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 (3)
半月谈半月评论引言半月谈是中国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一本综合性周刊,其半月评论栏目是该杂志的重要栏目之一。
半月评论以点评时事热点、分析社会问题为主题,通过深入调查、独到观点和理性分析,为读者提供深度见解和思考。
本文将对半月评论栏目进行介绍和评价,并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讨论。
1. 半月评论的特点半月评论栏目着重点评时事热点,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视角和引发思考。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深入调查半月评论对于所报道的事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追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力求呈现出事件的全貌。
这种深入调查的方式不仅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资料,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背后。
1.2 独到观点半月评论栏目有着一批独立思考的专栏作家,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为读者呈现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这些观点不仅有助于读者拓宽视野,也激发读者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1.3 理性分析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通常以理性分析为主导,侧重于逻辑推理和事实依据。
作者不会滥用情感色彩,而是通过合理的论证和数据支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理性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的判断。
2. 半月评论的优点半月评论栏目有许多优点,使得它在读者群体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2.1 提供多元观点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问题,提供多元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读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对于提高读者的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是有益的。
2.2 拥有丰富的领域覆盖半月评论栏目的报道领域广泛,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议题。
这使得读者可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对于跨领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2.3 对社会问题有启发性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通过深入分析社会问题,帮助读者理解问题的背后原因和深层次影响。
这能够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并有助于培养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公务员考试必看:半月谈半月评论.doc
公务员考试必看:半月谈半月评论2016年公务员考试必看:半月谈半月评论2016年公务员考试看什么?首选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的半月评论已经成为众多公务员考生的必看书籍。
为什么半月评论会广受考试欢迎,都是源于半月谈每一期的半月评论,是一篇非常好申论,有些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好论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逻辑性,多读多品这些文章,对自己的申论写作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所以2016年公务员考试必看:半月谈半月评论。
下面给大家分享最新一期的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2016年第3期半月评论:戒奢何难戒奢是一个老大难。
尤其在这些年来的官场,严控楼堂馆所,整肃“三公消费”,治理公务接待,一波接着一波,但是,成效如何?马路边的,车轮下的,舌尖上的,奢靡浪费现象仍在蔓延,享乐腐败花样不断翻新,中央有令难行,民众怨声连连。
官场戒奢难,难在哪里?何处求解?首先,这是在拷问每一个施政者的底线伦理。
权力是什么?对共产党人、各级干部来说,它传递着责任利使命,意味着奋斗和奉献。
“为人民服务”,这简洁鲜明的五个大字,就是他们应当始终不渝的施政伦理和道德底线。
可是,如今在不少官员眼里,权力是有其附加值和含金量的。
它己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待遇和地位,一种身份的证明和炫耀。
于是,他们恬然地享受着,贪婪地争取着,努力地攀比着。
于是,我们看到不少地方的行政大楼,竟相向星级宾馆看齐,一些宽敞的办公室还要带上休息室、卫生间;不少官员的工作用车一味追求规格,向下属企业私营老板借用豪车竟成一种时尚;不少官场的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层层相陪前呼后拥,铺张浪费一掷千金。
试向,这些干部的施政伦理究竞落到了何处?道德底线究竟划到了哪里?我们经常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老百姓最爱听的。
可是,他们看重的,不仅是你怎么宣示,而旦是你怎么践行。
当媒体报道我国每年餐桌浪费多达2000多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我们能不为之霍然警醒?当舆论给出一边是公款吃喝之风H 甚一日一边是贫困人群一年到头难识儿回肉味的巨大反差,我们能不为之怦然心惊?当百姓满腔气愤发出诘问:“一些干部上班时候醉醺醺的,怎么让我们信任?”我们能不为之幡然自省?其次,还得延伸官场奢靡浪费之风的源头治理。
半月评论丨全面深化改革须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半月评论丨全面深化改革须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改革的推进过程并不顺利。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面临的利益固化藩篱。
利益固化藩篱是指,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固守自己的利益和权力,不愿意接受改革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他们常常会以各种形式抵制改革,甚至动用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就很难真正落地、取得实效。
如何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坚定改革决心。
改革不可能顺利进行,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决心和信心。
要想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我们必须首先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坚定推动改革的决心,并在执行过程中坚持不懈,把改革稳扎稳打、持之以恒。
第二,建立补偿机制。
在特定情况下,对于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合法权益,我们不能不予以保护。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补偿机制,将改革带来的利益重新分配到其他群体中。
这既可以缓解被改革群体因利益受损而抵制改革带来的阻力,也可以加速改革取得实效的进程。
第三,完善法制机制。
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完善法制机制,保障各种改革措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这既可以避免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可以提高改革落实的效率和质量。
第四,加强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可以有效地塑造公众对于改革的认知和态度。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改革措施的解释和宣传,向公众传递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要创造公开透明的改革环境,让公众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进展情况,加强其对改革的支持。
第五,加强监督机制。
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于改革的监督和检查。
只有通过加强监督机制,才能确保改革进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避免特殊利益群体滥用权力和挥霍公共资源。
综上所述,要想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决心,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完善法制和监督机制,加强舆论引导,以及做好改革的具体实施工作。
半月谈2011年第1期至第13期评论
《半月谈》2011年第01期【半月评论】:“十二五”,我们期望岁末年初,翻检近日报章,一条消息映入眼帘:2010年12月15日,有“高原孤岛”之称的西藏墨脱公路修通,中国最后一个县城不通公路的历史宣告终结。
这是冬天里飘来的又一缕早春的信息。
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们的思绪已经登上了世界最快速的高铁,可也不能忽略边疆那更古老的遥远;我们的目光已经聚焦于沿海最壮观的都市,可也不能遗忘乡野那更荒僻的山村;我们的脚步已经追赶着历史更辉煌的前景,可也不能错失当下那更真切的日常。
“十二五”.应该属于每一个百姓。
我们都有朴素的梦想,都有坚韧的追求,都有一颗颗星星在生活的天幕上熠熠生辉。
百姓最看重的,是温饱,是富裕。
我们已经步入小康,正在挺进全面小康。
贫穷的字眼似乎已定格在昨天。
在依然寒冷的后危机时代,世界舆论持续赞颂着也间或嫉妒着中国的发展,西方奢侈品制造商真心欣赏着也更多震惊着中国的暴富,这些从东方汹涌而来的豪客,出手那么宽绰,人人那么年轻。
可是,这并不应是中国形象的全部解读。
走进散落凋敝的古老村落,走进遥远荒凉的西部边地,走进城市街巷的蔬菜市场,走进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下,我们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更为真切的社会。
有一则新闻读来令人唏嘘:南京一名大学毕业生工作后,因工资偏低,为攒钱交足房租,他便白天上班,夜晚上街捡拾废品,不料冻晕街头,被城管救起。
拎着蛇皮口袋离开前,他嘱咐千万别让家人朋友知道,也不要公开校名,“我丢不起这个人啊!”有一组数据读来让人清醒:2009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近4000万,农村低保对象有47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为2300多万。
还有6000多万失地农民,在紧叩就业的门路,在寻找明天的安宁,还有1.5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在呼唤城市公共服务,在期待社会保障权利。
贫穷,并未远去。
发展,未有穷期。
百姓最期盼的,是权利,是公平。
经历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今天的人们习惯了利益分层,看多了收入分化。
半月评论汇总1-18期
2013年半月谈1——18期半月评论1: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首先要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
机遇不是撞到树上的兔子,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机遇是具有关键性的有利条件。
同时,机遇不等于一帆风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必然导致有利的结果,因为不利条件的挑战也同时存在,有利条件可能失去关键性的作用,良机甚至可能转化为危机。
因此,机遇需要我们做出主动的因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赢得了挑战,就赢得了机遇。
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营造,去维护,去拼搏。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赢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中央明确提出“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新一轮跨越发展。
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今天,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不见转机,发达经济体热衷贸易保护主义,亚太地区矛盾多发,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增加了不利变数。
但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仍然是大势所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科技革命正在催生新的工业革命,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再平衡,新的挑战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制约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发展成本全面上升。
但是,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发展的国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012半月谈半月评论1-13期
半月谈2012年第1期半月评论:心态也是一种力量作者/苏北我们经历了“更复杂”的2011,又迎来了“更严峻”的2012。
我们是否还能保留一份清醒的定力,还能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弃浮躁焦虑而理性把握形势,弃投机泡沫而回归实体兴业,弃路径依赖而强力推进转型。
这应是我们的正确抉择。
毋庸置疑,经济增速正呈明显的放缓之势。
这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我们是否已经告别两位数的增长时代?社会争议着,怀疑着,甚至悲观着、背后,有一种浮躁和焦虑在。
我们已经习惯了跨越发展,习惯了一枝独秀。
现左怎么看这放缓之势?增长是硬指标,发展是硬道理。
所以,2012年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
只是,我们应当清醒,市场自有其规则,经济自有其周期,我们可以去利用规则,去调控周期,但不能去扭曲、篡改规则,无法去熨平、消灭周期。
当出口面临世界经济增长下行,金融市场风险增多,保护主义倾向突出,国际贸易增速回落,我们不能抱有奢望;当投资规模一再扩大,所占GDP比重超过50%,我们实难重复4万亿带动18万亿的投资故事。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速成长的大趋势中,一厢情愿地寄望于政府干预和拉抬速度,只会导致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加重,通胀压力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更加严重,从而收获倍加苦涩的发展主义之果。
其实,经济增长的放缓也是宏观调控取向中的适度调整,也是发展方式转型中的自然回落。
把通货膨胀降下来,把资产泡沫挤出去,恰恰是为更健康的成长清除隐患,开辟道路。
而且,我们有信心,“稳中求进”的增长,9%或8%的速度,放在国际背景中去看,仍然是一个很可观的成绩。
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紧的,是保障和激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创造和尊重经济自我调节的能力,积蓄和催生发展方式转换的推力。
比稳定出口稳定投资更要紧的,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拉动消费,这是中国经济的战略基点。
这就需要我们把发展的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收入分配改革,聚焦于社会民生建设。
我们还当看到,产业“空心化”现象日渐蔓延,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向资本家靠拢,逃离实业投机暴富扭曲着创业兴业的社会心态。
半月谈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半月评论:悄然而至的静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和感知所包围。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中,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一片宁静的角落来思考和反思?半月谈半月评论就像一盏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平静思考的门。
半月谈半月评论是一个以文字为载体,通过对一系列社会话题的深入剖析与讨论而形成的杂志。
在半月谈半月评论的世界里,没有浮躁喧嚣的声音,只有一种安静而思索的氛围。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思维空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当下社会问题的窗口。
半月谈半月评论的价值在于它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辩证分析。
无论是社会现象、时事热点,还是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半月谈半月评论都会从多个角度全面展现,从而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
一篇篇长篇大论,虽无歌功颂德之辞,却给予读者不同的思考方向和观点,使他们深入思索,形成独立的判断。
半月谈半月评论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媒体都呈现出相似的趋势,追求点击率和热点新闻。
而半月谈半月评论则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创新的思路,带给人们一种不同的视角。
在这个世界里,大部分人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从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而半月谈半月评论却能给人们一个更为深刻的思考,让人们不仅看到事物的表象,还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体察问题的内在逻辑。
半月谈半月评论的另一大特点是它对话题的广泛性和时效性。
它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问题,能够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内容。
同时,半月谈半月评论的文章也更加贴近时代的脉搏和热点事件,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论。
这种及时性使得半月谈半月评论成为了读者了解时事和深入理解社会问题的重要来源。
然而,正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半月谈半月评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多地倾向于获取短平快的资讯,而对深入思考和辩证分析的需求逐渐减少。
此外,由于心理焦虑和压力的增加,人们更多地寻求简单的回答和逃避现实的方式,而不愿面对复杂的问题。
《半月谈》2011年第14期
《半月谈》2011年第14期【半月评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发展,领导科学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当然也应该是科学的。
所以,提高科学化水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以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向全党发出了谆谆告诫,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时代课题,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做到五个“必须坚持”。
这为我们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方向。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什么是指导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90年的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不丢老祖宗,丢掉就是忘本,就是挖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必须说新话.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求真务实、不能与社会脉搏同步、不能与群众期待合拍,就会被时代、社会与群众抛弃。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现代社会发展进步最宝贵的就是人才。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这正是基于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强调。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才荟萃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积聚什么样的人才,再一个是如何积聚人才。
“德是才之帅”,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选用人才要以德为先,政治品格、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是先决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才现于四海”,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集聚人才要广开人才之源、善于发现人才,要打破老框框、不拘一格降人才,要营造创业平台、提供发展空间,栽下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凰来。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改革、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血肉相连,纵有千难万险也能逢凶化吉,纵使山重水复也能勇往直前。
半月谈 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半月评论是一档备受欢迎的文化评论栏目,它通过无数精彩的文章为读者们带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半月谈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展现了中文写作的魅力和独特性。
纵观半月谈的历程,可以发现它所呈现的文章风格多样,内容丰富。
无论是社会时事评论、文化艺术批评,还是哲学思考和科技创新,半月谈都展现了作者们的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能力。
通过半月评论,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们的用心与智慧,以及他们对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与思考。
半月谈的成功离不开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半月谈的编辑和作者们具备睿智和广博的知识背景,他们能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解读待评论的对象。
其次,半月谈注重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对于某一现象的表面评论,而是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分析。
最重要的是,半月谈坚持独立与公正的原则,对于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客观的评述,不偏袒任何一方,让读者们能够从中获取全面而客观的信息。
半月谈的价值也体现在它对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上。
半月谈通过独到的视角去发现和关注社会问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
这不仅仅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也帮助了读者们提升了他们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半月谈在引导公众舆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就像任何事物一样,半月谈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每篇评论的篇幅都较短,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评论的深入思考和论证。
其次,由于半月谈的影响范围广泛,一些不负责任的文章可能会对读者们产生误导。
此外,它也会受到政治和商业利益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评论的对象和内容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
总的来说,半月谈作为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为读者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让人们对于待评论的对象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半月谈的价值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相信在未来,半月谈将继续为读者们带来更多优秀的文章,成为中文写作领域中的瑰宝。
半月谈评论
《半月谈》2010年【半月评论】目录《半月谈》2010年第1期【半月评论】拒绝“城市二元化”- 2 -《半月谈》2010年第2期【半月评论】必须从根子上铲除“拉票”行为......................................... - 5 - 《半月谈》2010年第3期【半月评论】迎接一亿新生代- 8 - 《半月谈》2010年第4期【半月评论】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 10 - 《半月谈》2010年第5期【半月评论】穿越转型之痛.. - 18 - 《半月谈》2010年第6期【半月评论】愿公平正义光辉普照. - 22 -《半月谈》2010年第7期【半月评论】让批评政府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 - 25 - 《半月谈》2010年第8期【半月评论】世博,也是一个挑战. - 28 -《半月谈》2010年第9期【半月评论】政治观察-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 - 31 - 《半月谈》2010年第10期【半月评论】:建好分好公租房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 34 -《半月谈》2010年第1期【半月评论】拒绝‚城市二元化‛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
半月谈2011年第2期半月评论——叩问土地--苏北
半月谈2011年第2期半月评论——叩问土地--苏北叩问土地过去人们常讲: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中国农村。
今天我们要说: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当下中国。
土地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
多少问题在生成,多少力量在博弈,多少歧途在伸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希望。
而时下许多地方的“统筹”恰恰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夺。
迅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土地的快速升值,也给农民带来了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难逢机遇。
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却在违背农民意愿,以种种堂皇的名义,公然动用行政强制力量,攫取农民的财产收益,剥夺农民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牺牲农民的未来生计和发展空间。
“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强迫农民以放弃自己的土地权利为代价,来换取政府本应提供的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置换进城后增值的土地收益本应全部返还当地农民,试点时却大多被弃置一边;拆村并居,让农民上楼,常常是对农民一场可怕的掠夺。
转变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瓶颈的路径。
我们在愈演愈烈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恶化的倒逼、挤压中,开始重视起能耗问题。
但是,在许多城市工业项目已经难于落地和农村18亿亩耕地红线屡遭撞击的困扰中,为什么看不到与能耗同样紧迫的地耗问题呢?在摊饼式的城市扩张中,在运动式的空城制造中,粗放型、浪费型城市化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为什么不去从集约式土地开发中寻找新的空间和出路?抑制贫富分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点。
中国的暴富神话和返贫故事,往往都围绕土地而发生,而展开,而进入高潮。
随着房价暴涨,少部分人一夜间站到社会财富的顶端,无房户们则会被轻易甩出财富积累的大门。
房地产领域日益成为权贵资本膨胀、政府官员腐败的重灾区。
有办案人员说,房地产的产业链有多长,权钱交易的食物链就有多长。
维护社会稳定,是营造和谐生活的前提。
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是征地拆迁,城市民生的焦点是住有所居,背后都是土地问题。
看一看全国每年由此滋生了多少社会冲突?甚至引发流血自焚。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
半月谈半月评论2篇半月谈是一本有着悠久历史的杂志,致力于深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
其以扎实的调查和分析为基础,提供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评论文章。
在此,我将撰写两篇题为《半月谈半月评论》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与思考社会现象。
第一篇文章:《半月谈半月评论》——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近年来,媒体的传播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媒体开始追求点击量和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忽视了自身的责任。
半月谈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应当树立榜样,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
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连接人们与世界的桥梁。
然而,媒体的责任是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保持公正和客观。
然而,一些媒体倾向于迎合民众的偏好,在报道中加入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见,违背了媒体应有的公正性。
半月谈作为一本有社会责任感的杂志,应该重视传播力量,坚持客观和公正的原则。
另外,媒体的传播力量也需要审慎运用。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人们容易受到大量信息的干扰和误导。
半月谈应当在传播信息时,精选优质内容,并加强真实、客观的调查和论证。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有价值且具有启发性的文章,引导读者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媒体也需要警惕商业化和虚假新闻的侵蚀。
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报道往往会偏离事实,损害读者的判断力。
半月谈作为一本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杂志,应该坚持原则,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回归媒体的初衷。
在整个媒体界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的背景下,半月谈有着重要的使命。
半月谈以其深度调研和独立观点广受赞誉。
但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快速消费和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半月谈需要更加自省和持续改进,始终保持真实、客观、富有启发性的报道,回馈读者。
第二篇文章:《半月谈半月评论》——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半月谈作为一本深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杂志,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立、严肃的调研和评论著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探讨两个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教育公平和城市化进程。
教育公平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教育资源的分配仍存在一定的不平等。
半月谈公开版与内部版的区别
半⽉谈公开版与内部版的区别问:《半⽉谈》是⼀个什么样的品牌刊物?答:《半⽉谈》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社主办的⼀本综合性、“集半⽉于⼀⽇”的重要党刊,其发⾏量和影响⼒⼀直雄踞中国时政期刊之⾸,被誉为“中华第⼀刊”。
问:半⽉谈系列刊物包括哪⼏个刊物?答:半⽉谈系列刊物⽬前包括《半⽉谈》、《半⽉谈内部版》、《时事资料⼿册》和《资料卡⽚杂志》这4个刊物。
《半⽉谈》(半⽉刊):1980年5⽉创刊,每个⽉的10⽇、25⽇出版,基本定位是“时事政策顾问、学习⽣活益友”。
主要名牌栏⽬有:“半⽉评论”、“专题报道”、“政治观察”、“新闻热线”、“读者之页”、“校园话题”。
国内统⼀刊号:CN11-1271/D;国内邮发代号:2-510;国外邮发代号:SM340;全年订阅价57.60元,每册零售价2.70元,每册邮购价2.90元。
《半⽉谈内部版》(⽉刊):1986年1⽉创刊,每⽉5⽇出版,基本定位是“解读中央精神、剖析新闻背景、透视重⼤事件、探究社会热点”。
主要名牌栏⽬有:“本期焦点”、“国事与⼼事”、“监督前哨”、“维权热线”、“国际观察”、“民间调查”、“⾮常⼈物”。
国内统⼀刊号:CN11-1599/D;邮发代号:80-157;全年订阅价36.00元,每册零售价3.30元,每册邮购价3.60元。
《时事资料⼿册》(双⽉刊):1981年创刊,单⽉的20⽇出版,基本定位是“时事政策百科、学习⼯作助⼿”。
主要名牌栏⽬有:“⾼层信息”、“时事报告”、“国内外⼤事记”、“考试园地”、“法律法规”。
国内统⼀刊号:CN11-3420/D;邮发代号:2-19;全年订阅价30.00元,每册零售价5.50元,每册邮购价6.00元。
《资料卡⽚杂志》(⽉刊):1983年创刊,每⽉3⽇出版,基本定位是“全国⼗佳⽂摘刊物、精美雅致百科全书”。
主要名牌栏⽬有:“⽂化观察”、“听潮”、“⼈⽣路上”、“政治经纬”、“古今⼈物”、“中外教育”、“⾐⾷住⾏”。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
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每月刊登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评论和调查报告。
本文将对《半月谈》的两篇评论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一篇评论题目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全文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现代化进程。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既有积极因素,也存在一些潜在挑战。
文章首先强调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
从内部来看,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而从外部来看,全球化进程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成为多边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参与者。
然后,文章提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经济发展不仅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更注重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质量的提升。
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加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
同时,中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接着,文章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挑战。
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结构调整的压力、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都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文章呼吁,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最后,文章总结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正朝着经济现代化的目标不断迈进,不断改善民生,并为实现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展现了强大的动力与潜力。
第二篇评论题目为《社会治理与社会稳定》,全文探讨了社会治理对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
文章指出,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文章首先强调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安居乐业。
社会治理涉及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力量的协同作用,需要形成共同治理的良好格局。
然后,文章提到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取得成就。
公务员真题(国考经典材料)
2012公务员备考专区(200套真题+行测题型题库+申论全套指导+国考政策解读+讲座课程视频)来源:孟洁的日志一、历年真题:2000-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2005-201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山东)2006-2010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北京)2001-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浙江)2007-200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上海)2007-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福建)2005-201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天津)2006-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江苏)2006-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安徽)2002-201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广东)2008-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海南)2005-201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云南)2005-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江西)2006-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四川)2007-2010年重庆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重庆)2007-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湖北)2005-201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湖南)2009-2011年多省联考真题:2011年上半年(424联考)行测真题及解析2011年上半年(424联考)申论真题及解析2010年下半年(9·18联考)行测真题及解析2010年下半年(9·18联考)申论真题2010年上半年(4.25)行测真题2009年(辽宁、福建、海南、重庆、内蒙古)行测真题2009年(辽宁、重庆、福建、海南、内蒙古)申论真题2009年(湖北、陕西、天津)行测真题2007-200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甘肃)2005-201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辽宁)2007-201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河南)2005-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吉林)2009-2011年内蒙古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内蒙古)2008-201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广东)2008-2010年西藏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西藏)2008-2010年宁夏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宁夏)2008-2010年新疆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汇总(新疆)2011山东省考公安基础知识真题(网络版)二、备考资料:行测:【2012国考备考】判断推理的主要题型及解题技巧【2012国考备考】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型与解题方法【2012国考备考】资料分析真题大汇总【2012国考备考】数学运算题型汇总与解析【2012国考备考】精选大量常识判断练习及五大常用技巧《半月谈》2011年第1——14期“半月大事”《半月谈》2011年第1——15期【小测验】2011年1——7月时事政治申论:2012国考申论指导:申论热点所应具备的五大特性2012国考申论指导:掌握申论热点四大方法2012国考申论指导:申论综合分析题型作答要领点拨2012国考申论指导:申论公文写作要点2012国考申论指导:申论写作八大绝招2012国考申论指导:申论应试的六大实战技巧2012国考备考必备:正确认识什么是申论2012国考申论指导:快速概括国考申论的主要内容2012国考申论指导:如何快速提出正确的对策2012国考申论指导:归纳概括题型五大注意事项2012国考申论备考:申论常见五大题型及作答思路2012国考申论备考:如何找材料中的关键信息2012国考申论备考:学会把握申论材料的内在逻辑2012国考申论指导:三招让你申论文思泉涌2012国考申论备考:把握好材料间的连贯性2010年1——24期《半月谈》时事政治与小测验2011年第1——15期《半月谈》半月评论2011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全文实录2011年最新理论热点面对面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之“七个怎么看”公安基础知识:《公安基础知识》考点集锦及点评之一三、相关政策:∙国务院鼓励毕业生就业,县乡公务员主要招应届生∙2012年国考还将有60%职位面向应届生∙应届生报考公务员指向地市、乡镇∙联创世华专家解读“省级以上公务员明年起不招应届生”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专题:公告大纲职位表汇总(2011年国考招考公告、联创世华专家深度解读2011国考公告、2011国考职位检索系统、考试科目大纲、报考指南、各招考部门的相关通知、政策和考务问答等)2011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简章、职位表汇总(省直、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公安民警、监狱警察、工商系统、地税系统、质监系统、山东17地市招考简章、职位下载)2011年山东公务员考试公告深度解读会四、讲座、辅导课程视频免费在线观看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益讲座01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政策解读讲座(8月27日)录音2012年国考精品(二)期(申论)2012年国考精品(二)期(行测)【申论-张廷兴】精彩内容【行测-孙建鹏】精彩内容【公基-郭旭】精彩内容【申论-滕鸣谦】精彩内容【行测-何承天】精彩内容【行测-王岩东】精彩内容【申论-李玫】精彩内容【面试-闵永泽】精彩内容【判断推理-罗志勇】精彩内容【资料分析-王建志】精彩内容。
半月谈半月评论 申论素材
转型当有新思维适应新常态,转换新动能,发展新经济,这是当下中国发展转型的主旋律。
唱响这主旋律,我看,重在践行新理念,开拓新视野,解放新思维。
中国经济的深刻转型,催促着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创新发展,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式,革除顽固的路径依赖,在更开放、更深刻、更灵活的层面上,为转型的顺利推进贯注思维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
传统的生产模式在转换,个性化制造已是企业界的市场自觉。
当中国消费者“海购全球”呈现爆发性增长势头,当日常消费品如电饭煲也进入国人出境游“抢购清单”,我们为巨量的消费力外流而震惊,也为国内的制造业缺失而焦虑。
人们的消费需求已在升级,消费观念正在变革,而商品的供给价格优势不再,供给结构大大落后。
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正从大规模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升级,强力倒逼中国制造的生产模式由集中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向精细化、人性化和个性化转型。
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市场自觉和创新取向。
“您来设计我来实现”引发的柔性化生产,在重构消费者的主体地位,一种新商业文明就此诞生。
深刻的技术进步在换轨,颠覆性创新成为竞争者的超车弯道。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各行各业带来了颠覆性创新的机会,众多的中国企业正积极抓取这个机会。
他们不再株守于浅层的现有产品性能的改善和现有客户人群的增长,不再满足于既定的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和习惯的市场运行模式,去探索创造或利用技术和市场的突变,努力成为市场竞争的引领者、产业变革的主导者。
当下,最具革命性的颠覆性创新,当数全球工业4.0的潮流。
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我们在迎接智能化新时代。
抢搭这一轮革命的列车,从而彻底实现工业现代化,既需要原始性创新能力和商业化创利模式的跟进,也需要砥砺承受变革阵痛的意志和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
在中国的“华为”公司内部,很早就设立了自己的“蓝军部队”。
它的主要任务是虚拟各种对抗性声音,模拟各种可变性信号,发出一些危言性预警,从而保证华为持续探索创新型的战略发展模式,在全球化竞争中永葆企业青春的活力。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概要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概要答题三环节●1、阅读题干●参考区间(特定材料/全篇)●字数(150字以内不分段,200字以内尽量不分段,200字以上一定分段)●帽子(核心词):实质、问题、原因¡¡●限制条件,阐述对象●2、回到材料,提炼信息●勾画关键词、句●适当简练、进行语言转换●标注(问题)、表现、(影响)、原因、对策●3、成文(注意相似方面进行整合;格式:空两格,若不分段,开头简短,开头后用冒号,各条间用分号隔开,最后写句号,不用写¡°答¡±)内容导视开篇:申论是什么●公文写作●写文章●申而论之●材料阅读¡¡●交通拥堵/高房价概括题•(2009年国考)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
请概述¡°给定材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0分)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2010年国考)¡°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
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
(10分)要求:准确、简明。
不超过100字。
●总结:一般而言,第一题主要是概括题,其中概括题包括综合式概括和单一式概括,目前考试概括题主要是单一式概括,并且不仅范围越来越特定,并且有了形式上的要求。
分析题•(2008年国考)“给定资料7”引用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
”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
(10分)要求:简明、准确地阐释该观点,不超过200字。
半月谈
半月谈2011年第19期半月评论:文化发展也需转变方式金元浦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以前我们说得多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文化发展方式同样需要转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观念,要从单纯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转变到经济文化一体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上来,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化生产日益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像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体育比赛、广告等产业,都越来越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分化出许多新生的产业类别,如动漫、网游、数字设计、网络电视、手机电影、手机音乐、手机报刊、手机娱乐等,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些都体现了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顺应这一发展潮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还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提升公民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展现文化中国形象的根本措施另一方面,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为我国公民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后,还可以全面提升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累资金、开拓道路、提供产品所以,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不是截然区隔的.而是可以相互支撑、相互包含、共同发展的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还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要调整,要从低端制造业走向高端制造业,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无疑就是高端产业,具有附加值高、低碳环保等特征,并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此外,文化创意产业还能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提升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包括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的进一步细分等,从而可以实现从卖产品、卖机器,到卖设计、卖理念、卖增值服务的转变,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无领导小组讨论全攻略
⽆领导⼩组讨论全攻略决战⽆领导——⽆领导⼩组讨论全攻略第⼀章认识篇(⼀)何谓⽆领导⼩组讨论从2000年开始,在国家各部委招考公务员⾯试过程中,部分单位开始采取尝试⽆领导⼩组讨论的⾯试形式,在个别省份的⾯试考试中,这种⾯试形式也不断出现。
这种⾯试形式相⽐于结构化⾯试更为科学、客观,并且效率极⾼,很有可能成为将来公务员⾯试的主流。
⽆领导⼩组讨论主要是通过给⼀组考⽣(⼀般是6-9个⼈)⼀个与⼯作相关的问题,让考⽣们进⾏⼀定时间(平均每位考⽣10分钟时间)的讨论,来检测考⽣的组织协调能⼒、⼝头表达能⼒、辩论能⼒、说服能⼒、情绪稳定性、处理⼈际关系的技巧、⾮⾔语沟通能⼒(如⾯部表情、⾝体姿势、语调、语速和⼿势等)等各个⽅⾯的能⼒是否达到拟任职岗位的综合要求,由此对考⽣作出综合评价。
在⽆领导⼩组讨论中,考官不给考⽣制定特别的⾓⾊,也不制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每个⼈应该坐在哪个位臵,⽽是让所有考⽣按抽签⾃⾏排位、⾃⾏组织,考官只是通过安排考⽣的活动,观察每个考⽣在整个⾯试过程中的表现,来对考⽣进⾏评价打分,这也就是⽆领导⼩组讨论名称的由来。
(⼆)与结构化⾯试的区别1、要求考⽣具有较⾼的⼈际交往能⼒⽆领导⼩组讨论最突出特点就是在⾯试过程中,要求考⽣之间相互讨论,从⽽产⽣了⽣动的⼈际互动,考⽣需要在与他⼈考⽣的沟通和互动中表现⾃⼰。
⽆领导⼩组讨论考查的重点之⼀也与⼈际交往有关,例如⾔语表达能⼒、⼈际影响⼒等。
与结构化单纯的⼀个⼈回答考官问题相⽐,⽆领导⼩组显得更有难度性,更不容易把握。
2、对考⽣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在结构化⾯试中,考官主要依据考⽣的⼝头回答进⾏打分,但说得好并不⼀定做得好,很多考⽣阔阔⽽谈,谈天论地,但在实际交往和⼯作中并⾮如考场表现⼀般,甚⾄有很⼤差距。
⽽在⽆领导⼩组讨论中,考官是依据考⽣实际表现的⾏为特征来对其进⾏评价的,因⽽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
3、考⽣在⾯试中⾯临的压⼒更⼤毫⽆疑问,在结构化⾯试中,考⽣的压⼒相对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批评政府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2010年第7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
话语谆谆,话语铮铮。
谆谆在于告诫我们的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清醒的自觉,铮铮在于服从人民权力、维护人民权利、捍卫人民尊严的态度旗帜鲜明。
在现代社会,出于完成公共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公民把自己的权力让渡出来成为一种公共权力赋予政府,以完成个体公民不可能完成的一些公共事务。
但公民让渡出了权力,却收回了权利。
因此,在政府是否体现了公民的意愿,政府是否保障了公民的权益,政府是否满足了公民的要求等方面,公民都有不可侵犯的去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绝对权利。
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正是对这一政治事实与政治理念的法律回应。
人民也应该批评政府。
所谓人非贤圣,孰能无过。
政府和政府的工作人员不可能一点错误都不犯。
加之现代社会发展环境的复杂,发展任务的艰巨,发展要求的提升,政府的工作确实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比如,经济总量增加了,增长速度加快了,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好像并没有相应提升,而且环境还被严重破坏了,资源也被大量消耗了;又比如,财富的蛋糕确实做得比过去大多了,但在如何切蛋糕方面考虑得好像不周详,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正常拉大凸现出公平正义的缺位;还比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老百姓的生活虽然小康了但依然节俭,可是政府消费却老是“大手笔”,政府工作人员总是不差钱,巨大的反差怎么能让群众服气。
所有这些都强化了人民批评政府的必要性。
批评与自我批评,本是我们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我们党夺取各项胜利的制胜法宝,但在时下却成了一件极不自然甚至十分困难的事情。
温家宝总理这么一句尊重道理、遵循法律、顺应事实的平实话语,在社会上引发如此之大的关注、赢得如此之多的支持,就说明批评政府并没有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
毋庸讳言,在现实社会中人民批评政府实在不易,甚至还有些危险。
就因为在新闻报道中没有说领导的好话,县委书记就不惜大动干戈派人进北京教训记者;普通公务员通过短信对所在地方的不良风气发表点意见,竟然遭到刑事拘留;青年农民在异地网上匿名举报政府的一些不端行为,也难逃政府的“法眼”,被跨省千里追捕归案。
更让人感慨的是,这些批评政府的公众固然难堪,好歹人身还算安全,比起有的地方针对政府违法行为而被报复致死的举报人来说,他们已经算很幸运的了。
当然,政府不喜欢被批评,不接受被批评,除了确实有些政府和有些政府工作人员讳疾忌医,老虎屁股摸不得外,更多的是担心批评引来的负面效应。
比如,现代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众口难调,做任何一件事不可能让百分之百的群众都满意,那么不满意的群众就会有意见,就会来批评。
你也批评我也批评,政府工作还怎么干?又比如,有一些批评纯属子虚乌有,甚至就是诽谤,如此放纵下去怎还了得,政府威严何在?这些顾虑貌似有理,实乃借口。
群众从来没有要求政府做的事情必须“一致同意”,只要你兼顾了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公理自在人心,不怕无理取闹,怕就怕我们一些政府的一些行为首先考虑的是小圈子小群体的利益,这样的行为群众当然要批评。
群众的批评变成诽谤同样不可怕,政府自证清白的途径和渠道肯定比老百姓要多,只要政府把事实大白于天下,诽谤怎会有存在的空间?关键是我们的一些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确实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只好封锁消息,故作神秘。
从表面上消除批评并不难,我们的一些政府现在正在这样做。
问题是没有批评不等于就是满意,更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不让批评将会导致更严重的对立。
在不让批评的情况下,群众难免会有情绪,会有负面的东西。
这个时候不是去消除批评,而是要消除阻碍批评的各种因素,既包括技术性障碍,更包括一些政府傲慢的心态、拒斥的举动。
这也就是温家宝总理强调“创造条件”的深意所在。
我们之所以讲让批评政府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是因为在自然状态下的批评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的,不是负面的而是正面的。
当批评政府对群众来说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好比渴了可以喝水、饿了可以吃饭,群众就会以平和的心态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贡献民力,这样的批评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少走弯路,少付出代价。
当政府视批评为自然,就会满怀感谢之心,及时、充分、有效、真诚地汲取人民群众批评中的有益成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这样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战胜困难走向繁荣的过程。
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半月谈2010年第4期一又闻改革悄然涌动的潮声。
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呼应广大民众改善民生扩展民权的需求,改革深化的问题,又一次沉重地撞击着社会紧绷的心弦。
我们不必沉湎于昔日的辉煌而盲目陶醉。
历经30多年风雷激荡,中国改革写下了壮丽的历史篇章,蓄积了巨大的发展能量。
但是,这还是开始,远非历史的终结。
我们不必畏难于利益的冲突而裹足不前。
改革,从来就不是在一马平川的原野上驰骋,“敢闯敢试”,“壮士断腕”,“背水一战”,是众多改革者奋然前行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必受制于危机的应对而转换方向。
危机是改革的助产士。
以改革促转型,恰可增强抵御外来冲击的力量。
关键在于,改革的指向是什么?改革的航标在哪里?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必然更加关注平等、公平、正义。
推进民生新政的深化,打破利益分享的瓶颈,必然引发公民权利保障的强烈诉求。
新年前夕,有媒体举办了题为“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的经济学家问卷调查,结果位列前十的大多是与大众福祉相关的社会发展问题。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问题,也是中央新近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加快改革的任务,更多地指向“社会事业”,指向“公共领域”,指向“公民权益”。
二改革的推进,或因制度框架的引领,或因问题危机的倒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中,推进当下的社会改革,我们更应着力求解的是倒逼中的现实问题。
发展代价,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最直接的制约。
原来的投资主导出口依赖、粗放型外延型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伴生而来的是贫富差距拉大、民生问题积聚、利益矛盾激化、生态环境破坏、价值体系紊乱的繁多的成长烦恼、沉痛的社会代价。
市场机制必然带来利益分化、优胜劣汰,加以权力干预的资源配置、增长主导的制度安排和扭曲变形的市场环境,加剧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全面失衡。
维权事件,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严峻的考验。
在呼啸前进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我们也当看到那些难以承受之痛。
企业改制,劳资矛盾,房屋拆迁,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等等,不少地方百姓利益被漠视、被剥夺,难以通过正常渠道维护正当权益,于是便将自己特殊的民生利益诉求,以“群体事件”的体制外行为表达出来。
而且,暴力程度显著上升,事件发生频率加快,舆论共振张力加大。
贪腐现象,是百姓高度关注的最持久的热点。
利益集团化、利益部门化、利益地方化,已成政府治理顽疾。
权力与资本联手形成的利益集团在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让不少改革成果被吞噬,使许多改革政策被变形,权钱交易的手段花样不断翻新,腐败敛财的环节链条不断拉长。
如土地开发,已成滋生既得利益集团和扭曲国民收入分配的土壤。
加快社会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问题在于,如何重燃改革的激情?重振改革的信心?三民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积极性、创造性。
改革初期,放权让利,打破旧体制僵化的框框套套,社会共同分享改革带来的成果。
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
如今,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要重构发展格局,重组利益关系,难度、风险骤然加大,社会的共识在分化,民众的热情在下降。
但是,在民间,在草根,改革的动力依然生生不息。
面对利益集团的赢家通吃,市场制度的马太效应,资本时代的竞争强势,原有改革的扭曲变形,普通民众更加真切、更为强烈地表达着,要发展,要公平,要社会正义,要共同富裕,要有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改革的权利不可垄断,改革的动力不可低估,改革的激情不可浪费。
正是从普通民众的需求和意愿中,改革获有了充分的合法与正当。
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群体性事件,便是民众要求继续改革内在动力的一种非常规爆发。
当然,我们还当直面、还当破解改革前行的障碍和风险。
阻碍改革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他们高高地盘踞在社会资源财富分配的金字塔尖,他们贪婪的欲望便是巩固,便是坐稳。
因为,他们心中一片透亮:获取这些既得利益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在市场经济国家同样是无法想象的。
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坐大,不仅表现在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而且表现在他们拥有影响市场交易潜显规则制定的能力,拥有影响社会舆论热点流向议题设置的能力。
在公然的商业利益追逐中,在服务“高端”读者群的标榜中,多少媒体昧于是非,热衷为其代言。
替代改革的,是政府和资本的主导。
在企业,“通钢悲剧”的一个重要成因,在于广大职工被排除在改革重组的决策之外,职工在利益遭遇侵害之时,没有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的尊严。
在乡村,“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提速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等,是当下最为热烈的改革行动。
在改革的旗帜下,不少地方拼命追求发展速度、经济效益。
我们欢呼改革,我们还当追问,改革带来的究竟是谁的发展、谁的效益?农民的权益是否在改革中得到充分保障?每一处改革的推进动员中,都会有“尊重农民意愿”的字样,只是在改革实践中,是否有政府与资本联手,用种种高压手段,把他们的意愿强加给农民,用堂皇的包装,将他们的意愿同化了农民?不少地方,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难以保障,农民的市场交易权无法对等,农民的收益分配权受到挤压,农民的现代农业发展权被轻易剥夺。
问题的实质在于,诸多改革,我们在其中看到的多是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而真正的主体——农民的创造在哪里?扭曲改革的,是改革取向的偏离。
教育改革新招迭出,各地相继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扩大自主招生。
罔顾城乡二元结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现实,“一刀切”的改革结果呢?“百科全书”式素质教育下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自主招生”对农村学校只是一块诱人的“画饼”而已。
正是在“改革”的推动中,农村孩子越落越远,他们在呼喊:“不要让我们既输在起跑线上,又输在跑道上!”四中国改革再出发,从何处启航?向何处扬帆?从经济改革进发,于社会改革突破,向政治改革深入。
社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深化、配套和延伸,是政治改革的支持、承载和奠基。
收入分配合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结构开放化、政府治理民主化,应该成为当下社会改革推进的重点。
收入分配合理化。
重点是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利益格局,解决利润侵蚀工资、机器排挤劳动的问题,解决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问题。
还需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改革和资源要素价格体系改革,矫正资源尤其是土地、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扭曲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