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21)中国文化概论小抄

合集下载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小抄讲课教案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小抄讲课教案

绪论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 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四: 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练习在一起2.地理通道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四: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五:司马迁天下划分四区1.山西2.山东3.龙门---碣石4. 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六: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七: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1.不违天时的观念2.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00321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00321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绪论名词解释文化内涵:指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统文化: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文化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文化传统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民族文化:指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一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名词解释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的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一统: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壮大,曾起到重要作用简答题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开始他们的文化历程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青藏高原是地势最高的地区,曾居住过吐蕃羌人云贵高原是古代“西南夷”杂居的地区蒙古高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没有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有猃狁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蒙古满族等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起源于这一地域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相间湖泊众多居住苗蛮山越等族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秦汉时期百越名族的居住地后来还有傒俚僚等族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分期是什么中国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的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0321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正式版

0321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正式版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生产生活1.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重要观点: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2.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②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

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④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⑤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⑥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广布的牧马场地。

3.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4.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

5.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

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

6.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

疏凿了以宋都汴京为中心的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共称通漕四渠。

还开通了北起通州,南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

7.片面的重农思想造成了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了更加严重灾难性后果,对长江、黄河以及淮河也有越来越大的危害。

地理1.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

3.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4.中国地形地势特点:①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②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a.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者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内涵:(1)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2)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3)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品:分广义文化产品与狭义文化产品,广义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文化产品,纯粹的实用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耗材,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反复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者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或者标志作用的事物,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项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与之相关的人文化事项,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成为一种潮流文化政策: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政策和对策原则文化观念:一定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说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上层文化:宫廷文化或者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他的历史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介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既不依赖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与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观念:文化观念是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中国文化概论(00321)(2)

中国文化概论(00321)(2)

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00321)第一大题:单项选择1、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 C )• A.文学• B.文章• C.文化• D.精神文明2、《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C )•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3、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4、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 C )• A.寇谦之• B.陶弘景• C.孙思邈• D.葛洪5、"以物比德"属于( D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6、佛教的创始人是( C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7、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A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8、宫廷文化属于( A )• A.上层文化• B.底层文化• C.市民文化• D.中层文化9、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 B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1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B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11、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B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12、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 C )• A.农业及牧业经济• B.农业及狩猎经济• C.牧业及狩猎经济• D.农业经济13、《尧典》载于( D )• A.《春秋经》• B.《竹书纪年》• C.《古石经》• D.《尚书》14、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 C )• A.“治身”• B.“治人”• C.“治心”• D.“治学”15、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 C )• 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 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16、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B )• A.高车部• B.黄帝• C.鲁班• D.伏羲17、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 D )• 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 C.研究太阳•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18、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B )• A.唐• B.宋• C.元• D.明19、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 C )• A.井田制• C.分封制• D.昭穆制20、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 D )• A.树立权威• B.军事征伐• C.休养生息• D.沟通天神21、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 A )• A.齐国• B.鲁国• C.晋国• D.秦国22、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A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23、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A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24、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 D )• B.“南蛮”• C.“西南蛮”• D.“西南夷”25、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C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26、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A )• A.《淮南子》• B.《开元占经》• C.《四时纂要》• D.《四民月令》27、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称作( C )• A.语系• B.语音• C.避讳• D.崇拜2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 A )• A.回文• B.顶真• C.对偶• D.析字29、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发生在( B )• A.秦汉时期• B.汉唐时期• C.宋明时期• D.明清时期30、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 C )• A.孙中山•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章太炎31、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是在( C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代• C.汉代• D.唐代32、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制措施的是( A )• A.迁都北京• B.改用汉胜• C.定族姓• D.迁都洛阳3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代称作( A )• A.内史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34、“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D )• A.化学• B.文学• C.化解• D.改易35、《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00321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汇总

00321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汇总

00321中国文化概论-目录绪论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3.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5.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是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6.民族文化的定义7.国别文化的定义8.中国文化的性质9.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10.传统文化的定义11.文化传统的定义。

12.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13.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辨析14.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15.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16.“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17.“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18.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

怎样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养的意识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9.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20.气候变化大势2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22.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3.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对文化系统造成的影响24.地理与中国文明道路的关系25.草原人群的历史变化26.大一统观念27.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28.“天下”观念29.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30.地域文化与统一文化的关系31.中国现代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432.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33.古代的“九州”34.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35.西部开发与文化建设36.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37.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38.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39.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改观40.典范人物的作用41.区域文化的变迁42.儒家的地域分化43.近代南方的开风气44.稻作农业的起源原因45.地域文化几方面的作用46.历史上一些地域文化所起的作用47.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48.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49.黄河、淮河有利变害的原因50.黄河八百年安流的原因51.谈谈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52.新石器时代53.三大文化成就54.三皇五帝55.“绝地天通”56.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57.农业文明发达与族群凝聚的关系58.敬授民时59.夏商周的年代60.夏、商文化特点61.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62.分封制的历史作用63.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64.各家思想特征65.百家争鸣的特点66.孔孟思想的内容与联系67.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68.西域69.丝绸之路70.经略南方的情况71.打击匈奴的后果72.民族内附的情况73.文景之治74.独尊儒术75.察举制76.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77.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78.士大夫阶层的养成79.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80.经学的作用及变化81.永嘉之乱82.十六国83.玄学84.《神灭论》85.般若学和涅槃学86.开发江南的过程87.南北民族融合88.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89.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90.南朝士族政治及士族文化91.三省六部制92.科举制93.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94.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95.崇尚诗文的原因96.中唐时期97.古文运动98.新乐府运动99.理学100.王安石变法101.两税法的作用102.南方经济的高涨103.市井文化的兴起104.新党旧党的分歧105.中唐两税法的作用106.士大夫的文化作为107.色目人108.南人109.回族110.孟德高维诺111.八思巴112.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113.儒户114.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如何115.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116.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117.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118.利玛窦119.徐光启120.一条鞭法121.摊丁入亩122.锦衣卫123.税监124.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125.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126.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127.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128.朱元璋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129.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130.王阳明131.文字狱132.乾嘉学派133.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134.清初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135.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136.理解元明清文化的衰变。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一、单项选择题1、截至201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是()。

A、埃及B、印度C、希腊D、中国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D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239,点击提问】解析: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参见教材P45。

2、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有()。

A、正面作用B、负面作用C、鉴戒作用D、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D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234,点击提问】解析: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

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的传统。

参见教材P43。

3、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

A、核心精神B、集合体C、简要概括D、重要保障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答疑编号10585233,点击提问】解析: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参见教材P43。

4、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分为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的是()。

A、钟敬文B、许慎C、明陆容D、梁宗懔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答疑编号10585220,点击提问】解析:钟敬文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市民文化)、下层文化。

参见教材P41。

5、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是()。

C、文化思潮D、文化政策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B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185,点击提问】解析: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参见教材P40。

6、打破了束缚人性的僵化的神学,带来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的是()。

A、产业革命B、文艺复兴C、地理大发现D、殖民主义扩张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B 得分:0.0 分【答疑编号10585175,点击提问】解析: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打破了束缚人性的僵化的神学,带来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重点汇总)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重点汇总)

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哪几项主要内容?1) 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2) 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了训练和作文训练。

汉语的主要特点1) 从语音来看,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2) 从词汇来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3) 从语法来看,汉语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4) 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

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

1) 所谓“家天下”,是指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2) 秦始皇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位;汉代,刘邦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3) 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4) 从秦始皇到清朝帝制结束达2000年之外,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

简述“十恶”的内容。

“十恶”是古代社会中很严重的犯罪。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

2) 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

简述“天人合一”的含义。

+1“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括两层意义:1) 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2) 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的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简述“中庸之道”价值观。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

“中”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庸”即“用”,“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即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中庸”含有深沉广远的价值观念,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简述19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

1) “中体西用论”;2) “全盘西化论”;3) “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

简述禅宗的传播。

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后分为北、南两宗。

后来南宗成为禅宗正宗。

中晚唐时期禅宗开始流传域外。

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中国文化概论(00321适用全国)速记宝典一、简答题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2)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

答:(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点2:简述“狭义文化”的特征。

答:(1)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2)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考点3:简述国别文化形成的原因。

答:(1)有着共同的文化源;(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

考点4: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广大地域影响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文化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地缘: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考点5:简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

答:1)自然环境。

注意: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整理总汇

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整理总汇

简答题1、简答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

答:(1)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自然环境。

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是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三个因素。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个因素。

2、简述北方文化背景对唐朝开国的影响。

答:(1)尚武精神。

唐代展开了比秦汉更大规模的开边拓土,唐朝之所以有这样强劲的军事实力在于它精良的府兵,而府兵的精良又以北方传统为背景。

唐朝之所以有赫赫武功,与其从北朝带来的尚武精神和能征惯战的习性(2)开放的民族政策。

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对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

北朝关陇贵族胡汉共处的文化经历,使唐王室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族,心态开放决定了唐王朝在处理与边地民族关系上,采取宽松的方式。

(3)崇佛教与重诗文。

唐代朝廷文教基本是一种以儒学治国(表现是以儒学经典选拔政治人才),以宗教治身并允许信仰自主的多元格局。

其中尤以佛教最盛,最盛的原因与唐王室的北朝背景大有关系。

北朝贵族对南朝文化的羡慕心态,在唐朝初期仍然以强劲的势头沿袭着,诗歌、文章在唐代的大兴,一定程度上就是其心态在起作用。

3、简述秦汉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答:(1)郡县制的确立:秦朝建立至汉武帝初期的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

秦朝实施郡县制,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市场。

到汉代,分封诸侯的前提已经消失,分封诸侯的做法彻底过时。

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得到最终确立。

(2)中央集权制: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

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其地位与上天同尊。

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九卿称“外朝官”,皇帝的亲近侍从则称“内朝官”。

(3)地方是郡、县两级制,后变为三级。

(4)该时期的历史走向:指向社会基层的政治权力越来越深入普遍,民间可以自为的范围越来越小;“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相权。

自考口袋笔记000321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口袋笔记0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21-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依据目录绪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绪论“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绪论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四、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2.地理通道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1 +1 府兵制:北朝以来实行府兵制,隋至唐初依然沿用。

此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名,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3 察举:两汉时期,由地方官僚查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4 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

孔子最早提出了这个原则,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

5 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6 广义文化:(1)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它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7 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思想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最基本的要求;重要思想是“礼”,“礼”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

道家: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与儒家旗鼓相当,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影响在超脱、在艺术。

在人生观上崇尚“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

但后期的法家使“下约君”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张对民宗严刑峻法,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

墨家: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代表人物是墨翟。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墨子学派的出现时哪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民间的各种禁忌迷信多为阴阳五行思维方式下的产物。

8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9 谚文:是朝鲜创制的音位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

分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和之美是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述中“中声”,“中音”,“中和”,“和”等概念含义相通,用于音乐、道德修养、政治教化,反映当时音乐、道德、、政教一体的社会观念。

孔子对《诗》的评价也以“中和之美”作为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都得了体现。

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1) 重整体、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2) 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的类比思维。

3) 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辨证思维。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1) 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2) 科学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高度的集权需要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而经过科举选拔而来的大小官僚是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程度最高的阶层。

3) 科学考试制度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无论是运动、文学、制度、事业都带有应考的性质,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所说之话,所作之文大多与实际生活不发生关系。

明清之后,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1) 秦汉时期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2) 秦汉以来,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严密的人身控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

3) 秦汉以后,君主制度日益成熟与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专制社会里, 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受到时集权政治的影响,特别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力造成了传统的沉闷与单调。

自考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本科00321中国文化概论00321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的界定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第一章一、中国地理特征及气候变化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四、古代区域文化简况五、地域文化的作用六、古代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得失第二章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二、夏商周时代的文化历程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创造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七、唐朝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对宋的影响八、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九、元朝时期政治文化及民族融合十、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时期的政治十一、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及士大夫的文化活动目的:1、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的相关概念、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的概念与外延、文化的分层、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分类。

2、中国地理的特征及气候变化特点,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原因,古代保护利用自然的得失,尤其是黄河问题。

3、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每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及重大事件。

重点与难点:1、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2、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一、生产生活文化二、农耕灌溉文化的内容三、农政思想的内涵四、市商贸易的以文促商模式五、手工业的行业管理范围六、衣、食、住、行的文化含义七、家庭与社区的文化管理八、传统科技的文化特性九、四大发明的历史启示第四章一、宗法制二、君主制及其特点三、科举制的地位与作用四、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五、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与特点六、皇家贵族礼制七、庶族平民礼俗目的:1、传统生产生活文化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观念,领会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及其影响、传统的市商贸易文化、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文化及其特征、社区组织的文化聚合家庭、家族及其相关活动,民族科技文化的天文历算走向及相关成就,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药学的理论即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四大发明的技术成果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以及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 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四: 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练习在一起2.地理通道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四: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五:司马迁天下划分四区1.山西2.山东3.龙门---碣石4. 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六: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七: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1.不违天时的观念2.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八: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九: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2.林木的滥砍滥伐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打制石器的使用二新石器时代的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三五帝:皇帝、颛顼、高辛、尧、舜四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制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五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2.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的出现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一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二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3.“荒政”思想4.人力胜天说三我国民族商业有两个文化特点:1.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 2.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四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市、墟、集、会。

五市商贸易的方式:1.农商兼营2.行商经营3.坐商经营六市商的经营之道:1.市声2.商幌3.牌匾、字号七营业习俗:1.敬财神2.经销3.广告八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三个特点1.具有手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手的经验,手工的审美效果,肯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能力。

2.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传统的手工业劳动是小规模的,超出了一定的控制范围扩大经营,产品就会变形3.惟一性九,行会的管理方式:1.祖师崇拜2.师徒传承3.行业禁忌十农业生产经营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十一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1.居住方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式。

2.居住建筑格局:3.仪式: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的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十二中国的饮食观念:1.民本思想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十三我国的群体饮食活动:1.仪式饮食2.阶层饮食3.节日饮食4.民间组织饮食5.待客饮食6.馈赠饮食十四服饰的构成要素:1.质(原料)2.形(样式)3.饰(佩戴的饰物)4.色(颜色)5.画(图案)十五、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1.衣着2.附属装饰品3.人体自身的装饰4.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十六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

十七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信仰标志、阶层标志、仪礼标志、政治标志、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

十八道路分:径、畛、凃、道、路十九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1.行旅规矩2.行业范围3.信仰禁忌4.行业技术二十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主要有:1字辈谱2.家谱3.家风4.人生礼仪5二十一家族共同体的文化功能:1.血缘凝聚力2.地缘凝聚力:生产互助、生活互助、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

二十二社区与地方圣地的活动特征:1.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2.交换农副产品3.赌胜4.吃喝5.娱乐二十三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 2. 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

3.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二十四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25四大发明的民族贡献:中国的传统科技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华民族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是四大发明。

它代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成就、曾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创造。

纸的发明,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

火药在欧洲近代政治和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

指南针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促成了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一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2.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3.严密的人身控制二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2.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3.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三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区别: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有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

四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2.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五科举制的负面影响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六、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1.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2.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3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2.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3.皇权至上,法自君出4.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七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2.传统礼俗的调和性3.传统礼俗的规范性八传统社会礼俗规约的层位表现1.皇家贵族礼制的严整性2.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九,官方礼制的若干特性:1.祭祀典礼的神圣庄严(1.天神祭祀: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2.地神祭祀: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3.人神祭祀:宗庙祭祖、祭先王先师)2.冠婚丧礼的隆重盛大(冠礼、婚礼、丧礼)十民间礼俗与贵族礼制的联系:1.它们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统一宗法社会结构,贵族不过是特殊家族,2.上层礼法思想渗透民间,家族社会模仿国家礼制,制定自己的家法族规3.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士庶差异的消失,贵族礼制除保留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部分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

十一、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一岁时礼俗的自然伦理属性二岁时礼俗的社会伦理属性:1四时祭祖聚族2.以节日聚会娱乐调节乡里社区关系)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 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1.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2.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3.以劝诫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一:整体思维: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二:类比思维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三:辩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四:天人合一: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