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2篇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反思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学习任务群,即:“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强调“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

基于这一变化和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立足新教材与新课标,认真解读课标,用课标眼光看教材,积极落实“五育并举”,提升育人功能,以“健全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树立新语文观、新教育思想,按学科核心素养实施教学,综合落实任务群教学,适时给予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合理设置典型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方能创建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其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语文教学应先从“文字”开始,然后进入“文章”,诵读,感悟,思考,质疑,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然后有一点点创见,使学生的感情由疏离文本到情怀激荡,应该是语文基本的学习路径。

受此启发,我的教学设计包含了预习检测、文本梳理、体悟情感、思维拓展四个环节。

预习检测环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正确翻译文本的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意境,使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摘取”。

文本梳理环节关键在于通过明确的问题,让学生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体悟情感环节,通过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彼此交流,生生互动,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仔细、具体的探究,从而体悟作者的情感,教师只做适时点拨。

思维拓展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由陶渊明这个个体上升到古代士大夫这个群体,启迪学生,让学生明白陶渊明的价值在于为古往今来仕途失意的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总之,这节课就是想让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与作者平行对话,让学生体验到与文本互动交流的沉醉感,体验到自己创造的快乐,从而达到把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贯彻到教学全过程的目的。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赏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 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 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 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 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 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 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 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身上, 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 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 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 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 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 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 “晋无文章, 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 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 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 ,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分析文本、引入问题, 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 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 对他有一定的了解, 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反思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反思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反思兰亭集序反思: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心情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

“死生亦大矣”表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现在,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可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

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

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知道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著,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伤心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美好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归去来兮辞反思: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

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

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

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种幸福,那“修国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种幸福?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掌握文章中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 .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班班通【学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播放第一张PPT)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

然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

总有很多人,或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

因此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

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

他就说陶渊明。

二、检查预习,学生回答: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

老师总结: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为“陶彭泽”,温阳柴桑人,东晋伟大诗人。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

在他所留下的12。

多首诗中,歌唱农村美景和田园劳动生活的作品占多数,最著名的有《归田园居》、《移居》、《饮酒》等诗组。

此外,《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文、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由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他在描绘田园风光,表现闲适生活和心情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作品-文档资料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作品-文档资料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作品《归去来兮辞》是古代抒情散文,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去感受和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去品鉴文章精彩的语言形式美。

但在教学中,我对于引导学生感受抒情散文的优美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于是,通过《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进行剖析自己在教学上的得失,意义重大。

一.《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关于教材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

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本着有利教学的原则和个人悟读的心得,我采用了归隐之前、将归未归这一观点。

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与社会有一定的差异,好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

何况“辞”,追溯其源头——楚辞,本是浪漫主义之流。

另一方面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

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美好的,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的归家,不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无米下锅之际,或许愁容满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韵吗?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及课文之序,本文的由来便一目了然。

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一方面,他与唐时的李白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关于教学方法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整个教学方法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

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但本文体裁为“辞”,根据辞的特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
一、学生初读,注意音义。
二、教师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给学生思考空间。
三、磁带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风格,探究作者心情及归田之由。
在以课文为本的同时,适当延伸课堂内容,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受到感染,气氛融洽,而且让学生评判老师的朗读,学生兴趣很高,听课认真,思考问题十分主动,但是教师诵读这个关键环节教学处理还有一点缺陷。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一部分学生想全文都抓,反而无从入手,而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这一环节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设好分工,比如让每组学生重点落在某一段上。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重读陶渊明形象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重读陶渊明形象

这种弃家庭责任不顾 的追求 , 必难得到亲朋好友 的认可 , 在学而
优则仕 的思想 占主导 的儒家社会里 ,世人也未必能认同他的选 择。 他应当也感 受到了这种来 自周遭 的排斥 , 所 以他并不能很坦
然 地 享 受 这 种 醉 心 田 园 的 闲适 之 乐 。 在 他 的诗 里 , 我 们 看 到 “ 抚孤松以盘桓” 、 “ 或棹孤舟” 、 “ 怀 良辰 以孤 往 ”这 样 一 些 字 眼 。


从 弃 官 归 隐 动机 看 陶渊 明
序是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部分 内容 , 而细细品 读才发现它是解读陶渊明形象 的关键。 在序里 , 陶渊明 自己交代 了
切 景 语 皆 隋语 , 并非是 青松 、 小船感到孤独 , 而 是 作 者 内 心 孤
他辞官归隐的原因有三 : “ 质性 自然 ,非矫厉所得” ; “ 饥冻虽切 , 违
陶渊明在山水 田园诗上的造 诣的确很深 ,贡献也 大。但 在我看 来, 他不是一个合格 的父亲 , 他在“ 家贫 , 耕植不 足以 自给。幼稚 盈室 , 瓶无储粟 ” 的情况下 , 选择辞官归隐 , 让一 大家子的人陪着
必与人交 际应酬的生活 , 让他感到安心而舒适。 从这里我们可以
看出, 他是一个追 求心灵 自由与放松 的人 , 但是 同时也体 现了他
并非真如 明灯一般澄亮, 他 的性格 里也有黯淡的一面。我们在 隐逸诗人的背后看到 了一个软弱无助、 孤独彷徨 、 有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 关键词 隐逸诗 人 ; 官场 ; 田 园; 陶渊明形 象
《 归去 来兮辞》是 出 自高 中语文 必修 五第二单 元的一篇 文
胆f 去 软 弱逃 避 现实 的一 面 。
圆离圆浅谈小学生课后作业布置应注意的问题冯吾昌西安市未央区枣园小学陕西西安710000课后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用以巩固课堂知识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课后训练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0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重要环节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

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

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高三上册语文第四课《归去来兮辞》教案及反思

高三上册语文第四课《归去来兮辞》教案及反思

高三上册语文第四课《归去来兮辞》教案及反思前言《归去来兮辞》是高三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古文名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设计教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目标1.了解《归去来兮辞》的背景、意义和韵律特点;2.理解文中所使用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归去来兮辞》文本解析:韵律、结构、修辞手法等;2.《归去来兮辞》背景分析:作者、时代背景、文化内涵等;3.《归去来兮辞》的鉴赏:理解作者的哲学思想,并自己进行表达和思考;4.《归去来兮辞》的运用: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进行仿写和扩展。

教学重点1.文本解析:韵律分析、修辞手法鉴赏;2.背景分析:作者、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分析;3.鉴赏:理解作者的哲学思想,并自己进行表达和思考。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古汉语的理解;2.对于文本中的长句、长篇章的正确解读;3.对于课文中的哲学思想的把握和表达。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教师根据教案的设计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适当的讲解和解释。

2.课堂合作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团队协作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如主讲人、评论人、主持人等,进行模拟讲解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了解《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和作者吗?2.了解《归去来兮辞》的意义吗?3.了解《归去来兮辞》的韵律特点吗?第二步:文本解析教师讲解和分析《归去来兮辞》的韵律、结构和修辞手法。

1.韵律特点2.结构特点3.修辞手法第三步:背景分析教师讲解和分析《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1.作者2.时代背景3.文化内涵第四步:鉴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哲学思想,并自己进行表达和思考。

1.哲学思想的把握2.自我表达和思考第五步:课堂互动教师设计讨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精选7篇)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精选7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篇1一.教材处理反思: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

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本着有利教学的原则和个人悟读的心得,我采用了归隐之前、将归未归这一观点。

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与社会有一定的差异,好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

何况“辞”,追溯其源头——楚辞,本是浪漫主义之流。

另一方面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

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美好的,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的归家,不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无米下锅之际,或许愁容满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韵吗?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及课文之序,本文的由来便一目了然。

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一方面,他与唐时的李白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教学方法反思: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整个教学方法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

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但本文体裁为“辞”,根据辞的特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

通观本文内容,不管是从句式、韵律、意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

高一《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高一《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高一《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高一《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逃离官场的告别书,是理解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一片重要文章,在教学中也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上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体会:
备案和上课较满意的方面:
1、以读为纲,纲举目张。

有目标的阅读共有四次。

第一次选学生代表读,注意重难点字词读音及语气、断句等,学生注意找问题;第二次朗读是朗读常规指导,老师范读,学生自由仿读,主要把握语气和断句;第三次选学生代表读,明确韵脚,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大意;第四次读主要目标是理清线索,体会感悟作者的感情,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第五次读是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2、围绕“归去”,走进作者。

主要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从何归去?为何归去?如何归去?归去以后如何?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怎样?这样设计使得课堂重点更加
集中,围绕中心,重点突出。

3、设计练习,能力提升。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些对联,让学生对出下联,既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一举两得。

但是,设计的初衷和最终的效果并不十分相符合,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存在的问题:
1、学生预习工作不扎实导致诵读时问题较多,加之部分同学并不能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在上完课后还有读错字的情况存在。

这是今后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在课堂练习对对联环节中,学生完成很吃力,甚至一部分同学不能完成。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备课显然不能被学生们接受。

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该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湖北省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模块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入材料、分析文本,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以及理想与现实相悖的矛盾与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奈。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设计思想通过诵读来领悟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领学生通过语言体会文意,在感悟课文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引用作者的其他诗文和一些专家学者对其精当的评价,达到用此文带动学生对陶渊明其余诗文和整个思想感知的目的。

反过来,通过对陶渊明不少诗文的感知,又加深对本课文内涵的领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范读—理脉—涵咏—想象-背诵。

教学步骤一、导语桃花源——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前言《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古代文学经典,尤其在中学阶段的文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字面意义很难让学生理解,更不用说理解它的深层含义了。

在我作为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学经验中,我观察到许多学生对这篇古诗未能深刻理解,使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在教授《归去来兮辞》时,我本着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诗歌的思想精髓并寻找相关实例的目标,设立以下教学步骤:1.翻译和分析诗歌:首先要求学生先阅读和翻译《归去来兮辞》诗歌,随后让他们按照脉络对它们进行分析。

2.学习背景和上下文:学生需要通过检索和学习该诗歌的背景和上下文,了解创作背景和作者思想。

3.找出与现实相似的例子:学生需要通过与现实相关的例子辅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4.比较诗歌和相似例子:学生需要将与现实相似的例子与诗歌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

教学反思虽然我们的教学步骤基本上涵盖了《归去来兮辞》诗歌的一些关键方面,但是我的教学策略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具体而言,我的反思包括以下部分:1. 教学技巧的缺失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技巧还有待改进,尤其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方面。

我时常过于注重教授内容和传授知识,而并不够注重增加课堂参与度和学生的主动性。

2. 教学内容的统一尽管我们设立了教学步骤,但是我发现这些步骤有时候会忽视一些具体的细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细节,统一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3. 团队协作和学科融合在教授《归去来兮辞》时,我们通常只关注到中文课堂的教学,然而,学科融合和团队协作也应该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思考技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总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更要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做出贡献。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充满智慧和生活哲学的古代文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关键技能,并准备好应对现实的挑战。

归去来兮辞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反思

归去来兮辞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案反思一、引言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承载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流程的安排。

而在实际教学中,教案的编写与应用常常是教师们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以题目《归去来兮辞教案反思》为线索,对一次教案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反思与总结,旨在有效改善教学质量。

二、教学背景本次教案的教学对象是一所初级中学的初一学生,教学课程为《红楼梦》中的选读,选取的文本是《海棠诗情》。

教师依照国家教育部的教学要求,制定了一份辞章教案,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核心目标。

三、教案设计1. 教案目标在本次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辞章的特点和流派,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2. 教案内容教案内容主要包括辞教学重点,辞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典型内容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海棠诗情》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辞章的基本结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方式。

3.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情境引入、课前预习、课内讲解、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总结等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案实施1. 教学效果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通过对辞文的学习,学生们对辞散的特点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对辞章的韵味和情感表达有了更加敏锐的感受。

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所提高,表达方式更加准确、生动。

2. 教学难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首先,部分学生对辞文的独特表达方式理解困难,需要更多的引导和例句分析。

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些学生存在互相依赖的情况,导致个体思考和表达能力不足。

五、教案反思与改进1. 教学方法改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使用一些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辞散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其次,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个体思考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后进行个人总结和反思,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范文.doc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范文.doc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9月24日,我在高二年级四班、五班先后进行了《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回顾陶渊明其人其作品;认识“辞”这一文体;结合课下注释,会翻译全篇文章。

至于文章的内涵主要放在下一课时探讨。

就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完成得较为认真,但还有两个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一是导学案“课前学习”部分有一处明确指导学生补充积累字和读音,但大部分学生只把老师设置的空填了一下,并未自己补充,其实,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要远远多于那几个空,正是出于懒惰,才没有亲自补充、亲自积累。

我应该经常提醒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学习语文首先就应有这种意识,否则很难做到厚积薄发、信手拈来。

二是导学案“课前学习”部分有一处要求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种积累的意识,这样才能从容应对高考的课外文言文阅读,但有的学生不知道该积累什么,有的只写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并未举出文中的例子,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记住,什么收获都没有;有的积累了陶渊明写作的特点。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文言知识点的积累。

如果针对高考考点,另外一些例子倒值得积累,比如:“寻”译为“不久”;“胡”、“奚”、“曷”等疑问代词的用法。

我应该在这一方面对学生有所引导,再结合练习题中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培养他们积累知识点的意识。

至于本文的翻译,其实课下注释已很详尽,因此,我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先自主翻译,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最终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写到黑板上,由其他组的同学进行展示,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

但最终的结果是,有的课下注释明确标注的问题,又被同学们写上了黑板,这证明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没有认真完成,对文言文翻译不够重视。

虽然我在后面设置了“测一测”这一环节,但我设计的问题太少,对于检测他们的翻译无异于杯水车薪,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因此,以后我会强化他们对文言文的翻译,并最好给学生一个“检测学案”,检测他们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默写、翻译、重点字词意义及用法等与高考考点密切相关联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2篇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returning to my hometown"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
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
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高中《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2、篇章2:高中《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篇章1: 高中《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第二次上这篇课文,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

第一次上这篇课文,已经是在几年前。

怎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怎么做好环节设计,总是萦绕在
我心里。

几番挣扎后,我将对陶渊明的了解和对辞文体特征的把
握相结合,确定了本文重在“披文入情”,通过一个必须的理解
段落内容的过程,来走进陶渊明的情感天地,去感知他辞官归家,享受田园生活背后的种种感情,以期达到“知文”与“知人”相
辅相成的阅读状态。

我想强调,那一刻的想法是真实的。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借助了几个方式:一是欣赏抒发和绘
画作品,为画作陪陶渊明的经典诗句(范围是在学习的课文内);
二是引入阅读一考生的佳作——《菊花人生》,以增加“知人论世”的分量;三是引入康桥的魅力诵读,但终于因为电脑程序的问
题失败,便改方案为做配乐朗读(用的的《高山流水》,效果也
不错);四是谈谈你心中有一个怎样的陶渊明,要求是仿照老师给
的“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自由的人”这个句式;五是借用一
些名家名言来做一点探究思考,促进互动,调解氛围;六是做一次
仿写来结束本文的学习,内容是选择你喜欢的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参照“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诶。

陶渊明说,生
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 句式续写两组句子。

课虽然照我的设计“走着”。

但在蓦然回首时,又有了啰嗦
的嫌疑,耗时不菲(用了4课时)。

禁不住又忆起了蒲老的善言——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把自己的课堂打磨得精细一点。

确实,我一步小心,又有了失足。

前车之鉴啊!写下来,以作自省自勉。

篇章2: 高中《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一、教材处理反思:
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
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
之前、将归之际。

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本着有利教学的原则和个人悟读的心得,我采用了归隐之前、将归未归这一观点。

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与社会有一定的差异,好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

何况“辞”,追溯其源头——楚辞,本是浪漫主义之流。

另一方面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

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美好的,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的归家,不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无米下锅之际,或许愁容满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韵吗?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及课文之序,本文的由来便一目了然。

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一方面,他与唐时的李白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教学方法反思:
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整个教学方法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

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
但本文体裁为“辞”,根据辞的特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

通观本文内容,不管是从句式、韵律、意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

这点教师用书也认同,点明“此体裁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定位以诗,则以朗读感知为中心,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让学生读的充分,是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意境也不再是难题。

因而本课程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我预设之为“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集体朗读——自由朗读——解读练习——讨论归纳”这一教学过程,希望以一个愉快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资料进行收集、判断,吸取精华而弃其糟粕。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