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编与导读(考试考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

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每个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从而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提供指导。

二、选书范围1.《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著名政治宣言,明确了共产主义的原则和目标,是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入门之作。

2.《资本论》:这是马克思的巨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的走向,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基石。

3.《哲学大纲》:这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社会主义经济学批判》:这是恩格斯的著作,对资本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参考。

三、考试要求1.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考生需准确掌握著作的主要论点和理论观点,把握其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2.分析著作的时代背景:考生应了解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生平经历,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其思想观点。

3.领会著作的核心思想:考生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能够运用所学理论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4.掌握著作的批判精神:考生应能够辨析著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了解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的设想。

5.运用著作的理论分析问题:考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运用著作中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备考建议1.精读经典著作:考生应当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理解其中的核心理论和重要观点,通过多次阅读和思考,提高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2.学习相关辅助材料:考生可以阅读相关的解读、注释和评析,帮助理解著作的内容和背景,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3.参加讨论和辩论活动:考生可以参加学院组织的讨论和辩论活动,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和理解,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1、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表现形式”,这个命题的内涵什么?答:一方面,每一中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

但是,费尔巴哈就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

历史对他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

2、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如何论证个别和一般辩证法关系的?答: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辩证的。

⑴个别与一般是同一的。

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系。

相互包含的。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个别也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与个别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⑵个别和一般是对立的、有差别的。

个别与一般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

每个个别的特性并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个别比一般丰富、一般比个别贫乏。

因此,个别和一般是有差别的。

⑶个别和一般的联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客观事物是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孤立的和外界脱离的个别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为个别和一般,个别与个别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通过个别和一般的转化,可以把这一类的个别与另一类的个别联系起来,把一个一般同另一个一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的链条。

在现实世界中,个别和个别、个别和一般的相互转化,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⑷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包含有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我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个别的、现象的、偶然的东西,发现一般的、本质的、必然的东西的辩证过程。

⒊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如何针对费尔巴哈提出的“人类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的观点进行批判的?答;首先,费尔巴哈把人类的历史看做是宗教的变迁史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科学的实践观、“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2.《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前提和方面、新世界观的概括、共产主义的论证
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两个决不会”
4.《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基本问题及意义、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异同、费尔巴哈是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5.《自然辩证法》:“劳动创造人本身”的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理论
7.《资本论》:资本的原始积累、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8.《论粮食税》:俄国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9.《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和历史局限、如何看待“两个必然”的思想
10.《反杜林论》:论证哪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
11.《怎么办》:革命的理论的重要性、自发性和自觉性的辩证关系,新型政党的性质、党员条件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答案:A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古希腊罗马哲学B 德国古典哲学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答案:B3、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A 剩余价值学说和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C 科学社会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D 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答案:B4、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剩余价值学说D 劳动价值论答案:B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实现共产主义C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答案:A二、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通过实践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它毫不妥协地批判旧世界,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他们的解放而斗争。

再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内在统一的。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科学理论必须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与导读(研究生考试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与导读(研究生考试问答题)

1、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答:历史功绩:1)、其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对上帝顶礼膜拜,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因此世界被二重化了,世界分裂为两个部分,一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是现实的人间世界。

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

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宗教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分离出去,把他变为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他从人间搬到了天国,人间出现了不平等,神的世界也就有了等级。

局限性:1)、他并没有进一步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他不了解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中的人的自我分裂由有世俗中的人的自我分裂决定的。

2)、他没有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他把宗教的产生仅仅归结于人的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原因,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就够了,事实上是行不通的。

3)、他想用爱的宗教代替神的宗教,建立一个新的宗教及爱的宗教。

在爱的宗教中,没有神的地位,只有人对人的爱,人就是人的上帝。

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这一命题?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

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

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编者按:日前,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已经出版发行。

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经典著作,我们从这一期起陆续刊发学习导读文章,供大家参考。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最初连载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5期。

1888年,经恩格斯修改并加写一篇序言后出版了单行本。

一、写作背景1.《费尔巴哈论》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面对这种形势,资产阶级加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

他们一方面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歪曲马克思主义,试图从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或使之偏离正确的方向。

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资产阶级哲学家就从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入手,攻击马克思主义。

他们试图在哲学上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本质区别。

这些错误观点侵入到了工人阶级政党内部,成了党内机会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理论依据,在工人运动内部造成了思想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

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攻击,促进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澄清哲学上的一些错误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恩格斯写了这一重要著作。

2.《费尔巴哈论》的写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考试考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考试考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部分1.手稿的主要内容: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重要)。

2)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

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2.异化: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使劳动产生的结果反过来而成为一种控制和奴役主体自身力量的存在。

3.异化劳动规定性:1)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物”的异化;(原文):不要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麽的时候,总是臵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

这样的原始状态什麽问题也说明不了。

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题堕入五里雾中。

他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的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

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来说明罪恶的起源,也就是说,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历史形式的事实。

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

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

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填空。

1.人本身就开始把()和()区别开来。

2.全部问题都在于(),实际地反对并改变()。

3.马克思说:按我们的观点,历史冲突根源于()和()之间的矛盾。

4.唯物史观的基本出发点是()。

5.《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和()。

6.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7.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分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在()中提出的。

8.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这是恩格斯在()中提出的。

9.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和()。

10.马克思把劳动二重性理论运用于对资本的划分说明了资本可以被划分为()和()。

11.恩格斯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

12.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是(),大多数劳动者没有民主。

二.判断。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帝国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

()2.世界是既成事物的结合体。

()世界是过程的结合体。

( )3.哲学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是将它们包罗在一起的科学的科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4.世界统一于存在。

()世界统一于物质。

()5.相互联结的对立面的统一是绝对的。

()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

()6.国家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力量。

()国家是要把社会中经济利益相互对立的阶级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

()7.就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情。

()就无产阶级政党而言,宗教也是私人的事情。

()8.语言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经济基础。

()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9.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是客观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而改变规律。

()10.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

()垄断能消除竞争。

()三.选择。

每道题均有两个正确选项。

1 .A.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导读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导读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导言研面一、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和方法。

同济大学四平路[本篇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征。

二、考核要点:正门(一)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同济大学四平路(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世界观的根源或基础336260 37(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和方法济武第一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112室一、本章学习篇目:2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303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辅导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研[本章重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观点。

共济网二、考核要点:同济(一)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的必然性院(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性研(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共(五)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及其基本观点(六)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系统论述一、本章学习篇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本章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以及共产主义的思想二、考核要点:(一)《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思想(二)《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论述(三)《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四)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新贡献第三章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一、本章学习篇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本章重点]:马克思在有关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

二、考核要点:(一)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二)剩余价值理论(三)资本积累理论(四)资本流通理论(五)经济危机理论(六)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的论述(七)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现实意义第四章科学理论的拓展一、本章学习篇目: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节选)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恩格斯:《致约·布洛赫》恩格斯:《致弗·梅林》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内阶级斗争》一书的导言[本章重点] :如何更加系统、完整和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题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题库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卷姓名____学号____成绩_____一、填空题(每空一分)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

写作原因:一是为了______心愿;二是为了______的需要;三是为了科学评价_____哲学。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是______。

3、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中的革命的因素,不为人民政府或自由派都没有看到,只有德国诗人______看到了。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发生过______和______的斗争。

争论的焦点是个别事物在先,还是一般概念在先的问题。

5、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不可知论)以及其它一些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______________,即实验和工业。

”费尔巴哈的思想发展经过了_______、______和_____阶段6、费尔巴哈的哲学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是用“_______”的方法进行批判地吸收的。

10、19世纪30——4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的的基础。

11、恩格斯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阶段。

从而对哲学思维方法产生影响。

12、从哲学发展史来看,唯物主义大致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式。

13、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和_______两大阶段。

8、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编与导读(考试考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编与导读(考试考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O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部分1.手稿的主要内容: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重要)。

2)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

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2.异化: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使劳动产生的结果反过来而成为一种控制和奴役主体自身力呈的存在。

3.异化劳动规定性:D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 “物”的异化;(原文):不要像国民F学家那样•十他想说明什麽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

这样的原始状态什麽问题也说明不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題堕入五里雾中。

他把应为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爭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的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

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來说明罪恶的起源•也就是说,他把他应十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历史形式的事实。

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爭实出发。

匸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址和数虽越大•他就越贫穷。

匸人创造的产品越命.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増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匸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界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址•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彖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空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歛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匸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歛奴役•占有表现为界化•外化。

劳动的现实化竞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对鉄化竞如此表现为对欽的丧失,以致1:人被剥夺了垠必要的对盘一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念。

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辰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

对对彖的占有竞如此表现为界化,以致匸人生产的对仪越笫. 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木的统治。

大学期末《马克思经典原著导读》题库

大学期末《马克思经典原著导读》题库

【理解题】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ad hominem[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ad hominem[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段话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批判的武器”是指革命理论、精神武器,特指正在形成中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

“武器的批判”指的是实际的革命行动、物质武器,特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马克思在分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革命理论的作用时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指出了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理论批判与现实的革命运动都是人类解放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强调了物质力量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辩证途径。

在马克思看来,武器的批判所需要的现实的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第一篇:绪论[掌握内容]1、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2、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体系设想:马克思:最大核心——资本论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态列宁:国家与革命斯大林:论语言问题[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1)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毛泽东等所发展的学说体系。

它包括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阶级、社会、国家等等主义的思想学说体系.(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其中,无产阶级≠农民、劳苦大众)(3)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学说.共产主义分为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即原则与方法。

它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最一般的规律.其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能知道自然科学的发展。

而库恩的《科学结构的革命》指出了“范式”,它是核心还是价值观。

(2)先进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个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最主要的体现是辩证法。

(4)崇高的社会理想(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根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根源、个人条件.其中,社会历史根源:包括生产高度社会化(产业大军的出现)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了两大基本阶级。

阶级根源:包括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有分散走向联合(由自发走向自觉)以及三大历史事件([英]宪章工人运动、[法]里昂工人起义、[德]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认识根源: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包括从收集资料到整理资料、三大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以及进化论),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阶级理论.--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怀论);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法国(傅里叶、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欧文)—-阶级理论—法国的历史学派.个人条件:马克思(犹太人),民主主义党派,生在律师家族,知识渊博有先进的意识和社会的(立场)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

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

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

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试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试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试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3.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6、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7.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E)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8.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9.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E.主体与客体的统一12.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BCE)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E.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1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1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CD)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E.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15.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下列哪一部马克思的著作?(B)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C、《共产党宣言》D、《德意志意识形态》16.哪本著作标志着伯恩斯坦与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及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彻底决裂?(C)A、《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B、崩溃论和殖民政策C、《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D、《礁石》17.下列哪部著作是马克思花费心血最多、写作时间最长的?( B )A、《共产党宣言》B、《资本论》C、《德意志意识形态》D、《反杜林论》18.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合作共同他们的见解和主张所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 B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D、《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19.经验批评主义和哲学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危害后果十分严重,最重要、最直接的伤害体现在哪一方面?(B)A、造成工人运动的极大思想混乱。

马克思原著选读考试资料

马克思原著选读考试资料

马克思原著选读资料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2.马克思:(1818—1883) 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

他认为几千年以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掠夺。

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曾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3.恩格斯:(1820-1895)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

在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且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

4.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

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

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

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也被世人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5.唯物史观: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最主要的理论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著作导读考试题目整理

马克思主义著作导读考试题目整理

马克思主义著作导读考试题目整理第一篇:马克思主义著作导读考试题目整理1《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是不断理论创新的结果?○创新的产物 《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也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是不断扩大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④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十分注重吸收科学研究的成果,从而发展自己的理论。

⑤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分析,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⑥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围绕《共产党宣言》进行了很多理论创新,有力的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辨析,从总体上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走向社会主义。

正确,但是条件很严格,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开放的姿态,不可以闭关锁国,在革命时期要积极参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建设时期要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创造的生产力。

后来社会主义运动证明了马恩观点的正确性。

辨析.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不完全正确,因为在原始社会不存在阶级斗争。

不过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有原始社会。

只是到了许多年之后,摩尔根才发现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结构,真正弄清了原始氏族的本质及其和部落的关系。

马恩对这一发现极为重视,并进行了研究,对上述名言加了注释“这里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并对原始社会的发现情况作了说明,这样使这句名言更加完善。

大体说来,《宣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启示。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智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其次,由资产阶级开始并由资产阶级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停变革的特征,为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题考试备用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题考试备用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题考试备用1.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错误理解,从而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含义,并表明了他本人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其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

旧唯物主义者不是把实践看作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活动。

例如,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第二,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的方面”,即没有看到人们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动的方面。

第三,马克思认为,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革命的实践”,是“改变世界”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把实践歪曲地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即个人利己主义的活动。

第四,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而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脱离社会关系去孤立地观察人,当然,也就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的,也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总之,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活动。

它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有本质的不同,是唯一科学的实践观,它奠定了新世界观的牢固基础。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的科学论断。

是指:1)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

2)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

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部分1.手稿的主要内容: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重要)。

2)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

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2.异化: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使劳动产生的结果反过来而成为一种控制和奴役主体自身力量的存在。

3.异化劳动规定性:1)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物”的异化;(原文):不要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麽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

这样的原始状态什麽问题也说明不了。

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题堕入五里雾中。

他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的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

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来说明罪恶的起源,也就是说,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历史形式的事实。

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

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

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

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己的就越少。

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

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

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

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

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做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XXIII〕现在让我们来更详细地考察一下对象化,工人的生产,并且考察对象即工人产品在对象化中的异化、丧失。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麽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展开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手段。

因此,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此,他得到生存资料。

因而,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

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劳动对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对象的关系。

有产者对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这前一种关系的结果,而且证实了这一点。

对问题的这另一个方面我们将在后面加以考察。

因此,当我们问劳动的本质关系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问的是工人对生产的关系。

2)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自我”异化;原文:以上我们只是从一个方面,就是从工人对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这个方面,考察了工人的异化,外化。

但是,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末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自己相异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

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那么,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劳动的异已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最后,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于他个人的,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

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因此,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它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惟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我们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

第一,工人对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

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对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对象--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

第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工人对他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

在这里,活动是受动:力量是无力;生殖就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

这是自我异化,而上面所谈的是物的异化。

3)人同自已类本质异化;原文:〔XXIV〕我们现在还要根据在此以前考察的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

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它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

因为,首先,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活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而生产生活本身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

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