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序据理,尊重思维
论公安民警执法中的法治思维
论公安民警执法中的法治思维引言公安民警作为国家执法机关的重要一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执法过程中,公安民警需要运用法治思维,依法行使职权,确保公正、合法的执法行为。
本文将探讨公安民警执法中的法治思维,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一、什么是法治思维1.1 定义法治思维是指在处理问题和决策时,遵循和坚持以宪法和其他上位法为基础的原则、规则和程序,依照合理的逻辑推理进行判断与决策的思维方式。
在公安民警执法中,运用法治思维意味着依照相关的法律规定行使职权,确保执法活动合乎规范。
1.2 特点•法律意识:具备较高的宪法和相关法律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公正客观:以事实为依据,不偏袒任何一方,在处理案件时坚持公正原则。
•严谨细致:对案件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确保证据充分、合法。
•程序规范:遵循法定程序,依法进行立案、侦查、起诉等环节。
•服务意识:充分尊重人权,关注社会公众利益,在执法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
二、公安民警执法中的法治思维重要性2.1 维护社会稳定公安民警作为国家机关的代表,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运用法治思维能够使执法行为更加客观公正,减少不当干预和滥用职权的情况发生,从而增强社会对执法工作的信任。
2.2 保护人民安全公安民警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人民安全。
运用法治思维能够确保执法行为合乎规范,从而有效地打击犯罪行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3 构建良好的执法形象运用法治思维有助于公安民警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依法行使职权,公正、客观地处理案件,能够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尊重,提高公安机关的公信力。
三、公安民警执法中运用法治思维的实践方法3.1 加强法律学习公安民警需要不断学习宪法和相关法律知识,熟悉各类案件的处理程序和依据。
通过参加培训课程、学习资料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3.2 严格遵循规范程序在办案过程中,公安民警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查取证、立案、侦查等工作。
人类思维的四种基本规律
人类思维的四种基本规律一、简化规律1. 复杂问题的简化人类思维的第一种基本规律是简化规律。
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人们往往会倾向于将其简化成一个更容易理解和处理的形式。
简化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聚焦于核心要素,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2.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简化规律也体现在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上。
人们常常通过将问题或事物拆分成更小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体。
这种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问题和获取全面知识至关重要。
3. 使用启发式思维简化规律还涉及到使用启发式思维。
启发式思维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快速决策方式,通过快速评估和简化问题,帮助我们在有限时间内做出较好的决策。
二、归类规律1. 根据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归类规律是人类思维的第二种基本规律。
人们倾向于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将其进行归类。
对于复杂的知识体系和数据集,归类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维逻辑,并使信息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2. 制定分类标准归类规律还要求我们制定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可以是事物的属性、特征或功能等。
通过定义清晰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将事物进行分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3. 比较和对比归类规律还涉及到比较和对比。
通过将事物进行比较和对比,我们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三、关联规律1. 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关联规律是人类思维的第三种基本规律。
人们倾向于寻找事物之间的关联和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事物。
通过建立关联,我们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互影响或时间顺序等重要信息。
2. 利用类比和隐喻关联规律还包括利用类比和隐喻进行思维。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我们可以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问题或领域中。
隐喻则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或思想与另一个有关联的概念或思想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3. 推理和演绎关联规律还涉及到推理和演绎。
通过推理和演绎,我们可以从已知的前提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从而加深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
结构思考力四个基本原则
结构思考力四个基本原则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让人一听就觉得挺高大上的话题——结构思考力。
别担心,听起来像是在开会的术语,其实咱们就像在闲聊,轻松又自在。
什么是结构思考力呢?简单来说,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理清楚,分门别类,像整理衣柜一样,把该放的放到该放的地方。
这就好比你想吃的零食,堆一堆在桌子上,想找的时候根本找不到,结果是啥都没吃成。
所以,第一条原则就是要清晰!千万别把脑袋里的思绪搞成了搅和的豆腐脑,弄得自己一头雾水。
咱们得说说逻辑。
逻辑呀,简直就是思考的底座。
有点像盖房子,没有好地基,房子再好看也没用。
所以,要把你的观点、想法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叠起来。
有的朋友可能觉得逻辑这玩意儿太死板,其实不然,咱们可以把它当成游戏,谁说思考不能玩得开心呢?你可以用图表、流程图,把自己的想法变得形象一点,像在画漫画一样,有趣又好理解。
这样一来,不仅自己看得明白,别人也能一眼看懂。
说到这里,得提一提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好比你想参加一个活动,得先了解活动的背景、流程、嘉宾等等,像买东西一样,你不会随便拿一件就付钱,对吧?所以,收集信息的时候要像猎人一样,保持警觉,寻找有价值的线索。
像侦探一样,把每一条信息都放在心里,不急着下结论,慢慢来,真相就会浮出水面。
对了,信息整理的过程就像是做拼图,耐心是关键,别着急,一步一步来,最终的画面会让你眼前一亮。
再说说总结。
总结可是个好东西,它能让你把之前的思考、分析变成清晰的结论,就像把晦涩的诗句写成白话文。
听上去挺简单,但其实很多人做不到。
因为这需要你把脑袋里的杂草清理掉,留下最有价值的那部分。
总结的时候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思考带来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通过这些小问题,你会发现,很多时候简单明了的东西才是最有力量的。
然后呢,咱们来聊聊反馈。
这可是一门艺术,像调味料一样,适当的反馈能让你的思考变得更加美味。
有些人对反馈这回事儿可能有些排斥,觉得这不过是别人挑刺,其实不然,反馈就像是一面镜子,能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修正错误。
培养创新思维的七个习惯
培养创新思维的七个习惯创新思维是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追求新的解决方案和创造力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更加灵活和有创意。
本文将介绍七个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
一、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且不断质疑现有的观念和假设。
要锻炼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来拓宽自己的思维;在面对问题时,不要轻易接受他人的答案,而是自己动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观察细节观察细节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能力。
我们应该学会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现并关注细节。
观察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要培养观察细节的习惯,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来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比如品味一杯咖啡的香味、观察一幅画的细节等等。
三、跨界思考跨界思考指的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融合在一起,以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点。
跨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思维的边界,激发创新思维。
要培养跨界思考的习惯,可以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和学术论文,参加跨学科的研讨会和培训班,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等。
四、持续学习持续学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
持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敏锐的思维和开放的心态,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要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可以制定学习计划,定期阅读专业书籍和学术期刊,参加培训和研讨会等。
五、包容失败包容失败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必备素质。
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面临失败和挫折。
包容失败意味着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要培养包容失败的习惯,可以通过看待失败的积极面和设定可行的目标来增强自己的包容心态。
六、鼓励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创新往往需要多个人的智慧和协同努力。
鼓励团队合作可以促进不同视角和思维方式的碰撞,激发创新的火花。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篇一:>读书心得>读书心得阅读史蒂芬.柯维>一书,对书中所介绍的7个习惯有了新的理解,虽然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即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和不断更新)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培训主题了,但却是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一,当我系统地重温这七个习惯的时候,还是能够有一些新的领悟的.这本书第一章就提醒我们,要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高效能的生活是有基本原则的,只有当我们学会并遵守这些原则,把这原则融入到自己的品德中去,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要由内而外地全面造就自己,首先要转变思维,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需要你自内打开,敞开你的心灵,努力探寻你的心灵,因为生活源自于此.书中还讲到品德为成功之本,品德比能力更加重要.有能力而品德欠缺的人可能会取得一时的成功,但无法获得长远的成功.人的品质比他的言行更具说服力,品质好的人即使不能说也不会道.不擅长交际,也会赢得信任.比如现在人才市场的招聘,招聘单位越来越看注应聘者的人品,因为他们相信,能力和技巧都是可以很快培养出来的,而一个人的品格却是需要时间和复杂的条件下养成的.再如,一个好的企业必然秉承着正确的价值观,一个好品格的员工更加容易认同这些正确的价值观.个人要在任何领域真正实现高效能,必须同时具备高尚品格与能力.能均衡发展这两个元素的人,才能成为值得被信赖的人.价值观是什么?它是我们对人.事.想法.原则的重要性及优先顺序的认识,是自我选择的信念与理想.当一个人感知或确认自己的信念是真实的.可靠的,那他就会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原则是自然法则或基本真理,它独立存在于我们的认知以外(比如:正直.忠诚.自制.质朴.勇气.同情心.贡献.公正),是人类良知的一部分,每一个崇高人生都是由原则来塑造的,原则控制了一切!虽然我们能控制自己的行动,但唯有原则才能真正主宰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只有我们将行为的.价值观的结合到原则的层次,将使我们的适用性更宽广.格局更大.内心里更舒坦,而言行更能趋于一致.只有专注于自己能控制的东西,放手自己不能控制的东西,并且有足够的智慧来对二者作出区分,人才会活得少一点忧虑,多一点充实,才能做到真正的高效能.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因为他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的影响我们的品德,暴露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七个好习惯,要我们积极主动.以始为终地开始行动,习惯是知识.技能与意愿的融合,关键是你想要做,自己有意愿.七个好习惯是实现个人与人际关系高效能的途径,而其精髓不仅仅体现在每一个习惯,更蕴藏于各习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及先后顺序上.习惯一:积极主动——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个人愿景的原则一直以主动行动,最终达成结果的一个过程,是自己主动积极的典范,比如,时常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主动积极的本质是内心拥有选择的力量.主动积极的人是一个拥有内在安全感和自信的成熟的人.当我们遇到外界刺激的时候,积极主动是源于价值观和原则做出的自我的选择,采取主动,并承担自我选择的责任.实践积极主动的人会从我做起,一切操之在我.积极主动的另外一个层面是要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即专注和扩大我们的影响圈.习惯二:以终为始——太多的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的坚持到底,是生活充满意义.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导演,撰写着自己的人生剧本.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其实自我领导的原则就是以终为始的,他是心智创造先于实际创造,点燃生命的热情.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时间管理有诸多的著作,核心内容不外乎时间管理矩阵.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他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我们总是被各种事物所左右,我们总是随波逐流,哪些事情紧急而重要?哪些事情重要却不紧急?哪些事情紧急却不重要?哪些事情不紧急也不重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到底该怎么做?要事第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模型:在从容与救火之间,要做一个选择.更多去关注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从此入手,消除干扰,启动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书中提到的一个建议倒是可以试试,就是不管每天被紧急的事情如何缠得无法脱身,也要抽一点时间来干自己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就是时刻臣服于自己的使命宣言.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双赢思维是近年来的热门词语.双赢者把生活看做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这个世界并不是非强即弱,非胜即败的.人际交往有六个模式,即利人利己,损人利己,舍己为人,两败俱伤,独善其身,好聚好散,而利人利己皆大欢喜才是双赢的结果,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的空间,他人之得不视为自己之失.李光耀说过:拥有阳光已经足够.双赢思维做为一个概念人人都能理解,但养成一种习惯,却需要正直.诚信.成熟.知足的双赢品格和远见灼识.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双赢还需要一定的勇气.其实我们所要做是,人人都养成双赢思维的习惯,共建双赢的规则和体系,让双赢体系存在于我们的单位,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朋友中.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知彼解己有两层意思,即善于倾听和换位思考,正确合理表达自己的,让别人了解你的真正意思.首先,每个人在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前,先应该真心实意地去倾听对方的表达,真心实意地了解对方的想法,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不至于曲解对方的意思或者引发对方的防卫心理.其次,依从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的原则和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观点.听过和知道是两回事,知道和明白是两回事,明白和理解是两回事,理解和运用是两回事.沟通的四个基本原则:专注.完整.接纳.同理心;沟通的五个基本要素:点头.微笑.倾听.回应.做笔记;沟通分五心:喜悦心.包容心.同理心.赞美心.爱心;沟通分四个层次:忽视.假装.选择.留意;沟通又有四个误区: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想当然.真正的倾听是以平等和尊重为前提的,而真正的表达则以品德与感情为基础.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则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高品质沟通时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这一原则是人际交流的关键.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到奥妙.每个组织都在强调;团队精神,统合综效其实是双赢思维与知彼解己的行动版本,在有了双赢思维作为思想基础和知彼解己作为沟通准则后,合作以追求高效的组织行为也就水到渠成了.个人的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利基,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合作中有一点很篇二:>读后感激情的成功—读>有感何为高效能?高效能就是掌握一定的做事原则和方法,比别人更快更好的完成既定的任务,>恰恰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原则和方法,他告诉我们在竞争激烈的年代,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挥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它们恰好左右着你苦苦期待的成功.如何应用一个原理,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独一无二的优势.天赋和创造力.但最根本的是,任何努力或成功,都离不开恰到好处并游刃有余地应用某些原则,这些原则对成功是不可或缺的.书中介绍的七个习惯对我们成功具有指导作用,下面我将具体谈谈我的感受:一. 学会争取,把握时机—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人性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消极选择反应,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每个人遇到难题是,本能的反应是逃避,可是因为有责任,我们才学会了承担.面对,积极主动的原则就是要指导我们学会自我控制,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争取,但是前提条件是自愿的,这就是习惯,当我们一个自觉的行为坚持二十一天之后就会自觉的形成习惯,所以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想的是如何让利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逃避,当然,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选择是具有决定性的,只有接受了之后,才会继而想出解决的办法,这是后续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的是前提条件,那就是积极主动的接受事情,不畏惧挑战.二. 有意义的付出—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身外之物和内在力量相比,便显得微不足道.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是否只是一个过客,只是一个赶路者,而不是一个欣赏家?这就是舍本逐末,我们奋斗的成功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获得我们心灵的或者是物质的慰藉,我们为了目标奋斗不错,可是很多人一旦达到了目标之后就会有空虚的感觉,感到寂寞,所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同时达到目标之后要有继续奋斗的动力,不能感到迷茫,这就需要我们找到那份使我们坚持的动力,那份纯真的目标,并且单纯的为之努力.三. 合理安排,妥善计划—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当我们面对的是众多繁杂的事情时,我们不能被他们所羁绊,首先认真分析事情的合理性和重要性,然后做出合理的安排,由重要的事情顺序一件件的解决,即使有的事情完不成,我们也保证了工作的质量,那就是我们保证了结果的最大话,我们保证了自己时刻处于做重要的事情的状态,不会被繁琐的事务打扰,不仅成功的完成了工作,也是我们自己不会被羁绊,不会被一下鸡毛蒜皮的小事困扰.四. 设身处地的多方面思考—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双赢者把生活看做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世界就是这样,只有真诚的与他人沟通.合作,才会获得别人倾心的资助,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自身发展离不开别人的支持与理解,所以,我们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多为比人着想,形成双赢的定向思维.五. 沟通了解—知彼解几,移情沟通的原则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与人沟通,关键的并不是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别人,而是倾听别人思想的同时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双方才会互相理解,并且进一步达成共识,我们不能强加给对方自己的观点,要学会设身处地的考虑.六. 全局观念—综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综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秘,值得加以了解.与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假如两个人的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不要单纯的认为分歧就是敌对,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接受不同的意见,进一步思考别人的长处,从而改善自身的缺点,这样能进一步提升自我,只有在激烈的讨论,质疑之后,我们的观点才会更加完善.七. 时刻创新,提升高度—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则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练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简单的拥有财富并不知道羡慕,学会创造财富才是知道敬佩的,同样,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才是一个终极目标,我们只有时刻创新,提升自己,才不会被别人超越,才会有不竭的奋斗动力.>读完之后如醍醐灌顶,自己以前的认识还太浅显,只是浮于表面,认真的读过之后,才会发现自己需要在很多方面改进自己,这就是精神的力量,我相信自己在以后会做的更加出色.篇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读后感最近读了史蒂芬.柯维所著>,感觉受益匪浅.作者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和欲望的结合体.通俗的理解就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清楚应该怎么做,更有这个意愿去做,这三者的交汇构成了个体为人处事的习惯.俗谚曰: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的确,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行事做人的方式,左右我们的成败.何为高效能?高效能就是掌握一定的做事原则和方法,比别人更快更好的完成既定的任务,>恰恰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原则和方法,他告诉我们在竞争激烈的年代,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挥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它们恰好左右着你苦苦期待的成功.任何努力或成功,都离不开恰到好处并游刃有余地应用某些原则,这些原则对成功是不可或缺的.本书主要阐述了〝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七个习惯,这些习惯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积极主动〞,作为个人愿景的主要原则,是贯穿七个习惯的重要因素.人性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消极选择反应,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每个人遇到难题时,本能的反应是逃避,可是因为有责任,我们才学会了承担.面对,积极主动的原则就是要指导我们学会自我控制,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争取,但是前提条件是自愿的,这就是习惯.当我们一个自觉的行为坚持二十一天之后就会自觉的形成习惯,所以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想的是如何利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逃避,当然,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选择是具有决定性的,只有接受了之后,才会继而想出解决的办法,这是后续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的是前提条件,那就是积极主动的接受事情,不畏惧挑战.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工作,生活才更有激情和斗志.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现场实践.学习.沟通.思考,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终为始〞,是自我领导的原则.史蒂芬.柯维曾说: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常会脱离轨道,不过会一直做修正,最后才飞抵终点.个人.家庭或组织也一样,关键在于〝以终为始〞,大家齐心协力,不断给对方回馈,导正前行的航道.人生也是一次航行,在起飞前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目标对了,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目标错误,即使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也只会离原先的目的地越来越远.因此,必须明确自己真正的使命和愿景,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拼搏.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身外之物和内在力量相比,便显得微不足道.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是否只是一个过客,只是一个赶路者,而不是一个欣赏家?这就是舍本逐末,我们奋斗的成功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获得我们心灵的或者是物质的慰藉,我们为了目标奋斗不错,可是很多人一旦达到了目标之后就会有空虚的感觉,感到寂寞,所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同时达到目标之后要有继续奋斗的动力,不能感到迷茫,这就需要我们找到那份使我们坚持的动力,那份纯真的目标,并且单纯的为之努力.〝要事第一〞,学会辨别事情的轻重缓急,急所当急.掌握重点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当我们面对的是众多繁杂的事情时,我们不能被他们所羁绊,首先认真分析事情的合理性和重要性,然后做出合理的安排,由重要的事情顺序一件件的解决,即使有的事情完不成,我们也保证了工作的质量,那就是我们保证了结果的最大化,我们保证了自己时刻处于做重要的事情的状态,不会被繁琐的事务打扰,不仅成功的完成了工作,也是我们自己不会被羁绊,不会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困扰.〝双赢〞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它强调双方的利益兼顾,即所谓的〝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 双赢者把生活看做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从组织角度而言,现代经济是竞争经济更是协作经济,企业之间团结合作,在竞争中共同创造价值,才能在现代经济大环境下取得最大化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学生角度考虑,这一习惯则要求我们树立团队意识,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不忘为他人谋求利益.班集乃一个整体,整体的发展壮大必然依赖于个体之间的亲密协作.>有云:二人同心,其力断金.诚然企业的晋升制度.奖罚措施等可能会导致员工之间的竞争,但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倡导利人利己的两全之策.〝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重要原则.人际沟通中,既要懂得倾听,又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与人沟通,关键的并不是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别人,而是倾听别人思想的同时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双方才会互相理解,并且进一步达成共识,我们不能强加给对方自己的观点,要学会设身处地的考虑.要耳到,更要眼到.心到.〝统合综效〞,是在知彼解己前提下的集思广益.敞开胸怀,旁征博引,集众家之所长.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假如两个人的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不要单纯的认为分歧就是敌对,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接受不同的意见,进一步思考别人的长处,从而改善自身的缺点,这样能进一步提升自我,只有在激烈的讨论,质疑之后,我们的观点才会更加完善.〝不断更新〞,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才能向高效能人士迈进.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练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简单的拥有财富并不值得羡慕,学会创造财富才是值得敬佩的,同样,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才是一个终极目标,我们只有时刻创新,提升自己,才不会被别人超越,才会有不竭的奋斗动力.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个人而言,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抛却旧有观念,把良好准则化为好的习惯.如果我们能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
几种能体现论证思维逻辑的有层次感的议论文结构模式
几种能体现论证思维逻辑的有层次感的议论文结构模式一、.材料作文:“引、析、提、联、结”论证结构。
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
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
3“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4“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
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
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5“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二.、“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论证结构。
1立论。
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也可以说明论证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2入据。
在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
3结承。
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
随之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4迭据。
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
这些论据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和迭加的关系,故称之为“迭据”。
5归纳。
以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加以总结。
三、.层进式结构:包括“是什么”,即提出观点;“为什么”,即分析原因;“怎么办”,即提出对策、分析对策、论证对策。
递进式的分层论证,其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四、对照式结构:主体部分有正反对比,有转折补充。
采用这种结构模式的议论文可使文章文体特征分明,篇章结构严谨。
议论文表达的思辨性,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问题(话题)进行剖析。
剖析就是把思辨的过程和思辨的要点符合逻辑顺序表达出来。
议论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的实质就是议论的层次,议论的层次实质就是议论的推理逻辑性强,层次感彰显议论文的思维能力。
领导干部能力测试题
党政领导干部能力测试面试题一、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正确处理同上级的关系。
答题时限:5分钟。
命题思路:善于正确处理同上级的关系是全心全意搞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
如处理不妥,难免造成思想负担或其他影响;如处理得当,既可放手工作,在需要时又易于得到支持和帮助。
测试要素:人际沟通能力;领导水平分析:(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但领导者是代表组织或单位进行领导工作的,尊重上级的正确领导,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尊重和爱护整个组织。
(2)应对上级领导的决策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反复领会其意图,明确自己工作在整个决策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自觉地、主动地而非被动的、盲目地予以实施。
(3)如果是副职,切勿事事依赖正职。
在尊重正职的同时,主动起参谋和助手的作用,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只是在该请示时才请示。
(4)如果上级是靠关系爬上去的平庸无能者,应该顾全大局,在适宜时机主动出谋划策,在关键问题上及时予以协助。
如果上级是强横霸道者,最好私下据理力争,切勿胆怯盲从,唯唯诺诺,以免助长对方气焰。
如果上级是追求完美者,应该予以提醒:工作不少,有个主次缓急,样样追求完美可能因小失大。
如果上级是嫉贤妒能者,可在适当时机委婉规劝之,可用虚怀若谷的诚意感动之。
(5)向上级取经,学习有益的领导经验,同时从其失误中汲取教训。
二、孙局长经过公开选拔,出任某局局长。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党组针对后勤工作管理混乱、人浮于事、浪费严重的实际,研究制订了《关于机关后勤工作的改革方案》。
在机关后勤工作改革动员大会上,局里特意邀请了上级主管部门的一位领导出席并讲话。
如何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如何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以如何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为标题,本文旨在探讨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法治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依法行事、依法治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法治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通过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治思维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解决矛盾时,首先要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必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
只有依法行事,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社会的进步。
法治思维强调平等公正。
法治思维要求我们在处理事务时,要坚持公正、平等的原则。
法律是公正的基础,法律的权威和公正性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法治思维要求我们不以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来决定对待问题的态度,而是要以法律的公正原则为依据,保障每个人的权益。
法治思维强调秩序和规则。
法治思维要求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不得违法乱纪。
社会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下,才能实现秩序和稳定。
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法治思维要求我们要遵守法律规定的底线,不得违法乱纪,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法治思维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法律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它是社会公认的准则,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准。
法治思维要求我们要尊重法律的权威性,不得随意违背法律规定。
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是法治社会的基石,也是法治思维的核心。
法治思维还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法治思维要求我们要关注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不得滥用法律权力,不得歧视任何人。
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是法治思维的核心要义,也是法律权威的来源。
法治思维强调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法治思维要求我们不仅要遵守法律,还要积极参与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只有当我们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强调依法行事、依法治国。
它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解决矛盾时,要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遵守法律、尊重法律。
11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三)
• 权利保障。权利保障主要是指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 护和司法保障。宪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重要条件。行政保护是权利保 障的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后防线,既是解决个人之间权利纠纷的有效渠道,也是纠正 和遏制行政机关侵犯公民权利的有力机制。
• (二)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 公民未能依法履行义务,根据情节轻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具体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 民事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民事法律规定、违约或者由于民法规定所应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民事责任主要是 财产责任,也可以是以人身、行为、人格等为责任承担内容的非财产责任;民事责任主要是一方当事人对 另一方的责任;民事责任主要是补偿性的。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民事责任可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 (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 首先,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 其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 最后,有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 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 • 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 • 再次,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 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实际上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 (三)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 信仰法律。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
里。 • 遵守法律。要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 • 服从法律。应当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知识梳理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知识梳理本单元思维导图第七课尊重平等自由思维导图1.人们渴望自由的表现人们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充分自由地行动;渴望摆脱不合理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施展才能;渴望不受他人奴役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
2.拥有自由的重要性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3.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4.自由的含义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5.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
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6.怎样正确认识平等?(1)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2)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具体表现(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8.如何珍视自由?(1)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为此,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2)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创新思维的四个要素与八个方法创新思维要素
创新思维的四个要素与八个方法创新思维要素创新思维的四个要素与八个方法创新思维的四个要素与八个方法创造性思维的要素1 辩证思维辨证思维是思维的理性发展,是一种着重从矛盾性、变动性、过程性来考察客观事物,从多样性的统一中去把握思维对象的思维。
由于它强调从辩证统一以及各种联系中去认识客观事物,因而具有整体性、全程性、系统性、深刻性等特征。
培养辨证思维,要树立以下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唯物观点。
即要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调查研究,要由事实引出结论,切忌先入为主。
二是对立统一观点。
要用二分法看问题,既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还要看到不同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要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
总之,是两点论,不是一点论。
三是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1.关于联系的观点,应把握这样三个方面: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注意“条件”。
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改变,联系也会发生变化;要注意“中介”。
中介指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中间联系。
2.关于“发展”的观点,应把握这样三个方面:事物发展的多向性。
事物的发展变化包括水平运动、下降运动和上升运动三种方式;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新生事物是指那些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事物。
创造性思维的要素2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这个术语在文艺理论界比较流行,它是一种以反映事物属性的表象为思维元素与思维载体的思维。
形象思维可以形成产生一定的灵感或顿悟,“形象性”是它的基本特征,它不仅反映对象的形象,使用形象性的思维工具如观念形象、具体概念、形象的语言以及各种图形等,还以形象媒介作为传达思想、意象的手段,如模型、动作、表情以及各种仪式等。
形象思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发性形象思维。
比如,某企业经理在给投资商介绍远景规划时,脑海中就必然会想象出漂亮的厂房、先进的设备、精神饱满的员工等情景。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精选文库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权力和权利都须尊重秩序
权力和权利都须尊重秩序杨建顺2013-01-19 10:16:05 来源:《检察日报》2013年1月16日,第7版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唯有如此,才能依法、合理地行使权力,充分、及时地实现权利。
而行使权力和实现权利,皆须“依照法律规定”确立相应的秩序。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是我国唯一的权力之源,是权力的终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而人民不可能人人都去执掌政权,“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依照法律规定”既然是人民参政议政、管理各项事务和事业的途径和手段,那么,法律所规定的各种权利义务自然是人民中的每一成员应当尊重和遵守的。
行政主体依法获得并享有行政职权,可以赋予公民享有某项权利或者命令其履行某项义务乃至禁止其从事某种活动。
对于此类权力行为,公民必须遵从,不得以原有权利为抗辩而拒绝服从或者妨碍、阻挠行使行政权力,否则就会导致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法上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是以国家权力为支撑的,它代表一种合法推定。
即根据法律设立国家机构,并通过法律授予国家机构以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包括依法被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律并对照现实生活作出行政行为,被推定为合法,在有权机关依法予以撤销、废止或者变更之前,无论是行政行为的相对人,还是第三人乃至国家机关,都必须将其看做是合法、有效的行为加以尊重和服从,都不能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借口否认该行政行为存在的效力。
因为这种推定,政府机关作出的决定、命令和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必须得到普遍的尊重、遵守、维护和实现。
尊重、遵守、维护和实现是行政法治的实现过程。
这样,行政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强制措施权和行政强制执行权,乃至各种行为权、决定权、命令权,结合起来形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支撑。
什么是思维方式
什么是思维方式对思维方式,目前存在多种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思维方式是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综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与过程。
通俗地说,就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
思维方式作为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从思维主体看,是主体在进行思维活动中所采取的模式或样式;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是主体把握客体、通向客体的工具和手段。
从现代信息科学的意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主体从外界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从而形成新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思维方式就其本质来说,是人脑的运动。
作为人脑的“固有属性”或“存在方式”的思维运动,其结果是精神或意识,思维方式正是产生这种结果的方式。
因此,思维方式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理论、方案等一切软件的生产方式,即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
[编辑]思维方式的构成[2]1.思维目标即思维所要实现的目的和结果。
以中西方传统哲学思维的差异性来说,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传统儒家哲学,把思维的目标重点锁定在论道,尤其是论做人之道上,所以道德的善,是其要实现的首要目的。
而西方哲学思维,自古希腊第一期哲学家开始,就具有知识理性的传统,他们主要的思维兴趣在于求知,把探索对象世界的客观真理作为哲学思维的首要目的,这也是西方哲学与科学之间始终具有密切关联性的重要原因。
由此决定了中西方哲学两种不同的思维传统,前者以主体自身的内在心性和交互主体的行为交往为对象,通过向内反求,形成意象性思维。
后者则以外部世界为目标形成对象性思维。
可见,思维目标直接涉及思维方式的其他方面。
2.思维定势即以思维能力为主体长期形成的思维态势和惯性,它表现着思维有可能达到的深度和运作的态势。
这种定势往往带有鲜明的群体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是一定地域条件下的民族、群体长期的思维传统的积淀。
因此,思维定势是一种稳固的思维因素。
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以帮助你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学习法律法规:了解并熟悉国家法律法规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
你应该积极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公司规章制度、行业法规等,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强化法治意识:在工作中,要时刻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强化法治意识。
要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任何行为都应当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遵循程序公正:在处理问题时,要遵循程序公正原则。
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要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同时,也要关注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避免因程序问题而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运用证据思维:在处理纠纷或案件时,要运用证据思维。
要收集并保存与案件相关的证据,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法庭上,证据是证明事实的重要依据,因此要重视证据的收集和保存。
尊重法律权威:在工作中,要尊重法律权威,不轻易挑战法律底线。
当遇到与法律冲突的情况时,要及时寻求专业法律意见,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同时,也要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同事们的法律意识。
参与法治培训:参加公司组织的法治培训活动,是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培训,你可以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掌握更多的法律技能,为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打下基础。
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为公司的一员,你有责任为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做出贡献。
要积极倡导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理念,推动公司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决策机制。
同时,也要关注公司内部的法治建设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规、强化法治意识、遵循程序公正、运用证据思维、尊重法律权威、参与法治培训以及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等措施,你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法治素养和运用能力,为公司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学会据理力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学会据理力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目的是为读者介绍本文的主题和内容,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并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本文的主题是"学会据理力争",意为在辩论和争论中运用理性思考、有力证据和逻辑推理来进行辩论,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社交网络的兴起,辩论和争论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这些辩论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是凭直觉或情绪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容易陷入争吵的泥沼中,无法达成理性的交流与有效的沟通。
因此,为了能够在辩论和争论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迫切需要学会据理力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学会理性思考、提供有力证据和引用逻辑推理。
在学会理性思考方面,我们将讨论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理性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理性思考,我们能够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避免被情绪和偏见所左右,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对话。
提供有力证据是在辩论中胜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将探讨如何收集和整理证据,并基于事实进行辩论。
通过提供准确、客观、可信的证据,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使辩论更加有力。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辩论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我们将介绍逻辑思维的法则和技巧,并阐述如何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辩论。
通过运用逻辑推理,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辨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以更有力的方式进行论证。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的观点,并提出建议。
通过学会据理力争,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辩论能力,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引导大家在辩论和争论中运用理性思考、有力证据和逻辑推理。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部分会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引起读者的兴趣。
本文的主题是学会据理力争,即通过合理的论证和辩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八下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核心知识梳理)
【笔记清单】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单元核心笔记梳理(部编版)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1.自由:含义: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意义:①拥有自由,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个人)②拥有自由,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社会)。
2.如何正确认识自由: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②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③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3.法治与自由的关系:①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②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④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4.怎样珍视自由?①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依法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
(思想上)②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行动上)5.平等:含义:①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②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意义: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6.如何践行平等?①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
毎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②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
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③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面对不平等现象,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④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
7.特权:含义: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
示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修订)
示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人的本性本就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人们不仅能 针对特定的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的为自 己创造有利的环境。但是主动≠冲动 不要感情用事 以职场为例如果我们过分在意他人的喜好而忽略 自己,我们就会养成被动讨好的性格,从而失去 自我越来越没主见,我们也就失去了主动权 如果在心里反复的用消极话语暗示自己,那我们 的生活就是一直走下坡的,积极主动才是优选
0
示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人其实都是自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有你赢我输的想法,我们没办法学 会分享,所以有时候就算成功了也会觉得很累,所以我们要有共赢思想,和他 人分享更多的机会、资源及财富,获取更大的成功
"情感账户" 指的是别人到底有多信赖你,就是对方与人相处 时的一份安全感,它讲明了人际关系中产出与产 能平衡的原理。情感账户的投资方法有七种,分 别是注意小节、信守承诺、明确期望、正直诚信 、勇于致歉、无条件的爱
书中提到的更新有四个基本面:身体、精神、社会\情绪、智力
身体方面:我们要加强锻炼我 们的肉体,健康的饮食和充足 的休息也是必不可少的
精神方面:有些人通过欣赏优秀 作品,有些人是与比自己优秀的 人沟通,其次阅读也是个不错的 选择
0
示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智力方面: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让 我们的大脑时刻保持活跃 社会\情绪方面:在生活中反复练习 三、四、五习惯
0
示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以始为终——自我领导原则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 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 要有个人使命宣言
0
示例:高效的创造,是梦想( 你的目 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
思维六层次模型
思维六层次模型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让思考更加严谨和全面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思维六层次模型提供了一种有序的思考方式,有助于人们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和判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思维六层次模型及其应用。
思维六层次模型包括:事实、观点、权威、价值观、假设和信念。
下面我们将依次介绍每个层次的含义和应用方法。
第一层:事实事实是任何思考的基础,它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等手段得到。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对事实进行搜集和分析,以便获得准确的信息。
例如,如果我们要评估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就需要了解它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等基本情况。
第二层:观点观点是基于事实而形成的主观判断,它反映了个人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观点,并理性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某个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就需要考虑其实施的可能性和影响。
第三层:权威权威是指在某个领域内具有权威地位的人或组织。
他们的观点和意见通常得到广泛认可和尊重。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权威的观点,但不能盲目崇拜。
我们应该对其观点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决策。
例如,如果我们要了解某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就可以参考权威专家的观点和研究报告。
第四层: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个人或群体对于道德、伦理、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看法和信仰。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自己的价值观,并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的好坏,但不能将其强加给他人。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某个行为不道德,就应该拒绝参与,但不能强迫他人遵循自己的标准。
第五层:假设假设是指在缺少完整信息的情况下,根据已知事实进行的推测和猜测。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假设,并进行验证和修正。
我们应该根据假设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不能将其视为真实的事实。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某个市场存在投机行为,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以证实假设的正确性。
第六层:信念信念是指个人或群体对于宗教、哲学和世界观等方面的信仰。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试题(含答案)
巴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有“天人合一”的主张,也有“天人交胜”的主张。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中国哲学家认为把人与自然界区别开,是人的初步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界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关系,才是高度的自觉。
中国哲学家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
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得天地之全德、五行之秀气;人所禀受的天地之性,是性之极致,因而人有道德理想、有智慧能力。
众多讲“天人合一”的思想家都把人在宇宙中的卓越地位加以彰显。
但彰显人在天地间之突出地位的,也有不主张“天人合一”之说的。
唐代刘禹锡就讲“天与人交相胜”。
刘氏强调天与人各有一定的功能,不相互干预,在一定意义上人胜于天,并且区别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准则,对“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等汉代以来流行的“天人合一”学说之负面影响有所驳正。
从中国哲学的主导倾向来说,儒释道三大传统,大体上肯定: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这就是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归宿。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哲学家以公正平和的心态,使一切生命、万物万有在不同的存在领城中各安其位。
人在本质上,在精神本性上与宇宙同其伟大,宇宙创造精神与人之间,无有间隔,人自可日新其德,登跻善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序据理,尊重思维
作者:潘红英
来源:《语文建设·下旬》2018年第02期
汉字字数众多、系统复杂,在构形构意上体现了理性精神,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世界的过程。
识字教学要在尊重汉字思维的基础上依理据进行。
“理据”有三层意思:一是造字的理据。
汉字无论如何演变依旧保持着构形特点,保留着原初造字时的意图,这种被人们所公认的意图就是“构意”(也称“造意”),它使汉字具有了可分析性,也就是造字理据。
二是汉字构形理据。
汉字字形与字义关系密切——寓义于形、构形有据、据有明理、形理相通。
三是教学理据,就是根据汉字造字规律和儿童学习心理有序、有理、有据地进行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的“正道”就是有序有理地依据理据进行,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依序,尊重汉字规律
首先,汉字源于自然,是人认识世界和感知自我的产物,汉字的出现和发展是有序的,即人类自我认识的过程。
世界上的文字都起源于图画(象形文字),很多文字都经历了表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三个阶段,可现在汉字音形意一体,三者共存,这使其既能通过字形或字形分析直接表意,也能通过语音表意。
汉字出现的顺序是先独体字后合体字、先构形构意再音意结合,遵循着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识字教学也应遵循。
其次,从识字教学的传统来看,识字教学是有序的。
蒙学识字时期的童蒙教材都是从字书开始,史籍记载的蒙学教材有周宣王时太史籀编写的《史籀篇》,秦朝的《仓颉篇》《博学篇》《爰历篇》,汉魏六朝时期蔡邕的《劝学》、顾恺之的《启蒙记》、周兴嗣的《千字文》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出版的“百年语文第一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从汉字源头进行系统梳理,把西方科学融入传统蒙学教育中。
2017年,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将汉字识字调整到了拼音学习之前,很好地体现了识字的“序”,强调汉字教学的根本是字。
尊重汉字规律,进行有序的识字教学,有利于儿童掌握识字规律、规范识字写字、了解漢字起源、传承汉字文化,从而生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识字教学要尊重汉字的特点。
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构形依据和道理,有其历史渊源。
象形字描绘直接感知的事物,如同图画,依形取象;指事字在象形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标记表示要指出的事;会意字结合多种意象合成,具有故事性;形声字兼顾音、形、义,体现了综合性。
这些汉字的特点就是识字教学的依据。
3.形近比照,区分字义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对形近部首的比照,可以让学生了解部首本源,增强对该部首汉字的识记理解,减少错别字,从而体会造字的神奇。
如部首“口”与“口”学生极易混淆。
“口”同“围”,古读“wei”(也读“guo”,同“国”),如同四周的围墙,含此部首的字多有“包围”的意
思,如“困、圆、团、围”等;口,“人所以言食也”,所有与口相关的字,都采用“口”作偏旁,如“唇、吻、喉、咙”等。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三首》里的“牧”字,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会把“牧”的“攵”错写为“夊”,因此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师:今天,我们学习《牧童》,下面请同学在黑板上写“牧”字,其他同学在本子上书写。
(师巡视,找出有误的书写)
师:你们看这位同学写得对吗?
(生点评,师相机引导,板书:攵、夊)
师:同学们,发现它们的区别了吗?
(生回答)
师:(点拨)“攵”(pu)古同“攴”,甲骨文“”由“”(卜、权杖)和“”(又、抓握)组成,如手拿木棒敲打状,“牧”就是手拿木棍放牛,放牧的孩子称为“牧童”。
从“叟”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如“收”本义为打击罪犯、捆绑入狱,后引申出庄稼归仓、获得、接纳等义;“夊”(sui)表示缓慢行走的意思。
在教学时,要通过研究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构字特点和学生的思维方式,灵活运用识字方法,注意音、形、义之间的关联性,力求做到形义、音义和音形兼顾;识字教学要以文本为依托,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把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