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4
古生物地史学
古生物地史学(Paleontologe)地球科学学院李艺斌古生物学部分(Paleontologe)地球科学学院李艺斌古生物学部分•第一章古生物学概论•第二章化石及其研究•第三章腔肠动物门•第四章软体动物门•第五章节肢动物门•第六章腕足动物门•第七章半索动物门•第八章古植物第一章古生物学概论•第一节概念•第二节古生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第一节概念一、概念•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其范围应包括各个地史时期的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
•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为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即化石。
二古生物学的位臵和内容1、位臵:古生物学是一门地质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与地史学一起,构成了整个地学界的三大支柱之一。
•地学界的三大支柱:古生物地史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1)古生物学与生物学的关系•他们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都是广义生物学的一部分。
•广义的生物学包括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狭义)。
但这两者又是有区别的,他们研究的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界限-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地划出,以1-1.2万年前全新世的开始作为这两门学科的界限。
•全新世生物(现代)•第四纪————(1~1.2万年)•更新世古生物(2)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的关系•古生物的埋藏、保存、石化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我们通过分析化石和保存他们的围岩来恢复古地理和地质作用过程。
•因此,古生物学不仅仅是生物学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地质科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它可以称之为一门古老的边缘学科。
生物•活着死亡成岩•古环境埋藏石化(化石)•古环境学古埋藏学岩石学(3)古生物学与考古学的关系•古生物学¡ª理科•考古学¡ª文科2、古生物学的分科•(1)常规分科:•古无脊椎动物学•古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2)根据大小分科:•大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超微体古生物学•分子古生物学(3)边缘学科:•古生态学•古仿生学•古病理学•古生物矿物学第二节古生物学的目的与任务•1、目的:以古生物作为依据来阐明地质历史的发展,追溯生命进化。
地史学
地史学复习资料★总论第一章绪论1、地史学:地史学又称为历史地质学,它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它包括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物质记录。
阐述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以及地表生物界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分析。
2、地史学的基本内容: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
(1)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进行地层的时空对比,构成了地层学。
(2)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构成了沉积古地理学。
(3)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它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构成了历史大地构造学.。
3、地史学可划分为哪几个学科?动力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知识。
4、什么是现实主义原理?利用动力地质学关于地质作用、现象和产物的知识对地层进行分析,推论当时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称为现实主义原则或将今论古原则。
5、什么是地史时期和天文时期?第二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重点看)一、岩层是地壳中层状岩石的泛称,其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岩床等顺层侵入的侵入岩及上述岩石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它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地层和岩层的主要区别就是地层具有时间的含义、在地层层序中有一定的位置。
岩层是非正规术语。
二、化石层序律: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其进化过程不可逆,所以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群,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同时代的化石或化石组合。
三、地层层序律:指未经扰动的层状岩体中,下面的岩层是较早时期形成的,上覆岩层是较晚时期形成的。
即“下老上新”。
四、地层的划分:在理清地层纵向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按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发展阶段,根据地层的各种特征和属性,把地层剖面划分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
《地史学》课程笔记
《地史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讲什么是地史学地史学,又称地质历史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地下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球自形成以来所经历的各种地质事件,如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生物演化等,以及这些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过程。
地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矿床等,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室内分析、实验模拟等。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预测未来的地质变化,为矿产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讲地史学发展简史地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创立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威廉·史密斯为代表的地质学家,通过野外考察和地层对比,提出了地层的年代顺序和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2. 成长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地层的接触关系、化石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地槽-地台学说、生物演化论等理论,使地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3.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今):地史学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大地构造学、沉积学、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
同时,板块构造理论、全球事件地质学等新理论的提出,使地史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第三讲地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史学与以下学科密切相关:1. 地质学:地史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两者共同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
2. 古生物学:地史学通过研究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了解生物的演化历程和古生态环境。
3. 地球物理学:地史学利用地球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4. 地球化学:地史学通过分析岩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探讨地球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
5. 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地史学与这些学科共同研究地球表层系统,探讨地球环境演变与生物演化的关系。
第四讲地史学的特点与学习建议地史学的特点:1. 综合性:地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掌握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基础知识。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总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名词解释1 地史学: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耦合关系的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历史性的分支学科。
2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 1669年由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3 沉积相:指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的原生沉积特征(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4 沉积环境:指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特征的地貌单元。
5 相变: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在空间上(横向)和时间上(纵向)的变化称为相变。
6 相分析:根据岩层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和生物特征推论其生成环境条件的方法。
7 瓦尔特相率:在没有沉积间断条件下,只有横向上相邻的相,才能在纵向上相互叠复。
8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原生矿物,是化学作用或生物化学的产物。
9 层理构造:沉积岩内部由于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纹层状的构造,根据形态和成因主要可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
均匀(块状)层理、递变层理。
水平层理:浪基面以下的低能环境或静水中,由细粒的悬浮物质缓慢沉积而成,由平行的极细水平纹层组成。
平行层理:高速水流条件下形成的平坦床沙。
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
10鲍马序列:每一韵律底部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由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相应发生变化。
11复理石:指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其他沉积类型组成的综合体。
12古地理图:对地史时期中某地区的地层通过岩相分析进行综合研究,就可以了解当时海陆分布、地势和气候等特点,把这些研究成果按一定的比例,以简明易读的图例综合表现在地理底图上的图件。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包括地质过程、地形发育、生物演化以及与地球环境有关的各种变化。
地史学涉及的时间尺度非常广泛,包括从地球形成开始到现代的各种地质、生物和气候变化。
地史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史学研究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地球内部和外部的演化过程。
这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
2.地层学:地史学通过对地层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地质活动、气候变化以及生物演化。
地层学通过分析岩石层序和化石来重建地球历史的时间序列。
3.古生物学:研究地球上古代生物的化石,揭示生命演化的过程,以及古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变。
4.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包括地震活动、山脉的形成、地壳变形等。
5.气候与环境演化:地史学还关注地球气候的演变,包括古气候的重建和对气候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
6.地球科学的交叉研究:地史学与其他地球科学领域,如气象学、海洋学、地球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地球科学体系。
总体而言,地史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预测自然灾害、探索矿产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对地球科学的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课程学分/学时:4学分/64学时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地史学》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知晓和善于运用获取地史学资料的渠道和方法; 具备思辨、质疑、选择和综合地史学资料的能力; 熟悉、掌握和善用《地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三基); 养成珍惜生命和保护环境的良好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全面、系统地球观的形成。
本大纲适用于地质学专业,也可供其它地质类专业参考;建议的学时数为64,也可供48学时参考。
课程内容提要:《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生物的形成和演化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地史学》以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全面解读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三史)及其耦合关系;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重大事件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是地史学关注的焦点。
《地史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和高度综合的地质学基础课程。
《地史学》课程宜在《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岩石学》等室内教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之后进行。
“讲透总论,讲活分论,强调轮廓,兼顾资料,立足三史,夯实三基”是《地史学》教学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地史学》教学过程中宜安排占总学时数近1/2的实习课、讨论课和师生互动课。
●学时分配(∑64=44+20学时)第1章绪论(讲课2学时)第2章沉积古地理学(讲课8学时;实习4学时)第3章地层学(讲课6学时;实习4学时)第4章历史大地构造学(讲课4学时;实习2学时)第5-6章前寒武纪的地史(讲课4学时)第7章早古生代的地史(讲课6学时;实习4学时,含前寒武纪实习)第8章晚古生代的地史(讲课6学时;实习4学时)第9章中生代的地史(讲课2学时;实习2学时)第10章新生代的地史(讲课2学时)第11章结束语兼师生互动课(讲课4学时)●内容概要(下划线为重点内容)第1章绪论地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简史;地史学与地质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及其在资源、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学科,涉及地质、地貌、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史学的复习内容较为庞杂,需要系统地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地质时代、岩石分类、地球构造等多个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地史学复习的资料和方法。
一、地质时代地质时代是地史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按照地球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
复习地质时代时,可以从地质时代的划分标志、主要特征和重要事件等方面进行总结。
例如,新生代是地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是地壳运动频繁、火山活动旺盛,同时也是哺乳动物迅速进化的时期。
复习时可以结合图表,对各个地质时代的特征和事件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岩石分类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复习岩石分类时,可以从岩石的成因、组成和特征等方面进行总结。
常见的岩石分类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
沉积岩是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的,包括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岩三大类。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和石英岩等。
复习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等方式,加深对不同岩石类型的认识。
三、地球构造地球构造是地史学的核心内容,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
复习地球构造时,可以从地球的层次结构、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等方面进行总结。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其中地壳又分为洲际地壳和洋壳。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复习时可以结合地质地图和地震分布图,分析板块边界和地震带的关系,以及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貌和地震活动的影响。
四、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生物演化和生物群落变化的学科。
复习古生物学时,可以从古生物化石的分类、分布和演化等方面进行总结。
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依据,可以分为化石遗体和化石痕迹两大类。
地史学课程设计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焦杰,刘志强,赵福,吴越亚 资源学院 27011002班刚刚接触地史学,觉得这是一门古老而新奇、僵硬而生动、抽象而具体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这门学科比地球还年长,研究的是纵向时间上那漫长的地球历史;说它新奇,因为对于地史学的研究人类从未停止探索,相关知识日新月异。
说它僵硬,是因为它总是与那无穷无尽的冰冷的石头打交道,总是从那石化千年的作古的小生命里寻找感动的迹象;说它生动因为它总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地史人总能从常人所共睹的简单客观事实里得到大自然的启示,从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典论据。
说它抽象,是因为我们的研究体相比我们脚下的伟大而丰硕的地球,只是海洋里的一滴水罢了,我们所总结的经验和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和所有的理科学科特点一样,都是抽象而具有说服力的,这便是理科的玄妙和魅力所在;说它具体,是因为我们的结论都来自对客观事实的总结概况,对自然现象的尊重,对一切普遍真理的认同,所以它是无比具体的。
简单概括地史学,我知道:¹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科学。
地史学的研究对象为形成于地史时期的各种地层,所谓的地层是指地球表面所保留的层状岩石的综合,它包括沉积岩地层、火山岩地层和变质岩地层。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设计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起源、生物的演化、古地理的变迁、板块的离合以及地球不地史学古老而新奇僵硬而生动 抽象而具体 研究对象单调 寻找细节线索研究面还很小 客观事实概括纵向时间漫长 知识日新月异同圈层的相互作用。
它进一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和进行地层时空对比(地层学)。
第二个方面——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沉积古地理学)。
第三个方面——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它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历史大地构造学)。
地史学简明教程
地史学简明教程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地球形成、地球演化和地质灾害等。
地史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结果对矿产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天然灾害预防和土地利用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史学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1、地球演化史:地球从大爆炸到现在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形成、结构、构造、岩石和矿物、化学元素等均发生了变化。
地史学对地球演化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地质时代划分、岩石圈运动、构造演化、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生物进化等。
2、岩石学和矿物学:岩石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岩石和岩石圈的演化过程、形成和变质作用等的学科;矿物学则是研究地球上各种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产生的条件和环境、分布规律等的学科。
矿物和岩石是地球的基础构成部分,研究其性质能够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3、地貌学和地理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原因的学科,对地表地貌演变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环境演变和自然地理过程等;地理学则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和关系,包括地理区划、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等方面,对人类和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作用。
4、地震学和地质灾害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起因、发生、传播和破坏等现象及其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关系的学科;地质灾害学则是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灾害,如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等,对预测、预防和减灾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地史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勘察、实验研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远程遥感、计算机模拟和化石研究等。
其中,化石研究是地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根据化石的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等信息可以推测出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和生物演化等情况,从而深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
总之,地史学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地球历史提供了基础,对我们认识地球的物质组成、环境变迁和自然演化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史学的研究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地质大《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大纲地史学资源勘查工程32 理论学时:32 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地史学》又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生物界的形成和发展史的学科。
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1)地层学-研究地表层状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和地质时代;(2)沉积古地理轮廓-研究地层的形成环境条件和分布特征,恢复当时的海陆分布及古地理轮廓;(3)历史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层的沉积和岩浆组合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岩石圈构造发展史的相互关系、推定其形成时的构造条件,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恢复岩石圈的构造发展史。
该课程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充分建立历史发展的概念,认识到时间发展的不可逆性。
对于基本地质资料,能够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分析,进一步掌握地壳的演变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地质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 地史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地史学研究的范围;地史学的主要任务第二章地层系统、地质年代、历史大地构造学 4学时 地层学概念及地层单位类型;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地质年代单位及地质年代表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分析方法、原理、古板快的恢复第三章太古代和元古代 4学时太古代和元古代的时间范围划分;中国北方的太古界和元古界;中国南方的太古界和元古界第四章早古生代4学时 早古生代生物界特征;中国早古生代的构造、古地理轮廓;中国南方下古生界及特征;中国北方下古生界及特征第五章早古生代地史小结2学时第六章晚古生代4学时 晚占生代生物界特征;中国晚古生代的古构造、古地理轮廓;中国南方上古生界及特征;中国北方上古生界及特征第七章晚古生代地史小结2学时 第八章中生代 4学时中生代生物界及特征;中国中生代各纪的古构造、古地理轮廓;中国南、北方三叠系;中国东部的侏罗系、白垩系;中国西部的侏罗系、白垩系第九章新生代4学时 新生代生物界及特征;中国新生代古构造、古地理轮廓;中国东部、西部的第三系;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第十章新生代地史小结 2学时课程名称:适用专业: 总学时:编写人:三、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地史学的任务和内容及其在地质科学中的位置。
地史学复习重点
地史学重点笔记(随堂)第一章绪论从哪几方面研究地球?地史学、地球化学、年…地球的大气、表层、生物三个方面Great Oygenation event 大生氧事件(31亿年前?)Huronian Glaclation 冰期(25亿年前,持续3亿年)泥盆纪植物登陆,泥盆晚期出现树研究地球历史的意义1)了解地球运转规律,保护地球环境;2)早期生命的起源,未知;3)地球大气的独特性。
参考书:《中国地层典》《生物地质学》(2003)第二章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单偏光、正交偏光?)黑色薄层硅质岩表示有机质多;含放射虫表示特定的深水、富氧低能环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相分析:通过对地层中古代岩石和生物的特点,将其与环境联系起来分析和恢复古代沉积环境。
沉积相的相对比定律(相率):只有哪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沉积相,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Walther”s Law)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1)沉积岩组合和结构;碎屑岩成分主要有:岩屑、石英、重矿物、有机质、胶结物;碳酸盐岩:生物碎屑、岩屑(包括内碎屑和非原生沉积)、原地碳酸盐、陆源泥、有机质、胶结物;沉积岩结构:颗粒支撑、杂基支撑海绿石形成于陆棚浅海环境,且在缓慢沉积条件下。
2)沉积构造:沉积过程中沉积物的叠堆方式,包括层理、层理构造、滑塌构造。
层理:水平层理:水动力特别弱(静水环境),细层厚度毫米级平行层理:水动力相对较强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发育于河道底部递变层理、块状层理层面构造:沉积层面上的构造,如波痕、泥裂海洋环境:XX、泻湖、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缓坡、陆棚海大陆环境:山麓沉积相、湖泊沉积相、河流沉积相、沼泽沉积相浅海沉积相:碳酸盐台地、碳酸盐缓块、陆棚海过渡环境:三角洲、滨海、沼泽3)生物类群及其生态组合;4)沉积地球化学标志及其环境意义。
地层之间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地层的接触关系:1)沉积间断: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而后又接受沉积,由此产生的地层的间断;2)整合接触3)不整合接触海侵:由于海水范围不断扩大,地层不断向陆地侵入的过程,其形成的沉积序列为海进序列。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威尔逊旋回(6)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洋壳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发展过程。
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首先联系现代各种海洋实例,系统归纳了洋盆开合的多阶段发展模式: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
如现代的东非裂谷。
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红海、亚丁湾.成熟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
如大西洋.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
如太平洋.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
如地中海. 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即构造运动具周期性。
需要说明,地史中古板块和古洋盆的情况更为复杂,上述威尔逊旋回6个阶段不一定全部依次发展,小型或微型板块的分裂和拼合过程也有特殊性,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退积和进积海进时在滨岸地带,特别是在沉积物地面坡度较大的地方(如三角洲),会发生岩相带向陆方向的海侵式迁移,在盆地分析的术语中称为退积。
海退时则会造成岩相带向海方向的海退式迁移,称为进积。
海侵超覆(7)海退退覆在海平面向大陆方向侵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上超;在海平面向海洋方向退却过程中,地层形成向海洋方向下超。
生物区系(2)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主动大陆边缘特点是大陆与大洋之间以海沟相接触,二者呈突变关系,陆架陆坡均很窄,缺失陆隆,是世界上地震最强烈,火山-侵入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典型见于太平洋周边。
被动大陆边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特点是大陆与大洋呈连续过度关系,没有海沟,缺少地震和岩浆活动,一般由陆架,陆坡,陆隆,大洋盆地组成。
如何进行地史学研究
如何进行地史学研究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发展和地质演化的学科,它介绍了地质历史包括地质事件的时间顺序,这些事件相互连接,形成了地球表面现象和地球内部结构。
地史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地质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要进行地史学研究,需要以下的步骤和方法:1.收集地质数据:进行地史学研究需要大量的地质数据,包括地球化学数据、地貌数据、沉积物数据、地球物理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地质勘测、遥感技术等手段收集。
2.建立时间序列:通过对各种地质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地质事件的时间序列。
可以通过对地球中的岩层、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现象进行测量和分析,确定它们的年代,进而建立时间序列。
3.确定地质事件:在建立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确定和解释各个地质事件的性质和原因。
地质事件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岩石的变质和变形、地貌的形成和变化等。
需要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如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地球物理勘测、地貌学观察和模拟实验等,来确定这些地质事件的性质和原因。
4.研究地质演化过程:通过研究各个地质事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球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不同尺度和时间尺度上进行研究。
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数值模型、地质历史记录等手段来研究地球演化过程。
5.提出地质学假说和模型:通过对地质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分析,提出地质学假说和模型,用于解释地质事件和地质演化过程。
这些假说和模型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和改进,进一步推动地史学的发展。
6.应用地史学研究成果:地史学研究成果对理解地球各个领域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可以根据地质数据和地史学模型来研究地震、火山喷发、天然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预测方法;可以根据地球演化过程来研究气候变化、生物进化、地质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地史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需要跨越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进行研究。
这一领域还在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地史学教程
地史学教程
地史学教程旨在介绍地质学和历史学的交叉领域,帮助读者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
本教程包括以下章节:
1. 地质学概述: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质时间尺度,以及地球内部和表面的各种地质过程。
2. 生命演化史:讲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历程,以及生物群和古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变化。
3. 地球资源与环境:介绍地球资源的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的历史,同时探讨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 人类文明历史:讲述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人类最早的文化、农业、工业和科技等方面的进展,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通过本教程的学习,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同时了解地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今复杂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 1 -。
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课件
冀辽陆核 鄂尔多斯陆核
河淮陆核
1 Ar1-2 2 片麻理 3 陆核轮 廓 4 华北板 块边界 5 后期平 移断层
除五台一太行山区外, 除五台一太行山区外,相当太古界的 地层在吕梁山、 中条山 、 燕山、 阴山、 地层在吕梁山 、 中条山、 燕山 、 阴山 、 东北南部、 山东、 东北南部 、 山东 、 淮阳以及秦岭北坡等 地皆有分布。 地皆有分布 。 它们都是一套厚度巨大的 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 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 , 经受了不同程 度的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 度的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 根据变质程度, 根据变质程度 , 可划分为以片麻岩及 麻粒岩为主的深变质麻粒岩相和中低级 变质的中基性、 变质的中基性 、 基性火山-碎屑沉积岩 组成的绿片岩(绿岩)相两种类型。 组成的绿片岩(绿岩)相两种类型。
上述太古界地层和上覆元古界之间普 遍为角度不整合关系,标志着太古代末 期的地壳运动,称五台运动(或鞍山运动) 期的地壳运动,称五台运动(或鞍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得太古界地层褶皱、变质, 从而形成一些稳定的基底地块-“陆 从而形成一些稳定的基底地块-“陆 核”。同位素年龄测定所确定的五台运 动的变质年龄不低于24亿年左右。 动的变质年龄不低于24亿年左右。
(二)中国南方 中国南方包括秦岭、 中国南方包括秦岭 、 大别山以南;川 西 、 滇东以及川西北龙门山一线以东的 广大地区。 广大地区 。 在中国南方尚未发现太古代 地层, 地层 , 广泛出露的是一套元古界浅变质 岩系。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西边的 “川滇区”和东边的雪峰一九岭区。 川滇区”和东边的雪峰一九岭区。 雪峰一九岭区:包括湘西、 雪峰一九岭区:包括湘西 、 黔 、 桂北 的雪峰山, 的雪峰山 , 赣北的九岭以及鄱阳湖以东 的地区。 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二,板块构造理论 1,大地构造理论沿革 2 ,板块的划分 3,板块构造理论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一,地势的分异及其组合类型 二,板块构造理论 三,威尔逊旋回 四,古板块恢复的方法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一,地势的分异及其组合类型 1, 地形地势的不同代表构造演化的不同时期
2,沉积物的组分,结构,几何形态与构造环境 条件 3,沉积厚度分析 4,沉积组合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四,古板块恢复的方法 3,古地理学方法 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相: 生物地理区: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四,古板块恢复的方法 4,板块位置的恢复 古地磁 地质学 生物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3,板块构造理论 威尔逊旋回: 指大洋的发生,发展,萎缩,闭合的旋 回过程,是由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最早提 出故称为威尔逊旋回.
胚胎型—东非裂谷;少年型—红海;青年型—大西 洋;成年型—太平洋;老年型—地中海;残留型—喜 马拉雅山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四,古板块恢复的方法 1,地质学方法 2,古地磁学方法 3,古地理学方法 4,板块位置的恢复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大地构造理论沿革 地槽-地台学说 地盾:地壳上仅有古老地层(前寒武纪 地层)发育的长时间稳定的近似圆形的 地区. 克拉通:地壳上稳定的广大地区(包括 地台和地盾). 最早由美国学者库柏提出.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大地构造理论沿革 地槽-地台学说 地槽地台的构造演化:地槽是巨大的狭 长的沉降盆地,初期沉降过程中,不断 接受沉积,形成巨厚的沉积岩层,后期 地槽回返,强烈上升,岩层褶皱,隆起 成山,逐渐稳定下来,转化为地台阶段.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一,地势的分异及其组合类型
3,沉积厚度分析 平衡盆地: 沉积速度=下降速度 补偿盆地: 沉积速度>下降速度 非补偿盆地:沉积速度<下降速度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一,地势的分异及其组合类型
3,沉积厚度分析
海 岛 红河口 海南岛 南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一,地势的分异及其组合类型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二,板块构造理论 1,大地构造理论沿革 地槽-地台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理论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大地构造理论沿革 地槽-地台学说 将地壳划分为地槽和地台构造单元,且 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构造关系的大地构 造理论.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一,地势的分异及其组合类型 1, 地形地势的不同代表构造演化的不同时期
地球表面具有8000多米高高山,同时具有 10000多米深的深渊.既有一望无际的平原, 也有广袤的海盆.各种不同的地形,地势均是 构造的不同类型的和构造的不同演化阶段. 相对稳定台地 ,盆地 ,海盆地 相对活动的海沟,岛弧,边缘海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3,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 证据:①拟合的大陆外形;②古气候学 的证据;③古生物学证据;④地层学的 证据;⑤构造的证据;⑥古地磁学证据; ⑦放射性年龄的证据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3,板块构造理论 海底扩张 证据:①海底磁性变化;②大洋火山的 变化;③深海沉积物的年龄;④沉积物 的变形;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四,古板块恢复的方法 1,地质学方法 特殊构造组合岩: 蛇绿岩: 混杂岩: 钙碱型安山岩: 溢流玄武岩: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四,古板块恢复的方法 2,古地磁学方法 古纬度计算公式: tanλ = 1/2 tanI 式中: λ 为古纬度值 I 为地磁倾角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一,地势的分异及其组合类型
2,沉积物的组分,结构,几何形态与构造环境 条件 台地,海盆地为相对稳定的构造类型,地势平 缓,风化,剥蚀,搬运作用得以充分进行,不 稳定的矿物大部分被破坏,所以沉积物往往成 熟度较高,磨圆度较高.形成成熟度高的沉积 物.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一,地势的分异及其组合类型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大地构造理论沿革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理论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二,板块构造理论 2 ,板块的划分 板块的边界: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中 央海岭;深海沟;大规模的褶皱带. 板块的划分:目前主要划分为七大板 块,即亚洲板块,欧洲板块,太平洋板 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和 南极洲板块.
3,沉积厚度分析
a ——下降幅度; m——沉积厚度 h0 —— 开始时水深; h1——结束时水深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一,地势的分异及其组合类型
3,沉积厚度分析
沉积速度=下降幅度,水深不变,盆地 较为稳定,沉积物厚度=沉降幅度 沉积速度>下降幅度,水深减小,盆地 岩相类型为海退类型,沉积厚度>沉降幅 度 沉积速度<下降幅度,水深加深,盆地岩 相类型为海侵类型,沉积厚度<沉降幅度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二,板块构造理论 3,板块构造理论 地极迁移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威尔逊旋回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3,板块构造理论 地极迁移:在地质历史中地磁两极的 移动称为地极迁移. 视极移曲线:地质历史不同时期地磁 极的连线称为视极移曲线.根据磁学理 论的假设,地球上应该仅有一条这样的 曲线.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大地构造理论沿革 地槽-地台学说 地槽:发育在地壳上,狭长的强烈沉降的 地区称为地槽. 优地槽:发育在岛弧边缘,往往有火山岩 存在. 冒地槽:大陆边缘,没有火山岩发育. 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国学者霍尔,由美国学 者丹纳最早使用地槽一词.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大地构造理论沿革 地槽-地台学说 地台:地壳上发育,长时间处于稳定状 态的,轮廓近似圆形的广大地区称为地 台.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即基底和盖层,两 者之间往往角度不整合接触. 最早由奥地利学者休斯研究,俄国学者 完善,并提出双层结构模式.
2,沉积物的组分,结构,几何形态与构造环境 条件 活动构造类型:如高山区,岛弧区.一般地势 悬殊较大,碎屑物急剧堆积,搬运不远,往往 形成大小混杂,成分不一,分选较差,即成熟 度较低的沉积物.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一,地势的分异及其组合类型
3,沉积厚度分析
第四章 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一,地势的分异及其组合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