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翻译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翻译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翻译《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共五首,古诗翻译如下:其一诗意: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其二诗意:西湖的鱼鳖,胆子真不小,竟跟着游人跑。

西湖的荷花,没有人照料,倒也开得飘飘摇摇。

喝点小酒,我在船上醉卧。

水是我的枕头,山在向我作揖求饶。

月亮在船前边转圈边唠叨。

其三诗意:黑黑的菱角,白色的芡实,这里十分常见;青色的茭白,叶子凌乱,那雕胡米就像裹进绿盘。

突然想起来上次在京城一个道观里尝鲜。

看来我现在滞留在乡野之中,应该保重身体加个餐。

其四诗意:拿着花的女孩斜靠在船沿,斜斜的风带着细细的小雨打湿了绿色的三寸金莲。

她们在观赏前面小洲上那些美丽的香草,肯定不会想起同样喜欢香草的屈原。

其五诗意:我本是乡野狂人,想把自己放逐在山林之间。

现在却当上了地方官,不过离开京城也算是得了一点清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无处可去,而现在,我很心安。

因为,这里有美妙的湖光山色,远胜过我的家乡眉山。

原文: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其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创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翻译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中心思想:本诗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原文译文赏析导读:本文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原文译文赏析,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其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译文】其一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其二西湖的鱼鳖,胆子真不小,竟跟着游人跑。

西湖的荷花,没有人照料,倒也开得飘飘摇摇。

喝点小酒,我在船上醉卧。

水是我的枕头,山在向我作揖求饶。

月亮在船前边转圈边唠叨。

其三黑黑的菱角,白色的芡实,这里十分常见;青色的茭白,叶子凌乱,那雕胡米就像裹进绿盘。

突然想起来上次在京城一个道观里尝鲜。

看来我现在滞留在乡野之中,应该保重身体加个餐。

其四拿着花的女孩斜靠在船沿,斜斜的风带着细细的小雨打湿了绿色的三寸金莲。

她们在观赏前面小洲上那些美丽的香草,肯定不会想起同样喜欢香草的屈原。

其五我本是乡野狂人,想把自己放逐在山林之间。

现在却当上了地方官,不过离开京城也算是得了一点清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无处可去,而现在,我很心安。

因为,这里有美妙的湖光山色,远胜过我的家乡眉山。

【整体赏析】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解说及注释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解说及注释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解说及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赏析+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赏析+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赏析+教案篇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今译】夏季的天气瞬息万变,刹那间乌云翻滚,像泼墨一样迅速扩散开来。

远处还没有遮盖整个山顶,眼前却已经是大雨倾盆,又密又大的雨点像无数颗白色的珍珠在船上欢蹦乱跳。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了。

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赏析】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被后人合称为“三苏”。

苏轼二十岁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但曾在官场上几经沉浮。

他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感情奔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作品抓住云黑、雨亮、风猛等夏天特有的景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流露了诗人对望湖楼下西湖景色的喜悦之情怀。

“黑云翻墨未遮山”。

诗人起笔先从云写起。

“黑云翻墨”,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像泼洒的浓墨一样,奔腾,翻滚,迅速地四散开来,头上骤然黑云密布,令人战栗,令人恐慌,大雨就要来了。

“未遮山”,写乌云的范围,是在告诉读者乌云乍起,尚且没有完全遮盖住整个山头。

作品抓住乌云浓黑、蔓延迅速的特点,以泼洒翻腾的墨汁作比,形象,贴切。

“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雨跳珠”,突出了雨点之大,色泽之晶亮,有如千万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从天上倾泻下来;“乱入船”,没有规律,也没有次序,天空中落下的,湖水中溅起的,一股脑的窜上船舱,欢蹦乱跳,四处飞溅。

“白雨跳珠”这一形象的比喻,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望湖楼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卷地风来忽吹散”。

“卷地”,突出了风来的突然,来得猛烈,风势又特别的大,呼天扯地地不知从何处席卷而来;“忽吹散”,猛然间,湖面上雨消云散了。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内涵也十分丰富,既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也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翻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翻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翻译《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篇古诗,由宋代诗人苏轼所著,以下精心整理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古诗翻译、词语注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翻译】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词语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创作背景】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赏析】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译文简短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译文简短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译文简短
【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译文】
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中国古典文学巨匠及唐朝诗人白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他不朽的名篇,描述了他醉眠在湖景望楼中的春景。

诗中给出的景色引人入胜,形象地描绘了春日湖边的自然美景。

诗中所提到的繁华长桥,碧水碧天,垂柳吹笛,红莲绿草,晚霞景物都是李白幽静优美的时尚,展现出文人雅士的宁静心态,并把个人情感融入到景色中,让读者以一种视觉的方式见证李白的思维和情感的宣泄,令人为之动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被世人评价为天下第一佳句,也被誉为“宋诗四大名句”的其中之一,其中的语言,节奏,耐人寻味的意境使之成为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

诗篇前六句,李白写出了春日湖边景色,描绘出一幅宁静星空,湖水清澈如磨,枝叶芳草扶疏,满楼芳菲,一片片密密的红莲卷起,一片片晚霞渐渐显露;最后三句,李白写出了他的自我感受,把自己的心情注入到湖景望楼上,把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宣泄出来,并在最后强调:“永夜恹恹欢意少”,表明个人把心情揉合到湖景中,仍然可以感受到欢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文字表达出李白对夏夜之美景的独特感受,他把一切都押在笔尖,把自己的心情注入到湖边的景色中,以一种视觉的方式让读者融入到自然之美中去。

让人沉浸在静谧自然之中,仿佛置身于湖边的景色中,感悟到那种宁静的境界。

诗歌的内容散发着梦幻般的气息,充满着晚春的气候,诗中所描述的景色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踏上了一趟芳草的旅程,以一种视觉的方式体会李白的情感,令人折服。

夏夜静谧,星空闪烁,湖水清澈,满楼芳菲,碧水碧天,垂柳吹笛,红莲绿草,映衬着李白微醺的神态,展现出文人雅士淡定安祥的态度,让人产生一种恬静与宁静的情绪。

诗中醉中之乐极具穿透力,也让人发出一种质朴、随性的人生态度,把自己的心情融入到湖景望楼上,感受生活的真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不仅内容深刻,而且语言优美,全文句精挑细选,将李白对春日景色独特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唐朝是一个注重诗文意境表达的文学时代,唐朝诗人以「句式清雅,意境耐人寻味」而享誉天下,李白《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是其中的佳作,因此以「宋诗四大名句」的荣誉称号而流芳千古。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裁:诗题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名字:苏轼年代:宋代描述: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翻译: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原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青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

赏析三:艺术特色作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赏析四:语言赏析这首词一如既往得延续了苏轼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行文风格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译文]枕在水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的晃动,船被风一吹也知道和留连不已。

[出自] 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五年(公元1072年)当令。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逐:追赶。

无主,到处:都是说明景色的随意自然。

令:为使得,感觉。

徘徊:此处为留连之意。

译文1:活生生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枕在水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的晃动,船被风一吹也知道和月亮留连不已。

译文2: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译文3:那些被放生的鱼根本不怕人,而且还追着人走。

没有主人的荷花开遍湖里,那么舒适惬意。

以水为枕,躺着看山,那山似乎并没有高昂着头,而是在仰视着自己。

风吹动没有系缆的船,摇来摇去,似乎不是船在摇,而是月亮在徘徊不定。

赏析:这首七绝的前两句,写出了湖上景色的.随意自然。

首句写动物,次句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

后两句落笔题目的“醉”字,因为醉了,斜倒在楼上就像枕在水上,伏在桌上就像坐在船上,所以能想像出好似山在俯仰、与月徘徊。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俳徊”的景面。

蓝灰色的湖面,轻泛波纹,点缀几片深色荷叶,木桨轻摇,划出两圈涟漪。

笔墨简炼、清淡,点出夏夜静谧的气氛。

画面的中心部分是人物和圆月。

诗人双手枕头,脸露微笑,一副醉意朦胧,悠悠自得的神态。

一轮圆月、几弯山岱的倒影,与小船交相叠复,产生水天一体,人月徘徊的神妙意境。

画家不仅绘出了诗意,反映了诗的浪漫主义风格,还成功地刻划了诗人的性格,在构图、用笔、用色上颇见功力。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及简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及简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词释义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

五代时越王所建。

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古诗今译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古诗简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6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

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查看全文...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与赏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与赏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赏析一】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赏析二】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运用拟人手法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的突出了一个未字,表明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水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诗中忽字用得十分轻巧,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宋代〕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创作背景: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

本诗是其第一首。

赏析: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附赏析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附赏析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附赏析诗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宋代:苏轼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赏析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的美丽风光。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赏析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

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

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

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