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的习得与掌握:聚焦结构、原理与本质
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
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一、概述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科能力作为个体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其构成及其表现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学科能力的多维整合模型,该模型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为导向,旨在揭示学科能力构成的内在逻辑和表现特征。
学习理解是学科能力的基础,它涉及对学科知识的认知、记忆和理解。
通过深入剖析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学习者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奠定基础。
应用实践是学科能力的核心,它要求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迁移创新是学科能力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学习者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融合,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价值。
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习者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学科素养,能够在跨学科领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本文构建的多维整合模型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为导向,旨在促进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培养出具备高度学科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1. 学科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今教育环境中的挑战。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学科能力的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非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和创新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如何筛选、整合和应用这些知识却成为了一个难题。
现代教育环境还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如何在当今教育环境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这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构建一个能够整合知识、技能和思维的多维整合模型,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目标。
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 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对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设想,最初是1948年由出席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年会的一些考试专家在一次正式会议上提出的。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卢姆、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等人。
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情感领域(affective domain)和动作技能领域(psychomotor domain)。
他们的教育目标分类强调指导教学过程和对结果进行评价,其实是一种教学目标分类。
(一)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布卢姆等人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
1.知识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把某种信息储存在大脑中,以后所要做的就是回忆这些信息。
知识这一类别所涉及的主要心理过程是记忆。
在知识的测验情境中,提问的形式与最初的学习情境中的形式有所不同,这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一定程度上的联想和判断过程,但这仅仅是一小部分;在其他类别的学习和测验中也有记忆,同样这也只是一小部分。
知识包括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三大类,每一类型又包括若干个小类型。
(1)具体的知识是指对具体的、孤立的片断信息的回忆。
它包括:①术语的知识,即具体符号的指称事物的知识,如熟悉的大量词汇的一般意义;②具体事实的知识,指日期、事件、人物、地点等方面的知识,如对某些特定文化中的主要事实的回忆。
(2)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是指有关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
它包括:①惯例的知识,即有关对待和表达各种现象和观念的独特方式的知识,如了解演讲与写作中的正确形式和习惯用法;②趋势和顺序的知识,即时间方面各种现象所发生的过程、方向和运动的知识,如最近50年美国政府的发展趋势;③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即有关类别、组织、部类及排列的知识,如各类文献的范围;④准则的知识,即有关检验和判断各种事实、原理、观点和行为所依据的准则的知识,如对某种作品及其阅读目的作出适当判断的准则;⑤方法论的知识,即有关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使用的以及在调查特定的问题和现象时所用的探究方法、技巧和步骤的知识,如有关用科学方法评价健全概念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技能的学习
• 技能学习的概述 • 技能学习的阶段 • 技能学习的条件 • 技能学习的应用 • 技能学习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技能学习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技能学习是指个体通过练习和经 验获得和改进技能的过程。
分类
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认知技 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技能学习的过程
01
02
பைடு நூலகம்
技能习得与技术整合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何将新的教育技术(如人工智能、虚 拟现实等)有效地整合到技能教学中,以提高学习效果, 是教育心理学需要关注的问题。
未来发展方向
个性化教学
情境化教学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 的技能教学将更加个性化,能够根据学习 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定制化的教学。
未来的技能教学将更加注重情境化,通过 模拟真实情境,使学习者能够在实践中学 习和掌握技能。
详细描述
在联系阶段,学习者通过不断的练习,开始将技能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他 们开始模仿示范者的动作或行为,并尝试将这些动作或行为整合到一起。这个阶 段强调重复练习和反馈。
自动化阶段
总结词
自动化和流畅性
详细描述
在自动化阶段,学习者已经熟练掌握了技能,能够不假思索地执行技能。技能变得自动化,不需要意识的控制。 学习者能够流畅地完成技能,并且能够适应一些变化。
05
技能学习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挑战与问题
技能习得的个体差异
不同学习者在技能习得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速度和效果, 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风格、动机、认知能力等因素有关。
技能习得与迁移
如何将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技能有效地迁移到其他情境中 ,是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重要挑战。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知识点总结
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知识点一、分值(15分左右)1、单2’=1’*22、多4’=2’*23、判3’=1’*34、简答6’=6’*1二、考试范围时间150min特点:章100%,节80%三、题型考点1、单选:倾向含义2、多:特点3、判:概念或者某一句话4、简答:回答时应条框清晰四、复习1、教材:依据、熟悉2、分散学习,集中复习3、注重理解,简单应用4、强调迁移,灵活应答。
第一章教学技能解读1、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构成了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
17世纪末,教师教育机构开始萌芽。
判2、教师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和创造性解决的问题的能力技巧。
教学技能是包括心灵、感情和身体在内的整个人的行动,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知识、情感、行为整合的实践。
判3、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
4、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
多5、教学技巧是教学技能发展的初级形态,是教学技能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标志。
看一下6、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在教学技艺的基础上。
常考7、教学技能既表现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
判8、教学技能的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发展性、操作性、整体性。
多9、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微格教学的创始人德瓦特·爱伦。
单10、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分解、示范、反馈、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
多11、“角色扮演”就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受训者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中扮演“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用类似演戏的方式来提高受训者的教学技能水平。
单12、目前国内用的最多的是“微格教学“,德瓦特·爱伦,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判13、微格教学的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技能训练针对性强、信息反馈及时有效。
幼儿教育心理学简答
幼儿教育心理学(简答)目录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幼儿心理学发展学的发展阶段3.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有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5.人类学习特点?6.学生学习的特点?7.知识的学习三种同发生的过程8.桑代克学习的三大定律?9.罗杰斯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0.建构之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11.幼儿学习的种类/?12.幼儿学习的特点?13.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动机?14,。
影响迁移的因素?15.游戏的显著特征?16.游戏的表现形式?17.游戏动机理论?18.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19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20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联系?21概念学习的特点?22幼儿创作性学习的特征?23艾里克森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2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心理学理论基础?25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26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指导方法?27个性化教育的指导类型有哪些28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29师生互动的外显因素?内隐因素?30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31影响师幼互助行为的因素?32.幼儿园教育的人物?33.良性家庭互动的特征/?34.简述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35.戴维斯学习系统实际观的基本原理?36.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37.简述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38.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39.简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特点40.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41.动作技能的学习理论?4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43操作学习的类型?44.游戏的心理特征45.概念学习的方式?指导方法?46.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内部动因?47.幼儿社会化学习的指导原则?48.简述杜威、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过程?49.简述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50.简述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51.简述问题解决国小的每一个阶段包括的创造性成分/?52幼儿创造性测量的原则?53.自我表现材料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基本方法?54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应具备五个特征?55.戴维斯学习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56.创设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时应注意的要素?57.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的特点?58.简述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59.我国师幼互动行为的基本特点60.有效互动型教师的心理特征?61.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62.幼儿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6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原则?64.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特点?原因?65.知识的学习包括三种同时发生的过程?66.操作学习的指导?67.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型?68.维特罗克的学生学习的生产模型?69.奥苏泊尔的知识学习分类是什么?70.简述学习与发展之间的关系?71.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72.作为一种意向性活动,游戏有哪些显著特征?73.我国游戏的分类方法及分类依据?74游戏动机的分类75众多游戏发展理论和模式有哪两点共性?76试述游戏的心理特征77富有游戏性的活动情境必须具备的条件?78我国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79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80儿童游戏发展的年龄特征?81技能学习的特点?8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83影响幼儿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84概念学习的基本过程1联结理论2假设理论P23885概念的种类?86简述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87简述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过程1原伦理88简述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过程89幼儿道德行为教育90通过自我表现材料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基本方法(途径)是什么?91简述问题解决过程的每个阶段包括的创造性成分92对幼儿创造性测量的目的与原则93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94如何根据课程决策论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95幼儿学习动机的发展96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
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其中又分为三小类:①符号记忆。
包括人名、地名、外语单词、数学符号等的记忆。
如知道上海又名“沪”,苹果在英语中“apple”等。
②事实的知识。
如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③有组织整体知识。
如数学中有关数的整除的知识。
(2)智慧技能。
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
其中又分为五个小类:①辨别—区分事物的差异的能力,如,区分两张不同的面孔,区分两个不同的字母。
②具体概念—识别同类事物的能力,如从大量动物中识别“马”类。
具体概念一般不能下定义,其本质特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现并归纳出来的。
③定义性概念—运用概念定义对事物分类的能力,如圆周率,这类概念不能直接通过观察习得,必须通过下定义即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而且不论圆的大小,这个比值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如果按该定义办事,则他习得了定义性概念。
④原理与规则—应用原理或规则办事的能力。
如圆的面积等于圆的半径的平方乘圆周率。
当学生运用这个定律(公式)做事时,该定律变成了指导人行为的规则。
⑤高级规则—将若干简单规则组合而成新规则的能力。
(3)认知策略。
是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例如,阅读心理学家提出阅读中可采用SQ3R方法。
这里S是指浏览全文,略知文章大意;Q指提出疑难问题;3R中第一个R指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二个R指对重要文段进行诵读,最后一个R指回顾或复述课文。
如果学生以这套方法(或规则)进行阅读,改进了自己的阅读方法,并提高了阅读效果,则可以认为,学生掌握了这种阅读策略并提高了阅读学习能力。
(4)动作技能。
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运动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之: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教育心理学之: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布鲁姆分类学是美国教育心学家本杰明?布鲁姆于1956年在芝加哥大学所提出的分类法,他把教育者的教学目标分类,以便更有效的达成各个目标。
根据布鲁姆的理论,知识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技巧领域及态度领域。
每一领域对应于学习的不同层次,而较高层次对应学科内较复杂的内容。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最终目标,是要鼓励教学者对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都要达到,以达至整全的教育。
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知识:是指认识并记忆。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
(2).领会: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肤浅的。
其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
(3).运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
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4).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5).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的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6).评价: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
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包括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1).知觉:知觉是导致动作活动的“情境——解释——行动”连锁中基本的一环。
知觉包括感觉刺激(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动觉)、线索的选择和转化。
(2).定势:是为了某种特定的行动或经验而作出的预备性调整或准备状态,定势包括心理定势、生理定势、情绪定势。
如何在学习中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
如何在学习中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在学习中,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是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科的核心内容是指对该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深刻理解,是学习该学科的基石。
在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方面,学习者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以下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一、了解学科的核心内容首先,学习者需要了解学科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需要对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教学大纲等途径进行了解。
只有明确学科的核心内容,才能专注于掌握这些核心内容。
二、抓住学科的主线学科的核心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学科的主线。
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就需要抓住学科的主线,从整体上观察学科的内在联系,理清各个核心概念、理论、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脉络。
这样,就可以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核心内容。
三、注重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的基本概念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学习者要注重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是学科的基础,并且贯穿于学科的各个领域,在学习中要不断深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学习者需要理清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对学科的整体性认识。
四、注重学科的核心理论和方法学科的核心理论和方法是学科的精髓部分,是对学科内涵的深刻把握和掌握。
掌握学科的核心理论和方法,需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方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和运用。
学习者需要通过分析实例、练习题目等方式应用学科的核心理论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五、注重学科的应用学科的应用是学科的一种体现,也是学习者学习和掌握学科的重要目标。
学习者需要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应用,了解其应用领域和方法,以及应用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应用学科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
六、注重学科的实践能力学科的核心内容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应用和掌握。
学习者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对学科的掌握和应用,例如实验、项目、研究等。
通过实践,可以将学科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
新能力掌握知识点总结
新能力掌握知识点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能力以适应变革的环境。
本文将围绕新能力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从学习方法、应用技巧、实践经验等方面展开阐述,希望能为大家在新能力学习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学习方法1、系统学习新能力的学习需要系统的知识结构,包括理论基础、实践应用、案例分析等,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2、深入思考在学习新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知识的深入思考,透彻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与实际情境对接,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
3、跨学科融合新能力的学习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要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知识融合和综合应用。
4、实践探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习新能力要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多角度比较学习新能力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见解。
6、不断反思在学习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二、应用技巧1、明确目标在学习新能力时,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设定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2、专注学习学习新能力时,要确保自己的专注度,不受外界干扰,潜心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灵活运用学习新能力时,要注重知识的应用,运用灵活,不拘泥于理论知识,注重实际操作。
4、主动探索学习新能力时,要主动探索,通过问题解决和探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及时总结在学习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所学知识,做好学习笔记,方便日后查阅和回顾。
6、和他人分享学习新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和同学、老师、同行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三、实践经验1、多维实践学习新能力需要多维实践,通过项目实践、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不同形式的实践经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2、举一反三在实践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新现象,善于举一反三,扩展实践经验的广度和深度。
[中学教育]布卢姆关于学习目标的分类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他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他们认为教育目标分类的作用就在于向教师提供一套统一的术语,并为测量评价教学效果和编制测验题提供客观标准。
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根据布卢姆的分类,包括六个层次知道: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的回忆。
领会:是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运用:是指将所学到的规则、方法、步骤、原理、原则和概念等运用到新情境的能力。
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理解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片断概念或知识、原理、原则与事实等整合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
评价:这是认知目标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依据某项标准作出价值判断。
情感领域的目标:(1)接受:情感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
它是指对某种现象和刺激的感知。
(2)反应:这是指主动的注意,即积极地参与反应。
如果学生对某学克表示有兴趣学习,即为反映的层次。
(3)价值判断:是指对于接触到的事情、现象或行为感到有价值,因而表现积极的态度和重视其价值。
“态度”和“欣赏”即为此层次的行为。
(4)价值的组织:当个人以不同的程度评价许多事物的价值时,他就开始发展自己的价值系统。
将这些不同的价值系统组织起来,使其具有一致性,即为价值的组织。
学生能确定其人生观或处世哲学,就是次层次的行为。
(5)价值的个性化:这是将价值系统内在化,成为个性或信念的一部分,个人就以其信念行事。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特点,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㈠言语信息:是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陈述的事实性知识或事件信息。
加涅将所获得的言语信息区分为“事实”、“名称”、“原则”和“概括”。
学习者学习或保持大量的言语信息,有助于智力技能、认知策略的学习。
㈡智力技能:是学习者通过符号与自己所处环境作用及反映的能力。
可细分为:①辨别:是对一个或几个物理量不同的刺激物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技能技巧是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唯一内容
技能技巧是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唯一内容首先,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
幼儿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包括儿童心理学、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教育学等等。
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将为幼儿教师提供理论依据和思维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
除了学科知识,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
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系统思考和总结,如行为主义、社会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等等。
教育原则是指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原则,如个别化教育、启发式教学等等。
教师需要掌握这些理论和原则,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
此外,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包括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教师需要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如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案、在线教育等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适合幼儿的各种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等等,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技能技巧是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并非唯一、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含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育原则、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教育伦理和职业素养等多个层面,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将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掌握原理,触类旁通
掌握原理,触类旁通
朱小刚
【期刊名称】《初中生世界(九年级中考版)》
【年(卷),期】2014(000)002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朱小刚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技能的习得与掌握:聚焦结构、原理与本质——"角的度量"教学赏析
2.技能的习得与掌握:聚焦结构、原理与本质——“角的度量”教学赏析
3.由掌握教学向建构教学的课程模式研究
——以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原理课程为例4.掌握地理原理,强化应用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以"水循环"的教学为例5."思想的闪电":理论掌握群众的核心概念及其实践原理——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典论断解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心理学:技能学习ppt课件
31
可编辑课件
2、动作技能的形成理论
1)行为派理论 学习的本质就是形成一套刺激-反应的相互联结系统。 2)认知派的理论 动作技能的学习必须有感知、记忆、相象、思维等认知
成分的参与。
3)生态论 生态观点强调在动作的控制中动作执行者与动作发生的
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倾向于在自然的研究场景中研究 动作行为。
33
可编辑课件
4、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认知阶段(知觉阶段)。主要是理解学习任 务,并形成目标意象和目标期望。
2)分解阶段。 3)联系定位阶段。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
高级规则 (以规则为条件)
↑ 规则(以定义概念为条件)
↑ 定义概念 (以具体概念为条件)
↑ 具体概念(以辨别为条件)
↑
辨别
8
可编辑课件
辨别技能的形成
辨别是指对刺激物的不同物理特征作出不 同反应的能力。 能区分刺激物的特征, 发现事物之间差异的能力。
促进辨别学习的条件:1)刺激与反应接
近 ;2)反馈 ;3)重复 ;4)教师在教
18
可编辑课件
5、智慧技能的学习模式
样例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或阅读样例 题(一套通向问题解决的解题程序),从 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根据条件采取行 动,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
试干学习:是指只给出一个问题,让学习
者努力尝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
现解题的方法、步骤,从而形成解决问题
的产生式系统。
25
可编辑课件
4、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
1)预测 。
2)教学过程 。
3)后测结果 。
读写分段策略的如下过程:
辨别若干课文范例——在教师指导下,从例文中发现按时 间分段的规则(启发式规则)——将启发式规则运用于新 的例文(变式练习)——在运用中发现原先理解的缺陷或 错误——通过反馈和纠正进一步认识启发式规则运用的条 件,从而初步掌握按时间分段的阅读或写作策略。
如何真正理解和掌握一门技能
如何真正理解和掌握一门技能技能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或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
学习一门技能需要时间、耐心和毅力。
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才可以真正称之为掌握了一门技能。
那么,如何真正理解和掌握一门技能呢?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一门技能首先要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
这些知识涵盖了这门技能的背景、历史、意义等方面。
只有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技能。
例如,学习游泳,首先要了解游泳的历史、游泳对人体的益处等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游泳的意义,更好的理解游泳的基本动作,掌握游泳的技巧。
二、实践操作并不断总结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后,需要进行实践操作。
在实践操作中,需要不断克服困难、查找并改正错误,从而提高技能。
在实践操作后,需要进行总结,并且在下一次操作中应用这些总结。
例如,学习弹吉他,不仅要掌握乐理、音阶等基本知识,还要不断练习,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弹吉他的技巧。
三、多方深入了解为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技能,需要进行多方深入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与培训等形式来学习技能。
此外,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交流会等形式来交流经验和交流技巧。
例如,学习编程,需要深入了解编程语言的规范、编程的思维等方面,可以通过学习书籍、参加培训等形式来学习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参加编程社区、编程交流会等形式交流经验,掌握编程技巧。
四、保持持续学习和实践学习一门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只有保持持续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能。
例如,学习摄影,不仅需要掌握摄影的技术,还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摄影知识,了解各种拍摄技术、场景、器材等方面,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拍摄技能水平。
五、寻找自己的弱点在学习和实践中,需要找出自己的弱点,进行改进和提高。
例如,在学习弹吉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手指不够灵活、和弦不清等弱点。
只有找出自己的弱点,进行改进和提高,才能更好的掌握弹吉他的技巧。
教师 专业知识技能
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是指教师在各种教育环境中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涉及广泛,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教师专业知识技能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学科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包括对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的深入了解。
只有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教师才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和评价。
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更新学科知识,跟上学科知识的发展动态,提升自己在学科领域中的专业素养。
其次,教育理论是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理论涉及到教育的本质、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掌握教育理论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指导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应该了解并运用不同的教育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再次,教师需掌握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
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教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也是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一部分。
教学管理能力包括教学组织和协调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
教师应熟悉并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有效管理班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是教师成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深入了解教育理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具备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力。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教育心理学-技能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技能及其种类(概念、特点、技能与习惯、种类)技能的学习操作技能的形成(形成阶段、培训要求)心智技能的形成(形成阶段、形成的特征、培养要求)一、概念: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形式。
二、技能的特点(非重点)学习得来,不是本能是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要合乎法则,非一般的随意活动三、技能与习惯1.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活动的需要或特殊倾向2.技能!=习惯3. 技能有高低之分,无好坏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分。
四、技能的种类按照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1.操作技能(动手)概念:又称运动技能、动作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关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动作对象的客观性(物质性):篮球动作之行的外显性(打的动作看得到)动作结构的展开性(三步上篮怎么做,不可省略)2.心智技能*(动脑子)概念: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执行的内潜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写文章)五、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操作定向: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是掌握操作技能的开端,需要以认知为基础3.操作整合:是把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依据其内在联系联接成整体,形成操作活动的序列,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完整的动觉映像的过程。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
体操(1)示范(2)模仿动作(3)连贯(4)反复操作六、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练习的规律:开始进步快,中间停止,后期慢,总体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高原现象(中间停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到模糊的现象。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七、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指那些被模拟的自然现象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能的习得与掌握:聚焦结构、原理与本质作者:朱洁芬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20年第01期
摘; 要:“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技能习得与掌握中公认的学习难点。
主要问题还是源于理解的肤浅与狭隘,仅仅关注操作程序的记忆。
小学数学中技能的习得与掌握,需要聚焦其背后赖以支撑的知识结构、数学原理乃至哲学本质。
可以通过巧织结构、妙联原理、直通本质等策略,揭示其背后蕴藏的测量结构、测度原理、数学本质等,促进技能的大跨度迁移、规则的自主建构与深度反思等,从而让技能习得与思维培养同步推进。
关键词:角的度量;巧织结构;妙联原理;直通本质
“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技能习得与掌握中公认的学习难点。
相对于长度、面积的测量来说,由于经验缺乏,加之工具和方法也比较复杂,学生常常不能真正掌握其要领,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笔者在对“角的度量”教学进行研究时,发现上述问题主要还是源于理解的肤浅与狭隘,即仅仅关注有关操作程序的记忆,忽视了相关规则的深度理解。
笔者认为,该技能的习得与掌握,需要聚焦其背后赖以支撑的知识结构、数学原理乃至哲学本质。
该技能的深度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织结构促迁移
对于“角的度量”教学来说,难点很多,如单位、工具、方法等。
就有可能要仔细思考,到底在哪个点上着力才能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呢?对此,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实践。
有的认为工具特别,着力于工具的理解;有的认为单位重要,着力于单位的建构;有的认为程序复杂,着力于规则的记忆,等等。
然而,从现场效果来看,这些尝试似乎都不尽如人意,多数教得很费力,学得也很吃力,面对变式时更是不知所措。
不久前,笔者观看了福建林宏滨老师关于“角的度量”的教学视频,不禁让笔者眼前一亮。
林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给学生出示了一组图形:一条线段、一个长方形、一个锐角,让学生依次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指着线段图提问:要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怎么办?在学生回答“用尺子量”后,随即在黑板上板书:量。
不过,接下去林老师并未出示直尺,而是呈现了一个1分米的线段教具,在未知线段上量了4次,得到4分米的结果。
以此类推,又用1平方分米的教具在未知长方形上测量了3次,呈现3平方分米的结果。
接着面临角的时候,学生很快知道角的大小同样需要“量”。
在林老师要求学生比画出单位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比出了角的形状,还能借助老师提供的10度小角轻松估测出一些整十数角的大小,有的还主动联想到用量角器去
测量验证。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后续使用量角器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还能自主否决顶端对齐的摆法,总结出“二重合”的规则。
“角的度量”之所以成为学习难点,是因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对角的度量的经验很贫乏,而从线段度量到角的度量的跨度又比较大。
上述教学在没有揭示角的度量单位、工具与规则的前提下,学生能自主类推、修正、建构,其实是源于林老师教材处理的结构化意识,将过去所学的线段测量、面积测量等看似很不相关的规则,基于“测量”背景,重新组织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同时辅以精心选择的教具和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到各种“量”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技巧,而是一个有着内在统一的结构,正是这种结构的编织与显性化,促进了数学技能的大跨度迁移。
二、妙联原理建规则
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在谈长度测量问题时曾经指出,测量不仅仅是拿刻度尺去量一条线段的长短(那属于物理学范围),数学测量的本质是给每一条线段以合适的数;这个数的指定方法必须满足“有限可加性”“运动不变性”和“正则性”三个条件。
这就是现代数学中的测度理论。
张教授认为,数学意义下的测量过程,虽不必把测度论的那一套搬到课堂上,但应该想方设法把这一套思想方法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
否则,不能算是理解了测量的数学本质。
可喜的是,张教授的倡导正进入“数学教学圈中人”的视野。
我们不妨还是来看看林老师的教学。
在认识角的单位时,他把一个周角平均分成了36份,得到36个10度小角,其中第1份小角又被分成10个1度的小角。
在学生认识1度的角以后,林老师指着由10个1度组成的角,让学生说说这个角是多少度。
第一位学生明显遇到了困难,其他学生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终于认识到这是10度。
不过深谙测度论的林老师知道这是引导学生认识“有限可加性”的时机,于是追问:为什么是10度?引导学生理解这是因为它是由10个1度累加起来的。
接着林老师引导学生逆时针观察36份中的第4份小角(尚未像第1份那样被分成10个1度小角),让学生说说这个角是多少度,结果学生遇到的困难更大了,不少学生认为这是40度!为了让学生理解更为深奥的“运动不变性”,林老師改为让学生做选择:这个角到底是40度还是10度?学生们豁然开朗:它还是10度,仍然是由10个1度角累加起来的,只是相当于第一份10度的小角移动了位置而已。
接下去林老师将上面背景中第一份10度小角留下,在它的左上方另呈现一个30度的角,基于上面的测量结构的启发,学生很快知道可以用10度小角去量,很容易看出它有3个10度,所以是30度。
然后,林老师让学生估计黑板上最先呈现的那个锐角,学生也能轻松想到用10度小角去量,有的还想到了用量角器。
于是林老师让学生简单认识了一下量角器,就让学生自己尝试量角了。
根据课堂巡察,林老师选择以下两种通过投影同屏呈现:第一种是角的顶点对准0度刻度线左端的;第二种是标准量法。
先让学生自主比较、做出判断、说明理由。
虽然学生对量角器
很不熟悉,但借助10度小角这一独特的测量工具和对“有限可加性”的理解,很多学生居然能很轻松地发现第二种量法是正确的,有的还能对标准量法进行一些零星总结:比如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零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测量的结果要注意在内外圈中选一个,等等。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还说不太清楚。
接下去林老师呈现“二重合”背景下向左或向右开口的40度、120度、130度等大小不同的整十数度数的角,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并借助10度小角进行解释。
随着速度的加快,学生不得不扔掉10度小角的协助,直面两圈读数的选择……终于有学生出错了!不过,借助10度小角,他们还是能很快自主解释错误的理由并修正。
有学生还找到了选择的窍门——看用的是哪条0度刻度线。
最后,林老师让学生用量角器独立量一个110度的钝角,大部分学生都能量对,但有一个学生量出了140度!不过,立即有学生发现:这种量法也是可以的!只是这种量法还要减,不够简便;只有“二重合”才是最简便的。
于是,学生又理解了即使使用量角器量角,方法也可以是多样的。
林老师“四两拨千斤”的教学让我们发现,有测度原理打底,无须先认识量角器再去量角,二者完全可以同步推进,相辅相成,最终实现量角器的自主认识和量角规则的自主建构,实现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三、直通本质启哲思
“角的度量”教学是否还有更高的境界?在数学教学期刊上,笔者看到浙江的俞正强老师作为“数学教学圈中人”的高手,为我们做过一次极为与众不同的尝试。
在引入阶段,俞老师出示了下面五个角的图形:0度、45度、90度、135度、180度,从小到大依次编号排成一行予以呈现,每个角还刻意凸显了它们的顶点和边。
先引导观察: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再引发思考:如果用一个数来表示每个角的大小,你会用哪个数来表示?基于熟知的特殊角的引领,学生居然能轻松完成“赋形以数的创举”。
接着,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俞老师还给出了下面的问题:“②号角”用10度表示可以吗?超越常理的提问,迅速激起了思维的狂浪。
经过激烈讨论,终于有学生理解了数学“赋形以数”的约定性、标准的相对意义和价值等,从而实现“赋形以数”的再次飞跃。
然后,俞老师又把上面五个角标上刻度合在一起,建构成一个类似量角器的图形,在它的旁边出示一个未知的“⑥号角”。
学生迅速发现,只要把这个角放进上面的背景图形中,大体能估量出它的范围;只不过放入的时候要顶点对着中心点,一边对着0度刻度线等。
最后,俞老师让学生取出单圈、双圈量角器量角,学生均能无师自通,想到此时要反过来,只要用可移动的标准——量角器去比未知的角就可以了。
俞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完全跳过了量角器的认识,直通测量的本质——测度原理,显然,这样的教法有利于避免物理性测量可能产生的感性迷惑,直接抵达对数学的哲学把握。
在研究此案例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上海的潘小明老师还曾让学生去量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除了“量”,不少学生还想到了“算”,感受算法的精確性。
对此,笔者还曾组织学生开展过进一步的讨论:如果“量”与“算”的结果不一致,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结果?有些学生还能初步感悟到数学结论的可靠性与其他自然科学在本质上的不同。
诸多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对于“角的度量”这种复杂的数学技能学习来说,如果能适时适度揭示其背后蕴藏的测量结构、测度原理、数学本质,就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对该技能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推动该技能的习得与掌握。
由此观之,其他技能学习实际上也离不开理解的参与。
只有基于理解的技能学习才能让小学生走进“自能”“自得”的学习境界。
当然,这样的理解到底应该定位于怎样的深度和层次,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理解力做出合理的选择。
那种仅仅局限于规则记忆、反复操练的技能学习,不利于技能的习得,更不利于思维的激发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