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的“双轨制”现象及成因研究

合集下载

从“双轨制”角度下看《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从“双轨制”角度下看《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推荐RECOMMEND12从“双轨制”角度下看《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文/栾金萍摘要: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提出了政府会计由双轨制——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组成,这使得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从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这两条线出发,对《基本准则》作简要解析,加深读者对它的理解。

关键词:预算管理;绩效管理随着2011年的“三公经费”及2015年10月“天价U 盘”事件的曝出,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当如何既能反映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又能反映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政府会计改革的迫切要求,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对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政府会计要素、政府会计记账基础以及政府会计报告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地规范与统一,从制度层面上保障了政府会计既能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又能达到绩效管理的要求。

下面笔者将从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这两条线出发,对《基本准则》的内容作简要解析。

一、预算管理要求下的《基本准则》政府预算是政府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财政收支安排计划,而预算管理则是反映和监督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各单位的财政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

为了满足管理预算收支的要求,《基本准则》建立了一套包含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基础和会计报告等在内的预算会计理论体系。

(一)政府预算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设计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核心,是建立政府会计规范体系的基点,是推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政府会计课题组》,2006)。

因此,只有先明确政府会计目标,才能对政府的公共活动开展有效的会计工作。

根据社会契约理论,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力的让渡,并且公民是国家财政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因此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即政府作为公民权利与资源的受托人,应当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公民作为政府财政资金的供给者,有权利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

政府会计双体系平行记账模式探讨

政府会计双体系平行记账模式探讨

政府会计双体系平行记账模式探讨政府会计双体系平行记账模式又被称为“预算会计与核算会计双平行”,是指在政府会计制度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会计体系,并行不悖地记录和反映财政活动的会计模式。

即在政府机构中,既有与年度预算编制和执行挂钩的预算会计体系,也有用于核算和监督财政活动的核算会计体系,它们在权责、目标定位、内容聚焦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在传统的政府会计制度中,预算和核算是分开进行的,预算会计以年度预算为基础,关注于控制和执行预算;核算会计则以全面的财政活动为基础,关注于核算和监督财政活动。

而在双体系平行记账模式下,预算会计和核算会计并行不悖,既强调了预算的控制作用,又强调了核算的监督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了财政运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

1. 预算会计与核算会计的统一在双体系平行记账模式下,预算会计和核算会计的统一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预算会计和核算会计的统一,可以使各级政府在财政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控制和监督作用,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2. 实现财政信息的全面反映双体系平行记账模式下,通过预算会计和核算会计的并行不悖,可以更好地实现财政信息的全面反映。

预算会计主要通过年度预算编制和执行来反映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核算会计则通过全面的财政核算来反映财政活动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3. 推动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双体系平行记账模式的引入,将推动我国财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通过改革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核算管理等方面,使政府会计制度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

2. 提高财政运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政府会计双体系平行记账模式的引入,有助于提高财政运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通过预算会计和核算会计的统一,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财政活动的情况,使财政运行更加透明和规范。

通过财政预算和核算的监督,可以加强对政府财政行为的约束,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1. 完善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双体系平行记账模式的改革,需要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的“双轨制”现象及成因研究——基于契约理论视角

政府会计的“双轨制”现象及成因研究——基于契约理论视角

政府会计的“双轨制”现象及成因研究——基于契约理论视角一、引言世界各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普遍出现了“双轨制”形态,如美国、法国、德国以及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地方政府会计改革都是在“双轨制”的框架之内开展的(Pinaetal.,2009)。

2006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IPSASB)在颁布了若干份权责发生制会计准则以后,也将目光转向预算会计与报告,从而使国际公共部门会计规范也颇具“双轨制”的特征。

在“双轨制”成为多国普遍做法的同时,它也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出非均衡性。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中也屡见“双轨制”的影子,如2014年底国务院批转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以及2015年财政部颁布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确立的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就属“双轨制”形态。

政府会计的“双轨制”现象也一度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如路军伟(2007),张琦和程晓佳(2008)等。

但现有研究均是关注“双轨制”的技术层面,鲜有对技术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关键机理进行的研究,致使对“双轨制”的认识还较为片面。

因此,以典型国家“双轨制”实践为观察对象,从理论视角分析“双轨制”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推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关键。

Jensen(1983)认为,由于会计是任何组织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从作为契约关系集合体的组织性质角度能够更好、更深入地认识会计实践为何如此以及如何改进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双轨制”的技术特征进行描述,在对各国“双轨制”实践和差异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本文拟回答的问题。

然后,以“政府是一个契约集合”作为切入点,剖析“双轨制”会计形态及其发展的非均衡性的成因,从非技术层面增加有关“双轨制”政府会计的知识积累。

二、“双轨制”现象考察与问题的提出(一)“双轨制”的技术特征描述从政府会计实践来看,所谓的“双轨制”(dual-track)是指一种既包含预算会计(BA)又包含财务会计(FA)两个适度分离子系统的会计形态。

双轨制产生的原因及优缺点

双轨制产生的原因及优缺点

双轨制的地方政府体制产生的原因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一、双轨制产生的原因双轨制是中国政府在“增量改革”阶段为改革价格体系而采用的一种过渡性定价方案。

双轨制的形成是总结前段实践经验的必然结论,是调和多方利益后的博弈均衡结果。

首先就政府方面来看,在计划经济体系运行了近三十年的中国,计划经济思维已经“深入人心”。

此时若要打破传统,引入市场体系,则有可能剥夺部分官员的权力,由此会给改革带来巨大的阻力。

而双轨制的实施不仅不会将各级官员的权力一夜之间剥夺,还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获利空间(利用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的价格差获利)。

因此官员不仅不会反对双轨制,还会积极推动它的实施。

其次从企业和居民来看,虽然他们可能会对由双轨制引发的腐败和投机行为不满,但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言,双轨制给他们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选择空间和更多获利的可能(比如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获得了要素供给来源及产品销售渠道),从而他们也会支持而不是反对双轨制的推行。

二、双轨制的优点(一)双轨制使微观个体(企业和个人)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时间去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市场价格配置资源的方式。

制度变迁本身是一种“破坏性的建设”,剧烈的制度变革可能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

前苏联的剧烈政治和经济变革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二)双轨制为大部分既得利益群体(如政府官员)创造了一个寻租空间(通过价格差获利),使他们不至于因改革而失去自己原有的利益,从而得到了大部分当权者的支持,减少了改革的政治阻力。

(三)计划轨保证了国有部门现有生产能力的发挥和原有计划产量的执行。

而在市场轨上,通过引入非国有部门和国有部门进行竞争,既增加了产量,又逐步形成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从而在不破坏原有国有部门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竞争性因素(以及发挥了非国有部门的示范效应)。

三、双轨制的缺点时至今日,双轨制虽然已经不再是主要机制(尤其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决定上),但其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双轨制的地方政府体制产生的原因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

双轨制的地方政府体制产生的原因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

双轨制的地方政府体制产生的原因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
答:双轨制地方政府体制是指在同一个地域存在两个行使权力的行政机关,一个是经本地选民选举产生的,另一个是国家在该地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关。

主要模式有三种,行政并列制、国家代表制、双重领导制。

产生原因:中央政府授予地方政府的治理权限,不能涵盖全部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对于不属于地方政府权限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各国中央政府有各种处理方式,或者由相应的中央政府机构直接在地方设置机构直接管理,不属地方系列;或者由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管理,但由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统一领导;甚或在自治的地方政府外另设属于中央的行政体地方政府,从而形成各种情况的双轨制的地方政府体制。

优点:全国有一个整齐划一的行政制度,有助于提高和增进国家的统一性和政治统治;地方事务由中央政府的代表主持,全国不至出现畸轻畸重的现象,发展较为均衡;政令统一于中央,于同一方式施行于全国,事易成,且较简便,行政效率得以发挥;中央能从全国整体出发来规划国家政策、计划,不至囿于狭隘的地方偏见,能有力的克服地方主义。

缺点:广大居民被排除在地方政府之外,既不能参与管
理,也不能进行有效监督,从根本上不符合政治民主原则;各地的情况有差异:风俗习惯、人民素质、历史环境、经济状况均不相同,能施于一地的政令,不一定能完全适用于另一地,结果很难收到实效,无法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央与地方政府相隔较远,层次越低距离越远,难以周知各地各级官吏的情况,易受地方蒙蔽,助长地方官吏的任意妄为,而盲目加强控制则易削弱地方政府的活动能力;由于地方正常积极性难以发挥,不能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地处理当地事务,导致地方政府政绩不高,易引起人民的反对。

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双核算模式及应用探析

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双核算模式及应用探析

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双核算模式及应用探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规范。

为了更好地进行财政管理和监督,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双核算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针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入探析,探讨其应用情况和效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双核算模式是指在政府会计核算中,同时在预算内核算和预算外核算之间进行双重核算,从而形成平行记账的会计核算模式。

预算内核算是指政府财政预算内资金收支的核算,而预算外核算则是指政府所有资金收支的核算。

通过这种模式,政府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做出科学决策,保障国家财政的安全和稳定。

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双核算模式的具体操作包括:1.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双核算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科目体系和账户结构,确保能够对各种资金流动和存量进行准确核算。

2. 日常核算和月度汇总。

政府需要对各项资金收支进行日常核算,并每月对其进行汇总,形成相应的财务报表和会计报表。

3. 经费管理和预算执行。

政府需要通过预算管理系统对财政经费进行管理和执行,确保资金使用符合预算安排和财政政策。

4. 审计和监督。

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双核算模式需要建立有效的审计和监督机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和监督,以保障财政的合法合规运作。

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双核算模式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在不断推进这一模式的建设和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财政预算管理。

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双核算模式在财政预算管理中得到了充分应用,有力地推动了预算内核算和预算外核算的有效结合,提高了财政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 政府绩效评价。

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双核算模式在政府绩效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各项支出的核算和分析,更好地评价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效,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 资金使用监督。

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双核算模式在监督资金使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资金流向和用途的核算和监督,有效地防范了财政资金的滥用和浪费,保障了国家财政的安全和稳定。

探究政府会计改革的困境与对策

探究政府会计改革的困境与对策

探究政府会计改革的困境与对策政府会计改革是指对政府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以提高政府财务透明度和效率,保障公共财政的良好运转。

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政府会计改革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困境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会计改革的困境1. 体制机制不完善。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长期受到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局限,政府会计制度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导致政府会计信息无法有效地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

2. 内外部环境复杂。

政府会计改革面临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改革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难以顺利推进。

3. 利益相关者纷争。

政府会计改革牵涉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公众利益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各方对改革的利益诉求不同,容易产生纷争和冲突,阻碍改革的顺利实施。

4. 人才短缺。

政府会计改革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但我国政府会计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短缺,这制约了政府会计改革的推进。

5. 技术手段滞后。

政府会计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管理存在难题,导致政府会计改革进程缓慢。

1.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建立健全的政府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为政府会计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2. 统筹协调各方利益。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公众利益等各方应加强沟通和协调,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促进各方合作共赢,推动政府会计改革顺利进行。

3. 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政府会计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4. 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强政府会计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提高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实现政府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全面推进。

5. 强化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的政府会计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政府会计改革的跟踪和监督,确保改革进程科学有序推进。

政府会计改革的困境虽然存在,但只要政府各部门和相关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采取有效对策应对困境,政府会计改革仍然能够取得积极的进展,为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政府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政府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政府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政府会计制度作为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工具,对于国家财政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国家财政管理的不断深化,政府会计制度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围绕政府会计制度的若干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可能途径。

一、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1. 信息披露不透明政府会计制度中存在信息披露不透明的问题。

由于政府财务的特殊性,政府财务收支的透明度并不高,信息披露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财务状况难以获得真实全面的了解。

2. 财务管理异化3. 财务风险管理不足政府会计制度中存在财务风险管理不足的问题。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国际金融体系时,政府财务管理往往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无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导致财政安全隐患增加。

4. 财务监管不到位政府会计制度中存在财务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监管部门对政府各级会计主体的财务管理和运行情况监管不力,监管手段不够精准和有效,导致财务管理的监管环节存在漏洞,财务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5. 现行制度的僵化政府会计制度中存在现行制度的僵化问题。

由于政府部门多、体制复杂,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往往较为僵化,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求,制约了政府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

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严格执行财政纪律,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严格性,加强对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监督,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从而避免财务管理的异化问题。

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政府财政风险的分析和评估,实施控制措施,防范各类财务风险,保障政府财政安全和稳定运行。

5. 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完善政府会计主体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强化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实现政府会计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1. 政府会计制度问题解决的大方向政府会计制度问题的解决应当立足于加强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财务监管,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财务管理向现代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我国“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为政府预算改革、政府机关会计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015年10月发布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确立了中国政府会计“双制、双基、双报告”的定位。

2017年10月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及行政事业单位报表》在巩固传统预算会计职能的同时,强化了政府财务会计职能。

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实施将现行政府会计制度有机结合,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初步形成。

我国政府会计实施“双轨制”,即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预算会计则实行收付实现制。

然而在该制度正式实施前,我国学者对将权责发生制引入政府会计体系存在较多争议。

“双轨制”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会计人员专业能力良莠不齐。

同时,各级政府,不同层级和类型的主体在会计处理上的差异导致难以用统一的会计方法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政府会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如何解释和改善这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发展及现状研究(一)关于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发展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会计发展经过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949—1978萌芽阶段。

我国成立之初,在统一且高度集中的收支管理体系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会计目标主要是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需要。

公共债务的形式相对独特,预算会计系统与政府的财务管理系统兼容。

2.1979—1998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后,财政部于1983年颁布《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强调预算会计的功能,计算和监督各级主体预算执行情况。

且自1998年陆续正式开始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完善了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体系。

3.1999—至今。

随着财政赤字规模的扩大,我国政府性债务规模也持续扩大,政府职能的变化和对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在原始预算会计制度中引起了许多症结。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于2014年底发布,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政府会计改革。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双轨制”实施探析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双轨制”实施探析

ZHENGFU HUAIJI Q&A32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双轨制实施探析*葛爱娟1黄志雄2张雅萍31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2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浙江杭州;3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摘要:新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实施已一年多,双轨制核算理念得以普及,信息化衔接等方面取得了很多进步。

但是在实施进程中,我们发现依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资产清理批复与部门业务内部管理等配合衔接不足,新制度与准则缺乏指引性,行业专家匮乏等。

本文提出从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备案制)、进一步基层调研实施难点、组建行业师资团与学习交流圈、扩大基础有效财务人员编制数量等途径以积极应对。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实施问题;解决方案一、事业单位双轨制政府会计制度的特征推进双轨制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地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财政管理领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之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具体而言,根据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要求,本轮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是对传统预算会计制度核算理念的全面性变革。

说明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正式进入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阶段,需要在完善预算会计功能基础上,增强政府财务会计功能。

并且重新架构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财务会计要素,和预算收入、预算费用和预算结余三个预算会计要素,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与影响。

其中,相比于行政单位所使用的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在采用双轨制政府会计制度有着更加显著的特征。

1.核算范围与职业判断更加复杂首先,相比于行政单位适用的66会计科目,事业单位要采用的会计科目数量达到103个。

还要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收入来源等进行明细核算,部门经济科目与支付对象进行辅助核算等,这就对事业单位核算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其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复杂性与新双轨制会计核算体系的核心理念,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探讨_简建辉

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探讨_简建辉

●改革探索《财政研究》2012年第3期究解决这些问题,切实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营造制度环境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1]杨志勇.全面改革分税制体制时机已到.21世纪经济报道,2010:9-21.[2]于长革.政府分权、政府间竞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地方财政研究,2010(8).作者单位: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责任编辑纪燕渠)①视村为半级财政供给模式。

②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收入质量与政府级次呈正比,中央级财政收入质量最高,其财政收入基本等同于可支配财力,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往往“有量无质”,大量非税收入的客观存在,降低了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规模,以2010年为例,地方一般预算非税收入总量7911.6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9.5%。

③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既得利益的照顾,在某种程度上使改革流于形式;二是政府间事权及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的不清晰,成为日后改革的“羁绊”;三是以集中中央政府财权为出发点的改革,很大程度上重新步入了“集权”与“分权”的怪圈。

④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过多采用“共享税”模式,存有复归“比例分成”的客观现实;二是“小地方税,大转移支付”格局,存有复归“统收统支”的倾向;三是省以下财政体制不完善,基层财政有演变为上级“附属物”的可能。

⑤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烟草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停征)。

⑥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印花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

⑦税收返还、财力补助、专项补助。

从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会计系统实施了包括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内的整套预算会计制度体系。

预算会计是一种核算公共财政资金收支的专业会计系统,重在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为国家预算执行服务。

我国这套政府会计体系在保护公共财政资金安全,强化财务、预算监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近几年社会广泛关注的“审计风暴”披露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体系在核算和披露的信息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不少瑕疵,还没有形成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全面、系统的政府会计体系,这也成为未来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点。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发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重构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发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重构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发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重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会计改革已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更是在政府财务管理领域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使得政府财务管理理论也在不断重构和完善。

本文将围绕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发的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重构进行探讨。

一、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是指在原有财政会计系统的基础上,新增预算会计体系,实现了对政府财务管理的全面覆盖和监管。

双轨制政府会计的建立,为政府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双轨制会计的建立,意味着政府的财务管理体系将在更加规范、透明的环境下运行,这将促进政府相关部门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有利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透明度。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也将促进国家财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财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1. 财政会计理论的完善与发展财政会计理论作为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的深刻影响。

在传统的财政会计体系中,主要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主要会计核算对象,而在预算会计体系中,更加注重对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收支情况进行核算。

这使得财政会计理论在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中得以全面完善与发展,从单一的会计核算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的会计核算模式转变,为政府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信息支持。

虽然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给政府财务管理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需要政府部门在技术和人员素质方面的全面提升,使得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实践能够得以更好地落地。

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重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尤其是在政府预算与会计核算相互关系的理论上需要不断完善。

四、对未来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展望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的推行,为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未来的政府财务管理理论将更加注重对政府预算与会计核算的结合与完善,使得政府财务管理理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发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重构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发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重构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发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重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责任的日益加重,政府财务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

在过去的几年里,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成为了财政管理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这一改革的实施不仅让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和规范,也为政府的财务管理理论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和重构。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是指在政府财务管理中同时运用“预算会计”和“核算会计”两种会计制度,以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

传统的政府会计主要以预算会计为主,注重资金的运作和预算控制,而核算会计更注重成本核算和财务信息的透明。

而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出台,使得政府财务管理不再只是单纯的关注资金运作,更加注重对资源使用和成本效益的监控,有利于提高政府绩效和透明度。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政府的财务管理体制,也给政府财务管理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传统的思维框架下,政府财务管理理论主要注重预算编制、执行和控制,而忽略了对资源使用和成本效益的核算和监控。

随着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的推进,政府财务管理理论也开始更加注重绩效评价、成本控制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这对传统的财政理论和管理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强调财务信息的透明和规范,这也催生了一系列政府财务管理理论,如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理论、政府财务监督理论等。

这些新的理论架构,强调政府财务管理应该更加规范和透明,更加注重对政府财务信息的监督和披露,提高政府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政府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如成本核算技术、绩效评价方法等。

这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为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重构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提高政府财务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值得注意的是,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重构需要政府部门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而这需要长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

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重构需要政府部门拥有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而这又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支持。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发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重构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发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重构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发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重构近年来,我国政府会计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成为了改革的主流。

双轨制政府会计对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重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变革不仅是对会计制度的改革,更是对政府管理理论的革新。

本文将对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发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重构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是指在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套会计制度,分别对预算执行和财务运行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管理。

这种改革不仅仅是对会计核算制度的改变,更是对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挑战。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突破了传统的“一元化”会计制度,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机结合起来。

传统的“一元化”会计制度将预算和财务纳入同一套会计核算系统中,导致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和资金监督管理困难。

而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则明确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范畴和内容,分开核算和管理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有效解决了传统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这意味着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需要从“一元化”向“双轨制”转变,更加注重对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的分别核算和管理。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促进了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和突破。

传统的政府财务管理理论常常注重经济效益和财政收支,而忽略了政府财务公开透明和社会责任。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强调了财务会计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使政府财务信息更加清晰和准确,为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提供了便利。

这意味着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需要从“经济效益”向“公开透明”转变,更加注重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冲击,促使了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重构。

具体来说,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发了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重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推动了政府财务管理理论的整合和优化。

传统的政府财务管理理论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导致了政府财务管理实践中的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

浅谈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浅谈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浅谈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摘要】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的概念和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行为。

这些方面的改善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其财务运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带来更多的好处。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影响、透明度、财务监督、财务管理、规范、积极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公共财政管理的不断改善,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也变得日益重要。

其作用不仅体现在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精准度,还体现在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和管理力度,规范财务管理行为等方面。

通过对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财务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通过对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的概念和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其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的相关原理和实施细则,探讨其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行为等方面的效果。

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会计信息披露和财务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旨在为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会计制度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

2. 正文2.1 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的概念和内容政府会计制度双核算是指在政府会计制度框架下,采用预算核算和会计核算相结合的双重核算体系。

预算核算主要是指政府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出的预算方案和预算指标,用来规范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收入。

“双轨制”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优化研究

“双轨制”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优化研究

“双轨制”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优化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议题。

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在这一变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在适应新形势和需求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双轨制”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优化研究成为了一个紧迫的课题。

二、双轨制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与问题1. 现状描述在“双轨制”下,政府职能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社会资本的参与度逐渐增大,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来源和使用方式出现了变化。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进行收支管理,而现实情况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多种经营模式也可以获得相当一部分的经费来源,因此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一情况。

由于政府预算管理体制限制和审批程序繁琐,往往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面临资金使用不便、效率不高等问题。

2. 存在问题(1)预算来源单一,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经费需求;(2)采购和资金使用程序繁琐,不利于单位效率的提升;(3)缺乏对经费使用的有效监管和评估,存在浪费和滥用的现象;(4)预算管理模式不灵活,不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和需求变化。

1. 进一步开放政府预算来源针对政府职能结构调整和社会资本参与度增加的现状,在双轨制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优化需要在预算来源上有所突破。

一方面可以采取多元化的预算来源,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投资、自筹经费等;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放开行政事业单位的自主权,鼓励其主动开拓多种经费来源。

2. 简化采购和资金使用程序双轨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在采购和资金使用上往往面临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需要在这方面进行优化。

一方面可以简化采购和使用程序,提高单位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采购和使用行为的监管,防止滥用和浪费。

3. 强化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双轨制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需要更加灵活和智能化,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对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思考_刘慧芳

对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的思考_刘慧芳

· 79· 段。但由于会计基础依旧是收付实现制 ,总预算会 计对承诺和核实阶段不反映。并且总预算会计制度 并不记录预算数,对拨款阶段不记录,对预算执行 信息的反映并不成体系。 标准意义上的预算会计仅是描述预算执行过程 的工具,完整的预算会计体系提供支出周期各阶段 的信息。财政年度末,预算会计账户余额为零,类 似于企业会计中的损益类账户的运用 。预算会计仅 提供本财政年度的预算收支的流量信息 。而我国的 总预算会计即提供流量信息又提供存量信息 ( 见 表 1 )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算会计。 从政府财务 — —财务性和历史性,及财务会计的 会计两个特征— — —会计要素的确认、 计量、 记 录 和 报 核心工作— , 告 可知我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预算会计 ,财 政总预算会计其实更接近政府财务会计的含义 。
一、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介绍
界定双轨制政府会计模式首先要从对政府会计
收稿日期: 2012 - 12 - 26 作者简介: 刘慧芳 ( 1976 —) ,女,河南许昌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青岛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财政理论与政策。
· 78·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第 36 卷 第 2 期
反映预算收支的整个执行过程,并在预算年度末报 告预算执行情况。所以,传统的政府会计一般被称 为预算会计。传统的政府会计 ( 预算会计 ) 以收 付实现制为基础。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下,对 政府资产、政府负债和净资产基本上没有反映 。随 着对政府会计财务管理功能需求的增加 ,政府会计 的会计基础从收付实现制转变到了权责发生制 。政 府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也有了本质上的改变 ,从只 关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年度预算执行的流量信息 , 转向权责发生制下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和运营业 绩的存量和流量信息。为了与传统的 “预算会计 ” 相区别, 将 新 的 政 府 会 计 称 之 为 “政 府 财 务 会 。所以,这个角度的 “预算会计 ” 是对传统政 计” 府会计的称谓。 第二种是仅将 “预算会计 ” 作为跟踪监督预 算执行的工具,如美国的预算会计。在美国的政府 会计体系中, 预算会计是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之 一。美国的预算会计有特定的含义。从核算内容上 看,分为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两个部分 ,其中预算 支出较复杂。预算支出与支付周期紧密联系。支付 周期是一个流程,包括拨款、 承诺、 核实、 付款 4 个环节,年度政府预算就是完成这个流程 ,之后进 入下一个财政年度,也就是进入下一个循环。预算 会计的具体做法是: 有专门的一套会计账户和方 法,反映预算资金在这四个环节中的流转情况 ,并 同时记录预算数和实际执行数。到财政年度末,预 — —各预算会计账户的明细和余额提供 算会计系统— 这样的信息: 预算收入的计划金额和实际入库金 额、分别处于支出周期四个阶段的支出金额及与计 划支出金额的比较。并以此编制政府预算报告。财 政年度结束后,预算会计的账户余额为零。 — — 第三 种 是 我 国 对 政 府 会 计 的 习 惯 称 谓— “预算会计 ” 。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借助 会计手段实现对预算资金的监督和控制。1950 年 12 月 12 日财政部颁布的 《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 算会计制度 》 和 《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 计制度》 标志着我国 “预算会计 ” 即政府会计制 度的诞生。所以,在之后的理论和实践中,对我国 。 之后对预算 的政府会计习惯称之为 “预算会计 ” 会计制度经历过多次的改革, 但 “预算会计 ” 的 称谓一直没有改变,原因在于,我国的预算会计制 度的功能定位是对政府年度预算收支的监督 。 所以,在对预算会计界定及将预算会计 、政府 财务会计和政府会计 3 个概念比较时,首先要先分 。 笔者认为, 双轨制 清是哪个角度的 “预算会计 ”

政府会计改革双体系问题研究

政府会计改革双体系问题研究

政府会计改⾰双体系问题研究2019-10-18[摘要]⽂章对《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框架体系和内容进⾏了逻辑分析,结合⽬前加强预算执⾏、提⾼财政透明度以及推动财政绩效评价的要求,对当前我国政府会计改⾰双体系存在的问题进⾏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双体系;财政透明度;财政绩效;建议[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732015年10⽉,财政部公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并于2017年1⽉1⽇开始施⾏。

《基本准则》的是我国政府会计改⾰中的⾥程碑事件,它不仅对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情况进⾏实时监督,⽽且为提⾼政府绩效提供了合理渠道。

《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预算会计实⾏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实⾏权责发⽣制,政府会计主体应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分别反映政府预算执⾏情况和财务运⾏情况等⽅⾯的信息,双报告、双制度进⼀步形成了政府会计双体系。

1当前我国政府会计改⾰双体系存在的问题11⽆法提供预算执⾏控制和完全成本的充分信息《基本准则》出台之前的政府会计实⾏预算会计制度,以预算为直接导向,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基本准则》明确规定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

财务会计将交易记录的范围扩展到了资产、负债与净资产,从⽽提供了更加全⾯的成本信息。

然⽽,预算执⾏控制所要求的信息类型――与拨款使⽤有关的信息以及完全成本的信息在政府会计中依然⽆法体现。

12⽆法实现财政绩效管理中相关成本费⽤的准确追踪预算会计所实⾏的收付实现制确认基础意味着收到或付出款项的时间为会计记录款项⾦额的时间,这样的操作⽅式成本低廉、实⾏简单,但费⽤和收⼊的期间⽆法确保正确,从⽽很可能低估或⾼估财政绩效。

财务会计所实⾏的权责发⽣制有效地改善了这⼀点,它包含“费⽤”要素,有利于对政府部门的⼯程财务预算进⾏把握和控制。

然⽽,这种双核算基础依然⽆法解决财政绩效管理中成本费⽤准确追踪和定位的问题。

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与对策

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与对策

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与对策一、问题存在的原因1. 政府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管理特点融合难题政府会计制度主要面向政府机构和单位,其特点是强调资金的监督和控制,更加注重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

而事业单位则是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其特点是注重对社会效益的实现,管理更加聚焦于服务对象的需求满足。

这两者的融合难题主要表现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财务管理主导与事业单位的服务管理主导之间的矛盾。

2. 资金来源与使用的多样化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和使用具有多样性,可能来自政府拨款、社会捐赠、自有盈利等多种渠道,而其使用范围也不限于日常运营,可能涉及公共服务的开展、设施设备的维护等。

这种多样性可能导致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出现不确定性和难以归集的情况。

3. 绩效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脱节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社会效益的实现等,而政府会计制度主要着眼于财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对绩效管理的关注相对较少。

这种情况可能使得事业单位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存在绩效目标与财务目标的脱节和不协调。

二、具体表现1. 财务数据的难以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由于资金来源和使用的多样化,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难以准确地反映其真实的财务状况。

政府拨款可能只是其资金来源的一部分,而社会捐赠和自有盈利等其他资金来源往往被忽略,导致了财务数据的失真和不全面。

2. 财务预算与服务需求的脱节政府会计制度对财务预算的监督和执行更加严格,而对服务需求的关注比较有限。

这可能导致了事业单位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财务预算与服务需求的脱节,导致了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三、解决对策1. 完善会计制度的适应性针对事业单位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应当对政府会计制度进行适应性的完善和调整,使其更好地适应于事业单位的管理现状。

可以对财务数据的归集和报送方式进行灵活调整,以便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2. 强化绩效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衔接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应当强化绩效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衔接,将绩效目标纳入到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范围之内,使得财务预算更加贴近于服务需求的实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会计的“双轨制”现象及成因研究
作者:刘鑫
来源:《财富生活·下半月》2019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对政府会计“双轨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深入分析了政府会计的“双轨制”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和“双轨制”产生的原因。

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dual track system” of government accounting,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dual track system” of government accounting in daily work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ual track system”.
关键词:政府会计;“双轨制”现象;成因
Keywords:government accounting; “dual track system” phenomenon; cause
一、引言
近年来,“双轨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标准,“双轨制”在政府会计模式改革中也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那么“双轨制”为何会产生又是如何得到全面推广的呢?当下政府会计“双轨制”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有哪些重点和难点?这都是当下的相关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政府会计“双轨制”概述
政府会计的双轨制是指一种会计形态,其中包含了两大会计子系统: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要设计相关的会计核算账户,从而统筹核算政府的经济业务,对政府的财务状态、运营状态和运营绩效状态进行全面和细致的呈现。

财务会计的核算范围比较广,属于经济资源的领域。

预算会计的会计核算基础是现金制、承诺制以及义务制,要根据政府执行和批复过程当中的节点进行专门的预算账户体系的设计。

核算时运用复式记账模式,从而实现政府会计预算的统计结果。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比较小,属于财务资源的领域。

在整个政府会计体系当中,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看起来进行的是不同的工作,但是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两者都和政府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有关,两个系统是相互重叠交叉的。

三、政府会计“双轨制”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管理固定资产
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当前的处理方法是“虚提”折旧,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因为这种方法使非流动资产基金减少而且没有计入相应的成本。

政府根据权责发生制,利用的是“实提”折
旧的处理办法,更加客观的反映了固定资产真实的剩余价值和单位成本。

不过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固定资产的管理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上不够细致,管理人员也不足。

(二)梳理预收账款
对于预收账款,当前的一般单位并不会进行辅助核算,那么后续的政府部门对财务报告进行填写时,就需要重新梳理预收账款的往来项目,甚至不只梳理当前年度,还包括了以前年度,大大增加了政府会计的工作量,导致浪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以及时间。

所以在政府会计“双轨制”下,预收账款的科目会进行辅助核算,并且明确的标示应收同级政府其他部门和应收本部门内部单位,这对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的填写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条件。

(三)核算事业收入
事业收入目前被分成两个部分。

当前预算会计是在遵循以支定收的原则的基础上,按照科研项目实际支出确认的事业收入;还有非科研收入中的学术活动收入、技术收入、试制产品收入等等。

要注意,政府会计当中,二者具有不同的确认时点。

此外,政府部门报告要进行明细核算,设置账簿的时候也要进行辅助核算并且进行明确标示。

(四)核算商品支出
核算商品支出是政府会计制度当中的重难点。

当前款项的支付方式多种多样,而且量也非常大。

由于政府财务报告的填写需要进行明确标示,而多数的支付款项中的部门内部往来非常少。

如果要求全部设置辅助核算,或者要在摘要里面把对方单位体现出来,会给会计人员造成非常大的负担,也是对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

四、政府会计“双轨制”的成因
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初始规模,实体经济相对占主流和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国家会计研究者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各方面不完善发展的研究方法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照搬或者放弃,找到一个适应我们环境的平衡点。

当然,这种平衡不仅仅是一种中性或规范研究与实證研究的结合,而是一种深度的整合。

虽然目前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中确实没有很多实证研究可以确立,但是现在讨论在这种背景下留下或者离开的研究方法还为时过早。

为此,有必要使规范和实证研究齐头并进,为中国的会计理论做出贡献。

一方面,它充分发挥了两种方法的优点,没有偏差,不仅保证了客观准确性,而且保证了价值的主观性。

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证研究。

方法论,理论与实践不再脱节,为整个会计理论建设奠定了实践经验的基础。

另一方面,“双轨制”的改革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将研究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

(一)为提升政府会计系统的绩效
政府及其代理部门要求建立“管理取向”的政府会计模式。

这主要是为了让会计系统能够为政府和政府部门的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能够成为一个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当会计系统变成了一个信息系统,那么财务报告同样也可以提供信息给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政府绩效的评价,从而使新公告管理运动当中倡导的绩效导向和结果导向得到满足。

除了满足上述一点之外,权责发生制引入政府会计,还可以使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得到改善,能在完全应计制基础的财务会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成本会计,从而提供成本一类的定量信息给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和外部绩效评价。

我们可以发现,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虽然能够使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要求得到满足,但是不能全过程的反应、控制以及监督政府预算执行的全过程。

同时,预算会计虽然可以完成这一点,但又不能为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提供相对完整、全面而且连续的相关信息。

二者优缺点互补。

所以,如果要使这个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而且能使政府会计模式的选择得到满足,也就是要建立“控制取向+管理取向”兼顾“报告取向”的政府会计体系,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相结合。

(二)为提升政府财务会计系统的规范性
政府和其代理部门重视规范性,要求政府会计模式能够“控制取向”,也就是说会计系统要能够成为对政府及其代理部门在获取使用公共资源的行为进行控制约束的一种控制机制。

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及其代理部门在进行获取和使用公共资源时的行为要遵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也要遵守立法机关批复的政府预算。

而这些需要遵守的规定当中,对政府预算的遵守非常重要。

虽然会计自身可以发挥监督的功能,只要保障会计管理体制能够得到完善,能够使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得到保障,以及保证其自身的职业道德,那么就可以使相关的财务法律法规得到很好的遵守,但是政府预算并不一样,它面向未来,所以财务会计具有历史性。

所以,财务会计并不能保障政府及其下层的代理人员能够严格履行政府预算。

所以,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专门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那么整个预算过程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反应和控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能很好地满足政府关于建立会计模式的要求,在其投入使用之后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其在实务工作当中还是难免有一些重难点问题需要总结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黄俊亮.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目标、困境和路径——基于“双轨制”模式[J].会计师,2013(15):8-10.
[2]姜宏青,宋晓晴.双轨制政府会计改革引发政府财务管理理论重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3-30.
[3]望婷婷.新政府会计准则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7(10):107-108.
[4]崔惠绒,姚琳,张晓敏等.加强科研机构横向经费管理的思考[J].审计月刊,2016 (11):47-49.
[5]李孝林.會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6]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万晓文.现代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8]吴水澎,等.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刘鑫(1986年1月-),男,山东省烟台市,大学本科,会计师,研究方向为政府会计,烟台市水产研究所(Yantai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