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哈尼族节日——苦扎扎
你所不知的哈尼族六月年特色文化(六月份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你所不知的哈尼族六月年特色文化(六月份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节日文化,和独一无二的节日活动,这是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文化,也是中国的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就是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哈尼族作为我们一个比较古老的少数民族,它们有什么独特的民族节日呢?这些节日包含有什么意义呢?哈尼族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节日呢?接下来就跟着专业人士一起来看看了解一下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吧!哈尼族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叫做“六月年”,也叫做“库扎扎”或者“苦扎扎”,一般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六日,这个节日是个非常欢快的节日,村寨会杀牛来祭秋房,然后将牛肉给家家户户分一些,拿回家祭祖,大家聚集在一起荡秋千,也是一个节日的活动,除了荡秋千,还有狩猎,唱山歌,摔角,等等,欢快的活动共度这个快乐的节日。
节日共持续三天,每天都有需要准备的仪式,六月二十三,村寨杀牛祭龙神,六月二十四,大家在家休息一天,然后杀一只鸡,用来给子女们叫魂,他们认为,叫过魂之后,子女们的身体就会变得强壮,这也是一个好的心愿,六月二十五,将干芦苇制成的火把,点燃后从屋里往外赶,寓意为将妖鬼邪魔赶出家门,然后将灭掉的火把绑在树上,寓意保护全家。
他们有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那就是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是龙的诞辰,也就是新年的开始,每个村寨在那一天都要举办酒宴,也叫做“姿八奇”,每家每户都要做糯米粑粑,还有闷锅酒,这天,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村寨也都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洗个澡穿上新衣服,然后准备“长龙宴”,全村一起吃喝,寓意为团结和睦,吉祥如意。
哈尼族到了农历七月的初一,有吃新谷的习俗,这一天一大早,各家都会先去自家地里拔一捆水稻,在回家的路上,如果遇到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都不能打招呼,不然会被视为不吉,下午的时候,将稻子搓出谷子,放进锅里烘焙出米花,在吃米花前需要给家里的狗先吃,这也是一个传统。
哈尼族有一个节日叫“姑娘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四,姑娘节就是相当于一个完全为女性服务的节日,这一天女性们都是最大的,天还没亮的时候,男人们就要起床挑水,砍一捆柴,然后生火烧水,然后再把洗脸水端给妇女。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尼族是当今中国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是中国一个较为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现有的人口大约一百六十万左右,主要聚居在云南。
大家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那么,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民族自愿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节日为“十月年”和“火把节”。
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定为岁首,举行庆祝。
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也与汉族同过春节。
六月火把节(宁洱的哈尼族称为“矻扎扎”),一个村或一个家族杀一头牛祭“秋房”,将牛肉分给各户,煮熟后,加青玉米雌丝花生、黄瓜、京豆、糯米饭供献祖先,供献时间需要五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各家用松柴扎火把,用枯松木研末炒黄做香面,将火把点燃,用香面撒在火焰上发出响声,烘燎家里各屋旮旯及畜厩,有的还撒到田边地角,以示“驱鬼除魔”。
尔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在火把的火焰映照下边歌边舞,尽情狂欢。
哈尼族的饮食文化饮食习惯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哈尼族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
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
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
逢节便有美酒。
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特色饮食长街宴:哈尼语称为“资乌都”,被译作“祭龙比菜”、“长街宴”或“全寨团结酒宴”。
哈尼族的传统体育运动
哈尼族的传统体育运动—秋千哈尼族有个节日名叫‘苦扎扎节’是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期长三至六天,我们小孩虽然不知道这个节日的具体时间,但是我们一看到农民伯伯们在打谷子,就知道这个节日快来了。
农民伯伯用刚打来的新米煮饭,第一碗米饭是要给狗吃的,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狗每天都要帮他们看家,是家里最辛苦的,并且,在这一天,每个村寨都要杀一头牛,家家户户都要分一点,然后拿去祭祖。
在这一天也要举行许多的体育活动,其中,打秋千是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主要是在重大的节日和大型活动时进行。
哈尼族的秋千有磨秋、荡秋和转秋‘也叫轮子秋’三种,其中磨秋比较盛行。
打磨秋时,青年男女一双双一对对爬上磨秋,双人或四人分扑或横骑在横杆两端,落地一方蹬地,一上一下像推磨一样转个不停,直到其中一方体力不支认输方可停下。
这就是我们哈尼族的传统体育运动。
墨江县城小学
三【2】班李文韬。
云南哈尼族的民族文化
云南哈尼族的民族文化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
哈尼族没有传统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
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
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节)。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
乐器有俄比、扎比、三弦、四弦、把乌、响篾、稻杆、叶号、竹脚铃、牛皮鼓、铓锣等。
把乌为哈尼族独有乐器,极有名,金竹制成,状如笛子。
吹嘴有簧片、音色宽广浑厚,意韵悠远缠绵。
近年经音乐家改制,音域扩大,音色更为丰富,曾受邀赴欧洲诸国演奏,深受欢迎。
白鹇舞这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
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
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
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白鹇舞恬静优美。
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
舞蹈语汇丰富、动作优美,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
由于气候等自然的关系,元阳县等哈尼族地区,白鹇鸟较多,它们会成群地飞到林中空地或溪水边,嬉戏、喝水、起舞,会变换简单的动作和图形。
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美丽的白鹇鸟在树上栖息时,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树下,于是它来回飞翔找寻,用咀含来珍贵的药草给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鹇鸟才展翅飞向远方。
为了感激和怀念善良的白鹇鸟,老人用芭蕉叶摹仿白鹇的翅膀跳起了舞蹈。
至今元江县一带还在沿用芭蕉叶或棕叶做的扇子起舞。
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哈尼族民俗风情1. 源流与分布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
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
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56个民族的节日
56个民族的节日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
“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
“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
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景颇族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
“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一年一度的最大的传统节日。
“目瑙”(亦称“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
景颇族语称大型歌舞盛会为“目脑”,称景颇族各支系为“纵歌”,统称“目脑纵歌”。
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
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毛南族毛南族的传统节日大部分的与当地的汉族或壮族相同,但最具本民族特色的要数一年一度的分龙节。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1]
哈尼族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能够免除灾难。 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辅以红色,金色,粉色 等颜色,并配有银饰
切弟支系
碧约支系
布孔支系
僾尼支系
哈尼族与茶文化
哈尼族和普洱茶的情缘
哈尼人是一个和茶有着不解情缘的民族。哈尼族种 茶的历史十分悠久 在哈尼族悠久的历史岁月中,茶对民族文化的建立、 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温润生活,调节人 间关系。客来敬茶,以茶赠亲友等纯朴的民风,具 有很好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人的感情更丰富和美 好。哈尼人从小就学种茶、采茶和制茶,他们中的 一些人成为普洱茶业中的著名茶人,为普洱茶的传 承和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5年,法国人类学 家欧也纳博士来元 阳观览元阳老虎嘴 梯田,面对脚下万 亩梯田,欧也纳博 士激动不已,久久 不肯离去,他称赞: “哈尼族的梯田是 真正的大地艺术, 是真正的大地雕塑, 而哈尼族就是真正 的大地艺术家!”
每年十月年的时候,还要举行一个有着千年 历史的民族传统盛会——哈尼长街古宴。 云南省绿春县哈尼族占87.8%,是全国哈尼 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这里每年都举办的长 街宴被称为“天下第一宴”、“世界最长的宴席”, 届时来自海内外上万名游客都会参加。绿春 哈尼长街宴于2008年以3050桌全长4000米 被上海吉尼斯认证为"世界最长的宴席"。
“绿春县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被评为云南 2008年度民族团结盛会”
2008年云南省,评选出 “十大民族团结盛 会”哈尼长街宴就是其中一个 这是一个哈尼人民的盛会,但它更是全国各 族人民共同参与和欢庆的节日。这是各民族 相聚一堂,载歌载舞,让彼此更熟知与关注 的节日,是一个和谐与美好的日子。 长街宴以魔披敲击的神鼓而开始,哈尼人的 音乐中鼓占有重要角色
民族风情:哈尼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1253952⼈。
绝⼤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勐腊、禄劝、新平等地。
哈尼族⾃称很多,有“哈尼”、 “卡多”、“(亻爱)尼”、“ 豪尼”、“碧约”、“布都”、“⽩宏”等。
新中国成⽴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有⾃⼰的语⾔,⽆⽂字。
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
内部⼜分哈尼、碧卡、豪⽩三种⽅⾔。
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套拼⾳⽂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都居住在海拔800⾄2500⽶的⼭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
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质,利⽤“⼭有多⾼,⽔有多⾼”的⾃然条件,创造了⾼达上百级的“梯⽥⽂化”。
此外,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
历史:哈尼族渊源于古代的羌⼈族群,在千百年的历史岁⽉⾥,经过漫长的迁徒历程,最后定居于滇南的群⼭峻岭之中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内部分为哈雅、碧卡和豪⽩三个⽅⾔,各⽅⾔中⼜包含若⼲个⼟语。
哈尼族在历没有本民族的⽂字,新中国成⽴后创制了拼⾳⽂字。
从根本上讲,迁徒历史和梯⽥稻作是哈尼族⽂化赖以萌芽、⽣长和构建的两⼤基础。
哈尼族⽂化的所有要素,都与迁徒历史和梯⽥稻作具有内在的派⽣渊源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哈尼族⽂化的主体结构经历了数次嬗与转型,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三个发展阶段。
公元前3世纪以前,是前哈尼族⽂化时期。
从公元前3世纪到唐代,是哈尼族⽂化结构转型时期,这⼀时期的哈尼族⽂化,呈现出游牧与农耕并举、⽕⽂化与⽔⽂化交融共⽣的格局。
从唐宋⾄当代,是哈尼族⽂化主体结构定型时期,形成了以梯⽥稻作为中轴的新的⽂化结构。
宗教信仰哈尼族信仰⾃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有着丰富的⼝头⽂学,⽆论男⼥⽼幼都喜欢随⾝携带乐器。
⽣活习俗哈尼族村寨⼤多建在半⼭腰,⼀般都是有⾎缘关系的⼏个家庭聚居⽽成。
哈尼族的传统住房是由⼟基墙、⽵⽊架和茅草顶形成的楼房,楼房分三层,下层圈牲畜,中层住⼈囤粮,上层堆放⽠菜杂物。
哈尼族善种梯⽥,元江两岸铺满了层层叠叠的梯⽥,有的⾼达数百级,从河⾕⼀直延伸到⼭顶,像彩⾊天梯伸向天边,⼗分壮观。
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的民族风俗浅谈
2018年4月西部皮革文化与探索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的民族风俗浅谈杨犧(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是哈尼彝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由云南省管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云南红河 哈尼彝族自治州民族众多,各族别具特色,本文以红河哈尼族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X I饰特点三个要素来探讨其民族风俗及特色。
关键词: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人文情怀中图分类号:TU241. 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1602 (2018) 08 -0121 -01云南红河哈尼_族自治州具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天独 厚的人文地理、古风犹存的民族服饰以及不可段忘的历史传承。
在 云南红河地区,居住着多个民族,不妄是整个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 地区。
在众多民族中自然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民族特 色。
论起云南红河的哈尼族,它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
同时有着自身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整个中 国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少数民族一直以来被国家归在了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之中。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主要分布在云南红河、绿春、金平、元阳及建水等地区,自称和他称有多种称谓,“期 的”、“腊味”、“哈欧”、“西摩洛”、等十余种。
而他们的称谓为何 有如此之多?缘由在于称谓有的源于居地名,有的源于服饰或是图 案。
哈尼族的民族节日就是“苦扎扎节”,主要是在农历五月也就 是新历的六月,一般欢度三到五天,因为居住地不同,有的也会选 择在四月底的火把节中度过,而在红河地区就是在六七月这个时间 过。
在节日期间热闹非凡,这代表着哈尼人民们对此节日的敬畏,因为他们想火永久不熄,在他们眼里,火代表着整个家庭的生命。
在新春佳节的时候,全家人这个时候每个成员也都到齐了,一 大早他们便一家老小开始准备着一年一次的重大宴席,洗菜,生 火,煮米进行着备宴的每一道工序,每人脸上都绽放着幸福之花。
哈 尼 族 民 俗
哈尼族民俗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自称称谓多源于祖先名,有的则源于居地名,或服饰、图腾及其他。
他称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哈尼族。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又分哈尼、碧卡、豪白三种方言。
2 0 世纪5 0 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
唐代,“昆明”部族中出现了“和蛮”及“和泥”的分支,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哈尼族称谓,因频繁的战乱,哈尼先民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迁至红河南岸的哀牢山。
隋唐时期,哈尼族和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
唐初,哈尼族先民逐渐从“乌蛮”中分化,分布于哀牢山、无量山区的哈尼族称为“和泥”,滇东南六诏山区出现了“和蛮”部落,开始与中原有了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系。
“和泥”一名为哈尼族自唐代至清代最普遍的历史名称,且为自称之一。
现在通用的“哈尼”一名为其人口最多的一个自称。
哀牢山区哈尼族认为,“哈尼”一词是构成强悍、勇猛和女性的词素,两个音都有独立的意义。
“哈”在哈尼语中含有强悍、勇猛的意思。
“尼”和“咪”是同意的转音,不仅具有“人”的概念,而且有“女性”的含义,反映了哈尼族名称产生于盛行图腾崇拜的母系氏族时代。
哈尼族历史名称繁多,主要是当时氏族部落的不断分化繁衍所造成。
而后来“哈尼”这一族称的相对统一,则反映了哈尼族在历史上曾有过较大的聚居区,有过较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宋时,在红河南岸设“罗孔道”。
元代改设“落恐军民万户府”,其中的思陀、溪处、左能、落恐等地,均为今之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地区。
哈尼族大都居住在海拔8 0 0 至2 5 0 0 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田,创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田文化”。
对哈尼族“矻扎扎”节日文化的理解和翻译
u p s a n d d o w n s .T h e u p s me n d a e n s e f o r e s t s a t t h e t o p o f he t
衍生为多达有三十个支系 。根据 中共 中央统战部 1 9 8 9年的《 民 族问题文献汇编》的记载 : “ 西南 少数 民族 云南一省既有一百 四
十多种 ” 。“ 砣扎扎 ” 具有悠久历史 , 反映 了哈尼族人 民的对生 活
年一度欢 乐的“ 砣扎扎 ” 节来 到时 , 哈尼山寨一 片欢腾 。 青 年男女穿上五彩缤纷绚丽鲜艳 的服装 ,成群结队地聚集在磨秋
一
的乐观态度 , 是一个 哈尼族最重要 的节 日, 节 日中充满节 日的气 氛和过年 的喜庆 , 是 了解 哈尼族节 日生活 的主要来源 。
场上骑磨秋欢度 节 日。骑磨秋 , 是哈尼族特有 的, 也是有趣的体 育 活动 。 那些骑磨秋艺高胆大 的小伙子 , 往往成 为姑娘们爱慕 的
pi l e d a s hi g h a s mo un t a i n s .Th e n he t d r a g o n h e a d s wi ng s hr t e e t i me s
牢 山一带的哈尼族的传统节 日, 节 日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哈尼族系一个来 自中国西北 的古 老民族 ,根据王清华研究 员和著名 哈尼学者徐 国学 的研究 , 发现《 哈尼 阿培 冲坡坡》 史诗
云南省是我国的民族大省 ,哈尼 族是 云南省的主要少数 民 族之一。 哈尼族 的民族文化极其丰 富, 具有其丰 富的节 E l 文化 内 涵和独特之处 ,是我国博大精深多元 文化民族文化 的一个组成 部分 。哈尼族的“ 砣扎扎 ” 节 日主要是 居住 在云南省红河南岸哀
哈尼族传统节日
哈尼族传统节日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哈尼族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节日自然有很多,你知道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吗?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哈尼族传统节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哈尼族传统节日阿玛施阿玛施,哈尼语意为祭寨神树,云南省哈尼族民间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属龙日举行。
相传,远古时,人鬼是兄弟,后因不合而分家,鬼住草木丛中,人住杂草不长处。
鬼常跑去扰乱人,于是人到天神处告状,天神同情人类,遂让女儿变作树木给人类作护寨神,并叫人每年此日到鬼住的地方敲锣打鼓,生火烧灰盖住草木,以镇恶鬼。
久而久之,便成了祭祀节日。
祭寨神树以家族为单位,各个家族都有各自的神树,届时,巫师先挥舞长刀,在寨内转游,意为将村里的火神、瘟神皆赶出去,然后将涂有狗血的木刀、木棍悬挂在村口,称为断路,认为这样鬼魂就无法进寨,外人见状也不能进褰。
然后,巫师带领寨人修理水井,各家取来清水冼净祭品,各户去一男子,大家一起在神树前杀一头纯黑毛大猪,用头和脚献祭,其余则平分给各户,意为与神共享。
如有不生育妇女,可到神树前抱抱供祭的猪脚,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得子。
昂玛吐扎昂玛吐扎,哈尼语意为祭祀保佑村寨的山神。
云南省绿春一滞哈尼族支系稠定人的传统节日。
在每年扎勒特节(农历十月)之后的属虎日举行,历时一天。
稠定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因得到了山神的保护才得以生存,所以每建立一个村寨,都要在村寨的附近选择一株枝繁叶茂的树为“昂玛阿波”(山神树)。
“昂玛阿波”旁的树木不得砍伐。
“昂玛吐扎”这天。
所有人家都要舂糯米杷粑,全村集资买一头猪、两只鸡,另准备一个蛋和九块糯米粑粑,各家出一人,到“昂玛阿波”处,杀鸡宰猪祭供。
祭祀仪式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莫罢”主持。
凡参加者要共餐一顿,剩余的肉由“莫罢”平均分给各户。
然后把蛋和一碗米埋在“昂玛阿波”边,以此表示全村人一心祈求山神保佑村寨安宁。
宝瑞瑞宝瑞瑞,哈尼语意为祭龙,云南省哈尼族祭祀节日。
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_哈尼族的饮食习惯
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_哈尼族的饮食习惯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哈尼族的习俗介绍传统节日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
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
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
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
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
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
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
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
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
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
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稻作文化背景下的哈尼族传统节日习俗
稻作文化背景下的哈尼族传统节日习俗作者:张培学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20期哈尼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千百年来,他们的祖先以高度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一座座大山上开凿梯田,兴修水利,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梯田稻作文化。
梯田是哈尼族生活的核心,稻作文化影响了哈尼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哈尼族保留的节日习俗中窥见稻作文化的种种印记。
哈尼族传统节日的起源,有一半以上和稻谷的种植有关,如栽秧节、新米节、新谷酒节、黄饭节、苦扎扎等,从这一点足以看出稻米和哈尼族之间深厚的联系。
(一)黄饭节黄饭节也叫“红蛋节”,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個属鸡日(有的地方是属羊日)。
节日这天,家家户户要用染饭花的汁浸泡糯米,蒸出黄灿灿的糯米饭,煮出数十个染成红色的鸡蛋,敬献天神派来催耕的使者——布谷鸟。
布谷鸟是哈尼族最喜爱最崇拜的鸟。
相传布谷鸟是天上的神鸟,因远古时代哈尼人没有历法,分不清四季,种庄稼不知节令,种下的庄稼经常收获很少,度日艰难。
天神看到哈尼人过得很苦,心生同情,就派“阿波摩玛”神来帮助哈尼人。
“阿波摩玛”神化作布谷鸟,每年春耕时节来到哈尼人生活的地方,催促哈尼人快快耕作。
从此哈尼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哈尼人的收成有了保障,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哈尼人为了表示不忘布谷鸟的恩情,每年都要选择一个吉日用黄米饭或粑粑来祭献布谷鸟。
关于布谷鸟的传说如今仍然广泛存在于哈尼族的民歌吟唱中——布谷鸟从天宫中来/翅膀断了,尾巴断了/寨神说/翅膀断了不用怕/我们用丝线给你缝起来/尾巴断了不用怕/我们用糯米给你粘起来/布谷鸟到这里叫/我们就要栽秧......(二)栽秧节栽秧节也叫“开秧门”。
每到春耕的季节,哈尼族会选择属猴、龙、狗或马的日子举行“开秧门”仪式,宣告本年栽种的开始。
栽秧节这天,天还没亮,妇女们便起来烧火做饭,准备过节。
一大清早,由各户男家长将备好的糯米饭、煮熟的鸡蛋鸭蛋等祭品摆放于自家水田的水口处,然后在田中间最先插入三把秧,表示一把给人吃,一把给牲口吃,一把给祖宗神灵吃,插好后用簸箕盖住,围着田跑三圈,表示栽秧能圆满地结束。
哈尼族的民族节日
哈尼族的民族节日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
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
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
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过节分三天进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杀一头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给各户。
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杀一只鸡,父母给子女们叫魂,先由寨外叫进屋里,叫魂的范围很广,日常生产劳动所到之处都要叫到。
野兽吓着,雷响惊着和跌倒过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让魂在受惊处躲下。
认为叫过,人的身体会强壮起来,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着簸粪,用干芦苇或易燃的树条扎成火把,点燃后从家里往外撵,把灾难和鬼怪邪魔撵出去。
然后把火把绑在树上,求火把神护佐庄稼和牲畜成长得好,不遭灾,不得病。
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举行。
老人节节日当天,全寨的老人聚集在青松下以象征健康长寿。
然后由寨里的晚辈举行敬老仪式。
即晚辈们在鞭炮锣鼓声中向老人们献米酒、糯米饭和鱼肉鸡蛋等。
接着,老人们在欢歌笑语中跳起圆圈舞。
跳过舞之后,老人们聚在一起边喝酒边当众讲述儿女对待自己的情况,孝敬老人的受到赞扬,不孝者则受到批评并当场向老人道歉。
六月二十四后的第一个属鸡日或属猴日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一一“昴玛突”,“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活动已成为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
“昂玛突”一般举行3—5天,活动中,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围成圆圈儿尽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
沿街举行的宴会多达300多桌。
长达几百米,因此也称作长龙宴。
哈尼族“苦扎扎”节的文化内涵
哈尼族“苦扎扎”节的文化内涵
岚峰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1995(000)001
【总页数】3页(P53-54,48)
【作者】岚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
【相关文献】
1.仪式操演与价值记忆:哈尼族奕车人"苦扎扎"献祭仪式分析 [J], 丁桂芳
2.节日庆典与关系整合:哈尼族"矻扎扎"节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金平县为例 [J], 朱德贤; 曹芸芳
3.欢度“苦扎扎节” [J],
4.哈尼族苦扎扎节祭祀空间研究 [J], 白雪悦;郦大方;钱云
5.生态平衡视野下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适应与重构——以哈尼族矻扎扎节为例[J], 王钧;王长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写红河哈尼族过六月年作文450
写红河哈尼族过六月年作文450
苦扎扎节正解为“矻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
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
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
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
“苦扎扎”,其含义是迎接“俄咀”(一位仙人)到哈尼人间巡访,为哈尼人驱害降魔,祈求“俄咀”保佑山寨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哈尼族“苦扎扎”,是哈尼族的宗教节日,节日隆重的祭祀活动与哈尼人生产节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节日活动是农事活动的时间表;“苦扎扎”活动主要展示了哈尼族宗教祭祀文化和娱乐交际礼仪文化。
在这个节日里,村村寨寨打秋千。
“苦扎扎”的主要活动内容是打秋千。
节日的第一天,各村各寨要上山挑选一棵粗直的松树做磨秋杆。
秋杆有规定尺寸,长短每年相差不能超过3至5寸。
秋杆木黑夜砍好,黎明前扛回村。
第二天,家家杀两只鸡、一只鸭献秋木,然后立磨秋、竖转秋、架甩秋,并在秋场一侧略高于地面的土坎上安放牛皮鼓。
另外,还兴串寨、跳鼓舞。
“苦扎扎”过3至5天,每年农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开始。
这时刚栽完秧,农活少,借此时机欢庆。
秧苗在田里由黄变绿,迎接薅秧季节的到来,预祝秧苗茁壮成长,长出粒大穗长的稻谷,家家户户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