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潮间带移动规律的研究
贝类文蛤的采捕
贝类文蛤的采捕
采捕期的确定,首先要考虑运销善和文蛤肥满度的情况,一般在春、秋季节气温较低时采捕;其次要有利于资源的繁殖保护;再次要综合考虑采捕作业、贮运是否方便。
炎热的夏天及寒冬一般不宜采捕。
确定文蛤采捕规格的原则,应是既保证文蛤生长的快速阶段和群体得到足够数量的补充,又能有效地利用海区的自然生产能力。
因此,在确定采捕规格是,必须考虑文蛤性成熟的年龄、生长率、资源状况、群体组成以及死亡等情况。
山东的文蛤大多生长在潮下带浅水区,生长较快,但资源略少,采捕规格定在5-6厘米;江苏文蛤生长在潮间带,生长速度较慢,但资源较丰富,采捕规格定在4-5厘米为好。
资源少的海区,采捕规格要大此,让更多的亲贝繁衍后代,以增加资源量。
—1 —。
《水产科技情报》2006年第33卷总目次(括号内数字,前为期数,后为页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方纯 越 冬技 术 初探 … … … …… … … …… … … … … 陈迪虎 , 张富乐 , 张晨晨等 ( . l ) 3 14 成鱼池混养江黄颡鱼试验 …… 郎月林 , 王 武 (.l) 3 16 红色和黑色斑点叉尾鲴人工繁殖试验 …………………… 乔燕平 , 晨晨 (.l) 张 3 18 荷包红鲤无公害池塘养殖技术 ………… 张丽华 ( .3 ) 3 16 暗 纹 东 方 纯 越 冬 养 殖 试 验 … … … … … … 乔燕 平 ( .5 ) 4 10 荷包红鲤苗种培育及养成技术 ………… 李建忠( .6 ) 4 10 凡纳滨对虾高产养殖水质优化技术探讨 ………………… 林 惠山 , 戚隽渊 , 乔燕平 ( .7 ) 4 12 凡纳滨对虾三种淡化养殖模式水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 郑 善 坚 ( .7 ) 4 15 虎 纹 蛙 的人 工 养 殖 技 术 … … … … … … … 黄 志 平 ( .8 ) 4 10 长江鳜鱼规模化繁育 与产业化关键技术 ………………… 詹松文 , 顾树信 , 平等 ( .9 ) 黄 5 15 蓝花 长尾鲫池塘精 养试 验 ……………… 郭 国强 ( .0 ) 5 2 1 中华鲟 苗种培育技 术 …………… 饶 军 , 欣 ( . 1 ) 朱 5 23 中国五大湖三角帆 蚌群体 与诸 暨养殖 群体 生长性 能 的比 较研究 ………………… 李 家乐 , 白志毅 , 钱荣华 ( .4 ) 6 23 中华绒螯蟹亲蟹选择方法的探讨 ………………………… 张文博 , 武 ( .4 ) 王 6 28 黄金鲈鱼初孵仔鱼投饵技术的研究 …… 陈文银 ( .6 ) 6 23 蒙古红鲴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 冯晓宇 , 郭水荣 , 王宇希等( .6 ) 6 2 8
文蛤的研究进展
文蛤的研究进展作者:赵莎莎刘晨晨杨最素黄芳芳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09期摘要文蛤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类养殖贝类,因其营养丰富、肉质细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对文蛤的养殖现状、遗传育种、生态因素和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文蛤;养殖现状;遗传育种;药用价值中图分类号S94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9-02617-02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2C2005)。
作者简介赵莎莎(1990-),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活性物质。
*通讯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海洋活性物质研究。
文蛤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科、文蛤属,其贝壳呈三角形,壳质坚厚,腹缘呈圆形,两壳大小相等,外壳有五彩花纹,喜欢生长在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细沙质海滩。
文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以及维生素等成分[1-2]。
近年来研究表明,文蛤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的功效,目前从海洋贝类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质已成为热点,因此对文蛤的研究又趋于活跃。
笔者对文蛤的养殖技术、遗传育种、生长影响因素和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1 养殖技术目前我国沿海均有文蛤的分布,其中辽宁省辽河口附近、山东省渤海湾、江苏省南海沿海、广西北海湾以及台湾的西海岸一带文蛤资源较为丰富。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文蛤养殖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3]。
近年来,文蛤养殖已由过去的单一自由生长、自然采补的原始方式转变为现代的移苗增殖、网围精养、蓄水暂养、池塘混养等集约养殖方式。
1.1 养殖场地选取文蛤为广温性埋栖型贝类,大多分布于潮间带下区至朝下带上区,因此养殖场地应选择无污染、滩涂底质稳定平坦、含沙量50%~90%、潮流畅通的区域[4]。
另外,若养殖处于高温季节,养殖场地暴露时间不宜过长,以3~5 h为佳。
1.2 苗种生产迄今为止,文蛤养殖所需的苗种绝大多数来自采补的野生苗种[5]。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若有余渣带回,切勿遗忘将其中标本
拣出归入所属样方号。
分离的标本经初步鉴定,以样方号为
单位分装,并及时加入固定液。
除海绵、苔藓虫等含钙质动物改用
75%酒精固定外,其余用5%左右的 中性福尔马林保存。
按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和定性分析记录表。
小潮高潮 平均水面
小潮高潮 最低水面
滨 螺
白 脊 藤 壶
约6.5 m Ⅰ1
约5.6 m Ⅰ2
约4.6 m
Ⅱ1
约3.7 m
Ⅱ2
小潮低潮 最高水面
小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最低水面
鳞
牡 蛎
笠 藤
苔 藓
约2.5 m Ⅱ3
壶
海 胆石 、花
约1.6 m Ⅲ1
海虫
约0.7 m
星
Ⅲ2
约0.1 m
5. 采样过程
5.1 大型底栖生物样品采集
岩石岸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绳索
(每隔2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各样方位置要 求严格取在标志绳索所标位置,无论该位置上生物多寡, 均不能移位。
泥滩、沙滩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
绳索(每隔5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
亚潮带或潮下带。
厦门港潮间带水文特征(正规半日潮型)
厦门港属正规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
1.74米,平均潮差3.96米。
正规半日潮是指在一个太阴日(约24时50分)内,有两次
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 乎相等,而涨退历时也很相近(约6小时12分)的潮汐。
蛤蜊的抗逆性与环境适应的遗传机制
蛤蜊的抗逆性与环境适应的遗传机制蛤蜊是一类常见的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水中。
它们具有出色的抗逆性和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这种抗逆性和环境适应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蛤蜊的遗传机制所决定的。
首先,蛤蜊的遗传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针对各种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蛤蜊通过一系列的遗传变异来适应和应对。
例如,在高温环境中生存的蛤蜊可能具有一些特定的热休克蛋白基因变异,使它们能够更好地抵抗高温对细胞的损害。
这些热休克蛋白基因的变异有助于保护细胞中的重要蛋白质,维持细胞内正常的代谢活动。
其次,蛤蜊的遗传机制还对其针对特定环境要求的适应性起到关键作用。
蛤蜊在浑浊水域中生存的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些研究表明,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蛤蜊具有更高的筛选效率,即它们能够更好地筛选和摄食水中的有益营养物质。
这一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与蛤蜊的基因组中一些特定基因的表达有关。
比如,一些与感知和摄食颗粒物有关的基因可能在这些蛤蜊中表达更高水平,从而提高了其在浑浊水域中的适应能力。
此外,蛤蜊的遗传机制还参与了其对不同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的抵抗。
一项研究发现,某些海洋蛤蜊的基因组中含有一些与解毒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能够帮助蛤蜊分解和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这种基因的存在使得这些海洋蛤蜊具有更高的耐受性,可以在受污染的环境中存活和繁衍。
此外,蛤蜊遗传机制中的基因多样性也对其抗逆性和环境适应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于基因多样性,蛤蜊种群中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可以通过自然选择来筛选出对特定环境更为适应的个体,从而提高整体种群的适应性。
基因多样性的存在为蛤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中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强大的遗传保障。
总的来说,蛤蜊的抗逆性与环境适应能力与其遗传机制密切相关。
对于不同的环境压力,蛤蜊通过一系列的遗传变异和基因表达调节来适应和应对。
基因多样性的存在为蛤蜊种群提供了适应多样环境的可能性。
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原因及对策
及对策2023-11-06•引言•虾池套养文蛤概述•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原因分析•虾池套养文蛤防止漂蛤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参考文献录01引言背景介绍虾池套养文蛤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模式,但近年来出现了漂蛤现象,对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漂蛤是指文蛤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通常在虾池套养文蛤的养殖模式中出现。
本文旨在探讨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分析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提高文蛤的养殖成活率和产量。
研究意义通过解决虾池套养文蛤中的漂蛤问题,可以提高文蛤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助于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研究目的和意义02虾池套养文蛤概述虾池套养文蛤是一种在养虾池塘中同时养殖文蛤的生态养殖模式。
该模式是在养虾池塘中,利用文蛤滤食池塘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浮游生物,达到净化水质、提高虾类产量和增加池塘综合效益的目的。
虾池套养文蛤的定义文蛤滤食池塘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浮游生物,有助于改善水质,提高虾类的生长环境。
改善水质提高产量提高综合效益通过虾池套养文蛤,可以增加池塘中的生物多样性,提高虾类的产量和品质。
虾池套养文蛤可以增加池塘的综合效益,如增加水体溶解氧、减少病害发生率等。
030201通过虾池套养文蛤,可以提高虾类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池塘的综合效益,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虾池套养文蛤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有助于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社会效益通过虾池套养文蛤,可以改善水质,增加水体溶解氧,减少病害发生率,提高池塘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03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原因分析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现象与天气变化有关。
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大风、暴雨、降温等,虾池的水温和盐度可能会发生剧烈变化,导致文蛤应激反应,从而出现漂蛤现象。
季节变换季节变换时,虾池的水温和盐度也会发生变化,文蛤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出现漂蛤现象。
水质恶化虾池水质恶化,如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超标,会导致文蛤呼吸困难,从而出现漂蛤现象。
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
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潮间带本身的特殊性使潮间带生物资源调查研究成为研究自然因素或环境因素和海洋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2010年4~5月(春季)和9~10月(秋季),对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水生生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研究,调查区域涉及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包括东兴市)及涠洲岛沿岸,共设置34条调查断面200多个站位,获得了大量翔实可信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主要结果如下:1.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调查采集到无脊椎动物、鱼类和其它类动物共13门178科324属525种。
其中:软体动物门记录了73科151属269种;节肢动物门记录了39科77属110种;环节动物多毛类记录了18科34属59种;棘皮动物门在调查中记录了12科13属15种;四大门类以外的其它无脊椎动物、尾索动物共计36科49属72种。
调查中沙滩记录的无脊椎动物、鱼类及其它类动物种数最多,为283种;泥沙滩/沙泥滩次之,为266种;岩礁记录了184种;泥滩记录的种类最少,为160种。
2.春季调查区平均生物量为375.4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69.64ind/m2;秋季调查区平均生物量为194.7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457.14ind/m2。
春季平均生物量高于秋季,而平均栖息密度则低于秋季;春秋两季中软体动物都是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主要贡献者。
春季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分布趋势都是高潮>中潮>低潮,秋季的分布趋势则都为高潮>低潮>中潮。
3.根据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可得,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高、中、低潮带均已受到污染影响。
春季高潮带环境质量状况最好的断面为防城港市天堂坡,中、低潮带环境质量状况最好的断面为钦州市龙门镇;秋季高、中潮带环境质量状况最好的断面为铁山港市白龙村,低潮带环境质量状况最好的断面为铁山港石头埠。
4.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得出,主要经济种类中鱼类有鲻、前鳞鮻、棱鮻、褐篮子鱼、弹涂鱼和青弹涂鱼等6种,软体动物有香港巨牡蛎、马氏珠母贝、泥蚶、毛蚶、文蛤、杂色鲍等6种,节肢动物中有新对虾、锯缘青蟹,棘皮动物花刺参,其他动物有裸体方格星虫和多室草苔虫;并根据资料和调查结果列出软体动物12种,节肢动物18种,棘皮动物2种和鱼类1种,共计33种重点保护物种。
黄河三角洲地区文蛤底播增殖研究
黄河三角洲地区文蛤底播增殖研究作者:蒋万钊来源:《河北渔业》 2014年第5期蒋万钊(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91)文蛤当地俗称“花蛤”,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
文蛤是埋栖型贝类,喜栖于滩面平缓的细沙滩或泥沙滩上,尤以河口两侧及河口浅海区最为密集。
文蛤是黄河三角洲浅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历史上黄河三角洲海域盛产文蛤。
海洋渔业系统1984年5-10月调查显示潮间带文蛤平均生物量为41.23 g/m2,1988年7-9月调查显示文蛤的平均生物量为94.57 g/m2。
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酷捕乱采以及黄河断流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域文蛤的生物量急剧下降,至2008年滩涂资源调查时,5月份生物量为6.07 g/m2,8月份生物量为11.53 g/m2。
为了尽快修复黄河三角洲地区浅海滩涂经济贝类资源,我们于2011-2013年在东营的三个特定海区进行了文蛤的底播增殖,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1底播移殖区域设置1.1设置底播移殖区的条件文蛤对栖息底质含沙率的要求较青蛤高,含沙量要在75%以上,盐度要求在10‰~30‰之间,盐度过低或过高对文蛤生长均不利,有时还会引起文蛤死亡。
海域要潮流畅通,滩涂平坦,饵料丰富,水质和底质均符合养殖规范的要求。
另外要尽量避开富营养化的赤潮频发区,以免赤潮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根据近年来滩涂经济贝类生长调查情况,以及青蛤等其他贝类的增殖海域因素,选择在黄河以北的部分海域作为文蛤的底播增殖区。
1.2移殖的具体区域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文蛤的自然分布特点,项目设文蛤底播增殖区3处,总面积1.68万hm2,核心投苗区3 734 hm2,皆位于黄河入海口以北,分别为文蛤底播增殖Ⅰ区、文蛤底播增殖Ⅱ区、文蛤底播增殖Ⅲ区。
文蛤底播增殖Ⅰ区位于孤东油田5号桩至东营港之间的浅海区域,水深0~4 m,面积5667 hm2,核心投苗区1 267 hm2,由海星公司经营管理。
《文蛤的生物学》课件
准备一份令人着迷的PPT课件,深入探讨文蛤的生物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了 解这个有趣的生物吧!
一、文蛤的概述
物种分类
介绍文蛤的相关物种分类和 系统发育。
分布情况
探讨文蛤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以及不同地区的特点。
生活习性
了解文蛤的生活方式,包括 栖息地选择和日常行为。
二、文蛤的解剖学
六、文蛤的保护与管理
1 文蛤现状及主要问题
介绍当前文蛤的现状和面 临的主要问题。
2 保护的必要性
讨论为什么文蛤的保护至 关重要。
3 方法及管理措施
提出文蛤保护的方法和可 行的管理措施。
七、结语
地位
分析文蛤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进展和未来前景
展望文蛤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
四、文蛤的生态学
作用于生态系统
探讨文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 要作用。
食物链关系
揭示文蛤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和关系。
生态环境需求
了解文蛤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和适应性。
五、文蛤的经济价值
文蛤与人类的关系
讨论文蛤与人类的联系和相互影 响。
食用价值
介绍文蛤作为美食的各种烹饪方 式和口感。
经济价值与开发利用
探讨文蛤的经济价值以及其在农 业和经济中的开发利用。
外部构造
揭示文蛤的外部构造和特征。
内部构造
深入了解文蛤的内部构造,包括 器官和组织。
器官功能及其对文蛤的适 应性
分析文蛤器官的功能以及适应环 境的特性。
三、文蛤的生殖生物学
1
雄蛤与雌蛤的区别
详细描述文蛤的性别差异和繁殖特征。
2
繁殖行为与过程
探讨文蛤的繁殖行为和繁殖影响。
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时空变化研究
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时空变化研究潮间带是海洋和陆地之间交接的活动带,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海洋区域之一。
它的涨落潮变化、水温盐度的波动以及植物和动物的交错分布造就了独特的生物群落。
而潮间带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也在不断地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主要受到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在物理环境方面,潮间带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主要受潮高、水温和盐度等因素的影响。
高潮和低潮期的变化,使得潮间带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生长和繁殖,如大部分的紫菜、裙带菜等低潮生物在退潮时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对干燥适应能力很强,而高潮生物则相反;水温和盐度的变化将导致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因素,如温暖的海水会促进海藻和某些海洋动物的生长,同时也可以提高海藻的次生代谢产物活性,而高盐度的海水则对鱼虾等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影响。
在生物环境方面,潮间带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主要受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竞争关系的影响。
在潮间带,存在着生物之间生长和繁殖的竞争关系。
例如,紫菜、石莼等海藻为了生存所需要的光合作用会与其他植物竞争,而鱼虾等海洋生物则为了捕食与生存而进行竞争。
这些竞争关系会影响到潮间带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形成同质化、分化和混合化等不同的生物群落。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潮间带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活动存在着造成海洋污染、潮间带开发建设等诸多不利影响的过程,其中延误势、硬化海岸线、填海造地、建设港口、煤气井、石油开采、河口排污等活动对潮间带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尤其显著。
当人类活动的干扰因素降低,潮间带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也会逐渐回归自然状态。
总之,潮间带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直接影响,而是一个具有较高时空动态性和多重相互作用的生态过程。
因此,我们需要对潮间带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它们的演化、功能以及影响因素,以期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保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维护人类福利和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
文蛤生态习性
文蛤是埋栖型贝类,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泥沙滩中,靠斧足的钻掘作用有潜沙习性。
栖息深度随水温和个体大小而异,冬季时2—3cm文蛤潜居深度为6—8cm,而4—6cm文蛤潜居深度则为12cm左右。
夏季高水温期,栖息在不到lcm深的文蛤滩涂表层,冬季水温低,其栖息深度可达10—20cm。
气候稳定温暖时伸缩其足作活泼运行;寒冷时则潜入沙泥中,潜泥深度一般在5—25厘米。
文蛤为广温性半咸水贝类,对低盐度海水有一定的适应性,其幼苗对低相对密度海水的适应性更强些。
适宜生活水温10—30℃,适应海水比重在1。
0140—1。
0240。
文蛤耐干燥能力较强,耐干强弱程度与温度及个体大小有关,大个体比小个体文蛤耐阴干能力强。
文蛤是滤食软体动物,依靠自身的出入水管道行呼吸与摄食。
涨潮时,文蛤将出入水管伸出沙面,利用海水通过鳃小孔的机会达到呼吸与摄食的目的;退潮后,文蛤才把水管缩回壳内。
文蛤以微小的浮游(或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间或摄食一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幼虫以及有机碎屑等。
文蛤具有随水质因子变动或生长习性由中潮区向低潮区下带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
即在生长过程中除能借助其斧足移动外,还可以通过分泌明胶质带而随潮流移动。
移动发生的季节,主要是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下旬这两个阶段的大潮期的涨潮初期和退潮末期,尤以5—6月最盛。
潮流停止后,移动即终止,文蛤潜入滩中,透明带消失。
文蛤[1]文蛤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疗药用价值。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说,它能治"疮、疖肿毒,消积块,解酒毒"等病。
近代研究又表明:文蛤有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的功效,对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哮喘、慢性气管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等病也有明显疗效。
食用文蛤,有润五脏、止消渴,健脾胃,治赤目,增乳液的功能,深受国内外食客欢迎。
相传两三千年前,人们就开始取食文蛤。
潮间带生物的生存之道
潮间带生物的生存之道落潮后是赶海的黄金时段,而潮间带是赶海者的主要搜寻区域。
所谓潮间带,指的是在海水涨潮到最高位和退潮至最低位期间曝露在空气中的海岸部分。
能在潮间带生活的生物都不简单,因为这里的环境变数巨大,并非所有生物都能适应这种环境。
例如,潮间带虽然有周期性的水源,但有时是雨水(淡水),有时是海水(咸水),水源很不稳定。
似乎在潮间带的动物们,只能等待潮水定期送来的、来自大海更深处的有机质。
为了在潮间带生存下来,一些动植物可以说想尽了办法。
稍有经验的赶海者对贻贝都不陌生。
贻贝也叫海虹、青口或淡菜,其硬壳上往往有一簇“海藻”——贻贝用来将自己固定在岩石上的足丝。
足丝的主要成分是黏性蛋白和铁,两者以特殊的方式排列,使足丝既耐腐蚀又具备很高的强度,从而保证贻贝可以牢牢附着在岩石上,不被潮水冲走。
有趣的是,为了固定在一处,其他生物也进化出了各自的绝招。
一些单壳贝类虽然没有贻贝那样的足丝,但进化出了强有力的闭壳肌,可以让这些贝类牢牢吸附在岩石上,不被海浪冲走。
海星、海参和海胆等棘皮动物则利用身体下方的许多细小管足将自己固定在岩石等坚硬表面。
一只海星可拥有数千只管足,管足末端有非常发达的吸盘。
利用吸盘,海星不但能固定在岩石上,而且能在滑腻的岩石表面稳稳地移动。
潮间带上经常上演鹬蚌之间的斗争。
在全球分布广泛的蛎鹬,是一种大型涉水禽。
细长的双腿便于蛎鹬在海浪中移动,长长的喙则是蛎鹬撬开牡蛎硬壳和挖掘沙滩中蠕虫的利器。
每天下午,蛎鹬会成群站在海岸边的岩石顶部,等待潮水退去后露出的湿润沙滩,那里藏着它们最爱吃的软体动物。
一些蛎鹬掌握独特的开贝技巧按照打开牡蛎硬壳的方法,蛎鹬被分为两派。
一派的做法是用喙敲击牡蛎平坦的一面,因为这个部分最容易被击破。
经过一番用力敲击,牡蛎的硬壳出现破损,蛎鹬便能用自己的喙叼出牡蛎肉并吞下。
另一派则会用巧劲儿撬开牡蛎。
首先,蛎鹬会将从潮间带捕获的牡蛎竖直插在沙滩上,使牡蛎的开口朝向正上方。
潮间带生物
底内生活动物必须通过管道或延长洞 穴与含氧区的连接,
• 在缺氧区,许多厌氧菌及有机物存在,
软底潮间带的生物
• 潮间带群落
的生物,
软底潮间带的生物
• 以碎屑和生产者为
基础的形成的食物 网
岩石潮间带的食物网
• 在自养海草、
藻类等基础上 的岩石潮间带 食物网
Figure 11_10
Figure 11_13
Figure 11_16
氧气的限制
• 在退潮时如果贝壳关闭,氧气可能会用
尽,
• 在许多生物寻求避难的潮池,氧气也可
能被耗尽,二氧化碳也可能积累到有毒 水平,
• 有些生物进化了呼吸能力,以交换在空
气和水的气体 如许多螃蟹 ,
空间的限制
• 在潮间带群落,空间可能是有限的,在岩
第七章 潮间带生物
什么是潮间带
• 潮间带是平均低潮和
平均高潮之间的面积,
• 相比之下,潮下带的是,
总是淹没区,因此,潮间 带边界的潮下带,
• 潮间带在退潮后将暴
露在空气中,
Figure 11_17
基质
• 基质是指底的类型, • 在潮间带,基质类型可为岩石或软底, • 软底可以有所不同,从沙淤泥或混合物 泥浆 , • 岩石基质可以有所变化,包括岩石类型和坡
气中不能摄食,
Wave Action
• 波浪是生活在潮间带生物必须面对的
问题,波浪可能会将从它们的栖息地生 物撞出去,
• 岩石的海岸线的波作用更为明显, • 在软底群落,开放的潮间带海滩也受到
波浪的影响,
Figure 11_06
Figure 11_07
Figure 11_08
渤海湾潮间带文蛤群体组成,分布和移动习性的调查
渤海湾潮间带文蛤群体组成,分布和移动习性的调查
李庆彪;董景岳
【期刊名称】《海洋学报》
【年(卷),期】1997(019)006
【摘要】潮间带文蛤的群体组成主要是当年贝、1龄贝和2龄贝,其中又以壳长
10mm以下的稚、幼贝为主要群体,文蛤在潮间带多分布于中、低潮区,而且随着潮区往下推移,分布个增大的趋势,文蛤多发生于潮间带,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往潮下带移动,文蛤的移动可分为长距离主动移动,、短距离主动移动和被动移动。
【总页数】5页(P116-120)
【作者】李庆彪;董景岳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215
【相关文献】
1.渤海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和生态风险 [J], 黄国培;陈颖军;林田;唐建辉;刘东艳;李军;张干
2.渤海湾西岸潮间带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J], 雷坤;孟伟;郑丙辉;张雷;秦延文
3.文蛤潮间带移动规律的研究 [J], 陈胜林;李金明;刘振鲁
4.渤海湾大口河潮间带文蛤网围养殖试验 [J], 李金明;陈胜林;王立群;蔺和平;王涛
5.文蛤的养殖技术之一潮间带文蛤网围养殖技术的研究 [J], 李金明;陈胜林;王立群;蔺和平;王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蛤年龄的研究
文蛤年龄的研究
张建中;李复雪
【期刊名称】《水产学报》
【年(卷),期】1988(012)003
【摘要】本文采用透光法鉴定文蛤的年龄.当贝壳在光透射下,条纹清晰显出。
贝壳的亮带形成是在5月至10月,暗带则在10月至翌年的5月间形成。
不同年龄组的亮带和暗带形成的时间没有差别。
通过贝壳的亮、暗分界线,可以判断文蛤的年龄。
【总页数】8页(P251-258)
【作者】张建中;李复雪
【作者单位】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厦门大学海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
【相关文献】
1.胰蛋白酶酶解文蛤制备文蛤多肽的研究 [J], 冷波;陈芸芸;郑艺梅;卢燕;黄妇仔
2.文蛤的养殖技术之一潮间带文蛤网围养殖技术的研究 [J], 李金明;陈胜林;王立群;蔺和平;王涛
3.文蛤(Meretrix Meretrix)凝集素(MML)的初步研究:I.MML在文蛤体... [J], 赵景东;苏拔贤
4.中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和英美法系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恶意补足年龄”的对比研究 [J], 孙承程
5.文蛤增养殖技术讲座第七讲文蛤弗尼斯弧菌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 [J], 于志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蛤健康养殖技术
文蛤健康养殖技术
周友富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03(000)009
【摘要】文蛤(Meretrix meretrix)俗称海蛤、花蛤、黄蛤,我国南北方沿海均有分布。
近几年来由于人工育苗技术的不断完善,基本解决了文蛤苗种的紧缺。
该产品(优质文蛤)对外出口畅销,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一、生物学特征文蛤一般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泥沙滩中。
气候稳定温暖时伸缩其足作活泼运行;寒冷时则潜入沙泥中,潜泥深度一般在5~25厘米。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周友富
【作者单位】浙江温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317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三疣梭子蟹、文蛤与日本对虾稳产健康养殖技术探讨 [J], 刘长军;蒋一鸣;沈烈峰;丁楠;夏武强;孙琛;陈挺
2.文蛤的养殖技术之二文蛤高产养殖技术 [J], 骆文宗
3.文蛤养殖技术之一:改进文蛤养殖技术的探讨 [J], 李豫红;高峰
4.文蛤增养殖技术讲座──第三讲海区文蛤养殖技术 [J], 于志华
5.文蛤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 [J], 刘金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奥陶纪以来生物贝壳生长纹层与地月轨道参数的演化
生态环境 2005, 14(5): 625-630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项目(SSER-IV-I );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项目(K000110A )作者简介:周瑶琪(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与教学。
收稿日期:2005-05-11奥陶纪以来生物贝壳生长纹层与地月轨道参数的演化周瑶琪1,2,赵振宇1,2,冀国盛21. 石油大学地球化学与岩石圈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山东 东营257061;2. 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 东营257062摘要: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微量化学成分分析,对现代瓣鳃类粗饰蚶、花蛤和腹足类纺锤螺,第三纪美壳螺,三叠纪克氏蛤,石炭—二叠纪燕海扇,泥盆纪云南贝、颠石燕,奥陶纪震旦角石、赫南特贝等贝壳生长纹层进行了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奥陶纪以来贝壳生长纹层具有年、半年、双周、日、半日生长周期的变化,年中所含双周生长纹层数、双周所含日生长纹数均呈递减的趋势。
通过观测计算得出:奥陶纪每年的日数为415.69 d ,泥盆纪为407.1 d ,石炭—二叠纪为400.51 d ,三叠纪为393.98 d ,第三纪为374.13 d ,第四纪为367.4 d ,表明自奥陶纪以来有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地月距离增大、月球后退速率减小等变化趋势。
关键词:奥陶纪—第四纪;生物贝壳;生长纹层韵律;地月轨道参数中图分类号:Q13;P183.3;P1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5)05-0625-06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月球的旋转速度在不断增加,而地球的旋转速度在不断减慢。
Runcorn (1964,1969,1970)建议利用古生物钟资料计算地球转动惯量的变化,进而检验宇宙引力常数的变化和月球退离地球的速率[1]。
Pannella (1975)通过识别生物生长纹层的周期,探讨当时起过作用的地质环境和天文周期[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 )但 前 后 位 置 不 变 。文 蛤 一 次 移 动 的 距 离 达 , 几 十米 至几 百米 不等 , 移动 过 后 , 滩 面上 留下清 在 晰的痕 迹 , 痕 迹 是 在 移 动 中 由壳 面划 出。 由 于 该
文 蛤个 体大 小不 同 , 滩 面 上 留下 的 移 动痕 迹 宽 在
苗应 选择 稳定 性较 强 的滩 面 。
26从 表 2看 出 , 置 网具 有 时 捕 获 相 当 数 量 的 . 定
文 蛤稚 贝 , 多 每 网达 到 3 6 最 8 4个 。 这表 明 , 浪 风
可 以将 营埋 栖 生 活 的稚 贝连 同泥 沙 一 起 冲 出 , 使 其 暂 时悬浮 于 海水 中 , 随海水 流 动而 移动 , 置 网 定
的 , 般 发 生在 4月 中 旬 至 l 下 旬 , 即使 在 一 O月 但 此期 间 , 并 非 每 天 都 移动 。文 蛤 的移 动 大 抵 与 也 气温 、 向有关 , 果天气 晴 朗 , 温 升高 , 风 如 气 无风 或 刮背 岸 风 , 移 动 明显 ; 果 阴 天 、 雨 或刮 向岸 则 如 降 风, 则几 乎见不 到 文蛤 移动 。
2 5从 表 1可 以 看 出 , 置 网 的 向岸 一 侧 捕 获 的 . 定 文蛤 数量 较多 , 背岸 一侧 则很 少 , 说 明文蛤 是 而 这
收稿 日期 :06— l一 7; 回 日期:0 6— 3— 4 20 0 2 修 20 0 2 作 者 简介 : 陈胜 林 (9 9一) 男 , 16 , 高级 工 程 师 , 事 水 产 养 殖 , 洋 、 从 海 渔业 环境 监 测工 作 。
捕 获稚 贝较 多 的两 次 , 到 的都 是 2 1—5 1mm 捕 . .
3 3大部 分一 龄 文蛤 不能 象 二 龄及 二 龄 以 上 的 贝 .
那样 作长 距离 的主 动 移 动 , 因此 潮 间 带 中 一龄 文 蛤 的数 量很 多 。然 而 一 龄 文 蛤 也 在移 动 , 只是 每 次移 动 的距离 较 短 , 般 为十 几厘 米到 几十 厘米 , 一 移 动后 在滩 面上 留下 的痕 迹 多 呈 不 规则 的 弧形 , 且方 向不一 。二 龄和 二龄 以上 的文 蛤 同样也 做这
的稚 贝 , 中以 2 1—30m 者 为 多 。观察 滩 面 其 . . m
可 以发现 , 面情 况并 不都 是稳 定不 变 的 , 向岸 滩 在
的大 风过后 , 分滩 面 常 出现不 规则 的凹 凸处 , 部 这 是风 浪 冲刷 的 结 果 。 因此 , 栖 于 泥 沙 中的稚 贝 埋 连 同 泥 沙 被 风 浪 冲 刷 , 以暂 时悬 浮 于 海 水 中。 可 在定 置 网具 两侧 也 发 现 部 分 四角 蛤蜊 的稚 贝 , 个 体 大小 与文 蛤稚 贝相 近 。
捕 获文 蛤 的情况 , 果 与表 1的观 察 结 果 基 本 一 结 致 。对 网获 文 蛤 的 测定 表 明 , 龄 贝 占 8 . % , 二 51 这 和直 接观 察 的结果 也基 本相 符 。从 表 1还可 以
见 。文蛤 移动 的痕 迹 呈直 线 状 , 每次 移 动 的距 离
为几 十米 至几 百米 , 称之 为长 距离 主动 移动 , 可 移 动最 活跃 的是 二 一三龄 贝 。 因此 , 间带 , 潮 特别 是
l2 l
水产 科技情 报
20 ,3 3 063( )
文蛤 潮 间 带 移 动规 律 的 研 究
陈胜 林
李金 明
刘振 鲁
26 1) 5 6 6
( 东省 滨 州市 海洋 与渔 业局 , 州市 山 滨 文 蛤 ( r r ee i Ln au ) 栖 息在 潮 Me tx m r r i e s 是 ei tx n
文蛤 数 量判 断其 移动 方 向和 数量 。 12 2为 调 查 文 蛤稚 贝 的 移 动 , 设 置 了 另 一 种 .. 还
定 置 网具 。该定 置 网具 是 当地渔 民捕 捞 毛虾 用 的 “ 流布 袋 网 ” 大 小 为 3 m ×1 8 m, 身 呈 布 袋 , . 网 状 , 聚 乙烯 单 丝 网 , 目为 1c 网具 的设 置 与 为 网 m, 潮 流方 向呈 垂 直 状 态 。根据 捕 捞 情 况 , 断文 蛤 判 稚 贝 移动 的数 量 。
的是偏 北 风 。
表 1 拦 网两 侧 网获 文 蛤 数 量/ m 网长 个/
流 布袋 网大 量 捕捞 文 蛤 稚 贝 , 其 资 源 起 着 很 大 对 的破 坏作用 , 予 以取缔 。 应 文蛤稚 贝 能否 被 海 浪 冲 刷 进 入海 水 中 , 决 取 于 滩 面 的稳 定 性 。有 的滩 面较 硬 , 泥 沙 不 易 被 其 风浪冲刷, 稳定 性 较 强 ; 的滩 面则 多为 软 泥 , 有 易 被 风 浪 冲刷 , 定性 较差 。因此 , 稳 文蛤 的半 人 工采
完全 退 去后 , 观察 文蛤 移 动后 留下 的痕 迹 。
12用 网具 调查 .
12 1 . . 沿着 与海 岸 线 平 行 的 方 向设 置 一 道 拦 网 ,
网 目规 格 3c 网高 6 m, 纲 埋 入滩 面 内 5~ m, 0c 下
1 m, 网设 于 中潮 区 下沿 。 以网具 两侧 阻拦 的 0c 拦
看 出 , 网获 文 蛤 的数 量 差别 很 大 , 中第 24 5次 其 、、 5次 数量 较 大 , 其 它 两 次 则 很 少 或 没 有 。笔 者 而 认 为 , 可 能 与 气 象 因 素 有 关 , 获 文 蛤 多 的三 这 网
中潮 区 , 长 4c 以上 的文蛤数 量较 少 。 壳 m 3 2对 于壳 长 5mm 以下 的稚 贝 , 者未 观察 到其 . 笔 主动 移动 , 未 找 到 其 能够 主 动移 动 的证 据 。但 也 因为它们 埋栖 很 浅 , 被 大 浪 连 同泥 沙 冲 人海 水 能 而暂 时悬 浮 于海 水 中 , 海水 的流 动而 移动 , 随 可称
水 产科技 情 报
20 3 ( ) 06,3 3
l3 l 助 落潮 的力 量 , 在粘 液线 的牵 引下 , 着滩 面 向下 贴
移 动 。退潮 后 , 们 在 滩 面 上 移 动 的痕 迹 清 晰 可 它
从潮 间带往 潮下 带移 动 。为 了更 充分 地说 明这 一 点, 笔者 对 渔业 生 产 中 常 年设 置 的定 置 网具 进 行 了不定量 的观察 , 别 调查 了春 天 定 置 网具 两 侧 特
间带 滩涂 上 的经 济 贝类 , 了解 和 摸 清 文 蛤 的移 动 规律 , 于开 展 其 增 养 殖具 有 重要 意义 。有关 文 对
2观 察 结 果
21 . 观察发现 , 文蛤移动前会分泌粘液线 , 并在落 潮 时借 助潮 流和 粘液线 的牵引往 下 移动 。若滩 面
不 平 , 到坎 坷 , 借 助 斧 足越 过 障 碍 , 遇 则 继续 往 下 移 动 ; 粘液 线 断 , 再 分 泌粘 液 线 , 后继 续 移 若 则 然
迹 多呈 不太 规 则 的弧 形 , 方 向不 一 。 当文 蛤作 且 这 种短 距离 移动 时不 会分 泌粘 液线 。 23作较 长距 离移 动 的大 多是 二 龄 和三 龄 以上 的 . 文蛤 , 而作 短距 离 移 动 的个 体 除二 龄 和 三 龄 以 上
的贝外 , 有部 分一 龄 贝 。 还 2 4调查 还 发 现 , 蛤 的长 距 离 移 动 是 有 季 节性 . 文
3结论 与讨 论
3 1文蛤 的移 动 有 明显 的特 点 : 龄 及 三 龄 以上 . 二 的文 蛤 可 以分 泌 无 色 透 明 的 粘 液线 于海 水 中 , 借
表 2 定置 网具 网获 文蛤稚贝数量/ m 网长 个/
调查次序
网获文蛤
种 移动 , 了与 长距 离 的主动 移动 相 区别 , 此称 为 将
为短距 离 主动 移 动 。 文蛤 的短 距 离 主 动 移 动 , 可
能 是避 免局 部生 态环 境不 良的一种 适 应 。
文 蛤 的主动 移 动 是 有 季 节 性 的 , 所 观 察 的 在
海区 , 移动 主要 发生 在 4月 中旬至 1 下旬 。在 0月 移动季 节 , 文蛤 并非 天 天都 移动 , 动与水 文气 象 移
等 因素有 关 。
1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0
3
5 3
4
36 84
5
16 79
34文蛤 所 具 有 的这 种 移 动 习性 , . 为进 行 其 增 养 殖提 供 了生 态 学 依 据 。 文 蛤 稚 贝 多 发 现 于 潮 间 带, 它们在 潮 间带 生 长至二 龄之 前 , 一般 很少 作长 距离 移 动 , 因此 此 时不 必 围 网养 殖 ; 二龄 之后 开始 进行 长距 离 移动 , 了使 文 蛤 顺 利 养 至商 品规 格 为 ( 长 5e 以上 ) 此 时必须 在潮 间带 围网养殖 。 壳 m ,
动 。移 动 时 体 侧 卧 ( 左 壳 在 下 , 可 右 壳 在 可 也
蛤移动习性的研究资料并不多见 , 上世纪 8 0年代 初, 海岸 带渔 业资 源调 查项 目对 之 曾有 过关 注 , 但
因调 查范 围很 广 , 调查 项 目繁 多 , 文蛤 生态 习性 对
的调 查难 以倾 注 较 多 的精 力 。近 年来 , 者 对渤 作 海湾 南岸 潮 间带 文蛤 的移 动 习性作 了一 些 调查 与 研究 , 现报 告 如下 。
1调 查 方 法
1 1 察 .观
窄不等 , 迹多 为直 线 , 与 落潮方 向一 致 。 痕 并 22文 蛤 除 了长距离 移 动外 , 作 短 距 离 移动 , . 也 每
次移动 距离 一般 为 十几 厘 米 到 几 十 厘米 , 动 痕 移 在潮 水 尚未 完 全 退 去 , 间带 尚有 3 ~ 潮 0 4 m深 的海 水 时 , 察文 蛤 的移 动 情 况 ; 潮 水 0c 观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