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_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导论》(试行版)第一部分 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结构革命林毅夫•我们为何要反思发展经济学•我们为何要反思发展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我们为何要反思发展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的结构革命•我们为何要反思发展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的结构革命•结语I.我们为何要反思发展经济学我们为什么要反思?经济学理论解释人们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引领经济政策或决策以达到预期反思失败失败发展理论急需反思发展经济学 1.0版结构主义关注市场失效问题:进口替代策略结果惨淡发展经济学 2.0版新自由主义关注政府失效问题:华盛顿共识迷失的二十年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亚洲四小龙的成功: 出口导向中国,越南,毛里求斯:转轨经济中的双轨制遵循主流理论的不成功,成功的违反主流理论:反思发展经济学世界银行与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东亚奇迹》出口导向且支持市场经济的政府《增长报告》(i)开放;(ii)宏观稳定;(iii)高储蓄率,高投资率(iv)有效市场;《第一个十年的经济增长》世上没有万能药•世界银行是前两版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到2008年–从低收入跨过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只有两个–从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只有13个,其中8个是西欧周边或石油生产国–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在实践过程中,世界银行也不断对发展经济学进行反思II.新结构经济学•但不是回归到《国富论》书中,亚当·斯密根据其研究所提出的观点•但不是回归到《国富论》书中,亚当·斯密根据其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我们应回归到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即《国家财富的本质和原因的研究》•但不是回归到《国富论》书中,亚当·斯密根据其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我们应回归到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即《国家财富的本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之后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进展,绝大多数是根据这种方法的研究得来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发展经济学是研究收入增长和相关问题的理论•高速持久的收入增长是现代才有的现象•现代的经济增长其本质是一个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不断的结构变化过程,包括提高生产新结构经济学•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和其决定因素,也就是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的决定因素•我为何将此研究方法命名为“新结构经济学”?•依惯例,它的名字应该是结构经济学•多出的那个“新”字是为了把它和结构主义区分开来•核心假说。
林毅夫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林毅夫孙希芳在《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中,作者在对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进行一系列批评之后,提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
”[1] 进而,作者认为,“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为产业结构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撑,要支持、促进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根据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的取向,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适度干预和有效干预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要重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合理运用。
”[2] 然后,作者介绍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
鉴于原文的基本论点建立在对林毅夫所倡导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批评基础之上,但是这些评论表明作者和作者用以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章对于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理解有诸多的偏颇,因此,本文拟对林毅夫等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作一较完整的阐述,说明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所隐含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含义,并对《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作一简要评论。
一、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从经济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乃至赶上发达国家,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现代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发展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就此问题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假说,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与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是基于对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的若干经验教训的观察,通过对大量历史证据的归纳而系统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1. 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不论传统发展经济学文献中的“大推进”、“中心―外围理论”等各种发展学说,还是实践中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实际上都把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差异看作是落后经济与发达经济的根本差别,因此,都把提升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作为经济发展和“赶上”发达国家的同义语(Rosenstein-Rodan, 1943; Prebisch, 1959; Chenery ,1961)。
采访林毅夫:繁荣的求索
林毅夫:求索“新国富论”发布日期:2012-9-25 11:51:00 来源:本站字体:大中小打印寻找经济繁荣的秘诀,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圣杯”。
1776年,工业革命刚刚萌芽的英国,诞生了一部开启现代经济学的巨著——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
200多年后的今天,刚刚卸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一职的林毅夫,提出了自己的“新国富论”——新结构经济学。
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对林毅夫影响至深。
“世界银行作为一个知识银行,其宗旨就是…让世界摆脱贫困‟。
我一直认为,身为一个人应该像李冰一样,为他所生活的那片热土做一些促进繁荣、惠及千秋万代之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像王阳明一样,拥有独立思考和知行合一的能力,并且即使在逆境之中也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林毅夫在《繁荣的求索》一书中表露心迹。
林毅夫被誉为是国内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学者。
2008年,他离开北京赴任世行,成为发展中国家中首位担此要职的人士。
四年间,林毅夫足迹遍布非洲、拉丁美洲、南亚等地的多个发展中国家。
世行工作期间,林毅夫发现,迄今仍有大约14亿人饿着肚子入睡,此外还有超过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在贫困线上挣扎。
正因如此,如何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成为他在世行思考最多的问题。
四年后,林毅夫卸任世行副行长,并带回了两本书和一套全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我想把这四年间在世界银行的心得体会跟大家汇报一下,也算是我的毕业论文。
”林毅夫的这两本书,一本是《新结构经济学》,就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发展政策提供一个反思的理论框架;另一本是《繁荣的求索》,结合他在世行工作的经验,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不久之前,林毅夫还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出发,判断称中国经济未来20年还有潜力维持8%的高速增长。
林毅夫的这种判断,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尽显疲态的背景下,可谓独树一帜。
林毅夫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何来?与之前的理论相比,新结构经济学“新”在何处?给发展中国家开出了怎样的“繁荣药方”?在全球范围内,新结构经济学的实践效果如何?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出发,林毅夫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又有何建议,怎样指导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近日,《第一财经日报》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林毅夫教授。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倒U型”关系检验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4期作者简介:林智键(1997-),男,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㊂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 倒U 型 关系检验林智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000)摘㊀要:金融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㊂现有文献多关注这一互动发展模式中简单的促进或者抑制影响㊂本文关注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对一国(地区)实际GDP 增速的影响,提出了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实际GDP 增速的倒U 型理论假说㊂实证结果表明,一国(地区)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需要以一定的金融发展程度作为条件,这对于当前各地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启示㊂关键词:金融结构;经济发展;倒U 型曲线;GDP 实际增速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4.0051㊀问题的提出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储蓄不足开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学界普遍认为金融发展滞后和金融体系低效率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原因㊂19世纪60 7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已开始探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㊂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㊂Goldsmith(1969)阐述了金融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出金融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影响一个国家金融结构的因素,包括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流量,以及这两个主要经济因素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来推动金融发展㊂鉴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究竟是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体现金融发展,并没有给出答案㊂根据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金融约束理论认为,政府通过实施金融政策,为金融和生产领域提供租金,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但是,这将造成资源分配的扭曲㊂政府通过降低居民存款利率㊁限制放贷利率等方式,为银行㊁企业提供了 租赁 ,未考虑 租赁 的公平性和效率性(赫尔曼等,1997)㊂传统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促进作用,这一理论为后来大量实证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坚实基础㊂综上所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特殊性,有必要根据不同的金融结构发展程度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㊂2㊀研究背景和理论假说有3种主要的观点认为,何种金融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㊂一派声音主张,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更有助于经济增长㊂例如,Cheng 和Degryse (2010)通过对中国27个省份1995 2003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发现,银行系统对经济增长具有更显著的影响㊂也有一些学者指出,中国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并不能带来明显的拉动效应,反而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㊂第二,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㊁产业结构调整(Brown,2009),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㊂第三,在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其融资结构也不尽相同㊂在我国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我国金融系统对直接融资的依赖性较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Aghion 等,2005;林毅夫等,2009);Bolbol 等(2005)通过对1974 2002年埃及财政结构分析,得出结论:在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一定的阈值前,基于银行的财政发展对TFP 有负面作用;基于股票市场的经济成长,则会对民间资本流动和TDI 产生积极影响㊂本文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也存在差异㊂20世纪90年代,Greenwoodand Jovanovich (1990)率先采用内生增长模型探究了经济发展㊁金融发展和收入差距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它们之间存在一条呈现出 倒U 型 曲线的关联㊂Townsend and Ueda (2003)对GJ 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简化和完善,以重新证明该结论正确性㊂总之,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增长是相伴而生的㊂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必要的资本市场,以促进金融发展;但是,金融结构的发展并不只是单独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假说:金融结构发展程度与一个国家(地区)GDP 实际增速呈现 倒U 型 变动趋势㊂3㊀模型㊁数据和变量3.1㊀计量模型设定与以往研究企业金融结构和GDP 实际增速的因素的相关文献相一致,基准模型构造如下:㊃41㊃2024年第4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Y i,s ,c ,t =α0+β1finstr c ,t -1+β2finstr 2c ,t -1+δ1macro c ,t +δ2firm i ,s ,c ,t -1(1)其中,下标i,s ,c ,t 分别表示企业㊁行业㊁国家(地区)和时间㊂Y i,s ,c ,t 为被解释变量即GDP 实际增速㊂finstr c ,t -1表示第c 个国家(地区)在第t -1年的金融结构㊂为了防止内生问题的发生,我们采取了一个滞后的办法来处理㊂finstr c ,t -1取值越大,表明一国(地区)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越强,也就是一国(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相对于银行业发展程度越高㊂finstr 2c ,t -1为金融结构的二次方项,同理,这个指标的数值越大,说明一国(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相对于银行业发展程度越高㊂macro c ,t 和firm i ,s ,c ,t 分别为宏观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各控制变量的总称,其中宏观层面具体包含:政府赤字㊁金融发展速度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㊁通货膨胀率㊂而企业层面具体包括: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性㊂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企业层面的变量都进行了一期的滞后处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生问题㊂3.2㊀数据来源及变量设定本文选择了47个(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2000 2015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公司财务数据的原始样本(原始数据来源于引用文献8)㊂并对原始资料作如下处理:①已有至少4年观察记录的企业;②保持公司各年度的面板数据;③为了消除样本数据中的离群点,我们将样本数据中的样本数据在样本数据中进行了缩尾化处理,在本文中,我们对企业层面的变量进行了缩尾处理,将其比例缩小了1%㊂表1㊀变量定义被解释变量GDP GDP 实际增速解释变量finstr c ,t-1finstr 2c ,t-1金融结构金融结构的平方项股票市场规模除以银行业规模比例的对数值股票市场规模除以银行业规模比例的对数值的平方㊂企业层面控制变量Size 企业规模总资产的对数Growth 企业成长性企业销售额增速〛宏观层面控制变量FD 金融发展程度Budget 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占GDP 比例CPI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年)GDPstr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㊀实证结果分析4.1㊀基本结果表1中的第(1)~(4)项所呈现的是基本回归的结果㊂本研究采用了上述的模型来分析金融结构化程度与GDP 实际增速之间关系,并针对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㊂整体而言,在加入控制变量前后,各变项之系数符号均符合期望,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㊂这说明金融结构化程度对GDP 实际增速的影响呈现倒U 型,即在金融结构发展程度较低时,这种影响是正的,随着金融结构发展的提升会促进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但当金融结构超过一定点后,这种影响为负,即随着金融结构的发展程度提升会抑制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㊂这一结果支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说㊂表2㊀基本回归结果(1)(2)(3)(4)GDPGDPGDP GDP finstr0.008∗∗∗(16.52)0.008∗∗∗(16.77)0.007∗∗∗(16.57)0.008∗∗∗(17.10)finstr2-0.001∗∗∗(-16.50)-0.001∗∗∗(-15.92)-0.002∗∗∗(-25.10)-0.002∗∗∗(-24.41)FD-0.056∗∗∗(-27.87)-0.028∗∗∗(-14.63)GDPstr 0.120∗∗∗(21.46)-0.030∗∗∗(-5.66)CPI 0.078∗∗∗(7.20)0.040∗∗∗(7.05)size -0.001∗∗∗(-9.26)-0.001∗∗∗(-4.60)growth-0.000(-0.95)-0.000∗∗(-2.32)budget 0.336∗∗∗(120.60)0.342∗∗∗(106.57)_cons0.022∗∗∗(33.66)0.033∗∗∗(20.19)0.050∗∗∗(49.66)0.071∗∗∗(51.48)观测值114784114783114707114706年份固定效应Y Y Y Y 行业固定效应YYYY㊀㊀注:∗表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下同)㊂4.2㊀进一步分析为了直观认识金融结构与GDP 实际增速的关系,本文首先对114784个企业财务面板数据以金融结构的大小进行排序,以四分位数为划分标准,分为10个小样㊃51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4期本,分别为0%~10%㊁10%~20%㊁20%~30%㊁40%~50%㊁50%~60%㊁60%~70%㊁70%~80%㊁80%~90%,90%~100%为分位点排序㊂之后,本文对分类后的每组样本展开了回归分析㊂由分位数回归结果可知,在金融结构发展程度与GDP实际增速两者呈协同促进关系的区间包含:10%~20%㊁50%~70%㊁90%;而呈现两者处于一种抑制关系的区间有:30%~40%㊁80%㊁100%㊂因此可知,在金融结构发展的不同区间内并不是简单呈现出一种 倒U型 曲线的关系,在0%~100%的金融结构区间内,金融结构与GDP实际增速大致上是呈现出两个 倒U型 曲线的关系㊂4.3㊀引入Kendall非参数检验模型在分位数回归结果中,金融结构化程度与GDP实际增速中是呈现出两个 倒U型 曲线的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关系,本文接下来引入kendall非参数检验模型进行分析㊂随着金融结构化程度的逐步加深,GDP实际增长速度的演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㊂在统计上可以等价表述为,GDP实际增速之差距对金融结构化程度的弹性首先显著大于0,随后显著小于0㊂用GDP i表示国民收入发展速度指标,F instr i表示金融结构指标,则金融结构处在[i,j]之间的弹性为:p ij=F instr iGDP iΔGDP ijΔF instr ij=(GDP i-GDP j)/GDP i(F instr i-F instr j)/F instr i(1)当p ij大于0时,说明随着金融结构的提高,GDP实际增长速度会提升㊂当p ij小于0时,说明随着金融结构的提高,GDP实际增长速度会降低㊂当p ij=0时,说明金融结构和GDP实际增长速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关系㊂由于受多种随机性和不确定因素影响,即使是在 倒U型 的上升阶段,也就是说在GDP实际增速的差距随金融深度的加深而增加的阶段,全部的p ij不可能所有都为大于0;同样道理,曲线演变在 倒U型 的下降阶段,全部的p ij也不可能所有都小于0㊂基于统计学意义考虑,如果在某一区间p ij大于0所出现的次数明显地多于p ij小于0出现的次数,可以说明在这一区间内, GDP实际增长速度随金融结构化程度的提升而提升㊂反之,则说明在这一区间内GDP实际增长速度随金融结构的提升而降低㊂如果在某一区间,p ij大于0出现的次数既不明显地多于p ij小于0出现的次数,也不明显地少于p ij小于0出现的次数,就代表在此区间内,GDP实际增长速度与金融结构不存在明显的关系㊂考虑到q ij=(GDP i-GDP j)ˑ(F instr i-F instr j)的符号与(1)式的符号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对金融结构化程度的各区段内相邻数相关性的检验,可以运用统计学上的非参数统计中kendallτ相关检验方法的思想,因此,用q ij代替p ij,对金融结构化程度与GDP实际增速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㊂提出双边假设H0:GDP与Finstr不相关㊀VS H1: GDP与Finstr相关㊂为了简化表达,用x表示Finstr,用y表示GDP㊂假设n对观测值(x1,y1),(x2,y2), , (x n,y n);如果(x j-x i)ˑ(y j-y i)>0,∀j>i(i,j=1, n),则称(x i,y i)与(x j,y j)是协同,符号一致的㊂反之,如果(x j-x i)ˑ(y j-y i)<0,∀j>i(i,j=1, n),则称(x i,y i)与(x i,y i)是不协同,符号不一致的㊂将N c 表示上述协同数对的数量,N D表示上述不协同数对的数量,则所有可能存在前后数对共有C2n个,即:NC+ND=n(n-1)2(2)此时,kendallτ统计量表示为:τ=N C-N Dn(n-1)/2(3)根据假设检验的数理统计原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假设τ=0的拒绝域为(- ,u)ɣ(u1-,+ );而原假设τ>0的拒绝域为(- ,uα);原假设τ<0的拒绝域为(uα,+ )㊂因此取显著性α为0.05时,当检验统计量落入τ>0的拒绝域时,拒绝原假设命题,即认为此时协同数对明显地少于不协同数对,表明此时GDP 实际增速随金融结构的提升而降低的趋势是显著的;当检验统计量落入τ<0的拒绝域时,说明此时协同数对明显地多于不协同数对,表明此时GDP实际增速随金融结构化程度的加深而提升的趋势是显著的㊂为了直观认识金融结构与GDP实际增速的关系,本文首先对114784个企业财务面板数据以金融结构的大小进行排序,以四分位数为划分标准,分为四个小样本,分别为0%~25%㊁25%~50%㊁50%~75%㊁75%~ 100%进行分位数定序㊂对于经过分类的四组样本,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使用Stata㊁R和SPSS软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检验,具体的检验结果和标准已在表2中呈现㊂表2㊀kendallτ检验结果分位数τ统计量金融结构与GDP实际增速的关系数值Z值0%~25%25%~50%50%~75%75%~100%0.341-0.0470.121-0.35985.489-12.00529.973-85.283促进抑制促进抑制㊀㊀由检验结果可知,金融结构与GDP实际增速的关系在金融结构区间0%~50%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关系;在50%~100%的区间内是再次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关系㊂因此,在整个金融结构区间内是呈现出两个先促进后抑制的关系,该实证结果与前面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是相一致的㊂㊃61㊃2024年第4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2023年度清远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 清远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平台经济协同治理路径研究(QYSK2023024);2023年度佛山市社科规划课题共建项目 负责任创新视域下人工智能赋能佛山政务数据治理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3-GJ095)㊂作者简介:艾尚乐(1983-),男,回族,河南郑州人,法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治理㊁经济治理㊁教育管理等㊂5㊀结论与政策含义本文以47个国家(区域)为样本,利用2000 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一个国家(区域)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实际GDP 增速)之间的关系㊂经验的结论是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结构和GDP 实际增速之间是呈现出一种 倒U 型 曲线关系,即金融结构市场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先促进后抑制关系㊂在我国经济发展与转轨时期,大力推进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建设,将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㊂具体来说,就是推进股票市场改革㊁提高债券市场比重等资本市场建设;丰富期货㊁期权等交易品种,完善市场化风险防范机制;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风险防范体系;构建并健全 新三版 等融资体系,提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㊂要对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关注,通过对金融资源整合,以协同效应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各类金融组织协调发展㊁优势互补㊁覆盖广泛㊂通过加速构建多元化金融中介组织,以及在金融市场上引进竞争机制,实现更高的存 投转换效率,更好地发挥金融资源作用,要放宽融资限制,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使私营企业向资金密集㊁技术密集方向发展㊂参考文献[1]Mhadhbi 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Dynamic Panel Data Analysis [J ].2014,Vol.2No.2:48-58.[2]托玛斯㊃赫尔曼,凯文㊃穆尔多克,约瑟夫㊃斯蒂格利茨,等.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 ].经济导刊,1997,(05):43-48.[3]Cheng X ,Degryse H.The impact of banks and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loc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BOFIT Discussion Papers ,2007.[4]Brown J R ,Petersen F.Financing Innovation and Growth :Cash Flow ,External Equity ,and the 1990s R&D Boom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9,64(1):151-185.[5]Philippe A ,Peter H ,David M F.The Effect of FinancialDevelopment on Convergence :Theory and Evidence [J ].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1):173-222.[6]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等.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 ].经济研究,2009,44(08):4-17.[7]Bolbol A A ,Fatheldin A ,Omran M M.Financi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Egypt ,1974-2002[J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 ,2005,19(1):171-194.[8]谭小芬,李源,王可心,等.金融结构与非金融企业 去杠杆 [J ].中国工业经济,2019,(2):19.[9]乔海曙,陈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 倒U 型 关系再检验 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9,(7):10.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现实困局与优化路径艾尚乐(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1)摘㊀要:数字化时代,数字政府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政府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㊂数字技术层面的不稳定㊁不成熟,数字政府建设协同管理界限不清,数据质量低劣,存在泄露㊁篡改及存储运输等风险,再加上数据支撑和数据共享存在安全漏洞,社会数字鸿沟明显,数据科技意识和应用能力低下,缺乏可信度和透明度㊂导致我国数字政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公共数据难以全面开放共享,数字政府网络体系出现安全风险,数字政府数据资源利用率低㊂为此,应加强数字资源利用与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数字政府法律政策,借鉴国内外成功事例,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㊂关键词:数字政府;数字技术;现实困局;优化路径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4.0061㊀数字政府建设的意义和现状1.1㊀数字政府建设意义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政府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政府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㊂其一,数字政府可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优化政府管理模式㊂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机制使政府能够更快,更㊃71㊃。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五要素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五要素林毅夫是现代经济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在其长期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理论和观点。
其中就包括其所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经济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结构规律,而这些规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会存在差异。
那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五个要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第一要素:政策框架林毅夫认为,政策框架是实现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关键。
政策框架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这三个方面要相互协作才能取得经济发展的最大效益。
政府需要制定出相应的产业支持政策和投资支持政策,以便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市场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和效益。
社会需要发挥消费者、企业家和创新人才等多方面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第二要素:产业结构在林毅夫看来,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展经济需要建立先进的产业结构,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林毅夫提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需要遵循“从低端跳到高端、从非重心转向重心、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等原则,以便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第三要素: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培养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毅夫主张在进行人力资本开发时,需要注重教育、人才培训和技能培养,建立适合各行各业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第四要素: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对于经济活动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毅夫认为,金融体系需要满足经济发展、资金调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在进行金融体系建设时,还需要注重监管体系的完善,以保证金融活动的规范和合理性,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第五要素:创新体系创新是提高国民经济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林毅夫提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建立适合自身的创新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创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林毅夫人物事迹介绍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林毅夫人物事迹介绍2018年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
林毅夫获得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者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
林毅夫植根于改革开放实际,自主创立并实践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力。
丰富完善农业经济学理论,重新构建发展中国家制度安排和宏观经济理论,为我国经济学理论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与国有企业、金融体制、电信体制改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粮食和“三农”等重要改革政策制定。
积极推动中非合作新模式,帮助有关发展中国家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参与创立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推动了合作转型和深化发展。
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林毅夫是在国际主流经济学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但他却不想仅仅做一个书斋里的学者,经世济民是他的夙愿。
回国后,他进入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要是从事中国农业问题的研究。
他认为这是当时最好的工作,可以见证并影响中国社会。
农业对我国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林毅夫从研究中国农业问题开始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奠定了他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地位。
林毅夫的信念从未动摇,一种高度乐观的态度自始至终陪伴着他。
他感到,国家正迈向全方位的改革,这更需要高水平的理论和教育。
1994年,他与几位学者在北大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视野遍及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林毅夫认为,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奇迹”,现有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清楚,必须进行理论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能够成功,是因为摒弃了计划经济下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赶超战略,通过放权让利和体制革新,逐步找到符合本国资源禀赋条件的发展道路,使中国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释放。
与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相比,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是采取了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渐进道路。
林毅夫学术思想简介
林毅夫教授经济思想述评一、前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成为举国上下压倒一切的任务。
顺应这种新的社会潮流,经济学很快在诸多社会科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景仰的显学。
经济学的繁荣带来了经济学家社会地位的提高,有需求就有供给,经济学家队伍也跟着壮大起来。
在众多经济学家当中,有一个十分光彩夺目的年轻学者,他就是林毅夫教授。
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队伍中,林毅夫教授在许多方面都是十分独特的,无论治学还是个人经历都是如此。
这不仅因为他来自台湾,更重要的是他占去了中国经济学界太多的第一。
他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
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是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受到瞩目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
从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看,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经济学家恐无一人能望其项背。
对于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一般人都会以为他一定是自幼就对经济学十分感兴趣的有心人,并很早就投入到经济学学习和研究中去了。
然而,林毅夫教授进入经济学殿堂不但是很偶然的机缘,而且为时已经比较晚了,直到1979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才算是开始了系统学习经济学的历程,那时他已经27岁,1982年才出国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
林毅夫教授当初到北京大学读书,目的并不是为了将来从事经济学研究,而主要是因为初到大陆,需要加深对大陆社会的了解。
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和盖尔∙D∙约翰逊教授应复旦大学的邀请访问复旦大学,回国前顺道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
中国现代经济学家:林毅夫人物简介
• 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贡
献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技术创新
• 提倡创新驱动发展
• 提高国家竞争力
劳动力市场改革
• 提倡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 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
林毅夫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依法治国
• 提倡法治经济
• 保障市场经济秩序
金融服务体系
• 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对外开放
• 提倡扩大开放
• 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
04
林毅夫的国际影响力与学术交流
林毅夫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地位
知名经济学家
国际经济学组织任职
• 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 担任世界银行高级顾问
• 与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合作
• 参与制定多项国际经济发展政策
林毅夫与国际经济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学术会议
• 多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会议
• 发表演讲并分享研究成果
国际合作项目
• 与国际经济学家共同开展研究项目
•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发展建议
林毅夫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经济发展理论
⌛️
• 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体系
• 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
政策措施
流与合作
• 推动全球经济学的进步
•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精准
扶贫政策建议
劳动力市场改革
• 提倡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 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
⌛️
金融服务体系
• 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这边风景独好”——林毅夫谈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未来发展
大家都非常关注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
在此,我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对于国际经济形势,我比较悲观。
我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国际经济很可能会危机四伏。
国际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很可能会像日本自1991年以来一样,陷入比较长期的发展相对缓慢、政府债务不断积累、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一个时期。
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是欧债危机,学界普遍的看法是那些主权债务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如果不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他们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任何短期的金融稳定方案只能是赎买时间,就像吃止痛药一样,仅能见效一时,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问题都会再卷土重来。
所谓结构性改革就要减少社会支出、减少政府赤字和债务、金融去杠杆。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结构性改革的共性,基本上都是减少需求、减少资金供给,这会使失业率上升,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其他国家也发生过类似的金融经济危机,过去在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实是整个现代宏观经济学主流框架,会建议这些国家在进行结构改革时,同时通过货币贬值增加本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由外需拉动来补偿内需不足,为结构改革创造空间。
但是目前发生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如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货币。
所以这些国家没有降低汇率以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选项。
当然欧元区整体可以进行贬值,以提高欧元区整体的出口竞争力。
可是目前面临的现实条件是,不仅欧元区存在当前这种结构性问题,美国、日本也存在类似问题。
而且,目前不仅欧元区失业率高企,美国失业率也始终居高不下,日本失业率相对于欧洲和美国确实低一点,但是相对日本自身长期的历史水平又高出许多。
欧元区跟美国、日本都属于发达国家,他们的产品是相互竞争的。
如果欧元区用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美国、日本就要减少出口,失业率就会增加,他们的经济会无法承受。
因此,如果欧元区真的用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很可能会导致美国和日本也同样用贬值的方式来对冲欧元贬值的影响,出现竞争性贬值,最终达不到实际效果。
胡应泉:林毅夫教授的失误在哪里?
胡应泉:林毅夫教授的失误在哪里?2016-05-25 12:03:33来源:共识网作者:胡应泉我要评论点击:8906次摘要林毅夫的经济理论体系对中国经济固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是以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如果一以贯之地强调它的适用性,一味地把中国的经济现实往他的理论体系中装,理论上是做到了严密性和自洽性,但却显得不无脱离实际,变得削足适履了。
——与林毅夫教授再商榷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的许多著作笔者都认真地拜读过了,并且从中学到了许多经济学尤其是关于中国经济的知识,受到了许多启发,大大开阔了眼界,认为他在美国受过严格的现代经济学训练,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全面、深刻的把握,同时又充分立足于中国的经济现实,并且十分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其理论对中国经济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影响。
在充分肯定其经济学成就的基础上,笔者在此前的一篇论文中也对其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批评,主要从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关系、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出路两个方面进行,认为他在研究中国现实的经济问题时过于追求一种理论的严密性和逻辑的自洽性,而舍弃了其他许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
本文继续从比较优势及后发优势、未来二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两个方面,与他进行进一步的商榷。
一、比较优势及后发优势林毅夫教授从他一以贯之的以企业自生能力为分析的微观基础,以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技术战略选择、制度和经济绩效内生为主要框架的经济发展转型理论体系出发,在论述中国经济时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长期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经济发展奇迹,是因为我们改变了过去不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而充分发挥我们土地和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在提高效益、增加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如此往复,使我们的经济保持长期快速的发展[2]。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与中国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演变
_ 经 济 学
最优 金 融结 构理 论 与 中国经济 结构 、银 行 业结构 演 变
侯剑 平 ,杨 慧 ,刘 璞
f 安工 业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陕 西 西 安 7 0 4 ) 西 1 0 3
摘 要 :有 效率的金融市场 是一 国经济持 续、稳定 、健康 发展的基础条件 。在经济学 的发展不 同阶段对金 融与经济增 长有 不同的理论争议 ,林毅夫提 出了一个国家应根 据本 国的经济 结构建立最优 的金融结构 ,在对上述 理论进行整理 的基础上 ,本 文分 析 了中 国的经济 结构现状和金 融结构现状 ,结论认为 中国的金融结构正 向适应经 济结构 的最优 金融结构演进 。 目前中国 的金 融结构还未达 到最 优 ,这导致 中国中小企业 的融 资困难 ,论文最后提 出 了加 快 中 国金 融 结构 演 进 的 政 策 建 议 。 关 键 词 :经 济 结 构 ; 最优 金 融 结 构 ;银 行 业 结构 基金项 目:西安工业大学 校长基金:货 币政策对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影响研究 (A D J 0 2 ) X G X J 8 3 中图分类号 :10 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X(0 90 .0 10 0 84 2 20 )60 5 -6 收 稿 日期 :收 稿 日期 :2 0 .01 0 91.9 作者简介 :侯剑平 ( 9 1 )男, 内蒙古赤峰人 ,西安工业大学经管学 院副教授 。 17 一 杨 慧 ( 9 4 )女 ,安 徽 安 庆 人 , 西 安 工 业 大 学 经 管 学 院研 究 生 。 1 8一
20 0 9年 1 1月 第 1 第 6期 9卷
西 安 电子 科技 大 学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 da iest( o il ce c dto ) o r a XiinUn v ri S ca in eE i n o y S i
经济学林毅夫: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
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a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是林毅夫教授学术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林毅夫教授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
实际上,在经过多年的传播之后,该思想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研究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因此,研究林毅夫教授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林毅夫教授的经济发展理论,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两个概念,即"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两个概念的重要性在于,自生能力概念的提出为整个林毅夫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则是从该理论出发所能得到的唯一合理的结论。
一、自生能力按照林毅夫教授的定义,"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
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b )。
可以看出,"自生能力"首先是一个微观经济的范畴,它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有关。
不过,企业之间在经营绩效方面的差别也可能是由于企业管理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而"自生能力"概念则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无关。
或者说,我们必须事先将企业之间经营能力上的差别抽象掉。
在此之后我们将发现,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选择。
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否能够取得正常利润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最小的成本来生产即定的产量或价值。
而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进行生产,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给定的投入品价格选定成本最小的投入要素组合--或者说生产技术。
这就是说,在抽象掉管理因素后,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将取决于企业的技术选择。
假设经济中只存在两种投入--资本和劳动,为了取得自生能力,劳动价格相对低廉、资本价格相对高昂的经济中的企业应当选择劳动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而劳动价格相对高昂、资本价格相对低廉的经济中的企业就应当选择资本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
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
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一、论文报告目录1.引言2.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简介3.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误导的原因4.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的影响5.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及其误导对国家经济战略的启示6.案例分析7.结论二、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的论文报告1引言林毅夫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长期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并于1996年获得美国国家经济学会副主席。
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比较优势发展理论”被许多人看做是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难发现,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存在着一些误导。
本文旨在探究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误导的原因、影响以及对国家经济战略的启示,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
2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简介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如果这种商品的成本比其他国家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把所有的资源专门用于生产这种商品,从而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
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
其实质是指,每个国家有自身最适合生产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各自专业分工,通过贸易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3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误导的原因林毅夫的“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往往被理解为一个理论体系。
然而,实际上这个理论体系是一个抽象的模型,不考虑实际情况下的经济环境。
在现实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要考虑到复杂的供求关系、产业链条、资源禀赋、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
这些因素不确定性大、时效性强,难以预见和规划。
因此,在实践中应用这个模型存在诸多问题。
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把所有的资源都放在一个板块里,可能会导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资源浪费,不利于产业和经济的结构优化升级。
4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的影响虽然林毅夫的“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存在误导,但是其所倡导的国际分工协作与跨越国界的经济贸易协作模式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林毅夫 中国经济专题
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农问题
农村真穷
农民真苦
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真危险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增产不增收←1.农产品收入弹性 低;2.农产品价格弹性低。即:当收入增加时,对农产品 的需求增加不多;但当供给增加时,农产品的价格会下降 很多,即所谓的“谷贱伤农”。
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数量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转移掉的农民会立即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需求者,农产品供给 减少,但是市场需求提高,价格就会跟着上涨,留守农业的农民就能从价格上涨中获得收入增 加的好处。 农民转移到城市后,土地还留在农村,所以没有转移的农民就可以在农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 单个农场的生产和市场供应量,从而进一步增加收入。 在人口总量和收入水平增加的情况下,对农产品的需求会继续增加。 农民工在城市里开拓视野,接触到新的知识与技术,就有可能把一些有用的信息与外部资源带 回农村,促进家乡的农业发展。 统一市场和地区差距的解决 针对农产品的特性,唯一能够长期保证农民收入得到改善的途径就是减少农民数量。就中国现 有情况来看,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问题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要素价格均衡理论——如果两个不同的地区进行自由贸易,在没有交易成本,交通运输成本和 耗损成本理想的状况下,依靠产品贸易可以使各种要素的价格趋向均衡。 为了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异,必须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市场,消除对各种要素价格的扭曲,让各地 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当下中国与起飞的日本
中国和日本主要发展指标的比较
China Life Expectancy (years) Infant Mortality Rate (per thousand) Primary Sector as a Share of GDP (%) Engle’s Coefficient in Urban Areas (%) Per Capit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kwh) Female 72 (1998) 31 (1999) 15.9 (2000) 39.2 (2000) 1071 (2000) Male 68 Female 72.9 (1965) 30.7 (1960) 16.7 (1959) 38.8 (1960) 1236 (1960) Japan Male 67.7
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
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一、引言金融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的组织和安排,是指金融市场的构成、金融机构的类型、金融市场整合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以期对实际经济中金融结构的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最优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在经济学中,最优金融结构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能够最大化经济效益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组合。
最优金融结构的建立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金融结构的合理性和优化程度对于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合理的金融结构可以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各类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促进经济产出和劳动力就业的扩大,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例如,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完善,从而有利于资本和技术的创新和积累,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2. 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金融结构的不合理和不稳定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金融结构过于集中或者金融机构过于脆弱容易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增加,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甚至危机。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逐步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系统整体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保持金融稳定。
三、最优金融结构的确定要素确定最优金融结构的要素众多,包括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状况、金融机构类型等。
1. 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最优金融结构的要求各不相同。
在初期发展阶段,基础金融服务是重中之重,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经济提供融资支持和支付结算等基本金融服务。
随着经济的成熟和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逐渐增加,金融体系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2. 金融市场状况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对最优金融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发达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融资和风险管理的需求。
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以及开放程度等因素,决定了金融结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林毅夫:一个观察真实世界的客观派学者
行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
2012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他返回北大,继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2015年12月创办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2016年4月兼任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
对于他的传奇经历,林毅夫几乎从不提起。
但他对中国发展的理论解
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普遍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图为安徽省淮北市服装厂的女职工在加工出口到欧盟地区的服装产品。
CFP供图中国经济报告 2016年第8期。
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与居民资产结构关系的内在逻辑
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与居民资产结构关系的内在逻辑作者:王渊杨朝军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6年第09期摘要:文章从我国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现状的角度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三者关系的内在逻辑。
结果表明,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由以低风险的传统产业为主向以高风险的新兴产业为主的转型过程中,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从而提高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例是提高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投融资效率,助力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
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主要的资金供给部门,提高风险金融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的占比将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我国经济转型目标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居民资产结构一、引言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产业结构正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端制造业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转变。
要想实现这一经济目标,必然需要一个相适应且高效的金融体系来支持实体经济的顺利转型。
然而我国目前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银行固有的低风险偏好、对抵押品的较高要求、对公司财务的格式化审核等局限性使得银行向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新型产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和意愿十分薄弱,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显得较为突出。
而资本市场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者天生较高的风险偏好恰好能够满足处于萌芽期和初创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打造中国经济未来升级版的进程中,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渠道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资金盈余的主要部门,其消费和投资决策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可见,一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似乎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关联性。
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社会融资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的现状出发,对这一问题作具体深入的探讨,并在最后给出结论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将近4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林毅夫 孙希芳 姜 烨 内容提要: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的规模特征和风险特性,从而形成对金融服务的特定需求。
另一方面,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和分散风险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
因此,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需要与相应阶段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适应,以有效地实现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金融结构 比较优势 最优金融结构一、引 言无须赘言,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现实中,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结构存在巨大差异。
如何理解这些差异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学术论题,而且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
有大量的文献围绕银行和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争论,也有不少文章讨论各种不同的银行业结构的优劣,但是相关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本文将提出并论证“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假说,为探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现有文献着重从分析各种金融制度安排的特性出发,讨论不同金融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
然而,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在动员储蓄、分散风险和配置资金方面的机制与方式各有优势和劣势,单方面讨论金融体系的特性往往难以确定何种金融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为了分析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特性两个方面入手。
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并由此内生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最优产业结构,而处于不同产业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规模特征、风险特性和融资需求,因此,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系统性差异。
只有金融体系的结构与实体经济的最优产业结构相互匹配,才能有效地发挥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与其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
如果金融体系的实际结构背离了其最优路径,则会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本文下面的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二部分界定金融结构的含义,并对相关文献做一简要评述;第三部分详细阐述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假说;第四部分讨论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所隐含的政策含义;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二、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关文献(一)本文关于金融结构的界定* 林毅夫,世界银行;孙希芳,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电子信箱:s unnyxfs@;姜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
作者感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结构研究”(项目批准号:04JJ D790001)的资助。
同时,作者感谢审稿人的修改意见,但文责自负。
本文将金融结构定义为金融体系内部各种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的比例和相对构成。
①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从金融活动是否需要通过金融中介,可以考察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比例构成;从金融交易的期限长短,可以将金融体系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从金融活动是否受到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可以区分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就银行业结构本身,可以分析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和不同规模的银行的分布。
本文着重讨论金融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金融市场与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以及银行业中不同规模的银行的分布。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制度安排,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和分散风险方面的机制非常不同,因此二者在金融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对于金融体系发挥其基本功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不同规模的银行在信息生产方式和风险分散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银行业中不同规模的银行的分布会直接影响银行部门的经济绩效。
(二)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关文献1.金融市场主导型与银行主导型关于金融市场与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现有实证研究发现了一个基本事实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在其金融体系中金融市场更为活跃(Demirg ǜ -Kunt and Levine ,2001;林毅夫等,2006)。
已有研究着眼于探讨上述相关性是否体现了金融结构演化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市场主导型还是银行主导型③的金融结构更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④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倡导者认为,银行等金融中介在信息搜集和处理方面具有优势,而金融市场在事先的信息搜集、事后监督融资者方面的激励机制较弱,难以有效地克服金融交易中的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⑤,因此具有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金融体系应该更有利于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而支持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研究,则强调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可能存在的弊端,认为在这种结构下,银行等金融中介对企业的影响力较大,对企业发展会带来负面效应;另外,银行具有天生的谨慎倾向性,使得具有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金融体系不利于企业创新和增长;而且,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灵活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金融风险产品,而金融中介只能提供比较基本的风险管理服务。
持“金融功能观”的学者则认为,金融体系所提供的整体功能才是最重要的,而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构成只是一个次要的问题(Merton ,1995;Merton and Bodie ,1995)。
另外,一些研究从金融体系与法律制度的关系出发⑥,也否定关于银行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争论的重要性,认为金融体系提供的整体功能是最重要的因素,而运行良好的法律体系有利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功能的发挥。
因此,区分各国在相关法律系统的效率方面的差异比区分银行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更有意义。
相关的实证研①②③④⑤⑥这类观点的研究以La Porta ,Lopez -de -Silanes ,Shleifer ,and Vishny (LLSV ,1997,1998)为代表。
相关研究如Gross man and Hart (1980)、Stiglitz (1985)、Bhide (1993)、Shleifer and Vishny (1997)、Allen and Gal e (2000)等。
关于金融市场主导型与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更为详细的文献综述,请参见Levine (2005)。
在文献中,将金融结构区分为市场主导型(market -based )和银行主导型(bank -based )两种类型是常见的做法。
但是,笔者并没有找到关于这两种金融结构类型的比较准确的定义。
文献中约定俗成的做法是,用英国和美国的金融体系结构作为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代表,而以德国和日本的金融结构作为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代表。
但是,现在日本的股票市场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金融市场之一,英国和美国的银行体系也是非常发达的。
放在一个更广的世界范围内来考虑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问题,目前德国、日本与英国、美国的金融结构的差异只是“大同而小异”,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金融结构的差异则更为突出[参见Demirg ǜ -Kunt and Levine (2001)中的数据和分析,以及林毅夫等(2006)图4]。
因此,考虑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重视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在金融结构方面的差异。
关于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另一个基本事实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其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通常用金融体系相对于实体经济的规模来度量)越高。
本文对“金融结构”的定义与现有文献有所不同。
在已有文献中,“金融结构”一词的含义是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对“金融结构”的定义则包含更广的范围。
究则倾向于支持上述“金融功能观”和“金融法律观”,即在控制了金融发展水平后,银行主导型或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差异对于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Levine,2002;Bec k and Levine,2002; Demirgǜ -Kunt and Maksimovic,2002)。
2.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于银行业内部结构,现有文献重点考察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对银行行为和银行体系绩效的影响。
有的研究(如Petersen and Rajan,1995)强调,垄断性银行在搜集信息、对借款者进行筛选和监督方面有更强的激励,并且更易与借款者形成长期关系,从而会使更多的投资项目得到信贷支持;竞争性的银行业由于信息溢出效应和搭便车行为的存在而不能对投资项目进行有效的筛选,会降低资金配置效率。
基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则认为,垄断性银行可能会过度抽取企业租金、向储蓄者支付较低的利率、更易导致信贷配给,因而会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对经济的整体影响取决于正负两个方面影响的大小。
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得出了非常不同的结果,有的研究发现较低的银行业集中度有利于新企业的创立和经济增长(Ja yaratne and Strahan,1996; Cetorelli and Strahan,2006);有的研究则发现,较高的银行业集中度有利于新企业的成长,但银行业的竞争对成熟的企业成长有利(Petersen and Rajan,1995;Jackson and Thomas,1995)。
3.简要评论关于金融市场主导型与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实证研究结果与本节开头提到的基本事实之间存在不一致:如果金融结构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只有金融发展水平是重要的,那么,金融结构的变迁为什么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呈现直接融资和大银行更为重要的明显趋势?关于银行业结构的研究集中于银行业的竞争程度,银行业中不同规模银行的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则未得到重视。
而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规模分布,小企业难于从大银行中获得金融服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上述两部分文献讨论的是金融结构的不同侧面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有趣的是,这两部分文献之间并没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然而,这些文献的研究视角是相似的,即都是从不同金融制度安排的特性出发来讨论金融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笔者理解,文献采取这一研究视角的原因在于,其关注的问题是金融结构对于实体经济的可能影响。
然而,如果将这一问题与金融结构变迁的决定机制分割开来考察,恐怕难以对这个问题做出恰当的回答。
已经有一些研究考察金融结构及其变迁的决定机制。
Rajan and Zingales(2003)用利益集团理论来解释处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在金融结构方面的差异。
有的研究则强调法律因素对金融结构的影响,认为金融市场的运行更加依赖于相关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和法律实施的有效性,因此在法律环境较差的经济中,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比较优势(LLSV,1997,1998;Beck, Demirgǜ -Kunt,Levine,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