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9戊戌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9戊戌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学问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

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确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8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7分)[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学问可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维新派要求、科举制存在弊端、社会须要方面归纳。

第(2)问从主动作用和局限性方面辩证思索即可。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峻;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须要(社会须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化有主动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意君权。

2021-2022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九)(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的表现是()A.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兴起B.生疏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C.宽敞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生疏到日本的先进,大批学问分子赴日留学答案A解析生疏到落后就要挨打,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呼声。

2.“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脆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假如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怀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慧的,否则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提倡者应是()A.鸦片战斗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甲午战斗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C.辛亥革命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学问分子答案B解析认真阅读材料,材料表明提倡者主见权力来自人民,即民主政治。

中国最早提倡民主政治的是维新派。

3.《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条款是()A.开拓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拓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赐予日本巨额赔款答案C解析19世纪末,随着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根本目的是为本国资本查找投资场所,以资本输出为主。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利用“利益均沾”的原则,一并享受,因而它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

4.中国是一个文章的国家,文章之国,所以你写书也好,你争辩学术也好,传达范围是格外有限的。

但是假如你能写出一篇,一个精确地反映一个时代问题的大文章,那的确是会风行天下,洛阳纸贵。

依次推论,19世纪末能够精确反映中国的时代问题并风行天下的大文章应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孔子改制考》D.《民报·发刊词》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要留意分析材料,依据19世纪末与反映时代问题进行推论,符合题目要求的是C。

5.“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属康梁。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检测(含答案)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检测(含答案)

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检测北师大版选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B.产生了新兴的阶级力量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答案 B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产生、发展了资产阶级力量,而且也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这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

2.“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

……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C.辛亥革命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答案 B解析仔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倡导者主张权力来自人民,即民主政治。

中国最早倡导民主政治的是维新派。

3.万木草堂是19世纪末康有为开办的新式学堂,它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共同点是( )A.都讲授西方的政治思想B.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C.都弘扬中国的传统伦理D.都引导学生研究新式制度答案 B解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培养洋务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的目的是传播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因此,双方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

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C.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D.损害了孔子的威信答案 C解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利器,奠定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5.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主要是指康有为( )A.主张维新变法B.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C.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D.依靠清朝官员支持组织强学会答案 C解析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课后练习: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第二节百日维新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课后练习: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第二节百日维新

第二节百日维新一、选择题1.1897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已势在必行。

这是基于( ) 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B.强学会成立,维新运动准备就绪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2.1898年1月,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A.系统阐发了维新变法的理论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C.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建议D.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3.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 )A.强学会B.保国会C.共进会D.兴中会4.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5.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 )A.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B.设立议院C.制定宪法D.设立外务部6.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法令措施的是( )A.鼓励私人办学B.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C.精简机构,裁汰冗员D.行宪法,大开国会7.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答谢康有为救驾B.挽救民族危亡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D.做一个有为之君8.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①不敢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②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在变法中没有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9.下列对于百日维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10.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 )A.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B.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C.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

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9世纪末西方基督教涌入中国康有为将老子和墨子归到了孔子的麾下将孔学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中国本土文化称为孔教戊戌维新前梁启超也认同康有为将孔子之学称为孔教使孔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康、梁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 整合传统文化使其融入世界文明B. 利用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C. 为“尊孔复古”的逆流营造声势D. 改造中国文化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答案】D【解析】“19世纪末西方基督教涌入中国康有为将老子和墨子归到了孔子的麾下将孔学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中国本土文化称为孔教戊戌维新前梁启超也认同康有为将孔子之学称为孔教使孔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表明康、梁此举的主要意图是改造中国文化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2.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 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梁启超的这一言论反映出()A. “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B. 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C. 他对“西学”思想进行了中国化D. 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答案】C【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民权”“绅权”“学会”等可知梁启超所言民权是依据中国国情而提出的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有一定的区别 C项正确故选C3.中国近代有某一历史人物结合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立宪主义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此人是()A. 洪仁玕B. 曾国藩C. 章炳麟D. 康有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旗号为号召巧妙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4.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慈禧太后接连发布几道上谕命王文韶来京陛见以荣禄暂署直隶总督……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慈禧太后此举()A. 实现了对光绪帝的控制B. 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C. 旨在提高清政府的权威D. 加强了对清廷高官的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可以得出慈禧太后加强了对清廷高官的控制故D正确A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5.高一年级一班举行的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李明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观点中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A. 洋务派主张兴办近代工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B.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 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序幕D.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维新派主张借助光绪的力量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保留封建君主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要求ABC项是正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D6.维新变法时期无锡人裘廷梁创《白话报》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一言以蔽之曰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此举()A. 为推翻清王朝营造社会舆论B. 使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运动C. 有利于扩大维新思想的影响D.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基础【答案】C【解析】维新时期创办的《白话报》认为白话是维新运动的根本强调“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这有利于传播维新思想扩大维新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依托光绪帝的支持不会提出推翻清政府的主张 A项错误使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是“公车上书” B项错误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基础的是新文化运动 D项错误故选C7.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说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这实际上反映了早期维新派()A. 认识到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B. 已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C. 已形成全面赶超西方的自强思想D. 全面否定了传统中国的天朝意识【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冯桂芬认为中国在人尽其才、物尽其利、君臣同心、名实相符方面都不如西方这实际上反映了早期维新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故B正确A为表面认识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D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8.1896年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一文中称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 通过援引《周易》《尚书》和《孟子》等书中的一些片语以此证明中国自古就有类似于议院的制度梁启超这种做法旨在()A.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 推翻清朝君主制度C. 推动维新变法运动D. 传播传统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通过援引《周易》《尚书》和《孟子》等书中的一些片语以此证明中国自古就有类似于议院的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梁启超这种做法旨在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故C项正确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保留君主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朝君主制度故B项错误梁启超这种做法是为了更好地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9.在19世纪末如果我们可以用当时流行的一本有关西学的中文文献的目录来作判断的话那么中国学者的注意力已转向西方政治经验和政治知识以及西方宗教思想等方面了可见当时()A. 开眼看世界开始成为主流B. 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国家C. 学界西学视野发生了变化D. “天朝上国”观念被彻底打破【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19世纪末”“注意力已转向西方政治经验和政治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亡这说明当时维新派不再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C10.严复曾说“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日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严复在此强调()A. 变法是由时势促成的B. 圣人也不能阻挡社会发展C. 世变是由运会造成的D. 严复不能说明变化的规律【答案】A【解析】“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日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表明严复在此强调变法是由时势促成的故A正确B是表面现象排除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在西班牙传播的特点和影响11.(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启蒙运动相比新文化运动有何不同【答案】(1)特点具有公开性具有广泛性影响冲击了宗教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可以公开找到伏尔泰、卢梭、达朗贝、孟德斯鸠、霍布斯、洛克、休谟等人的著作”可归纳出具有公开性根据材料“甚至宫延中的高级官员都阅读法国的启蒙书籍”可归纳出影响广泛影响根据材料“西班牙已普遍产生宗教漠视甚至于不信宗教”可归纳出冲击了宗教观念根据材料“甚至宫延中的高级官员都阅读法国的启蒙书籍”可归纳出促进思想解放【答案】(2)不同反对封建儒学(或反对复辟帝制)主张新道德反对旧文学主张新文学主张将人的独立与民族独立相结合或“希望个人与民族国家一块儿得到拯救”【解析】(2)不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二者的不同可从兴起的背景、反对的目标、主要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12.(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12.(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答案】(1)不同态度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原因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解析】(1)第一问结合材料“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可得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文化的肯定由“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等信息可得出严复回归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化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95年”“1918年” 联系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即可【答案】(2)分析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解析】(2)解题依据“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比当时的主要思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以俄为师” 救亡图存等可得出严复的思想相对保守且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符13.(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 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13.(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解析】(1)康有为实际上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明了效法日本更具有时效性要注意将这种时效性加以概括提炼总结出中国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却直接效法日本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容易回答《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地位即成为成成变法的施政纲领【答案】(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解析】(2)由材料二可知尽管各国政治制度有差异但本质都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而中国“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是效法日本的产物日本则是学习普鲁士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回答局限性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制度本身的局限和是否符合中国国情14.(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的外国租界对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具体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4.(2)材料二、三中康有为和黄藻所持的观点分别是什么?14.(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近代生活方式变革的主要因素【答案】(1)表现建筑交通通信机器及科技运用生活及卫生文明习惯等【解析】(1)根据材料“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车、轮船、公园”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的表现为建筑交通通信机器及科技运用生活及卫生文明习惯等【答案】(2)观点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黄藻所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断发易服【解析】(2)根据材料“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可得出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根据材料“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可得出黄藻所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断发易服【答案】(3)主要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政治变革及政府政策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西方文明及民主思想的影响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等【解析】(3)主要因素从政治、经济、西方文明的影响、思想解放等要素作答。

历史选修1单元测试: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含答案 精品

历史选修1单元测试: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含答案 精品

第九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2.康有为在1888年的《上清帝第一书》中说:“日本崎区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具举,南灭琉球,北辟虾夷,欧洲大国,睨而不敢同。

”康有为如此说的目的在于()A.模仿日本,变法强国B.标榜日本变法的成功C.提醒皇帝防止日本侵略D.模仿日本,对外扩张3.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5.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6.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我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7.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康有为此举意在()A. 树立孔子的权威B. 塑造孔子为改革先师C. 利用宗教反封建D. 借传统权威宣扬变法【答案】D【解析】2.1895—1898年中国约有76个学会组织只要一群知识分子有意就可以成立当时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学会()A. 普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B. 属于资产阶级政党C. 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D. 宣传二民主义思想【答案】C【解析】3.下列改革中就性质而言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商鞅变法B. 大化改新C. 彼得一世改革D. 戊戌变法【答案】D【解析】4.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一些有识之士通过考察和比较发现“方今欧、美、日本各邦图书馆之增设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兴学会、办报刊的同时积极创设“强学书藏”并向社会民众免费开放这体现出“书藏”的重要作用是()A. 保存文化遗产B. 传递科学情报C. 开展社会教育D. 开发智力资源【答案】C【解析】维新派仿效欧、美、日的图书馆创设“强学书藏”并向民众开放结合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可知“书藏”具有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故选C项综上所述可知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BD故选C5.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戊戌变法的重要背景是()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民主思想的传播C. 《马关条约》的签订D. 民族危机深重【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可知反映了日本、英国、俄国、法国对中国的侵略由此可知戊戌变法的重要背景是民族危机深重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你材料均没有体现应排除6.据梁启超记载从强学会被迫解散至戊戌变法的三年中全国自发组织的学会、学堂和报馆达51所范围遍及南中国其中有些学会已具有早期政党的性质有的甚至具有谋取变为地方政权机关的意图学会、学堂和报馆的建立()A. 开启了救亡图存的爱国篇章B. 准备了维新变法的舆论条件C. 加速了百日新政的高潮到来D.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前学会的增多并已具有早期政党性质具有变为政治机关的意图这有利于推动百日维新的到来故C正确救亡图存爱国篇章的开启是以洋务运动为标志排除A维新变法的舆论条件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排除B固戌变法前的舆论内容推动了君主立宪思想的发展而不是民主革命思潮的发展排除D7.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 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C.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D. 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答案】D【解析】“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说明戊戌变法急功近利缺乏政治经验故D正确AB材料未体现排除C是在1900年排除8.以下内容为近代某期《蜀学报》报道的内容节选与此报道直接相关的是()朝廷关于全国举办铁路和矿务的重要批示朝廷关于各地整饬吏治、改革用人制度的重要批示朝廷关于振兴商业、农业、奖励工艺、派员督办沿江商务的重要批示朝廷对正在筹办京师大学堂过程中所遇种种问题阻碍的重要批示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清末新政D. 保路运动【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筹办京师大学堂”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戊戌变法中文教方面的内容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校是京师同文馆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虽然有创办新式学堂但是不是京师大学堂故C项错误保路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维护路权的斗争运动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9.中日甲午战争后“文学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口号一个接一个被提了出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界革命”等接踵而起“文明结婚”、“文明戏”等成为时髦词汇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 “中体西用”的延续B. 维新变法与暴力革命之争C. 中国复兴之路的探讨D. 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体现【答案】C【解析】10.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 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故C项正确A项“务实之风”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改良而非革命故B项错误D项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戊戌变法的宗旨是通过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洋务运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11.(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解析】(1)据材料一中“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可归纳出科举制存在弊端据“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归纳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等【答案】(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解析】(2)据材料一中“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可归纳出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据材料二中“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会试亦如之”可归纳出改革不彻底1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发展民族实业的原因和特点1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历史功绩【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清政府统治内部已危机重重特点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工业主导教育先行以武汉为中心逐渐辐射全省【解析】(1)由材料中“中日甲午战争中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舰’的正确主张辛丑事变中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实业方面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提出‘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的主张另外一件是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他力主广开新学、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得出答案【答案】(2)历史功绩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实业奠定了工业基础力主教育变革推进社会转型顺应时代趋势促进近代潮流【解析】(2)结合所学以及张之洞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从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13.(1)据材料一指出1895~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结合所学加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中命出现的背景13.(2)依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阶段毛泽东思想著作阐述的主要内容13.(3)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答案】(1)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背景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就必须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数轴信息从快速增加的趋势回答第二小问依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革命运动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思考回答【答案】(2)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解析】(2)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归纳回答并根据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作答【答案】(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专制主义传统深厚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解析】(3)依据所学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专制主义传统深厚以及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等思考回答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14.(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答案】理由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要求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施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倡新学抨击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解析】“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要求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施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倡新学抨击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答案】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或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并存)评价将外国优秀文化与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解析】第一小问“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外国优秀文化与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说明()A. 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B. 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C. 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D. 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入【答案】C【解析】由材料“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可知早期维新思想中就有民权成分并非没有宣传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维护封建统治的内容故B项错误由材料“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可知维新派当时并未强调自由、平等之类的启蒙思想说明启蒙思想对维新派的影响十分有限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民主思想此时已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故选C2.康有为在《戊戌奏稿》中称“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并要求皇帝“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 反映出他主张()A. 实行君主立宪制B. 引进西方先进机器C. 变革社会之服饰D. 推翻清王朝统治【答案】C【解析】材料“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令百官易服而朝”体现了康有为变革社会服饰的主张故C正确题干未涉及政治制度故排除A“引进西方先进机器”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B康有为主张变法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故排除D故选C3.严复认为天下大道是相通的例如他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 据此可知严复主张()A. 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开研究B. 主动接受自然进化理论C. 在中国的传统中寻找强国之道D. 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严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蕴含了西方进步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改革的内容这体现了其立足传统文化寻找强国之道 C项正确A项与严复思想主张不符排除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4.高一年级一班举行的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李明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观点中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A. 洋务派主张兴办近代工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B.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 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序幕D.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维新派主张借助光绪的力量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保留封建君主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要求ABC项是正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D5.1898年4月保国会正式成立康有为在保国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大造变法图强的舆论引起了清朝顽固派的警觉和反对清廷御史文悌上折指责康有为等维新派“保国会之宗旨在保中国不保大清”“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于度外” 由此可知()A. 康有为触及了部分统治集团的核心利益B. 维新变法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C. 维新派对清政府的态度与革命派一致D. 当时国人的民族意识亟待觉醒【答案】A【解析】中国是四万万人的中国大清是满洲贵族的朝廷康有为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保大清”还是“保中国”成了当时人们所面临的一个选择这触及了统治集团的核心利益自然引起顽固派官僚的攻击和谩骂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维新变法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项维新派主张对清政府进行改良而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顽固派不能代表国人故排除D项故选A6.19世纪末维新派办报纸、立学会创办新式学堂开展“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革命” 使文化面貌为之一新维新派的文化变革主要旨在()A. 减少维新变法阻力B. 营造社会变革氛围C. 开启国人聪明才智D. 引导全面认识西学【答案】C【解析】“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革命”表明维新派的文化变革主要旨在开启国人聪明才智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7.甲午战后严复谈道:“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所以至于斯极者……六经五子亦皆责有难辞六经五子以君子而束缚天下后世其用意虽有公私之分而崇尚我法劫持天下,使天下必从己而无或敢为异同者则均也因其劫持……而是非淆廉耻丧天下之弊乃至不可复振也”材料反映了严复()A. 对“中体西用”的继承B. 借经学宣传维新变法C. 极力推崇儒家伦理道德D. 反对传统的教化学术【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所以至于斯极者……六经五子亦皆责有难辞”表明严复认为中国的落后且不断被侵略的现状与传统教化密切相关因此严复对传统的教化学术持否定态度故D项正确 C项错误A B项易错在由题干中“后世其用意虽有公私之分而崇尚我法劫持天下使天下必从己而无或敢为异同者则均也”分析得出结论实则是没有认识到严复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而“中体西用”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借经学宣传维新变法属于康有为的思想特征故选D8.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是指古文经学“新”是王莽的国号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 康有为的观点()A. 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B. 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C. 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D. 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康有为认为新学是伪经旨在为变法制造舆论体现了学术为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这一做法不是为了学术上的考证辨伪排除A项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历史实际排除B项动摇儒学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 D项说法错误故选C9.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写道“设报达聪……宜令直省要郡各开报馆州县乡镇亦令续开……至外国新报能言国政今日要事在知敌情通使各国著名佳报咸宜购取……俾百僚咸通悉敌情皇上可周知四海”康有为的这一言论旨在()A. 推动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B. 营造变法图存的社会舆论C. 提高基层民众的文化素养D. 摧毁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在地方广建报馆效法西报以帮助君臣“通悉敌情”“周知四海” 旨在为变法图存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故B项正确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自上而下的变革故A项错误“提高基层民众的文化素养”并非康有为上书的主旨所在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儒家纲常伦理” 故D项错误故选B10.“谁识书生能救国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话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A.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C.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D.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答案】C【解析】A从材料中的救国和康梁可以肯定这一次思想运动是指维新变法运动《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是19世纪40年代的事情与维新变法运动时代不符故排除B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是19世纪5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是19世纪90年代的活动二者时代不同故排除C甲午战争失败是1895年甲午战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改革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他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广泛宣传西方君主立宪思想传播救亡理论大大解放了民众的思想故正确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时间是1905年与材料时代不符故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1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答案】(1)不同态度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原因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解析】(1)第一问结合材料“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可得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文化的肯定由“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等信息可得出严复回归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化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95年”“1918年” 联系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即可【答案】(2)分析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解析】(2)解题依据“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比当时的主要思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以俄为师” 救亡图存等可得出严复的思想相对保守且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符12.(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的外国租界对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具体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2.(2)材料二、三中康有为和黄藻所持的观点分别是什么?12.(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近代生活方式变革的主要因素【答案】(1)表现建筑交通通信机器及科技运用生活及卫生文明习惯等【解析】(1)根据材料“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车、轮船、公园”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的表现为建筑交通通信机器及科技运用生活及卫生文明习惯等【答案】(2)观点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黄藻所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断发易服【解析】(2)根据材料“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可得出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根据材料“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可得出黄藻所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断发易服【答案】(3)主要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政治变革及政府政策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西方文明及民主思想的影响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等【解析】(3)主要因素从政治、经济、西方文明的影响、思想解放等要素作答1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及“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的原因13.(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13.(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答案】(1)原因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封建王朝通过考试(科举制或察举制)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正统(儒学)经典【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性格的出现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关系密切材料一主要体现了宗法制和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可从科举考试的影响与科举考试的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2)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经济因素产生西学东渐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具有理由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洋务派主张在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解析】(2)依据材料可知“过渡人”即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一类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际国内因素两方面入手结合政治、经济、思想因素进行分析依据洋务派“西学为用”的主张可得出洋务派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答案】(3)反应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 排斥西方文明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 否定传统文化认识从原因上看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从特征上看由保守逐渐转向开放从影响上看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解析】(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义和团运动有关依据材料“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新文化运动有关学生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原因、特征、影响等方面谈认识如工业文明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等14.(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 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14.(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解析】(1)康有为实际上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明了效法日本更具有时效性要注意将这种时效性加以概括提炼总结出中国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却直接效法日本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容易回答《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地位即成为成成变法的施政纲领【答案】(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解析】(2)由材料二可知尽管各国政治制度有差异但本质都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而中国“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是效法日本的产物日本则是学习普鲁士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回答局限性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制度本身的局限和是否符合中国国情。

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一学案与检测:9.3戊戌变法的失败Word版含解析

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一学案与检测:9.3戊戌变法的失败Word版含解析

学案3戊戌变法的失败[课程标准]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与戊戌政变1.新旧势力的交锋(1)旧势力:①攻击保国会,成立“非保国会”与之对抗。

②慈禧太后发布三道谕旨,孤立光绪帝,破坏变法。

③制造舆论,毁谤康有为。

④对新政上谕,顽固派官员公然抵制,有令不行。

(2)新势力:①光绪帝招揽和擢用新人。

②惩办打击抵制和破坏新政的顽固守旧官员。

2.戊戌政变(1)导火线: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

(2)政变: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②“戊戌六君子”在北京遇害。

③新政宣告失败。

[重点精讲]维新派在形势危急之际拉拢袁世凯,游说西方列强以寻求支持,这说明了什么?(1)首先反映了维新派自身力量薄弱,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反映了维新派并未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所以导致对袁世凯的盲目信任和对西方列强对华态度的错误判断。

(3)反映了维新派未能认识到群众力量的强大,不敢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从根本上说,维新派挽救危机的做法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深度点拨]戊戌变法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另外,戊戌变法的过程同时夹杂着帝党和后党之间的权力争夺。

因此,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绝对不会允许以光绪帝为代表的帝党在改革中势力膨胀。

因此,戊戌政变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深化探究探究点1新旧势力的交锋材料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

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

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有为和梁启超;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课后练习: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第三节戊戌变法的失败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课后练习: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第三节戊戌变法的失败

第三节戊戌变法的失败一、选择题1.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 )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B.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C.将人事任免权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D.指使袁世凯出卖维新派2.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

材料表明( )A.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B.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反对C.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D.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3.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

”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4.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B.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斗争C.清统治集团中帝党和后党的斗争D.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斗争5.戊戌变法时期,英日等国曾暗中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其目的是( )A.帮助维新派抵制顽固势力B.希望中国变法早日成功C.帮助中国抵制俄国侵略势力D.与俄国争夺在华权益6.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7.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A.变法有群众基础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变法表现了维新派勇于献身的精神8.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高中历史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小结与测评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小结与测评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1

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主题时空线索串联][自我填充]A.民族危机B.民族资本主义C.维新思想D.公车上书E.定国是诏F.戊戌政变G.思想启蒙[主题发展历程纵览]主题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即时演练]1.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

”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B[A、C、D三项均是从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的角度上分析的。

B项在题干缺乏必要信息支持,另外与历史事实不符。

]主题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1.社会背景日本: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反动势力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3.具体措施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1898年光绪帝收到《法兰西革命记》一书该书既肆意渲染法国大革命的恐怖又指出“虽无道已甚而时事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盖大地万千年之政变未有宏巨若兹者” 该书()A. 仇视民权因而顽固保守B. 因宣扬革命而遭到禁绝C. 意在敦促朝廷变法图强D. 意在尽快结束中法战争【答案】C【解析】1898年处于维新变法时期该书一方面试图让光绪帝认识到革命的恐怖另一方名又强调“民风”即民众的力量综上故排除ABD2.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一次反思”首先付诸政治实践的是()A. 维新变法运动B. 洋务运动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答案】B【解析】回答本题需注意题中“付诸政治实践”开始的时间根据所学应指洋务派兴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军事和近代科学技术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洋务运动期间第二阶段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时间 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到20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第三阶段学习西方启蒙思想及文化时间 1915年后的新文化运动3.晚清官员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对这段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 披露了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B. 变法触动了广大中下层市民的利益C. 变法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D. 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答案】D【解析】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A错误戊戌变法主要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故B错误材料只是表明戊戌变法裁汰冗官冗员的措施增加了维新变法的阻力不能体现变法阻力主要来自冗官故C错误材料“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裁汰冗官冗员的措施增加了维新变法的阻力阻碍了变法的推进故D符合题意故选D4.1899年梁启超提出“欲国家之独立不可不谋增进国民之识力欲增进国民之识力不可不谋转变国民之思想”下列属于戊戌变法的措施并在日后发挥此作用的是A. 编译《四洲志》B. 首次派遣留学生C.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D. 京师设立大学堂【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京师大学堂设立于戊戌变法期间成为北京大学的前身后来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运动的中心阵地故选D 《四洲志》是林则徐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便已的排除A 洋务运动中就出现了派遣留学生的行为排除B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没有实行成功该措施被废除直到清末新政期间科举制才被废除排除C.5.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 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故C项正确A项“务实之风”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改良而非革命故B项错误D项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戊戌变法的宗旨是通过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洋务运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故选C6.如图报纸创办于1897年11月其第一号宣称“中国人要想发奋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究外洋情势、天下大势要想讲究外洋情势、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该报()A. 表明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特产B. 宣扬了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 具有开启民智和救亡图存的作用D. 说明向西方学习成为各界的共识【答案】C【解析】“中国人要想发奋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究外洋情势、天下大势要想讲究外洋情势、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表明号召向西方学习而这有利于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故C正确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故A错误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各界……共识”材料体现不出排除故选C7.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 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C.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D. 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答案】D【解析】材料中讲到戊戌变法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对社会进行了多方面全方位的改革全然不顾社会的接受能力说明维新人士罔顾实际缺乏政治经验故D正确此时资产阶级力量并不强大 A排除“社会基础”“帝国主义”与材料无关 BC排除故选D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戊戌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A. 倡导变法开始向西方学习强国御侮之道B.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经济近代化的序幕C. 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D.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故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 故排除B项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故排除D项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故排除故选C9.梁启超主张用“趣味”培养国民的审美鉴赏力和感受力提升“新民”精神内涵需求的同时并将有“趣昧”的生活态度作为信仰梁启超的主张()A. 是根治国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B. 全面嫁接了西方社会的人生观C. 旨在提升国人审美视角和能力D. 体现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提升“新民”精神内涵需求的同时并将有“趣昧”的生活态度作为信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的趣味的生活态度有利于振奋国民精神有利于开启民智从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推动民族救亡图存运动这说明梁启超的趣味生活态度体现了就玩和启蒙的双重特征故D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的趣味生活态度有利于开启民智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是当时根治国家问题的方法排除A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梁启超主张的趣味生活态度有利于开启民智有利于启蒙没有体现全面嫁接了西方社会的人生观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的趣味的生活态度有利于提升国人审美视角和能力但最终目的是为推动救亡图存运动而不是提升国人审美视角和能排除C10.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 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梁启超的言论可以反映出()A. “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B. 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C.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学”D. 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答案】C【解析】“绅”不仅仅指的是当时的资产阶级主要指的是有识之士故排除A材料中并未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故排除B通过材料“‘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 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可以看出梁启超是借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C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维新派与下层民众的支持故D排除故选C11.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A.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B.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C.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D.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维新派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其主张君主立宪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故答案为A项B项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已经开始排除C项该项属于“实践” 不属于“解放作用” 排除D项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救国必须另寻他路而且接下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继承改良道路” 排除故选A12.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A. 变法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B. 变法采取的是改良的形式C. 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 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答案】C【解析】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C13.颜柄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反映了A. 戊成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B. 戊成变法提倡实行君主立宪制C. 戊成变法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D. 戊戌变法因为戊戌政变而失败【答案】A【解析】根据“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可得出其强调变法在思想方面的作用变法失败了但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A项正确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中国现代化的进步是洋务运动排除C.14.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A. 光绪帝没有实权B. 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C. 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答案】C【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各省官员或是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或因担心顽固派的反对而损害自身利益因而大都反对变法维新反映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故选C15.维新变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①王韬②严复③薛福成④郑观应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16.康有为在早期与郑观应等人观点类似曾强调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商战的必要性主张“以商立国” 但到戊戌变法时他改变了这一主张提出“定为工国”的设想这一变化反映了()A.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B.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C. 早期维新思想的变更D. “西学东渐”的纵深发展【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因此康有为改变了早期维新派主张商战的思想提出“定为工国”的设想故A项正确B项不是康有为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经济思想的转变不是早期维新思想的变更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主张因此无法体现“西学东渐”的纵深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A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7.1902年梁启超在《国之旧史》中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记忆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历史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梁启超先生认为历史学习与治史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弘扬民族传统铸魂立德梁启超所言发生的背景正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危机当时摆在国民面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救亡图存求得民族独立与自强为此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努力在进行抗争与探索自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外来侵略与自身面临曲折时以国家大义为重不计个人荣辱显示了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尽管有认识的局限但无畏地反抗侵略者的爱国斗争使当时的官员亦采取赞同认可态度让西方人认识到自身的非正义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民族意识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则走上用革命手段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发展之路显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与自强正是在中国人的努力中不断迈进当今在中华民族复兴路上作为青年学子更要学习了解历史对历史充满温情与敬意更需要民族认同与自豪感更需要以国家、民族为重【解析】本题根据材料中相关人物的记载可以从四个角度来分析①认识治史、学史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历史功能②结合时代背景对梁启超的认识进行论述、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和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的角度论述、从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努力的角度论述③结合材料中各阶层挽救危局的努力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结合林则徐的主要成就从睁眼看世界等角度论述、结合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的影响、从激发民族情感的角度论述结合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从对推动中国社会进程的角度论述④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阐述时要做到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希腊神话后来得以发扬光大的原因18.(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诸神”与希腊“诸神”的不同之处概括说明中国古典神话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内涵【答案】(1)原因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人性化较强与人文主义相适应西方中世纪人文精神饱受压抑文艺复兴运动需要借助希腊神话弘扬人的个性表达反封建思想【解析】(1)根据材料一“多数在外形上无异于人类他们既需要膳食、休息也有虚荣心、嫉妒心”等信息可得出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人性化较强与人文主义相适应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西方中世纪人文精神饱受压抑根据材料一“其中的美神阿佛洛狄忒成为彼特拉克笔下美丽的劳拉而爱神厄洛斯的世界则是《十日谈》抒情笔意所在” 结合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可得出文艺复兴运动需要借助希腊神话弘扬人的个性表达反封建思想【答案】(2)不同与农业文明有密切联系具有异于常人的道德内涵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推崇仁爱注重道德重视主观人格力量自我节制【解析】(2)第一小问的不同据材料二“中国古典神话中的诸神多数是将与农业有关的动植物拟人化” 结合希腊注重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可得出中国古典神话与农业文明有密切联系据材料一“也有虚荣心、嫉妒心个性张扬放纵原欲” 材料二“是世俗道德的楷模” 可得出中国“诸神”具有异于常人的道德第二小问的内涵据材料二“大禹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后稷教人栽种五谷天下得利” 可得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结合中国古典神话蕴含的仁爱思想可得出推崇仁爱根据材料二“是世俗道德的楷模” 可得出注重道德据材料二“身上彰显了凡人无法企及的自制力” 可得出重视主观人格力量自我节制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如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19.(2)根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学的传播维新思想的发展.【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外部因素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内部因素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加以概括.【答案】(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解析】(2)”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币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稣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20.(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材料一、二对这一举措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有何共同看法?20.(2)材料二中关于变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关于政治改革的借鉴价值【答案】举措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意义提供了官民参与政治的可能性人们获得一定的政治言论自由激发了爱国热情共同看法上书者缺乏政治实践上书言论不切合实际【解析】第一小问”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鼓励官民上书言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供了官民参与政治的可能性人们获得一定的政治言论自由激发了爱国热情第三小问”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臣愿我皇上于广开言路之下必持一安危缓急之定见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上书者缺乏政治实践上书言论不切合实际【答案】主要观点变法须依据时局轻重缓急变法要求实为先以练兵造械急务变法缺乏有用人才借鉴价值改革要有兼具政治经验和改革能力的人才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解析】第一小问”时安则局缓时危则局急而中外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以练兵造械为至急之图”“颇怀有君无臣之忧”变法须依据时局轻重缓急变法要求实为先以练兵造械急务变法缺乏有用人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要有兼具政治经验和改革能力的人才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

历史选修1学案: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含答案

历史选修1学案: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含答案

第4课戊戌政变问题导学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材料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材料三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怨声载道.(1)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材料四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2)材料四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完整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1)爱国性: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2)进步性: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启蒙性: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

2.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4章末总结
一、关于百日维新得以推行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走向殖民地的空前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就为百日维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百日维新的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这是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

5.爱国官员的推动: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除了康有为等先进知识分子以外,许多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甚至像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6.光绪皇帝为了维护统治,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定变法。

二、全面认识戊戌变法
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3.从戊戌变法运动的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
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1.审材料信息:由材料一中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说明了戊戌变法严重地脱离群众;材料反映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力图变法图强,摆脱民族危机,但是由于维新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结果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2.审题意要求: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反映的问题;第(2)问结合教材有关戊戌变法的知识,指出“皇帝的方向”的含义,并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3.回扣教材:戊戌变法的结果及其评价。

(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

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