艺术,又在暗道洞窟、磴道的设置、造山立意和景的组织上有自己的特点,处处显示着自然美和意境美;它为研究我国传统的园林建设提供了实物资料。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王府山;建造;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09-02
在古城南阳大地,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南阳有个王府山,扒扒差差挨着天”。
说的王府山位于南阳市老城区西北隅,是明代藩王唐王府后花园中的一座假山,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
距今已有600余年。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太祖朱元璋分封其第二十三子朱柽为唐定王,藩地南阳。
当时朱柽只有5岁。
在他还没有到南阳就藩,朝廷就大兴土木,营造唐王府。
明嘉靖《南阳府治校注》记载:“唐王府在南阳府城内通淯街,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以南阳卫治改建,……后有石山,名曰王府山。
”它是王府花园中的主要建筑。
根据民间的说法,这些石头都是从2000
里外的江苏太湖运来的,人抬牛拉,历时数年方建成这座假山。
实际上,王府山底部和内部主要由南阳的独山石及汉代墓葬条石堆成,外部覆以太湖石。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规模宏大的唐王府和九座郡王府被烧得片瓦无存,仅余这座烧不掉的王府假山。
作为明
代遗留下来不多的一座大型人工石山,因它特有的价值,2006年被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府山山高18米,底部直径21米,占地面积346平方米,仿楼阁式塔形结构,五级,自下而上依次递减,呈不规则圆锥状。
王府山有五个山峰,除主峰外,四个支峰分布四角,取“五峰并崎”或“四峦拱朝”之意。
支峰下均设有用大量汉画像石条作框架的暗道洞窟,,外修盘山磴道,内外绕盘,皆可直达山顶。
王府山现有大小洞窟五个,暗道四条,是用青砖和条石砌成拱形券顶。
底层石窟最大,并与所有石窟暗道相通,为内外上下通行的枢纽,洞内有观音菩萨、善财童子、龙女等塑像。
中层有石窟两个,南曰“真武洞”(俗称祖师洞),供奉真武大帝、周公、桃花塑像;北曰“娘娘堂”,供奉有张仙、碧霞之君(泰山娘娘)、玛利地母(俗称鬼子母)三位送子娘娘。
山顶面积约有10平方米,筑有攒尖顶六角亭一座曰“接官厅”,登山远眺,全城景物尽收眼底。
山麓建有神庙,山门匾额“朝天宫”,山南的三清殿,敬奉着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三尊神像,雕塑精致,工艺精巧,不失为艺术珍品。
王府山是以“适、漏、透、皱”的太湖石叠砌的假山,山势巍峨,秀丽多姿,山间洞壑盘旋,沿着曲折磴道,盘旋而上,奥妙无穷。
王府山整体造型奇特,布局巧妙。
应该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暗道、磴道的设置
王府山暗道、磴道的设置很有特点,它是在古代造园家们师法自
然,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的哲理影响下,追求曲折、起伏、迂回、幽深的道路设置变化,并在材质选择和路径的形象上精心构思,刻意经营。
王府山的暗道原有八条,现存四条,登山石磴道两条。
暗道及石磴道多以蒲山石不规则的叠砌,以奇特的太湖石为点缀,更添自然风光的色彩和令人兴会无前的兴趣。
置身于洞窟暗道,石如倒挂,阴森森的,令人有幽深之感;沿着曲折的暗道,拾级而上,时壁时崖,时洞时天,左绕右拐,来回往复,像一座曲折迷离的迷宫。
眼看“山穷水尽疑无路”,一转身“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府山的两条磴道都是沿山峰脊背或绝壁边缘修建,曲折起伏,若隐若现,尽显山势的陡峭和磴道布局的险峻;根据山势安排有三处急弯,道路两处藏于洞穴,与洞窟暗道内外构成了立体交通。
行在山间悬崖峭壁,势如刀劈,令人惊颤;山路有四处供停留驻足观景的洞穴,且处于不同方位,不同高程,可以使人从不同角度观看宛城的美景,有移步换景的作用。
登上山顶,仿若置于空中,回首下望,给人以“如临深渊”之感,整个行程,真是“险”象环生。
在山顶十余平方米的平台,上建一攒尖顶六角小亭,供人休息、观景,登顶远眺;北与独山相望,峰峦如画,村舍错落有致;南与白河相依,银水绿洲,蜿蜒如带,又别是一种情趣。
王府山暗道、磴道以丰富的体态和情趣装点了假山,使假山又因暗道、磴道而引人入胜。
既实现了导景、观景、品景、赏景的目的,也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特有艺术境界;使人从启程至结束整个行进过程,似乎“忽略”了道路功能的习惯性经验,而“沉湎”于景观象征性的意识流体验。
二、王府山的设计理法
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主要受“礼制”和“玄学”的影响,作为明代藩王的府第也不例外,根据记载,王府规模宏大严格按照等级制度建造,根据“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的说法,王府山位于唐王府之北玄武的位置,是王府的一座镇山。
王府山有五个山峰,主峰位于中间,四个支峰分布四角,这一方面体现的是四海对皇家的拱卫,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王府山的建造“立意”。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写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这需要根据地形的位置、现状的分析、规划设计等,充分利用发挥现有环境条件,为下一步的“布局”奠定基础。
造园和写文章一样,也有“开始、转折、高潮、结尾”等手法。
从进入王府山,通过暗道和上山的磴道作为转折,一景接着一景,走不几步就给人以惊奇,惊喜不断。
可以说王府山很好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章法布局严谨而又灵活的这些特点。
三、王府山园景的艺术手法
王府山由于受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园林的面积比较小,不可能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为了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当时王府山主要运用的是分景与借景的手法。
例如,一个洞窟、一个观景台就是一个静态空间,就是一个点,也就是一个分景。
然后再运用动态空间,利用暗道、洞窟将一个一个空间组织起来,使之点与点之间互相呼应,加强了各点的联系和
整体感,使各个点步移景异,有隐有显,这也就形成一个完整而连续的风景构图。
这种动态空间的变化,实现了“景复一景”,更加引人入胜。
实际上,这与中国山水画运动视点的鸟瞰动态构图的多样统一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
王府山运用最明显的是借景,在山的一、二层之间和二层平台上,都设有观景台,这样可将园外的独山美景、白河之水、田地村舍等园外景物都组织到了园内,并同园内空间的气氛环境巧妙的结合起来,让园内、园外相互呼应,汇成一片,既扩大了空间又丰富了园景。
在山顶平台上建有一六角攒尖亭,亭曰“接天亭”,上有一对联,左柱一联:“重重叠叠迴迴旋旋登顶畅怀吟异景”;右柱一联:“盘盘弯弯曲曲折折下山倦恋咏奇观”。
虽是今人书写,但也是对王府山的真实写照,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为王府山增加了诗意、拓宽了意境。
四、王府山的自然美和意境美
王府山叠山所用“透”、“漏”、“瘦”、“皱”的太湖石,本身就充满了自然美,再经过叠石家的精巧构思,在山间、磴道两旁点缀太湖石,宜立则立、宜卧则卧,数量恰到好处,用简单的形式达到了自然、野趣的效果,也体现了“寸石生情”的意境。
磴道的回环曲折,假山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这也富有自然山水的情调。
在工程结构方面,王府山追求的不是轴线对称,没有任何的规则可循,但却给人以自然、平衡的感觉。
就是人工用青砖砌筑的洞窟口,周围也点缀太湖石,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
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
行走在王府山崎岖的磴道,眼看“疑无路”,一转身又“柳暗花明”,当经历“险”情登上山顶,上边竟有一平台和六角小亭,真是“峰回路转,有亭翼然”,这些景观有意识藏而不露的安排,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充满了诗意的境界。
追求自然山水的美和意趣,便是中国园林艺术创作原则和审美标准,王府山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明亡以后,王府山经历了几次大的破坏,康熙年间《重修卧龙岗诸葛庐记》载:“城之西北隅,为前唐藩旧址,有石山尚存,荒烟蔓草中,拆取什一,驾牛车而适其所。
”按此记载,修建卧龙岗武侯祠宁远楼前的假山、梁父岩和抱膝石所用的材料,应是从王府山上拆下来的。
从民国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府山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对文物古建筑的重视,也加大了对文物维修资金的投入,特别是2011年文物部门对山体进行了加固维修,彻底整治了王府山的周边环境,经过几次大的维修,王府山基本上又恢复了原来的雄姿。
王府山作为我国现存最早、规模宏大的明代叠山造型之瑰宝,它既遵循了我国传统的叠山艺术“有真为假,作假成真”最根本的原则,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可以说,王府山的叠山艺术别具一格,达到了很高水平。
这些都体现了古代建造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也体现了王府山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