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景德传灯录》中的“着”字

合集下载

出自佛教《景德传灯录》中的成语

出自佛教《景德传灯录》中的成语

《景德传灯录》:[《景德传灯录》,乃是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之禅宗灯史。

灯录是介于僧传与语录之间的一种文体,为禅宗首创。

]安身立命(ān shēn lì mìng),也作——安身立业:词意:生活有着落,精神也有寄托。

白璧无瑕(bái bì wú xiá),也作——白玉无瑕:词意:比喻人和事物完美无缺,没有任何可挑剔的毛病。

百尺竿头(bǎi chǐ gān tóu),也作——百丈竿头:词意:比喻道行修养达到极高的境界。

常与“更进一步”连用,泛指不满足已有成就,要争取更大进步。

不敢造次(bù gǎn zào cì):词意:不敢匆忙草率从事。

不可言传(bù kě yán chuán):词意:不能用谚语表达。

指只能意会。

超凡入圣(chāo fán rù shèng):词意:超越凡俗,进入了圣人的境界。

多用来指学问、技艺、修养等非常精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也形容诗文的高妙。

超群出众(chāo qún chū zhòng):词意:超出众人,高出世人。

寸丝不挂(cùn sī bù guà):词意:什么也没穿。

单刀直入(dān dāo zhí rù):词意:用单刀径直刺入。

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直进。

也比喻说话、办事直截了当,不兜圈子。

点金成铁(diǎn jīn chéng tiě):词意:用手指点黄金,黄金变成了铁。

比喻把好作品变成坏的。

电光石火(diàn guāng shí huǒ):词意:形容极其短暂、迅速,一闪即逝。

抖擞精神(dǒu sǒu jīng shén):词意:把精神振作起来。

逢场作戏(féng chǎng zuò xì),也作——逢场作剧:词意:原指艺人卖艺遇到适当的场地就开场演戏。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安徽·中考真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

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

”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

幼子先遣归。

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

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

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

已而夷大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

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

③:舰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布衣:(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3)终不为妻子计计:(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度: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18.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景德传灯录》版本源流考述

《景德传灯录》版本源流考述

元延祐三年(1316),释希渭重刊《景德传灯录》,其时去宋室之亡不足四十
年,其所据之底本与校本应皆为宋本,故可据此刻之校刊记与卷末所附之前代跋
语考察宋代刊刻之情形。延祐本校文所提及之宋本计有三种:即洪州旧本、福州
本与浙本。
1、旧本
此“旧本”,即元延祐三年释希渭刻本所依据之底本,即是所谓之“庐山稳
庵”刻本。何以知之?首先,此“旧本”在元刻校文中共出现十六次,而“福州
[1] 宋居简《北磵集》卷七《跋严太常编〈传灯〉》云:“公十八登科,官居余暇。取《传灯》 千七百则佛祖机缘言句之切于日用者,搜英猎华,手抄巨编。”由此可知,一千七百则公案 乃指《景德传灯录》所载一千七百人之机缘,非实指公案之数目。《佛光大词典》“公案”条 云:“一般以公案之总数约计一千七百则,然实际未必真有一千七百之数,且通常所用者约 仅五百则而已。”已将其作为公案之实际数目。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公案条”云:“自 古以来,有若干种集录此种公案而成之作品,如《碧岩录》、《从容录》二书,即各收录百则 禅门公案。《无门关》也收录四十八则。诸书所收公案,加上《景德传灯录》等五部灯录所 载,公案之数总计约有一千七百则左右。”更集数种典籍,以凑成一千七百之数,实为无谓。 [2] 杨亿《武夷新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文为日人石井修道所发见,见《宋代 禅宗史の研究》第一章《〈景德传灯录〉の历史的性格》,大东出版社,1988 年。
山稳庵旧本翻刊于道场禅幽庵。”校文中所称“旧本”或即是此“稳庵旧本”之
省称。另,此“旧本”有时又称“洪旧本”。如卷三《菩提达磨》章“师曰:‘汝
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
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已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下有校文云:“浙

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心性不生,何须知见。

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

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前际如空,知处迷宗。

分明照境,随照冥蒙。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去来自尔,胡假推穷。

生无生相,生照一同。

欲得心净,无心用功。

纵横无照,最为微妙。

知法无知,无知知要。

将心守静,犹未离病。

生死忘怀,即是本性。

至理无诠,非解非缠。

灵通应物,常在目前。

目前无物,无物宛然。

不劳智鉴,体自虚玄。

念起念灭,前后无别。

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三世无物,无心无佛。

众生无心,依无心出。

分别凡圣,烦恼转盛。

计校乖常,求真背正。

双泯对治,湛然明净。

不须功巧,守婴儿行。

惺惺了知,见网转弥。

寂寂无见,暗室不移。

惺惺无妄,寂寂明亮。

万象常真,森罗一相。

去来坐立,一切莫执。

决定无方,谁为出入。

无合无散,不迟不疾。

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无异心,不断贪淫。

性空自离,任运浮沉。

非清非浊,非浅非深。

本来非古,见在非今。

见在无住,见在本心。

本来不存,本来即今。

菩提本有,不须用守。

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灵知自照,万法归如。

无归无受,绝观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

六根对境,分别非识。

一心无妄,万缘调直。

心性本齐,同居不携。

无心顺物,随处幽栖。

觉由不觉,即觉无觉。

得失两边,谁论好恶。

一切有为,本无造作。

知心不心,无病无药。

迷时舍事,悟罢非异。

本无可取,今何用弃。

谓有魔兴,言空象备。

莫灭凡情,唯教息意。

意无心灭,心无行绝。

不用证空,自然明彻。

灭尽生死,冥心入理。

开目见相,心随境起。

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将心灭境,彼此由侵。

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

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菩提影现,心水常清。

德性如愚,不立亲疏。

宠辱不变,不择所居。

诸缘顿息,一切不忆。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

外似顽嚣,内心虚真。

对境不动,有力大人。

无人无见,无见常现。

通达一切,未尝不遍。

思惟转昏,迷乱精魂。

将心止动,转止转奔。

万法无所,唯有一门。

不入不出,非喧非静。

声闻缘觉,智不能论。

实无一物,妙智独存。

《祖堂集》中的异文资料——对照《景德传灯录》(一)

《祖堂集》中的异文资料——对照《景德传灯录》(一)

衣川贤次<< 祖堂集 > 异文别字校证—— <祖堂集 >中 的音韵资料》 , 通过异文 材料进行 音韵研 究 , 文 中所举 < 祖 堂
6 . 若无人下种, 刍 盘尽无生。( 卷二第三十祖僧璨) 若无人下种, 生些尽无生。( 卷三第三十祖僧璨大师)
7 . 此子 阙七种大人之相 , 不及佛也。 ( 卷二第三十二祖弘忍和尚)
叹 日此子 阙七种相 , 不逮如 来。
集= 》 异 文资 料 7 4组 。 - 我们 通 过 < 祖堂集》 对照< 景 德 传 灯
录> , 寻找异文。方法 是用 《< 祖 堂集 >索 引= 》 逐条 对照 《< 景德传灯录 >索 引> 。 目前 , < 祖 堂集 > 整 理 专著 已经 有 四
5 0组异文 , 供研 究者参考。
[ 关 键词 】 祖堂集; 景德传灯录; 异文
[ 中图分类号】 H 1 3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3 ) 1 1 — 0 0 0 1 — 0 2
管炬盟金锁 。( 卷 三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
禅宗灯 录之 间构成一种互 为版本 的关 系。
师新州旦 为 国恩寺。( 卷五第三十三祖 慧能大师)
9 . 一行三昧者, 於一切 处行住 坐卧, 堂一直心, 即是道
场, 即是净土 。( 卷二 第三 十三祖 惠能和 尚)
若於 一切 处行住 坐卧 , 纯一直心。 ( 卷五 第三十 三祖 慧能 大师 )
师 日: “ 汝与我 擎钵盂去。 ” ( 卷十四澧州药山惟俨禅师 )
3 3 . 向云岩 日: “ 茗 溪 向上 曾为 节 察 来 。 ” ( 卷 四 药 山和 尚 )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摘要:汉语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绵延至今的语言,在其发展史上,佛教尤以梵文佛典语言,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词汇的角度,从两方面简单介绍了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是对汉语词汇的丰富,二是对汉语固有词汇的改变。

从词汇实例及佛教文化内涵入手,加深我们对文化交融、汉语本身认识。

关键词:佛教用语;汉语词汇;影响一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丰富西汉末期佛教从中亚、西域传入中国,经魏晋隋唐迅猛发展,终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

而语言作为一种最敏感而显著的文化因子,也随之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产生着变化,正如梁启超先生尝言:“盖我国自汉以后,学者唯古是崇。

不敢有所创作,虽值一新观念发生,亦必嵌以古字,而此新观念遂淹没于囫囵变质之中,一切学术,俱带灰色,职此之由。

佛学即昌,新语杂陈;学者对于梵义,不肯囫囵放过;搜寻语源,力求真是。

其势不得不出于大胆地创造。

创造之途既开,则亦为分析的进化。

此国语内容所以日趋于扩大也。

”[1]1.1 佛教专用语佛教传入后,为宣扬教义,大批的佛典翻译产生了大量的佛教词语,它们并不是全民的通用语,大多出现在专门典籍或佛教文献中,以阐述佛教教义、禅语及其思想内涵的专有名词或词根的形式出现,多属于新造词。

1.1.1 词根在翻译佛典中,由于有不少内容很难在汉字字库中找到相应的词,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新的字来与之契合,这样大大的丰富了汉字的字库。

如:塔:梵文Stupa汉文中本无此字,魏晋时专门造出,始见于《道行般若经》音译为佛图、浮图,意译为图冢、灵庙。

是藏佛身和经卷之地,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

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产生了塔林、塔楼、塔台、塔钟等词。

此类还有禅、佛、僧等。

1.1.2 专有名词一些汉语名词在佛典中表达教义、礼仪和典故时使用,其使用范围也仅限于佛教经典。

如:舍利、比丘、阿鼻、沙门、灌顶、持戒等。

1.2 日常用语与熟语1.2.1 日常用语在日常用语中,频有佛语出现,只是其中很多词的佛教意味在传播过程中被淡化甚至不再为人所知,如:世界,语出《楞严经》:“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

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

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两汉之际,佛教传⼊中国,许多佛教典籍也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让你想不到的是,时⾄今⽇,很多我们⽇常⽣活中朗朗上⼝的词语也都来⾃佛教⽤语。

禅宗不⽴⽂字,以⼼印⼼刹那梵语“Ksana”的⾳译。

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常短的时间。

“刹那⽆常”、“刹那⽣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语。

现在⼈们还常⽤“⼀刹那”、“刹那间”等词。

现⾝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讲说佛法,是为现⾝说法。

后来指以亲⾝经历为例证,对⼈进⾏解说或劝导。

现⾝的意思已经由显现⼈⾝变为亲⾝经历。

抖擞很难想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修持的⼀种苦⾏。

修苦⾏的僧⼈,能断除对饮⾷、⾐服、住处等贪着烦恼,就像去掉⾐服上的灰尘⼀样。

⼼⽆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语,指内⼼没有任何牵挂。

⽞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有:“⼼⽆挂碍:⽆挂碍故,⽆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群魔乱舞据说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定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百计地来捣乱、搔扰。

佛陀不为所动并降服众魔,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与魔王的⽃争,事实上就是与“⾃我”、与“⼼”的⽃争。

战胜⾃我,这是全世界最难的事,⽽佛陀做到了。

⼤彻⼤悟彻底的觉悟,达到“不⽣不灭”的地步,属于⼤菩萨的境界。

现在连我们凡⼈也可以使⽤这个词了。

海阔天空唐代⼤历年间,禅僧元览在⽵上题诗:“⼤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表达了禅宗⾃由⾃在的⼴阔胸襟和活泼的禅机。

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三⽣有幸前因后果因是能⽣,果为所⽣。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作茧⾃缚⾃因⾃果。

苦果、逆境,都是⾃⼰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

⾃作⾃受⾃⼰造下的业因,由⾃⼰承担后果。

早知今⽇,悔不当初今⽇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

众⽣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懊悔。

浅析《景德传灯录》中的“着”字

浅析《景德传灯录》中的“着”字

( 一) “ 着”单独做谓语动词
在 《 景德传灯 录》中, “ 着 ” 单独 做 谓 语 动 词 的意 义 主 要有 以下j种 , 是 “ 穿衣 ”的意义。如:
二、 “ 着” 做介词
壬 力先 生 指 出 , 到 了 南 北 朝 以后 , “ 着 ”字 开 始 虚 化 。 方 面 它 不 用 作 谓 语 动 词 ;但 是 另 一 方 面 ,它 在 某 种 程 度 上保存着 “ 附着 ”的 意 义 。他 认 为 这 种 “ 着 ”有 “ 在 ” 的 意 义 。但 是它 是连 上 念 的 , 不 是 连 下 念 的 ,所 以和 “ 在 ”不 同 而到 了唐 五代 时 期 , “ 着 ” 已经 虚 化 为 介 词 。它 带 有 “ 到” 的 意义 。 从 《 景 德 传 灯 录 》 的 语 言 事 实 看 ,介 词 “ 着 ”可 以表 示 方 向 、处 所 和 1 二 具等意义。 ( 一) “ 着 ”表示方 向 介词 “ 着 ” 表 示 方 向 时 ,其 用 法 相 当 于 介 词 “ 向 ”。
( 3 )一切 无・ c . - , L染着 。 (《 景・ 卷三十 ・ 铭记箴歌 )
在 爱 着 、 染 着 、贪 着 的 两 个 动 词 均 表 示 爱 恋 意 义 的 情 况下 , “ 着 ”含 有 一 种 动 作持 续 或 获 得 结 果 的 意 思 的 说 法 显 然是 不准确 的,所 以,这 种情况下 的 “ 动+ 着 ”的格 式中 , “ 着 ”是 谓 语 动 词 , 而 不是 结果 补 语 。
及 其 法 嗣 )
( 2)不 入 众 数 者 是 不 着 僧 求 。 ( 景・ 卷二十 八・ 诸 方
广语 )
( 7)师 日: “ 是你 着身处 。云:”如何 是着 身处?”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此土著述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宋沙门道原撰景德传灯录卷第一七佛天竺祖师。

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天竺一十五祖(内一祖旁出无录)第一祖摩诃迦叶第二祖阿难(旁出末田底迦)第三祖商那和修第四祖优波鞠多第五祖提多迦第六祖弥遮迦第七祖婆须蜜第八祖佛陀三祖商那和修第四祖优波鞠多第五祖提多迦第六祖弥遮迦第七祖婆须蜜第八祖佛陀难提第九祖伏驮蜜多第十祖胁尊者第十一祖富那夜奢第十二祖马鸣大士第十三祖迦毗摩罗第十四祖龙树大士。

叙七佛。

古佛应世。

绵历无穷。

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

故近谭贤劫有千如来。

暨于释迦。

但纪七佛。

案长阿含经云。

七佛精进力。

放光灭暗冥。

各各坐诸树。

于中成正觉。

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

金华善慧大士。

登松山顶行道。

感七佛引前维摩接后。

今之撰述。

断自七佛而下。

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长阿含经云。

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

种刹利。

姓拘利若。

父槃头。

母槃头婆提。

居槃头婆提城。

坐波波罗树下。

说法三会。

度人三十四万八千人。

神足二。

一名骞茶。

二名提舍。

侍者无忧。

子方膺。

尸弃佛(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长阿含经云。

人寿七万岁时此佛出世。

种刹利。

姓拘利若。

父明相。

母光耀。

居光相城。

坐分陀利树下。

说法三会。

度人二十五万。

神足二。

一名阿毗浮。

二名婆婆。

侍者忍行。

子无量。

毗舍浮佛(庄严劫第一千尊)偈曰。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长阿含经云。

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世。

种刹利。

姓拘利若。

父善灯。

母称戒。

居无喻城。

坐婆罗树下。

说法二会。

度人一十三万。

神足二。

一扶游。

二郁多摩。

侍者寂灭。

子妙觉。

拘留孙佛(见在贤劫第一尊)偈曰。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长阿含经云。

人寿四万岁时此佛出世。

种婆罗门。

姓迦叶。

父礼得。

高僧大德讲景德传灯录

高僧大德讲景德传灯录

高僧大德讲景德传灯录
【原创版】
目录
1.景德传灯录的背景与意义
2.高僧大德对景德传灯录的讲解
3.景德传灯录的主要内容
4.景德传灯录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景德传灯录》是我国佛教史上一部具有极高地位的经典著作,全名《大藏经·景德传灯录》,由北宋僧人道原编辑而成。

本书是一部记录禅
宗历代祖师传法事迹和语录的汇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佛教研究价值。

在这部著作中,各位高僧大德通过讲解、诠释禅宗祖师的言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禅宗思想。

其中,最著名的讲解者当属南宋的高僧大德慧琳。

慧琳在讲解景德传灯录时,深入剖析了禅宗的核心理念,并以其独特的讲解风格使这部经典著作更加通俗易懂。

景德传灯录的主要内容包括:禅宗的创立、发展历史,历代祖师的传法事迹,以及他们的语录、偈颂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坛经》和六祖惠能的《金刚经》。

这两部经典著作为后世禅宗弟子提
供了修行的指南,并对禅宗思想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景德传灯录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通过学习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禅宗的历史和思想,从而更好地把握禅宗的精神内涵。

其次,景德传灯录中的许多智慧和教诲,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对于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心灵慰藉,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景德传灯录》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佛教经典,通过高僧大
德的讲解,我们得以深入了解禅宗的历史和思想。

《景德传灯录》卷七|西堂智藏禅师

《景德传灯录》卷七|西堂智藏禅师

《景德传灯录》卷七|西堂智藏禅师“虔州西堂智藏禅师者。

虔化人也。

姓廖氏。

八岁从师。

二十五具戒。

有相者睹其殊表。

谓之曰。

师骨气非凡。

当为法王之辅佐也。

师遂往佛迹岩参礼大寂。

与百丈海禅师同为入室。

皆承印记。

一日大寂遣师诣长安。

奉书于忠国师。

国师问曰。

汝师说什么法。

师从东过西而立。

国师曰。

只这个更别有。

师却过东边立。

国师曰。

这个是马师底。

仁者作么生。

师曰。

早个呈似和尚了。

寻又送书往径山与国一禅师(语在国一章)属连帅路嗣恭延请大寂居府应期盛化。

师回郡得大寂付授纳袈裟令学者亲近。

僧问马祖。

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

直指某甲西来意。

祖云。

我今日无心情。

汝去问取智藏。

其僧乃来问师。

师云。

汝何不问和尚。

僧云。

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坐。

师以手摩头云。

今日头疼。

汝去问海师兄。

其僧又去问海(百丈和尚)海云。

我到这里却不会。

僧乃举似马祖。

祖云。

藏头白海头黑。

马祖一日问师云。

子何不看经。

师云。

经岂异邪。

祖云。

然虽如此。

汝向后为人也须得。

曰智藏病思自养。

敢言为人。

祖云。

子末年必兴于世也。

马祖灭后。

师唐贞元七年众请开堂。

李尚书翱尝问僧。

马大师有什么言教。

僧云。

大师或说即心即佛。

或说非心非佛。

李云。

总过遮边。

李却问师。

马大师有什么言教。

师呼李翱。

翱应诺。

师云。

鼓角动也。

制空禅师谓师曰。

日出太早生。

师曰。

正是时。

师住西堂。

后有一俗士问。

有天堂地狱否。

师曰有。

曰有佛法僧宝否。

师曰有。

更有多问尽答言有。

曰和尚恁么道莫错否。

师曰。

汝曾见尊宿来耶。

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

师曰。

径山向汝作么生道。

曰他道一切总无。

师曰。

汝有妻否。

曰有。

师曰。

径山和尚有妻否。

曰无。

师曰。

径山和尚道无即得俗。

士礼谢而去。

师元和九年四月八日归寂。

寿八十腊五十五。

宪宗谥大宣教禅师。

塔曰元和证真。

至穆宗重谥大觉禅师。

——《景德传灯录》卷七。

景德传灯录经典语录

景德传灯录经典语录

景德传灯录经典语录
《景德传灯录》中的一些经典语录包括:
1.千日斫柴一日烧。

2.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3.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4.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

5.众盲摸象,各说异端。

6.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7.顺风吹火,用力不多。

8.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9.好心无好报。

10.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11.百岁无智小儿,小儿有智百岁。

12.巧匠施工,不露斧斤。

13.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14.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5.定祛邪法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

这些语录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生、道德、智慧等方面都有启示意义。

抖四字成语

抖四字成语

抖四字成语
1、精神抖擞:jīng shén dǒu sǒu
解释:抖擞:振动,引申为振作。

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僧)问:'光吞万象从师道,心月孤圆意若何?'师曰:'抖擞精神着。

'"
例子:我则见玳筵前摆列着英雄辈,一个个精神抖擞。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
2、抖抖瑟瑟:dǒu dǒu sèsè
解释:抖抖簌簌,因害怕等而身体颤抖
出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他抓住了他的手,也说不出的喜欢,抖抖索索地叫道:'啊!是你,老胡泰呀!'"
3、瑟瑟发抖:sèsèfādǒu
解释:一般指因寒冷或害怕而不停地哆嗦,发抖。

瑟瑟:形容颤抖。

造句: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着身子,冻得瑟瑟发抖。

关于着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着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着字的研究报告摘要:“着”字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字,积累了丰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

本文从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两个角度对“着”字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究了“着”字在汉语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等方面的重要性。

引言:“着”字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字,常常与其他词语构成短语、句子等语言形式,表达出一定语义和语态,起到丰富汉语语言效果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着”字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汉语语言中的重要性。

同时,本文将探究“着”字在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着"字的语义特征:在汉语中,"着"字有着丰富的语义特征,既可以作为动词的补语使用,也可以作为形容词、副词的补语使用,还可以作为介词的成分出现。

具体表现如下:1. 表示状态:身着华服、着迷、着火等。

2. 表示持续性动作:坐着看电视、慢慢地走着等。

3. 表示改变动作的方向:向着前方奔跑、往着春天走去等。

4. 表示动作的结果:脸上着了一层汗、沉着脸等。

5. 表示动作的方式:冒着危险、用不着等。

"着"字的语用特征:“着”字不仅有着丰富的语义特征,还有着重要的语用特征。

在汉语中,它的语用特征具体表现如下:1. “着”字在动词后发挥补语的作用,起到强调动作的结果或持续性的作用。

如“睡着了”、“哭着说”等。

2. “着”字在动词中发挥形容词的作用,起到描述事物特征的作用。

如“红着脸”、“胖着肚子”等。

3. “着”字在副词中发挥补语的作用,勾画出动作的状态及程度。

如“快快乐乐地走着”、“慢慢地走着”等。

4. “着”字在介词中发挥介词的作用,勾画出动作相关的方式及方向。

如“朝着远方走去”、“往着希望前进”等。

"着"字在汉语的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中的研究:1. 在汉字文化中,“着”字作为一个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手法。

例如,在古诗词中,常常用“着”字强化语气或提升诗歌表现力。

《景德传灯录》概说

《景德传灯录》概说

作者: 陈士强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28-30页
主题词: 景德传灯录;佛祖历代通载;频伽藏;法嗣;元藏;智炬;宝林传;纷纠;玄觉;临济义玄
摘要:<正>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

北宋景德元年(1004),东吴沙门道原撰。

载于元
藏“振”至“世”函、明藏“合”至“弱”函、清藏“誉”至“青”函、频伽藏“云”帙,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先是有唐金陵沙门慧炬(或作“智炬”)、天竺三藏胜持,于贞元十七年(801)编次禅宗诸祖传记偈谶,及宗师机缘为《宝林传》。

至光化二年(899),又有华岳玄伟禅师,编次贞元以来禅宗宗师机缘,为《玄门圣胄集》。

道原“续后粱开平以来宗师机缘,统集《宝林》、《圣胄》等传”,撰成此书(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

因灯能照暗,禅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犹如传灯,故取名为《景德传灯录》。

书成以后,诣阙进呈,宋真宗诏翰林学士杨亿等刊削裁定。

“其有标录事缘,缕详轨迹,或辞条之纷纠,或言筌之猥俗,并从刊削,俾之纶。

《景德传灯录》成语札记

《景德传灯录》成语札记

作者: 章备福
出版物刊名: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4-105页
主题词: 成语;灯;出版社;汉语
摘要:汉语有一个极为丰富的成语语库。

在这丰富多彩的汉语成语语库里,有为数不少的成语原来是从佛经里借用来的。

那些禅家语录在结构形式上具有汉语成语的特点后,便被吸收加入了一般成语的行列。

其中有相当一批习用的成语或熟语出自《景德传灯录越部佛教经籍。

据初步统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中收录《景德传灯录》成语四十一条。

《景德传灯录》异文辨正

《景德传灯录》异文辨正

《景德传灯录》异文辨正
陈家春
【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
【摘要】以七个版本的对校,辩正了《景德传灯录》传本中24条形误、3条缺文、1条衍文和1条颠倒用例.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陈家春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1.7
【相关文献】
1.略析《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关于部分禅宗人物传记之误失--兼论高僧法如在禅史上的地位 [J], 王振国
2.上海书店本《景德传灯录译注》语词训释商兑 [J], 李彬
3.《景德传灯录》标点献疑 [J], 陈家春
4.《景德传灯录》中所记禅宗史前传说考 [J], 姚彬彬;刘青;
5.黑水城出土《景德传灯录》考略 [J], 崔红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达摩祖师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以禅法教人

达摩祖师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以禅法教人

达摩祖师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以禅法教人祖东来的相关说法一直存在分歧,我们不妨根据史料来研究一下这个谜团。

根据唐代道宣律师所著的《续高僧传》卷十九记载:达摩为南天竺婆罗门。

到了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法师所著的《景德传灯录》中,则记载达摩祖师为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

至于达摩祖师到底是婆罗门还是刹帝利王子,而今具体的出处已经很难理清了。

达摩祖师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以禅法教人 1。

依照《续高僧传》的记载“初达宋境南越”,意思是指南朝宋时抵达现在广东省等地。

但是这个说法,是不足以贸然而以为证据的,因为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参达摩祖师的时候,大概是四十岁左右。

这一点在《景德传灯录》卷三,以及《续高僧传》卷十九的记载是一致的。

而慧可大师的生年到后周武帝灭佛毁道之后,这也是《续高僧传》所记说的。

还有就是,慧可大师在隋代开皇十三年,以一百零七岁高龄示寂,这是《景德传灯录》所记载的。

从隋代开皇十三年到宋末为一百一十五年,如果初祖来的时候,二祖四十岁,那么慧可大师的世寿就应该是一百五十五了。

这个寿命不是人间常数,就算是在古代的记载,也容易造成很多误会,所以《续高僧传》中对于初祖来宋之说,难以令人信受。

传说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这是根据《正宗记》与《传灯录》的记载,这个记载表明达摩祖师的渡江是在少林寺建立之后的。

而少林寺的建立,大概在北魏孝文帝的太和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497年,相当于齐高宗明帝武四年。

所以《宝林传》与《传灯录》记载,达摩以太和十年入魏,同十九年圆寂,这就是误传,况且慧可大师跟随达摩大师学习六年,如此九年之说就不可信了吗?。

虽然《续高僧传》中并没有达摩大师住在少林的记录,但是从少林寺的建立到二祖学法,初祖圆寂的时间,以及少林寺现存碑文,可以推算,达摩面壁九年的传说是可信的。

根据史料,主要是依据年达更加接近的南北朝时期北魏杨衒之所著《洛阳伽蓝记》,以及慧可大师年代的记录为标准,可以确定达摩祖师的圆寂为东魏天平元年,也就是梁中大通六年,或者是在此之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景德传灯录》中的“着”字作者:傅鸿洲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11期[摘要]《景德传灯录》是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之禅宗灯史。

本文从语义和语法这两个角度对《景德传灯录》的“着”进行调查发现,“着”可以做介词、谓语动词、结果补语和助词。

[关键词]着介词补语助词动词[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48-03近年来,“着”的语法属性和用法意义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历史文献或方言材料来考察和论证,二是进行专书的描写,通过一个横断面研究“着”的语法属性和用法意义。

在《景德传灯录》中,“着”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通过对其全面调查,发现“着”有四种用法,即做介词、谓语动词、结果补语和助词。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着”进行分析。

一、“着”做谓语动词在“着”做动词的时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着”单独做谓语动词;二是与其他动词一起做谓语动词,即“动+着”结构。

(一)“着”单独做谓语动词在《景德传灯录》中,“着”单独做谓语动词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穿衣”的意义。

如:(1)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

长养圣胎任运过时。

(《景·卷六·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一)》)(2)师曰:“着衣吃饭,不用读经看教。

”(《景·卷十二·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七)》)(3)师曰:“入市能长啸,归家着短衣。

”(《景·卷十三·南岳怀让禅师法嗣及慧能大师别出法嗣》)(4)师曰:“着衣吃饭底消得。

”(《景·卷十九·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六)》)(5)师曰:“着衣扫地。

”(《景·卷二十·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七)》)二是作为“容纳”“安置”义使用。

如:(6)乃诃曰:“着槽厂去。

”(《景·卷三·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7)师曰:“是你着身处。

云:”如何是着身处?”(《景·卷十·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五)》)(8)安云:“好着个无相佛。

”(《景·卷十二·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七)》)三是作为“遭受”义使用,在《景德传灯录灯录》中有二例:(9)雪峰曰:“汝着贼也。

”(《景·卷十九·青原行思桦师法嗣(之六)》)(10)师曰:“又须着棒,争得不烦。

”(《景·卷二十二·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九)》)根据吴福祥先生的研究,动词“着”的遭受义见于唐宋文献,是“着”到宋元时期演变为被动介词的语源。

①但是这里应该是动词“遭受”义,而不是被动介词。

(二)“着”做连动式“动+着”的后项动词早在1940年,吕叔湘先生在《释景德传灯录“在”“着”二助词》就指出,以“着”字辅助动词,初以表动作已有所著,继以表事态之持续。

根据“着”前面不同的动词,可分为两类。

一是为“缠、住、覆盖”等会产生附着状态的动词。

二是出现在“乐、贪”等表示思想意识、心理活动的动词之后。

“着”字表示这些动作附着在这些对象上,因此隐含着一种思想、心理动作持续或获得结果的意思。

在《景德传灯录》中,这样的用例比较多,如:(1)愚人贪着涅槃。

智者生死实际。

(《景·卷二十九·赞颂谒诗》)(2)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景·卷三十·铭记箴歌》)(3)一切无心无染着。

(《景·卷三十·铭记箴歌》)在爱着、染着、贪着的两个动词均表示爱恋意义的情况下,“着”含有一种动作持续或获得结果的意思的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动+着”的格式中,“着”是谓语动词,而不是结果补语。

二、“着”做介词王力先生指出,到了南北朝以后,“着”字开始虚化。

一方面它不用作谓语动词;但是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保存着“附着”的意义。

他认为这种“着”有“在”的意义。

但是它是连上念的,不是连下念的,所以和“在”不同而到了唐五代时期,“着”已经虚化为介词。

它带有“到”的意义。

②从《景德传灯录》的语言事实看,介词“着”可以表示方向、处所和工具等意义。

(一)“着”表示方向介词“着”表示方向时,其用法相当于介词“向”。

如:(1)师曰:“不着佛求耳。

”(《景·卷五·慧能大师及其法嗣》)(2)不入众数者是不着僧求。

(《景·卷二十八·诸方广语》)(3)毁于法者,是不着法求。

(《景·卷二十八·诸方广语》)我们还在《景德传灯录》发现向、着同义连文的用例:(4)不然者且向着佛不得处体取。

(《景·卷十一·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六)》)(二)“着”表示处所介词“着”表示处所时,意义相当于“在”,与处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于“动+着+处所词”的格式中。

如:(5)但之学言语,念向皮袋里安着,到处称我会禅。

(《景·卷九·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四)》)(6)僧曰:“安着何处?”(《景·卷十四·背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7)试将一卷经安着案上,无人受,自能有灵验否?(《景·卷二十八·诸方广语》)(三)“着”做方式介词在《景德传灯录》中,介词“着”做方式介词用例较多,其意义相当于“用”。

如:(8)毕竟着力始得,空记持他巧妙章句,即转加烦乱去。

(《景·卷十·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五)》)(9)师平昔着《般若经品颂偈》一卷、《破邪论》一卷。

(《景·卷十二·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七)》)(10)更着些力,便是上坐不屈平生,行脚不孤负丛林。

(《景·卷十七·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四)》)上述例子的“着”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其意义相当于介词“以”“用”。

三、“着”做结果补语在《景德传灯录》中,“着”做补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附着”的结果,表达“住”义;二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相当于“到”。

(一)表示“附着”的结果“着”出现在能够产生附着结果的动词后面,相当于“住”义,而不再局限于表示“贪恋”或“依附”这些意义的动词。

如:(1)师曰:“钉钉着,悬挂着?”(《景·卷五·慧能大师及其法嗣》)(2)僧云:“忽被他捉着时如何?”(《景·卷九·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四)》)(3)终日说事,不曾挂着唇齿。

(《景·卷十九·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六)》)(4)今日记却来年事,来年记着今朝日。

(《景·卷十三·南岳怀让禅师法嗣及慧能大师别出法嗣》)上述例句中“着”出现在“挂”“记”“捉”动词后充当结果补语,这些动词都是动作动词,都可以造成附着性的结果,使“着”具有“住”的意思,这是动作的结果,这类附着意义的出现是前面动作动词的使然。

王力先生认为,这些“着”似乎是继承了表示“处所”的“着”字,因为它们只表示一种静态,而没有表示行为正在进行中。

③(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着”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相当于“到”。

如:(1)横担一条拄杖,不曾拨着一人。

(《景·卷十·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五)》)(2)若有个人,入头处遇着一个咬猪狗脚手。

(《景·卷十九·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六)》)(3)师曰:“水洒不着。

”(《景·卷二十一·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八)》)(4)师曰:“村草步头逢着一个,有什么话处?”(《景·卷十四·背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四、“着”做助词在《景德传灯录》中,做助词的“着”主要有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种。

(一)动态助词“着”《景德传灯录》的动态助词“着”,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实现和完成。

如:(1)问着别人,则祸生。

(《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2)智者撩着便提取,莫待须臾失却头。

(《景·卷十八·青原行恩禅师法嗣(之五)》)(3)师曰:“腊月死蛇当大路,触着伤人不奈何。

”(《景·卷二十三·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十)》)这些例句主要是从“动+着+动”结构、动词与动词两个动作的先后和事件的因果关系来判定的,如例(1)“问着别人”造成“祸生”。

从句子的语义来看,焦点在于所产生的结果。

此时的“着”只表示动作已实现或完成的语法意义。

二是“着”有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

如:(4)莫教被他笼罩着,始是学处。

”(《景·卷十·南岳怀让弹师法嗣(之五)》)(5)师曰:“何不高声闻着?”(《景·卷十三·南岳怀让梯师法嗣及慧能大师别出法嗣》)(6)和尚一片骨,敲着似铜鸣。

向什么处去也?(《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7)师曰:“一回思着一伤心。

”(《景·卷二十·青原行思梯师法嗣(之七)》)这些例句中,“着”前面的动词都是单纯表示动作并且可持续的动词,从而形成了表示动作、状态持续的助词。

(二)语气助词“着”语气助词“着”用于句子或分句的末尾,有成句的功能,表达说话者的某种语气。

在《景德传灯录》中,语气助词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表示命令、吩咐、责问的语气“着”;二是表示禁止的语气“着”;三是表示商量的语气“着”。

1.表示命令、吩咐、责问的语气“着”可以参与构成表示命令、吩咐的祈使句,这类句子常用于禅师对僧人、地位高的僧人对地位低的僧人发号施令的场合,句子简短,语调急促。

如:(1)师唤沙弥:“拽出死尸着。

”(《景·卷九·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四)》)(2)师云:“盖覆着。

”(《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3)师曰:“添却净瓶水着。

”(《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4)师曰:“扑破着。

”(《景·卷十七·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四)》)(5)师曰:“卷上帘子着。

”(《景·卷二十·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七)》)(6)师曰:“吐却着!”(《景·卷二十一·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八)》)(7)师曰:“好问着。

”(《景·卷二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十一)》)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在场,所以都不出现主语,通常是“动+(宾)+补+着”的格式。

2.表示责问的语气这些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同样是上对下的关系。

如:(8)师曰:“有汝向什么处着?”(《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9)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着?”(《景·卷四·道信大师与弘忍大师劳出法嗣》)(10)师曰:“什么处着得汝!”(《景·卷二十三·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十)》)3.用于表示禁止的祈使句这种祈使句通常用于上对下的场合,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必须严格遵守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