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 瘟
猪猪瘟病的检测与预防
猪猪瘟病的检测与预防猪瘟,又被称为猪猪瘟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保护猪群健康,减少疫情发生,猪猪瘟病的检测与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猪猪瘟病的检测方法和预防措施,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一、猪猪瘟病的检测方法1. 临床症状观察法临床症状观察法是最直观的猪猪瘟病检测方法之一。
当猪出现咳嗽、发热、皮肤发紫、呕吐和腹泻等症状时,很可能是猪瘟的病征。
养殖人员应及时隔离病猪,防止病情扩散。
2. 病毒学检测方法病毒学检测方法是确诊猪猪瘟病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病毒学检测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法、PCR法和病毒分离法。
这些方法可以对猪猪瘟病的病原体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血清学检测方法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通过检测猪血液中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猪瘟病毒。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和血凝法。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猪瘟病毒的感染情况及猪群的免疫水平,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二、猪猪瘟病的预防措施1. 加强养殖环境与卫生管理加强养殖环境与卫生管理是预防猪瘟病的基本措施之一。
保持猪舍清洁,经常进行消毒,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要加强场地的隔离防护措施,避免与其他养殖场接触,减少疫情传播的风险。
2. 严格的入场检疫制度建立严格的入场检疫制度对于防止猪瘟病毒的传入至关重要。
新引进的猪只应进行疫苗接种和常规检测,确保其健康状态。
同时,要加强运输车辆的消毒工作,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3. 合理使用疫苗疫苗接种是防控猪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养殖户可以依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和养殖规模,选择适当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同时,要充分了解疫苗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接种的效果和安全性。
4. 健康管理与监测健康管理与监测是预防猪猪瘟病的重要环节。
定期进行猪群的健康检查,观察猪只是否有异常症状,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此外,要加强与兽医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及时获取疫情信息,做好防疫工作。
猪瘟治疗方案
猪瘟治疗方案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猪类疾病,对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和治疗猪瘟,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瘟治疗方案。
一、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猪瘟的方法。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一些猪瘟治疗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
这些药物通常包含抗病毒成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在猪体内的繁殖。
口服药物治疗的优势是方便易行,可尽快投喂给受感染的猪,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二、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一种常见的猪瘟防控方法。
猪瘟疫苗可用来建立动物的免疫力,以减少受感染的风险。
目前市场上有不同类型的猪瘟疫苗,如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养殖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接种,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
三、隔离管理隔离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猪瘟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有猪瘟病例,养殖场应立即对受感染的猪进行隔离,避免病毒扩散。
隔离管理包括将患病猪隔离在专门的某个区域,并采取措施避免与其他健康猪接触。
隔离期间,需要给予患猪专业的医疗护理和饲养,以促进其康复。
四、环境消毒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力较强,因此环境消毒是防治猪瘟的重要一环。
养殖场应定期对猪舍、饲料槽等物品进行消毒,以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风险。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方法,如喷洒消毒剂、紫外线消毒等,对于消灭病毒起到关键作用。
五、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猪瘟防治的基础。
养殖场应加强对猪群的健康管理,提高猪的免疫力。
包括合理的饲料和饮水管理、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等。
通过加强健康管理,可以减少猪的感染率和疾病发生率。
总结:猪瘟是一种对猪养殖业造成巨大影响的疾病,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传播和损失风险。
口服药物治疗、疫苗预防、隔离管理、环境消毒和健康管理是常见的猪瘟治疗方案。
养殖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并结合科学的养殖管理,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只有通过全面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猪瘟的传播,保障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猪病学
猪瘟(Swine fever)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
一直是造成养猪业重大损失的疫病之一。
其病理变化及诊断要点:(一)病理剖检变化1、超急性猪瘟病例,常常无明显病理变化,病猪突然死亡。
2、急性、亚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
全身出血:常见于皮肤、会厌软骨、膀胱及胆囊黏膜,心内、外膜,各脏器的浆膜和黏膜。
全身淋巴结(包括颌下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均肿胀、呈现典型的周边出血,色鲜红。
由于淋巴结髓质肿胀,表现出大理石样外观。
脾脏:一般不肿大,脾脏边缘及其尖部可见大小不等、稍突出于脾脏表面,质地坚硬,切面呈三角形或椎形的红色梗死灶。
脾脏被膜下可见散在小出血点。
肾脏:不肿大,呈灰黄色,贫血状,于灰白色肾脏表面布满红色或褐色出血点,外观似麻雀卵,故称“雀斑肾”。
骨骼:由于猪瘟病毒损伤造血组织和影响钙、磷代谢,造成幼猪骨骼发育不良,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肿胀,即“骨骺线增宽”。
因骨髓出血,故有“黑骨髓”之称。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小脑呈现病毒性脑炎的典型病变,剖开颅腔,可见软脑膜呈树枝状充血,混浊,脑内压增高,稍突出于颅腔。
肺脏:猪瘟常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造成典型的出血性大叶性肺炎病变,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或心包炎。
肠道:猪瘟又称“烂肠瘟”,常表现为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或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如并发肠道沙门氏杆菌感染时,病变加重,尤其在回肠和盲肠交界处由于淋巴滤泡坏死常常表现为溃疡,此种溃疡病变为轮层状坏死,外观似钮扣,故称为“扣状肿”。
此外,如怀孕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可造成木乃伊胎、死胎和畸形胎。
在死胎猪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为皮下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
畸形胎主要表现为头、四肢和脊髓发育不良,脑和肺脏甚至不发育。
胚胎期感染且出生后不久死亡的仔猪表现为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淋巴结:淋巴结周边陈旧性出血则有橙色血脂或淋巴结周边新鲜出血,淋巴细胞排空和网状细胞增生。
猪瘟知识大全
一、猪瘟猪瘟俗称“烂肠瘟”,为区别非洲猪瘟又称古典猪瘟.猪瘟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本病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
我国将其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目前,其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等类型,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传染性极强,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弱毒感染常因其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1、病原: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牛粘膜病病毒、马动脉炎病毒有共同抗原性。
HCV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
2、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各种猪对猪瘟病毒都有易感性。
3、发病机理:猪瘟病毒进入靶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
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
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
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多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慢性型和迟发型猪瘟两种.前者猪瘟传播较慢、血液和器官中病毒滴度较低,病毒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脏的上皮细胞.循环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导致应答物在肾沉着,引起肾小球肾炎。
后者在病猪一生都有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病毒在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中广泛存在。
非洲猪瘟常识
积极参与疫情防控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动物疫情防控 工作,提供疫情线索,协助政府 和相关机构开展防控工作。
06
总结和建议
对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总结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蜱、蚊、蝇等吸血 昆虫和软蜱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 染动物的血液、粪便、尿液、唾液等 而传播。
非洲猪瘟的症状
非洲猪瘟病猪呈现发热、精神不振、 厌食、顽固性呕吐、口腔及眼、鼻有 粘性分泌物、粘稠样的粪便,以及出 现腹泻时带血、严重脱水和贫血等。
预防措施
预防非洲猪瘟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免 疫力。要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消毒卫生工作,控 制人员进出,避免野猪与家猪接触等措施。如发现疑 似病例,应立即隔离治疗,同时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 ,防止疫情扩散。
04
非洲猪瘟的流行趋势和影响
全球非洲猪瘟的流行趋势
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传 播,特别是欧洲、美洲和 亚洲等地区。
传播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硬蜱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病猪 和带病毒的猪肉及其制品、污染的饲料和水源等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的特征和危害
特征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具有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和高度变异性。病毒可在 病猪的呕吐物、粪尿、唾液和鼻和眼分泌物中大量存在,甚至在病猪康复后数年 仍可排出病毒。
危害
疫情暴发频率增加
随着全球贸易和旅游的快 速发展,非洲猪瘟疫情暴 发频率增加。
传播途径多样化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猪 肉及其制品、泔水、猪饲 料等多种途径传播。
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的影响和危害
大量生猪死亡
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生猪出现急 性发热、贫血、呼吸困难和出 血等症状,导致大量生猪死亡
猪瘟和猪流感的区别,猪瘟有哪些症状
猪瘟和猪流感的区别,猪瘟有哪些症状
1、猪瘟:潜伏期为5-7天,死亡率较高,发病后病猪体温达到40°C以上,同时会出现背弓、嘴钻草窝、走路摇摆等情况,部分病猪出现下痢、便秘,下腹部出现明显的针尖状红色斑点。
2、猪流感:潜伏期为2-7天,发病后病猪体温达到40°C以上,同时出现食欲废绝、精神萎顿、嘴钻草窝等情况,但下腹部无针尖状红色斑点,也不会便秘。
一、猪瘟和猪流感的区别
1、猪瘟
(1)潜伏期通常为5-7天,发病后病猪会出现高烧(超过40°C),同时表现出背弓、嘴钻草窝、走路摇摆等行为。
(2)部分病猪的眼角有眼屎,或出现下痢,然后便秘,下腹部出现明显的针尖状红色斑点。
(3)此疾病的死亡率较高,病猪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卧地不起而死亡。
2、猪流感
(1)潜伏期通常为2-7天,发病后病猪会出现高烧(超过40°C),同时表现出精神萎顿、食欲废绝、嘴钻草窝、背弓等情况。
(2)病猪的下腹部没有针尖状红色斑点,也不会出现眼屎、便秘。
二、猪瘟有哪些症状
1、病猪的体温达到40°C以上、高烧不退、打冷战、精神沉郁、弓背、食欲下降或废绝、眼睛发红(有眼眵)、走路打晃,喜欢钻草堆。
2、发病初期,病猪的粪便较干燥,后期开始拉稀。
3、公猪包皮积尿,皮肤上出现紫色或红色的出血点(大小不一),按压时不褪色,病情严重时全身都会出现出血点,且常常伴随咳嗽。
4、部分病猪表现出神经症状,比如打转、痉挛、突然倒地等,甚至是突然死亡。
5、剖检病猪的皮肤时可看到点状出血,肾脏、喉头、膀胱均有针尖状及出血点(米粒般大小,指压时不褪色),脾脏有出血性梗死,回盲瓣有纽扣状溃疡。
经典猪瘟应急处置方案
经典猪瘟应急处置方案简介经典猪瘟,也叫猪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疾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曾经多次引起重大的疫情。
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传播、食品传播等途径传播,对猪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一旦发生猪瘟疫情,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遏制疫情的扩散与蔓延。
应急处置方案预防疫情的发生1.做好猪舍内的卫生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通风、温度适宜。
2.采取措施控制病原体的传播,例如加强猪的隔离、及时处理病死猪等。
3.如有条件,建议养殖户做好猪的疫苗接种工作,增强猪在发生疫情时的抵抗力。
疫情监测1.加强猪的健康监测工作,随时观察猪的情况,如发现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隔离并报告当地疫控部门。
2.随时关注动物流动情况,注重对进出猪群的检疫和监测。
疫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1.发现疫情后,应立即隔离猪群,并通知当地畜牧部门和疾控中心报告疫情,按照相关规定开展疫情调查。
2.采取措施防止病原体扩散,如加强保护措施、隔离病群、协作动员周边农户等。
3.加大疫苗接种力度,防止疫情的扩散。
疫情结束后的复原工作1.在疫情控制后,应隔离一段时间,确保病原体已全部清除之后才能放心交货。
2.应加强猪舍清洁和消毒工作,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3.养殖户及时报告动植物疫情和疫病疫苗使用情况,定期清理、登记养殖环境、动物和生产用具,保证疫情的规范处理,根据正确的操作程序进行肉类加工和销售,在疫情恢复之后快速建立正常的养殖生产。
总之,经典猪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对于养殖户们来说,要时刻注意动物健康,并严格遵守相关的防疫措施,定期对猪进行检验和监测,并加强卫生管理工作,降低动物患病风险。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的发生,保障养殖产业的稳定和发展。
猪瘟,非洲猪瘟,猪丹毒
强碱性,氯化物,酚 类,戊二醛等
水shui'pi平传播和软 蜱叮咬
口腔(皮肤等)→附 近淋巴结→单,巨中 大量复制→经血液或 淋巴循环到达肝脾肾
骨髓肺脏等。
青霉素,链霉素
消化道,破碎皮肤 粘膜,吸血昆虫 消化道(皮肤)→ 淋巴,血液→其他
组织
四、临床症状鉴别
类型
猪瘟
非洲猪瘟
猪丹毒
最急性型 急性型
亚急性型 慢性型
一、临床症状
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42℃ ,精神萎靡,扎堆,抗生素治疗无效。 病猪呼吸困难,侧卧,腹式呼吸;耳朵、体表皮肤大面积充血、出血, 发红、发紫;口腔、鼻腔流血色泡沫,便血;病猪多以母猪或育肥猪 大面积死亡为特征。 最急性型:发烧(41-42°C),厌食,无活力气踹,皮肤充血。通常 在没有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急性型:发烧(40-42℃),厌食、斜卧、嗜睡、虚弱,呼吸频率加快; 耳朵、腹部和/或后腿的蓝紫色区域和出血(斑点状或块状);眼和鼻 有分泌物;胸部、腹部、会阴、尾部和腿部皮肤发红;便秘或腹泻, 从粘液性到便血性(黑粪);呕吐;从鼻子/嘴巴流出血沫。
三、猪丹毒病理变化
四、鉴别诊断
病原学
猪瘟
病原
单股正链RNA
灭活 56℃ 60m,60℃ 10m
非洲猪瘟 双股线性DNA
60℃ 30min
猪丹毒 微需氧小杆菌 70℃ 5-15min
常用消 毒剂
传播方 式
致 病 机 制
碱性消毒剂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口腔→扁桃体→各级 淋巴结→外周血→骨
髓,脏器淋巴结
一、非洲猪瘟
一、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重要成员,病毒粒 子的直径为175-215纳米,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基因组为双股线 状DNA,大小170-190kb。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 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该病毒可在 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本病毒低温暗室内存在 血液中之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病毒感染的血液 55℃ 30分钟或60℃ 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 以将其破坏。
猪的传染病(猪瘟)
模块三 猪的传染病
2022/2/9
1
2022/2/9
2
概述 病原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 防制
2022/2/9
3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瘟病 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 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临床特征:发病急,高热稽留,组织器 官广泛性出血,脾脏出血性梗死;慢性呈 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常有副伤寒及巴氏 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等混发或继发。
仔猪有衰弱、寒颤、痉挛、发育不良等现象时, 可怀疑母猪携带HC病毒;
出现上述症状时可作为可疑HC对待,应全群隔 离饲养并进行进一步诊断。
2022/2/9
38
3、病理学诊断
➢ 肾皮质有点状出血; ➢ 淋巴结外观充血,切面周边出血,呈红白相间的“大
理石样”病变;
➢ 脾脏不肿大,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发现边缘楔状梗死区; ➢ 心脏、喉头、膀胱、胆囊有点状出血,全身出血性变
粘膜和内脏有少数出血斑点。
2022/2/9
25
急性型、亚急性型
➢ 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 出血变化;
➢ 颈部、肠系膜、腹股沟淋巴结水肿、出血,呈红黑 色外观,切面呈周边出血,大理石样花纹;肾脏皮 质有针尖大出血点,呈“雀斑肾”;
➢ 脾脏边缘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并有出血性梗死灶, 突出于表面呈紫黑色;
2022/2/9
26
急性型、亚急性型
➢ 心脏、肺脏、膀胱、胆囊、胃肠粘膜会有大小不一 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 喉头、咽部粘膜、会厌软骨有不同程度出血;扁桃 体发生梗死;
➢ 回盲瓣附近粘膜呈“钮扣状”溃疡;
➢ 大多有脑炎变化。
2022/2/9
27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该病毒在非洲大陆广泛分布,近年来也在亚洲、欧洲、南美洲等地区爆发,给全球猪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其中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一、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1. 病毒的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在野生猪群中广泛存在,它们是病毒的主要传播源。
野猪或被感染猪只的血液、尿液、粪便、肉类等,均能携带病毒并传播给其他猪只。
2. 自然传播:病毒可通过野猪与养殖猪接触、高致病株的暴露、饲料、病猪运输等途径,导致病毒传播。
3. 人为因素:人员、设备、车辆等在感染猪场和野生猪群之间传播病毒。
粗放的养殖管理、管理不善的流产、丢弃的猪体和产品等也可以成为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的非洲猪瘟防控机制,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牢固树立疫情防控的思想。
2. 高度警惕:疫情出现或疫情发生国家的猪及畜禽产品禁止输入或加强检疫,确保疫情不被输入。
3. 严密监控:加强对养殖场、市场、交通运输工具等疫情监测,并开展疫情的筛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
4. 排除传染源:对于疫情暴发的养殖场,要第一时间进行封锁和隔离,尽快清除病死猪只,避免病毒的传播。
5. 加强养殖管理:养殖场要严格落实猪只的检疫和防疫措施,定期对猪只进行检测,确保无疫情。
6. 强化动物检疫:对进口的猪肉、猪产品、饲料等进行严格的检疫,不合格产品要及时销毁,不得流入市场。
7. 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公众宣传,提高养殖户的防控意识,养殖户要定期洗消养殖场,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
8. 加强国际合作:国际间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防备非洲猪瘟,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以上就是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通过加强猪类的防疫工作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并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猪的常见传染病-V1
猪的常见传染病-V1猪的常见传染病作为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产业,在猪饲养中,疾病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了解猪的常见传染病可以帮助养殖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从而保证猪的健康成长。
1. 猪瘟病猪瘟病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病猪表现出呼吸困难、皮下出血点、发热、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预防猪瘟病的方法包括疫苗接种、消毒、隔离和合理的饲养管理。
2. 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传染途径为呼吸道或消化道。
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黏液分泌增加等症状。
预防方法包括加强卫生管理、确保饲料安全、提高猪的免疫力等。
3. 猪蓝耳病猪蓝耳病是由猪蓝耳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飞沫等途径传播。
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精神萎靡、腹泻和皮下出血等症状。
预防方法包括疫苗接种、消毒、隔离和合理饲养管理。
4. 猪肺炎猪肺炎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其中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病猪表现为呼吸急促、咳嗽、鼻涕增多和食欲不佳等。
预防方法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疫苗接种、保持猪栏卫生和严格隔离病畜等。
5. 猪霍乱猪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粪-口和口-口传播。
病猪表现为腹泻、脱水、发热和食欲不振等。
预防方法包括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加强饲料卫生安全、隔离患病猪只、注重水源的卫生等。
总之,了解猪的常见传染病对于猪的饲养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猪的健康,提高养殖效益。
猪瘟ppt课件
随着病情加重,病猪可能出现呼吸困 难、皮肤出血、腹泻便秘等症状。
猪瘟病毒会影响猪肉品质,感染猪只 的肉不能食用,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
02
猪瘟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01
02
03
疫苗种类
选择正规、质量可靠的疫 苗,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等。
THANK YOU
猪瘟的传播方式
猪瘟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病毒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等途径感染健康猪只。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可随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水源、饲料等。
猪瘟病毒可在猪只体内繁殖,并随血液、淋巴液等传播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猪瘟的症状与影响
猪瘟的潜伏期一般为2-10天,感染后 猪只出现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 等症状。
饲养管理
饲料管理
环境控制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猪只抵抗 力。
保持猪舍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 减少应激反应。
饮水管理
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注意水源的 卫生条件。
定期检测与监测
检测频率
定期对猪群进行抗体检测,了解 免疫效果和病毒传播情况。
监测范围
扩大监测范围,包括疑似病例、免 疫猪群和易感动物等。
未来展望
03
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效、安全的新
型疫苗问世,为防控猪瘟提供更多选择。
防控策略的优化
综合防控措施
除了疫苗免疫,还需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如加强 检疫、净化种猪、改善养殖环境等。
智能化监控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猪群健康 状况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提高防控效率。
区域化防控
猪瘟
猪瘟(猪病大全)概述猪瘟(Swine fever,SF或Hog cholera,HC) 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是威胁养猪业主要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
欧洲人称猪瘟为“古典猪瘟”,这是为了与非洲猪瘟区别。
我国有人叫“烂肠瘟”。
猪瘟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
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
猪瘟分布于全世界,流行很广,在我国也极为普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病原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发表的第五次报告和第六次报告中将猪瘟病毒归属为黄病毒科(F1aviridae)。
猪瘟病毒是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的直径为20~55nm,平均直径为44nm。
病毒粒子具有二十面体的非螺旋形核衣壳,核衣壳的直径为27±3nm。
囊膜围绕着等轴的核心,在病毒粒子的表面有6~8nm类似穗样的糖蛋白纤突。
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12~1.175g/mL,沉淀系数S20=140~150。
病毒粒子的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分子量约为4×106。
用物理方法灭活猪瘟病毒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含病毒的基质。
例如,在细胞培养液中56℃处理60min或60℃处理10min,便失去感染性。
但在脱纤血中,病毒虽经64℃处理60min或经68℃处理30min,仍不灭活,猪瘟病毒在pH5~10的条件下稳定,pH过高或过低均使病毒的感染力迅速丧失。
脂溶剂,如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诺乃洗涤剂P40和皂角素等去污剂能使病毒快速灭活。
2%氢氧化钠是最适宜的消毒剂,畜圈及粪匣中的病毒在几天内被灭活。
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病毒的感染性可保存数月,这也是很重要的流行源。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 - 养猪技术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养猪技术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
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如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防控难度,并给养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瘟的流行特点猪瘟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绵延性。
猪瘟从经常发生的大流行转变成地区性散发性流行,且呈现绵延性、波浪性、周期性的特点。
1个周期一般为3~4周,疫点明显变少,往往呈散发性流行。
广泛性。
我国各个省市均能够发生或者流行该病,且都能够分离到强毒株。
据报道,我国猪群中感染猪瘟病毒的阳性率平均达到15. 3%,最高时能够达到54%左右。
非典型性。
成年猪基本不会发生典型性猪瘟,尤其是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能够超过752天带毒,且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带毒母猪配种妊娠后,能够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并导致自身发生繁殖障碍。
所产后代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无法产生免疫应答,反而引起免疫耐受。
同时,能够持续向外排毒导致健康猪群发生感染,促使猪群中长时间存在病毒。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通常在发病和流行初期容易发生,病猪具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大部分突然死亡。
急性型。
大多数猪场都比较容易发生该类型,一般具有24~72 h的潜伏期。
病猪典型症状是精神沉郁,发热,体温升高达到40~42℃,怕冷、寒颤,嗜睡,往往卧地,增加饮水。
有些发生呕吐,结膜发炎,眼睑被脓性分泌物黏住。
感染早期,通常会发生便秘,排出附着有大量白色肠黏液的粪便。
随着症状的加剧,后期发生水样腹泻,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丝的粪便,且散发腥臭味。
另外,病猪耳后根、鼻端、四肢内侧以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存在针眼大小的出血点,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褪色,腹股沟淋巴处发生肿大。
仔猪感染该病后,还会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如磨牙、侧卧、转圈、后退、四肢游泳状划动,严重时甚至陷入昏迷,且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往往会呈现坏死性肠炎、肺炎等症状。
猪的疾病 非洲猪瘟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非洲猪瘟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临床症状与猪瘟很. 难区分,从超急性到隐性,以高热、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呼吸系统与神经系统功能改变、肺水肿和淋巴组织的广泛坏死为主要特征。
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100%。
本病于1921年首次在肯尼亚发现,已在非洲、欧洲和美洲等数十个国家流行,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OIE将其列人必须通报的疫病之一,在我国列为一类传染病。
该病于2018年8月传于我国。
二、病原: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 是非洲猪瘟病毒科的唯一成员,是一种具有20面体结构、带囊膜的双股DNA病毒,直径为172〜220 纳米,似六角形。
基因组全长170〜190kb,编码200多种蛋白。
该病毒至少有8 个血清型。
抗原变异主要发生在结构蛋白P150、P14和 P12上。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吸附猪红细胞的特性,但细胞传代培养可使病毒失去这种特性,抗血清也可阻断此吸附特性。
根据猪红细胞吸附特性,非洲猪瘟病毒可分为红细胞吸附性病毒和非红细胞吸附性病毒。
无论是自然感染或人工感染,该病毒均不产生典型的中和抗体,参与保护性免疫的机制有待探讨。
但除某些超强毒株外,感染康复猪能抵抗同源毒株的攻击或再感染。
非洲猪瘟病毒能在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
体外培养时,可在猪的单核细胞、骨髓细胞和白细胞中复制,还可在鸡胚卵黄囊内生长,也可适应猪肾细胞、BHK-2 1 和 Vero细胞。
非洲猪瘟病毒对温度和酸的抵抗力很强,室温干燥或冰冻数年不死。
对高热敏感,在 60°C 经 3 0 分钟即死亡,对乙醚、氯仿等许多脂溶剂和常用消毒剂敏感。
三、流行病学: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
除猪和野猪外,其他动物不感染非洲猪瘟病毒。
病猪体液、各组织器官、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均含多量病毒,带毒猪、猪肉及猪肉制品等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源、工(器)具、圈舍、相•水、牧场及污染空气等均能成为传染源,经口和上呼吸道途径传播。
猪得了猪瘟怎么办
猪得了猪瘟怎么办
猪瘟又名烂肠瘟,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病。
猪瘟可分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不分猪种、年龄、性别都可感染本病。
本病大多由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那么,猪得了猪瘟怎么办?
使用高热金针治疗猪瘟,高热金针主治猪瘟、蓝耳、圆环、口蹄疫、伪狂犬、猪流感、转染性胃肠炎等及其混合感染而引起的家畜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全身败血等症状疾病,俗称高热病。
圆环病毒引起的背毛粗乱、耳朵发红或发紫,全身皮肤呈紫红色或红色,胸膜部、背部有点状出血。
对抗生素难以控制的病毒性、细菌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有显著而独特的疗效。
使用方法:肌肉注射;发病前期每瓶20ml用于300kg体重、中期用于200kg体重、后期用于100kg体重;预防可遵医用药。
猪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
猪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疾病对猪的感染率极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传染性强,并且不会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但它严重威胁着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感染了的病猪、食用了感染了的猪肉和病毒传播媒介的传播。
为了及时防治猪瘟,了解猪瘟的流行特点和诊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猪瘟的流行特点1. 高度致死性: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感染率高,而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感染了该病毒的猪几乎都会死亡,导致猪只能养活一定时期就会相继死亡;2. 传染性强: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强,携带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组织病变均可成为传染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3. 短潜伏期:猪感染了该病毒后,常常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潜伏期较短;4. 无特异性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高热、呕吐、咳嗽、鼻流清涕、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生产力下降等,和其他传染病的临床症状相似,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定诊断。
二、猪瘟的诊断方法1. 临床诊断:对患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大多可以从病猪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疾病过程中以及死亡后疾病的缺货标本来初步诊断,但是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2.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可疑死亡猪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如发现肝脏,脾脏、淋巴结,心肌,肺和肾脏等器官出现坏死和出血点则可为非洲猪瘟的特征性诊断,但这种方法也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3. 实验室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测病猪血清中的病毒抗体或者病毒核酸来进行确诊。
实验室诊断是目前确诊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是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
了解猪瘟的流行特点和诊断方法对及时防治猪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充分了解了猪瘟的流行特点和掌握了正确的诊断方法,才能在感染暴发时及时采取措施,有效的防治疫病的传播,从而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猪 瘟
体内带毒时间短。在免疫猪体内仅保毒14d,不从 尿、粪中排毒,也不引起非免疫猪同居感染
对不同毒力株均有非常高的保护作用,免疫猪保 护率达100% 免疫期长。1~1.5年,保护力为100%
免疫剂量小:淋巴结、脾脏中含毒10-4~10-5PFU 即可产生保护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免疫程序
后备母猪于配种前15d免疫1此,产仔后10d免疫1次
猪瘟:肾盂肾乳头出血
猪瘟:膀胱粘膜出血
猪瘟:喉头粘膜出血
猪瘟:肺脏散在出血斑点
心冠脂肪、心肌、心内外膜、心包膜出血
扁桃体出血、坏死
小肠、大肠黏膜充血、出血;盲肠(特别是回盲瓣 处)和结肠的淋巴组织坏死 脑炎。脑膜出血,毛细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聚 集,形成“袖套状”。小胶质细胞增多或局灶坏死
持续感染型或迟发性猪瘟:目前我国猪场常
见类型,多见于有CSF流行病史的猪场
感染猪通常无临床症状,但长期带毒、排毒;感染母猪 可垂直感染胎儿,发生流产、早产、木乃伊胎、死胎、 弱仔、颤抖仔猪或外表健康仔猪 生后存活的仔猪大部分发病死亡,不死者终身带毒、不 定期排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并产生免疫耐受,对 CSFV不产生抗体应答,或发生过敏反应耳病情恶化、死 亡
酶标抗体技术:检测病猪外周血白细胞涂片及组
织压片中的CSFV
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病料接种于 PK-15 细胞, 48~72h后,用FA或酶标抗体技术检测 新城疫病毒强化法(END法):猪睾丸细胞,先接 种病料(4d),再接种NDV(106个蚀斑单位, 3d),出现CPE。此法可区分强毒和兔化毒
病势重、死亡率高
五、临床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内带毒时间短。在免疫猪体内仅保毒14d,不从 尿、粪中排毒,也不引起非免疫猪同居感染
对不同毒力株均有非常高的保护作用,免疫猪保 护率达100% 免疫期长。1~1.5年,保护力为100%
免疫剂量小:淋巴结、脾脏中含毒10-4~10-5PFU 即可产生保护力
2)免疫程序
后备母猪于配种前15d免疫1此,产仔后10d免疫1次
公猪出现包皮炎:包皮内积有尿液,呈混浊灰白 色,腥臭
非化脓性脑膜炎:病猪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 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常见后肢麻痹
血 液 检 查 : 初 期 白 细 胞 数 明 显 降 低 (9000/mm3),血小板减少 患猪卧地不起,很快死亡。病程短的不超过5d, 一般10~20d,死亡率高50%~100%
对温度抵抗力不强,56 ℃ 60min,60 ℃ 10min可
被灭活 在含毒猪肉和猪肉制品内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都可在短时间将其杀死(2% NaOH)
三、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不同年龄、性别、 品种的猪都可感染和发病 病猪 带毒猪(隐性感染、潜伏期、持续性感染猪、 恢复期猪)
兔体交互免疫试验:根据CSFV强毒不引起家兔 体温反应,但能使其产生免疫力,而猪瘟兔化弱 毒株能使兔产生热反应,但对已产生免疫力的家 兔则不产生体温反应的原理而设计的。该试验准 确性高,需8d得出结果 ELISA:检测抗体,并能区分自然感染和免疫引 起的抗体反应 荧光抗体或过氧化物酶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抗体
血涂片可见虫体,血虫净效果较好
猪附红细胞体病:多发生于夏秋或雨水较多季节。
2、非典型猪瘟:多见于20~60日龄小猪和母猪。对 带毒综合征母猪,注意与PRRS、PR、PPV感染 等鉴别
实验室诊断
取病猪的扁桃体、脾、淋巴结、肾、回肠末端 等进行如下检测
直接荧光抗体试验:取待检病料,制片,染色, 镜检,如细胞浆内有弥漫性、絮状或点状的亮绿 色荧光,为CSF。最常用、快速、简单、可靠
183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首先发现CSF,1903
1984年国际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OIE)将本病列入A类法定传染病 之一,并规定为国际重要检疫对象
Animal Health,
很多国家制定和执行猪瘟的防制和根除计划,并
在欧美20多个国家取得成功
我国的研究成果
猪 瘟
Classical Swine Fever,CSF; Hog Cholera,HC
一、概 述
概念: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
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以发病急、高热 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 出血,脾梗死为特征
历史和现状
年证明CSF的病原体是病毒,CSF在世界养猪 国家有不同程度流行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主要侵害仔猪和繁殖母猪, 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急性猪肺疫:零星发生、咽喉肿胀、呼吸极度困 难、口鼻流出白沫
败血性链球菌病:多见于2~3月龄猪,呼吸急促, 黏膜发绀,突然倒地,口鼻流红色泡沫液体
弓形体病:多见于3~6月龄,流行于夏秋炎热季 节。脾肿大,肝有出血点和坏死点,淋巴结肿大, 有出血、坏死点
病势重、死亡率高
五、临床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潜伏期5~7天,最长21天
急性型
潜伏期一般2~5d
由HCV强毒引起,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首发猪场
突然发病,高热稽留(41~42 ℃) ,精神委顿、 食欲废绝
结膜炎: 眼有粘性分泌物,有的甚至眼睑黏连, 眼睑浮肿 粪便:先便秘后腹泻。高热期粪便干燥,粪球 呈褐色,并附有粘液和血丝;后期腹泻,排出 灰白色、稀薄、腥臭粪便 耳尖、四肢末梢和黏膜充血,后期发绀、全身 多处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斑
血清型
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分离毒株的毒力强弱有 差异(强毒株、中毒毒株、低毒力株、无毒力株)
根据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国际上将CSFV分为1、 2、3三个基因群,10个基因亚群,即 1.1~1.3,2.1~2.3,3.1~3.4亚群
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92份CSF病 料的检测,结果表明,我国流行的CSFV分为2个 基因群,4个基因亚群,即基因2群(74%)的 2.1,2.2,2.3亚群和基因1群(26%)的1.1亚群 (石门系强毒株和兔化弱毒株)。尚未发现基因3 群毒株流行
猪瘟:脑膜出血
慢性型
主要病变在肠道。回肠末端、盲肠坏死,形成钮 扣状溃疡 部分实质器官有少量针尖状陈旧出血点或出血斑 肋骨于肋软骨之间形成点状出血线,后期出现钙 化骨垢线
持续感染型
肾脏表面有陈旧针尖状出血点,皮质和肾盂、肾 乳头均可见到小出血点
淋巴结(颌下、肠系膜)、扁桃体有少量出血点
慢性型:多见于常年有猪瘟流行的猪场和防疫
卫生条件差的猪场
病猪被毛粗乱、消瘦、贫血、精神不振、嗜睡,体温时 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
部分病猪可见耳尖、尾尖、臀部和四肢末梢有紫斑或坏 死痂 病程至少1月以上,有的可达3个多月,不死者常成为 僵猪。死亡率一般10%~30%
持续感染型或迟发性猪瘟:目前我国猪场常
见类型,多见于有CSF流行病史的猪场
感染猪通常无临床症状,但长期带毒、排毒;感染母猪 可垂直感染胎儿,发生流产、早产、木乃伊胎、死胎、 弱仔、颤抖仔猪或外表健康仔猪 生后存活的仔猪大部分发病死亡,不死者终身带毒、不 定期排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并产生免疫耐受,对 CSFV不产生抗体应答,或发生过敏反应耳病情恶化、死 亡
边远或农村散养猪,仍以典型猪瘟为主
持续性感染、初生仔猪先天性感染、妊娠母猪带
毒综合征,这些感染形式是猪瘟不断发生恶性循 环的根源(下图所示)
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秋、冬、春多发
亚临床感染 妊娠母猪
垂直传播 终身带毒
带毒 仔猪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其它易感猪 种母猪
四、发病机理
病毒首先侵害的靶器官是扁桃体------生长繁殖---引起病毒血症------导致体温升高,病毒扩散致脾、 骨髓、内脏淋巴结及小肠的淋巴组织,并大量增 殖,最后侵入实质脏器
迟发型猪瘟病猪呈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状态, 病毒在机体组织内广泛存在
先天性感染引起免疫耐受
胎儿期经子宫感染CSFV时,吃初乳后母源抗
体与体内病毒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体内
的病毒滴度暂时降低,但不能完全消除病毒。 随着母源抗体的消失,体内病毒滴度会再度上 升。长期低滴度病毒的存在,导致免疫耐受, 并可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即病情迅速恶化、
七、诊断
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 败血型猪丹毒:主要发生于3~6月龄,发病率较 低,脾肿胀,大红肾,淋巴结切面无大理石外观 急性副伤寒:1~4月龄小猪多发,发病率较低, 脾肿大,大肠壁增厚,黏膜发炎、粗糙、有大小 不一边缘不齐的坏死灶
1、典型猪瘟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传染源
传播途径
通过口腔和鼻腔经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 皮肤擦伤、交配、胎盘 猪群流动是传播和扩散CSF的重要途径 未经加热消毒的残羹、洗肉水 不按兽医法规处理的病猪酮体及其制品 节肢动物体内可带毒和机械性传播。人也可 机械性传播病毒 未充分致弱的活疫苗
流行特点
色,切面大理石样外观,有的切面全血色(诊 断意义)
脾脏一般不肿大,周边出血,形状呈楔形、暗红 色梗塞(特征性病变)
肾脏出血,肾脏背景土黄色,上有出血点;皮质、 髓质、肾盂出血点,大小不等
膀胱浆膜、黏膜有散在出血点 胆囊浆膜、粘膜出血 齿龈和嘴唇黏膜溃疡,喉头、气管出血
肺脏有不同时期的出血斑
猪的传染病
病毒性传染病 猪瘟 伪狂犬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细小病毒感染 猪圆环病毒感染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流行性腹泻
细菌性传染病 猪喘气病 猪萎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副猪嗜血杆菌病 仔猪红痢 猪痢疾 猪丹毒 猪梭菌性肠炎 猪增生性肠炎
病毒主要侵害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系统 ,导致白血球 减少,组织器官出血、梗死、发炎等变化 脑组织出现非化脓性脑炎,病猪出现神经症状 免疫应答水平下降(抗体应答水平、吞噬能力下降), 容易继发其它病原,发生混合感染
引起肾小球肾炎或持续性感染
由于低毒力毒株感染机体后,低滴度的病毒 可长期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上 皮细胞、淋巴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内,结果 循环病毒抗原与少量的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 合物沉积在肾脏
分类和形态结构
分类:猪瘟病毒(CSFV)为黄病毒科,瘟病毒 属成员,与另一成员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oea Virus;BVDV)之间基因组序 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存在交叉反应
形态:单分子线状正义单股RNA病毒,病毒粒子 直胫40~50nm,20面体对称,有囊膜,其上有穗 样糖蛋白纤突。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呈圆球状。
• 我国于1945年首次分离到猪瘟石门系强毒株 • 1954年研制成功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具有高度安全
性和优良的免疫原性
• 1956年起,在我国广泛使用,为我国控制和消灭CSF
做出了巨大贡献,该疫苗在国外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比如罗马尼亚、朝鲜、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应用我国 的CSF疫苗消灭C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