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电泳技术测定99Tcm-MIBI和99Tcm-ECD的电性
(完整版)核医学考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版)核医学考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名解1、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放射性核素、核衰变答:★核素: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处于同一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nuclide)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相同的位置,互称为同位素(isotope)★同质异能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处于不同核能态的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
基态的原子和激发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isomer)。
★核衰变放射性核素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称为核衰变(nuclear decay)2、物理半衰期、生物半衰期、有效半衰期答:★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指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1/2)。
★生物半排期(biological half life)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b)★有效半减期(effective half life)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Teff )。
3、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P30答: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随机效应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隐匿性伤害。
4、阳性显像、阴性显像答:★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由于病灶放射性高于正常脏器、组织,故又称“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如放射免疫显像、急性心肌梗死灶显像、肝血管瘤血池显像等。
★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核医学精要试题与答案
四、选择题(一)A型题1.放射性核素治疗主要是利用哪种射线A.α射线B.γ射线C.B-射线D.X 射线E.正电子2.放射性核素显像最主要利用哪种射线A.α射线B.γ射线C.射线D.X射线E.俄歇电子3.以下哪一项不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A.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B.动态定量显示脏器、组织和病变的血流和功能信息C.提供脏器病变的代谢信息D.精确显示脏器、组织、病变和细微结构E.本显像为无创性检查4.下面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A. γ闪烁探测器由锗酸铋(BGO)晶体、光电倍增管和前置放大器组成B. γ照相机不可进行动态和全身显像C.SPECT是我国三级甲等医院必配的设备D.PET仪器性能不如SPECTE.液体闪烁计数器主要测量发射γ射线的放射性核素5.指出下面不正确的描述A.Roentgen发现X射线B.Becqueral发现铀盐的放射性C.Curie夫妇成功提取放射性钋和镭D.Joliot和Curie首次成功获得人工放射性核素E.Yalow和Berson开创了化学发光体外分析技术6.有关PET的描述下面哪一项不正确A.PET是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的英文缩写B.它是核医学显像最先进的仪器设备C.临床上主要用于肿瘤显像D.显像原理是核素发射的正电子与体内负电子作用后产生湮灭辐射发出一对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511 keV γ光子经符合探测技术而被多排探测器探测到,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和图像重建后获得不同断面的断层影像E.常用放射性核素99Tc m及其标记化合物作为正电子药物7.在SPECT脏器显像中,最理想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为A.131 IB.67 GaC.99 Tc mD.125 IE.123 I8.有关高能准直成像不正确的是A.探测正电子湮灭辐射时产生的两个511 keV γ光子中的一个B.探测正电子湮灭辐射时产生的两个511 keV γ光子中的两个C.不宜进行脑和躯体肿瘤的正电子断层显像D.对判断心肌存活有较大临床价值E.是一种单光子探测方式9. 有关符合线路SPECT不正确的是A.兼备单光子和T1/2较长的正电子18F断层成像B.不适用于11C、15O、13N等超短半衰期正电子发射体的显像C.可进行脑和躯体肿瘤的正电子断层显像D.探测正电子湮灭辐射产生的两个方向相反的511 keV γ光子E.探测正电子湮灭辐射产生的两个方向相反的511 keV γ光子中的一个10.国家规定的核医学科唯一强制检定的核医学仪器为A.SPECTB. γ照相机C.肾图仪D.活度计E.井型计数器11.RIA法是谁创建的A. YalowB. BersonC.Yalow和BersonD.AngerE.Evans12.下列哪项提法是正确的A.我国1952年首次建立了胰岛素的RIA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临床B.我国1962年首次建立了AFP和RIA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临床C.我国1962年首次建立了胰岛素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临床D.我国1962年首次建立了胰岛素的RIA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临床E. 我国1962年首次建立了CEA的RRA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临床13.临床核医学的组成包括A.体外分析B.显像技术C.诊断和治疗D.核素治疗E.脏器功能测定14.核医学的定义是A.研究放射性核素的性质B.研究核素在脏器或组织中的分布C.研究核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理论D.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理论E.研究核仪器在医学的应用15.最适宜γ照相机显像的γ射线能量为A.100~300 keVB. 60~80 keVC. 511 keVD. 364 keVE. 300~400 keV16.图像融合技术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病灶的阳性率B.了解病灶区解剖密度的变化C.了解病灶区解剖形态的变化D.了解病灶区解剖定位及其代谢活性与血流的变化E.判断病灶的大小17.脏器功能测定、脏器显像以及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共同原理是A.放射性测量B.反稀释法原理C.免疫反应D.示踪技术的原理E.运动学模型18.通过药物、运动或生理刺激干预以后,再进行的显像称为A.静态显像B.平面显像C.介入显像D.阴性显像E.阳性显像19.在注射放射性药物之前,应询问病人A.月经周期B.是否有小孩C.婚否D.是否怀孕或哺乳期E.性别20.一般认为,早期显像是指显像剂引入体内后多少时间以内的显像A.30minB.2 hC.4 hD.6 hE.8 h(二)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γ照相机B.SPECTC.PETD.井型计数器 E.活度计1.核医学最基本的显像仪器是A2.临床核医学最广泛应用的显像仪器是B3.主要用于正电子显像的仪器是C(4~8题共用备选答案)A.99 Tc mB.18 FC.131 ID.32 PE. 99 Mo4.显像检查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是A5.治疗甲状腺疾病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是C6.纯β–射线发射体是D7.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正电子核素是 B8.发射β–射线时伴有γ射线的核素为 C(9~12题共用备选答案)A.功能测定仪B.污染、剂量监测仪C.γ照相机 D.活度计E.井型计数器9.肾图仪是一种 A10.主要用于血、尿等各类样品放射性相对测量的是 E11.用于测量放射性药物或试剂所含所含放射性活度的一种专用放射性计量仪器是E12.用于显像的是 C(13~15题共用备选答案)A.负荷显像B.正电子显像C.全身显像D.阴性显像E.阳性显像13.急性心肌梗死灶显像是一种E14.“冷区”显像又称为D15.检查心脑脏器的储备功能应行 A(16~20题共用备选答案)A.99 Tc m –ECDB.99 Tc m –MIBIC.99 Tc m –MAAD. 99 Tc m -MDPE. 99 Tc m -DTPA16.进行肾动态显像使用的显像剂为E17.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使用的显像剂为 A18.进行骨显像使用的显像剂为D19.进行肺灌注显像使用的显像剂为C20.进行心肌灌注显像使用的显像剂为B(21~24题共用备选答案)A.发明回旋加速器B.分别开始用131 I治疗甲亢和甲状腺癌C.核反应堆投产D. 99 Mo-99 Tc m发生器问世E.获得了放射性核素99 Tc m和131 I21.1957年D 22.1946年C 23.1941年和1946年B 24.1931年A(三)X型题1.以下哪些是核医学显像仪器ABCDA. γ照相机B.SPECTC.PETD.SPECT/PETE.CT2.以下哪些放射性核素可用于诊断ABCEA.99 Tc mB.18 FC.131 ID.32 PE.201 TI3.以下哪些放射性核素的标记物可用于骨转移癌的缓解疼痛治疗ABEA. 188 ReB. 89 SrC. 131 ID. 201 TIE. 151 Sm4.以下哪些不是核医学显像仪器BCEA. γ照相机B.肾图仪C.甲功仪D.SPECTE.液体闪烁计数器5.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中,物理性质检测包括ABDA.放射性核纯度B.放射性活度C.放射性化学纯度D.颗粒度E.pH6.可以进行正电子显像的仪器有CDEA. γ照相机B. SPECTC.PETD.SPECT/PETE.符合线路SPECT7.RIA(放射免疫分析)具有的优点有 ABCDEA.灵敏度高B.特异性强C.结果准确D.应用范围广E.成本低和效益好骨骼系统自测题四、选择题 (一)A型题1.骨骼的显像主要是通过99Tc m标记的磷酸盐与骨骼之间的下列哪种作用完成的AA.化学吸附作用B.渗透作用及负离子吸附作用C.骨骼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代谢作用D.目前还不清楚E.主动转运2.目前常用的骨骼显像剂 BA.99Tc m-EHIDA B.99Tc m-MDP C99Tc m-HMPAO D.99Tc m -ECD E.99Tc m -DTPA3.在诊断早期骨转移瘤时 BA.X线比核素骨显像早3-6个月 B.核素骨显像比CT、X线早3-6个月C.核素骨显像与CT、X线都能早期诊断D.CT、X线能早期诊断骨转移瘤E.CT、MRI比核素骨显像早3—6个月4.不能影响骨显像的因素有BA.显像剂的剂量 B.机体的营养状态C.局部血流量D.成骨细胞活性 E.无机盐代谢程度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典型的骨显像表现为C A.“楔形”切迹 B.未看到明显改变C.“炸面圈”样改变D.股骨头呈现明显放射性分布浓聚区E.股骨头形态正常E6.三时相骨显像的三时相是指A.早期相、中期相和晚期相B.动脉相、静脉相和混合相C.动态相、中间相和静态相D.动态相、过度相和静止相E.血流相、血池相和延迟相7.多种恶性肿瘤可发生骨转移,其中以哪些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最为常见 CA.肝癌、胃癌、肠癌B.甲状腺癌、肾上腺癌、肾癌C.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D.卵巢癌、宫颈癌、绒癌E.脑肿瘤、骨肿瘤、垂体肿瘤8.早期诊断骨转移瘤的首选方法是 DA.X线拍片 B.CT检查 C.MR检查D.核素骨显像 E.超声检查9.一般当局部钙量的变化大于多少时,X线片才开始显示异常BA.10%-30% B.30%-50% C.50%-70% D.70%-90%E.>90%lO.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EA.先天性骨质疏松症和后天性骨质疏松症 B.早期性骨质疏松症和晚期性骨质疏松症C.早发性骨质疏松症和晚发性骨质疏松症 D.一过性骨质疏松症和永久性骨质疏松症E.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11.四时相骨显像中的延迟骨显像检查时间是在注射显像剂后 BA.36~48 h B.24 h C.16 h D.12 h E.8 h12.患者双肾多发结石5年,腰腿痛1个月,骨显像诊断为代谢性骨病,血化验项目 D 最重要的是A.肝功能 B.肾功能 C.TSH D.PTH(甲状旁腺素) E.ACTHl3.在病理情况下,造成骨病灶处放射性异增高的因素哪个是错的DA.血供增多 B.无机盐代谢增强 C.成骨细胞活跃 D.有关酶的活性降低E.新骨形成14.骨转移瘤在骨显像中,哪种表现适宜用放射性核素治疗 CA.放射性减低区 B.放射性缺损区 C.放射性增高区 D.放射性分布正常E.无放射性增高15.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好发部位是 DA.上腰椎 B.下颈椎 C.下胸椎 D.胸椎12和腰椎1、2 E.下腰椎16.有关代谢性骨病的骨显像典型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CA.颅骨和下颌骨放射性增加 B.中轴骨放射性增加C.多条肋骨上的热区呈线性排列 D.“领带”征 E.肾淡影17.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的好发部位是BA.长骨骨端 B.长骨皮质 C.扁骨 D.椎体E.椎弓根18.骨髓炎的好发部位是AA.长骨骨端 B.长骨皮质 C.扁骨 D.椎体 E.椎弓根19.一般不引起超级影像的疾病是EA.肾性骨病B.骨软化症C.甲旁亢D.骨转移 E.多发性骨髓瘤20.对骨显像孤立性放射性热区的良恶性鉴别中,起决定作用的检查是 EA.B超 B.X线 C.CT D.MR E.骨活检21.关于骨盆局部骨显像的方法,哪项不正确BA.检查前最好排空尿袋 B.检查前空腹C.怀疑病人有污染,则病人应换衣服,必要时清洗污染部位 D.膀胱增大影响盆内结构,必要时可考虑导尿E.有些情况下,可将一块铅皮放在膀胱22.当全身骨显像不能辨别病灶来自肩胛骨或肋骨时,需加做的特殊体位是BA.胸部前位像 B.胸部双臂抬高后位像C.胸部前斜位像 D.胸部后斜位像 E.胸部后位像23.当全身骨显像不能辨别病灶来自腰椎椎体或椎弓根时,需加做的特殊体位 D A.腰椎后位像 B.腰椎前位像 c.胸部后位像D.腰椎后斜位像 E.腰椎前斜位像24.目前骨显像中常用的正电子核素是EA.68Ge B.1231 C.150 D.76Br E.18F(二)B型题(1—2题共用备选答案)A.血流相 B.全身显像 C.血池相 D.局部显像 E.断层显像1.反映的是较大血管的血流灌注和通畅情况A2.反映的是软组织的血液分布状况 C(3~5题共用备选答案)A.成人各大关节放射性异常浓聚 B.骨骼多发性放射性异常浓聚C.小关节放射性异常浓聚 D.胸椎多发性放射性分布稀疏E.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均表现为放射性分布增加3.原发性骨肿瘤的核素骨显像特点E4.多发骨转移瘤常见的核素骨显像特征B5.类风湿性疾病常见的核素骨显像特征C(6—8题共用备选答案)A.各个关节对称性放射性分布浓聚 B.骨骼见多发性、形态不规则的放射性浓聚区C.骨骼影像对称,放射性分布无异常浓聚和稀疏D.髋关节呈“炸面圈”样改变E.全身性放射性分布稀疏6.正常成人全身骨显像表现C7.正常儿童全身骨显像表现A8.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骨显像表现D(9~11题共用备选答案)A.125 I B.153Gd C.X线 D.131I E.99Tc m9.SPA使用的放射源A10.DPA使用的放射源 B11.DXA使用的放射源 C(三)X型题1.四时相骨显像包括哪些ACDEA.血流相 B.断层显像 C.延迟相 D.延迟到24 h的骨静态显像 E.血池相2.不同时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特点可为ABCEA.放射性分布稀疏 B.放射性分布缺损C.“炸面圈”征 D.“楔形”切迹 E.放射性浓聚3.原发性恶性骨肿瘤骨显像的表现ABCD A.血流灌注明显增加 B.血池相放射性分布增加 C.延迟相局部放射性分布增加D.除原发灶外其它骨骼可显示为正常 E.所有骨骼影像未见异常4.骨显像的注意事项包括ABCDEA.受检者注射显像剂后应尽量多饮水B.显像前受检者应尽量排空膀胱C.受检者排尿时应避免污染衣裤或体表D.显像前应去除受检者身体上的金属物品E.对于疼痛严重而不能平卧的病人应给予镇痛剂 5.骨转移瘤的好发部位为 BCDA.长管状骨 B.脊柱 C.肋骨 D.骨盆 E.手、足骨6.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可由以下哪些情况引起ADEA.骨折 B.长期劳累 C.长期活动 D.长期大量应用激素 E.长期慢性饮酒7.代谢性骨病的一般影像特征包括ABCDE A.全身骨放射性对称性增加B.颅骨和下颌骨的明显放射性浓集C.肋软骨连接处呈串珠状 D.胸骨呈‘‘领带”样聚集 E.肾影不清晰8.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测定方法有ABCE A.单光子吸收测定法B.双光子吸收测定法C.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 D.激光吸收测定法 E.定量CT测定法消化系统自测题四、选择题(一)A型题1、儿童胃肠道出血病灶定位诊断时,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是 CA、十二指肠反流显像B、异位胃黏膜显像C、99Tc-RBC 胃肠道出血显像D、胃肠道X线动脉造影E、51Cr-RBC 胃肠道出血造影2、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的医学影象表现是CA、赶血池显像呈部分填充B、赶血池显像未见填充C、赶血池显像呈过度填充D、肝实质显像呈放射性分布浓聚E、肝脏肿瘤阳性显像呈放射性浓聚3、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肝胆显影象特点是DA、肝脏影象出现和消退延缓B、肠道内放射性出现延迟C、胆囊显影明显延缓D、胆系和肠道内始终不出现放射性E、肝脏和胆囊影像始终不出现4、肝胆显像时进食脂肪餐的目的是 CA、改善胆道影像质量B、不使泌尿系统显影C、了解胆囊收缩功能D、黄疸的鉴别诊断E、防止肝胆摄取放射性过多而影响胆道显影效果5、胃肠道出血显影的目的是 AA、确定出血部位B、了解出血原因C、测定胃肠出血的量D、判断预后情况E、完全替代创伤性的X线胃肠动脉造影检查6、首选那种肿瘤标志物的测定对原发肝细胞癌的诊断最有意义 BA、铁蛋白B、甲胎蛋白C、PSAD、CA19-9E、β2-MG7、为了提高检出小肠出血的灵敏度,可在消化道出血显影前使用什末药物AA、胰高血糖素B、红霉素C、吗叮呤D、胰岛素E、西沙比利8、异位胃黏膜显像诊断梅克尔憩室需要的患者准备包括 DA、清洁口腔B、服用抗生素C、灌肠作肠道准备 D、禁食4小时E、口服灭吐灵9、那种显像检查前不能服用KCLO4 CA、肝胆动态显像B、胃肠道出血显像C、异位胃黏膜显像D、肝血池显像E、脾显像10、胃食管反流显像反流指数至少超过多少判断为胃食管反流DA、1%B、2%C、3%D、4%E、5%11、十二指肠胃反流显像常用的显像剂为CA、99Tc m-硫胶体B、99Tc m-RBCC、99Tc m-EHIDAD、99Tc m-DTPAE、99Tc m-o4-12、检测间歇性消化道出血最好使用何种显像剂CA、99Tc m-硫胶体B、99Tc m-RBCC、99Tc m-EHIDAD、99Tc m-DTPAE、99Tc m-o4-13、肝动脉灌注显像的正常影像是 DA、肝脏影像较双肾影先出现B、肝脏影像较脾脏影先出现C、肝脏影像与双肾影同时出现D、肝脏影像迟于脾脏影出现E、肝脏影像与脾脏影同时出现14、肝胶体显像的采集方法是AA、静脉注射后即刻作动态显像B、静脉注射后10min作动态显像C、静脉注射后10min作静态显像D、皮下注射后10min作动态显像E、皮下注射后10min作静态显像15、静脉注射肝胆显像剂后可被肝内何种细胞摄取DA、肝单核吞噬细胞B、胆管细胞C、血管上皮细胞D、肝细胞E、转移性肿瘤细胞16、静脉注射肝实质显像剂后可被肝内何种细胞摄取AA、肝单核吞噬细胞。
电泳技术(基础医学与医学实验技术)
电泳技术的应用领域
总结词
电泳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等领域。
详细描述
电泳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等 领域。在生物领域,电泳技术用于蛋白质、核酸和糖类 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鉴定。在医学领域,电泳技术用 于血液、尿液和其他体液中蛋白质、酶和代谢产物的分 析。在化学领域,电泳技术用于合成高分子聚合物、金 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此外,毛细管电泳 和芯片电泳等新型电泳技术在生命科学和临床诊断等领 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DNA电泳
DNA电泳是电泳技术中用于分离、鉴定和纯化DNA片段的一种方法。通过电泳技术可以将DNA片段按照大小进行分离,为基 因克隆、基因诊断和基因组学研究等领域提供基础。
DNA电泳的原理是利用DNA片段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DNA片段在电场中的迁移率取决于其大小、电荷和构象 等因素。通过选择合适的电泳介质和电泳条件,可以实现对DNA片段的精细分离。
电泳技术(基础医学与医学实验技 术)
contents
目录
• 电泳技术概述 • 电泳技术的基本类型 • 电泳技术在基础医学中的应用 • 电泳技术在医学实验技术中的应用 • 电泳技术的优缺点 • 电泳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01 电泳技术概述
电泳技术的定义
总结词
电泳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场对带电粒子进行分离的实验技术。
样品损失。
局限性
电泳技术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 生物大分子分离效果不佳,如 蛋白质的分离。
耗时长
电泳技术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分 离,对于某些快速变化的生物 样品,可能无法及时检测。
高压电场影响
电泳过程中需要施加高压电场 ,可能会对生物大分子产生一 定的影响,如引起蛋白质的变
电泳测定法ppt课件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将供试品与供试品 缓冲液按3﹕1的比例混匀,100℃水浴加 热3~5分钟。
2021/6/2
• 测定法 • (1)制备分离胶溶液 按下表制成分
离胶溶液,灌入模具内至一定高度,加 水封顶,室温下聚合(室温不同,聚合 时间不同).
2021/6/2
• 将凝胶自银染液中取出,用水浸洗2次,每 次1分钟;然后将凝胶浸于显色液中,每隔 2分钟换液一次,直至蛋白条带显色完全; 将凝胶浸于终止液中10分钟后,取出凝胶 保存于水中。
• ②考马斯亮蓝法 将电泳后的凝胶浸入染 色液中过夜取出,浸入脱色液中,直至凝 胶底色几乎无色,取出凝胶保存在水中。
2021/6/2
(3) 分子质量要小,以便在等电点聚焦后 易于与被分离的高分子物质分离。
(4) 化学组成应与被分离的样品组分不同 ,以免干扰样品组分的检测。
(5) 与样品中各组分不会发生化学反应。
2021/6/2
• 两性电解质载体是由许多种多乙烯多胺( 如五乙烯六胺等)与丙烯酸进行加成反应 而制备得到的混合物。Ampholine, Pharmalyte等,相对 分子质量为300~ 1000,有不同的pH范围。如 pH3.5~5 、5~7、6~8、3~10、9~11等。
2021/6/2
用3层滤纸搭桥与巴比妥缓冲液(pH8.6) 接 触 , 100V 恒 压 条 件 下 电 泳 2 小 时 ( 指
示 剂迁移到前沿)。电泳结束后,用0.5% 氨基黑溶液染色,再用脱色液脱色至背 景无色。
2021/6/2
项目 品种 白喉抗毒素
破伤风抗毒素 多价气性坏疽抗毒素
肉毒抗毒素 抗蝮蛇血清 抗眼睛蛇毒血清
实验十、Fe(OH)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电泳法
实验十、Fe(OH)3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电泳法一、实验目的⑴、掌握制备Fe(OH)3溶胶及纯化的方法。
⑵、通过实验深入观察溶胶的电泳现象。
⑶、掌握测定Fe(OH)3溶胶的电泳速度的操作技术。
二、基本原理几乎所有的胶体体系的颗粒都带电荷。
在电场中,这些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若分散介质不动,胶粒向阳极或阴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称为电泳。
胶粒荷电的来源可能是本身电离、吸附离子或与分散介质(非水介质)摩擦生电。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势差,称为ζ电势。
显然,胶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和ζ电势的大小有关,所以ζ电势也称为电动电势。
溶胶的聚集不稳定性和它们的ζ电势大小有关,所以无论制备胶体或破坏胶体,通常都需要先了解有关胶体的ζ电势。
原则上,任何一种胶体的电动现象,都可以利用来测定ζ电势,但最方便的方法则是通过电泳现象来测定。
电泳法分为二类,即宏观法和微观法。
宏观法是观测胶体溶液与另一不含胶粒的无色导电溶液的界面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
微观法则是直接观察单个胶粒在电场中的泳动速度。
对高度分散的溶胶或过浓的溶胶,不易观察个别粒子的运动,只能用宏观法,对于颜色太淡或浓度过稀的溶胶,则适宜用微观法。
本实验采用宏观法在本实验方法中,电泳速度u可籍观察在t秒钟内电泳测定管中胶体溶液界面在电场作用下移动距离来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胶粒的电泳速度:u = (S/t)/(V/l) ;而胶粒的ζ电势为:三、主要仪器和试剂电泳仪1台,U型电泳管1支,石墨电极1对。
Fe(OH)3溶胶,KCl溶液四、实验步骤先用蒸馏水将电泳管洗净,然后用少量渗析好的Fe(OH)3溶胶荡洗2次,再装入Fe(OH)3胶体于两个大活塞上一点,关闭两个大活塞,将大活塞以上的胶体倒掉,用蒸馏水荡洗电泳管的上部,再用KCl溶液(与Fe(OH)3胶体电导率相同)少量荡洗几次后,装入此KCl溶液于两个支管高度一半处。
把电泳管固定于铁架台上(电泳管刻度一边朝外),慢慢、轻轻地把大活塞打开,以保持Fe(OH)3胶体与KCl溶液界面清晰。
化学电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电泳实验的操作步骤;3. 分析电泳实验的结果,并得出结论。
二、实验原理电泳是一种利用电场力使带电粒子在溶液中移动的技术。
在电泳实验中,待测物质(如蛋白质、DNA等)被加载到电极之间,在电场的作用下,带正电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粒子向阳极移动。
根据待测物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可以判断其电荷量和分子量。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电泳仪、电泳槽、电极、样品管、凝胶板、注射器、移液器、剪刀、镊子、滤纸、胶水等;2. 试剂:电泳缓冲液、染色剂、脱色剂、待测样品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电泳槽:将电泳缓冲液加入电泳槽中,确保电极插入缓冲液中;2.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加入样品管中,加入适量电泳缓冲液,混匀;3. 准备凝胶板:将凝胶板放入电泳槽中,用剪刀剪去多余的凝胶板;4. 制备染色剂:根据实验要求,配制适量染色剂;5. 制备脱色剂:根据实验要求,配制适量脱色剂;6. 加样:将样品管插入凝胶板孔中,用注射器吸取样品,滴入凝胶板孔中;7. 上样:将凝胶板插入电泳槽中,确保样品位于电极之间;8. 电泳:打开电泳仪,调整电压和电流,使电泳过程持续进行;9. 取样:电泳结束后,用剪刀剪下含有样品的凝胶板;10. 染色:将染色剂滴入凝胶板孔中,染色5-10分钟;11. 脱色:将脱色剂滴入凝胶板孔中,脱色5-10分钟;12. 观察结果:观察凝胶板上的电泳结果,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待测样品在电泳过程中向阴极移动,说明待测样品带正电;2. 根据待测样品在凝胶板上的迁移速度,可以计算出其分子量;3.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的电泳结果,可以分析样品之间的差异。
六、讨论与改进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电压和电流,以确保电泳过程的稳定性;2. 样品制备过程中,确保样品浓度和纯度,以减少实验误差;3. 在染色和脱色过程中,注意控制时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4. 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泳实验,可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实验参数,以提高实验效果。
电泳实验报告完整版
电泳实验报告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实验十二 电泳一、目的要求1)掌握电泳法测ζ电势的原理和技术;2)从实验现象中加深对胶体的电学性质的理解,即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和介质分别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就产生了电泳和电渗的电动现象(因电而动)。
二、基本原理1.电泳由于胶粒带电,而溶胶是电中性的,则介质带与胶粒相反的电荷。
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和介质分别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就产生了电泳和电渗的电动现象。
影响电泳的因素有:带电粒子的大小、形状;粒子表面电荷的数目;介质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 值和粘度;电泳的温度和外加电压等。
从电泳现象可以获得胶粒或大分子的结构、大小和形状等有关信息。
2.三种电势0ϕ:热力学电势(或平衡电势),固体表面相对溶液的电势,0ϕ=f (固体表面电荷密度,电势决定离子浓度)。
:斯特恩电势。
离子是有一定大小的,而且离子与质点表面除了静电作用外,还有范德华吸引力。
所以在靠近表面1-2个分子厚的区域内,反离子由于受到强烈的吸引,会牢固的结合在表面,形成一个紧密的吸附层,称为固定吸附层或斯特恩层;在斯特恩层中,除反离子外,还有一些溶剂分子同时被吸附。
反离子的电性中心所形成的假想面,称为斯特恩面。
在斯特恩面内,电势呈直线下降,由表面的0ϕ直线下降到斯特恩面δϕ。
δϕ称为斯特恩电势。
:电动电势。
当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紧密层中吸附在固体表面的反离子和溶剂分子与质点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运动,其滑动面在斯特恩面稍靠外一些。
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称为 ζ电势。
ζ电势与δϕ电势在数值上相差甚小,但却具有不同的含义。
应当指出,只有在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才能呈现出ζ电势。
ζ电势的大小,反映了胶粒带电的程度。
ζ电势越高,表明胶粒带电越多,其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越大,扩散层也越厚。
当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时,介质中反离子的浓度加大,将压缩扩散层使其变薄,把更多的反离子挤进滑动面以内,使ζ电势在数值上变小当电解质浓度足够大时,可使ζ电势为零。
电泳实验报告的结论
本次电泳实验通过一系列操作,成功实现了对胶体粒子带电性质的认识,以及对蛋白质分离和分子量测定的实践。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结论:一、胶体粒子带电性质的认识1. 实验结果显示,在电场作用下,Fe(OH)3胶体微粒在NaCl溶液中向阴极移动,表明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这与胶体粒子表面吸附了带正电荷的离子有关。
2. 实验过程中,NaCl溶液的浓度对胶体粒子的移动速度有显著影响。
浓度越高,移动速度越快。
这进一步证实了胶体粒子带电的性质。
二、蛋白质分离和分子量测定1. 实验中,血清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成功实现了血清蛋白质的分离。
根据蛋白质带电性质和分子量的差异,血清蛋白质在醋酸纤维薄膜上形成了不同的条带。
2. 通过扫描和比色分析,确定了血清中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以及各色带所含蛋白质占血清总蛋白的百分比。
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成功建立了蛋白质相对迁移率与其分子量对数值的标准曲线。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蛋白质分子量的快速测定。
4. 实验中,通过比较两种牛乳样品的电泳图谱,发现其蛋白质种类没有明显差异。
这表明该方法在牛乳蛋白鉴别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实验结论1. 电泳实验验证了胶体粒子带电性质,为胶体化学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2.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分离和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有效方法。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NaCl溶液浓度、电泳时间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在蛋白质鉴别方面,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他方法。
5. 本实验为后续蛋白质分离、纯化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深入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总之,本次电泳实验成功实现了实验目的,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为今后类似实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核医学考试试题及答案(六)
影像核医学参考试题(A)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放射性药物进行体内诊断和治疗的共同特点是:A. T较短1/2B.高选择性浓集在靶器官或组织C. 能量较低D.γ射线E. 能量较高2.不适合用于体内核素诊断的放射性药物是:A. T较短1/2B. 只发射γ射线C. 能量较低D. 高选择性浓集在靶器官或组织E.发射β射线3.既能进行心肌显像又能进行肿瘤和炎症显像的放射性核素是:A. 201Tl(铊);B. 99Tc m (锝) ;C.131I(碘);D. 67Ga(镓);E.125I(碘)4.能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是:A. 111In(铟);B. 125I(碘);C. 131I(碘)D. 3H(氢);E. 18F(氟);5.治疗多发骨转移癌的放射性核素是:A.125I(碘);B. B.153Sm(钐);C. C. 18F(氟);D. D. 3H(氢);E. E. 123I(碘)6.一般认为,核素骨显像较X线检查提前多久发现肿瘤骨转移(C)A. 0.5~1个月;B .2个月;C. 3~6个月;D. 7~9个月;E. 12个月7.超级影像表现不正确的是:A. 全身骨骼显影普遍增强B.肾脏显影清晰C. 恶性肿瘤广泛弥漫骨转移D. 可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E.组织学本底低8.对暂时性脑缺血(TIA)的早期诊断,那种检查项目更灵敏:A. 脑CT检查B. 脑MRI检查C. 核素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D. 脑多普勒B超检查E.脑X线显像9.癫痫患者发作期的脑血流灌注显像显示的放射性分布影像特点是:A. 普遍增强B. 普遍减少C. 局灶性增强D. 局灶性减少E.增强和减低并存10.恶性脑肿瘤的脑代谢显像影像主要表现为:A. 普遍放射性增强B. 普遍放射性减低C. 局灶性放射性增强D. 局灶性放射性减低E. 增强和减低并存11.哪项不是常用脑血流灌注显像剂99TC m-ECD和99TC m -HMPAO的特点(D)A. 电中性;B. 脂溶性;C. 小分子量;D. 不能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E. 进入脑细胞的量与rCBF有关12.若在肺灌注显像中出现形态较规则的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区,而在肺通气显像上无异常表现(即两种中肺显像“不匹配”),多提示:A. 肺实质性病变B. 肺动脉栓塞;C. 肺静脉血栓D. 原发性肺癌E. 肺转移癌13.肺灌注显像中出现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区,而在肺通气显像上亦见相应部位有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区(即两种肺显像“匹配”),多提示A.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B.原发性肺癌;C. 肺静脉血栓D. 肺动脉梗塞E. 肺转移癌14.对可疑炎症、肿瘤的诊断依据是:A、X线照片B、临床资料C、实验室资料D、家族史E、定期复查X线或行CT、MR15.关于CT检查的主要优势,不正确的是:A. 可以调节扫描层厚;B.密度分辨力高;C.可以进行轴位和冠状位扫描D.可调节窗宽和窗位E.密度分辨力低16.目前对垂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是:A. CT;B.MRI;C.核医学.D.X-rayE.PET17.X线的诊断原则是:A.根据临床表现;B. 根据X线表现;C .根据实验室资料;D. 强调观察异常征象E. 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对X线表现进行综合分析18.发现肺内小病灶最好的检查方法是:A. USGB. MRIC. CTD. X线体层片E. X线正、侧位片19.心脏瓣膜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是:A. CT ;B.MRI ;C. USG ;D. X线;E. 冠状动脉造影20.MR在纵隔检查中不能分辨下列那项组织或病变:A. 脂肪;B. 液体;C.软组织;D. 血管;E. 钙化21.有关乳腺恶性肿块的USG的基本表现,那项是错误的:A.边缘轮廓不整齐粗糙;B.有包膜回声;C.常无侧方回声;D.常有周围组织侵润;E.内有较丰富的高速低阻的动脉血流22.关于肺梗塞CT表现那一项正确:A.肺外围部楔形致密影;B.急性期病变肺体积缩小;C.楔形病变顶端血管影D.单发或多发空洞;E.病变内可见小透亮区.23.指出最具有特征意义的肺动脉栓塞CT表现:A.一侧肺透过度增高;B.肺外围以胸膜为基低的楔形致密影;C.实变区内小透亮区;D.增强扫描,肺动脉主干内充盈缺损;E.局限性肺血管稀少.24.囊肿的声像图特征是:A.边界回声不定;B.外形不定;C.内部无回声;D.后方回声减弱;E.侧缘声影不定25.左心泵功能不包括那项计算指标:A.心输出量B.等容舒张期C.射血分数D.心室容积E.每博量26.冠心病超声确诊的标准是:A.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B.动脉内部增厚、毛糙C.心肌间质纤维增生D.动脉管腔内径狭窄大于或等于50%E. 动脉管腔内径狭窄大于75%27.脑梗塞脑细胞水肿期,病变区CT表现为:A.等密度,边界清楚B.低密度C.高密度D.低密度,边界清楚E.等密度28.周围型肺癌检查应该首选:A.CTB.MRC.超声D.核素E.血管造影29.应用MRI诊断巨大海绵状肝血管瘤时,常常与下列那个疾病相混淆:A.肝囊肿B.板层肝癌C.转移癌D.肝腺癌E.肝脓肿30.产生液气胸的常见原因是胸腔积液并发:A.感染B.外伤C.出血D.胸膜粘连E.肺转移癌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的一类原子称同质异能素。
电泳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电泳在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3. 通过实验,加深对电泳技术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电泳是一种利用电场作用使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移动的技术。
根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和方向,可以将它们分离。
电泳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试剂:- 丙烯酰胺:10 g;- 甲叉双丙烯酰胺:0.5 g;- 尿素:8 g;- 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0.75 g;- 10%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 5×上样缓冲液;- 水合氯醛(HCl)溶液;- 0.5% 溴酚蓝溶液;- 1×电泳缓冲液。
2. 仪器:- 电泳仪;- 紫外分光光度计;- 移液器;- 恒温水浴锅;- 凝胶成像仪;- 0.8% 聚丙烯酰胺凝胶板;- 点样梳子;- 电泳槽;- 直流电源。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聚丙烯酰胺凝胶:将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尿素、Tris和1×电泳缓冲液按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溶液的浓度,确保溶液浓度为10 g/L。
2. 制备凝胶板:将制备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溶液倒入凝胶板模具中,插入点样梳子,在室温下静置2小时,使凝胶凝固。
3. 制备样品:取适量蛋白质样品,加入10% SDS溶液和5×上样缓冲液,混匀后煮沸5分钟,使蛋白质变性。
4. 加样:将样品加入凝胶板上的孔中,用移液器小心滴加,避免样品溢出。
5. 电泳:将凝胶板放入电泳槽中,加入1×电泳缓冲液,连接电源,设置电流为100 mA,电压为100 V,电泳时间为2小时。
6. 染色:电泳结束后,取出凝胶板,用0.5% 溴酚蓝溶液染色30分钟。
7. 成像:将染色后的凝胶板放入凝胶成像仪中,拍照记录电泳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电泳实验,成功分离了蛋白质样品。
根据电泳结果,可以分析蛋白质的分子量、纯度等信息。
胶体的电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泳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和记录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
3. 分析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带电性质。
二、实验原理电泳实验是利用电场力使带电粒子在溶液中移动的一种实验方法。
在电场作用下,带正电荷的粒子会向阴极移动,带负电荷的粒子会向阳极移动。
通过观察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可以判断其带电性质。
三、实验器材与药品1. 实验器材:直流电源、电极、胶体溶液、烧杯、玻璃棒、计时器、U型管等。
2. 实验药品:Fe(OH)3胶体、NaCl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Fe(OH)3胶体溶液: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2. 准备NaCl溶液:配制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
3. 将U型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注入Fe(OH)3胶体溶液至距离管口5.0cm处。
4. 用滴管沿U型管壁缓慢注入NaCl溶液,使U型管两端明显分层,形成清晰的液面。
5. 将电极插入U型管两端,连接直流电源。
6. 开启电源,观察Fe(OH)3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并记录时间。
7. 关闭电源,观察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停止情况。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在开启电源后,Fe(OH)3胶体粒子开始向阳极方向移动,出现明显的液面差。
2.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逐渐减慢,最终停止运动。
3. 在关闭电源后,胶体粒子不再发生运动。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Fe(OH)3胶体粒子在电场中带正电荷,向阳极方向移动。
2. 电泳实验中,NaCl溶液的作用是形成电场,使胶体粒子发生移动。
3. 在实验过程中,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电场强度、粒子大小、介质粘度等。
4. 实验结果表明,Fe(OH)3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速度与时间呈正相关,即运动速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慢。
七、实验结论1. 通过电泳实验,成功观察到Fe(OH)3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
胶体电泳速率及电势的测定实验
胶体电泳速率及电势的测定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胶体电泳速率和电势的测定方法;
2. 掌握测量胶体电泳速率和电势的实验技能;
3. 了解不同条件对胶体电泳速率和电势的影响。
实验原理:
胶体电泳速率和电势是衡量胶体表面电性特征的重要参数。
电泳
速率是胶粒沿电场方向移动的速度,其大小与胶体的电性质、电场强度、电极距离等因素有关。
电势是在胶体表面积分得到的电压差,其
大小反映了胶体表面电荷的密度和分布情况。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Smoluchowski方法、Hückel方法和Zeta potential方法。
实验步骤:
1. 制备胶体溶液,并调节pH值,使其处于最佳分散状态;
2. 准备测定装置,将样品放置在电池中;
3. 调节电场强度,记录胶体颗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和电势;
4. 更改电场强度、离子浓度、温度等参数,测定其对胶体电泳速率和
电势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
1. 制备胶体溶液时应严格控制pH值,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
2. 电场强度过大会对胶体产生破坏作用,导致电势变化,应适当调节;
3. 实验时需注意安全,禁止触碰电极或暴露在电场中。
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泳速率-电场强度曲线和电势-pH值曲线,并分析不同条件对胶体电泳速率和电势的影响。
比如,电场强度增大,
胶体电泳速率增大,电势减小;离子浓度增加,胶体电泳速率减小,
电势增大等。
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用于评估样品的分散性、易聚集性
等性质。
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泳速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影响胶体电泳速度的因素。
3、学会使用电泳仪和相关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会发生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胶体粒子带电的原因是其在分散介质中吸附了离子或者本身发生了电离。
根据亥姆霍兹斯莫鲁霍夫斯基(HelmholtzSmoluchowski)方程,胶体粒子的电泳速度$v$ 与电场强度$E$、胶体粒子的电动电位$\zeta$ 以及介质的黏度$\eta$ 之间的关系为:$v =\frac{\epsilon \zeta E}{\eta}$其中,$\epsilon$ 为介质的介电常数。
通过测量胶体粒子在一定时间内移动的距离$d$ 和电场强度$E$,以及已知介质的黏度$\eta$ 和介电常数$\epsilon$,就可以计算出胶体粒子的电动电位$\zeta$。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电泳仪直流电源电导率仪秒表直尺电泳管铂电极2、试剂氢氧化铁胶体辅助电解质溶液(如氯化钾溶液)四、实验步骤1、准备电泳管洗净电泳管,并在管的两端分别插入铂电极。
用滴管将氢氧化铁胶体缓慢注入电泳管中,注意避免产生气泡。
胶体的高度约为电泳管长度的 2/3。
2、加入辅助电解质溶液在电泳管的两端分别加入适量的相同浓度的辅助电解质溶液(如氯化钾溶液),使胶体与辅助电解质溶液形成清晰的界面。
3、连接电路将电泳管与电泳仪和直流电源连接,确保连接正确无误。
4、测量电场强度打开电源,调节电压,使用电导率仪测量两极间的电导率,并根据电导率计算出电场强度$E$。
5、测量电泳速度启动秒表,观察胶体界面的移动。
每隔一定时间记录胶体界面移动的距离。
6、重复实验改变电压和辅助电解质溶液的浓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以研究不同条件对胶体电泳速度的影响。
7、实验结束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清洗仪器,整理实验台。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电压$U$(V)两极间距离$L$(cm)电导率$k$(S/m)时间$t$(s)胶体界面移动距离$d$(cm)2、数据处理根据电导率$k$ 和两极间距离$L$,计算电场强度$E$:$E =U/L$根据测量得到的时间$t$ 和胶体界面移动距离$d$,计算胶体电泳速度$v$:$v = d/t$利用亥姆霍兹斯莫鲁霍夫斯基方程计算电动电位$\zeta$3、绘制图表以电压为横坐标,电泳速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分析电压对电泳速度的影响。
电泳法测定电位的原理
电泳法测定电位的原理电泳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物质电位的方法。
它使用电动力将带电物质沿着电场移动,通过测量其移动速度来确定其电位。
电泳法的原理基于电荷与电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个均匀电场中,带电物质受到电力的作用以一定速度移动。
这个移动速度与电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而电力的大小和方向又与电势差有关。
因此,通过测量带电物质的移动速度,可以确定其电势差。
在实验中,通常使用电泳槽来进行测量。
电泳槽由两个电极和电解液组成。
电极通常是金属片,分别连接到电源以产生电场。
电解液可以是水溶液或有机溶液,其中含有被测物质。
被测物质可以是离子,也可以是电荷带的分子。
在电极之间施加电场后,电解液中的带电物质受到电力的作用开始移动。
带电物质的移动速度与物质的电荷量、电场的强度和电解液的性质有关。
为了更准确地测量移动速度,可以对电泳槽进行调整,例如通过调整电场强度或改变电解液的浓度。
测量带电物质的移动速度有多种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追踪剂。
追踪剂是一个与被测物质具有相似特性的带电物质,但其电位已知。
将追踪剂加入电解液中,并在被测物质后面注入。
通过追踪剂的移动速度,可以确定被测物质的电位。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电视摄像机或激光扫描仪来记录带电物质的移动轨迹。
通过分析轨迹和时间的关系,可以计算出物质的移动速度,从而得到其电位。
电泳法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电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电解液的浓度和温度、以及测量设备的灵敏度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电泳测量时,需要进行精确的实验设计和仪器校准。
总结起来,电泳法利用电场的作用将带电物质沿着电场移动,并通过测量物质的移动速度来确定其电位。
这种方法在化学、生物和医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用于研究物质的电性质和化学反应机制。
实验报告蛋白质电泳分析
实验报告蛋白质电泳分析实验报告:蛋白质电泳分析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蛋白质电泳技术,对不同样品中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和分析,以了解蛋白质的分子量、纯度和组成等特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原理蛋白质电泳是根据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迁移率差异来分离蛋白质的一种技术。
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荷的蛋白质分子会向与其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
迁移率的大小取决于蛋白质的分子量、电荷数量和形状等因素。
常用的蛋白质电泳方法有 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 NativePAGE(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中,蛋白质与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复合物,消除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和形状差异,仅根据分子量的大小进行分离。
NativePAGE 则在非变性条件下进行,保持了蛋白质的天然构象和电荷状态,可用于研究蛋白质的活性和相互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一)材料1、样品:待分析的蛋白质样品,如血清、细胞裂解液等。
2、标准蛋白: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标准品。
3、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用于制备凝胶。
4、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
5、 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6、过硫酸铵和 TEMED(四甲基乙二胺):引发丙烯酰胺聚合。
7、电泳缓冲液:Tris甘氨酸缓冲液。
8、染色液:考马斯亮蓝 R-250 染色液。
9、脱色液:甲醇乙酸溶液。
(二)设备1、电泳仪:提供稳定的电场。
2、垂直电泳槽:用于容纳凝胶和进行电泳。
3、移液器和吸头。
4、离心管和离心机。
5、恒温水浴锅。
6、微波炉。
7、凝胶成像系统:用于观察和记录电泳结果。
四、实验步骤(一)制胶1、装配电泳槽:将玻璃板洗净、晾干,安装在电泳槽中,并确保密封良好,无渗漏。
2、制备分离胶:根据所需的浓度,将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TrisHCl 缓冲液、过硫酸铵和 TEMED 按比例混合,迅速摇匀后注入玻璃板之间,留出灌注浓缩胶的空间,然后用蒸馏水覆盖。
医学电泳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医学电泳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3月16日实验地点:XX实验室实验者:XXX指导老师:XXX一、实验目的1. 学习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了解电泳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3. 掌握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分离和定量方法;4.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了解血清蛋白的组成和分布情况。
二、实验原理电泳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场力将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移动的方法。
在医学研究中,电泳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一种常用的电泳技术,主要用于血清中蛋白质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血清蛋白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白蛋白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球蛋白分为α、β、γ三个亚类。
在pH8.6的缓冲液中,血清蛋白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由于血清中各种蛋白质分子大小、形状及所带的电荷量不同,在醋酸纤维素薄膜上电泳的速度也不同。
通过染色,薄膜条上的血清蛋白质被分离成不同的条带,可以观察到清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条带。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血清样本- 醋酸纤维素薄膜- 染色剂(如考马斯亮蓝G-250)- 缓冲液(pH8.6)- 显微镜2. 实验仪器:- 电泳槽- 电源- 显微镜- 烘箱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醋酸纤维素薄膜浸泡在缓冲液中,备用。
2. 准备样品:取血清样本,按照1:1的比例加入缓冲液,混匀。
3. 制备样品条:将样品点在醋酸纤维素薄膜上,注意样品点的大小和位置。
4. 电泳:将薄膜条放入电泳槽中,加入缓冲液,接通电源,进行电泳。
电泳条件:电压200V,时间60分钟。
5. 染色:电泳结束后,取出薄膜条,放入染色液中,染色30分钟。
6. 洗脱:取出染色后的薄膜条,放入脱色液中,洗脱至无色。
7. 观察结果:将薄膜条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各条带的颜色、位置和宽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结果:在醋酸纤维素薄膜上,观察到清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条带。
电泳法测定氢氧化铁胶体实验报告
电泳法测定氢氧化铁胶体实验报告一、引言氢氧化铁胶体是一种常见的胶体溶液,其粒径较小,表面电荷较高。
为了测定氢氧化铁胶体的粒径和电荷特性,我们选择采用电泳法进行测定。
电泳法是一种基于胶体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原理,通过测量粒子的迁移速度来获得粒径和表面电荷的信息。
二、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粒径和表面电荷的原理和方法;2. 测定氢氧化铁胶体的粒径和表面电荷。
三、实验原理电泳法是利用胶体粒子在电场中受力而运动的原理来测定粒径和表面电荷的一种方法。
当胶体粒子带有表面电荷时,它们在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从而发生迁移运动。
根据粒子的迁移速度和电场强度的关系,可以推导出粒子的电荷量和粒径的关系。
实验中,我们将氢氧化铁胶体溶液放置在电泳槽中,施加恒定的电场,观察胶体粒子的迁移情况。
通过测量胶体粒子的迁移距离和时间,可以计算得到胶体粒子的迁移速度。
根据迁移速度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可以得到粒子的电荷量和粒径。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电泳槽和电极,准备好氢氧化铁胶体溶液,并用超声波处理使其均匀分散。
2. 将电泳槽中的电解质溶液填满,保证电场均匀分布。
3. 在电解质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铁胶体溶液。
4. 将电极连接到电源,调节电场强度为合适的数值。
5. 开始测量:观察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情况,记录迁移距离和时间。
6. 重复测量多组数据,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粒子的迁移速度,并绘制迁移速度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曲线。
8. 根据测得的迁移速度和电场强度的关系,计算得到粒子的电荷量和粒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胶体粒子的迁移速度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根据曲线的斜率,可以计算得到胶体粒子的电荷量。
通过多组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可以得到准确的粒径大小。
六、结论通过电泳法测定氢氧化铁胶体的粒径和表面电荷,我们得到了胶体粒子的迁移速度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曲线,并通过计算得到了胶体粒子的电荷量和粒径。
遗传学电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DNA和蛋白质在电泳中的分离方法。
3. 通过电泳实验,观察和分析DNA和蛋白质的迁移率,从而进行遗传学分析。
二、实验原理电泳是一种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迁移的方法。
在电泳过程中,带电粒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与其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
由于不同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大小和形状不同,它们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也不同。
因此,通过电泳可以将带电粒子分离。
在遗传学实验中,DNA和蛋白质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DNA电泳主要用于分离和鉴定DNA片段,蛋白质电泳则用于分离和鉴定蛋白质。
本实验分别进行DNA和蛋白质的电泳实验,观察和分析其迁移率。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电泳仪、电泳槽、紫外检测仪、凝胶成像系统、剪刀、镊子、移液器、滴管等。
2. 材料:DNA样品、蛋白质样品、琼脂糖、TAE缓冲液、NaCl、SDS、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TEMED、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考马斯亮蓝、酚红等。
四、实验步骤1. DNA电泳实验(1)制备琼脂糖凝胶:将琼脂糖溶解于TAE缓冲液中,加入NaCl和SDS,混匀后加热至琼脂糖完全溶解。
待溶液冷却至60℃时,加入TEMED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混匀后倒入电泳槽中,凝固成凝胶。
(2)制备样品:将DNA样品加入适量TAE缓冲液,混匀后加入等体积的Loading Buffer,混匀。
(3)加样:将制备好的DNA样品加入琼脂糖凝胶孔中。
(4)电泳:接通电源,设置电压为100V,电泳约1-2小时。
(5)观察和分析:电泳结束后,关闭电源,取出凝胶,用紫外检测仪观察DNA条带,并拍照记录。
2. 蛋白质电泳实验(1)制备琼脂糖凝胶:与DNA电泳实验相同。
(2)制备样品:将蛋白质样品加入适量考马斯亮蓝染料,混匀后加入等体积的Loading Buffer,混匀。
(3)加样:将制备好的蛋白质样品加入琼脂糖凝胶孔中。
(4)电泳:接通电源,设置电压为100V,电泳约1-2小时。
电泳实验(1)
电泳实验简介电泳(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离和分析技术,通过利用电场使带电粒子在电泳介质中进行运动,从而实现对带电物质的分离、检测和定量研究。
电泳实验在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比如DNA测序、蛋白质分析、基因表达研究等。
本文将介绍电泳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和常见应用,帮助读者了解电泳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能够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相关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原理电泳介质的选择电泳介质通常分为凝胶电泳和油漆电泳两种类型。
其中,凝胶电泳分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琼脂糖凝胶电泳(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两种。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适用于较小的带电物质(如寡核苷酸、寡肽等)的分离和研究。
琼脂糖凝胶电泳在分离较大的DNA片段和RNA分子时具有优势。
油漆电泳适用于膜蛋白的分离和研究,其原理与凝胶电泳有所不同。
电泳条件电泳实验中还需要设置一些特定的条件,以确保分离和检测的准确性。
常见的电泳条件包括:•离子缓冲液的选择:离子缓冲液的pH值和离子浓度对电泳实验有重要影响,应根据具体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缓冲液配方。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的选择应以不超过带电物质热失活的程度为原则。
•电泳时间:电泳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待测物质的分子大小和离子缓冲液的浓度。
实验步骤下面以琼脂糖凝胶电泳为例介绍电泳实验的基本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包括琼脂糖、缓冲液、DNA样品等。
2.制备琼脂糖凝胶:按照实验要求配制琼脂糖凝胶,将琼脂糖和缓冲液混合均匀后,加热至溶解,然后冷却至适宜温度。
3.加载样品:将待测的DNA样品与一定体积的测量染料混合均匀,将混合液加载到琼脂糖凝胶槽中。
4.电泳操作:将琼脂糖凝胶槽放置于电泳仪中,接通电源,设定适当的电泳条件,开始电泳实验。
5.染色可视化:电泳结束后,将琼脂糖凝胶放入染色溶液中,使DNA条带可视化。
6.结果分析:根据电泳结果,观察DNA条带的迁移位置和长度,进行结果分析和解读。
dna电泳实验报告
dna电泳实验报告DNA 电泳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 DNA 电泳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电泳技术对提取的 DNA 样品进行分离和分析,以确定 DNA 的大小、纯度和浓度,并检测是否存在DNA 降解等情况。
二、实验原理DNA 是一种带负电荷的大分子,在电场中会向正极移动。
在琼脂糖凝胶中,DNA 分子的迁移速度与其大小成反比,即分子越大,迁移速度越慢;分子越小,迁移速度越快。
通过与已知大小的 DNA 标准品进行对比,可以估算出待测 DNA 样品的大小。
同时,根据 DNA 条带的亮度,可以初步判断 DNA 的浓度和纯度。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材料提取的 DNA 样品DNA 分子量标准(Marker)琼脂糖1×TAE 电泳缓冲液溴化乙锭(EB)溶液(有毒,操作时需小心)上样缓冲液(Loading Buffer)2、设备电泳仪水平电泳槽微波炉紫外透射仪移液器及吸头四、实验步骤1、制胶称取适量的琼脂糖粉末,加入一定量的 1×TAE 电泳缓冲液,在微波炉中加热至琼脂糖完全溶解,溶液透明。
待溶液冷却至 50 60℃时,加入适量的 EB 溶液(终浓度为05μg/ml),轻轻摇匀。
将琼脂糖溶液倒入已放置好梳子的电泳槽中,使其自然凝固。
2、加样取适量的 DNA 样品,与上样缓冲液按一定比例混合,轻轻混匀。
用移液器将样品缓慢加入凝胶的加样孔中,注意避免产生气泡。
3、电泳将电泳槽放入电泳仪中,使加样孔一端靠近负极。
接通电源,设置合适的电压和电泳时间(一般为 1 2V/cm,电泳时间根据 DNA 大小和电泳槽的长度而定)。
4、观察结果电泳结束后,将凝胶小心取出,放入紫外透射仪中观察。
在紫外光下,DNA 条带会发出荧光,可以拍照记录或直接观察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结果观察在紫外光下,可以看到清晰的 DNA 条带。
DNA 分子量标准呈现出一系列不同大小的条带,而待测 DNA 样品也出现了相应的条带。
2、大小估算通过与 DNA 分子量标准的条带进行对比,可以估算出待测 DNA 样品中各条带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电泳技术测定99m TcO4-、99m Tc-MIBI
和99m Tc-NOET的电荷性质
学生:学号:同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泳的基本原理和DYY-Ⅲ电泳仪的操作方法。
2.用纸电泳测定99m TcO4-、99m Tc-MIBI和99m Tc-NOET的电荷性质。
二、实验原理
对于放射性药物,其所带电荷对其生物分布、摄取、代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首先了解其所带电荷的性质。
放射性药物的电荷性质可以利用电泳的方法进行测定。
在稀溶液中,带电粒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向相反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在两个平行电极上加一定的电压(V),就会在电极中间产生电场强度(E)。
V
E
=
L
其中,L是两个电极间距离。
在电场中,推动稀溶液中带电分子向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运动的作用力(F)等于其所带净电荷量(q)与电场强度(E)的乘积。
F=q⋅E
在移动的过程中,带电分子同样要受到介质粘滞力(F’)的影响,粘滞力的大小与分子形状、大小、电泳介质孔径大小以及缓冲液粘度等有关,并与带电分子移动的速度成正比。
对于一个球形分子,F’的大小服从Stokes定律,即:
F′=6πrην
其中,r为球形分子的半径,η为介质粘度,ν为分子移动速度。
当带电分子在电场中匀速运动时:
F=F′ 即q E=6πrην
上式交换后可写成
ν/E=Q/6πrη
ν/E的含义为单位电场强度下的移动速度,这里可用电泳迁移率μ表示,即
μ=ν/E= Q/6πrη
从上式可见,球形带电分子的迁移率,首先取决于自身状态,即与所带电量成正比,与其半径及介质粘度成反比。
除了自身状态的因素外,电泳体系中其它因素如电泳介质pH值、缓冲液的离子强度、电渗、电场强度等也影响带电分子的电泳迁移率。
电泳按其分离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区带电泳、自由界面电泳、等速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
按支持介质的不同可分为纸电泳、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琼脂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按支持介质形状不同可分为薄层电泳、板电泳和柱电泳。
按用途不同可分为分析电泳、制备电泳、定量免疫电泳和连续制备电泳。
按所用电压不同可分为低压电泳和高压电泳。
电泳除了可以确定分子所带电荷性质,最重要的作用是用于分离。
电泳分离方法主要就是根据大分子的分子量及电性差异将大分子在电场中彼此分开的。
本实验所用的方法是纸电泳。
为了与体液的pH值保持相同,所以采用pH值为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
在150 V电压下、以新华一号纸为支持体,利用电泳技术对TcO4- 、99m Tc-MIBI、99m Tc-NOET的电荷性质进行测定。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NaI(Tl)γ-井型闪烁探测器(或锝分析仪),DYY-Ⅲ电泳仪,DYY-Ⅲ 38B 电泳槽,电磁搅拌器,毛细管,pH试纸,聚酰胺薄片,新华一号纸,烧杯,试管等。
试剂:高锝酸钠淋洗液(99Tc m O4-),MIBI药盒,NOET药盒,生理盐水,乙腈,丙酮,氯仿,甲醇,PBS缓冲溶液。
四、实验步骤
1. 制备99m Tc-MIBI配合物
将高锝酸钠淋洗液注入MIBI的药盒中,沸水浴下加热15 min,平行点样三次,在乙腈-聚酰胺薄膜体系中展开,用NaI(Tl)γ-井型闪烁探测器(或锝分析仪)测量,计算标记率。
2. 制备99m Tc-NOET配合物
将高锝酸钠淋洗液注入NOET的药盒中,室温下反应15 min,平行点样三次,分别在新华一号纸-氯仿:甲醇溶液(9:1 v/v)、新华一号纸-丙酮溶液体系中展开,用NaI(Tl)γ-井型闪烁探测器(或锝分析仪)测量,计算标记率。
3. 99m TcO4-、99m Tc-MIBI和99m Tc-NOET的电荷测定
将电泳槽中加入PBS溶液,使其两侧液面等高,且不超过红线标记处。
将电压调至150 V。
将新华一号纸裁剪至约15 cm,放置于电泳槽中,纸条两边浸在PBS溶液中。
PBS溶液逐渐浸润纸条,待两液面前沿即将重合时,将高锝溶液点在中央。
放置15 min,取下纸条,以点为中心,向左右各5 mm取为中心,分别测量正极、中心、负极三部分的计数。
重复上述操作,分别在中央点99m Tc-MIBI、99m Tc-NOET,放置时间为2小时。
五、实验数据处理
1. 99m Tc-MIBI和99m Tc-NOET的标记率的计算(所列数据均以扣除本底)。
表一99m Tc-MIBI和99m Tc-NOET的相关数据及处理结果
99m Tc-MIBI聚酰胺薄膜-生99m Tc-NOET新华一号滤纸99m Tc-NOET新华一号滤纸
Rf 平行1 平行2 平行3 平行1 平行2 平行3 平行1 平行2 平行3 0-0.1 1183 1010 787 12200 11712 14467 15549 12131 11138 0.1-0.2 156 110 142 259 231 256 214 143 124 0.2-0.3 91 86 162 240 263 240 195 140 179 0.3-0.4 91 74 186 204 269 301 253 190 153 0.4-0.5 108 87 106 310 282 351 253 236 192 0.5-0.6 285 122 187 413 432 441 365 316 285 0.6-0.7 476 376 395 820 606 711 439 392 412 0.7-0.8 654 482 981 926 973 775 662 661 728 0.8-0.9 1079 1183 2774 2722 2258 2092 1433 1647 2053 0.9-1 102507 89177 87437 34671 34973 36079 28786 29145 27100 总计数 106630
92707 93157
52765
51999 55713
48149
45001 42364
标记率 97.15% 97.47% 96.84% 70.87% 71.60% 68.51% 62.76% 68.43% 68.82%
平均标记率
97.15%
70.33%
66.67%
由此得出99m Tc-MIBI 配合物的平均标记率为97.15%,标记率较高。
99m Tc-NOET 配合物的平均标记率为分别为70.33%和66.67%,低于90%,标记十分不成功。
2. 绘制99m TcO 4-、99m Tc-MIBI 和99m Tc-NOET 的电荷分布图,判断所带电荷(所列数据均以扣除本底)。
表二 电泳后各物质在正极中心负极的计数 99m
TcO 4-
99m
Tc-MIBI 99m
Tc-NOET 正极 104349 264
2162 中心 246 133020 79542 负极
402
563 36
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100000110000120000130000图1
99m
TcO 4-、99m Tc-MIBI
和
99m
Tc-NOET 的电荷分布图的电荷分布图
由图可见,99m TcO 4-在正极的计数为主要,说明其带负电;99m Tc-NOET 在原
点的计数为主要的,说明其为电中性。
99m
Tc-MIBI 本应该在负极的计数为主要的,
但实验结果为中心计数为主要,因为99m Tc-MIBI脂溶性较高,在含无机盐的水溶液中运动较慢,因而时间较短,向电极运动的距离短。
最终导致中心计数较高。
五、实验结果分析与思考
1. 99m Tc-NOET标记率较低,主要是用于所用的药盒已经超过了药物保质期,因而导致标记率较低。
另外,想保证电泳实验的成功,适宜的电泳时间是前提,时间太短不能让离子很好的向电极两端运动。
2. 测定99m Tc-配合物电荷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放射性药物,其所带电荷对其生物体内分布、摄取、代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个药物,要首先了解其所带电荷的性质。
3. 影响99m Tc-配合物电荷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99m Tc-配合物电荷测定的因素有:配合物半径、所带电量、介质粘度、电泳介质pH值、缓冲液的离子强度、电渗、电场强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