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父母有三个等级
说孝
说“孝”一孝的起源与演变孝有两种初始含义:尊祖敬宗、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
“善事父母”之义应是周代之后发展而来的。
所以,后世常说的“善事父母”并不是孝的初始含义。
在周代之后,“善事父母”成为了孝的核心内涵,如《尔雅·释训》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
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儒家学派的阐释,“善事父母”成为了孝的核心内容。
对于如何善事父母,孔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孝”与“悌”结合,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悌,实际上就是尊父敬兄,即遵从长上。
进一步推去,就是等级制度,即孝悌的实质。
第二,在“敬”的基础上“孝”。
孔子看到了仅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是不够的。
郑晓江教授认为:人的生命具有三重属性: 亲缘性血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精神性超越生命。
[1]因此,善事父母之“善”还应包含“敬”,即使父母得到精神慰藉。
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敬,与喂养犬马有何区别。
为了使父母得到精神慰藉,孔子提出了对为人子者的要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儿行千里母担忧,游子身上总系着父母牵挂的心。
游子不仅不能给予父母精神慰藉,还会让父母忧心,因此“不远游”。
第三,将“孝”与“礼”相结合。
“敬”是人内心的情感。
常言道:人心隔肚皮。
因此要把敬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即“礼”,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论是事生还是事死,都应以礼相待。
第四,“孝”为“仁”之基础。
百善孝为先,爱其亲,推广开去爱一切人。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曾子将孝全面泛化,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所有人际关系。
孟子、荀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孝理论。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孝悌成为五伦的核心。
而荀子的君重于父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汉之际,由《礼记》创造,而由《孝经》系统化的孝道理论问题与孝道的普遍原则借《孝经》而得以广泛传播[2],为汉代“以孝治天下”提供了依据;而由于三教并立等种种原因,孝在唐代并没有受到太大重视;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孝“登峰造极”,走向极端化,走向愚孝;因此,“五四”时期,孝被猛烈地批判。
二十四孝
对“新旧二十四孝”的思考
《二十四孝》对于当今我们如何孝顺父母仍然有启示作用。通 过“戏彩娱亲”这个故事我们也应该明白,在古人所认同的“孝”当 中,让年迈的父母精神上感到愉悦轻松是除去提供一定物质条件之外 同样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现代,我们应该多多关注年迈长辈们 的内心世界。要多多陪伴他们,同他们交流沟通以了解他们的想法, 使他们心情愉悦。
而这些故事当中,“孝感动天”和“芦衣顺母”赋予 孝更丰富的涵义。孝感动天是讲述了舜被继母和异母 弟弟多次陷害之后仍然不忘孝悌之义,最终感动上天 的故事;
芦衣顺母则是讲述了闵损被继母虐待后被其父察觉,其父欲 休逐后妻,而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以免异母弟弟们受苦的 故事。这两个故事除了传统的孝顺之外,更有一种“宽容” 的光辉融浸其中。
新二十四孝典型事例
➢ 人物:杨怀保 事迹简介:10岁时母亲身患重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他坚强地挑起了一家的重担,操持 家务,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挖药、种地,补贴家用。18岁时,父亲腿被砸伤且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仍 积极面对,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带着家人上大学,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谱写了一 曲感人肺腑的"孝子"之歌、自强之歌。2009年,杨怀保创建了国内首家民间敬老公益机构——中国 孝基金。
2.父母一直严厉要求孩子,孩子从小感受到重压,长大了反而更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3.亲子关系不过于亲密也不过于疏远,他们会相互关心,但也不会强求对方完成什么。
• 思考:
因为社会的发展,我们年轻人的家庭价值观越来越向西方靠拢。但由于老一辈的大人们经受过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熏陶。 子女与父母之间终究会存在着很大的代沟。根据问卷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不太在意父母喜欢吃什么,他们的兴趣 爱好。只会在平常偶尔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仅仅这样他们已经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了。我们觉得只要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 更好,不让他们担心自己,是最好的孝敬方式。我想父母会觉得子女经常与他们交流陪伴,关心他们才是最好的孝敬。两件 事情都没有错,但是反映出了孩子与父母价值观的差异。一个是不需要担心,另一个是需要关心。一个是自己照顾好自己, 另一个是一起互相照顾。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
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论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在中國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几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
所谓的孝道,其实主要是指有关孝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与孝相关的社会活动的统称。
可以说,传统孝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领域、文化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孝道的历史局限性也逐渐显现,比如传统孝道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传统孝道强调的三纲五常等愚弄人们的思想,带有较强的虚伪性。
因此,对待传统孝道,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加以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值得肯定的是,传统孝道中有很多内容还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在当前加强文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更要大力传承孝道文化。
首先,传承孝道,有利于促进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
孝为德之本,传承孝道,能够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
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培养公民健全的人格。
其次,传承孝道,有利于促进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稳固。
孝可以维系着家庭中的亲情,可以解决家庭中的各种矛盾,一个和谐的家庭,是离不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的。
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
再次,传承孝道,有利于营造团结友善的社会和谐环境。
孝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从而起到凝聚社会的作用。
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大力传承孝道文化呢?这需要全社会来行动,需要每个人来行动,形成学习孝道文化、提倡孝道文化、践行孝道文化的浓厚氛围。
我们不仅要做好对传统孝道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孝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我为家庭做件事
篇一:《为家庭做一件事》为家庭做一件事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妈妈平时很辛苦,总是忙里忙外的,今天总该放松一下了吧。
于是我准备为妈妈做两道菜,让妈妈尝尝我的手艺。
可是做什么好呢?我左思右想,大菜嘛,我的手艺拿不出手,那,就做两道小菜吧。
经过一番斟酌,我定下了菜谱:一个热菜一个凉菜,热的番茄炒鸡蛋,凉的拌黄瓜。
趁现在,妈妈还没回来,我一遛烟儿地冲进了厨房。
进到厨房,我一下子有了当大厨的感觉。
开始做菜了,我从菜篮里拿出两个又红又大的番茄,把它们用清水洗净后,放进一碗滚烫的开水里,这样可以在撕皮时轻而易举。
趁着烫番茄的功夫,我又从冰箱里拿出三个鸡蛋,从消毒柜里拿出一个碗。
然后我把鸡蛋在碗边上轻轻一击,鸡蛋被磕出一条缝,我双手各捏着鸡蛋的两头,用力一掰,“啪”的一声,蛋清和蛋黄落在了碗里,而碎成两半的蛋壳“魂归垃圾桶”。
我拿起筷子在装着鸡蛋的碗里搅来搅去,搅几下洒一点,狼狈及了。
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搅好了鸡蛋。
打完鸡蛋,番茄烫的也差不多。
我用筷子把番茄夹起来,轻轻一撕,番茄皮大块大块的迅速地被我揭完了。
我拿起菜刀,把它们大卸八块。
好了,番茄和鸡蛋准备完毕!接下来该是最难完成的“炒”了。
我点燃天然气炉,把菜油倒入炒锅里,等到油锅滚烫时,我把鸡蛋倒进锅里,炒了几下,便把番茄放进去。
这时锅里溅起了油星儿,我丝毫不害怕,继续“工作”。
突然想到还没放调料,赶忙放入一些盐和味精,一阵手忙脚乱之后,终于闻到了鸡蛋的香味,便赶紧拿出妈妈最喜欢的青花瓷盘子,把“胜利果实”盛上,小心翼翼地端上了餐桌。
接着是凉拌黄瓜。
拌黄瓜很简单,我几乎没遇到什么问题,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好了,我把它放在玻璃碗里。
玻璃碗的晶莹剔透,配上黄瓜的鲜黄嫩绿,看了令人心旷神怡。
正当我看着我的“杰作”沾沾自喜时,妈妈回来了。
我连忙迎上去:“妈妈你快看,我专门为你做的菜,祝你生日快乐!”妈妈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好孩子,你真懂事啊,我真要好好谢谢你。
”我拉着妈妈:“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你平时那么辛苦,对我那么关心和照顾,我要谢谢你才对。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600字(精选5篇)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600字(精选5篇)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600字精选篇1《弟子规》这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为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还要对自已行为约束,诚实可信,博爱众生并亲近有德行的人。
百善孝为先,而“孝”和“弟”这两个字则是弟子规贯穿中心的“一条线”。
“孝弟”里面还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
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都是从“孝”跟“敬”当中不断地提升。
其实一个人只要能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成为国家栋梁。
学习《弟子规》,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常常读《弟子规》,并细细思量,我真是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啊!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他们用自己浓浓的亲情教育我们,希望我们能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对父母来说,我们是上天赠给他们的礼物,但在我们心中,父母是无可替代的,爸爸妈妈良苦用心,谆谆教诲的话语,你们也常常随着自己的意愿,想听就听吧,若有一点不如意就顶撞回去,以至离家出走,更厉害的,竟然反其道而行之,今天想来,你们不觉得惭愧吗?羊跪乳,鸦反哺,为人子女理当“孝”字为先。
“孝”就是心怀感激,用爱作出回报。
我们的父母大都承担着家庭的负担,每日里,有的或在工厂车间野地农田辛勤劳作,有的或在书山文海之中与科学技术领域艰辛探索,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努力回报社会,同时还对我们呵护有加,似明灯引领我们一步一步前行。
作为儿女,每天惦记着父母,为父母辛劳,这应该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是作为后人应尽的最基本的责任。
我们现在年纪还小,有些事情还无能力做到,但按照父母的意愿与希望,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每天让父母开心,这无疑是我们今天必须努力去做的。
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学生所尽孝道的最好体现。
“入则孝”,一个在家能敬重孝顺和关爱父母长辈的人,其品格与德性的延展必然会有一颗感恩于博爱之心,就一定会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善行善为,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古有大孝之女花木兰,大孝之男岳飞;今有著名孝子许世友无不为国家民族创下惊天伟业便是有力例证!我深信:“心中有爱,就有‘孝’。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模拟写作:代尽孝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模拟写作:代尽孝原题再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近日,一位00后老板考虑到中秋节不少员工因距离遥远,无法与身在老家的父母团圆,创新推出了“代尽孝”福利:将员工9月份工资的50%作为中秋孝心金打进员工父母账户,同时自己买单给每位员工父母赠送价值不菲的中秋礼盒。
此举引来网友热议。
有人评价说老板将福利真正发送到家,激活了新时代孝亲新思维;有人认为老板此举太过魔幻,没有考虑员工的生活压力,既可能激发新的家庭矛盾,也存在触犯法律红线的风险。
对于这种“代尽孝”福利,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典型的事件型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及关键信息构思立意。
读后可知,材料主要讲述了00后老板“代尽孝”的行为。
关键信息:员工路途遥远不能回家,9月50%的工资存父母账户,自费赠送中秋礼盒。
就“代尽孝”事件而言,可以肯定,可以否定。
不管肯定也好,否定也好,都要达到这样一个基本目的——宣扬真孝。
只要是真正的孝顺,不管自己行孝,还是代行孝,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所以,对待“代尽孝”这个事件,我们应该辩证地全面地去看,简单地肯定和否定都是不公允的。
肯定的理由:一、这是很有人情味的反哺员工之举。
如此舍得物质付出关爱员工父母的举措,必定能换来“你好我好企业好”的双赢共荣局面。
二、“代尽孝”是彰显孝亲美德的与时俱进之举。
从员工角度而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代尽孝”虽说是员工自己的工资,但更是一种鞭策和引导,促使他们按新24孝标准时刻将父母记在心间,并通过带动作用,呼唤社会尊老爱老敬老的风气,引导大家尽其所能去尽孝道。
从企业角度来说,一流的企业做文化,在当今这样的老龄化社会,将孝道文化作为企业文化,无疑会在众多企业文化中占领道德制高点。
什么是孝道文化
什么是孝道文化简介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
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u)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
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孝道文化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
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封建贵族官员,七十岁就要把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
贵族官员致仕后,朝廷把他们奉养于各级官学。
《礼记·王制篇》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又说:“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此所谓“国老”,就是卿大夫一级年老致仕的封建贵族;所谓“庶老”,就是庶民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长者。
周代的学校就是官学,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兼任学校的老师,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
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
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一、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多关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德行培养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学习吸收经典的知识。
注释:训:教导,教诲。
悌:敬爱兄弟为悌。
信:言语真实,诚实。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其中提出了许多生活规范。
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诚实无欺。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如果这些事情做了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典籍,以获取有益的学问。
二、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父母叫我们,不可以慢吞吞的;父母交代事情,要勤快认真,不可以懒惰懈怠。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父母亲有所教导,要恭敬听取;父母有所责备,也要承担接纳。
注释:应:应答命:指派,差遣承:接受,承受【译文】父母呼唤,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过了很久才应答;父母差遣,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应该恭敬地聆听;父母批评,应当顺从地接受。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天冷或天热,要关心父母亲的寒暖;早起或晚睡,定时的问候父母起居安好。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译:出门或返家,都向父母报告一声;居家作息有一定的规矩,工作行业则不要经常更换。
注释:淸:冷,凉。
省:问候,探望。
反:同“返”,回来。
【译文】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
汉代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睡前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自己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儒家的孝道
儒家得孝道及其现实意义“孝道”文化就是中国特有得,它有着悠久得历史。
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就是一个会意字,它得意思就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得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
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於道,不逆於伦,就是之谓畜、" 畜者,养也。
“孝”得基本含义就是善于待奉与赡养父母得意思。
一、先秦时期儒家得孝道观1、奉养父母2、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
4、孝顺父母应该成为效法得榜样、5、不孝父母就是最大得罪过。
ﻫ第二,孔子论孝道孔子创立“仁学”,“孝"就是“仁"得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得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瞧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实行仁德得根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得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ﻫ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礼得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就是什么意思,孔子在向她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她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她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得祭祀她们。
“事生”最基本得就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得吃与穿。
在些基础上,更为重要得就是要尊敬父母。
子游向孔子请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就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还回答子夏问时说:“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就是以为孝乎?"(同上)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就是每一顿都给她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
孝顺发出自内心得真正得爱,语言要与气,面色要与悦,行为要恭敬。
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事奉父母,要做到尽心竭力、ﻫ孔子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
弟子规全文及解说
第二单元感恩,从“孝德”开始——《弟子规》原文及解说〈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悟读】有人说,经常和领导吃饭,你就会得到被提拔的机会;经常和商人吃饭,那么,你就会有发财的机会。
如果经常亲近有仁德的人,那么,我们也就会品德高尚。
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圣心备焉,而神明自得。
〈入则孝〉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说】: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造就许许多多的仁人。
在家中,父母召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
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100句孝名言
100句孝的格言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第一》。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
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
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
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4.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第一》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追念祖先,这样百姓的道德风尚就归于淳朴厚道了。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第二》意思是: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6.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
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
若对父母不孝敬。
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7.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意思是: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
孔子告诉他说:“不违背。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违背’”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活着,以礼事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8.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
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1自从参加了《弟子规》的学习,在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周老师和林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弟子规》的内容,教会了我们要学会“凡出言信为先”“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等很多内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帮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马上做。
我学会了自己吃饭前先帮长辈夹菜,有时候帮父母煮饭,晒衣服,倒垃圾,自己做点心饭,自己洗头洗袜子,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会了让别人先挑,前几天,我们在天一阁里买了《宁波谚语》和《宁波童谣》,我其实很喜欢《宁波童谣》,让表妹先挑,她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因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最开始因为好奇走进《弟子规》的课堂,并且每次都可以得到一个不一样的小玩具,现在发现每次都能学到很多道理,现在也没以前那么爱发脾气了,有时也能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着说话稍微幽默一点。
现在最喜欢《弟子规》的分享环节,可以看到别人力行弟子规的情况,这时候就会反省自己,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向别人学习,因为“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自己心里暗暗下决心,下次要做得更好。
所以现在每次都期待着周五的《弟子规》课,期待上台分享,希望自己一直坚持学习,努力做得更好!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2最近公司每周一课的时间在播放《弟子规》。
说是近期很流行的培训课。
刚开始确实有点不屑,因为讲课的教授自己也说,这是古人用来教育小孩子的训言。
我们基本都是可以有小孩的年龄了还看这个……不过,听了2次课以后,这种想法慢慢改变了其实具体的内容我也不见得都能背下来,但是那位教授讲的几个小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次的触动是在那个警察局长给小朋友讲完课后,告诉他们:“你们知道吗?哪怕是死去很久的人,只要我们看到他的骨头,就能知道他是男是女。
《孝经》全文及解释
孝经孝是我国传统(de)美德,最早记载孝行(de)文献是尚书.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de)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de)根本.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de)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de)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de)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de)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de)思想.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此后(de)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de)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比较被认可(de)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de)是全书(de)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de)一个概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侍奉父母(de)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de)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de)目标.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de)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de),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孝经全书论孝(de)总义.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de).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de)心,从珍惜自己(de)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e)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教育体系(de)主导.而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de)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de)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现代有人误解,认为孝道迂腐.如果大家细读谏诤章第十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便可以更全面体悟孝道(de)真谛.弟子规“入则孝”亦云: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历代圣贤对孝道圆满落实有全面(de)教诲,我们学习之时只有深入经典,才能充分了解,真正明理.总之,孝道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de)中心,从敬爱父母,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这也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de)意思.而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伟大(de)胸襟就是从敬爱父母开始培养(de).我们(de)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修身自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太平为宗旨,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孝道实应为当前教育首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几千年(de)文明史告诉我们,教育应当首重德行.近年来,海内外掀起了恢复学习传统文化(de)热潮,很多人回溯到古圣先贤留给我们(de)经典之中,去寻找人生(de)智慧.孝经一书,一言一语,无不含义隽妙.正是一部千秋永恒、亘古不变(de)宝典,更是现代人安身立命(de)一帖良药.涵泳于孝经(de)智慧之海,心中生起(de)是对先祖先哲无尽(de)感恩.白话注解可为初学者提供理解基础,欲贯通则需“经读千遍,其义自现”,落实愈力体悟愈深.因历代注解甚多,我们所恭录之选解仅供诸位参考,愿为大众学习孝经抛砖引玉.其误漏之处,敬请不吝指正,真诚地感恩大家,谢谢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章节主旨这一章是全书(de)纲领,开示孝道(de)宗旨.说明以孝为政,则上下无怨;以孝立身,则显亲扬名.词语注释1. 开宗明义:开示全书(de)宗旨,以说明孝(de)意义.开,开示.宗,宗旨.明,显明,说明.义,意义.2. 仲尼居:仲尼,孔子(de)字.居,闲居.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伟大(de)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宗师,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居,闲居.3.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孔子弟子,虽天资鲁钝,但事亲至孝,刻苦力学,日三省其身,终传孔子之道,述大学,被后世称为宗圣.4. 侍:卑幼者陪从在尊者之侧.此处指侍坐,在尊长坐席旁边陪坐之意.5. 先王:古代英明贤圣(de)君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6. 至德要道:至高(de)德行,切要(de)道理.此处指孝道.7. 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de)人和顺.以,用来.8. 民用和睦: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9. 上下无怨:尊卑上下,彼此不相抱怨.上,做官(de)、长者、位尊者.下,百姓、幼者、位卑者.10. 避席: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则离席而起.此处指曾子聆听夫子教诲,表示恭敬而离席起立.11. 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敏,聪敏,灵敏.不敏,有迟钝意,曾子自谦之词.12. 何足:那能够.13. 德之本:德行(de)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孝道是所有德行(de)根本,所以说是“德之本”.14. 教之所由生:一切教化产生(de)根源.教,教化.由,自.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所以说是“教之所由生”.15. 复坐:返回坐席.曾子起立对答,故使返回原位坐下.16. 语:告诉.17. 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18. 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秉受.之,于.19. 不敢毁伤:不敢毁坏损伤.毁,毁坏.伤,伤残.孝子之心,以为自己(de)身体,承受于父母,应该谨慎爱护,勿使毁伤.20. 立身行道:意为卓然自立,有所建树,又能遵行正道,不越轨妄为.立身,一身有所树立,不依赖任何人,即顶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21. 扬名于后世:在后世中显扬自己(de)名声.扬名,显扬名声.22. 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de)意思.显,显耀.23. 始于事亲:从孝顺父母开始.始,开始.24. 中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de)亲爱扩大,奉侍君王,为国家服务,所谓“移孝作忠”.25. 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事君长)最终立身无愧,圆满孝道.终,最终.26. 大雅:诗经(de)一部分.诗经(de)内容,根据性质可分为<风>、<雅>、<颂>三种,<雅>又分<小雅>、<大雅>.<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de)作品.27.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怎么能够不追念你(de)先祖呢那就一定要修养自己,发扬光大先祖(de)美德.这是诗经·大雅·文王篇(de)诗句.祖,在诗经里指文王,引申为祖先.尔,你.聿,发语词.(一说:聿,述,遵循.)厥,其,指文王.修,修养.章节浅译孔子在家闲坐着,他(de)学生曾参在一旁侍坐.孔老夫子说:“古代贤明(de)帝王有至高(de)德行与最切要(de)道理,他们用这种德行和道理教化人,使天下(de)人顺从,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尊卑长幼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吗”曾子离开坐席站起来说:“曾参不够聪敏,如何能知道呢”孔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de)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de)根源.你坐下,让我来告诉你.人(de)身躯、四肢、毛发与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de),(所以为人子女(de),应当遵守仁德做事,善加爱护,谨慎保全),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de)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声名显扬于后世,光宗耀祖,则是实行孝道最终(de)目(de).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de)目(de)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圆满孝道.正如诗经·大雅·文王篇上说:‘怎么能够不追念你(de)先祖呢要修养自己,发扬先祖(de)美德.’”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章节主旨这一章讲述天子(de)孝道.天子虽然地位尊贵,但也是父母所生,天子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爱敬父母,那么人民一定会受其感化,都能尽孝.词语注释1. 天子:古代统治天下(de)君主.意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民,是天帝之子.2.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亲爱自己父母(de)人,不敢憎恶别人(de)父母.恶,音wù,厌恶,憎恨.3.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尊敬自己父母(de)人,不敢轻易怠慢别人(de)父母.慢,轻慢,怠慢.4. 刑于四海:作为天下(de)典型.刑,通“型”,法则,模范.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四境环海,故称四方为四海,即天下.5. 甫刑:尚书·吕刑篇(de)别名.吕侯(一作甫侯)所作.吕侯,是周穆王(武王第四代孙)(de)臣子,为司寇,穆王命他作书,取法夏时轻刑之法,以布告天下,故又名甫刑.6.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一人有善行,天下亿万(de)民众都仰赖他.一人,指天子.庆,善事.此处专指爱敬父母(de)孝行.兆,十亿.(一说:兆,万亿.)章节浅译孔老夫子说:“亲爱自己父母(de)人,不敢厌恶别人(de)父母;尊敬自己父母(de)人,不敢轻慢别人(de)父母.竭尽爱敬之心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de)身上,作为天下(de)典范,这就是天子(de)孝道.尚书·甫刑篇上说:『天子一人做好了孝道这个善行,天下亿万(de)民众就都会仰赖(进而效法)他.』”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说明诸侯(de)孝道.诸侯应以谦逊谨慎、不骄不奢(de)态度,遵守法律法规,节约吃穿用度,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保全自己(de)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词语注释1. 诸侯: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周朝天子将天下分成许多小(de)列国,所分封(de)列国(de)国君称为诸侯.诸侯一般按照亲疏关系和功勋大小来分封,有不同(de)爵位.礼记·王制中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de)封土可以世袭,对王朝所尽(de)义务主要是服从王朝政令,定期朝贡天子,向天子述职,必要(de)时候出兵和为王朝服役.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所以将诸侯之孝列在第二位,仅次于天子之孝进行论述.2. 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而在万民之上.骄,自满,自高自大.群书治要郑注言: “敬上爱下,谓之不骄.”3. 高而不危:高,言诸侯居于列国最高之位.危,危险.此接上句,意思是说,诸侯居于万民之上(de)崇高地位,如果能不自高自大,就不会发生危险.4. 制节谨度:制节,指所有开支费用节约俭省.谨度,指行为举止谦逊谨慎而合乎典章制度.5. 满而不溢:国库充实,但生活仍然应该节俭有度,不可奢侈浪费.满,充满,这里指国库充实,钱财很多.溢,水充满容器而漫出.这里指奢侈、浪费.6. 长守贵:长久地守住尊贵(de)地位.贵,指政治地位高.7. 长守富:长久地守住财富.富,指钱财多.8. 社稷:社,祭祀土神(de)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土地与谷物是国家(de)根本,古代立国必先祭社稷之神,只有天子和诸侯有祭祀社稷(de)权力;天子、诸侯失去其国,即失去了祭祀社稷(de)权力.因而,“社稷”便成为国家(de)代称.9. 和其民人:使人民和睦相处.和,动词,使和睦.民人,即人民,百姓.10. 诗:即诗经.汉代以前诗经只称为诗;汉武帝尊崇儒学,重视儒家着作,为诗加上“经”字,称为诗经.11.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心谨慎(de)样子就如同是身处深潭边上,惟恐掉下去,脚踏薄冰之上,惟恐陷进去.战战,恐惧(de)样子.兢兢,谨慎(de)样子.临,靠近.渊,深水,深潭.履,踏,踩.章节浅译虽然身居高官,但能毫无骄傲之心,那么尽管高高在上,也不会遭到倾覆(de)危险;如果凡事俭省节约,慎守法度,府库经费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高高在上而没有倾覆(de)危险,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尊贵(de)地位;资财充裕而不奢侈浪费,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财富.能够紧紧地把握住富与贵,然后才能保住自己(de)国家,使自己(de)人民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de)孝道啊.诗经里说:“凡事必须小心谨慎,戒慎恐惧,就好像走在深潭(de)旁边,又好像踏在薄冰(de)上面.”卿大夫章第四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章节主旨这一章讲(de)是卿大夫(de)孝行,从服饰、言论、行动都必须要合乎先王所制定(de)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够保全宗庙祭祀,以事奉君上.词语注释1. 卿大夫:卿是王朝和诸侯国中(de)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略高.2. 法服:按照礼法制定(de)服装.古代服装(de)式样、着色、花纹、质料等,不同(de)等级,不同(de)身份,有不同(de)规定.3. 法言:合乎礼法(de)言论.4. 德行:合乎道德规范(de)行为.5. 非法不言:不符合礼法(de)话不说,言必守法.6. 非道不行:不符合道德(de)事不做,行必遵道.7.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行都合乎礼义,用不着斟酌选择.8. 口过: 言语(de)过失.9. 怨恶:怨恨,不满.10. 三者备:三者,指服、言、行,即法服、法言、德行.备,完备齐全.11. 宗庙:古代祭祀祖宗(de)屋舍.12.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篇,原诗是赞美周宣王(de)卿大夫仲山甫,从早到晚,毫无懈怠,竭心尽力地侍奉宣王一人.夙,早.匪,非,不.懈,松懈,懈怠.一人,指周天子.章节浅译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所规定(de)服装,不敢穿在身上;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de)言语,不敢说出口;不合乎先代圣王规定(de)道德行为,不敢做出来.因此,不合礼法(de)言语不说,不合正道(de)行为不做;言语合于礼法,行为合于正道,就不用斟酌选择了.因此,言谈遍于天下,但从没有什么过失;虽然举止遍于天下,但从不会招致怨恨.完全地做到了这三点,即服饰、言语、行为都符合礼法道德,然后才能长久地保住自己(de)宗庙,祭祀先祖.这就是卿大夫(de)孝道.诗经·大雅·烝民篇里说:“卿大夫从早到晚整天都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天子,而不能有所松懈、怠慢.”士章第五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章节主旨这一章讲(de)是士(de)孝行,以侍奉父母(de)爱敬之心去事君、事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这样尽职尽分,不辱及生身父母,完成自己肩负(de)重任.词语注释1.士:是指次于卿大夫(de)最后一等(de)爵位,其中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又是低级官吏(de)名称,如周礼·秋官中(de)乡士、方士、朝士、家士;还是对各种有特殊技能和知识(de)人(de)通称,如武士、智士等.这里是第一种意思,即指大夫以下庶民以上者,是全国和诸侯国中面向庶民百姓负责处理具体事务(de)人员.白虎通义·爵中说,“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2.资,取,拿.事,奉事.敬,崇敬,尊敬.3.兼之者父也:兼,同时具备.之,代词,指爱与敬.指侍奉父亲,兼有爱心和敬心.4.忠,出自内心(de)诚挚与竭尽全力(de)行为.5.长,上级,长官.6.禄位:俸禄和职位.俸禄,官吏(de)薪水.禄与位是相互关联(de),有位则有禄,无位则无禄.7.守其祭祀:祭祀,备供祭品,祭天神、地只、人鬼活动(de)通称.这里指(de)是祭祀宗庙祖先.8.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出自诗经·小雅·小宛.兴,起,起床.寐,睡觉.无,别,不要.忝,羞辱,侮辱.尔,汝.所生,指生身(de)父母.章节浅译以奉事父亲(de)方式,去奉事母亲,那爱心是相同(de);以奉事父亲(de)方式,去奉事国君,那敬心是相同(de).奉事母亲取亲爱之心,奉事国君取崇敬之心,而奉事父亲兼有爱心与敬心.所以,士人将奉事父亲(de)孝心用来奉事国君,就能做到忠诚;将奉事兄长(de)敬心用来奉事作为上级(de)公卿大夫,就能做到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de)态度去奉事国君和长上,自然能保住自己(de)职分,守护好宗庙祖先(de)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de)孝道.诗经里说:“要早起晚睡,兢兢业业,勤谨工作,千万不要因为不忠不顺遭致惩处,而使你(de)父母受到羞辱.”庶人章第六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章节主旨普通百姓(de)孝道,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工作生产(de)时候努力,生活中节约用度,以更好(de)奉养父母.本章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de)孝道进行了简单(de)总结,说明人虽有尊卑地位(de)不同,但事亲尽孝(de)心,是没有贵贱分别、没有终始(de).如果有人担心能力不够,无法尽孝,那是绝对没有这种事情(de).词语注释1. 庶人:众人,指一般平民百姓.庶,即众,多(de)意思.庶人是指拥有自由身份(de)平民百姓,古代等级社会中最广大、最普通(de)一个群体,是最主要(de)生产者.庶人所从事(de)职业,有士、农、工、商之别.谷梁传成公元年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但本书将士之孝与庶人之孝分别论述,可见孝经(de)作者没有将士包含在庶人之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最主要(de)经济生产,因此农民是庶民中(de)主要成分.2. 用天之道:用,顺应,依循,利用.道,规律,原理,准则.天之道,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de)季节变化,阴、晴、风雨、雷、电(de)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de)规律.用天之道,指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这里主要是指按时令变化安排农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3.分地之利:分,区别,分辨.利,利益,好处.分地之利,即区分各种不同(de)土质、地势以及当地(de)气候,因地制宜,种植适宜当地生长(de)农作物,从而获得最大(de)收成.4.谨身节用:谨身,指行为举动谨慎小心.节用,指用度花费,俭省节约.5.自天子至于庶人:指上至尊贵(de)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到庶人.6.孝无终始:指孝道(de)义理非常广大,从天子到庶人,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无终无始,永恒存在.7.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患,担忧,忧虑.不及,指做不到.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de)事情.章节浅译利用春温(生)、夏热(长)、秋凉(收)、冬寒(藏)(de)季节变化(de)自然规律,分辨土质(de)肥瘠和地势(de)高低等不同(de)特点(因时因地,各尽所宜,以获取最大(de)收成).做事谨慎,用度节俭,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一般平民百姓应尽(de)孝道.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de).孝道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de);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根本不会有(de)事.三才章第七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章节主旨这一章进一步阐述孝道(de)意义, 指出孝道是贯通天、地、人三才为一(de)道理.天包罗万象,地孕育万物,人(de)孝道是百行之首.人应当效法天地永恒不变(de)法则,孝敬父母;而在上位(de)君主,也当因孝立教.词语注释1. 甚哉,孝之大也:孝顺(de)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大,这里主要指孝道内涵(de)广博和作用(de)广大.2. 天之经:如天道日月星辰(de)运转,永恒不变.经,常规,原则,指永恒不变(de)规律.3. 地之义:如地道顺承天道,孕育万物,各得其宜.孝道又源于地道,所以人要取法于地道,如地道顺承天道一样,终身奉养孝顺父母.义,适宜.4. 民之行:是说孝道是人(de)一切行为中最根本(de)品行,是符合人本性(de)必然行为.行,品行,行为.5.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天地这种经常不变(de)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是,因此,由此.则,效法.6. 则天之明:效法上天明照宇宙(de)道理.7. 因地之利:善用土地顺承万物(de)利益.8. 以顺天下:这里是说圣王把天、地、人这“三才”融会贯通,以孝道治理天下,天下就会民心顺从.以,用来.顺,理顺,治理好.9.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因此其教化不用严厉(de)态度,而可以达到目(de).10. 其政不严而治:不用严厉(de)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11. 化民,感化人民.12. 先之以博爱:就率先实行博爱.先,指率先实行,带头去做.13. 民莫遗其亲:人民就不会遗弃其亲人.14. 陈之于德义: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陈,陈述,讲述.15. 兴行:奋起实行.16. 先之以敬让:率先实行恭敬谦让.17. 不争:指不为获得地位、钱财等而与他人相争.18.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以礼乐引导人民,则人民和顺亲睦.儒家认为,“礼”使天地之间(de)万物尊卑高下皆有秩序,各得其所.“乐”使天地之间(de)万物和谐,融洽共处.因此主张礼乐可以作为治理天下,教化人民(de)重要工具.19.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晓示民众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们知有禁令而不犯法.20.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声威显赫,很有气派(de)样子.师,指太师,是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地位最高者,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尹,尹氏.师尹,指担任太师(de)尹氏.尔,你.瞻,仰望.章节浅译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后说:“孝顺(de)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孔子继续说:“孝道,如天道(de)运转,永恒不变;如土地顺承万物,各得其宜;是人类必有(de)行为.天地这种永恒不变(de)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效法上天明照宇宙(de)道理,善用土地顺承万物(de)利益,用来教化天下人民.因此,施行教化,不用严肃(de)态度就能成功.推行政治,不用严厉(de)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先王看见教化可以感化人民,就率先实行博爱,因此没有人遗弃他(de)父母亲;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使人民奋起而实行;并率先实行恭敬谦让,人民因此不会发生纷争;再以礼仪音乐来引导人民,人民就和顺亲睦相处;教导人民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民知道有禁令,就不会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上说:『名声显赫(de)太师尹氏,人民全都仰望你呀』”孝治章第八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
孝顺父母的诗句和名言
孝顺父母的诗句和名言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孝顺父母的诗句和名言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孝敬父母诗句和名言.cn看看,多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孝有3: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父母之年,不行不知也。
1则以喜,1则以惧。
——《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长幼有序。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伴侣有信。
——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不得乎亲,不行以为人;不顺乎亲,不行以为子。
——孟子君子有3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1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2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3乐也。
君子有3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5,惰其4支,不顾父母之养,1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2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3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4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5不孝也。
——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贤不肖不行以不相分,若命之不行易,若美恶之不行移。
——《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事亲以敬,美过3牲。
——挚虞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中国传统文化之忠孝
中国传统文化之忠孝摘要: 忠孝作为调节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有它自己的起源、发展轨迹;既有阶级性又具有全民性;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价值..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键词: 道德规范忠国孝亲道德情感儒家文化一、忠、孝道德规范的起源、发展我国古代社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兄长朋友”五大类;即所谓“五伦”..在五伦之中;把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视为最重要的人伦关系..调整父子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子女对父母及长辈要尽顺从、敬养义务;即“孝”..调整君臣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臣民对君主要绝对的服从;即“忠”..在封建社会里;忠孝是处理人伦关系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明确和私有制的产生;子女可以从父母那里直接继承财产..为了表达对父母及长辈生育抚养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天长日久;便产生了孝的观念..到了西周时期;便有“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①的记载意思是说;农事完毕之后;人们便赶着牛车外出做些买卖;是为了孝敬自己的父母..“善父母为孝②..意思也是敬爱、奉养父母..这与现代“孝”的观念在含义上就比较接近了..“孝”的功能最初只是调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认为这是做人立身之本;“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③并无社会规范的意义;后来儒家把“孝”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意思是说;在家庭或家族的关系中维持其稳定和睦;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辞妇听;国家才能安宁..孔子特别看重孝;把它做为其仁学的根本;孔子的学生还进一步说明了倡导孝梯之道的社会政治意义..“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意思说;只要人人做到“孝梯”;就不会犯上作乱;天下就会太平..这无疑会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所以儒家文化中的孝梯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居于整个封建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和首位;也就不难理解..儒家把孝推广到社会;便移“孝”为“忠”..把维护宗法血亲关系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联系起来..于是忠孝便为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结果;忠是孝的扩大;孝是忠的缩小..一个人在家能孝顺父母;在朝就能忠君;所以便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历代统治阶级也都标榜“以孝治天下”汉代以后;都将忠孝规范赋于法律的效力;《唐律》中把“不忠”、“不孝”作为“十恶”的重罪..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等级特权和宗法关系;竭力抬高忠、孝的作用;提倡愚忠、愚孝把忠、孝道德规范引向岐途..这也是没落地主阶级保守性、反动性在道德上的反映..是忠、孝道德规范历史局现性的反映..它并不影响忠、孝这个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的光辉内涵..二、关于忠国孝亲的道德情感古老的中华民族向来提倡忠孝道德;形成了光耀千秋的传统美德;而体现这一美德并使之大放异彩的主体;不是或主要不是历代统治者和道德家..虽然统治阶级中也不乏操高尚的仁人志士;但可以肯定地说;劳动人民的这种传统美德;要远比统治阶级载于史册的忠孝典型感人得多;高尚得多..因为只有劳动人民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父母养育子女的不容易;因而;劳动人民的敬老孝亲的自然纯朴的情感更强烈;自古就有“寒门出孝子”的说法..《诗经》中就有关于感受父母养育之恩的描写:“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如果没有真切的体会和自然的情感;哪里会有如此千古绝唱千百年来;这一主题;一直在中华民族中传唱..唐诗中的《游子吟》;这首朴实无华;却能催人泪下的诗句是对中华民族广大母亲颂歌是劳动人民心中知恩图报;敬爱双亲的传统美德的真实流露;上层统治阶级哪里能体会得到而“忠”的道德情感;表面看来;只是统治阶级内部臣子;达官贵人;仕大夫的道德体验..实际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能感受到国家兴亡;社会治乱;民族强弱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对国家民族的忠贞..如果说封建仕大夫、达官贵人和臣子之“忠”则主要表现为忠于“天子”的话..那么;劳动人民的“忠”则主要表现为忠于国家和民族;是一种更伟大的忠;也是最具美感的悲壮的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有价值的所在;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在国家民族受到侵略的时候;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故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世代相传、歌颂赞美;不是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吗;三、忠、孝文化在当代的社会意义忠孝道德作为封建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是欺骗人民、压迫人民的工具;其中许多内容是违反人性;违背社会历史进步的规律;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但是;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种道德规范;都是阶级性和全人民性的统一;任何一种道德行为准则的提出;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但也有全民利益的根据;忠、孝不仅有阶级性;但也有广泛的全民性;作为调整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如;儒家的“爱人”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仁以孝为先”这不仅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找到了人道意识培养的起点;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可能要求他她去博爱他人呢;这也为我们当前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供了启示..如;认为孝不仅是“养亲”;更重要的是“尊亲、敬亲”..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指出养亲不敬与犬马无别..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开展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在家庭美德、社区文化等建设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想理论根据..如;把忠孝同“义”联系起来..讲忠孝;要讲申明大义;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⑤;从义不从父;父行不义则净谏为孝;必要时大义灭亲君不明;则诌谏为忠;必要时“禽择良木而栖;臣择明主而事之”..这些思想;虽然未全部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但在中国历史上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忠孝美德的一种流变..在今天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更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如许多仁人志士在践行忠孝道德时;孝不唯从父;还推得敬老爱众;忠不囿于事君;而扩大为国家社翟;忠于国家和民族;在家庭和国家关系上;坚持社会本位;忠孝不能两全时、精忠报国为之最大的孝;如古代的岳飞;当代的孔繁森等等;从而使忠孝规范博大而崇高;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中华民族历来把忠孝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率先垂范的民族..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主要是指忠国孝亲等伦理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忠国孝亲是我国法制的要求..我国宪法第49条的明文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条宪法规定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改造;继承和弘扬;而宪法和法律中关于公民“维护国家统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荣誉、利益”及“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等等规定;则体现着对公民“忠国”的要求;为弘扬这一传统美德提供了法制根据..其次;忠国孝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从忠国孝亲的道德功能上看;对协调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人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义务感;责任心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秩序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忠国孝亲是人类社会;特别是我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烈要求..当代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生产力水平还不移够发达;家庭还是生产或消费单位的情况下;子女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是不可回避的义务;即使将来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养老的问题可以由社会来解决;但孝亲、敬老依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是困挠人类社会发展的羁绊;而子女之孝;亲友之情;天伦之乐;是任何时候;任何法律或行政行为所不代替的..这与西方社会人情冷似冰;亲情淡如水相比;中国人其何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令世界称羡不已..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忠国爱民;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我们应该继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道德;使之发扬光大;建立起更高、更博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责任多么的神圣..注释:①《尚书·酒浩》②《尔雅·释训》③《孝经》④《论语》⑤《荀子·臣道》。
2021年《孝经》读书笔记12篇
2021年《孝经》读书笔记12篇《孝经》读书笔记1《孝经》出自孔子新居墙面藏书中。
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新居墙面始被发现。
《孝经》在我国思维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位置,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传“以孝治全国”之后,在绵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涵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关于《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是说《孝经》为孔子所作。
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记载,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作《孝经》。
”是说《孝经》为曾子所作。
元朝人熊禾在为董鼎《孝经大义》一书作序时也说:“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
”关于《孝经》的标题,班固在《孝经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这是说,《孝经》之“经”,不是经典之“经”,而是源自《孝经》中“夫孝,天之经也”之“经”,意为“孝是全国的大经大法”。
《孝经》有着不同的版别。
主要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种。
今文《孝经》据称出自汉初,河间人颜芝原藏,,由于是用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
《汉书·艺文志》载:“《孝经》一篇,十八章”。
郑玄为之作注。
古文《孝经》相传出孔子新居壁中,由于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所以称为古文《孝经》。
《汉书·艺文志》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
”孔安国为之作注。
通行本(即唐玄宗注、宋刑(曰丙)(上下结构)疏的《孝经正义》)分为十八章,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法分析孝治思维。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宗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爸爸妈妈,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爸爸妈妈,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总算立身。
”第二章至第六章别离为皇帝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则了不同位置的人的孝道规范。
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之婚嫁习俗
“有所取无所归”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 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的大家庭已 不存在,休妻等于是无家可归; “与更三年丧”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 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 “前贫贱 后富贵”是丈夫娶妻的时候 贫贱,后来 富贵了。
“三不去”是作为“七出”规定的补充规范, 但指出“恶疾及奸者不在此列”。也就 是说, 妻子若符合“七出”中的“有恶疾”及“淫” 两项,则不在“三不去”的保障范围之 内。另 外,若有义绝(婚姻双方家族之间的“伦理之义” 已经断绝,包括夫妻分别对对方一定范 围内的 亲属实施了殴伤行为或夫妻双方一定范围内的 亲属之间发生了殴伤行为,妻子犯奸和意 欲谋 杀丈夫,即使此时夫妻之间感情尚可也必须强 制离婚,否则予以处罚)的情形,法律规定双 方必须离婚,则“三不去”亦没有保障。
第一、“不顺父母”: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 的父母; 第二、“无子”:亦即妻 子生不出儿子来, 理由是“绝嗣”,在传统中国,家族的延续 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 此妻子无 法生出儿子来便使得这段婚姻失去意义; 第三、“淫”:败坏道德、破坏伦常。亦即 妻 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理由 是“乱族”;
同姓不婚
西周周公制礼,为了规范血缘宗法的 有序传承规定的同姓不婚的原则,人 不娶同姓女除了是为了壮大家族力量 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家庭 伦理的考量。当时的人认为同姓女也 是传于祖先遗体,娶同姓女为妻就是亵 渎祖先,因此娶同姓女为妻是有悖人伦 形同禽兽的作法,有违 孝道和宗法因此 要被禁止。
女方化好妆后,上花轿前,男方要三次催 妆,寓意是不愿出嫁,还要坐在娘亲的腿 上,让母亲喂上轿饭,是让出嫁的女儿不 忘母亲的养育之恩。有的地方需要女方的 哥哥弟弟背着出门,有的地方还要哭嫁, 想想就心累,坐上轿子之后,颠簸许久到 男方家后,跨火盆进门去晦气,再拜堂入 洞房,有些地方要坐在铺满坚果的床上, 包括枣子,寓意早生贵子,吃生饺子,喝 交杯酒,再累点,还有一群闹洞房的人, 这真是一个幸福又疲惫的日子啊。
弟子规心得体会(通用19篇)
弟子规心得体会(通用19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弟子规心得体会篇1初次接触《第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
听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
“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父亲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
父亲老家在农村,生活非常贫困,爷爷奶奶生病时,母亲把家中所有的积蓄和每月工资,全部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债过日子。
父母从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姐弟孝顺他们,而我们如今对父母都很孝顺,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早年虽然读过《三字经》、《道德经》,但读而不知其意,听了幸福人生讲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规》是十善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
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来检验约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较概括,具体运用到生活中有点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顺父母有三个等级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3-6-16 23:34:40繁體版
郁多罗是一位品行端正,年轻有为的优秀青年,尤其他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早已为邻里所称道。
有一天,郁多罗到精舍听闻佛陀说法,佛陀说修福的重要,郁多罗忍不住向佛陀请示:“佛陀!我经常如法的供养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安乐,佛陀!我这样做有福报吗?”
佛陀回答说:“如果有人如法供养父母,让他们得到安乐,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
”
佛陀说到这里,看看郁多罗,又说:“不过,孝顺父母可以分为三等。
”
“喔!孝顺父母还有等级之分吗?”
“是的,孝亲之道有三等:一、父母健在时,供养其丰富的饮食,死后如礼安葬,能够尽到生养死葬之责,是谓小孝。
二、除了以物质供养之外,自己能有一番丰功伟业,光耀门楣,荣宗耀祖,使父母同感与有荣焉,是谓中孝。
三、接
引父母学佛,让他们来生免于轮回之苦,是为大孝。
郁多罗!你希望做到那一等的孝呢?”
郁多罗顶礼佛陀说:“佛陀!我知道了,光是饮食的奉养是不够的,以后我会继续努力,以期做到上等的大孝。
”
孝顺父母,供养父母,是人子之道;福慧圆满的佛陀尚且亲自为父担棺,为母上忉利天讲经,为后世佛子树立了孝顺的典范。
身为佛弟子更应该孝顺父母,孝亲实乃学佛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