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父母的心》公开课教案及反思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父母的心获奖公布课教案苏教版1
《父母的心》获奖公布课教案教学目标一、体会一波三折、跌荡起伏的故情形节。
2、感悟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波三折、跌荡起伏的故情形节。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进程一、故事激情导入: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一个人的家里,因此制造了父母。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址,他永久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那个地址,叫做“家”,这一颗心,确实是父母的心。
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如何的心呢?出示课题:父母的心二、简介作者生平:川端康成,日本现、今世小说家。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要紧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日本评论家以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
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约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
这是他作品的一路风格。
《父母的心》一样具有这种风格特点。
这或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
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出示投影)三、整体感知一、(过渡)创设情境:请你带着你的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去朗诵课文,从中体会父母的另一颗心,或许你会觉察原先父母的爱是那样的无私与高贵。
二、学生读课文,预备复述故事。
复述故事时应注意:○1抓住要紧事件○2语言生动简明○3时刻不超过3分钟。
3、你能体会课文中父母的心吗?请写出你的观点。
提示:父母的心是。
教师归纳并板书:父母的心送长子换女儿换次子要女儿(一波三折)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四、体味情节,把握主题一、小组讨论:你感觉把小孩送给他人是爱吗?要回小孩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
)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请有情感地自由朗诵,感悟隐含着的淡淡的哀怨。
二、、总结评判: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爸爸妈妈几回将小孩送走又要回,这表现出爱的伟大。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咱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我想请大伙儿结合自己的体会将你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口头小创作:爱是(出示投影)示例:爱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香醇。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父母的心》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第五篇课文。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亲人。
这单元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这些课文都是某个人物对另一人物的爱,惟有这篇是介绍整个家庭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情感较完整。
这篇小小说情节短小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父母的形象也在其中得以升华。
为学生更为全面的感悟亲情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爱已经很淡漠,视为当然,有着较为严重的自私心理,不知感恩,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方法与过程: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探究,重点揣摩人物心理,深刻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母对孩子至真至诚的爱意,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尊敬、爱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难点:体会文中表现的浓浓的爱意、淡淡的哀愁。
教材分析《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第五篇课文。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亲人。
这单元选了《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这些课文都是某个人物对另一人物的爱,惟有这篇是介绍整个家庭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情感较完整。
这篇小小说情节短小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父母的形象也在其中得以升华。
为学生更为全面的感悟亲情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爱已经很淡漠,视为当然,有着较为严重的自私心理,不知感恩,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
《父母的心》教案一、概述《父母的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4课。
本课是一篇感人的小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这种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并能体验自己身边的至爱亲情,懂得感恩回报,得到情感的升华,故以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合作探究、图示教学法,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读出字音并且认清字形;(2)理解重点词语及成语在文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3)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能完整地再现故事情节;(4)学习本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这样安排的妙处。
(5)收集积累歌颂父母亲情的名言、谚语、格言;(6)能够根据要求在短时间内仿写或创作出与主题相关、语言精美的语段。
2.过程与方法(1)能够读准易读错的字,辨析难写词语;(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3)能够通过仿写、创作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14~15岁的少年,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至爱亲情有较深的感悟,这为学习本课达成情感目标打下很好的基础;2.学生在学习中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3.学生已有很强的阅读感悟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体验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4.学生已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很容易到位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5.学生已掌握了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并乐于阅读积累。
四、教学策略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b.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升阅读技能和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牺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升阅读技能和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析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牺牲。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作业,及时反馈改正学生的错误。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对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拓展1. 开展家庭亲情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十五父母的心【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感受父母浓浓的爱。
2.理解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
3.理解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学习重难点】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感受父母浓浓的爱。
(重点)2.理解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
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她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她,这个地方,叫做“家”;当然还有这么一颗心,她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小说——《父母的心》,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
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
《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
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濑.户(lài)褴褛..(lán lǚ)酬.谢(chóu)舱.(cāng) 女佣.(yōng)3.理解词义。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如数奉还:按原来的数目归还。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祈祷:一种某某仪式,信仰某某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恩重如山:形容恩德极大。
褴褛:(衣服)破烂。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你能按照情节发展的规律给文章划分结构吗?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破题。
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第3-6段),故事的开端。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5)doc初中语文 (1)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初二上)(5)doc初中语文(1)教学内容:苏教版八年级上期第十五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存常用词语。
2.了解本文一波三折的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细腻的描写方法,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至亲至爱的亲情。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一波三折的故情况节。
2.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教学难点:明白得父母动身点,和矛盾的爱子之心。
学法指导:1.学会划分小讲故情况节进展的结构,从中把握叙事的线索,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
2.反复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把握人物的思想脉络,深入体会亲情的伟大力量。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形导入记得曾经看过一部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其中的主题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动了几代人,传唱至今。
妈妈送走小强时的情形更是令人肝肠寸断。
妈妈送走小强是不是不爱他了?〔送,是一种爱〕假如不送,是不是一种爱呢?〔不送,也是一种爱〕老师就有疑咨询了,要请大家为老师解疑:送走是爱依旧不送是爱?请发表你的见解。
〔送与不送差不多上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闻名的现代小讲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讲«父母的心»去体会一下天下的父母心吧!出示课题二.整体感知1.学习目标:〔1〕.明白得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2〕.学会珍爱至亲至爱的感情2.走近作者川端康成:1899年出生,两岁时父逝,三岁时年母逝,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又相继逝世。
因此他专门期望父爱和母爱。
1968年以«雪国»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透溢着淡淡的哀怨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
〝由于他的小讲艺术——它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捷,表达了最典型民族性的日本灵魂〞——这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得奖评语。
3.检查预习〔1〕给以下字注音:濑〔〕女佣〔〕酬〔〕舱〔〕褴褛〔〕〔2〕依照词义填写相应的词语美好的举止姿势。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初二上)(4)doc初中语文(1)
第15 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初二上)(4)doc 初中语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采纳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明白得小讲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重点、难点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显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讲家。
出生在大阪。
要紧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196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2、导语〝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柯罗里〕〝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
〞〔比彻〕……引入?父母的心?一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这篇小讲共有17 段,按照小讲情节进展的差不多规律,能够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破题。
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亮的对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3—6〕,故事的开端。
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小孩。
第三部分〔7—12〕,故事的进展。
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通过。
第四部分〔13—16〕,高潮部分。
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进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17〕,小讲的结局。
一家六口终于团圆了。
三、探究课文假如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小孩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如此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不能。
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小孩着想的, 他们期望自己的小孩能过上好生 活。
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 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小孩着想的。
假如一 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
现在 如此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 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语言训练认真品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1)学习目标: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2、明白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难点:目标1教学设想:1、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明白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2、课前布置学生交流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摸索:妈妈送走了亲小孩,是不是代表她不爱亲小孩了,预备课堂交流,以感受父母的爱。
3、课后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收集到积存本上,预备课堂交流。
教具使用:投影仪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父母的心»是日本闻名的现代小讲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讲。
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素,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看起来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再全班交流〕1、围绕〝父母的心〞设置了哪些画面?你能否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那位母亲〞的心理?2、你认为文中哪个画面最感人?请简述理由。
3、总结明确:作者确实是如此用曲折的情节一波三折的展现了人物鲜亮的个性特点,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交流,明白得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1、教师组织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么«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亲小孩,是不是代表她不爱亲小孩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两口子〝宁愿一家六口饿死〞的做法专门不〝明智〞,你同意那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总结交流评判:爱是什么?四、拓展延伸,合作积存1、用〝鲜花、果实、风华正茂、饱经风霜〞四个词语中的任意三个,创设情境写一段完整的话,许多于50字。
〔投影〕〔提示: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示〕2、课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投影部分〕选出其中最适合送给你母亲的谚语、格言、诗歌,并讲明理由。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1)教学目标:能由一波三折的故事及与台湾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比较中去体会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能发出周围的爱的故事。
课前学习:观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摸索:妈妈送走亲小孩是不是她不爱亲小孩了?课堂学习: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导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来研究一下这篇文章的标题:父母的心,如何讲明?2.创设情境:请你大声朗读文章,同时结合文章内容对题目作出补充:父母的心是,因为……[学生读课文,整理自身观点,全班交流]3.归纳:父母的心是一片爱子之心二.体会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内容过渡:在课前我们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影片片断,影片专门感人,但与文章不同的是,妈妈送走了小强,课前老师布置了摸索题:妈妈送走小强,是不是代表她不爱亲小孩了,谈谈你的看法。
现在请你将自己的摸索亮出来。
[学生将课前摸索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归纳:妈妈送走小强也是出于对小强的爱2.组织辩论:过渡:老师就有疑咨询了,要请大家为老师解疑:送走是爱依旧不送是爱?请发表你的见解。
[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出示要求]归纳:送与不送差不多上爱总结评判: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爸爸妈妈几次将小孩送走又要回,小强的妈妈忍痛送走小强,无一不表达出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颂扬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我想请大伙儿结合自己的体会将你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投影:口头小创作:爱是……三.拓展:挖掘生活中的真爱1.过渡:〝悲伤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依旧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请你与大伙儿分享你周围的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周围的爱。
2.拓展:爱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比如为他们做一些情况,对他们讲一些话……,请你来谈谈。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情况节和浓浓爱心中隐含淡淡的哀愁的写作特色。
2、体会文中父母关于子女深沉的爱,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明白得父母。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1教学用具:两份图表、音乐«天下父母心»教学过程:一、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谈话走进课文的学习。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导入设计:同学们,你们可曾记得:是谁第一次牵着我们的小手蹒跚学步,是谁第一次为我们背上小书包;是谁在我们快乐时与我们一起欢呼雀跃,是谁在我们悲伤时偷偷的递上白手绢儿;是谁在我们成功时为我们悄悄落泪,是谁在我们失败时为我们鼓劲加油。
可曾几何时我们开始厌恶这种关怀,开始远离这种亲情。
我们经常会想父母如何这么烦?父母们也不时感叹,这小孩们都如何了,简直不了解父母的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父母的心»去体会一下天下的父母心吧!出示课题:父母的心二、单介绍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闻名现代小讲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两岁时父母双亡,一直与祖父母生活,从小没享受到我们看似平常的父母的关爱。
三、学生自渎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明确本文一波三折的故情况节:送——不送让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文中父母最终决定不送小孩的理由。
明确:送与不送差不多上基于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五、让学生分组完成填表任务,引导学生朗读体验本文〝浓浓的爱心中隐含淡淡哀愁〞的写作特色。
父母的决定父母的表现富太太的表现及心理变化送大亲小孩送二亲小孩送三女儿决定不送六、谈话由学生归结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拒绝优越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小孩给富人的故事,表现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七、拓展延伸。
师:亲子之爱是人类共有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是最无私、最伟大、最神圣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找出并细细体会课文中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能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发现爱导入:师:同学们,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是哪一种呢?(亲情)没错,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行一次亲情之旅吧。
播放韩红的《天亮了》师:这首歌源自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对年轻的夫妇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儿子的生命。
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让小子灏最终得以幸存的呢?——生:父母的爱没错,父母的爱是伟大的,它源自父母那颗伟大的心。
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当代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父母的心〉。
(师出示学习目标)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是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愁。
1、作者简介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有哪位同学知道川端康成?(生回答)(师出示资料)2、理情节,找线索由于早年失去双亲,极其渴望亲情的川端康成于是便写下了这篇小说,在川端康成的心中,他对父母的心到底是怎样看的呢?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
(出示文字)请同学们先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这段文字其实就是这篇小说的开头。
在这艘船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读课文,把故事情节理一理。
一、破题(1、2),交代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二、开端(3—6),贵妇想领养孩子。
三、发展(7—12),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
四、高潮(13—16),穷夫妇要回女儿。
五、结局(17),一家六口团聚。
师:情节已经一目了然了,这个故事的线索又是什么呢?生:是那几个孩子师:没错,小说就是以穷夫妇的几个孩子为线索,展开了情节。
先是送,然后换,接着再换,具体是怎样的,请一个同学来补充。
送走大儿子→二儿子换大儿子→女儿换二儿子→要回女儿师:穷夫妇的三次换送子女,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怎么样?)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这样反反复复,送出又要回,大家请想想,为什么穷夫妇还是决定不送走孩子了呢?生:因为他们爱孩子。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十五《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学习目标〗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考
2.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发言
2.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
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增进对家庭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如何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
(2)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父母的爱。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的爱。
(2)教师总结:强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呼吁同学们珍惜家庭时光,孝敬父母。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家庭亲情的认识,整理成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父母的心》,感受家庭亲情的温暖。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结合学生的实际家庭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1《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这篇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过程的实录,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一、对整体设计的反思这节课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背篓里数妈妈的白发》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
如导入中的复述故事为后面的理解课文主题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导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也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与探究。
教师的话无需多说,学生知识的获取自然水到渠成。
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什么困难,并能在探究与发现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倍增。
备课时,有好多相关的故事都涌上心头,因为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爱。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分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引入情境——整体感知——探究情节特点——体会语言风格——深情领悟。
不难看出,这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新的学习内容,既注重思维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述。
从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赏识者,而教师的引导和赏识正好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根植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将语文与学生生活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学的目标也就很顺利地达到了。
三、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运用的反思在这堂课的组织中,我也意识到了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可以做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做学生的学生,课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师,谁都不必怕说错,要允许学生出错,因为错了我们大家才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父母的心》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父母的心》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的一波三折的写法,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2.理解父母在送孩子时候的心理活动,感悟一家六口的不离不弃的挚爱深情;3.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意。
教学难点: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教学重点:1、理解父母送孩子的心理;2、学习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放映《我的兄弟姐妹》的剪辑视频,教师讲述画外音:《我的兄弟姐妹》讲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母亲咳血,父亲背着病重的母亲上医院,临走前嘱咐大儿子:“忆苦,你是哥哥,照顾好弟妹”,谁知,意外发生了,天黑路滑,父母跌落山崖双亡,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成为孤儿。
大哥齐忆苦无奈之下把亲爱的弟弟妹妹们送给他人抚养,自己却流浪在外。
当忆苦把最后留在他身边的大妹妹送给人家后,他一路狂跑,疯狂的叫喊弟妹仨人的名字,面对着充满寒意的阳光,他跪倒在茫茫的大雪地里,一遍又一遍的大声叫喊:“爸、妈,我对不起你们!思甜,齐天,齐妙,哥对不起你们……”这绝望的呐喊,那是一个略带童声的稚气的孩子、歇斯底里的呐喊,既是对弟弟妹妹们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的难以割舍,又是向父母忏悔身为一个家庭长子没有承担好的责任落空,也是对老天命运安排的不满和控诉,更是一个孩子发泄诸多爱与恨的表达。
导入:命运总是捉弄多难、贫穷的家庭。
当一个家庭面临着分离,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亲情是血浓于水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去体会那血水深情。
二、朗读课文合作朗读:老师读旁白,男生读父亲的对白,女生读财主夫人、女佣、母亲的对白。
朗读要求:1、正音褴褛(lán )(lǚ)嗓门(sǎng )一妥百妥(tuǒ)爹妈(diē)酬谢(chóu )失魂落魄(pò)2、揣摩人物心理,带着情感朗读。
3、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贵妇人的故事。
语文: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能体会课文中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能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合作、讨论
所需设备:
多媒体辅助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日本有句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次走近父母,去感受父母的心。
谈自己的看法。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课后做调查,完成。
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和看法。
动画内容形象生动,感人至深,会引起人心灵的震撼,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提高思考、总结、表达能力。
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要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之中,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问题二:父母对子女的爱在情节上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五、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讨论: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父母伟大的爱子女的心的?
提示:可以从情节和描写这两个角度去思考。
归纳总结:1、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2、细致的描写。
六、延伸总结。
让学生听两个故事,进一步体会父母崇高的爱子女的心。
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父母的心。
学生听两个故事,体会父母爱子之情。
学生谈自己的父母。
收集资料。
让学生在名言及谚语的感染下进入课文的学习,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从小说三要素的情节入手,为后文的教学服务。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熟悉内容,整体感知;再在小组合作、班级交流中理解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合作、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
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
课题:书写练习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
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
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
课题:书写练习2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
难点:“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
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
书写:斩、转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2、轻、斩、转
我的思考: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
课题:结构特点(六)
课型:新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