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视域下大学精神重构
论大学精神的重构
和政 府 的 夹缝 中生 存 下 来 . 能 够 茁壮 地 成 长 亦 缘 于 它 的 精 并 神 : 之所以能够 名噪一时 , 满 全球 。 它 誉 同样 是 由 于 它 的 精
神 。学 校 精 神 是 一所 学 校 的整 体 精神 面貌 , 大学 精 神 是 一 所
大 学 的灵 魂 . 学 校 群 体 在长 期 的 教 育 教学 实践 中积 淀 起 来 是
“ 大学 的 存 在 时 间超 过 任 何形 式 的政 府 . 何 传 统 、 律 任 法 的变 革 和科 学 思 想 ” 【 它 之所 以能够 经 受 住 漫长 的 、 没 一 l 】 吞 切 时 间历 程 的考 验 。 归 功 于它 的精 神 : 之 所 以 能 在 宗 教 应 它
大 学 在 长期 的发 展 过 程 中 所 形 成 的 约 束 大 学 行 为 的 价 值 和 规范体系. 以及 体 现 这种 价 值 和 规 范体 系 的独 特 气 质 。 ”5 1 1 我 们 比较 倾 向 的大 学精 神 的 界 定 为:大学 精 神 是 在 某种 大 学 理 “
向就 是 为 学 校 和 员工 行 为 明 确 目标 、 引方 向 。价 值 导 向就 指
对 于 大 学精 神 的 内涵 ,学 术 界 见 仁 见 智 。 有学 者认 为 , “ 学精 神 应 该 是 大 学 自身存 在 和 发展 中形 成 的 具 有 独 特 气 大 质 的精 神 形 式 和文 明成 果 . 是 科 学精 神 的时 代 标 志 和 具 体 它
论重塑大学精神
论重塑大学精神摘要:本文对大学精神的理解进行了归纳和重新审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为什么要重塑大学精神,以及我国在重塑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指出,对于欧美大学精神的由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而我国高校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这些都会影响重塑大学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学术自由;重塑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成为高教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纵观有关论述,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对一些核心问题进行澄清并做进一步的深入论述。
一、什么是大学精神不同的学者对于大学精神有不同的理解。
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它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吉林大学大学精神与教育创新课题组认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是科学文化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人类社会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王勤和韩艳则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气质与风格,是独特的大学文化的体现。
纪宝成认为,大学精神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
在这些认识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大学精神的长期积淀性。
但是关于具体的内容则看法不一。
有学者强调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有学者则强调学术自由,还有学者强调爱国精神。
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精神的理解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大学精神是一种普遍的,适用于所有的大学的精神,例如学术自由精神等。
狭义的大学精神则是某一所大学的独特学校文化,例如北大的爱国与自由民主精神。
广义的大学精神是所有大学都应该具备的理念,比如坚持学术自由,创造性,批判性等。
狭义的大学精神则是很难模仿的,它是建立在独特的学校历史和政治文化环境基础之上的长期积淀,比如牛津和剑桥所独特的差异。
没有分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容易将大学所应有的精神当成具体学校独特的大学精神。
[文化,自觉,视域,其他论文文档]简论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论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李文琪摘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
文章以文化自觉为视角,阐述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现路径。
[论文关键词]文化自觉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
大学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文化复兴为根本,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支撑,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大学是文化复兴的重要动力,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大学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
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文化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
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哲学思维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并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是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手段和中介,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文化发展的历史,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观的统一体。
“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是1997年费孝通先生第一次提出来的。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大学精神的重构和大学的理想
求 、 想 和信念 。大学 精 神 既 体 现 一所 大 学 的治 校 理 理念 与 办 学风 格 , 体 现大 学 成员 的文化 素 养 和价 又
值追求 。
一
现代社 会 中大 学 的重 要 作 用 日益 突显 , 大学 被
誉为 人类 社 会 发 展 的 “ 力 站 ” 动 。知 识 的 保 存 、 传
20 年1 08 0月
山东行政 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d t  ̄ o ¥ n09^ 柏1 o x f t an d I a  ̄ s I t / &s a n  ̄m s h嗍 E 0o ̄ 艟I 9I tPr n  ̄ onn n e a 怕n as n c
OCt. 0 8 2 0
关键 词 : 学精 神 ; 立人 格 ; 文情 怀 大 独 人
中图分 类号: 6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8 14 2 0 )5—00 0 A 10 —35 (08 0 11— 3
The Re o s r c i n ft e S rto i e st nd t d a f t c n t u to o h pii fUn v r iy a he I e lo he Unie st v r iy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 是大学 的灵魂所 在, 在大 学发展 中起 着至 关重要 的作 用 。正 如 2 0世
纪 美 国高 等 教 育改 革 家弗 莱 克斯 纳所 指 出的那 样 :
涵了研究学 问与正心修 身结 合之意 ; 亲 民” “ 即新
民 , 即大学 要在传 递 、 展 知识 之 时 还 要 “ 民成 也 发 化 俗 ” “ 社会有 所贡 献” 大 学精 神反 映 了大 学教 师 ,于 。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论文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
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万物互联、信息泛滥的时代,被各种形式的娱乐和消费所包围。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人文精神,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可以理解为对于人类文化和人类生存的尊重和关注。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强调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具体来说,人文精神是一种关于人的精神,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固有特性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平等、尊严、权利和责任等维度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和思维方式。
那么,在当代大学生中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
文化素养是指有关人类文化、社会和人类生活的知识、理解和能力。
在当代,文化多种多样,需要我们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关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学习典籍、名著、文学艺术、历史知识和哲学思辨等等,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另外,我们还要在生活中保持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家乡文化,感知民俗风情、地域特色,学会尊重传统、保存文化遗产。
其次,在当代大学生中培养人文精神还需要关注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
它关乎我们的人生选择、行为方式、交往方式、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我们应该在大学生活中多关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哲学思辨等方面的教育,了解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的演变。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自身价值观的培养。
在价值观内,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际关系观,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并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和公德心。
再次,自身修养的提升也是关键。
自身修养是指自己的品质、内心修养等方面的提升。
自身修养方面,我们要注重发现自己的问题,包括自身的缺点和优点,注意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不断提高自己的情商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注重人的情感互动,尊重他人权利和自我表达,培养自己的社会交际和协调能力,保持内心稳定和平静,不被外界干扰。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_大学精神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
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以下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讨论,将以狭义文化概念为基础来展开。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
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
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
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
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
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
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
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
重塑精神重构文化_大学校园文化浅议
2007 年第
11 革命, 大学校 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 突显个性、 社会变革, 陶冶情操、 激发创造力、 提高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是一 种不仅使学生学会做事, 更重视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 “做事” 而提高素 , 质则更多是解决如何 “做人” 将 , “做事” “做人” 与 有机结 合。德国教育家贝尔认为 “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 是品格教育” 塑造人格远比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 因 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教育是不 完全的教育。过去我们比较注重 “教书育人”“管理育 、 人” 服务育人” 而对 、 “ , “文化育人” “环境育人” 则重视不 园也开始逐步开放。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在高校扩招的 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急促地要在转型中抢得先机普遍现 象, 由此忽略了继承精神和传统的重要意义, 甚至是一定 程度的迷失了传统,渐渐变得缺失了超越职业训练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大学精神和传统的丢弃与断层,导致了 校园文化的嬗变与荒漠。 作为开放型、 大众型和 “城市景观” 的大学, 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要求。这种必然将面临一个怎样凝练和光扬大 学精神并由此发展无形的校园文化的问题。无论哈佛大
够, 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 高尚道德人格的形成, 学还是斯坦福大学,没有因为物理意义上的与社会融合 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 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 甚至是散落于社区之中没有明显的界线而丢失其大学精
120
2007 年第
11 期
安徽文学
教 育 广 角
神的凝练升华以及特有的 “校园文化” 其带有某种特殊 , 内质和厚重感的文化影响力造就了无数的各界精英。以 此来看, 重塑大学精神和重构校园文化, 在于大学的自省 和社会的自省, 大学不能是社会的缩影, 而应该成为社会 的思想库, 基于根本性、 基础性命题出大战略、 大思想的 地方。开放、多样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大学生个性的自由 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只有在开放、 自由的广阔空间里才 能实现大学生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这种空间是物理 上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在自由独立的心理空间 中, 人们在理想、 终极价值、 自我的塑造、 人格的完形之中 摸索驰骋, 而精神上的自由驰骋, 要求有一个能任其自由 发展的精神文化环境。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提倡交 流和碰撞、 开放和争鸣, 提倡兼容并蓄、 多样统一。 以人为本, 创新教育观念, 强调人的发展, 激发人的潜 能, 促进人的道德生成和人格的提升。 被教育者是整个教 育过程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活动、 学生管理和各种文化与 社团活动中, 都应该根据学生成长和求知的需要, 尊重学 辞学、 逻辑学使人善辩。 而与人文精神共同贯穿高校校 园文化发展全过程的就是科学精神。它着重对大学生 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 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 能力的训练, 为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 此, 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必须通过多元的有效途 径, 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 促使他们全 面协调发展。对于学生来说, 思想品质、 道德人格的塑 造远比知识的获取、 谋生手段的训练、 竞争能力的培养 更重要。科学是求真, 人文是求善, 求真须以求善为前 导, 求善须以求真为基础。 这一切均成为校园文化建设 的核心组成部分。 大学的文化氛围将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 学生 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置身于校园文化浓郁的氛围中,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 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人们之所以希望到北大、 清华去 深造, 是与它们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分不开的。大学校园 文化能够通过一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
哲学视野中的大学精神与文化自觉
一
、
精 神 问 题
什 么是 真理 , 要 的是 为这 不 能 追 问的 真 理 找寻 重
真 理 的证 据 。无所 谓真 的病 态精 神通过 解构 唯我
精 神 的本 质 是 自由 。 自由者 有 能 力 认 知 规
范世 界运 行 的普 遍 法 则 , 能 力 知 道 自己 既是 被 有
独 真 的病态 精神 而维 系 自身 的 同一性 , 反过 来 , 唯 我独真 的病 态精 神通过 驱逐 无所 谓真 的病 态精 神
21 0 2年 6 月 第 2 9卷 第 2期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研 究
Re e r h i i h r Ed c to v J p n s a c H g e u a in De e o me t n
Jn 2 1 u. 02
V0 . 9 No 2 12 .
哲 学 视 野 中的 大 学 精 神 与文 化 自觉
溺 于精 神 的 自恋 而遗忘 了精 神也 需要非 精神 的他
者 和媒 介方 能 健 康地 运 行 。不 幸 的 是 , 神 向内 精
运 行 和 向外 运 行 的两 条 进 路 并 非 总 能 互 补 和 协
调 , 以 自由和 真理 之 路 上 的 精神 也 可 能 患 上 精 所
但却 断 定 自身 就 是真 理 : 重要 的不 是 追 问 自身 为
而捍 卫 自以为 的真理性 。两者共 通 的病理 逻辑 是
规范 的 对象 又 是着 对 必 然 性 的认 识 。作 为 主体 , 自 由者强 调对 必然 性 的认识 已经蕴含 着 主体 为世 界 立 法 , 调世 界 只 有在 精神 里 才 能 显 现 自己 。精 强 神 知道 自己的本 质 形 象 是 自由 , 知道 唯 有 精 神 也
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塑大学精神
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塑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面对当代大学精神的失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窘境,重塑大学精神高地,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统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多元集成探索大学精神培养的长效教育形成机制。
大学精神重塑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创新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中“大学”的意义与现代的大学虽不尽相同,但它仍道出了大学精神的宗旨,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形成完美人格。
在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勃兴、丰富、传承和发扬不仅关乎大学自身的前途和命运,更关乎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兴盛。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面对大学精神传承的种种困惑,高等教育如何“立德树人”?高校如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塑大学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这些是我们必须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精神的历史考察在西方,大学精神是伴随着西方大学的设立是逐渐形成的。
中世纪的大学很多由学人社区、知识分子团体兴办,赢得了在与政府、宗教相对独立自由地带;19世纪,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知识本身即为目的”,主张非功利的“自由教育”,表达了古典人文主义的大学精神。
1810年德国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主张教学与科研结合,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完全的人,“通过科学而达至修养”,形成了新人文主义的大学精神。
20世纪主导美国的大学精神是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融合,弗莱克斯纳认为“真正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应该是思维严密、知识丰富,具有批判精神而不是书呆子”。
克拉克·克尔则主张大学应为社会服务,大学精神要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之上,更加凸显其“前瞻性”,不仅要走出“象牙塔”,还要勇于开拓创新,引领社会前进。
这意味着大学不仅要为社会服务,更要有一种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存一块远离功利、宁静淡泊的精神家园。
我国大学精神的反思与重构
所 大 学其 他精 神得 以存在 的前 提 。 一切 知 识 的创 造 , 事物 的创 新, 发明 的 出现 无 不是在 自由的 思 想和 氛 围下诞 生 的 。自由 包括 思 想 自由 , 学 术 自由 , 言论 自由, 这三者是相互联 系, 相 辅 相 成
等, 当 时欧 洲 的“ 学 术 自由、 学校 自治 、 教授治校” 等 唯 理 主 义 被 看 成是 现 代 大 学普遍 之 精 神 。哪 冷 余 生认 为 : “ 大 学精神 . 就是 与 以大 学 为 主体 的 思 想 、 感情 、 作风相统一的 , 对 大 学 生存 与 发 展 具 有 巨大影 响 力的精 神 。” 目 苗 素 莲把 大 学精 神 定 义为 . ‘ ‘ 大 学精 神 是在 大 学发展 的形 成和 过 程 中.经 长期 的 历 史积 淀 而形 成 的 对 大 学 自身 的角 色定 位 . 它体现 了大 学人 对 大 学存在 价值 和 意 义的 思考 .同时它 又 以价 值 观念 和 文化 规 范 的形 式 约 束 着 大学 的行 为 . 显 示 着大 学 区别 与其他 组 织机 构 的独 特 气质 。 ” 目 大 学精 神植 根 于历 史传 统 , 同时 又体 现 时代 精神 的要 求 .融 二者 于一 体, 笔者认为, 大 学精 神 既 是一 个抽 象的 概 念 , 又 是 在 实践 中可 以体 现 出来的 一种 气 质 .大 学精 神是 大 学在 长期 的 历 史发 展过 程 中形 成 的一套 核 心 价值 体 系, 它 约束 并规 范大 学 的行 为 . 影 响 大学 的 办学水 平 . 并使 大 学 区别 于社 会 的 其他 机 构 团体 组 织 , 体
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异化与重构
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异化与重构摘要:大学精神的异化是指大学对其应有之精神的偏离。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异化的表现表现为独立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的式微、求真精神的弱化、商业化风气的盛行等。
要通过协调好政府与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
实施“全人教育”,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与监督,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树立正确的大学理念等路径来重构大学精神。
关键词: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异化;重构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从普遍的意义上讲,大学精神包括独立精神、自由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异化”在哲学上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
按照“异化”的定义,结合中国大学的现实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学存在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大学精神的异化。
中国的大学要想回归本色,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必须对其精神的异化作深刻的反思,并找到重构路径。
一、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异化的表征1.独立精神的缺失独立精神是大学的核心精神之一,它包括大学办学的独立自主性、教师治学的独立性等。
当前大学独立性的缺失突出地表现为两个依附:第一,是大学对政府的依附。
大学处在政府巨大、复杂而细致的管控网络之下,大学领导的任命、人才的聘用、工程项目和经费的管理与划拨、学科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设、教材的编写、招生指标的分配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等,无一不受到政府的控制,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政府的分支机构和附属物。
第二,是大学内部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的依附。
首先,行政权力膨胀,包办学术事务的现象严重,甚至在诸如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等学术活动方面,都由行政权力做主,而理应在这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学术权力却被边缘化。
其次,学术资源的分配依行政权力的意志而转移。
论人文语境下“大学人”主体精神的回归与重塑
愈 显 出其 力 量 。汉 末 世 道 离Leabharlann 乱 , 锢 领 袖 李 膺 , 党
“ 自标持 , 以天 下 风 教 是 非 为 己任 ” 另 如 陈 高 欲 ;
维普资讯
第 7卷 第 2期
20 0 8年 6月
江西农业 大 学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n l f in x g c l rlUnv ri o ra a g iA ut a oJ u iest y
Vo . No 2 1 7. 。
之 士 的关 注 。本 文从 四个层 面即大学 人 的主 体精 神 内涵 、 学人 主体 精神 的作用 、 学人 主体精 神 大 大
存 在 的问题 、 大学 人 主体精 神 的构建 , 来讨 论大 学 人 主体 精神 的 回归 与重 塑 。
一
子算 起 , 中国“ ” 士 的传 统 至少 已延 续 了两 千五 百
考察 人类 文 明成 长 的历史 , 物质 、 济 、 其 经 技
人类 、 会、 社 国家 的利益 ; 他不是 盲 从 主义者 , 追求 理 想 有着 执着 的 信念 , 有 广 阔 的历史 视野 与踏 具 实 的实践 能力 ; 他不 是个人 主义 者 , 有着 强烈 的责
术的发展都是 站立在人 的精 神发展 的基础之上
任 感 和使命 感 , 在 责任 的实 践 中实 现 自己 的人 并
生 价值 。从 某 种意义 上说 , 大 学人 ” 是 大学 中 “ 就
的知 识分子 。任 何 一 个社 会里 , 真正 的知 识 分 子 都是 整 个文 明存 在和发 展 的 中坚 力量 。作 为 真正 的大学 中的知 识分 子 , 应 当代 表着 一 个 国家 与 就
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作者:覃红英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1期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报告相继提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多次展现其“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文化观,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实现文化自觉,发挥其育人功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文分析了文化自觉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联系,并结合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文化自觉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自觉校园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十八大报告都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国家和民族繁荣强盛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要求我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有正确的把握,对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有主动的担当,而大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创新者、引领者、示范者,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
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教授认为“大学独特的文化,当然需要独特的文化自觉,自觉其文化之深邃,自觉其文化之独特,自觉其文化之意义与价值,从而,自觉到大学之为大学”[1]。
一.文化自觉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关系“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化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的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
它所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2]作为一种文化的自我意识,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现有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以及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构成。
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不断地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尤其是在大学生时期,应该利用好学习资源,培育人文精神,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富足和丰盈。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青年代表,他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注重精神品质的修养,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也宣扬了道德伦理、国家精神和人文精神等。
因此,大学生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文化自信,塑造人文精神。
首先,在学习传统文化方面,大学生要加强对于历史文化的学习。
历史文化是我们国家文化的基础,它承载了我们国家的每一个时期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大学生们要学习我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遗产和文化大师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学习历史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树立高尚的人文精神。
其次,大学生应该学习古代经典著作。
古代经典著作是我国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大学生要读好古代经典著作,领会其中的人文精神,了解其价值。
古代经典著作穿越古今,包含了人们对世界、自然、生命和灵魂的思考,有很强的意义和内涵。
大学生应该把经典著作中的精华体现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习其人文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文化的认识。
最后,在大学生中培养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也决定了传统文化的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加了解其价值和意义,拥有文化自信心。
这样的人文精神,会不断地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总之,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培育心灵和精神的成长,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具有人文精神的栋梁之材。
同时,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不断地拓展和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这样的人文精神,不仅将为个人带来更加充实的生命体验,也将助力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论文化哲学视域中的高校文化自觉
论文化哲学视域中的高校文化自觉【摘要】本文从文化哲学视域探讨高校文化自觉,通过分析高校文化的本质与特征以及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文化自觉,阐述了高校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影响高校文化自觉的因素。
提出了提升高校文化自觉的策略,强调了高校文化自觉在推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最后展望未来能够深入研究高校文化自觉,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认识和重视高校文化自觉,促进高校文化建设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文化,文化哲学,文化自觉,重要性,影响因素,策略,意义,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文化自觉作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高校文化自觉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重要议题。
学术界对高校文化自觉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在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探讨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通过文化哲学的视角,探讨高校文化自觉的本质、特征以及其重要性,希望能够为高校文化自觉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通过对高校文化自觉相关理论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提升高校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的这一部分将全面介绍当前高校文化自觉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探讨高校文化自觉的意义和策略打下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文化哲学视域中,高校文化自觉的相关问题。
通过对高校文化的本质与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文化自觉概念,并阐述高校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探讨影响高校文化自觉的因素,并提出提升高校文化自觉的策略。
通过本研究的展开,可以深入理解高校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为提升高校文化建设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探讨高校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未来研究展望的讨论,可以进一步推动高校文化自觉研究的深入和完善。
2. 正文2.1 高校文化的本质与特征高校文化是指在高等教育机构内形成的具有特定特征和内涵的文化现象。
高校文化的本质在于它是由学术规范、学术传统、学术氛围等因素构成的特定文化形态。
人文精神的哲学本质与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构建的开题报告
人文精神的哲学本质与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构建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核心的文化精神,其哲学本质一直是人类探索的方向之一。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变化,人文精神的实践构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目前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论与实践构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与系统,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本文旨在从人文精神的哲学本质入手,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构建,旨在明确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指出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建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建设实践的开展与提升有所助益。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1)人文精神的哲学本质探究,分析其内在的思想意义和理论价值;(2)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调研,分析其内在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3)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策略,明确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建设重点与方向,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和手段。
2.研究方法(1)文献阅读法,梳理国内外文献和理论研究成果;(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科学、可行的问卷,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3)访谈法,采取半结构化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认知和实践,挖掘深层次的思想与意识。
三、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探究,我们有望获得以下成果:1.明确人文精神的哲学本质,深入探究其内在思想意义和价值;2.全面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3.提出适合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实践建设的策略,指导和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将为推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深入挖掘和发掘人文精神的内在价值,推动人文精神能够在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中得以发展和传承。
文化哲学视域下大学人文教育.docx
文化哲学视域下大学人文教育当前,高校人文教育的目标首先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再次如何传承中华儿女遗留下的优秀品质和本土文化。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文化经济要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哲学上,以他国优秀文化思想为改革方向,为教育事业焕发与时俱进的生机。
人文教育在吸收其他教育思想时,要坚守我国社会政Z方向和社会发展路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文教育成无源之水,因而,文化哲学对其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为人文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1文化哲学视域下人文教育理念我国人文教育理念引入较晚,没有可参照标准,教育理念运用观点是千差万别的。
高校人文教育内容庞杂,具体要求是要立足社会,面向传统,结合实际环境,所以人文教育理念总体“和而不同”。
人文教育体现了民族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原则上认可人的自然属性,我国人文教育既不能闭关自守又不能全盘接受西方人文教育理念。
因为人文教育延续和发扬了国家与民族的精神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价值观导向的引导者,需要自身对现今教育理念不断反省、创新。
这需要教育界以文化哲学的眼光和胸怀吸取现今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性的交流舞台上不同的人文教育理念相互碰撞、融洽,从而激发高校教学的创新活力。
这样中华民族未来发展与建设才会更加的和谐,为教育改革方向也提供了新思维。
在借鉴国外人文教育时,不能以其为我国人文教育的衡量标尺,因为各个国家间经济政Z文化都不相同,人文教育不能照搬西方高校人文教学,即使全面照搬,也不能体会其内在,那高校人文教学精神内涵只能停留在表面[1]。
所以大学人文教育在文化哲学视域下必须将整个高校学术系统作为一体,统筹各个科目,做到正确理解,促使人文教育概念不在教学应用中以偏概全。
在内容设置上,既要与外国人文教育存在差异性,在总体思想上又要做到精神的和谐统一,还要不拘束于任何科目和高校研究方向。
对人格塑造有积极引导作用,帮助高校生更好的树立价值观念的思想都可以兼收并蓄。
我们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前人的文明发展成果,只有广泛吸收时代进取思想,把“人”认识到一个高度,才能为新时代的人文教育提供新的创新思想。
现代大学精神重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视阈的解读
现代大学精神重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视阈的解读杨建兵;陈绍辉【摘要】As market economy and pragmatism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overwhelming today, the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spirit is eroding.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spiritual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and science education to corr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y and science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m, and to realize higher pursuit of the spiritual value. The spiritual reconstruction enables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all-sidedly and sustainably, with creativity but far from utilitarianism.%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大潮侵蚀人心,中国现代大学精神日渐式微的情况下,本文从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视阈下对现代大学精神的重构进行了探讨,奋力纠偏,力图摆正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关系,以求得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人类在价值层面上的更高追求。
这种大学精神的重构过程,使我们的大学远离了功利性质而勃发着精神的创造力,全面可持续地向前发展着。
【期刊名称】《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14)001【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现代大学精神;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作者】杨建兵;陈绍辉【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2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两翼,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现代教育的灵魂,它们是缺一不可的。
创新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精神
创新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是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所具备的独特精神追求。
在创新文化视野中,大学精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为创新文化的核心在于追求创新、开拓创新、培养创新人才,而大学则是创新文化背景下培养人才的智慧之源。
本文将从培养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创新潜能、营造创新氛围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创新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精神。
首先,培养创新意识是大学精神的核心要义之一。
大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有责任感地推动社会进步。
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进取、敢于挑战崇尚突破的精神状态,是启动创新驱动力的内在条件。
只有培养了创新意识,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创新文化的需求,更好地投身到创新实践中。
其次,大学要开展创新教育,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能力,提供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新教育应该具备开放性和灵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新教育,学生可以从传统的教育体制中跳出来,展开创新实践和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
第三,激发创新潜能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任务。
大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和机会。
大学可以设立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创新项目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此外,大学还可以组织创新竞赛、创新论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展示自己的才能。
最后,营造创新氛围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环节。
创新氛围是大学中沟通和交流的基石,要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宣传和营造创新氛围。
大学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创新沙龙、讲座、展览等,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感受到创新的魅力。
此外,大学还可以建立创新团队和创新社团,让学生通过参与促进彼此的成长和进步,共同营造一个创新的学术环境。
总之,创新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精神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创新进步的重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华 南 理 工大 学 ,广 东 广州 5 1 0 6 4 0 ;2 . 广 东 外 语 外 贸 大学 外 国文 学 文化 研 究 中心 ,广 东 广 州 5 1 0 6 4 o )
摘
要: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 是 大学在 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 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 系。 大学精神
质的缺乏 , 使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了三个方面的结构性矛盾。
1 . 人 文 与科学 价值 的分 裂 。2 0世 纪初 期 , 西方 社 会 已处 于高 度 发达 的工 业 文 明时期 , “ 科学” 拥 有 了无 限 话 语权 , “ 人 文” 退 居其 次 , 以欧 文 ・ 白璧 德 ( I r v i n g B a b b i t t ) 为首 的学 者开 始反 思科 技 的异化 , 试 图弥补 二 者之 间
2 0 1 5年 6月
社 会科学 家
S OCI AL S CI ENTI S T
J u n . , 2 O L S
( 第 6期 , 总第 2 1 8期 )
【 语言 与文化 】
( N o . 6 , Ge n e r a l N o . 2 1 8 )
文化哲学视域下大学精神重构
魂, 是大学在长期文化创造过程 中积淀、 整合 、 提炼 , 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不同高校由于历史沿
革和发展轨迹不 同, 大学精神有所不同, 但同一民族文化下的大学具备共 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则毋庸置 疑 。理想 信念 和价值 体 系并非 是虚无 缥缈 的东西 , 它需 要 通过一 所学 校 的办学 思想 、 规章 制度 、 校训 、 校风 、 学 风 等体 现 出来 。 大学精 神 的体现形 式多 种 多样 , 从 哲学 的角 度去定 位 、 反思 、 规范 大学精 神 , 才能 使之 成为 一种 自觉、 自为的内在力量 , 独立的精神主体 , 而非随意变动的文化模式。 立足于高校培养人才 的角度 , 从哲学视角 研究大学精神的本质、 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 亦是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 0 4 一 l 5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 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 目 “ 学术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 与重构” ( 1 3 Y J C 8 8 0 1 2 7 ) , 广东省教育研究 院“ 信息化背
景下高等教育 发展趋势研究 ” ( G D J Y 一 2 0 1 4 一 b 0 3 9 ) , 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 目“ 历史告诉未 来 一华南理工 大学五 山校
区校 园建 筑 与 人 文 景 观研 究 ” ( G J 2 0 1 4 0 1 2 )
作者 简介 : 吕晓芹 ( 1 9 7 9 一 ) , 女, 华南理工大学 发展 战略与政策研究 中心讲师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 究中心博士 生, 主要研究方向 : 中西 比较文化 。
1 5 1
的体现形式 多种 多样 , 需要从文化哲学的 角度去定位、 反思 、 规范, 使 大学精神 真正成为一种 自觉、 自为的 内在 力量和独立的精神主体。大学精神要不断向前发展 , 必须因革互补 , 从 中西古今 不同的教育文化 中寻找新 的发 展路径。大学精神发展的最终境界应是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是 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模式 , 也是 中国古人 的精神 追求 , 亦应成为 当代 大学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 。
一
、
大学精神的失落及其表征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清末 民初的动荡混乱年代 , 距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 , 其形成之初 , 就承担 了 救亡 图存 、 保 家 卫 国的历史 重任 。新 中国成 立后 , 高等教 育 政策几 经变 迁 , 但 总 的 目标 都是 为 国家 培养 有用 的
人才。纵观中国大学的历史源流及发展历程 , 我们发现 , 中国的大学 自成立之初一直都有着明确的历史使命 , 其和政治的结合极为密切 , 自 身的独立和 自主精神较缺乏。 近百年前 , 蔡元培在《 j 匕 大二十周年纪念会演说词》
社会科 学家 2 0 1 5 年第 6 期
中言 及 : “ 盖兴 学之 初 , 目光 短浅 , 重 实用 而轻 学理 , 人情 大抵 如此 也 。 ” 『 2 谨 过 百 年后 的 中国大学 , “ 实用 ” 依然 是
中 国大学 精 神文化 的血液 。 这 种精 神特 质在 服务 社会 、 促 进 国家政 治 经济发 展 等方 面起 到 了巨大 作用 , 但 在传 承 民族文 化 , 烛 照社 会 前进 之方 向稍 嫌不 足 , 而后 者恰 是大 学精 神所 应具 备 的基 本特 征 。 中国大学 这一 内在 特
今尚未有一个 明确的界定 , 一般来说 , 大学文化包含环境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 而大学精神则是大学文 化 的核心 。何谓大 学精 神?王凌 认 为“ 大 学精神 是指 高校 在长期 的发 展过 程 中 , 经过 历史 的沉 淀 、 选择 、 凝 聚所 形成 的能够体 现 高校独 特 的办学 理念 、 个 性气 质 、 精 神风貌 、 道 德水 准 和文 化 品位 , 并 为全 校 师 生员 工所 认 同 的一 种理 想信 念 、 价值 取 向 、 行 为准则 和群体 意识 , 是高 校生 存与 发展 的精 神根基 。” [ 1 呔 学 精神 作 为大 学 的灵
的裂痕 , 彼时的中国大学刚刚起步 , 由于中国处于农业文明时期 , 为尽快摆脱积弱交加的社会现实 , 实现中国 的现代化 , 科技和工业成了急需发展的方向 , 对于塑造人格 、 反观人心 , 而非直接创造经济价值 的人文教育逐 渐开始边缘化 。 由此, 内在统一的大学教育被人为分为两部分 , 科技置于人文之上。 近年来, 国内学者开始注意 到人文缺失的弊端 : 很多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合格的高级技能人才 , 但却缺乏优 良纯正的品格。 学界开始呼吁重 视人文教育 , 各高校逐步增加各类人文选修课程 , 人文课程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对人文教育的重
关键词 : 文化哲学 ; 大学精神 ; 重构; 维度
中图分类号: G 6 4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3 2 4 0 ( 2 0 1 5) 0 6 - 0 1 5 1 _ 0 5
大学文 化是 国家 、 民族文 化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其 作用 愈来 愈受 到重视 。由于文 化 的含义 广泛 , 大学 文 化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