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

合集下载

中国原始宗教的形式

中国原始宗教的形式

中国原始宗教的形式中国原始宗教的主要崇拜形式有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等。

自然崇拜是最早的崇拜形式,它把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神化为崇拜的对象。

具体来说它包括对日、月、山、石、水、火、土地和动植物的崇拜。

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充分说明中国人把这种自然崇拜一直延续到近代。

灵物崇拜是相信一些很平凡的东西上可以附着一种魔力,这些东西对人可以起一定的护佑作用,人们将它作为护身符加以珍爱,时时配戴在身上。

灵魂崇拜是相信在人身上存在着某种纯粹的精神实体——灵魂,它可以和肉体相结合,主宰肉体的活动,也可以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

人死后,会骨肉糜烂,但灵魂却永远不朽,而且对活人还会有一定的影响。

图腾崇拜。

图腾是印第安语“totem”一词的音译,其原意是有血缘关系的人的一种标志。

原始部落中的人相信他们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把它神化作为部落的图腾,保护神。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祖先崇拜是中国原始先民中影响最久远的崇拜形式。

原始人相信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前辈死了以后,其灵魂对自己的生活仍然有一定影响,赐福或者降灾。

考古出土文物提供了中国祖先崇拜的丰富材料。

如辽西出土的女神像就反映了母系社会中对女性祖先的崇拜。

英雄崇拜是把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作为崇拜的对象。

原始人相信这些人生前强壮有力,聪明无比,死后其灵魂也可以保佑后辈。

中国原始英雄崇拜的对象主要有两类,其一是部落首领,如炎帝、黄帝、颛顼、尧、舜等;其二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明者,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

偶像崇拜是原始人把他们的崇拜的对象琢磨或塑造成一定的形象。

这些偶像可能是动物形象,也有可能是人和动物的混合形象,但是逐渐被人的形象所取代。

女娲的基本介绍

女娲的基本介绍

女娲的基本介绍女娲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与先圣伏羲共同生活在昆仑山,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女娲的基本介绍怎样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女娲的基本介绍的资料,仅供参考。

女娲的基本介绍轶事典故创世神话女娲神话中,从最初的女娲化神然后到女娲化万物到女娲造人、补天,这一系列的功绩都是在天地对立的状态中展开。

女娲之前是无天无地无人的状态。

自女娲诞生之始,她先以身化神,神的出现导致天的诞生,然后女娲以身化万物,紧随着万物的出现,地也出现,这个时候天地一片祥和。

[15]《山海经·大荒西经》、《楚辞·天问》、《说文解字》等秦汉典籍对女娲记载可以看出,女娲自身化成了万物与神族[16] ,与世界各民族创世神话中古神陨落后身体器官化为万物(与诸神)的思路一致[17] 。

由于后来的盘古神话[18] 及其它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也有身体化生万物与诸神的内容,这项肯定也更增加了几分可靠性。

把女娲与各国记录的古代创世神话进行比较,实则这种描述表示创世之始,未有一切之先,神用来创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躯体。

[17] [20]学者们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风俗通义》、《水经注》、《独异志》、《太平御览》等古籍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神话传说人物之一的女娲,最突出的业绩是“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制笙簧”和“置婚姻,合夫妇”等。

但有一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民间活态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女娲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的传说。

有的活态神话还说女娲的肉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岳,头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河流,就像创世的盘古大神一样。

这些活态神话传说,乃是古老信仰在当今民间的延续,值得人们格外重视。

古人认为鸡、狗、猪、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马代表地和天。

所以班固《汉书·律历志·上》中才说:“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转载]母系社会原始初民的女阴崇拜

[转载]母系社会原始初民的女阴崇拜

[转载]母系社会原始初民的女阴崇拜中国古代性文化考究之第二章原始社会混沌初开的性文化第二节原始初民混沌初开的性崇拜一原始初民的生殖器崇拜原始初民的这种生殖器崇拜,当他们还不能将性交和生殖联系起来时,主要反映为女阴崇拜,因为他们还不能以此与男性生殖力联系在一起,而只是看到婴儿从女阴中出来。

那时,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有的主要象征女阴,有的主要象征子宫或肚腹,有的主要象征女性的经血,有的主要象征阴蒂。

女阴崇拜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也有很大关系,主要存在于母系社会,女性的崇高地位是使女阴崇拜成为初民的一种普遍心理的社会原因。

以后,初民经过多少万年的生活实践、经验积累,逐步发现男性生殖器和女阴的接触,会导致怀孕、生育,于是又逐渐兴起了男根崇拜。

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有的主要象征睾丸,有的主要象征阴茎,有的主要象征精液,有的则象征整个男根。

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又推动了男根崇拜的发展。

当然,男根崇拜并不一定是取代了女阴崇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两者往往是并存的,不过有主有次而已。

我国学者赵国华认为,初民的女性生殖器崇拜,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们只看重出现新生命的门户,奉祀女阴的模仿物陶环、石环等;第二个阶段,他们选择鱼为女阴的象征物,奉祀鱼,举行特别的吃鱼仪式,即鱼祭;第三个阶段,他们又崇拜蛙。

此外,还崇拜花、鹿、羊、女性的经血等。

以陶环、石环等为女阴的象征物,这只是一种最肤浅的表面认识,只是简单地以环状圆洞比喻女阴。

以鱼作为女阴象征物则进了一步,一方面,鱼形、特别是双鱼与女阴十分相似;另一方面,鱼的繁殖力很强,初民以此寄托人丁兴旺的美好希望。

以后,又进了一步,他们认识到婴儿是由女性的子宫(肚腹)孕育而由阴户娩出,而蛙生殖力强、腹部浑圆,就以此作为子宫(肚腹)的象征物。

所以,这几个阶段也体现出初民性文化的发展。

以上情况,被我国的许多出土文物所证明,如西安半坡出土的大量陶器的鱼状花纹,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墓葬出土的两枚绿松石鱼形坠,浙江省余杭县反山墓葬出土的白玉鱼,都含有象征女阴的意义。

西王母应作为华夏母亲崇拜的六个理由及现实意义

西王母应作为华夏母亲崇拜的六个理由及现实意义

西王母应作为华夏母亲崇拜的六个理由及现实意义甘肃泾川樊晓敏一、从历史文献记载看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记载,西王母是西部的一个古国:“觚(gu)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

《词源》解释:“戎或西戎是西北诸古代民族的总称”。

现存的宋陶谷《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说泾州“是邦也,压泾水之上游,控西戎之石坠,土宜菽麦,俗习骑射”。

梁启超考证:“古代所谓獯鬻(xun yu)、猃狁(xian yun)、鬼方、昆夷、犬戎,皆同族异名”。

王国维考证:“商、周间的鬼方、混夷、獯鬻,宗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后的胡,都是与匈奴同种,实为一族”。

祝世林考证:“昆夷是属于戎族系统的一个古老而强大的民族,分布在渭北高原至六盘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在商代属于这一带的土著民族,而周族是外来的”。

吴晗则一语说清了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代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

二、从泾川所处地域看泾川县位于陕甘交界处,是甘肃省的东大门,也是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几何中心和陇东重要的交通枢纽。

据考古史料和现存人文遗迹显示,早在40万年前,泾川就有早期人类活动,泾川大岭上古人类遗址,被确定为甘肃境内首次发现的早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泾川县泾明乡牛角沟出土的距今约4至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头骨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泾川人”,比北京山顶洞人还要早。

这为西王母部族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血脉之根和历史源头。

据史学家最新考证:平凉泾川是乌氏戎领地,庆阳是义渠戎领地,大荔(今陕西大荔)是大荔戎领地。

戎即西王母,泾川应当在西王母戎族生活过的地域之中无疑。

泾川自西汉元鼎三年置安定县,唐宋建州设郡距今2100年左右,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重要门户,天下名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史迹,是天下人敬仰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都可以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得到验证。

三、从泾川西王母祖庙的地位看1、西王母祖庙始建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重修复建未曾间断。

村名里的女性形象和生殖崇拜

村名里的女性形象和生殖崇拜

村名里的女性形象和生殖崇拜村名里的女性形象和生殖崇拜安希孟女性温婉,繁衍生息。

中国古代也盛行女性崇拜、生殖崇拜、母亲崇拜,也由此歌颂男女爱情。

这也体现在村名里。

农业社会,妇女处于从属地位。

父权家长制度使男女成为主从与尊卑关系。

其实古人对女性也很崇拜。

这里有神话崇拜。

六七千年前,远古居民是女性至上社会。

原始人想象了创世女神。

女娲便是创世女神之一。

与此类似的还有嫦娥,七夕女。

观音菩萨为诸菩萨之首。

碧霞元君是道教女神,掌管送子、护童、疗疾、婚配、耕织、商贾、旅行等,象征吉祥、慈爱、圣洁。

这些也体现在村名里。

传说燧人氏时,有一妙龄少女叫“华胥”。

有一次突然电闪雷鸣,华胥从此身怀六甲,一年后生下一儿一女:伏羲、女娲。

这就是自然崇拜。

伏羲、女娲结为夫妻。

伏羲打猎,女娲抚育儿女。

女娲氏族发展成一个村落。

为了纪念母亲华胥,女娲就给自己的部落起名华胥国。

华胥这个地名沿用至今。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西安蓝田华胥镇。

华胥是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

明嘉靖的《蓝田县志》载:这里有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台”。

后来女娲村被错叫李华村。

华胥镇境内有“娲氏庄”“娲氏谷”。

陕西平利有个女娲村,传说炼石补天的女娲就出生在这里。

山西太谷石亩村,原名“十母村”。

相传女娲诞生在该村的开花山,该村有纪念女娲的“十母寺”, 将女娲当作“十母”的化身,故村名被称为“十母村”。

后改为“石母村”,意即,有石就不会被洪水冲刷。

民国十三年又改为“石亩村”,意为牛有地亩就有草吃。

河南偃师缑氏村,传说春秋时周灵王皇后姓缑生于此地。

为纪念她,以其姓氏为村名。

山东平度县有诸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吉祥嘉言而得名的村名,如二贞台村,源于汉景帝时姑嫂二人来即墨千里寻夫(兄)殉节的故事。

女性崇拜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孑遗。

中华大地有关仙姑的传说和西方圣母崇拜异曲同工。

温柔贤慧的女性受到人们赞美。

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语言、名称、崇拜和祭祀。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红山文化是中国史前文明中的一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河北和山西等地,其代表性遗址有内蒙古赤峰市附近的红山遗址和辽宁省鞍山市的姚家遗址等。

在这些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关于女神信仰的文物和遗迹,这表明红山文化中存在着对女神的特殊崇拜和信仰。

本文将就红山文化女神信仰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

一、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的表现形式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与女神相关的文物和遗迹,如雕塑、陶器、玉器、骨器等。

以女性形象为主题的雕塑和陶器最为突出。

这些雕塑和陶器通常描绘了一个身披长袍、头戴高冠、面部表情严肃、目光坚定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神形象通常手持法器或饰物,身姿优美,栩栩如生,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

人们还在红山文化的墓地中发现了大量的女性陪葬品,这些陪葬品中包括大量的玉器和饰品,表明女性在红山文化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女神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红山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母系社会,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红山文化的墓葬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母系氏族制度的痕迹,比如女性的陪葬品数量更多,女性的坟墓更加庄严,这些都表明了母系社会中女性的特殊地位。

女神信仰作为母系社会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和崇拜,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生育、丰收和幸福的向往和祈盼。

在红山文化的生产生活中,女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们负责照顾家庭、生育后代、制作陶器和纺织品等,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崇拜。

女神信仰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女性为中心,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在文化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史前文明的内涵,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化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示。

红山文化的女神形象以其美丽、神秘和高贵的形象,影响着后世的文明,为后世的艺术和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红山文化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一个文化遗存,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红山文化的女神信仰是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红山文化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红山文化的女神信仰主要体现在祭祀活动中。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祭祀遗物,其中包括石雕祭坛、祭器、祭祀用的动物骨骼等。

这些遗物与女性形象、特征密切相关,说明红山文化的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和祭祀十分重视。

根据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和艺术品,我们可以看到女神形象的多样性。

其中最常见的是女性裸体形象,如裸体女性人像雕塑。

这些雕塑以流线型的造型和丰满的身材为主,表现了红山文化女神的威严和生命力。

还有一些女神形象被赋予了动物特征,如女性头部和猪身体的组合。

这些形象揭示了当时红山文化人们对自然界力量的崇拜和依赖。

红山文化的女神信仰还体现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中。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红山文化时期的社会结构是以母系氏族为基础的。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女性更多地承担着家族的重要责任,她们被认为是家族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红山文化的女神被视为生命和丰饶的象征,被人们供奉和祭祀,以求得保佑和祝福。

红山文化的女神信仰还在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许多生活用品都与女神信仰有关,如以女性形象为主题的陶制器皿、玉制品和饰品等。

这些物品反映了红山文化人们对女神的敬意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红山文化的女神信仰还与生育和繁衍有关,因为女神被认为是生育力量的象征,人们通过祭祀女神来祈求生育和繁衍后代的福祉。

红山文化的女神信仰是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和艺术品的研究,可以看到女神形象的多样性。

女神信仰也反映在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中,她们被视为家族的保护者和生育的象征,人们通过祭祀女神来祈求祝福和美好的生活。

红山文化的女神信仰对研究红山文化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乞巧——母性智慧崇拜的文化传统及当代传承

乞巧——母性智慧崇拜的文化传统及当代传承

母性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人将自己最大的河流称之为“母亲河”,除此以外,还将祖国、大地、故乡、党、人民喻为母亲,使我们非常直观切近地体验到了一种绵延古今的“母性崇拜”文化情结。

老子的道家哲学也被学者认为具有母性崇拜特征,即使大讲“男尊女卑”的儒家文化,骨子里仍受母权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1]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男性的观世音菩萨被演化为温柔善良的女性,救苦救难,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其祖师释迦牟尼。

笔者认为,母性崇拜文化的形成,不仅是因为母性的繁衍孕育之恩,更在于母性的勤劳和智慧。

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中国流行独特的“乞巧”风俗,乞巧是七夕节的主要活动,是向母性神灵“巧娘娘”(织女)祈求灵巧的一种民俗活动,而巧娘娘(织女)也是中国神灵谱系中唯一的智慧女神。

所以,乞巧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祭神活动,而是对中华民族母性智慧的崇拜。

一、母性智慧崇拜的形成中国母性崇拜文化传统早在史前时期就已孕育形成。

早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族群的首领或酋长以女性为主,她们不仅是部落的领导者,更是部落的发明创造者和生存智慧的代表。

中国的创世神话除了“兄妹成婚繁衍人类”母题以外,影响最大的就是“女娲造人”,这和西方的上帝耶和摘要:母性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母性崇拜文化传统早形成。

母性崇拜文化的形成,不仅是因为母性的繁衍孕育之恩,更在于母性的。

女修就是原始社会的智慧女神,其后演化而来的织女,延续了智慧女神的基因,成为女性智慧的象征。

乞巧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祭神活动,是向母性神灵“巧娘娘”(的民俗活动,是对中华民族母性智慧的崇拜。

封建时代妇女们创造的女红技艺和民充分展示着中华女性的勤劳、善良与智慧。

乞巧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就是智慧,新时期,应从不同的层面把握乞巧文化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母性智慧;乞巧;文化传统;传承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1)01-0018-06作者简介:余永红(1969—),甘肃西和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会理事,陇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陇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

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

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内容提要:研究女神崇拜对识别人种群、民族起源有重大意义。

它标示着该民族对种群文化基因的亲和认同和凝聚。

关键词:母系社会女阴崇拜女神女巫王母娘娘据史学考证,中国历史上的大部族都是由母系氏族发展来的,对女始祖的崇拜,女阴的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大特色。

那时人们对男性在繁殖后代中的作用缺乏认识,男性在部祖中所发挥的作用亦呈现弱势,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认为自己的部族是由女始祖感生而来。

晋王嘉《拾遗记》卷1讲伏羲氏之母华胥氏,感履苍帝灵威仰之迹,有虹绕之而生伏羲;《竹书纪年》云黄帝母附宝,见电光绕北斗,枢星光照野,感而孕生之;《绛书》卷4引《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之母任姒,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于常羊,而生神农。

”《帝王世纪》曰庆都“感三河之赤龙负图而出,与之合,昏而生舜。

”其他诸如少昊氏之母娥皇感太白之精而生少昊,颛顼氏之母女枢见瑶光之星,如虹贯日,感己于幽房,而生颛顼于若水,禹之母女狄于水中得月精,神珠如薏苡,爱而吞含之,遂生夏禹。

周始祖――弃之母姜原践巨人足迹遂感而生之等,都是母系氏族女始祖崇拜的遗迹。

或者说历史上的着名帝王的母亲都是感生女神,她们同其它女神一样,受到朝拜,享有香火供奉。

女娲是我国史前最伟大的女神之一。

《淮南子·览冥》中说:上古时候,四根柱子废了,九州也裂开了。

天不能全部覆盖,地也不能全部承载。

到处都是大火,洪水长期泛滥,猛兽吃人,大鸟也攫取老年和孩子为食。

在这时候,女娲就炼五色石来补天,折下鳌足做柱子,杀黑龙来救济翼州,积起芦灰来止住洪水。

她的功劳,上可以达到九天,下可以到达地府。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的注说:女娲是古代的神女,而又有“帝”的称号。

《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是“人面蛇身”,就是说女娲的形象是人面蛇身,一天中有七十种变化。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七十化本于《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演变的特点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演变的特点摘要: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各异,众星闪耀。

最初的女神命运都有着崇高美与悲剧美,但是慢慢演化中,女神形象也逐渐世俗化,但也不乏有早期反抗精神的女神存在。

在她们形象演变的背后,看出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标准与侧重点以及社会的演变规律,女神地位的沦落反映了社会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型。

关键词:女神;形象特点;古代神话在大放异彩的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女神的形象的出现虽然没有西方次数那么多,形象那么完美,但是也给古代神话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巫山神女、“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水女神历来成为后代才子仰慕的对象。

高尔基说过:“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

” 可见,神话的产生,是原始和原始性社会构造的产物,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加以人类的想像而产生的。

在那个母系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远古时代,女神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由于生产力的地下,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受制于自然条件,又对自然充满这好奇,于是企图通过神话来解释自然现象,通过崇拜神,来获得心灵的慰藉,寻求战胜自然的勇气。

一、从“一神独舞”,到“众神群舞”上古女神,经历了由“一神独舞”,到后来的“众神群舞”阶段。

首先是伟大的造物主女娲,她可谓集结了所有神的优点,抟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 创造了婚姻制度,发明笙簧以娱乐等等事迹。

此时,社会是女娲统治世界的一神世界。

后来,女神的出现数量渐渐多了起来,神也逐渐由单一到多元化。

如貌美严厉的统治者西王母,复仇女娃精卫填海,被天帝遗忘的旱魃等,这些都是有卓著功勋的英雄式神话。

后来,青要山上妖媚的武罗神的出现,女神特有的女性特征开始显现,如月亮女神常羲,太阳女神羲和,她们都是英雄的母亲;还有惊艳的洛水女神宓妃,美丽多情的巫山神女瑶姬;偷珠的汶川女神,背弃诺言受罚的蚕神,盗仙药的飞天女神嫦娥;更有凄美忠贞的娥皇女英,在封建社会的民间传说中又演变出来勇于追求爱情的织女,七仙女,西王母侍女飞琼等等,女神的世界群星汇集,熠熠生辉,到了“众神群舞”的阶段。

从女神崇拜到女性地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变化

从女神崇拜到女性地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变化

浅析女性地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变化安师大附中高二(3)班徐婉晴摘要:本文主要考察了女性地位的四大历史发展阶段,论述了其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近代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过程、表现和原因,阐明了正确对待和重视女性地位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女神崇拜女性地位性别和谐近期,娱乐界掀起一股“女神风”,人们对女神进行热烈地追捧。

然而,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发展状况不尽人意。

这与现在社会存在很大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1.原始社会在我国早期的历史中,存在着许多关于母系社会的神话传说,如果我们按照地域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在“西方”,其具体地点大致在我国西域及更远的中亚一带;一类在长江流域,其具体地点大致属于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还有一类具体地点不明确,从有限的资料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估计在北方或者黄河流域。

“西方”的女神主要是昆仑山上的西王母以及由她衍生出来的太元玉女、九天玄女以及诸多女儿等,长江流域的女神主要是巫山女神和盐水女神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女神。

地点不明确的女神主要是女娲。

上述关于母系氏族时期的神话传说都反映了这样一个观点:在母系氏族时期,女性占有很高地位。

究其原因可认为:一方面,由于自然形成的性别分工,女性主要从事种植、采集等生产活动,成为当时较稳定的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女性本身的生理特性,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家庭生活中,女性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备受尊崇。

但是,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男性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时期。

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所承担的任务日益增加,所产生的作用日益重大,男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断突出,女性地位不断下降。

恩格斯说,“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2. 奴隶社会女性的活动范围渐渐开始局限于家庭之中,生育与抚育子女以及操持家务成为女性“应当”的责任,妇道”之始。

中华大地之母后土娘娘

中华大地之母后土娘娘

中华大地之母后土娘娘中华大地之母后土娘娘后土娘娘又称地姥娘娘、地母娘娘、地母元君、虚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等。

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万物之母,也是民间信仰的大地女神。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华大地之母后土娘娘,希望大家喜欢!后土娘娘的由来神格化“后土”是上古原始母系社会在土地崇拜中对土地神只与女性崇拜的尊称,后来才把它神格化和人格化。

史籍不乏记载,正史查之有据。

但由于史籍记载简略、繁杂,且历代学者各有不尽相同的种种解释,今人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详述其渊源,众说纷坛,版本不一。

后土在道教体系神话中被列为四御/六御之一,与玉皇大帝管理天上相反,她是主宰大地之神。

她是一位女神,被人们称为地母,而玉皇大帝就被称为天公。

在为她建立的神庙里,人们把她塑造成一位端庄的女性,一般民众称她为后土娘娘。

人们相信,该神是农业获得丰收的保护神,还是生育之神、大地之神。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且人类长期蒙受着“天之所生,地之所养”的思想束缚,即形成了崇拜天、地的礼法。

对天、地的原始崇拜,是崇拜天、地的自然性质及其作用。

就崇拜土地而言,当时古人并非是崇拜土地的实体本身,而崇拜的主要原因是她们感到土地广大无边、力无穷、孕育万物、负载万物,是赖以生存的根源,衣食住行都离不开。

所以,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崇拜该神。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年都要举行对该神的大型祭祀仪式,许多时候由皇帝亲自主持。

由来“后”字最初的象形字,是一个女人半蹲式的产子形状;“土”字最初象形字是女人的乳房。

乃母权时代女性酋长之称谓。

上古时代,后既可指有天下的天子:如夏后氏;又称诸侯:如风后、后羿。

故引用正史上的部分记载和权威性工具书上的解释。

“后土”,《辞海》的解释有三:一为“古代称大地为后土”,犹称天曰“皇天”。

《楚辞·九辩》云:“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漧?”漧,即干。

又《左传·熹公十五年》:“君覆后土而戴皇天。

盘点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十三位女天神

盘点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十三位女天神

盘点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十三位女天神1、女娲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2、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另称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瑶池金母、西王母、金母、王母、西姥等,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

在道教神话,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是女仙的首领,主宰阴气,相对于男仙之首东王公。

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

全真教的祖师。

在汉族羌族神话中,王母有时也被认为是创世神。

西王母的起源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祖先神化。

3、羲和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

羲和的原始形态来源于远古神话,在时代的更迭中她由最初的“日母”演变成“日御”,在后来的不断演化发展中,羲和又作为太阳神话、天文史官的代表人物,明确地承担了文化的功能载体,并集中表现在古诗词文化环境中的运用上。

中国部分学者认为:羲和、常仪是通为一人,“羲和、常羲,亦同一人名,同一故事之变也”。

因此,羲和也是一位日月女神。

4、常羲常羲:一称“常仪”。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之母。

常羲是生育月亮的女神,与日御(羲和)同为帝俊之妻,生了十二个月亮,即为一年十二个月。

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常羲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

出自《山海经》。

5、九天玄女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九天玄阳元女圣母大帝玄牝氏。

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传授过兵法的女神,后经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

世界母性崇拜圣地——中国

世界母性崇拜圣地——中国

世界母性崇拜圣地——中国•剑川作者:董增旭;来源:剑川旅游⽹剑川⽯宝⼭⽯窟中那惊世骇俗、触⽬惊⼼,使⼈⼼灵为之颤动的“阿姎⽩”(⼥性⽣殖崇拜)雕刻,把⼈类对⽣命的向往,对母性⽣殖⼒的崇敬与赞美⼤胆地展现在世⼈⾯前,并毫⽆遮掩地使之与佛、菩萨和帝王将相并列供奉在莲花台之上,让世⼈祭拜。

这倾注了男⼈全部情感、智慧、爱情与灵魂深处对母性思念的伟⼤创作,吸引着千古不绝的虔诚朝拜者前来顶礼跪拜,并在上⾯涂抹⾹油,以祈盼早得⼦嗣、顺利⽣产、繁衍丰收,朝拜者的膝盖在前⾯的圆形⽯蒲上跪出了两个深深的凹槽,千百年来的⾹油涂抹把其抹得乌⿊发亮,这独特的⽂化现象与伟⼤的艺术创举在全世界唯剑川独有。

“阿姎⽩”是发⽣⽣命、孕育⽣命的地⽅,其影响着整个⼈类的繁衍⽣息,是造物主给⼥性特有的权威与魅⼒。

全世界只有剑川⽩族⾎性男⼉的双⼿才使⼥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并使⼥性的权威与魅⼒,在⽯宝⼭红砂⽯中得到了“诠释”与“永⽣”。

这⽂化现象绝⾮偶然,她是⽩族千百年来尊崇母系、敬重⼥性的观念与习俗的精神产物。

这⾥的⽩族⼉⼥把这源于原始社会“群婚”时期对母性崇拜的习俗遗风,以千年不衰的爱情与智慧的狂欢节——⽯宝⼭歌会把其延续与演绎⾄今,使剑川成为了中国乃⾄全世界缅怀“母性崇拜”的唯⼀圣地。

“母性崇拜”在⽩族⼈民⽣活中是⼀个根深蒂固的⽂化情结,⽩族称呼母亲为“阿姆”。

⽩族原始崇拜中以“天”为母性的化⽣,称天为“嗨姆康”,是创造世界的⼤母神,产⽣“天母地公”之观念。

⽩族祭天的地⽅称为“⽢处”即汉语“⾼处”之意,所祭之神就是“天母”,与汉族的“天公地母”刚好相反。

以“母”为本的意识,影响到⽩族之哲学、逻辑、伦理道德、观念习俗、宗教信仰、民间⽂学、⽇常⽣活等⽅⽅⾯⾯。

⽩族的神话传说与民间⽂学创作都以“母性”为主。

如《沙噎的传说》、《阿南夫⼈》、《柏节夫⼈》、《黄⽒⼥对〈⾦刚经〉》、《鸿雁带书》、《青姑娘的传说》、《阿梨帝姆》、《观⾳服罗刹》等。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研究红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支重要分支,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红山文化盛行于东北地区。

红山文化的女神信仰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从女神信仰的来源、形象与功能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进行研究。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的来源可以追溯至远古的母性崇拜,并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

红山文化的产生地域主要位于黄河流域和东北平原,这两个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适宜农耕。

农耕文化有着春播秋收的特点,因此农耕社会对于丰收的期待往往与女神联系在一起。

女神被认为是大地之母,她能够赐予人类丰收和繁殖的能力,因此人们通过崇拜女神以祈求丰饶和繁衍。

红山文化女神的形象多种多样,可以从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找到她们的蛛丝马迹。

首先是触手可及的大地母神形象,她们通常被描绘成丰满的体形、丰盈的乳房和腹部,象征着丰产和生育。

其次是牛面女神形象,牛在农耕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象征意义,因此与女神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加饲养牲畜和丰收的祝福。

还有以鸟兽面为主的半人半兽形象出现,这些形象可能是人们对神秘力量的表达和臆想。

女神在红山文化中的功能也是非常多样的,除了赐予人类丰收和繁殖的能力,女神还被视为守护者和保护者。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往往可以看到女神形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一同出土,如陶器、石磨等。

这种携带女神力量的器物被认为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抵御邪恶和不祥之气。

而且女神也是人们信仰中的灵魂之源,她们可以与人类建立联系,引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女神不仅是信仰对象,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憧憬。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在社会角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们的崇拜活动促进了社区和谐与凝聚力的构建。

在红山文化中,女神信仰是一种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念,人们通过参与祭祀活动,共同祈求丰收和幸福。

这种共同的信仰和行为使人们感到彼此之间的亲密和归属感,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和发展。

红山文化女神信仰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崇拜女神,人们向大地之母祈求丰收和繁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研究女神崇拜对识别人种群、民族起源有重大意义。

它标示着该民族对种群文化基因的亲和认同和凝聚。

关键词:母系社会女阴崇拜女神女巫王母娘娘据史学考证,中国历史上的大部族都是由母系氏族发展来的,对女始祖的崇拜,女阴的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大特色。

那时人们对男性在繁殖后代中的作用缺乏认识,男性在部祖中所发挥的作用亦呈现弱势,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认为自己的部族是由女始祖感生而来。

晋王嘉《拾遗记》卷1讲伏羲氏之母华胥氏,感履苍帝灵威仰之迹,有虹绕之而生伏羲;《竹书纪年》云黄帝母附宝,见电光绕北斗,枢星光照野,感而孕生之;《绛书》卷4引《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之母任姒(女登、安登),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于常羊,而生神农。

”《帝王世纪》曰庆都“感三河之赤龙负图而出,与之合,昏而生舜。

”其他诸如少昊氏之母娥皇(女节)感太白之精而生少昊,颛顼氏之母女枢(高阳)见瑶光之星,如虹贯日,感己于幽房,而生颛顼于若水,禹之母女狄(女嬉、女志、修己)于水中得月精,神珠如薏苡,爱而吞含之,遂生夏禹。

周始祖――弃(后稷)之母姜原践巨人足迹遂感而生之等,都是母系氏族女始祖崇拜的遗迹。

或者说历史上的著名帝王的母亲都是感生女神,她们同其它女神一样,受到朝拜,享有香火供奉。

女娲是我国史前最伟大的女神之一。

《淮南子·览冥》中说:上古时候,四根柱子废了,九州也裂开了。

天不能全部覆盖,地也不能全部承载。

到处都是大火,洪水长期泛滥,猛兽吃人,大鸟也攫取老年和孩子为食。

在这时候,女娲就炼五色石来补天,折下鳌足做柱子,杀黑龙来救济翼州,积起芦灰来止住洪水。

她的功劳,上可以达到九天,下可以到达地府。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的注说:女娲是古代的神女,而又有“帝”的称号。

《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是“人面蛇身”,就是说女娲的形象(图腾)是人面蛇身,一天中有七十种变化。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七十化本于《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此传说是说女娲造人之际,黄帝、上骈、桑林诸神咸来帮忙。

又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

《太平御览》卷78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

传说天地刚从浑沦分开的时候,地上没有人,女娲认为有了人,地上的生机会更好,就用黄土捏人。

工作量太大了,她实在忙不过来,就用绳子蘸泥巴,掉下来的泥点子也就成了人。

造出来的人得通过婚姻繁衍后代,因而女娲不仅造人,而且还热心人民的婚姻。

《绎史》引用的《风俗通》说:“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谋,因置昏姻”。

女娲是祷祠神,祈求她做媒人,这才有了婚姻。

《路史后记》中说:因为女娲做媒人,所以后世人建立国家就把她祀为媒神。

《礼记》中记载:仲春二月,用太牢的礼节,在高媒庙祭祀。

《周礼·媒氏》中说:仲春之月让男女相会交合。

在这时候,对私奔的也不禁止。

由上可以看出,女娲氏不但造了中国人,还是中国人的婚姻之神。

[!--empirenews.page--]女娲有一女臣叫娥陵氏,《世本·帝系篇》(清张澍稡集补注本):“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

既成,天下无不得理。

”中国有关女仙的记载中,以西王母为最早。

《归藏》、《三海经》、《穆天子传》、《竹书纪年》、《汉武帝内传》都有记载。

在道教众多的女仙之中,地位最尊贵、显赫的便是王母娘娘(又称西王母,金母,西姥),这一传说源于先民的女人崇拜,秦汉之际方仙道以为女人成仙必定要觐谒“金母”,与东王公并称。

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说:西王母一号金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以主金灵之气,理于西方。

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焉。

金母生于神州伊川,生而飞翔,以主阴灵之气,理于西方,亦号西王母。

母养群品,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咸所隶焉。

仙人得道升天,当揖金母,而拜木公也。

金母尊于兑泽,男真女仙之位,所治昭然。

这就是说西王母为西华至妙之气幻化而成,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

她是掌管女仙名籍的首长,管理男真女仙,方法得当,成就卓然,是女性在神仙世界的尊贵显赫代表。

《山海经·西次三山经》说:“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又《海内北经》说:“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由此可知,西王母作为神仙尊长,具有修道成仙者所不可比拟的自然神力。

《淮南子·览冥训》说西王母已经掌握着不死之药:“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

无以续之。

”《云笈七鉴》卷十八记载:“经曰:西王母者,太阴之元气也。

姓自然,字君思。

下治昆仑之山,金城九重,云气五色,万丈之巅;上治北斗,华盖紫房,北辰之下。

人亦有之,在人右目之中,姓太阴,名玄光,字偃玉。

人须得王父王母护之两目,乃能行步,瞻视聪明,别知好丑,下流诸神,如母念子,子亦念母也。

精气相得,万世长存。

夫人两乳者,万神之精气,阴气之津汋也。

左乳下有日,右乳下有月,王父王母之宅也。

上治目中,戏于头上,止于乳下,宿于绛宫紫房,此阴阳之气也。

”《汉武帝内传》将王母娘娘形容为仪态婀娜、艳压群芳、伺仙如云、威仪天地的女神:“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别有五十天仙,侧近鸾舆。

”王母娘娘不仅掌管瘟疫、刑法,还是长生不死的象征。

王母娘娘的三月三蟠桃会象征着和祥长寿、团结友爱、礼尚往来,是戏剧、小说的常有题材。

魏晋时期,玉皇大帝的形象正处于酝酿阶段,尚无配,明清时期,民间便将王母娘娘由东王公的妻子改嫁许配给玉皇大帝作妻子,因为此时玉皇大帝成为最大的天神,王母娘娘这一最大的女神与他配在一块才相称,王母娘娘更成为母爱的象征,其母亲的慈祥和蔼、温柔端庄,生养、呵护天下生灵的慈肠善心,以及雍容华贵,都是民间所尊崇、敬爱的。

《汉武帝内传》中有汉武帝刘彻向西王母及众女仙叩头求教的故事,这至少说明在道教仙话世界里皇权是不及威仪天地的女神的,皇帝老子也不过是匍匐在女仙脚下的庸人而已。

也说明在汉朝以及汉朝前后一段时间,人们对天地之神的崇拜、敬畏是发自内心的。

后来王母娘娘的皇权逐渐减弱,玉皇大帝权威直线上升,大概与儒教取得国家正统地位其“男尊女卑”思想的强力推行有关。

[!--empirenews.page--]王母娘娘的母亲太元圣母(亦称“太元玉女”、“玄妙玉女”)也是个拥有至高权利、母仪天下的女神,传说她出于天地构成之后,一出生便会说话。

《元始上真众仙记》: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资绝妙,常游厚地之间,仰吸天元,号曰太元圣母。

……太元圣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

又生九光玄女,好曰太真王母。

九光玄女也叫九光云女,又称太真西王母,是否即上面所说的王母娘娘?因为一般认为王母娘娘的母亲是太元圣母,自然太元圣母所生的九光玄女即是王母娘娘了。

可是在这里九光玄女似乎还不是王母娘娘。

这是由于道教神仙谱系并无完全一致的构造说法,因而这里的传说是九光玄女为扶桑大帝东王公的妹妹,生了地皇。

也有传说九光云女是天皇扶桑大帝东王公的女儿。

也有称圣母元君为老子之母,是洞阴玄和之炁,凝化成人。

据称太上老君历劫行化,应接隐显,不可称论。

故散形分神,寄胎于元君,托孕八十一年而生,诞于[1][2][3][4]下一页左肋。

因指李树为姓,成为老子,号元君为李母。

后来老子得元君传授“五符九丹”而在世行化。

元君乃乘八景之舆,白日升天。

或说老子之母为“先天元后”,即是“太元玉女”、“玄妙玉女”,也即“圣母元君”。

天师道奉老子为教主,故将老子以及老子之到加以神化,传说玄妙玉女是经元气之气的相因变化而生出来的,即玄妙玉女是气,其变化又生出老子。

天师道遂将玄妙玉女尊为先天元后。

天师道经书《道法会元》卷二:先天元后乃老子之母玄妙玉女,犹太宗以轩辕黄帝为始祖,故尊事黄帝为圣祖,先天太后即黄帝母也。

圣母元君还有一个名叫“玄女”(也叫“元女”、“九天玄女”、“九天娘娘”)的女神弟子,相传她受王母之命为黄帝的老师,帮助过黄帝打败蚩尤,还教授黄帝房中术。

《太平御览》卷十五《黄帝元女战法》中说:黄帝与蚩尤打了很长时间仗,都不能取胜。

黄帝回到泰山,突然起了大雾。

大雾之中,有一个妇人,“人首鸟形”。

黄帝一再向她瞌头,趴在地上不敢起来。

这妇人对黄帝说:“我是元女,你有什么要求?”黄帝说:“我想万战万胜。

”元女就传授给他六壬、遁甲之术,以及兵符、图策、印剑等物,并为之制夔牛鼓八十面。

结果黄帝大败蚩尤。

《墉城集仙录叙》“西王母传”云:“昔黄帝讨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而蚩尤幻化多方,徵风招雨,吹烟喷雾,师众大迷。

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寐。

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剋矣。

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丈。

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形,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

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

遂克蚩尤于中翼,剪神农之后,诛榆冈于阪泉,而天下大定,都于上谷之涿鹿。

”既然西王母的弟子能为黄帝这一伟大帝王作老师,那么,西王母自然也为帝王师了,《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拜见西王母一事可资证明。

《穆天子传》卷三:“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白圭、玄璧乃世间罕物,通常只有帝王拥有,而周穆王将此宝贝奉献于西王母,可见,周穆王自认为西王母比自己高。

也许道教关于周穆王拜见西王母有过多的神话色彩。

非道教界的一些学者认为晋朝出土的《穆天子传》中所记述的周穆王所见的“西王母”可能为君主,但究竟为何国君主则争论颇多。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西王母不是中原一带的人,而是远在西垂边域甚至中东,燕京大学齐思和教授认为“西王母即示巴女王的说法,比较可信。

示巴(Sheba)是阿拉伯南部的古国,以富庶著名。

”[1]不过中国百姓一般喜欢西王母待在高高的“天”上,作为特别独立的女天神,她不是因为婚配给东王公、玉皇大帝才有了神的威力,才有了人们所想像的荣华富贵、权势显赫,而是由于她本身就是有独立神格的至上神,不存在任何依附和仰赖,她是她自己的,她与东王公、玉皇大帝的婚姻匹配,是平等的,不存在上下关系,更无从谈起依附、臣服关系,故而人间将所能想像的美丽、娇好、荣光都附加在她身上。

[!--empirenews.page--]传说王母娘娘有二十多个女儿,个个美艳绝伦,情意深长,乐于救助死伤,忠于职守,为人指点迷津,劝善引导,点化众生,是非常好的神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