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研究(无个人信息)

合集下载

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

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

经济众说党政干部论坛26梁来成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

产业生态化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节能减排、提质增效为主要目标,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流通和消费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生态产业化着力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变,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 蕴含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推动“两化”融合发展,两化对打造荆楚先行区建设的强劲“绿色引擎”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湖北省不断开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发挥绿色资源优势,使绿水青山“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相得益彰。

当前,将被动式保护升级为绿色创新发展,持续增加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是湖北加快先行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在流域综合治理中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湖北省河湖水系众多,全省水资源总量1188.82亿立方米。

“三江千湖”的生态资源禀赋是滋养生命的源泉,给湖北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也构成了“两化”融合发展的基础。

“两化”融合发展需以流域综合治理为重要抓手,统筹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

一是推动水环境净化与修复,让清水舞动奔腾旋律,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是鼓励各流域评估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强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统筹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搭建流域上中下游产业链支持体系,构建流域共生协作、良性循环和相互渗透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是科学规划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体系和奖补机制,加大“两化”融合突破创新的支持力度。

四是在小流域治理中,探索“村+村、村+镇、村+企、村+校”的主体协同路径,形成涵盖高效农业、集散服务旅游、绿色智慧物流、特色融合文创、休闲养生康养和绿色制造等流域生态产业的组织化联合。

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论文报告:一、引言二、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三、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五、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探讨六、结论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

生态环境的恶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难题,高污染、低效能、能源短缺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因素。

因此,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成为了当今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工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

但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固废等大量排放和污染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该如何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可以大幅度降低废排放量。

另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用能的节约、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等措施,可以使得工业发展更加环保。

二、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城市化进程虽然带来了很多好处,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但也同时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以土地开发为例,大量的城市用地需要从自然环境中抽取出来,此种行为会破坏原生态系统,影响城市建设的生态和景观;同时大量的人类活动会带来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应优先考虑以资源节约为主,建设绿色、环保型城市。

例如,优化城市的布局、节约城市用地、提高节能减排等。

三、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现代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受限于灵活性和创新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需要。

现在,社会需求急迫要求企业转向更为生态的经济模式。

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为了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优质的生态环境,要进行有计划、有规划的生态保护,为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探讨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保持平衡,使得人类在一定水平上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产生更多富有活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22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数字经济技能培训专题》课后测验题及答案

2022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数字经济技能培训专题》课后测验题及答案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专题》课后测验题及答案1.2022年,全球IT支出预计将达到4.5万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

A3.8%B4.6%C5.1%D6.4%正确答案:C2.软件是数字经济的基础,是()建设的关键支撑。

A文化强国B科技强国C制造强国D网络强国E数字中国正确答案:CDE3.关于大数据中心服务的主要特征,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大型化B虚拟化— 1 —C综合化D资源化正确答案:D4.大数据已跨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规模性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应用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正确5.我国已建设()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A5B6C7D8正确答案:D6.2021年,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相互渗透,向一体化软件平台的新体系演变,产业模式则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A以学院为中心B以服务为中心C以技术为中心D以硬件为中心— 2 —正确答案:B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夯实“四大基础”的具体内容。

A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B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能力C推动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D构建面向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正确答案:D8.路由器属于数据中心产业链结构的()。

A上游B中游C下游D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A9.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呈现“龙头领先、中小微跟进”的趋势。

正确答案:正确10.在“十四五”规划中,“大数据”出现过()次。

A10— 3 —B20C43D53正确答案:C11.为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导向、做大做强产业本身为()、以强化产业支撑为保障的路径设计。

A标准B核心C路线D内容正确答案:B12.我国大数据行业发展现状表现在哪些方面?A我国数据中心的市场规模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增速远超全球的平均水平B我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逐年攀升,近三年电能使用效率PUE明显改善C全国数据中心地域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集中于一线发达地区以及周边D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收入提高— 4 —E数据中心市场仍以基础电信运营商为主,第三方的服务商和云厂商的占比不高正确答案:ABCE13.“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取得了重要突破,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工业化发展下的生态问题研究

工业化发展下的生态问题研究

工业化发展下的生态问题研究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需求,工业化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工业化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工业化发展下的生态问题,希望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一、工业化带来的生态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一些生态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例如:1. 大气污染: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和尾气,成为城市和工业区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

这些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硫化物、氯气、氨气、氮气等。

2. 土壤污染:工业废水、废渣、化肥、农药、垃圾等物质的排放和渗漏,已经导致土壤污染。

这些有害物质对土壤、水体和生物的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危害了生态平衡。

3. 水体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和畜牧业废水等排放,向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输入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水质下降、水生生物死亡、饮用水水源减少等问题。

二、工业化发展下的生态问题研究为解决工业化发展下的生态问题,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1. 降低污染创建绿色工业为降低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工业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技术改进、能源利用和废物综合利用等措施,降低污染产生,减少养殖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推进工业污染物错位排放等措施,序幕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

此外,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对环保产业等支撑产业的支持,促进工业对环境的友好程度提高,也是降低污染创建绿色工业的重要手段。

2.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治理生态环境监管是保障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环保投入,强化环境监察和管理,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严格执法监管,加大环保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

企业要增强环保意识,发挥自我约束和管理作用,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工业生态化的转变。

公众要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筑牢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基础。

3. 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推进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向,是推动工业化和生态环保相协调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3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部直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10月12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机遇期。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层次,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国两化融合顶层设计逐步加强,整体意识日益提高,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文件,两化融合内涵思路不断丰富和创新,覆盖国家、行业、地区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二是两化融合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

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1.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5.4%,制造企业在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
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其内涵和作用机理如下:
1.工业化:是指经济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工业化可以提高
劳动生产率和物质生产率,促进技术革新和流通资本的增加。

同时也能够
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2.信息化:是指信息科技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日益普及和应用
的过程。

信息化能够提升生产、管理和服务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人们的生
活方式的变革,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3.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

城镇化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和
就业机会增加,同时也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税收和资源,促进社会
和经济发展。

4.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向现代化方
向发展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能够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也
能够促进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

同步发展不仅是解决经济中的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
展基本要求。

因此,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
展正成为解决当前一系列问题的主要途径。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
立起相互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3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部直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10月12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机遇期。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层次,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国两化融合顶层设计逐步加强,整体意识日益提高,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文件,两化融合内涵思路不断丰富和创新,覆盖国家、行业、地区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二是两化融合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

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1.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5.4%,制造企业在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联性研究

生态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联性研究

生态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联性研究近年来,生态环境变化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增长。

然而,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领域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并初步探讨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生态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竭,给许多行业带来了限制和困扰。

例如,大气污染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迫使一些企业停产限产,直接影响了其经济效益。

同样地,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使得农业和水产业面临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市场需求的下降。

因此,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经济发展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放松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排放污染物、非法开采等行为屡禁不止。

这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经济发展需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兼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生态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并非一味的对立和矛盾。

事实上,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和融合的机会。

一方面,经济发展为环境治理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高效环保产品和技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和可持续的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生产条件和市场机会。

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保护自然风景和生态环境,发展了旅游业,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为了有效平衡生态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势在必行。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通过加大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和惩罚力度,促使其改善生产过程和环境管理,避免环境破坏。

其次,企业需积极推动绿色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浪费。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转型已成为各国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其工业绿色转型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全球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现状、挑战与策略,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工业绿色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传统工业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主要政策和实践,包括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中国工业绿色转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技术瓶颈、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

为了推动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深入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建议。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和推广绿色技术和产品,提高工业的绿色化水平。

完善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引导企业绿色生产。

再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工业绿色转型提供法律保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现状和问题,也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未来,随着全球绿色转型的加速推进,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研究和实践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国工业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国家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工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工业在绿色转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政府在政策层面为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环保法规、政策和标准,中国政府推动工业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绿色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中国工业在绿色转型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一些传统工业领域,如钢铁、化工、造纸等,通过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实现了污染物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中国式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融合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融合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融合研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因此,中国必须寻找一种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有效保护环境的路径。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包括改善环境法律法规、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以及加强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努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融合,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和建议。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融合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和依法治国的原则。

政府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并确保其执行。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清洁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管,确保企业和个人遵守相关环境法规。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融合也需要全社会参与。

公众的环保意识需要不断提高,人们应该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融合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可以帮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例如,开发清洁能源技术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另外,开发高效能源利用技术也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融合还需要国际合作。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共同应对。

中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制定环境保护的策略和行动计划。

同时,中国也可以从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借鉴,加快解决环境问题的步伐。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融合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任务。

政府、公众、科技和国际合作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中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并保护好自己的环境。

这既是对当前中国的发展要求,也是对未来子孙后代的责任。

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式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融合一定可以实现。

浅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刘绍武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15期刘绍武(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所浙江杭州 310007)摘要:本文阐述了两化融合的相关知识和两化融合的现状,并提出了两化融合发展的几个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246-01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作出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重大决策。

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要求。

在资源和能源匮乏,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化正面临着高新技术产业少、科技价值增值链低等一系列问题。

而且如今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日俱增,处于兴盛顶端的新技术正推动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未来站稳脚跟并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响应发展需求,融入信息技术的推广语与应用。

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1 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

从发展历史方面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

也就是说工业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产生了信息化,可以说没有工业化也就没有信息化,而没有信息化,工业化也得不到快速的推进。

但是,要注意到,信息化绝对不是工业化的附属品,当工作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信息化,与此同时,信息化也在推动者工业化不断前进,提高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作用。

从作用形式上来说,工业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发展和延伸。

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同发展研究

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同发展研究

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同发展研究杜俊平【摘要】“Five Modernizations” refers to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new industrialization , urbanization , Informatization , greening. After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mechanism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 “Five Modernization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VAR model which studi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Five Modernizations”, the paper discovers that in the short run “Five Modernizations” mutually interac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and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various size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Five Modernizations”development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one Modernizations”development on the whole. In the long run, “Five modernizations” shows positive interaction t rend each other.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the “Five Modernizations”should be harmoniously developed.%“五化”是指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研究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研究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这种融合发展是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它的出现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概念工业化是指使用大规模机器设备、专门化的工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来生产商品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现象。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是指在工业化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采用信息化手段,对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变革。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是指在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工业与信息化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共同推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的机遇1.新产业的涌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很多新的产业,如信息技术、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

新的产业不仅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就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这些新的产业在不断创新,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也带来了新的可能。

2.市场的扩大信息化催生出无数的新产品、新服务,极大地扩大了市场需求。

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变得更加便捷,产品消费的群体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创新的投入更加高效,市场的发展更加具有前瞻性。

3.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中,生产流程得以优化,生产效率也随之提升。

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信息的跨界整合和智能化应用,都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同时,协同效应和资源整合效应的实现,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潜力。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的挑战1.人才缺口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需要高端的人才进行支撑,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但是,当前社会上,人才的供给明显滞后于需求,人才缺口已成为当前发展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2.安全问题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并不总是安全的,技术的进步也为非法分子提供了犯罪的机会。

中国两化融合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两化融合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两化融合十年回顾与展望持续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长期战略部署,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

近十年来,经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探索,我国对两化融合的认识不断深化,政策环境日臻完善,发展路径日渐清晰,在理论、方法和工具等方面不断创新与突破。

在两化融合引领下,信息技术与产业正全面融合渗透,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组织变革、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变,使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绩效产出等产生显著变化。

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仍然面临问题与瓶颈,通过全面深入回顾我国两化融合近十年的发展脉络,盘点我国两化融合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有助于社会各界厘清思路,形成共识,在新时代两化融合新目标、新内容、新要求的指引下,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一我国两化融合发展背景与十年历程(一)发展背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及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正在加速重构世界经济版图,全球经济正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人类社会已进入工业经济转向数字经济的变轨发展期。

国际社会围绕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在结合自身优势加强战略总体布局和理论方法创新。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均聚焦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智能化变革,引导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跃升,并不断加强对高端产业的再调整、再布局。

发展中国家则致力于抓住从工业化向信息化变轨发展的重大机遇,努力实现“换道超车”。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亟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能力,围绕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转向新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

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梯度发展格局不同,我国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基础上开始推进信息化的,由此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中国工业化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中国工业化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中国工业化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也越来越突出。

工业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极大,如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及产生大量垃圾等,这些都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工业化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1. 工业化进程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近年来,大气污染一直是全国各地关注的重点。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得废气排放量增加,其中大部分是工业企业的固体废弃物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例如患呼吸道疾病的几率明显增加。

解决方案:国家应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排放。

同时,政府应该更严格地执行环境保护法规,追责违法企业,让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步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2. 工业化进程对水环境的污染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而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也不断恶化。

工业企业大量排放废水,造成水质污染,高浓度的污染物含量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解决方案: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切实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确保企业的排放达标。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水环境保护,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

3. 工业化进程对土壤污染的影响中国目前已经发生了许多地方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

经过调查发现,其中不少是与工业化进程有关。

工业企业的排放不仅对空气和水质造成污染,也直接影响着土地的肥力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此外,还有部分工业企业随意倾倒废物,导致污染物渗入土壤。

解决方案: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工业企业环境监控体系,加强对工业废弃物的规范管理。

企业应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并加强公司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向社会宣传企业环保成果。

4. 工业化进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许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开发和建筑等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大量采矿、开发和建筑工程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危害。

工信部规〔2021〕182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工信部规〔2021〕182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目录一、发展形势 (1)二、总体要求 (4)(一)指导思想 (4)(二)基本原则 (4)(三)发展目标 (5)三、主要任务 (6)(一)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6)(二)推进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 (8)(三)筑牢融合发展新基础 (11)(四)激发企业主体新活力 (13)(五)培育跨界融合新生态 (15)四、重点工程 (18)(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18)(二)两化融合标准引领行动 (19)(三)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工程 (20)(四)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行动 (20)(五)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行动 (23)五、保障措施 (23)(一)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23)(二)加大财税资金支持 (24)(三)加快人才队伍培养 (24)(四)优化融合发展环境 (24)(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24)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两个历史进程的交汇与创新,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是新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数字经济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扣合点。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既是发展过程也是发展目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既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也拉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

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两化深度融合顺应这一趋势,正在全面加速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企业形态、生产方式、业务模式和就业方式根本性变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持续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十三五”期间,通过政策制定、标准推广、工程实施、试点示范等系列举措,两化深度融合既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也带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系统创新和蓬勃发展。

工业化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绿色发展路径

工业化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绿色发展路径

工业化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绿色发展路径工业化是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然而,与此同时,工业化也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工业化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绿色发展的路径。

一、工业化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1.1 空气污染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化石燃料被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积累,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同时,工业废气中的硫化物、氮化物等也会形成大气污染物,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健康隐患。

1.2 水资源污染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

这些废水中含有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并影响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1.3 土壤退化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化学品被使用,如农药、化肥等。

这些化学品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和退化,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减少了土壤生产能力。

1.4 生物多样性减少工业化加速了土地的城市化进程,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工业化也引起了环境片面开发,破坏了很多珍稀动植物的生态环境。

二、绿色发展路径2.1 促进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一种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强调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2 加强环境监管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建立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排放限值,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惩罚,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2.3 推广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2.4 加强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保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

结语工业化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绿色发展的路径来解决这些问题。

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工业化历程中的生态问题探究

中国工业化历程中的生态问题探究

中国工业化历程中的生态问题探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生态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探究中国工业化历程中的生态问题。

历史中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国内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本着跟随苏联的步伐,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战火纷飞和经济落后的时期,工业化进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夜。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工业化迎来了一个飞速的发展时期。

各大重点产业如能源、钢铁、建材、化工和机械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工业化崛起的支柱。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问题也开始逐渐加剧。

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得环境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一些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森林砍伐等,开始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其中,空气污染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据统计,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40%,而燃烧煤炭所产生的污染物也成为了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水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使得多个地区的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历程虽然充满了挑战,但是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未来,中国的环保工作仍然需要继续跟进和加强。

首先,要加强政策引领。

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和补助,引导企业改善生产工艺和技术,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健康、可持续。

其次,要鼓励科技创新。

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现有生态问题。

加强技术人才培养、鼓励民间投资以及与国际合作,都是中国生态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

最后,是要加强公众意识教育。

生态学融合发展

生态学融合发展

生态学融合发展
生态学融合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中,将生态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其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生态学融合发展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生态学融合发展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企业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各方应该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学融合发展的实现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我们应该推广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次,我们应该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平衡。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学融合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推广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环保教育,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研究摘要: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与物质文明,但也导致了环境危机与能源危机。

工业化与生态化的融合能很好地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指出了传统工业化的弊病,提出了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内涵,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的不容乐观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措施,以实现我国工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业化;生态化;融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Ecologization in ChinaAbstrac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rought about tremendous wealth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for the mankind, whilst led to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the energy crisi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logization can primely coordinate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industrial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interpret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no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logization, furthermore obtained the integration situation that was not optimistic.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in our country for a long time, we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logization.Key words:industrialization; ecologization; integration; Marxist view of na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我国,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的概念是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上正式提出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党中央两次最重要报告对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都与生态化的要求协调一致,强调了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建设低污染低消耗的现代生态化工业。

1 传统工业化的弊端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至今已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工业化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1]。

长期以来,工业化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并表现为不断地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或选择发展模式,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

虽然我国已具有高效的工业化体系,但传统工业的弊病绝对不容忽视,尤其是单纯依赖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阻碍着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化的弊病主要有:(1)区域性工业经济发展只是狭义的资源开采和简单利用,由于利益冲突、外部不经济及产权界定不清等问题使得环境保护难以开展,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超过了环境本身承载能力,导致自然生态价值下降。

(2)开发利用方式不完善,其边界很难测定致使工业化不经济。

过渡开发、利用影响布局不均导致不经济,开发、利用超过环境、资源本身承载力导致不经济及环保技术落后、管理水平导致不经济等。

(3)资源依赖型工业化发展模式难于与当地文化、风俗及管理相结合,这就导致“有了经济无文化、保了文化无经济”等不良现象的大量存在。

(4)政府总以GDP增长为单一考量指标来发展工业,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

反思过去,展望将来,有必要对我国工业化发展模式进行评判分析和创新,探索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推进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从而将传统工业化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2]。

2 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我国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主要发生在资源丰富的区域,大都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例如攀枝花凭借当地的铁矿石而发展,山西、陕西、内蒙古都是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带动当地工业。

然而,经历了几十年的资源开采,资源储备逐渐减少,资源优势就不复存在。

而选择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就可以实现工业化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一思想最早出现于1947年,联合国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维护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

2.1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的内涵西方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由于有着广泛的实用性,迅速在全球范围传播开来,成为研究热点。

美国、德国、瑞典等纷纷提出了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

这一两化融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是指工业生态化,即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化,在工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还要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优化工业化所依赖的生态环境。

工业生态化就是在某一区域工业化领域内,模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资源能量为纽带形成的产业联结关系,而把工业系统内各单一体整合成共生与协调统一关系。

当然工业生态化不仅在工业领域,也涉及到其相关领域,是一个广义上的定义。

这既提高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带来的高效率,同时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的“三赢”的目的。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工业生态化模式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群落,其中既包括了原材料开采、初级材料加工、次级加工、深加工及废物的循环利用单元,也包括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民间组织等的互动影响。

其中不仅存在着资源、环境、微观主体之间的上下流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直接关系,也存在着金融机构、民间组织等对资源循环利用的间接隐性关系。

同时,工业生态系统运行中还伴随着资金、信息、人才流动的纽带[3]。

其二是指发展生态工业化,实现生态现代化。

包括贯彻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加快生态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发展生态经济,规划和建设重点的生态经济区,使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有机统一。

所谓的生态经济区是指以生态经济区为核心,以其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支撑,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建设区。

实质上,生态经济区也是生态文明示范区,更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功能区,这个区具有生态经济的明显特征:生态经济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修复的能力。

只要我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不过度、不过分、不超过它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阈值,自然生态系统就可以自我再生、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

而且,这种自调节能力不仅不会因为资源的合理开采而减弱,反而会因为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得到提升而具有递增性,生态的承载力、自调节能力会越来越强,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会越来越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会越来越和谐,这说明生态可开发、可利用、可转化为经济价值,而生态本身不会退化和破坏,这就是生态经济。

因此,对自然生态环境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统筹考虑生态经济区内的环境保护、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及城镇化格局,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统一。

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是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使之更加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

其不同点主要表现于以下两点:(1)着眼点不同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仅仅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

而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则是基于工业生态的视角而发展工业,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重视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工业生产流程不同传统工业化模式片面追求量的提升,采用“原材料开采或采购—产品生产—废物排放”的生产流程。

而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采用“原材料开采或采购—产品生产—废弃物加工处理—再生原材料”的生产流程,相比传统的工业生产,更加节省资源投入,最大程度地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这样既增加了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价值及环境效用。

2.2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的理论基础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与自然不断出现对立和冲突,而且在不断升级,这使得我们反思。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目标,这为我国工业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是环境之子,要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地利用、改造生态环境,使其长远地为人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线。

[4]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首先,人与自然之间是统一的,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马克思说:“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5]工业发展也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工业文明无论怎样进步,也会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

其次,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