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句式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句式总结本文总结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文言句式,以供学习参考。
一、主语+谓语1. 魏延曰:“烛之武有神武之名,字子厚。
”2. 烛之武闻之,欣然许诺。
3. 烛之武谓诸葛亮曰:“我以死明志,不忍见三军之士流离失所。
”4. 孙权号召江东诸侯,以抗曹操。
5. 徐晃奉命追赶关羽。
二、主语+系动词+表语1. 烛之武是个有神武之名的将军。
2. 曹操对徐庶的才华十分敬佩。
3. 孙权心中十分惊恐,但面色不变。
4. 烛之武生性刚毅,志向高远。
5. 江东诸侯万众一心,共同抵抗曹操。
三、主语+动宾1. 曹操收编徐庶,任命他为谋士。
2. 烛之武应命攻打曹军。
3. 关羽奋勇杀敌,立下大功。
4. 孙权派遣吕蒙前往荆州,探听情报。
5. 魏延听闻烛之武归降,欣喜不已。
四、主语+介词短语1. 曹操心中疑虑重重,思考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2. 烛之武依靠着自己的勇气和智谋,打败了曹军。
3. 关羽在经历了多次战斗后,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4. 孙权从未忘记过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时刻准备着迎接挑战。
5. 魏延手持长枪,从马背上跃下,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五、主语+并列句1. 烛之武欣然许诺,且言:“能为子计者,惟子亮耳。
”2. 曹操对徐庶的才华十分敬佩,且说:“吾欲用公,当如何?”3. 孙权心中十分惊恐,但面色不变,且命张昭前往荆州商议对策。
4. 烛之武生性刚毅,志向高远,且说:“臣虽死,愿为君报仇。
”5. 江东诸侯万众一心,共同抵抗曹操,且誓言誓死捍卫家园。
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摘要:一、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介绍1.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2.晋国和秦国之间的恩怨情仇3.烛之武的生平简介二、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分析1.烛之武的说服策略2.烛之武如何运用词类活用技巧3.秦国退兵的原因分析三、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探讨1.反映出春秋时期外交手段的高超2.体现出语言艺术的魅力3.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正文: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一次著名的外交事件,发生于晋国和秦国之间。
当时,秦国欲借道晋国攻打其他国家,但遭到晋国的拒绝。
于是,秦军便驻扎在晋国边境,形势十分紧张。
此时,晋国大夫烛之武主动请缨,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军退兵,化解了一场危机。
在退秦师的过程中,烛之武运用了一系列的说服策略,其中包括巧妙地运用词类活用技巧。
首先,烛之武用到了名词的意动用法,如“晋军实至名归”,这里的“实至名归”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实际上已经到了,名义上也得到了”。
通过这种用法,烛之武向秦军展示了晋军的实力和合法性,使秦军对晋军产生敬畏之心。
其次,烛之武运用了使动用法。
如“秦军为之辟易”,这里的“为之辟易”是使动用法,表示“使秦军感到容易”。
通过这种用法,烛之武传达出晋军强大的信息,使秦军认为自己不是晋军的对手,从而产生了退兵的念头。
此外,烛之武还运用了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语法现象。
如“莫能与之争”,这里的“争”原本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争斗”。
通过这种用法,烛之武强调了晋军的强大,使秦军更加坚定了退兵的决心。
总之,烛之武在退秦师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词类活用技巧,成功地达到了说服秦军退兵的目的。
这一事件反映出春秋时期外交手段的高超,体现出语言艺术的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实用版】目录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2.烛之武的词类活用3.烛之武的词类活用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一、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烛之武则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才子,以善于辞令著称。
公元前 627 年,秦穆公派兵攻打郑国,烛之武受郑文公之命,前往秦军营地说服秦穆公退兵。
在历经艰险,烛之武终于成功地说服了秦穆公,使得秦军撤离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成为古代外交手腕和口才较量的典范。
二、烛之武的词类活用烛之武在退秦师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词类的活用,展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首先,烛之武对秦穆公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他将郑国比喻成一块骨头,而秦国和晋国则是两块争夺骨头的狗。
通过这个比喻,烛之武形象地表达了郑国在秦晋之间的尴尬地位,使秦穆公意识到继续攻打郑国并无益处。
其次,烛之武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他提到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文公回国继位,从而暗指秦穆公应该继续支持晋国,而不是攻打郑国。
这种借代的手法,使得烛之武在表达观点时更加含蓄委婉,易于被对方接受。
最后,烛之武还巧妙地使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在整段说辞中,烛之武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句子,使得语言更加优美、流畅。
这种语言艺术使得烛之武的说辞更具说服力,更容易打动秦穆公。
三、烛之武的词类活用对后世的影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和词类活用的运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烛之武的说辞成为了古代外交辞令的典范,为后世外交家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其次,烛之武的词类活用对后世文学和修辞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词类活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烛之武退秦师 使用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 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 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 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 “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 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 “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晋、秦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 (用原文回答)
明确:①“无礼于晋” ②“贰于楚”
重耳过郑(公元前 637年) 过郑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 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
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 , 郑文公却以
“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
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 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 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 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 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 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 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 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 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 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 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 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 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 不译。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
一般“军”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驻军
【越国以鄙远】
一般“远”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远地、远方
【且贰于楚也】
一般“贰”是数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若不阙秦】
一般“阙”是动词,在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削减
【夜缒而出】
一般“缒”是名词,作动词谓语“缒”的状语:“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一般“济”“夕”是名词,在此分别作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
【烛之武退秦师】
一般“退”是动词。
在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既东封郑】
一般“封”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成
为边界
【阙秦以利晋】
一般“利”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得利
【唯君图之】
一般“图”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计划,考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一般“东”“西”是名词,在此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在西边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一般“赐”是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恩惠,好处
【共其乏困】。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⑶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用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说明舍郑对秦 无害有小利。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 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 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 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 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 了。
•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 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wéi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 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 (3)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么害处。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 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渡河。设版,指筑墙。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
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 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 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劝君秦图谨之慎.。”
反问语气
语气平缓,诚恳
总结: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
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 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想一想
烛之武退秦师的退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的退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的退词类活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具有指导意义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34年的秦国征伐赵国期间。
当时,秦国的统治者秦始皇决心一统天下,他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目标是消灭赵国。
秦军凶猛而强大,侵略势头几乎无人能挡。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赵国显得力不从心,国力渐渐衰弱。
赵国的一位将领烛之武身为国家的卫青部队长,责任重大。
他在经历多次战败之后,深感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损害,同时也看到了秦国的残暴与野心。
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来保护家国与人民,最终选择退避三舍。
烛之武退秦师的活用方法是,他以自己的精神风貌启发民众,告诫他们面对强敌时不要盲目顽抗,而应采取灵活策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他以自己的榜样教育人民,勇气和智慧同样重要。
这个故事生动地描绘了烛之武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他在战争中屡战屡败,但他并不气馁。
相反,他深思熟虑,善于观察敌人的弱点,并利用他的智慧来保护国家。
他明白,退避并不是失败,而是保护最重要的东西。
这个故事的指导意义在于,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盲目顽抗。
我们应该学会用智慧来应对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来采取灵活的行动。
有时候,退避也是一种保护,它可以保护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比如生命、家庭、友谊、自由等等。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诫我们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弱点和局势的变化。
只有深入了解对手,并能准确把握形势,我们才能制定出明智的战略,并在关键时刻胜利脱险。
总的来说,烛之武退秦师的退词类活用是一段有指导意义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头脑冷静,运用智慧和策略,不要盲目顽抗。
通过研究敌人的弱点和观察形势的变化,我们能够制定出更恰当的战略,保护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词语考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虚词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词语考点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夜: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朝:表时间,在早上)③既东封郑(东:表处所,在东边)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西:在西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二、一词多义1、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二”的大写,指两个国君。
《左传·隐公元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其内任卿贰以上。
副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那些在朝中担任正副部长以上的。
贰则疑惑。
不专一《荀子·解蔽》一心二用就会学不明白。
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离心,背叛《左传》诸侯的财物,都聚集在晋国,那么诸侯就会叛离。
不迁怒,不贰过。
再,重复。
《论语·雍也》心中有怒气不要迁怒他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2、鄙蜀之鄙有二僧。
边邑,边远的地方《为学》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
《烛之武退秦师》素材运用示例
《烛之武退秦师》素材运用示例角度一、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的作文:秦、晋围郑,郑伯在如此强大的两国面前感到了亡国的危机。
大夫佚之狐向郑伯进言说:“其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郑伯听从了他的意见,并很快和秦君达成共识,解了燃眉之急。
如果郑伯在那危急时刻没有听取并采纳佚之狐的意见,那么也就不可能让秦国退兵,郑国的危机也就不会解除。
因此,要成为一个明智的君主,就必须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角度二、以“责任”为话题的作文:国危矣,烛之武带着“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的责任夜缒而出,在秦伯面前慷慨陈词,最终使秦伯退师。
这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弱小的烛之武敢去见郑伯呢?这就是责任的力量。
正是责任,才使他放下了与郑伯之间的怨恨;正是责任,才使他敢于冒着危险夜缒而出;也正是责任,才使他敢于去面对并说服强大的秦王。
角度三、以“换个角度看问题”为话题的作文:国危矣,烛之武在说服秦伯时,以退为进,他不去陈说郑国的安危,而是替秦国考虑,从秦国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一切,他的陈述让秦王不得不接受。
换个角度看问题,不仅显示了烛之武机智的外交才华,也使之凭三寸不烂之舌保存了郑国。
如果他当时不换个角度去劝说秦王,他能成功吗?秦王能派杞子、逢孙等帮助郑国守卫吗?晋师又何以能退?换个角度看问题,有如黑暗中的明灯,有如迷雾中的灯塔。
角度四、以“知错能改”为话题的作文:秦晋围郑,郑国存亡旦夕之间。
佚之狐向郑王推荐烛之武。
郑伯立即召见烛之武,当烛之武拒绝出使的时候,郑伯没有大发雷霆,而是深情地道歉,说“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
”如果没有这样深情地歉意,怎能没有郑国的灭亡?一个为国者需要的是大度量,更需要知错能改的品德,这样才能造福于人民。
角度五、以“屈与伸”为话题的作文:秦晋围郑,郑无力招架。
郑伯紧急召见大臣,佚之狐推荐了烛之武,但烛之武以年龄太大为由推脱了。
但郑伯为了郑国的利益,不惜放下君王的脸面与威严,在烛之武面前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言辞恳切。
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等。
例如,若不阙秦,阙是使动用法,使……减少。
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2.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3.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名词做动词,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7.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8.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9.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11.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12.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13.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作动词,损害)烛之武退秦师背景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
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
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
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
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于的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于的用法“之”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多种用法。
其基本用法如作助词“的”,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这里“佚之狐”可理解为佚这个家族的狐。
还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就好像在说“我那时强壮的时候啊,都比不上别人”,把“臣壮”这个主谓结构变成了一个句子成分。
固定搭配方面,“烛之武”里的“之”可视为一种人名的特殊结构,类似“介之推”。
双语例句如下:你看那烛之武,他就像一把智慧的钥匙,开启了郑国的安全之门。
他对秦伯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这里“之”的用法就像一条小路,连接着不同的语法意义,难道不是吗?郑伯对佚之狐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在“佚之狐”中,“之”仿佛是一种神秘的符号,赋予了名字独特的韵味,你能体会到吗?烛之武回应道:“臣之壮也,未能为君效力,今老矣,愿一试。
”此句中“之”就像一个隐藏的魔法,让主谓结构变得柔和,这多奇妙啊!当烛之武见到秦伯,他说:“晋,何厌之有?”这“之”字如同一个疑问的号角,吹响在秦晋之间,你可感受到那紧张的气氛?秦伯听后,心中思忖:“晋君之野心,吾岂不知?”这里“晋君之野心”的“之”好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晋君内心的想法,不是吗?佚之狐在一旁焦急地等待消息,他想:“烛之武之能,定可解郑国之危。
”其中两个“之”字,一个像稳定的基石,一个像希望的灯塔,你觉得呢?郑伯的臣子们围坐一起,一人说:“烛之武此行,犹如孤胆英雄之冒险。
”这里“之”字就像冒险路上的标记,指引着句子的方向,对不对?秦伯的谋士对他说:“郑之土地,虽小却有其价值,君不可轻弃。
”这“郑之土地”的“之”仿佛是土地的守护者,默默地诉说着归属,你能理解吗?烛之武在谈判中又言:“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这“夫人之力”的“之”像一条纽带,连接着人和力量,是不是很形象?郑伯对烛之武感激地说:“君之功绩,郑国上下将铭记于心。
”此“之”如感恩的旋律,奏响在君臣之间,你听到了吗?秦伯最终决定退兵,他叹道:“烛之武之言,如晨钟暮鼓,惊醒吾之迷梦。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词类活用1. 引言说到《烛之武退秦师》,咱们总得先来点背景知识。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烛之武可是个聪明绝顶的家伙。
那会儿,秦国的兵马逼近,局势紧张得就像煮沸的水,随时可能溢出来。
然而,烛之武凭借自己的智慧,成功地说服了秦国的使者,让他们撤兵。
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他的口才,还有那灵活的词类活用,真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番。
1.1 词类活用的魅力词类活用,听上去高大上,其实就是把一个词用得多变多彩。
你瞧,烛之武在劝说时,动用的动词、名词、形容词都恰到好处,简直是用词的魔法师。
他把“求”字用得活灵活现,既可以表示请求,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迫切的情感,就像你跟朋友说“求求你,别走!”一样,心里的那种不舍和希望,瞬间就传达出来了。
1.2 生活中的词类活用其实,生活中词类活用随处可见。
比如你说“他吃得很快”,这“快”就是个形容词,但说着说着,也许你会加一句“他吃得像风一样快”,这就是把形容词活用成了比喻,生动得让人忍不住笑出来。
生活中的这些小细节,正好就像烛之武的口才,让人觉得亲切又生动。
2. 烛之武的智慧说回烛之武,他的聪明可不止于此。
他利用了一些巧妙的词语组合,生动地描绘了国家的困境。
他提到“城下之盟”,这词一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可不是好事。
想想,如果咱们现在的生活中,听到有人说“家庭和谐,幸福美满”,那真是让人觉得温暖。
可一旦换成“家里鸡飞狗跳”,哎呀,那气氛立马就不对劲了。
这就是烛之武的高明之处,他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瞬间就打动了人心。
2.1 形象生动的表达再比如,烛之武用“壮士”这个词,原本是指身强体壮的人,但在他的描述中,却有了更多的层次感。
他不仅在强调人的体格,更是在表达一种忠诚和勇气。
就像现在咱们说“心大的人”,不是单单说他心胸宽广,而是隐含着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2.2 词语的魔力还有那个“退”,真是个神奇的字,既可以是“退缩”,也可以是“撤退”,但在烛之武口中,显得极为温和。
烛之武退秦师以的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以的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以是指烛之武在战争中成功击退了秦军,并通过这一胜利来震慑和威慑敌人,达到了保卫和巩固国家安全的目的。
这一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典型的战略策略和战术手段。
在实际运用中,烛之武退秦师以的方法包括了以弱胜强、运用地形、分散敌军、奇袭偷袭等各种战术和手段。
这些手段的核心在于巧妙地利用和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针对敌人的弱点和薄弱环节进行攻击和突破,从而取得胜利。
烛之武退秦师以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战术手段的巧妙运用,更在于其对军队素质和士气的有效管理和提升。
他通过严格训练和激励士气,使士兵们充满了信心和勇气,同时也在战场上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和反应能力。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以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战略策略和战术手段,它的成功在于对自身和敌人的深刻了解和有效运用。
在今天的军事和战略领域中,这一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 1 -。
文言文知识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文言文知识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答:同学,你好!为你归纳如下:1、通假字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舍,同“捨”。
放弃。
句意是:如果您不灭掉郑国,让它做您东方道上的主人。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
供给。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③秦伯说(说,同“悦”。
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④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明智。
)2、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意思是:“那个人”。
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离开。
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源。
)3、一词多义封①既东封郑(做缰界,动词)②肆其封(疆界,名词)之①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②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④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⑤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①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②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助词)③以其无礼(郑国,代词)以①敢以烦执事(拿,介词)②以乱易整(用,介词)③以其无礼(因,介词)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东面。
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做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
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5、特殊句式:①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失其所与:
(结交)
古今异义
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现在一般引申为泛指宴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
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 古义1:那个人。 古义2:妻子的尊称
夫人
去
古义:离去。 今义: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 过去的时间 古义:把……作为(以之为) 今义:认为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如何看待烛之武的劝谏艺术?
1.援古例今.既回顾历史又分析现实 2.善于作比.正反陈说 3.语言得体
烛之武形象
1.志士形象.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形象.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生死未 卜,他却勇入秦营,义无反顾。 3.智士形象.面对强敌,他不卑不亢,侃 侃而谈,机智善辩,成功说退秦师。
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供” :供给 4.何厌之有 ? “餍”:满足
5.秦伯说,与郑人盟。 “悦” :高兴 6. 失其所与,不知 “智” :明智
一词多义
1. ① 如果 连词 若 ②你 代词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
③像
动词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2. ①. 陈说 动词 说 ②. 杂说 名词 ③. 通“悦”
秦
晋 郑
楚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文 本 结 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秦晋围郑形势图
秦
晋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郑
读课文1——2自然段
1、 秦国和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2、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3、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 标锁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 从文中找到根据吗?
越国以鄙远: 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
重点字词
1.敢以烦执事: (表谦敬的副词)(对对方的敬称) 2.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 , 为什么) 3.夫晋,何厌之有:(句首发语词)(宾语前置) 4.阙秦以利晋: (使…削减,使…得利 使动用法)
5.唯君图之:
6.吾其还也:
(句首发语词,表示希望)
③. 浅陋 鄙俗 形容词
5、
①. 细小
形容词
微 ②. 隐约地 形 容词 ③. 稍微 副词
④. 没有 不 副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 ①. 到
动词
辍耕之垄上 子犯请击之
之 ②. 他们 代词
③. 的
助词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
④. 结构助词 无意义
7、 知 ①知道
② “智”明智
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
知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 意动,以……为边邑 使动,使…成为疆界.
既东封郑:
与郑人盟: 唯君图之: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计划,考虑
名词→状语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在西边
动词→名词 害处 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 壮年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传》
《春秋》“微言大义”
原名《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 解释《春秋》而作,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不仅是我国继《春秋》之后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写 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 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佚之狐: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出 谋划策、推荐能人。
烛之武:“怀才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郑伯:从谏如流、大度,敢于认错、 情真意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秦
舍 无 郑 所 害
(朝…夕…)
正
背信弃义 过去
(既…又…)
邻厚君薄 现在
阙 亡秦 郑利 晋
贪得无厌 未来
晋
反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 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以为
贰
古义:从属二主 今义:“二”的大写
省略句
辞曰:“臣之壮也……” : 许君焦、瑕: 敢以烦执事: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主语 主语 宾语
介词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宾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贰也─介宾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宾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秦伯说
3. ①. 推脱 动词 辞 ② . 告别 动词 ③. 推辞 动词
不辞劳苦 停数日,辞去。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
①.边远的地方 名词
名词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越国以鄙远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防微杜渐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但微颔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鄙 ②. 边境
晋师撤离
“不仁、不知、不武”
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
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1.照应上文。
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事 件
郑危
劝秦谨慎 挑拨秦晋 以利相诱 阐明厉害 郑知亡 说秦 夜缒
子犯请击之
秦退
晋退
烛辞
烛许之
郑伯请人 郑伯自责 佚之狐举荐
情节发展
总结
字 词 句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 “矣” :了 “倍”:增加 2.焉用亡郑以陪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