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Microsoft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温江二中张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通过生物膜模型建立过程的一系列实验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三、教学重难点
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6、引导学生回忆红细胞所处的环境,分析得出
五、板书设计: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 组成成分:磷脂、蛋白质、糖类
2. 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3. 蛋白质分布:覆盖、镶嵌、贯穿
4.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六、教学反思:。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

所以在导入时本人采取了实验导入,让学生真真切切观察到玉米籽粒的着色情况,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本节课以科学实验为主线贯穿始末,由实验导入→科学史教学,环环相扣,让学生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经历细胞膜的模型构建过程,体验了学家探究之路。

教学设计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同时渗透了“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这样不仅强化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能感受到形成知识的乐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同时也符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性学习”这一理念,本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该理念。

二、学习任务分析细胞是生物新陈代谢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膜位于细胞表面,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区分开的界面,对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细胞的物质进出等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内部的核被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它们都有膜结构,这些单位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

它是后面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和学习具有膜的细胞器等内容的基础。

而各种化学成分并不能单独表现出生命活动,对于组成细胞膜的各种化合物如何有序组合而形成完整的结构,以及表现出的结构特点和与结构相适应的功能这些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是本节学习的主要任务。

其中重点是质膜的结构,难点是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三、学习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知道细胞膜作为生命边界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前一节课的学习,为本次课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和认知能力,但还不够完善,尤其对科学的探索过程以及结论的形成缺乏正确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参考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参考教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授课教师——李芳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教具准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教学流程新课引入→“回顾细胞膜功能”→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军人保家卫国的情怀引入微观世界也有一个这样的“朋友”——细胞膜,引入教师:根据前面已掌握的知识,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谜语中能体现细胞膜的什么功能?学生:综合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细胞膜具有以下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选择透过性;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教师:大家进行选择的依据是利用了细胞膜的功能,这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学观点学生:自由探讨教师:总结,一起来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师生互动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

下面进入一段科幻之旅,试想如果有个魔法棒,将此刻的你送回19世纪,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究你首先从哪方面入手呢?(分组讨论,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明白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提供的资料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提示学生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指的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其核心是生物膜的结构和流动性,理解它关键是理解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学生已经学过“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同时与本节的第三章一起有“功能—结构—功能”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是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与解析】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目标解析(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细胞膜的结构比较陌生。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会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细胞膜的模型。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例题讲解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

因为使用多媒体,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制备细胞膜的实验原理与细胞膜生理功能,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引入:第三章我们学习了系统的边界——细胞膜。

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糖类组成。

那么,细胞膜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问题探讨]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生活中,某小组同学分别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

高中生物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高中生物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高中生物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能够应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学中的现象和问题。

教学重点:1. 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2. 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流动镶嵌模型背后的数学和物理原理。

2. 把握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生物教科书相关章节。

2. 知识点讲义和案例分析。

3. 实验材料和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一幅细胞膜镶嵌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

2. 提出问题:细胞膜如何实现对物质的选择性通透性?3. 引入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二、讲解流动镶嵌模型:1. 介绍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解释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膜结构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数学和物理原理。

三、案例分析:1. 展示几个生物学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进行解释。

2.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能的应用场景。

四、实验操作: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膜中的应用。

2. 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课堂练习:1. 布置相关课堂作业,巩固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索更多生物学中的应用场景。

六、课堂总结:1. 确认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流动镶嵌模型在未来生物学研究中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完整word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完整word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吴江市芦墟中学马育国牛军锐1【设计思想】1.1突出科学史的教育。

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

备课过程老师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1.2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

本节课中,利用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特点,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对于本节课的另一难点---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突破,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学的有效。

2【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3)尝试利用废旧物制作生物膜模型4)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尝试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3)正确认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3.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4教学难点: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5.教具准备:1.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其实验图片资料 2.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课件6.教学过程6.1 教学导入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生物膜对物质进出为什么具有选择性呢?根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科学家又是怎样确定生物膜的呢?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忆已熟知的知识,激起探究新问题欲望----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生物膜的。

4.2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4.2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4.2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5.1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5章第1节。

该节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三个方面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结构。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层次中的一环,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作用构成的。

学习这节课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一个具体生态系统的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由各个组分组成的,并且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通过此环节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整体性、系统性思想,连接学生课内、课外生活,进而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延伸,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人类生存的环境。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实验、调查和搜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了解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理解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这个概念。

(2)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意义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处理抽象知识的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生态系统有一个感性认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一些生态系统,例如池塘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如福州西湖、厦门筼筜湖等),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领会“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有较大的难度。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合作能够完成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分析,有一定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2022年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精选9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倡议书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倡议书作为一种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规范。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倡议书很难写吧,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2022年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1当三月的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在我们耳边总会响起一句伟大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七年过去了,雷锋的名字仍然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新世纪孕育出新榜样。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让雷锋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此,少先队大队部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1、在班级中,从小事做起,干好份内的卫生工作,保持教室清洁。

2、校园里,自觉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并能主动拾起地上的脏物。

3、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见到有损坏公物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4、尊敬师长,团同学,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

5、利用休息时间到校外,如敬老院等场所进行服务。

6、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学习。

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不仅仅是在每年的3月5日,更要时刻将雷锋精神牢记在心,做到时时学雷锋,天天见效果。

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有更多慈善之举、感动之事,让我们的国家处处讲求奉献、充满和谐,行动起来吧。

埔上小学的全体同学们!xxxx少先队大队部小学生学雷锋倡议书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看,杨柳春风,又绿神州大地。

听,雷锋精神,再奏华美乐章!雷锋,他就是一缕阳光,照亮一片片黑暗;他就是一滴水。

滋润一寸寸土地;他就是一粒种子。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

他也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刻苦钻研,坚守岗位……雷锋精神——伟大,但并非高不可攀;神圣,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平凡,但并非琐碎平庸。

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长存于天地之间,在中华大地,在欧洲的社团。

在北美的西点军校,在东南亚,在世界上每一个有人群的地方,熠熠生辉。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1231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四、教具准备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五、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模型建构: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建构模型……修正模型教学反思通过对生物膜结构的自主探索,学生深刻理解了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而且知道科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并有利于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

运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学生探究的结果,避免了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休息的情况,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了教学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引导的不够好,因此以后还需要加强。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

同时他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

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细胞膜的结构。

3+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第3组教案

3+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第3组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这节课所在的第四章,主要介绍细胞生命系统与外界的物质交换,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本节就此功能作出与之相适应的结构特点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同时本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

本节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旨在利用科学史作为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并且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进一步理解科学学说是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且更加深刻理解到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且能够归纳出模型建构的方法,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完成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探讨在模型建构过程中如何体现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最终能够总结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学习者分析:在进行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和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膜等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并且逻辑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还未熟练掌握提出假说、模型建构等能力,教师应逐步对学生运用启发引导、观察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并辅以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概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尝试对生物膜的结构作出假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必修一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必修一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细胞膜有何特
点?
学生:细胞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具有一定的 流动性。
教师:根据分析的实验,说说如果你是科学 家,你会怎样描述生物膜?
(学生发言,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
教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后来又有一些 科学家做了相关的研究与观察,提出了一些 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 桑格(S.J.S in ger)和尼克森(G.Ncols on) 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四)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
的。(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五)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 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 联系)
十、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一方面我们重温了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的历程,使 我们加深了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学习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 模型的基本内容,这对于我们学习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帮 助。
学生: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二)其他科学家的实验(学生阅读)
20世纪初,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 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蛋白酶处 理。发现细胞膜被破坏。(提示:已知蛋白 酶能专一性的催化蛋白质的分解) 教师提问: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
关于细胞膜的结构
(一)磷脂分子的结构与特性
(二)荷兰科学家实验(学生阅读)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 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面上铺展成单分 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 面积的2倍。
教师:细胞膜中的脂质是怎样排列的呢? 学生: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 层。
教师:两层脂质分子(主要是磷脂)应头对 头,还是尾对尾,还是头对尾呢?图示(略)。 学生讨论:结论是尾对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邢台市第二中学尚双娥教学设想:一、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第2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

本节课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关于这个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学生,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涨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列出了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其中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上述三项功能的要求。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来思考。

当然,细胞膜不可能是由弹力布构成的。

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使它具有上述功能呢?这就会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此时可以让学生讨论“问题探讨”中第二个讨论题:“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让学生更广泛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像,进行更广阔和深入的思考,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探究欲望。

二、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

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后,如果直接将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告诉学生,学生仍会感到枯燥无味,对这个模型也很难理解,这样又会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

因此,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并且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问题串的设计可参照以下思路。

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

比如细胞的结构是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的组合形式,氨基酸的结构是指组成它的各种原子之间的组合形式。

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至此,流动镶嵌模型已经呼之欲出了。

三、归纳总结,图文并重,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在上述问题串的分析讨论之后,可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教师再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该图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这幅图呈现的只是生物膜的局部结构,可让学生展开想像力,想像一个近似球形的细胞的细胞膜的三维立体结构。

最后可简介糖被的内容,此内容也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一)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二)尝试利用废旧物制作生物膜模型。

(三)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一)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通过制作模型,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二)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三)通过科学史的学习,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使学生懂得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三章的学习中曾做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已经知道细胞膜很薄,细胞膜是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

在第四章第一节的学习中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已经了解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本届奠定了学习的基础。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具有盲目性。

缺乏目的性,对探索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及结论的形成还缺乏理性的思考。

教学方法:一、教法:讲述、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可配合多媒体教学。

二、学法: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由以前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的材料引入问题: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合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学生:通过三种材料与细胞膜的功能的类比分析,得出结论: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

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教师:有没有更合适的细胞膜材料?学生:?教师:要想知道答案,就要进一步了解细胞膜的结构。

二、师生互动,研究学习教师:细胞膜很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我们应如何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呢?学生:?教师:细胞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而且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是有选择性的。

为什么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呢?它与细胞膜的结构有联系吗?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哪些?结构如何?又有什么特殊的结构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飞船去寻找当年科学家的探索足迹。

关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一)欧文顿实验(学生阅读)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教师:如果你是欧文顿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二)其他科学家的实验(学生阅读)20世纪初,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蛋白酶处理。

发现细胞膜被破坏。

(提示:已知蛋白酶能专一性的催化蛋白质的分解)教师提问: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

三、教师归纳指导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其中含量最多的脂质是磷脂。

关于细胞膜的结构(一)磷脂分子的结构与特性教师首先利用图示引导学生了解磷脂分子的结构与特性。

图示(略)磷脂分子的结构教师提问:如果将磷脂分子放于水中结果会怎样?它的头部和尾部的位置如何?学生思考绘图。

图示(略)。

教师引导:生物膜的内外环境有无水?其上的磷脂分子会如何分布?学生:(答案可能多样)教师:(二)荷兰科学家实验(学生阅读)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教师:细胞膜中的脂质是怎样排列的呢?学生: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教师:两层脂质分子(主要是磷脂)应头对头,还是尾对尾,还是头对尾呢?图示(略)。

学生讨论:结论是尾对尾。

教师质疑:蛋白质又会在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三)罗伯特森实验(教师介绍)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生物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

(罗伯特森的生物膜模型展示)教师:假如真像罗伯特森所提出的蛋白质是均匀分布在膜两侧,且是静态膜结构,那么这能解释细胞膜复杂的功能吗?能解释细胞的生长、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及变形虫的运动吗?学生:不能。

教师: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又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科学家发现当细胞膜断裂后其断裂面并不是均匀的。

经研究得知,蛋白质在膜中是不对称分布的,可以平铺在脂质表面,还有镶嵌、横跨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关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学生阅读)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细胞膜有何特点?学生:细胞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教师:那么现在可以解释变形虫的运动了吗?学生:略教师:根据分析的实验,说说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怎样描述生物膜?(学生发言,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教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后来又有一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研究与观察,提出了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其中,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四、教师精讲教师总结:(一)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二)蛋白质分子有的平铺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三)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其分子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四)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五)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五、学生分组讨论(一)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你受到哪些启示?(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三)结构和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学生将讨论结果整理归纳,汇报。

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一)脂质,主要是磷脂(二)蛋白质二、细胞膜的结构蛋白质在膜中是不对称分布的,可以镶在、嵌入、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三、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教学反思:(应依实际课堂效果总结)201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