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并非扶不起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为何说扶不起的刘阿斗实际上是个大智若愚的人

历史趣谈:为何说扶不起的刘阿斗实际上是个大智若愚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为何说扶不起的刘阿斗实际上是个大智若愚的人
导语: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年仅17岁的刘禅继位,开始与诸葛亮这个“相父”共事。

在历史上多有前朝皇帝临终托付朝中重臣辅助下一任幼君之事,如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年仅17岁的刘禅继位,开始与诸葛亮这个“相父”共事。

在历史上多有前朝皇帝临终托付朝中重臣辅助下一任幼君之事,如公子异人让吕不韦辅助嬴政,顺治将幼小的玄烨托付给鳌拜等四大辅臣。

而吕不韦跟四大辅臣中的鳌拜拥兵自重,把持朝政大权,甚至越俎代庖,视皇帝为无物,结果招来杀身之祸。

诸葛亮做的事情与吕不韦、鳌拜并无二至,不同的是,他虽然骄狂,我行我素,但自始至终确无反心,一心一意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除此之外,青年刘禅也懂得以大局为重,尽量委曲求全,将诸葛亮当做父亲一般尊敬,在刘禅看来,既然诸葛老师没有在老爸刘备去世之初取他而代之,自做皇帝,而是愿意继续当好“参谋长”,那么,他这个皇帝宝座诸葛老师是不会觊觎了!
再则诸葛老师满腹才华,好为人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知识的越来越丰富,诸葛亮好为人师的愿望可以说是越来越强烈,那何不满足诸葛老师这个可怜的虚荣心,在他面前扮演一个好后辈、好学生的角色呢?
纵观刘禅四十多年的皇帝史,看起来几乎是无所作为,或者说是清静无为,不仅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建树,在生活作风上也基本属于乖孩子一类,看了这些,可能有人会认为刘禅之所以清静无为,是因为他没有能力作为。

生活常识分享。

扶不起的阿斗是谁

扶不起的阿斗是谁

扶不起的阿斗是谁《扶不起的阿斗》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用以形容一个人无力、无能,无法担当重任或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历史有关,涉及到三国时期的蜀国皇帝刘禅及其身边的贤臣和权臣。

那么,真正的阿斗是谁呢?刘禅,字公嗣,是蜀汉刘备的儿子,也是蜀汉的最后一个皇帝。

他登基时年方十岁,因为年幼无知,所以人们称他为“阿斗”。

刘禅自小丧父,被刘备的皇后甘夫人抚养长大。

然而,刘禅并没有继承刘备的英明,而是在货真价实的才智面前表现得机灵多疑、软弱无能。

他没有真正的领导才能,对政事缺乏兴趣,只好任由权臣们操纵政权。

在刘备驾崩后,蜀国的权力逐渐落到了宦官黄皓手中。

黄皓以权谋道术,成为刘禅的重要幕僚。

黄皓以利己主义为原则,从事一系列虚伪和奸诈的行为,以保持自己在朝廷的权力和地位。

黄皓的运作让刘禅变得软弱无能,完全沦为了权臣手中的傀儡。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刘禅的原因。

然而,事情并非一切如意。

刘备死后,刘禅也继承了他父亲的版图和责任。

虽然刘禅自身没有才能,但他的国家依然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要归功于刘备留下的一些贤臣们。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政治家,被人们誉为“卧龙”。

尽管诸葛亮对刘禅的才智不抱有很高的期望,但他依然忠诚于刘家,并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诸葛亮以其智慧和政治才能,成功地缓解了刘禅的无能,保持了蜀国的统治。

诸葛亮在刘禅登位后成为了其重要的师傅和顾问,以其严厉的监督和优秀的智慧,成功地帮助刘禅稳定了蜀国局势。

而且诸葛亮创制了许多有益于国家的政策和改革,为刘禅的统治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因此,虽然扶不起的阿斗是刘禅,但是他依靠贤臣的帮助,尤其是诸葛亮,实际上还是能摆脱了这个称号。

刘禅在诸葛亮的帮助下,继承了蜀国的王位,保持了国家的稳定,而且诸葛亮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也是为蜀国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扶不起的阿斗虽然是刘禅的代名词,但我们不能单纯地用这句成语来形容刘禅。

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

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

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不衰,而其中也有一些人物,虽然并非英雄,却因其特殊的身份和遭遇,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

其中,曹操的儿子曹植,被后世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曹植出生在曹操这样一个权倾一时的家庭,他的父亲曹操是当时的一方霸主,权倾天下。

而他自己也是才华横溢,文采风流的才子,被誉为“曹家才子”。

然而,他毕生都未能得到父亲的器重和信任,被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

曹植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才华出众,但却备受冷落。

在《三国演义》中,曹植被描述为一个放荡不羁、不务正业的人物,但历史上的他其实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才华的文人。

他的诗作在当时备受推崇,被誉为“曹家才子”,但他却因为自己的才华而备受父亲的嫉妒和排挤。

曹植一生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便是他为了争夺继承权而写下的《洛神赋》。

据传说,曹操要求他的三个儿子各自作一篇文章,以展现自己的才华。

曹植写下了《洛神赋》,以其华丽的文笔和深情的情感,赢得了众人的赞叹。

然而,由于曹操偏爱曹丕,曹植最终未能得到父亲的认可,仍然被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

曹植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剧性的,他的才华和情感都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珍惜。

然而,正是这些遭遇,使得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

曹植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即使我们尽力去做好某件事,也未必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才华,因为最终,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历史长河中,曹植或许并非一个英雄人物,但他的故事却深深地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

他的一生或许并不完美,但正是这些不完美,使得他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了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

历史趣谈:为何说阿斗扶不起?阿斗真的扶不起吗

历史趣谈:为何说阿斗扶不起?阿斗真的扶不起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何说阿斗扶不起?阿斗真的扶不起吗导语:刘禅,刘备的儿子,刘备建立蜀汉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在刘备去世后继承了父亲的皇位,成为了蜀汉的第二个皇帝。

刘禅在公元223年继位,到公元2刘禅,刘备的儿子,刘备建立蜀汉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在刘备去世后继承了父亲的皇位,成为了蜀汉的第二个皇帝。

刘禅在公元223年继位,到公元263年投降于曹魏,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刘禅在公元223年5月成为了蜀汉的皇帝,改年号为“建兴”。

刘禅继承皇位的时候才十七岁,没有什么作为,主要的政权全部在诸葛亮的手上,依靠诸葛亮来治理国家。

几次派兵北征去攻打魏国都以失败告终。

在诸葛亮死后,他又让蒋琬和费祎来辅佐他,他们遵循诸葛亮生前所制定好的方针,对内团结,对外也不轻易动兵,这样的方法曾经有一段时间让蜀国维持着平定的局面。

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出兵攻打魏国都是无功而返,但却消耗了蜀国的兵力。

刘禅在位的后期,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朝政,私自勾结党羽,肆无忌惮地在朝廷上作威作福,连姜维也因为害怕受牵连而自请离开京城到沓中去种脉来躲避祸害。

于是,蜀国的基业也开始动摇了。

公元263年,魏国的军队兵分三路决定进宫蜀国,刘禅派诸葛瞻去抵抗魏军,诸葛瞻在战场上战死,魏军逐渐逼近成都。

刘禅一听魏军逼近,十分慌张,召集大臣进行商议。

有人建议让刘禅逃跑,但是情况复杂,能否站稳并不一定。

谯周极力建议刘禅选择投降,刘禅竟然采取了谯周的建议,选择投降于魏国。

最终蜀国彻底地灭亡了。

刘备在入蜀之后,立刘禅为太子,在公元233年继承了皇位,在位四十一年。

后来投降曹魏,蜀汉灭亡。

有很多认为刘禅是弱智,主要表现在亲信小人、不战而降和没心没肺,但是事实上刘禅并不傻,而生活常识分享。

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

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

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就是被称为“阿斗”的刘禅。

刘禅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因为软弱无能而被人们所诟病,被后人戏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出生在皇宫之中,他从小就被宠爱成了一个软弱无能的人。

他对政事不闻不问,只知道享乐,对于国家大事毫无兴趣。

在他的统治下,蜀汉政权逐渐衰落,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各方势力的侵扰。

在军事上,刘备的儿子刘禅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导致蜀汉军队的实力大不如前。

在外敌的入侵下,刘禅软弱无能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被人们戏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刘禅并不是完全没有才能的人。

在他的统治下,蜀汉国内的民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他还注重文化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培养了一大批文学、艺术人才。

这些方面的成就也是他治理国家的一部分。

尽管刘禅有着一些积极的一面,但他软弱无能的形象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软弱导致了蜀汉的覆灭,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君主。

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刘禅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君主,虽然被人们所诟病,但他的故事却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他软弱无能的形象也成为了后人警示的对象,提醒人们要有担当、有责任心,不能因为软弱而导致国家的衰落。

总的来说,刘禅这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既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着消极的一面。

他的软弱无能成为了后人戏谑的对象,但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的东西。

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关于阿斗的民间故事

关于阿斗的民间故事

关于阿斗的民间故事
阿斗,即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关于他的民间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
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故事来源于阿斗的历史形象。

阿斗是刘备的儿子,但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

尽管诸葛亮等贤臣尽力辅佐,但他仍然无法振兴蜀汉。

后来,魏国攻打蜀汉,阿斗选择了投降。

有人评价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意指他无法承担起振兴蜀汉的重任。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了形容一个人无能、无法担当重任的常用语。

立夏秤人:在四川的一些地区,有一个与阿斗相关的立夏秤人的民间故事。

相传,孟获每年立夏都会去洛阳看望阿斗,并秤他的重量,以确保他受到晋武帝的善待。

如果阿斗的重量减轻,孟获就会起兵反晋。

为了迁就孟获,晋武帝每年立夏都会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以确保他的体重增加。

这个故事虽然与史实有异,但反映了人们对阿斗的关注和祝福,也寄托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这些民间故事都反映了阿斗在历史上的形象和人们对他的看法。

尽管他被认为是一个无能的人,但他在民间故事中仍然被赋予了一些特殊的意义和象征。

扶不起的阿斗故事典故

扶不起的阿斗故事典故

扶不起的阿斗故事典故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的名字叫刘协,也被称为阿斗。

阿斗是东汉末年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充满了动荡和混乱。

他的故事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出生在一个充满权谋和争斗的时代。

他的父亲是东汉末年的皇帝刘备,他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人物,但他的统治并不长久。

在他去世后,阿斗继承了皇位,成为了东汉的皇帝。

然而,阿斗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才能和魄力。

他年幼无知,容易受人操纵。

在他的统治时期,朝政混乱不堪,官员们争权夺利,百姓们生活艰难。

阿斗对政务漠不关心,只是沉迷于游戏和娱乐中。

阿斗的无能和软弱给了其他势力可乘之机。

一些权臣和宦官们开始掌握实权,他们利用阿斗的软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纷纷争夺权力,相互倾轧,使得朝廷更加混乱。

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名叫诸葛亮的智者出现了。

他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也是阿斗的老师。

诸葛亮深知阿斗的无能,但他仍然尽力辅佐他,希望能够挽救这个国家。

诸葛亮为了教育阿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给阿斗上了各种课程,教他政治、军事和文化知识。

他还给阿斗讲了很多关于历史名人的故事,希望能够激发他的斗志和责任感。

然而,尽管诸葛亮的努力,阿斗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他仍然沉迷于游戏和娱乐,对政务漠不关心。

诸葛亮感到非常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

最终,东汉朝廷的混乱和内外交困导致了阿斗的统治的结束。

他被迫退位,东汉朝廷也随之灭亡。

阿斗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一个国家的命运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无能的人。

一个国家需要有有能力和魄力的领导者来引领。

其次,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阿斗的无能与他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也许他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阿斗的故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

为什么一个有着优秀父亲的人会变得如此无能?是因为他的天性如此,还是因为环境和教育的原因?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

三国演义短故事1: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演义短故事1: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演义短故事1: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三国演义短故事1: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扶不起的阿斗”这句俗语是今天的人们用来指那些平庸无能之辈的,凡是被冠上了这样一个名号之人,便是平庸的化身、无能的代名词。

追溯这句俗语的根源,还得从三国时期的阿斗说起,因为“阿斗”就是指当时蜀国的国君、刘备之子刘禅。

后世人一直以为,刘禅轻而易举地投向司马昭并心甘情愿做亡国之君,是典型的“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刘禅系刘备之子,在刘备去世后,他继位称帝,在他即位的初期,由于有诸葛亮、赵子龙、马超等文臣武将的忠心辅佐,蜀国的国力并不亚于东吴和北方的魏国。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马超率先病死,随后赵子龙亦死,公元234年,待到刘禅身边最后一位曾经辅佐过先帝刘备的一代名臣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的国力迅速走向了衰落。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司马昭举兵伐蜀,在邓艾率一支偏师突入蜀境,蜀汉主力军队基本完整的情况下,刘禅轻而易举就投降了,这是刘禅被后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袁松也就此事评论道:“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

故功业如此之难也。

”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为了蜀汉地区民心的稳定,司马昭并没有急忙将刘禅处死,而是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

尽管如此,司马昭对刘禅还是不太放心,毕竟从先前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到现在的亡国之奴,是任何一个存有良知的帝王所无法容忍的。

为了试探刘禅的真实想法,司马昭特意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还特地在宴会期间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在看到这些歌舞之后,顿时想起了自身的处境,于是很多大臣都伤心地掉下了眼泪。

司马昭原本以为刘禅也会像众多的蜀国大臣一样伤心,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的,按照原来的设想,如果刘禅在见到蜀地的歌舞之后表露出了伤心的神情,就足以证明他还心存蜀地,还可能会引来蜀国军民的叛乱,最终给魏国的统治带来巨大的威胁。

扶不起的阿斗成语典故

扶不起的阿斗成语典故

扶不起的阿斗成语典故
“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指的是一个无法振作或帮助的人,通常用来形容一个无能或不求上进的人。

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的蜀汉。

“阿斗”是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小名。

刘禅在其父亲刘备去世后继承了蜀汉的皇位。

然而,与其父亲的英勇善战相比,刘禅被认为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君主。

他对政治不感兴趣,缺乏治国的能力和决断力,导致蜀汉逐渐衰落。

在历史上,刘禅的形象多半是一个消极、被动的统治者,被视为无法承担起父亲留下的重任,无法振兴蜀汉的“阿斗”。

因此,“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成语就被用来比喻那些被人寄予厚望却无法做出成就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的使用往往带有贬义,含有对个人能力的否定。

在实际运用中,应当考虑到其语境和对人的影响。

同时,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而有所变化,刘禅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后世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影响。

扶不起来的阿斗典故

扶不起来的阿斗典故

“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它描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

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继位成为蜀汉的后主,因其平庸无能且缺乏进取心,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那些懦弱无能、难以振作的人。

故事内容:
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失去了有力的指导,加上宦官黄皓的影响,政治状况恶化。

姜维多次尝试北伐以恢复蜀汉领土,但在邓艾偷袭成都并迫使刘禅投降后,姜维和其他将领均遇害。

刘禅及其家人随后被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享有一定的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

尽管如此,他在洛阳的生活并不如意,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荒诞不经,如在司马昭举办的宴会上,面对蜀地的歌舞表演,他似乎并未感到悲伤或怀念故国,反而表现得兴致勃勃。

成语寓意:
“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本应有所作为却总是碌碌无为、不能担当重任的人。

历史趣谈:刘阿斗并非真扶不起 他有他的处世智慧

历史趣谈:刘阿斗并非真扶不起 他有他的处世智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阿斗并非真扶不起他有他的处世智慧导语:“扶不起的阿斗”是我们对庸才的讽刺,后主刘禅的懦弱无能被后人耻笑千年,刘备从一个穷的要死的地步起家,到最后称帝,历经艰难险阻,最后“扶不起的阿斗”是我们对庸才的讽刺,后主刘禅的懦弱无能被后人耻笑千年,刘备从一个穷的要死的地步起家,到最后称帝,历经艰难险阻,最后把自己的基业传给了一个白痴儿子。

这是我们脑中所思悟的刘禅形象,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在位四十余年。

在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一个极度白痴的皇帝可能做这么久吗?有人说他是有能臣小诸葛辅佐,所有的事都让诸葛亮做了,他只是在后面白吃白喝,坐享其成而已。

这种说法就是不十分了解那段历史,因为诸葛亮于223年受刘备托孤,卒于234年,而刘禅223-263年在位,长达40年左右,这么看来诸葛亮只辅佐后主12年,既然说刘禅是诸葛亮怀里长不大的宝宝,没有诸葛亮就是白痴,那么在诸葛亮死后的20多年刘后主又是怎么撑下来的呢?我相信让一个白痴坐在皇帝的位置上肯定不能有这么久,别说一个白痴皇帝,就是你让一个正常智商的人坐在皇帝位置上,也不一定能撑多久。

那么只能说明一点,就是后主刘禅是有一定的智慧的。

当年刘禅投降,被俘虏到了洛阳,司马昭以魏元帝的名义封刘禅安乐公,还封了一些蜀汉的大臣为侯,他这么做不是为了别的,就是想笼络人心,稳固川蜀地区。

司马昭大宴群臣,特地找来蜀地美女表演歌舞,这使得蜀汉的一些臣子看了之后都颇为伤感,只有刘禅喜笑颜开。

司马昭时时刻刻都在注意着刘禅,一看刘禅这样没心没肺,就知道他是真无能。

宴会后司马昭接见刘禅,问他:“可还想念蜀国?”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司马昭心想:这种蠢货没什么可警惕的,让生活常识分享。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207-271),字公嗣,小名阿斗。

即蜀汉后主,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史称甘夫人。

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

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公元223-263年在位。

刘禅是一名傀儡君主,后匈奴族刘渊称帝,尊刘禅为“汉怀帝”,庙号仁宗。

刘禅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而且都觉得他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上都把他写成了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

后来还有一句话叫:“扶不起的阿斗”,甚至还有人说刘禅是:“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

阿斗真的扶不起吗?他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吗?我觉得不是的,他是三国史上在位当皇帝时间最长的一个,有人说那是诸葛亮的辅佐啊,刘禅在位40年,在11年的时候诸葛亮就死了,他还继续当了29年的皇帝,他如果真的无能,他坐稳29年的帝位吗?在我看来,刘禅不能说是一名明君,但是他是一个智者,能审视夺度的君主。

其一,在历来亡国之君中能活下来而且封为公的很少很少,而刘禅就是其中一个。

其二,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大权,刘禅显然知道如果自己非要“亲政”,必然从诸葛亮手里分权,那么必然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他大概也像后来的康熙皇帝一样,准备培植黄皓等一批太监作为亲信。

其三,诸葛亮一死他就马上解除丞相制。

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

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笔者认为蜀国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诸葛亮不量西川人力物力,以卵击石,为了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政治谎言,在与魏一次次的抗争中,耗尽蜀国元气。

笔者找到的资料中发现到三国末期,魏国有人口443万,蜀国仅有94万,不仅如此吴国竟有230万的人口数量。

很明显蜀国之所以会灭亡并非是刘禅是一个昏君,而是有各种因素而导致的。

所以我们的结果是:刘禅不是昏君,而是智者、贤者。

为什么都说阿斗很聪明?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为什么都说阿斗很聪明?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为什么都说阿斗很聪明?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阿斗之才,其实远高于诸葛亮的,刘备是千年一出的大英雄,其子怎么可能真的那么昏庸无能呢。

首先在这个北伐态度上,诸葛亮坚持北伐,六出祁山痴心不改,但阿斗就对北伐并不感冒,只是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

其实阿斗是对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嘛,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嘛,四川本来就是有
利于防守的地方,你有四川的防守地利不用,老是去北伐进攻魏国导致国力消耗一空是蜀国亡国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亡国之君一般就算对方国君宽宏大量不杀你,大部分都是郁郁寡欢而死的,阿斗的乐不思蜀其实不光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保住了自己的衣食无忧,可见阿斗之情商不是一般的高。

那不然你又能怎么办?只有让对方感到自己对你没有任何威胁才能保证自己
的安全嘛。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扶不起的阿斗故事

扶不起的阿斗故事

扶不起的阿⽃故事 提到刘备的⼉⼦刘禅,都说他是⼀个扶不起的阿⽃,不仅⽆能还没⾻⽓。

下⾯就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扶不起的阿⽃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

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妥当,就派他的⼼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

刘禅本来是⼀个昏庸⽆能的⼈。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全靠诸葛亮掌管着军政⼤事,他也不敢⾃作主张。

诸葛亮死后,虽然还有蒋琬、费袆、姜维⼀些⽂武⼤⾂辅佐他,可是他毕竟不像诸葛亮在世时候那么谨慎了。

到蒋琬、费袆死去后,宦官黄皓得了势,蜀汉的政治就越来越糟了。

到了蜀汉灭亡,姜维被杀,⼤⾂们死的死了,⾛的⾛了。

随同他⼀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较低的官员郃(⾳xì)正和刘通两个⼈。

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打交道,⼀举⼀动全靠郃正指点。

平时、刘禅根本没把郃正放在眼⾥,到这时候,他才觉得郃正是个忠⼼耿耿的⼈。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孙和原来蜀汉的⼤⾂五⼗多⼈封了侯。

司马昭这样做,⽆⾮是为了笼络⼈⼼,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

但是在刘禅看来,却是很⼤的恩典了。

有⼀次,司马昭⼤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参加。

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班歌⼥演出蜀地的歌舞。

⼀些蜀汉的⼤⾂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得差点⼉掉下眼泪。

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的宫⾥⼀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没有⼼肝到了这步⽥地,即使诸葛亮话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 (“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 郃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

回到刘禅的府⾥,郃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指司马昭)。

” 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 郃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很难过,没有⼀天不想那边。

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大家认为三国里的阿斗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

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大家认为三国里的阿斗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

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大家认为三国里的阿斗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阿斗——蜀汉后主刘禅,因是亡国之君和“乐不思蜀”的故事,被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

其实,可以肯定地说,阿斗绝对不笨。

如果认为他是扶不起的刘阿斗,那只是被他的表象给骗了。

其实,他并不像人们传说中的那样,是一个孬种,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如果说他真的扶不起,那他又怎能在战争频繁、群雄割据的三国乱世,稳坐皇位42年,即使在辅佐他的传奇名相诸葛亮去世后,也能独撑皇位30余年,成为三国时期的霸主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这对于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中,实力最弱小的蜀汉来说,已经是一个奇迹。

阿斗既然能产生这个奇迹,说明他绝对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傻、那么笨、那么无能,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看看阿斗是怎样骗过别人的?一、从不学无术上骗过别人阿斗,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因小名叫阿斗,被称为刘阿斗。

传说他不学无术,庸碌无能,每天只知饮酒享乐。

其实这只是他的表象,别人都被这个假象给骗了!阿斗与其他聪明的孩子相比,资质确实不出众,但他是谁?他可是刘备的儿子,蜀汉的太子,人家起点高就是比别人高嘛。

贵为国君的刘备,对阿斗的教育和培养可谓费尽心力。

在立刘禅为太子之时,就为他找了一位名师——董允,任命董允为太子洗马,专门辅佐和教刘禅学习处理政事等知识。

刘备真是慧眼识珠,这董允绝非等闲之辈,不但学富五车,而且刚正不阿,后来还和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蜀汉四相,可见能力非凡。

在这样的名师教导和辅佐之下,刘禅的学识也绝不会差到那里去。

有这样的名师还不够,刘备怕他的才识品行达不到做一个明君的标准,在临死前还将他托付给一代贤相诸葛亮,并留下遗诏:对他进行鼓励,并告诫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

让他读《汉书》、《礼记》,《六韬》、《商君书》等著作,这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有很大帮助。

像这样有先父教导、名师传授、贤相辅佐、广读理政用兵之著作的人,会是不学无术的庸碌之人吗?真是被他的表象给骗了。

三国演义短故事

三国演义短故事

三国演义短故事三国演义短故事1: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扶不起的阿斗”这句俗语是今天的人们用来指那些平庸无能之辈的,凡是被冠上了这样一个名号之人,便是平庸的化身、无能的代名词。

追溯这句俗语的根源,还得从三国时期的阿斗说起,因为“阿斗”就是指当时蜀国的国君、刘备之子刘禅。

后世人一直以为,刘禅轻而易举地投向司马昭并心甘情愿做亡国之君,是典型的“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刘禅系刘备之子,在刘备去世后,他继位称帝,在他即位的初期,由于有诸葛亮、赵子龙、马超等文臣武将的忠心辅佐,蜀国的国力并不亚于东吴和北方的魏国。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马超率先病死,随后赵子龙亦死,公元234年,待到刘禅身边最后一位曾经辅佐过先帝刘备的一代名臣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的国力迅速走向了衰落。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司马昭举兵伐蜀,在邓艾率一支偏师突入蜀境,蜀汉主力军队基本完整的情况下,刘禅轻而易举就投降了,这是刘禅被后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袁松也就此事评论道:“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

故功业如此之难也。

”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为了蜀汉地区民心的稳定,司马昭并没有急忙将刘禅处死,而是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

尽管如此,司马昭对刘禅还是不太放心,毕竟从先前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到现在的亡国之奴,是任何一个存有良知的帝王所无法容忍的。

为了试探刘禅的真实想法,司马昭特意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还特地在宴会期间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在看到这些歌舞之后,顿时想起了自身的处境,于是很多大臣都伤心地掉下了眼泪。

司马昭原本以为刘禅也会像众多的蜀国大臣一样伤心,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的,按照原来的设想,如果刘禅在见到蜀地的歌舞之后表露出了伤心的神情,就足以证明他还心存蜀地,还可能会引来蜀国军民的,最终给魏国的统治带来巨大的威胁。

年阿斗为什么扶不起来六年级作文

年阿斗为什么扶不起来六年级作文
阿不起来的阿斗。当初,武将赵子龙单枪匹马去解救阿斗和刘备的夫人。赵子龙差点折损。刘备愤摔阿斗,后来发生的故事可见,这个摔似乎还是对的。
阿斗身边虽有诸葛亮这样的人辅佐,却仍是整天不思进取,饮酒作乐。
我认为,阿斗是缺乏野心。或者说,他更像一个平凡人。或许可能是刘备从小教育他的是要过清苦的生活,不奢华铺张,造成了阿斗这样的性格。或许是刘备的教育逆反了阿斗,起到了反作用,使阿斗变成了一个这样的人。
阿斗,扶不起的阿斗。人们常常这样说,阿斗扶不起,就如烂泥扶不上墙。不过,他的扶不起,还给他留下了一条命。当年阿斗成为皇帝,诸葛亮死后,阿斗被挟持,对方待遇很好,阿斗还是整天饮酒作乐,沉迷于酒色,对方见他是真的扶不起,也便留下了他这一条命,不过,这条命来的耻辱了些。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也正是讲的刘阿斗。
刘阿斗,被后人所唾弃,称扶不起的阿斗,我倒认为,阿斗不适合做一个君主,平凡百姓的生活更适合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斗并非扶不起
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小名阿斗,在后人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傻乎乎、没心没肺的昏君形象。

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中,他自己一个人就占了两个,一个是扶不起的阿斗,一个是乐不思蜀。

在新旧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阿斗的形象都是一副胖乎乎、憨豆豆的傻相。

然而历史上的阿斗真的如此不堪吗?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为了培养刘禅的治国才能,让他学习《左传》、《管子》、《六韬》等书,并且让他习武。

诸葛亮评价他“智量甚大”、“天资仁敏” 。

阿斗即位后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诸葛亮的辅佐,但事实上,诸葛亮在阿斗继位11年后就病死了,阿斗自己独立执政29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

在三国群雄逐鹿的混乱年代,能够在位这么长时间,实属不易。

可见,阿斗并非真的扶不起,而是不仅扶得起,还能自己立得住。

李密甚至认为他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

阿斗很懂得一些政治手腕。

公元222年,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死前发遗诏要求刘禅对待诸葛亮要“事之如父”。

当时刘禅只有17岁,诸葛亮成了事实上的摄政王。

后来刘禅长到二十多岁,诸葛亮应该把政权交给他,但是诸葛亮不放心,仍然独揽大权,“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

刘禅对此不可能没有怨言,但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一直采取克制的态度,处处维护诸葛亮的权威。

诸葛亮失街亭后,自贬三级,一旦打了胜仗,刘禅及时恢复了他的职务。

对于诋毁诸葛亮的言行,刘禅坚决予以打击。

对于谋反被杀的魏延,刘禅也没有一概否定,而是追念前功,赐棺厚葬。

对于诸葛亮不顾国力衰微,六出祁山,北伐魏国,刘禅有不同意见,他一方面对诸葛亮的决定全力支持。

一方面又从关心诸葛亮身体健康的角度加以婉转的劝阻。

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使蜀地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

直到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彻底改变了大权旁落的政局。

阿斗对蜀国的前途有清醒的认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割据一方。

刘备凭借五虎上将等人的武力支持和诸葛亮等谋臣的辅佐,白手起家,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汉政权。

但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并不是势均力敌的,蜀国的力量是三国之中最弱的。

当时蜀国只有一个州,不到100万人口,10万兵力。

而魏国有10个州1个都护府,500多万人口,70多万兵力,两者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诸葛亮六出祁山攻打魏国,主观上是想以攻为守,保住蜀国的地盘,实际上却无异于以卵击石,消耗了大量国力,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况且诸葛亮晚年不注重吸收和发掘人才,造成人才匮乏,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刘禅对此是有清醒认识的,所以多次劝阻诸葛亮北伐。

后期邓艾大军压境,各路将领纷纷归降,刘禅知道大势已去,为了使百姓免遭屠戮,决定归降,并怒斥劝阻他的儿子刘谌“汝独仗血气之勇,欲令满城流血耶”。

三国时期,军阀混战,和春秋战国时期一样,是没有正义可言的。

刘禅能够抛开一己私利,从人道主义出发,避免战乱,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解放战争后期,傅作义响应中国共产
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举行北平和平起义,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保存下来, 200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免遭兵燹。

毛泽东评价他说“你是北京的大功臣,应该奖你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这句话用来评价刘禅,也是恰如其分。

阿斗善于装憨卖傻保全自己。

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间经历了无数次改朝换代,每一个朝代的亡国之君,都没大有好下场。

即使那些归顺了新朝廷的帝王,也往往不得善终。

因为新皇帝总是担心他们复国之心不死,图谋东山再起,所以不如干脆杀了他们。

比刘禅晚十几年投降的东吴后主孙皓,是被司马炎毒死的;700多年后投降宋朝的南唐后主李煜,则因为一首《虞美人》流露出的怀旧情绪被宋太宗毒死。

刘禅被迁到洛阳之后,千方百计隐藏自己的才能,麻痹司马昭,使司马昭放松了警惕。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面对司马昭的猜疑和戏弄,刘禅装出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

正是这句话,使刘禅得以保全性命,寿终正寝。

但也正是这句话,使刘禅被定格成一个昏君形象,从而留下千古骂名。

历史的真相总是迷雾重重,亦真亦幻,而且历史又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语),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经过以讹传讹地歪曲或者有意识地粉饰,往往假的成为真的,美的成为丑的。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但我们所能看到的镜子里的形象,往往与其本来面目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应该绕到镜子后面,尽可能多地找寻一些真相,才不至于被历史假象所迷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