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德充符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庄子《德充符》

庄子《德充符》
制作:张学凤
庄子 德充符 单位:城关三小
张 学 凤 城 关 三 小
庄子
(约前369年——约前289年)名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 东北)人,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
庄子曾经做过蒙邑的漆园吏,不算入仕。往来游历于齐、魏 诸侯之间。剽剥儒墨,放言无忌,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终 身布衣,未入仕途,生活贫困,居住穷巷,织鞋为生。讽刺 曹商“舐痔结驷”。 楚威王厚币聘庄子为相,被他戏谑相拒,自愿曳尾涂中。庄 子聚徒讲学,弟子姓名流传下来的只有蔺且、魏牟几人。
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成就
庄子的散文标志着先秦散文的发展走向 成熟。
庄子散文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吸收神 话精神,虚构寓言以说理,想象奇幻,描写 传神,行文变化无穷,诡奇雄丽,富有浪漫 主义特色。 “纵横跌宕,奇气逼人。”
文本链接
《子非鱼》出自庄子《庄子。秋水》。原文:庄子 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 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 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 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 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 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贤止 鉴 人则 明 处不 则 则明 尘 无也 垢 过。 不 。久 止 与,
译文
镜子明亮、光滑的话,尘埃和污垢就不会 停留在上边;尘埃和污垢如果停留在上边 的话,镜子就不明亮了。经常和品德高尚 有才学的人在的内心,人的内心如果明 亮,就不会被情欲蒙蔽;反过来说内心被私欲蒙 蔽的话,就不会明亮了……

庄子·德充符全文

庄子·德充符全文

庄子·德充符全文
【题解】
本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

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

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

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

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

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
1。

5、德充符.讲解提纲

5、德充符.讲解提纲

德充符原文:鲁有兀(wù,无脚)者王骀(dài,tá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立不教,坐不议。

虚而往,实而归。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译文:鲁国有一个缺失脚的人叫王骀,跟随他学习的人,数量同孔子差不多。

常季向孔子请教说:‚王骀,是个没脚的人,跟随他学习的人同先生在鲁国平分天下。

站立时不教诲,坐着时不论议。

学生们去时头脑空空,回去时收获多多。

难道真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又让人心领神会的教育方法吗?这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原文: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译文:孔子说:‚这位先生,是圣人啊!我也想径直地跟在他身后拜他为师,只是没来得及去呢!何况学问修养不好我的人呢?何止是鲁国,我想要指引、引领天下的人都去跟随他学习。

‛原文: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wàng,统治,引申为信服)先生,其与庸亦远矣。

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译文:常季说:‚他是个没有脚的人,却能让先生信服,他和平常人都差得很远啊。

像这样的人,他的用心方法,独特在什么地方呢?‛原文: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译文:孔子说:‚死和生也算得上是大事了,可是却不能使他有所改变;即使天翻地覆,也不会连同他一块抛弃。

他参悟并抓住了那个不虚不假、永恒不变的东西,不再与万物一同进行生死循环。

他掌控着万物的变化,守持着那个永恒不变的东西(根本,或大道)。

‛原文: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译文:常季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从与道相反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千差万别;从与道相同的角度看世界,万物都是归一的。

庄子的德充符

庄子的德充符
什麼是德充符 ?
德充符 簡單地說,就是修德於內、德充滿於心中,
自然會形於外而顯出符徵。来自子的德充符I know you won’t want to see this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於仲尼曰:「王 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 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 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 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常季曰:「彼兀者也, 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仲尼曰: 「………….
德充符的結構
王駘
萬物皆一(齊物)
王駘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
常季:曰「:王「何彼駘彼謂為,兀也己兀者?,者也」以也,其,而知從王得之先其游生心者,,其以與其夫庸心子亦得中遠其分矣常魯。心。若立然物不者何 教,為,其最坐用之不心哉議也?。獨」虛若而之往何,?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 成者邪?是何人也?」
德充符的結構
王駘
萬物皆一(齊物)
哀駘它
德不形物不能離
才全(定心)
魯哀公與孔子的問對
叔山無趾
無魯無趾有趾找出兀老。者子叔黑山特無。趾,踵見仲尼。 仲仲老尼尼聃::「「丘子弟胡則不子陋謹勉直矣,之使!前!彼夫既夫以子犯無死胡患趾生不若,為入是兀一乎矣者條?。也,請雖,以講今猶可以來務不所,學可聞何以為。及復一」矣補貫!前者」行, 之解惡其,桎而梏況,全其德可之乎人?乎」!」
無趾曰:「吾孔天唯丘刑不之知於,務至安而人可輕,解用其!吾未」身邪,?吾彼是何以賓亡賓足以。學今子吾為來? 也彼,且猶以有蘄尊以足諔者詭存幻,怪吾之是名以聞務,全不之知也至。人夫之天以無 是不為覆己,桎地梏無邪 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1)见仲尼...德充符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1)见仲尼...德充符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1)见仲尼。

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

虽今来,何及矣(2)!”无趾曰:“吾唯不知务(3)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今吾来也,犹有尊足(4)者存,吾是以务(5)全之也。

夫天无不覆(6),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7)矣。

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8)之人乎!”无趾语老聃(9)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10)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11)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13)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13),以可不可为一贯(14)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15)之,安可解!”【出处】本段属《庄子》·德充符【注释】(1)踵:脚后跟,这里指用脚后跟走路。

叔山无趾被刑断脚趾,所以只能用脚后跟来走路。

(2) 何及:怎么赶得上。

言外之意怎么能够补救。

(3) 不知务:犹言不通晓事理。

(4) 尊足:即尊于足,“尊足者”意思是比脚更尊贵的东西,这里指道德修养。

(5) 务:务求,努力做到。

(6)无:莫名,没有什么。

(7)陋:浅薄固陋。

(8)全德:即全体,指形体没有残缺。

(9)老聃:即老子。

(10)宾宾:频频。

学子:学者。

(11)蕲〔qí〕:求。

諔〔chù〕诡:奇异。

(12)桎梏:古代的一种刑具,犹如今言脚镣手铐,喻指束缚自己的工具。

(13)一条:一致,一样的。

(14)贯:通。

“一贯”即齐一相通。

(15)天:自然。

刑:这里讲作“惩罚”的意思。

【译文】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名叫叔山无趾,靠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

孔子对他说:“你极不谨慎,早先犯了过错才留下如此的后果。

虽然今天你来到了我这里,可是怎么能够追回以往呢!”叔山无趾说:“我只因不识事理而轻率作践自身,所以才失掉了两只脚趾。

如今我来到你这里,还保有比双脚更为可贵的道德修养,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

德充符原文及翻译

德充符原文及翻译

德充符所谓德充符,即道德的完美充实。

庄子列举了王骀、叔山无趾、申徒嘉、支离无脤等几个形体残缺而道德完美的人物,反复说明人的外形貌丑不足以影响道德纯美的价值。

一个人只要内在的道德充实完美,即使形残貌丑也是有吸引力的,所以人们要忘掉形骸而求取道德。

在此庄子还讨论了人情问题,主张养生要“无情”,切勿因情伤性,因情伤身。

一鲁有兀者王骀(tá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①常季②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③。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

丘也直后而未往耳!④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⑤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

⑥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⑦;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⑧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⑨。

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⑩。

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

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

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

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注释】①兀者:没有足的人。

王骀:虚构人物。

相若:相等。

②常季:虚构人物。

③中分鲁:占鲁国学生的一半。

④直:只。

后:落后。

⑤奚假:何止。

⑥王:胜,超过。

庸:一般人。

⑦遗:失,消亡。

⑧审:明悉,通晓。

无假:无所持。

⑨德之和:道德合而为一。

⑩得其常心:得到原始本然之心。

《庄子》道德篇章及译文

《庄子》道德篇章及译文

《庄子》道德篇章及译文《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一部道家经典,其中"道德"一词,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庄子》中关于道德的篇章,并附上译文,以供读者参考。

篇章一:德充符原文德者,无形之符也。

德全而道全,道全而德全。

故德者,道之符;道者,德之成。

德成而道成,道成而德成。

故道德之至也,无为而治,治而无不至。

译文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符号。

道德完备就能实现道,实现了道就能完备道德。

所以,道德是道的符号,道是道德的实现。

道德实现了,道也就实现了,道实现了,道德也就实现了。

因此,道德的极致就是无为而治,治理得当就能无所不能。

篇章二:德充篇原文德者,道之极也。

德全而万物育,万物育而德全。

故德者,万物之母;道者,德之主。

德全而道全,道全而德全。

故道德之至也,无为而治,治而无不至。

译文道德,是道的极致。

道德完备就能孕育万物,孕育了万物就能完备道德。

所以,道德是万物的母亲,道是道德的主人。

道德完备就能实现道,实现了道就能完备道德。

因此,道德的极致就是无为而治,治理得当就能无所不能。

篇章三:道德经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的天地之始,有名的万物之母。

所以,常常无欲,才能观察到它的奥妙;常常有欲,才能观察到它的边界。

这两者同出于一道,却有不同的名称,都可以称之为玄妙。

玄妙再玄妙,就是众多奥妙的门。

以上就是对《庄子》中关于道德的篇章的介绍和译文,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庄子德充符篇原文与解析

庄子德充符篇原文与解析

庄子德充符篇原文与解析庄子在《庄子·德充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德与形相互关联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中,庄子通过描述一个人物的形体特征,揭示了形与德的关系并传达了哲学思想。

原文如下:充臣曰:“鱼丽于罔,躁于水;兽丽于槁木,躁于风;人丽于德,躁于利。

故曰:充形足以丽乎德,则德动而形正;形足以躁乎利,则利动而形废。

”鲁人以为庄子眠于齐梁之间为其实也。

德充则不便宜於物。

形躁而无好恶也。

这段文字中,庄子通过用动物和人来做比喻,阐述了形体与德性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首先,他提到鱼在水中游动,兽在槁木上奔跑,人在德性之中显得美丽。

这里的美丽指的是德性对于人的形体的美化作用。

接下来,庄子将躁动的概念与利益联系起来,指出躁动的形体会受到外界利益的影响,而使原本形体正常的状态被破坏。

解析:庄子通过描绘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状态,论证了形与德的关系。

他认为德充盈于人的形体,形体因此变得正直和美好。

形体躁动而受到外界利益的诱惑,那么形体就会被迫追求利益而失去正常的状态。

庄子的这个寓言故事反映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

在庄子的哲学中,德即道,是人性的本质,而形体只是人性的外在表现。

他认为,人应该以德性为重,而不应受到形体的躁动和外在利益的诱惑。

只有德充盈于人的内心,形体才能得到美化并保持正常状态。

庄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追求利益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被形体和物质的欲望所俘虏,迷失了自己的本真和内在的德性。

庄子在《德充符》中提醒着人们重视德性的充盈,以保持形体的正常和美好。

只有在德性的引领下,人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结:庄子在《庄子·德充符》中通过寓言故事,表达了形与德的相互关联。

他认为德充盈于人的形体,形体才能得到美化并维持正常状态。

而形体躁动和受到外在利益的诱惑则会使形体失去正常状态。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人们重视内在的德性,以实现真正的价值。

庄子的这一思想为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注重心灵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庄子中的德充符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德充符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德充符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

他的作品中,有一篇名为《充符》,这是他探讨了人类道德和行为背后的原理和观点。

本文将对庄子在《充符》中的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原文:老子曰:“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是以圣人从无为有,而无为盈。

”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析:庄子引用了老子的言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认为万物生于无中,没有形态的状态中。

只有在没有任何限制和定义的状态下,新事物才能被创造出来。

圣人能够从无中创造有,而且在无为的行为中能够充盈。

庄子继续阐述了道的生成和物质的演化过程。

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一”、“二”、“三”代表了不同的阶段和形态,最终演化成万物。

万物是由阴阳相互结合而成的,达到了一个和谐的状态。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排斥与不喜欢那些孤独、少数或者不富裕的人,而对于国家的君王和贵族则予以赞扬。

庄子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世间的事物有时候损失了才能得到益处,有时候得到了才会损失。

庄子自己也愿意传授这种知识给教育强者,为他们开导。

通过解析庄子《充符》的原文,我们能够理解到庄子关于道德和行为的思考。

他认为道德是从无为的状态中体现出来的,行为的本质是在和谐中找到平衡。

他批评了人们对于权贵和富有的崇拜,提倡平等和和谐的社会观念。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庄子在《充符》中通过老子的言论,阐述了人类道德和行为背后的原理。

他认为道德源自无为,行为的本质是在和谐中找到平衡。

他批评了人们对于权贵和富有的崇拜,提倡平等和和谐的社会观念。

庄子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庄子-德充符-哀骀它治国的故事

庄子-德充符-哀骀它治国的故事

《庄子·德充符》:哀骀它治国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骀它:虚构的人名,骀它,驼背。

授:交付才全:天性完备未受损形:显露大意:现在哀骀它不开口就获得了信任,没有功业就赢得了人的亲敬,使别人情愿把自己的国家交付给他,唯恐他不肯接受。

他必定是个天性完美无缺而道德高尚不外露的人啊。

这句经典呢是孔子评价卫国名士哀骀它的话。

传说哀骀它相貌丑陋,弯腰驼背,脖子上还长了个瘤子,有一条腿也不好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是哀骀它非常好,人人都敬佩他。

鲁哀公十分好奇,就将哀骀它召进宫里,亲自接见了他,发现呢哀骀它果然如传言所说一样相貌丑陋。

然而,鲁哀公非但没有嫌弃哀骀它,反而还与他同住了一个月。

朝夕共处之后,鲁哀公觉得哀骀它德才兼备,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把国政大权交给了他,让他全权负责。

在哀骀它的治理下,仅仅四个月,鲁国的政教就大大改观,城中家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是,随着国家的复兴,哀骀它却悄悄离开了鲁哀公。

鲁哀公虽然尊重他的决定,但心中仍然怅然若失,他向孔子讲述了自己的疑惑和苦恼,问孔子:“哀骀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他说:“哀骀它是才全而德不形之人,也就是内在精神非常充实、心灵非常美好的一个人。

所以他虽然面貌丑陋,但跟他接触的人都不会介意这一点,反而会觉得跟他相处如沐春风,感受到他的品德和睿智。

”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他们看起来外表并不出众,甚至可能长得不那么好看。

但是他们在生活中却能让你感觉非常舒服,甚至心生敬佩。

这说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他的外表不一定是一致的。

所以呢咱们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交朋友,都要了解一个人的德才,对德才兼备的人要努力去接近去看齐,而千万不要以貌取人。

哀骀它的面容虽然丑陋,但却以高尚的品德和充实的精神世界赢得了别人的认可。

他忘记了外在不为形骸所累,所以能够深入内心。

而庄子通过这个故事,也正是要告诉我们:人要放下容貌的美丽丑陋,追求自由精神状态,这样才不会为生活所累,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庄子》内篇·德充符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德充符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德充符原文及译文内篇·德充符作者:庄子及门徒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立不教,坐不议。

虚而往,实而归。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

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

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唯止能止众止。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

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夫保始之徵,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

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

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

闻之曰:‘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

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

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庄子集解》内篇第五德充符

《庄子集解》内篇第五德充符

《莊子集解》內篇第五德充符德充於內,自有形外之符驗也。

魯有兀者王駘,李云:“刖足曰兀。

”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

郭云:“弟子多少敵孔子。

”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

釋文:“常季,或云:孔子弟子。

”或云:魯賢人。

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

弟子皆有所得。

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宣云:“默化也。

”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聖人也。

丘也,直後而未往耳。

直,特也。

未及往從。

丘將以為師,而況不如丘者乎!奚假魯國!何但假借魯之一邦!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言居然王先生也。

其與庸亦遠矣。

固當與庸人相遠。

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其人與變俱,故死生不變。

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

成云:“遺,失也。

”言不隨之而遺失。

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郭慶藩云:“假是瑕之誤。

淮南精神訓正作‘審乎無瑕。

'謂審乎己之無可瑕疵,斯任物自遷,而無役於物也。

左傳‘傅瑕',鄭世家作‘甫假',禮檀弓‘公肩假',漢書人表作‘公肩瑕 '。

瑕、假形近,易致互誤。

”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宣云:“主宰物化,執其樞紐。

”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本一身,而世俗異視之。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皆天地間一物。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耳目之宜於聲色,彼若冥然無所知。

而游心於德之和,郭云:“放心于道德之間,而曠然無不適也。

”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宣云:“視萬物為一致,無有得喪。

”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常季曰:“彼為己,言駘但能修己耳。

以其知得其心,以其真知,得還吾心理。

以其心得其常心,又以吾心理,悟得古今常然之心理。

物何為最之哉? ”最,聚也。

眾人何為群聚而從之哉? 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成云:“鑒,照也。

”宣雲“水不求鑒,而人自來鑒。

唯自止,故能止眾之求止者。

庄子《德充符》读书笔记

庄子《德充符》读书笔记

庄⼦《德充符》读书笔记庄⼦《德充符》阅读笔记(⼀)⽂\成公志原⽂: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王骀,兀者也。

从之游者与夫⼦中分鲁。

⽴不教,坐不议;虚⽽往,实⽽归。

固有不⾔之教,⽆形⽽⼼成者邪?是何⼈也?”仲尼⽈:“夫⼦,圣⼈也,丘也直后⽽未往⽿。

丘将以为师,⽽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与从之。

”常季⽈:“彼兀者也,⽽王先⽣,其与庸亦远矣。

若然者,其⽤⼼也独若之何?”仲尼⽈:“死⽣亦⼤矣,⽽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审乎⽆假⽽不与物迁,命物之化⽽守其宗也。

”常季⽈:“何谓也?”仲尼⽈:“⾃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也。

夫若然者,且不知⽿⽬之所宜,⽽游⼼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不见其所丧,视丧其⾜犹遗⼟也。

”常季⽈:“彼为⼰以其知,得其⼼以其⼼。

得其常⼼,物何为最之哉?”仲尼⽈:“⼈莫鑑于流⽔⽽鑑于⽌⽔,唯⽌能⽌众⽌。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以正众⽣。

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雄⼊于九军。

将求名⽽能⾃要者,⽽犹若是,⽽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知之所知,⽽⼼未尝死者乎!彼且择⽇⽽登假,⼈则从是也。

彼且何肎以物为事乎!”开始读《德充符》。

先理解这个题⽬。

“德”,究竟是什么,这⾥暂且就认为是“德”;“充”,⾜够的意思;“符”,标记、记号的意思。

合起来讲,《德充符》就是证明“德”存在的⾜够的标记,换句话讲,就是证明“德”存在的⾜够的事实。

明⽩题⽬的意思后,我们就知道,庄⼦接下来要说什么,他⽤很多的事例“标记”或者“证实”“德”的存在。

这对我们理解庄⼦后⾯⽂字很有帮助。

现在说什么是“德”。

庄⼦在前⾯⼤量的⽂字告诉我们“物的本原”和“物的齐⼀”性质后,现在要讲⼈的精神世界该如何反映物的本原和齐⼀这两种性质。

以“⽊”为例,桃⽊、杨⽊、梨⽊等等尽管各不相同,之所以都称为“⽊”,就是它们都“可以燃烧”,那么“可燃性”就是“⽊”的共同属性,这个共同属性是永远存在的,它不会因为⽊烧成灰⽽失去这个特性。

庄子·德充符·人故无情乎

庄子·德充符·人故无情乎

庄⼦·德充符·⼈故⽆情乎古汉语“德充符”三字译为现代汉语,即效法⾃然的硕果是德,其成的核⼼理论是社会进步的法则;古汉语“⼈故⽆情乎”,译为现代汉语,即⼈⽣来即知⾃然法则和知其居住在哪⾥吗?古⽂惠⼦谓庄⼦⽈:“⼈故⽆情乎?”庄⼦⽈:“然”。

惠⼦⽈:“⼈⽽⽆情,何以谓之⼈?”庄⼦⽈:“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惠⼦⽈:“既谓之⼈,恶得⽆情?”庄⼦⽈:“是⾮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情者,⾔⼈之不以好恶内伤其⾝,常因⾃然⽽不益⽣也。

”惠⼦⽈:“不益⽣,何以有其⾝?”庄⼦⽈:“道与之貌,天与之形,⽆以好恶内伤其⾝。

今⼦外乎⼦之神,劳乎⼦之精,倚树⽽吟,据槁梧⽽瞑,天选⼦之形,⼦以坚⽩鸣!”译⽂惠⼦对庄⼦说:“⼈原本是不会⽤⼼的吗?”庄⼦说:“是的”。

惠⼦说:“⼈假若不会⽤⼼,如何能称作⼈?”庄⼦说:“⾃然科学原理予⼈貌,⾃然遗传予⼈形,如何不能称作⼈?”惠⼦说:“既然称作⼈,如何会不会⽤⼼?”庄⼦说:“是,⾮我所说的⽤⼼。

我所说的不会⽤⼼的⼈,是说⼈不能因⼰之好恶⽽更改其⾃⾝,恒道决定⾃然其形,所以我们五官齐全不会多⽣出顺风⽿和千⾥眼出来。

”惠⼦说:“不能需要什么就加点什么吗?为什么⼜有五官四体呢?”庄⼦说:“⾃然规律原理予⼈貌,⾃然遗传予⼈形,并没有凭好恶⽽改变其⾝。

如今你张扬你的神奇发现(⼈故⽆情乎?),既劳神⼜费⼒,累得靠着树喘息,凭案假寐。

⾃然予你形,你却⽤它来胡诌和毫⽆意义的‘坚⽩’之辩这才是真正的不会⽤⼼!”解译所谓⽤⼼今天称其为观察思考,本⽂称其“⽆情乎”,⽂中问得的是⼀层意思回答所说的是另⼀层意思,其是中⽂的⼜⼀特点。

现代⼈都知道所谓⽤⼼是⼀个很⼴泛的词语,但有⼀点是很明确的不变的,即所谓⽤⼼是后天所有的不是先天既来的。

举个极端的例⼦,傻⼦即是“⽆情乎”的⼈,所以⼈亦可以“⽆情乎”。

⾃然取得的不⽤⽤⼼就可以取得,⾃然没有取得的有⼀些就是再⽤⼼也不能取得,如⽣长出⼀幅⽣理上的千⾥眼;⾃然没有取得的有⼀些⽤⼼取得了,往往⼜带来弊端祸患,如新⽣⼉吸氧治病,超过七天以后会造成的双⽬终⾝失明。

珍藏版庄子《德充符》白话译文

珍藏版庄子《德充符》白话译文

珍藏版庄子《德充符》白话译文《德充符》以义名篇。

“德充符”中的德本为得,进而指德行,充为充实,符为符合。

德能充实于内,物能充实于外,从而使内外相符合。

《德充符》主要说明了庄子的道德观,全篇写了王胎、叔山无趾、申徒嘉,支离无赈、瓮大瘪等形体残缺而道德充实的人物,以反映庄子对道德的看法。

通过王贻、叔山无趾、申徒嘉等身残而德全的人,说明形骸并不重要,而德才重要,其关键在于能真正的忘形,忘死,不为外物所累,从而达到遗形骸而取德。

当“无可奈何安之若命”时,反映了庄子的定命论思想。

通过鲁哀公与仲尼的对话,着重说明“德不形”,主张一种不存在的“存在”的观点。

在德不需要、不可认识的观点中也反映了庄子的不可知论。

卫灵公、齐桓公看中了支离无脤和瓮■大瘿而喜欢他们,在于说明二公把德之长放在心上,而形丑是无所谓的,但是还不算是圣人。

圣人是“恶用德”的,一切都不需要,最后是“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无彼此,无死生,任其自然无为的虚无主人,才是庄子希望的境界。

鲁国有被断去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跟他学习的人与孔子相当。

常季问孔子说:“王骆是被断去一只脚的人,跟他学习的人和先生在鲁国对半分。

他站立不施教,他坐着不论理,跟他学习的人空虚而去,充实而归,岂有不说话就能使学生无形之中达到心心相契的吗?这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曰:“先生是圣人,我也落在他的后面而没来得及前往请教。

我将要拜他为师,何况不如我的人呢?何止鲁国一国!我将引导天下的人全去跟他学习。

”常季说:“他是被砍掉一只脚的人,而能高出你,那未,他超出普通的人也太远了,这样的人是怎样运用心智的呢?”孔子说:“死生也就是大事了,他却不会同死生一样变化,即使夭塌地陷,他也不会因这种变化而遗落。

明知无所待而不随物的变化而变化,听命万物的变化而固守万物的道,”常季说。

“这怎么解释呢?”孔子说:“从事物不的同角度观察,肝和胆虽然那么近也象楚国和越国那么远;从事物相同的角度观察,万物都是一样的。

庄子《内篇之德充符》5.7

庄子《内篇之德充符》5.7

庄子《内篇之德充符》5.7<5.7>闉跂支离无赈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瓮㼜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

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斲,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

天鬻者,天食也。

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白话>有一个人叫做闉跂支离无赈(跛脚、驼背、兔唇),前去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很喜欢他,而看到正常人,反而觉得他们的脖子太瘦长了。

另有一个人叫做瓮大瘿(脖子上长了大瘤),前去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很喜欢他,而看到正常人,反而觉得他们的脖子太瘦长了。

所以,只要德行上有过人之处,形体上就会被人遗忘。

人如果不仅忘记容易的形体,还能忘记不容易忘记的德行,那就叫做“真忘”。

因此,圣人有遨游的本事,就会把智力视为祸根,把约法视为胶漆,把取得当作争斗,把技巧当作图利。

圣人不设谋,哪里用得到智力?不散乱,哪里用得胶漆?不丧失,哪里用得到取得?不售货,哪里用得到图利?做到这四者,就是天育。

天育就是由自然来养育。

既然由自然来养育,又哪里用得到人为的手段呢!他有人的形体,而没有人的情感。

有人的形体,所以与人群共处;没有人的情感,所以是非不能影响他。

渺小啊,就是那使他属于人的部分!伟大啊,唯有那使他保全自然的部分。

<解读>苏格拉底有点像庄子笔下形不全而德全之人。

虽然他的外表乏善可陈,但一开口说话,就充满智慧而吸引人跟随他。

庄子的“德”,并非儒家所指的道德仁义之类;当然,他批评儒家时,也会采取儒家的用法。

在道家看来,“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因此万物皆有其德(得也),人也不例外。

因此,人的“德”是指其天生的自然状态而言。

如此看来,人的形体也是自然状态,但是“品头论足”就有问题了,而世人如何可能不启动心念去妄议是非长短呢?因此,“德”就超过形的层次,转到心的状态了。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德充符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德充符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1)。

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

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2)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

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

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

国无宰,寡人传国焉。

闷然而后应,泛若而辞。

寡人丑乎,卒授之国。

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

寡人恤焉(4)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

是何人者也?”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6),皆弃之而走。

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7)资;刖者之屦,无为爱之。

皆无其本矣。

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洋得复使。

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8)。

使日夜无郤(9),而与物为春。

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

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德者,成和之修也。

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出处】本段属《庄子》·德充符【注释】(1)哀骀它:哀骀,丑貌。

它是假托人名。

(2) 望:月满,引申使饱。

(3) 闷然:不在意状。

(4) 恤焉:忧虑的样子。

(5) 豚〔tún〕:小猪。

(6)眴〔shùn〕若:惊慌的样子。

(7)翣〔shà〕:棺材装饰,如扇之类。

(8)兑:道穴,如耳目口鼻之类。

(9)郤:同隙,间。

庄子《内篇之德充符》5.2

庄子《内篇之德充符》5.2

庄子《内篇之德充符》5.2<5.2>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

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

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不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

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白话>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从事物相异的一面去看,身体内肝与胆的分别,也像楚国与越国那么遥远;从事物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是一体。

像王骀这样的人,连耳目适宜何种声色都不知道,只是让心神遨游于全德的境界。

他视万物为一个整体,而看不到任何缺失。

他看待自己失去的那只脚,就像掉在地上的一块泥土。

”常季说:“他只是修养自己,经由智力去把握主导自我的心,再经由主导自我的心去把握普遍相通的常心。

人们为什么都归向他呢?”孔子说:“没有人会用流水来映照自己,而要用止水来映照自己,只有静止能保住一切来照之物。

树木之命得自于地,却唯有松柏独自昂然挺立,在冬夏都一样枝叶长青;人类之命得自于天,却唯有舜独自端正品德,可以作为群伦的表率,幸而他能够端正自己,然后才能端正众生。

能够保全本来天性的,内心就无所畏惧。

勇士但凭自己一个人,也敢大胆闯入千军万马之中。

为了追求名誉而有所成就的人,尚且能够如此,何况是那统合天地,含藏万物,以六骸为木偶,以耳目为假象,打通知与不知,内心又不随生死而变化的人呢?他是随时都可以提升到玄远之境的人,所以人们要跟随他。

他又怎么肯把外物当一回事呢!”<解读>一般人习惯“自其异者视之”,王骀则“自其同者视之”,而这一点,正是体道的重要关键。

德充符(1)

德充符(1)

德充符(1)德充符郭象:德充于内,物应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

释文:此遗形、弃知以德实之验也。

方以智药地炮庄杖曰:篇中重叠出种种败缺不堪者,与孔、老、人主、宰相酬唱,占其上风,皆不得已成其机用,岂好为奇特欺宠万世哉。

王夫之:充者,足于内也,符者,内外合也。

外忘其形,则内之虚白者充可验也。

鲁有兀者释文:李云,刖足曰兀。

王骀,释文:音台。

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释文:若,如也。

常季释文:或云孔子弟子。

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方以智药地炮庄旻曰:嵩少断人臂睦州折人脚,将谓不以诸相见如来耶?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郭注:虚往实归,各自得而足也。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王叔岷:无形,犹忘形。

鬳斋云:无形,无所见。

心成,感之而自化也。

藏云山房主人:外无形迹,内有心传。

陆树芝:形不具而心德成。

释德清:以心相印。

按:成道而忘形。

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

释文:李云,自在众人后,未得往师之。

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林希逸:奚假,岂特。

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郭象:心之全也,遗身形,忘五藏,忽然独往,而天下莫能离,况一国乎!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释文:李云,胜也。

先生。

其与庸释文:与凡庸异也。

亦远矣。

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林希逸:“死生亦大矣”一句,乃庄子中一大条贯。

释氏一大藏经皆从此出,所谓死生事大,如“救头燃”是也(喻危急之义)。

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释文:李云,天地犹不能变己,况生死也。

亦将不与之遗。

林希逸:遗者,落也。

犹前所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齐物论》啮缺问王倪段:“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

钱穆引吴汝纶:遗,疑作“zhen”,有“变”义审乎无假1、林希逸:审者,明也,见之尽也。

无假者,实也。

王敔:一真无假。

宣颖:能知真宰。

2、钱穆:非假之异物,是我之真也。

3、陈鼓应:审,处,无假,无所假借,处于无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内篇·德充符原文及译文作者:庄子及门徒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立不教,坐不议。

虚而往,实而归。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

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

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唯止能止众止。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

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夫保始之徵,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

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

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

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

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

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游于羿之彀中。

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众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寐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

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

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

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

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以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

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

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

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

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

闷然而后应,氾而若辞。

寡人丑乎,卒授之国。

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

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

是何人者也!”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

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

不见己焉尔,不得其类焉尔。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屡,无为爱之。

皆无其本矣。

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

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

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德者,成和之修也。

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

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

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闉跂支离无脣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甕囗(上“央”下“瓦”音ang4)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

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斵,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

天鬻者,天食也。

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鲁国的独脚人王骀,出身王族,所以姓王,倦怠言语,所以名骀。

骀就是怠,倦也。

王骀学养厚积,内心充实,讲学为生。

听过他讲学的已有三千人,同孔子的学生一样多。

王骀为人正直,年轻时犯过法,受刖刑斩一脚,所以独脚。

鲁国有个常季听了王骀讲学,心头不服,去请教孔子,提出疑问说:“那王骀算什么,犯有前科,斩成独脚,公然办讲座,同老师抗衡。

站在讲台上,不教不训,随便聊天。

坐在会厅里,不议不论,偶尔插话。

奇怪的是听讲者都虚心,回去还说收获很大,所谓不靠言传而靠意会,真有那么一会事吗?老师怎样评价王骀这个人呢?”孔子说:“这王老师大智大慧,是个圣人。

我只是来不及看望罢了,早迟我要拜他为师。

至于那些晚生,学养比我还浅,内心比我还空,不去好好听讲,行吗?岂止鲁国读书人,我真想率领天下读书人去听他讲学呢。

”常季说:“一个独脚残废人呀,竟能那样强烈影响老师,当非等闲之辈的了。

果真如此,他又是怎样运用智慧的?”孔子说:“死生问题够大了吧,不会触动他的内心,影响他的行为。

天塌下来,地陷下去,也不会使他有失落感。

他不假借什么等待什么,所以内心安定,不随外物变化。

外物不管怎样变化,小变化双脚变独脚,大变化桑田变沧海,他都不理睬,仍坚守自己的观点。

”常季问:“什么观点哟?”孔子说:“齐物的观点。

人间万物,若用异物的观点看,只见矛盾,本来相附相亲的肝脏与胆囊也会成为相杀相仇的楚国与越国,世界就混乱残缺了;若用齐物的观点看,见到统一,本来相杀相仇的楚国与越国也会成为相附相亲的肝脏和胆囊,世界就和谐圆满了。

他坚守齐物的观点,等同是非,于是看不顺眼的看得顺眼了,看得顺眼的也不必多看;听不入耳的听得入耳了,听得入耳的也不必多听。

看什么不看什么,听什么不听什么,他都无所谓,不存在宜不宜的问题,谁能像他这样,内心就和谐了。

他坚守齐物的观点,混同万物,包括自己躯壳在内;视万物为一体,所以忘怀得失。

某人失去一只脚,正如某地失去一块土,值不得他念念不忘。

谁能像他这样,内心就圆满了。

和谐圆满,他的内心就充实了。

”常季说:“看来他是用理智管束行为,用观点塑造内心。

既经塑造,便失去内心的常态了。

他的内心保持常态,读书人为什么朝他那边跑呢?”孔子说:“村姑无铜镜,梳头照水镜。

看她急步不停,不去溪边照激流,而去池边照静水,自我欣赏一早晨。

只有静止的水,才能使她静止。

只有静止的心,才能使众人静止。

所以读书人朝他那边跑,围着他的讲座,静止下来;不是他叫他们静止下来、而是他们在他那里找到归宿,不再奔波追求了,才静止下来的。

地生树,天生人。

树类唯有松柏,体现自然正气,冬夏常青。

人类唯有尧舜,体现社会正气,感召百姓。

这两位大圣人,不须理智的管束,自有高尚的行为;不须观点的塑造,自有充实的内心。

可以说是有幸,他们不纠自正。

他们自己能正自身,影响百姓都跟着正,全凭精神感召力,不靠国家下命令。

那王老师,不教不训、不议不论,他能感召读书人,是凭厚积的学养,是靠充实的内心。

普遍人的灵魂深处,如果锁藏着原始的冲动,一旦触发,决不怕死。

所以有不怕死的冲锋勇士,独自一人杀入敌阵,成为孤胆英雄。

一个普通人,为了要出名,还得受纪律的管束,受信仰的塑造呢。

除了尧舜这两位大圣人,哪有不须管束和塑造的呢。

至于王老师,他讲学为了感召人,既不存在出名不出名的想法,也不存在怕死不怕死的问题,何必要什么管束塑造呢。

啊,在他看来,天地虽大,只是他的馆舍罢了;万物虽多,只是他的用品罢了,对他而言,肉体不过是灵魂的寄放处,五官不过是肉体的装饰品。

智慧的烛照下,他的学养厚积,形成了统一的理论体系;他的内心充实,忘怀了世俗的生死观念。

说不准哪天,他不想讲学,就会远走高飞,云游世外。

到那时又会有许多人跟他跑,因为他能感召人啊。

他的内心常守静态,哪有兴趣招纳门徒添累赘呀。

”郑国的申徒嘉也是独脚人,年轻时也犯过法,受刖刑斩一脚。

他姓申徒,名嘉,追随老师伯昏瞀人已经十九年了,行学生礼,甚是恭谨。

这位老师原是隐士,废弃本姓本名,自称伯昏瞀人。

昏,幽暗也。

瞀,弱视也。

自称昏瞀,自嘲也。

伯昏瞀人生计困难,设座讲学,找点外快。

申徒嘉侍候老师的起居,每逢老师上课,也坐在下面听。

郑国的政治家子产,姓公孙,官居相爷,权势(火亘)赫,也来听课,伯昏瞀人不认他的相爷官阶,只认他的学生身份;所不给特设雅座,而叫他去与申徒嘉同席邻坐。

子产相爷不愿与一个犯有前科的独脚人同席,但又不得不做出愉快的样子,表示自己谦恭下士,不闹特殊。

本来嘛,他当来嘛,他当相爷以来,政绩斐然名声好,不能不小心爱惜漂亮的羽毛。

下课后,子产离席,申徒嘉也同时离席。

子产出门,申徒嘉与他并肩出门。

子产走,申徒嘉碰巧跟着走。

子产登车,回头说:“我先出门,你就留步;你先出门,我就留步。

这样好吗?”申徒嘉窘住了。

待要解释几句,子产乘车已驰去了。

第二天两人又同席邻坐。

下课后,子产提醒申徒嘉,说:“我先出门,你就留步;你先出门,我就留步。

现在我要出门,你可不可以留留步呢?”不等申徒嘉回答,子产掉开脸说:“你冲撞了执政官,也不避一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