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谷与图书馆
_无双的国士_袁嘉谷
“无双的国士”袁嘉谷
■ 高建安 文 / 图
建于焕文公园的石屏状元楼
2012 年 8 月 23 日,是清光绪二十九年经济特 科状元袁嘉谷先生诞辰 140 周年,追忆袁嘉谷先生 一生的不朽轨迹,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对他产生无 比敬仰之情。
勇夺桂冠 一举成名天下闻 历史上,云南自元设置行省以来的 600 多年 间,一直被国人视为蛮荒之地,这也难怪,远的不必 说,仅在清朝出过的 112 个状元中,云南一个都没 有,至于此前的朝代更不用说了。袁嘉谷于清末光 绪二十九年(1903)应经济特科考试,高中第一等第 一名,考取了状元,这不仅是家乡石屏的光荣与骄 傲,也是云南人的光荣和骄傲。“为谋雪耻筑金台, 旷古科名一日开”,因此,省城昆明原来的“聚魁楼” 被改名为“状元楼”,并悬挂上了“大魁天下”匾,充 分显现出了云南官民士绅难以抑制的喜悦心情。 清朝政府为招揽人才,除三年一考的科举正科 外,还特设了特科。所谓“特科”,即不受条件制约, 不拘一格选人才,士民工商、达官贵人均可参考。如 光绪二十九年的癸卯“特科”,就有光绪乙未科状 元、四川人骆成骧参与应考。 因特殊原因,清朝历史上,仅开考过三次特科 (前两次称为“博学鸿词科”,分别于康熙十八年 (1679)和乾隆元年(1736)举行。石屏的另一位学 士张月槎曾考取乾隆二年,即 1737 年补试上年的 博学鸿词科第二等第三名)。可见,特科应该说是当 时最高的科举考试。而经济特科考试,清朝仅仅开 考过一次,因此,袁嘉谷还被称为全国唯一的经济 特科状元。 袁嘉谷高中经济特科状元后,慈禧太后和光绪 皇帝曾两次诏见,并赞其为“无双的国士”。翰林院掌 院大学士孙家鼐手书朝廷所赐的“国朝第三人”匾。 袁嘉谷生于 1872 年 8 月 23 日,字树五,号屏
1905 年,袁嘉谷从日本考察归国,曾在学部图 书编译局任局长,掌管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科书编 译工作,兼任国史馆协修长。
袁嘉谷天下无双的状元
袁嘉谷天下无双的状元作者:阿墨来源:《新西部》2015年第04期2015年新春,以“名花、名人、名园”闻名的昆明市昙花寺又一“名园”—袁嘉谷纪念园启动建设,成为喜欢游园踏青的春城市民很感兴趣的话题。
袁嘉谷何许人也?不了解历史的人可能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在学界和书法界,袁嘉谷却是一位耳熟能详的大家。
他是一千三百年科举制度下云南惟一一位状元,他从旧科举制度下的状元,做到现代高校的知名教授,不仅是历史上的第一人,放眼世界,也是独一无二。
而袁嘉谷的传奇人生,亦如教科书般,堪称经典。
滇南状元郎1872年7月12日,袁嘉谷出生于云南省石屏县异龙镇,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
地处滇南红河州的石屏县,在清代即有“文献名邦”之称,历代有重教兴文的传统。
史载,明清以来,石屏先后出文武进士77人,文武举人638人,贡生760人,在云南仅次于昆明、大理而居第三,前人曾有诗赞曰:“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
”受故乡重教风气影响,袁嘉谷自小即接受启蒙教育,后习诗书,聪明过人。
1891年,不到20岁的袁嘉谷离开石屏至昆明,就学于云南名宿陈子潘、张竹轩门下,22岁入当地著名的经正书院研习。
自21岁开始,袁嘉谷参加科举考试,在应科试、应优贡试以及应乡试中常名列榜首,学友尊他为“课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学霸”。
但是,26岁时,他赴京应试却不第,于是写下“丈夫不作禁囚泣”的诗句,回到云南发愤苦读,“住院潜修达五年”,又得当地许印芳、陈荣昌等名师培养,学识大有长进。
五年后,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一改过去常科取士的办法,开经济特科,袁嘉谷由云贵总督魏光焘保荐应试,结果在应试的306人中名列一等第一名,成为“经济特元”,人们仍按常科称之为“状元”。
这样,袁嘉谷便成为科举制度以来云南的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状元。
其实,袁嘉谷这个状元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科举制度下,状元一般三年考一次,而特元一二百年未必能遇到一次。
袁嘉谷
这年十二月,31岁的袁嘉谷动身赴京,参加第二年的光绪癸卯春闱。会试,取中136名,袁嘉谷是其中之一。四月,到北京应殿试,袁嘉谷中二甲第62名,得到了进士出身。参加朝考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略作休息,袁嘉谷参加了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闰五月十六日举行的经济特科考试。
考试之日,云南只有袁嘉谷和萧应椿参加。袁嘉谷接到试题后,成竹在胸,下笔万言。
在云南,袁嘉谷便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状元了,消息传来,四方轰动,在昆明建了一座“聚奎楼”、由总督魏午庄手书“大魁天下”一匾高悬楼上,老百姓则只叫它“状元楼”。袁嘉谷回云南登状元楼时,值电影兴起,还拍了一个纪录片为存念。 袁嘉谷史状元之后,先任京官,入翰林院任编修、协修等 。
袁嘉谷是中了教育史上负责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第一人,至今通用的“星期”、“乐歌”等名词,还是当时由袁嘉谷新订的呢。
尽管家中藏书颇丰,但父亲荣禄公喜好动手抄书,年久不辍。这一嗜好也影响了袁嘉谷和诸弟兄,以至到他为官后,还有动手抄书的习惯。长期的临帖、抄写,奠定了袁氏诸弟兄的书法基础和声望。袁嘉谷也以书法著称于世,他的书法以王(羲之)、欧(阳洵)为本,兼有褐(遂良)体。以峭拔俊秀著称,人谓“袁家书”。
袁嘉谷的爱国是有名的。
古迹考察报告2篇
古迹考察报告2篇本文目录古迹考察报告祖国名胜古迹考察报告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五华区政协文史组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并按七届政协的相关组织程序,于14日至16日组织部分委员到文物保护和文史工作做得较好的建水、石屏县等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考察。
主要考察了建水瓦窑村紫陶、石屏秀山、郑营村、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石屏一中、石屏明清古州衙、石屏文庙和袁嘉谷故居等文物古迹,以及沙甸新建的大寺。
此次参观考察活动,组织严谨有序,安排紧凑得当,委员们通过考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情况简介1、瓦窑村建水紫陶建水紫陶,历史悠久。
1953年在xx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与xx宜兴陶、xx石湾陶、xx荣昌陶一起被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如今,随着原料的枯竭,市场上大品牌紫砂煲出现了制假现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建水紫陶,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此行第一站,委员们实地走访了建水的做陶名家,参观了制陶工艺。
建水紫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瓦窑村。
这是一个位于建水北部距县城2公里的村落,村内一溜排开有几十家紫陶手工作坊。
在当地老师的陪同下,委员们首先参观了制陶名家陈绍康的工作室,陈绍康大师是建水紫陶的代表性人物,瓦窑村人,出生于制陶世家,能书会画,精于雕刻设计,谙熟一整套建水制陶工艺流程,xx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 称号,xx年6月,被命名为“xx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他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紫陶制作的工艺,要经过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书画装饰、雕刻填泥、风干焙烧、打磨抛光等工序,做一把小茶壶的周期约15天。
并说建水紫陶目前没有造假,原因首先是没有大批量生产,原料暂时充足;其次,建水紫陶的工艺一般人很难仿得出建水紫陶独特的古拙韵味。
他还介绍了欣赏陶器的方法,主要看外形、看装饰、看做工,看茶壶要看它的水线,水线越长,质量越好,一把他自己制作的茶壶要1200元左右。
袁嘉谷
2、大魁天下
嘉谷15岁时,成为石屏州的一名生员,开始接受官学教育。1891年,他20岁时,离开了石屏家乡,到了省城昆明,从师陈子藩、张竹轩学习,学问更有长进。一年后,袁嘉谷在岁试中名列第一,督学让他到五华书院深造,后又做了经正书院的高材生。五华、经正书院与育才书院一起,并称清代云南的三大书院。
在史学方面,他对全国历史和任务均有研究,在国史馆期间,他曾纂修过国史《功臣列传》、《皇清奏议》、《滇绎》四卷以及《新纂云南通志·云南大事记》等书。《大事记》六卷,以编年体的方式,记述云南4000年间的历史大事。此外,还编纂《云南丛书》、主纂民国《石屏县志》,并博采云南金石文物辑成《滇南金石萃编》、《滇贤象遗墨》等书籍。
袁嘉谷擅长古诗、文、著有《卧雪堂诗集》十二卷,后又有续集二卷收录其诗作840余首。其《卧雪堂文集》二十二卷,包括记、叙、论、跋诸文体。他的文章针对时政,很有见地。袁嘉谷不仅长于作诗,且精于论诗。他的《卧雪堂诗话》阐述了他对诗歌内容、意境、音韵等问题的见解。他曾主纂《滇诗丛录》一百卷,成为云南规模最大的诗歌选集。
1921年,袁嘉谷任云南省立图书馆馆长。晚年,他结庐翠湖,自辟一园,名“树园”,堆土为山,名“金钟山”,盖一小亭,名“课经亭”,又种些花草菜蔬以赏心悦目。并以“园愈狭,心愈惬;园愈隘,身愈泰”自慰自勉。他用晚年光阴,搜集、整理云南地方文献。当时大滇池南岸的昆阳月山,发现了一块《马哈只碑》,经他鉴定是明代航海家郑和为其父在故乡树立的墓碑。《明史》记载郑和是云南人,但不知道生在云南何地,经他此番考证,作了碑跋并倡议地方政府建亭保护,世人才知道郑和的故乡,知道云南产生过这样一个伟大的航海家。
三大书院选才造士,仍然是为国家培养科举考试人才。尽管到光绪末期,废科举开新学的呼声越来越高,饱学多年的袁嘉谷仍然像许多求取功名的士人一样,毅然准备参加科考。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尚书魏光熹到云南督政,到书院以贾谊、陈东为题,策考在院学生。读罢袁嘉谷的策文,大为赞赏,于是保荐袁嘉谷到京师参加经济特科的考试。
忧国忧民的一代宗师袁嘉谷
不派 兵 援 助 又 不 发 给 粮 食 忍 心 置 他 们 于 死 地
。
他们 不 得 已 求 救 于 满 清 政 府 得 到 的 是 无
。
年 云 南 发 生 大旱 袁 嘉谷 在 北 京 进 行
+
,
情 拒绝
,
募 捐 共 得 一 万 七千 余两 白 银 如 数 汇 回 云 南 贩
,
台 湾 经 过多 年 苦 战 终 于 给 日 本 强 盗 霸 占 去 了 诗人 痛不 欲 生 把 血 泪 化成 了 感人 肺 腑 的
,
,
扬 从 者 人如 市
,
今 日何 寂 寂 官 一 从 者 二 人
。
,
,
为 提 学 使 一 定 支 持 他 他 将 获得 胜 利
“ ”
, , 、
,
。
哪 里想
,
境 无 送 迎 戒 途 无声 势
岂 谓大 水灾 宁 俭 不 中
,
, , ,
,
到 小 学 台 袁 嘉谷 顺应 潮 流 遵 循 民 意 毫 不询
礼
民 国三 十 二 年 ! ∀ ∋ 八 月 一 日 国 民 政府 & ∃
,
口 张道藩
”
,
处 在 我的 地 位 你 肯 不 肯接 受
, ,
,
主 席林 森 先 生 逝 世 安 葬 在 距 离 重 庆 十 余 公 里
% ∀
袁 嘉 谷 与他 们 不 愧 为 中 国 知 识
, , ,
者 不 及 半焉 保
息
。 。
,
其他 则 强 有 力 者 散 四 方 为人佣
,
,
,
分 子 的 榜样
,
。
袁嘉谷及其著述
袁嘉谷及其著述袁嘉谷(1872—1937),字树五,号树圃,又号屏山,石屏人士。
聪明好学,由许印芳、陈荣昌等老师的辛勤培养,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应清末经济特科考试,名列第一,这在云南实行科举考试以来,从未有过。
时人引以为荣,滇督魏午庄特书“大魁天下”四字以示祝贺和纪念。
袁嘉谷像(看云南网)1904年,袁嘉谷被清廷派往日本考察学政,兼任云南留日学生监督。
次年回国,任学部编译局局长,聘请了一些有学识的人在局中工作,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就是其中之一。
1909年,袁嘉谷调任浙江提学使兼布政使,对浙江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1911年辛亥革命,他回到云南,先后任过云南省图书馆馆长、云南大学教授等职务,主要致力于地方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撰写过许多著作,涉及历史、文学、教育、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在许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成为云南文化史上卓有贡献的学者。
袁嘉谷对文化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史学上。
他对全国历史和人物有研究,对云南地方史着力尤多。
《滇绎》、《云南大事记》及其他一些史学文章,集中反映了他的研究成果。
《滇绎》四卷,是一部笔记体的史学著作。
他“生滇、长滇、尤恋爱于滇”,“暇辄看书,凡关滇事者,随见随采随编,正其伪误,补其缺略”,“穷数年力,旁搜博拾成兹钜制。
”(见王灿:《滇绎》序)全书共267篇,以时间为序,从先秦至民国有关云南的史学、事件、人物、古迹、风物,多在论述之列。
其中有的辑录云南珍贵史料,足补史志之缺。
有的是对云南史实考证,如《爨世家》及《爨后之滇》二文,详细考证了魏晋之际对云南历史颇有影响的爨氏家族兴衰,文约意丰,是研究有关问题的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有的是记述滇中人物,风物特产,轶闻掌故,可供后世作多方面研究的参考。
在本世纪30年代,袁嘉谷参加过《新纂云南通志》的编写,他担任《云南大事记》部分。
以编年体的方式,记述从“唐尧元载甲辰”,至“清宣统辛亥年”,共4268年的云南历史大事,共六卷。
“无双的国土”袁嘉谷
山居 士 , 临 安 府 石 屏 州 南 正 街 人 。 自 幼 受 到 家 庭 清
的 良好 教 育 , 诸 兄 学 文 、 书 , 苦 攻 读 , 志 “ 与 学 刻 立 要
生 的 不 朽 轨 迹 , 信 每 一 位 读 者 都 会 对 他 产 生 无 相 比敬仰 之情 。
读 尽 天 下 有 字 书 ” 走 “ 书 、 国 、 民 ” 道 路 。科 , 读 报 为 的
10 9 5年 , 嘉 谷 从 日 本 考 察 归 国 , 在 学 部 图 袁 曾 书 编 译 局 任 局 长 , 管 全 国 各 级 各 类 学 校 教 科 书 编 掌 译 工 作 , 任 国史 馆 协 修 长 。 兼 政 声卓 著 为官廉 洁 受人夸
绪 二 十 九 年 ( 9 3) 经 济 特 科 考 试 , 中 第 一 等 第 10 应 高
举 有 力地推 动 了浙江 的教 育事业 发展 。
因 特 殊 原 因 , 朝 历 史 上 , 开 考 过 三 次 特 科 清 仅
( 两 次 称 为 “ 学 鸿 词 科 ” 分 别 于 康 熙 十 八 年 前 博 , ( 6 9) 乾 隆 元 年 ( 7 6) 行 。 石 屏 的 另 一 位 学 17 和 13 举 士 张 月 槎 曾 考 取 乾 隆 二 年 , 即 1 3 年 补 试 上 年 的 7 7
举 成 名 , 现 了他 匡 时 济 世 的 第 _ 步 , 此 , 入 政 实 从 步
勇夺桂 冠
一 举 成 名 天 下 闻
道 。 考 取 经 济 特 科 状 元 后 , 授 翰 林 院 编 修 i 年 即 次 ( 9 4 年 ) 派 到 日本 考 察 政 务 和 学 务 , 兼 任 云 10 奉 并
南 留 日学 生 监 督 。
民族的_乡人的袁嘉谷
识”,虽然自在地悠久地存在于我们的历 人与中原同化,以法梧门成亲王倭艮峰盛 状元在保护中华民族文化上的一大贡献。
creation 5 2
昨夜滇云
袁当年带着抄目录的局员,后来都成了国 工具。有糊涂官员奏请皆用满文,袁立马
学大师、敦煌学大师,以王国维为最。 大惊,速奏干涉。其三,以“满文精深”
袁嘉谷名魁天下入仕为官时,也正值 之由加以拒绝。有策略,非蛮斗之人。第
5 3 creation
学者认为中华不是中国的谬误。袁先生的 清君主。而是那些在民族危难时,以天下 列入各大臣传中。
论证,不仅是学术上的拨乱反正,也是一 为已任的民族精英和铁肩担道义的民族脊
护卫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智者
种对世界的振聋发聩之声。
梁,他们勇敢地挑起唤醒民族积极意识,
袁先生还用独特的方法研究中华民族 重振民族雄风的重任。可以说,有袁嘉谷
觉得这样的引进可耻,袁则不然。可见,
袁说:“吾中国人也,读中国书,应
袁是个豁达大度的学者,没有那种狭隘的 光大中国之作以报中国。云南者中国之一
民族主义情绪。但在具体事情上,他则不 部也,吾生云南,壮而游,老而归。六
盲目。袁在学部设“编订名词馆”,亲 十年读云南书,应有光大云南之作以报云
自主持工作,为新旧交替的时代确定了很 南。生滇,爱滇,将保永久之滇,不得
其民族文化特征,孕育于斯矣,何以证 民 族 结 合 而 成 的 拥 有 广 大 人 口 的 国 维、罗振玉、王仁俊等,不分昼夜抄录
之,请证之《易》”。袁先生从《易经》 家。……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 伯希和所携写本、经卷等目录。袁又以学
里考察中华先民的物质生活、社会组织、 世,同时又是有光荣传统和优秀历史遗产 部名义,电饬敦煌县令,“凡敦煌窟中一
云南省图书馆馆藏民国地方文献述略
人 口、外交 、水利 、民族等诸 多方 面 ;期刊 。云南省 图书馆 目前 馆藏 民国期刊 5 5 1 种 ,包括 《 西南边疆》 、 《 云南 实业杂志》、 《 云南财 政月 刊》、 《 云南 省政府 公 报》 等多种期 刊, 及时真实 地反映 了云南当时社会 、
关键词
民国 地方文献 保护 开发
云南 民国地方 文献 ,即 1 9 1 1年辛亥革命爆 发至
1 9 5 0年 2月云南解放前 出版发行 的中文文献 ,包括 图
南公于 艮 》 、 ( 供 和 滇报= 》 、
及 姓 活导报》 、
南钞 报= 》 、
声》 以
、 时报》 等众多小 报。
护范围之内。
内迁入 滇学者更是联手推 动云南地方文化 的发展 ,其 合作编纂 的 《 云南史地辑要》 已经成为二 十世 纪三 四
十 年 代 云 南 史 地 研 究 的学 术 总 结 。
无论是 本土学者 ,还是南 迁而来的 内地学 者 ,都 给 云南 留下 了丰 富的精神 积淀 ,学术价 值不 言而喻 。
“ 重九起义”打 响倒 清第一枪 ,再有 护国首义抗袁 氏 ,
要的价值。
1云 南 省 图 书馆 民 国地 方 文 献 馆藏 情 况
云南省 图书馆馆藏 民国时期地方文献统 藏于历史
文献部 ,主要包括 :民国时期 的方志 。在云南省 图书
再到 4 0年代 成为抗 战大后 方 。云南 在 短短 数 十年 , 逐渐走 上政治和文化 的前 台 ,可谓史无前 例。 民国地 方文献 ,是这一时期 云南历史发展 的主要 载体和记 录 者 ,对于 了解 民国时期 云南 的历史进程 和社会生活具 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如记录光复和护 国事宜的 《 云南
志坛盛事光耀千秋_写在袁嘉谷编纂_石屏县志_再版之际
ARCHIVES话说云南志坛盛事光耀千秋■高建安近日,石屏县投资16万元,影印再版了由袁嘉谷先生呕心沥血纂修、于1939年出版、共计14册的民国《石屏县志》。
志书共印500套,采用优质棉纸竖排影印,由云南省图书馆古籍处手工装订成册,真实完整地再现了这套被时人称为“编辑之精,搜罗之富,当推滇省各县志之冠”的志书,实为红河州志坛盛事。
袁嘉谷先生纂修的《石屏县志》,是石屏历史上的第七部编修续修志书,人称“民国《石屏县志》”或“袁志”。
全志分十五门,共四十卷,装十四册,除序、图外,设天文、疆域、沿革、山川、建设、风土、学校、职官、人物、户口、金石、物产、赋役、土司、艺文、艺文附录及杂志等十七个分志。
详尽介绍了石屏上续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下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共156年的地方历史。
袁嘉谷先生费时20余年编纂的《石屏县志》,在成书之时,因篇幅甚大,经费以数万银元计,得到了热心公益事业的本地士绅李恒升的捐资,才得以印行1000套。
志书出版时,就有专家高度评价:“通观云南全省民国期间编纂的所有县志,没有哪一家的总体水平达到或超过袁嘉谷编纂的《石屏县志》。
”这其实与志书的编纂者袁嘉谷先生博古通今、学富五车不无关联。
袁嘉谷(1872-1937),云南石屏县人,1903年,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取为一等第一名,大魁天下,成为“经济特科状元”,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袁嘉谷高中状元后,先在清朝京师任学务处副提调,领导教育改革,随后担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负责主持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大学参考书和翻译介绍外文图书工作,开国内编写统编教材之先河。
1909年,袁嘉谷调任浙江提学使,不久又兼布政使,兴办教育、整理文献典籍。
辛亥革命后,他回到云南,担任过云南省政府顾问、省图书馆副馆长、省通志馆编纂等职,还在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前身)执教15年,培养了一批人才。
袁嘉谷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在史学、经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人留下400多卷各类学术著作。
《源远流长话云南》四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一、古老的云南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楚雄自治州一带曾是恐龙的乐园;2、知道云南是人类起源地之一;3、了解云南的文化遗产——青铜瑰宝、丝绸之路。
教具准备:图片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了解云南楚雄自治州一带曾是恐龙的乐园;2、知道云南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云南这片土地上,你了解云南吗?2、请你说一说你认识的云南。
二、教师扮演导游学(一)观看影片片段并提问:——侏罗纪公园1、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2、你知道它曾经生活在什么地方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的进行指导和点评。
3、教师简介恐龙以及其生活的环境和年代4、学生自学课文《恐龙的乐园》5、教师扮演导游介绍禄丰恐龙谷的恐龙化石图片。
6、学习“人类的起源之一”(1)教师介绍完恐龙谷后,适时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2)介绍人类的起源,以及云南元谋人三、总结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也是人类的起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云南的文化遗产——青铜瑰宝、丝绸之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上节所学内容。
2、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文化并存、多种民族聚居的地方,曾今孕育出辉煌的古文化。
二、学习“青铜瑰宝”1、古滇国的地理位置2、探秘古滇国的文明(1)滇王之印(2)青铜牛案(2)贮贝器三、学习“南方丝绸之路”1、介绍“五尺道”。
2、介绍“永昌道”。
四、总结拓展1、云南还出土过哪些珍贵的文物。
2、南方丝绸之路包括那几条古道?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课题二、云南民族的融合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迁移教学目标1、知道怎样与别人和睦相处;2、了解云南远古的居民是来自于西北的氐羌部落、东南的百越部落、中南的百濮(孟高棉)部落这三大系统与云南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
3、知道昆明是怎样演变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
教具准备:图片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1、你知道我们云南有多少个民族吗?2、教师简介在公元前279年以前云南的各个部落是如何相处的。
《源远流长话云南》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课题一、古老的教学目标:1、了解自治州一带曾是恐龙的乐园;2、知道是人类起源地之一;3、了解的文化遗产——青铜瑰宝、丝绸之路。
教具准备:图片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了解自治州一带曾是恐龙的乐园;2、知道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你了解吗?2、请你说一说你认识的。
二、教师扮演导游学(一)观看影片片段并提问:——侏罗纪公园1、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2、你知道它曾经生活在什么地方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的进行指导和点评。
3、教师简介恐龙以及其生活的环境和年代4、学生自学课文《恐龙的乐园》5、教师扮演导游介绍禄丰恐龙谷的恐龙化石图片。
6、学习“人类的起源之一”(1)教师介绍完恐龙谷后,适时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2)介绍人类的起源,以及元谋人三、总结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也是人类的起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的文化遗产——青铜瑰宝、丝绸之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上节所学容。
2、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文化并存、多种民族聚居的地方,曾今孕育出辉煌的古文化。
二、学习“青铜瑰宝”1、古滇国的地理位置2、探秘古滇国的文明(1)滇王之印(2)青铜牛案(2)贮贝器三、学习“南方丝绸之路”1、介绍“五尺道”。
2、介绍“永昌道”。
四、总结拓展1、还出土过哪些珍贵的文物。
2、南方丝绸之路包括那几条古道?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课题二、民族的融合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迁移教学目标1、知道怎样与别人和睦相处;2、了解远古的居民是来自于西北的氐羌部落、东南的百越部落、中南的百濮(孟高棉)部落这三大系统与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
3、知道是怎样演变成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
教具准备:图片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1、你知道我们有多少个民族吗?2、教师简介在公元前279年以前的各个部落是如何相处的。
袁嘉谷与图书馆
馆 章 程 , 师 开 办 图 书 馆 , 限 宣 统 二 年 , 省 也 京 且 各
一
律 开 办 图 书 馆 。 浙 江 省 于 10 9 9年 , 巡 抚 增 韫 由
奏 准 , 充 浙 江 藏 书 楼 , 与 浙 江 官 书 局 合 并 , 扩 并 改
寺 行 宫 , 属 禁 地 , 蒙 殊 恩 , 于 文 澜 阁 旁 建 馆 同 倘 准
储 书 , 合 学 部 奏 章 , 朝 德 意 , 《四 库 全 书 》 既 先 而 照
旧存 储 , 足 以 昭 示 郑 重 。 尤 ”西 湖 行 宫 是 清 代 康
熙 、 隆 、 正 等 帝 南 巡 时 所 居 之 地 , 称 禁 地 。 乾 雍 故
称 “浙 江 图 书 馆 ”, 于 7月 正 式 开 放 。 袁 嘉 谷 到 任
的 图 书馆 , 袁 嘉 谷 还 曾创 建 过 一 个 名 不 见 经 传 而 的 小 图 书 馆 , 就 是 石 屏 图 书 馆 。 袁 先 生 曾 北 上 这
人 , 嘉 谷 先 生 在 经 学 、 学 、 育 、 文 、 法 等 袁 史 教 诗 书
方 面 都 有 突 出 的 成 就 , 一 个 方 面 都 值 得 后 人 学 每
习和 研 究 。 而 我 认 为 , 使 仅 作 为 一 个 图 书 馆 人 即
来 说 , it=的 业 绩 也 是 绝 不 平 凡 的 。 袁 嘉 谷 在 京 y ̄- - I
落 成 , 人 曾 奉 派 点 收 。 此 为 本 馆 第 一 步 之 发 本
展 。② 家 治 的演 说 , 证 了 此 事 , 他 所 说 行 宫 ”钱 印 但
赵藩对云南省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云 南 地 处 边 疆 ,图 书 之 编 辑 刻 印行 世 肇 自元 时 , 行 于 明代 ,兴 于清 人 .盛 于 民 国初 年 。而 曩者 私家 之 藏 , 虽 四部 悉 备 ,简 策 俱 有 ,但 珍 若 珙 璧 , 秘 不 示
枕 烛 山 ,面 临 翠 海 ,营造 “ 鱼跃 鸢 飞 ,活 泼 泼 地 ; 日
华 云 斓 ,纷 漫 漫 天 ”之 读 书环 境 ;进 而 委 员 经 理 ,妥 订 章 程 ,于 是 年 十 月 初 二 ( 元 19 9年 l 公 0 1月 1 日) 4
县 地 方 请 代 搜 集 乡 先 正 遗 著 以备 辑 刊 公 启 》 广 为 征 , 集 云 南 地 方 文 献 ;又 用 印 行 的 《 南 丛 书 》 与 京 师 图 云 书 馆 、南 京 国 学 图 书 馆 、 浙 江 图 书 馆 等 交 换 四部 典
取 得 了丰 硕 的 成果 .一 座 现 代 化 数 字 化 的 图 书 馆 已屹
首 任 馆 长 蒋 谷 在 任 三 年 去 职 。当 局 乃 委 任 姚 安 人 由云 龙 主 其 事 , 民 国 七 年 (9 8年 ) 由 氏 辞 去 馆 长 职 务 , 11 赵 藩 乃 出 任 馆 长 ,上 任 后 面 临 馆 舍 为 陆 军 偕 行 社 占用 问 题 ,乃 与 袁 嘉 谷 撰 书 《 南 图 书 馆 馆 长 赵 藩 函云 南 云 省 长 公 署 云 南 督 军 公 署 请 将 云 南 图 书 馆 迁 回翠 湖 陆 军
偕 行 社 及 神 龙 祠 地 方 准 予备 案不 再 拨 作 他 项 应 用 文 》 ,
陈 述 了 建 馆 之 艰 辛 ,强 行 占 用 之无 理 ,影 响 地 方 群 众
源远流长话云南四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一、古老的云南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楚雄自治州一带曾是恐龙的乐园;2、知道云南是人类起源地之一;3、了解云南的文化遗产——青铜瑰宝、丝绸之路。
教具准备:图片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了解云南楚雄自治州一带曾是恐龙的乐园;2、知道云南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云南这片土地上,你了解云南吗?2、请你说一说你认识的云南。
二、教师扮演导游学(一)观看影片片段并提问:——侏罗纪公园1、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2、你知道它曾经生活在什么地方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的进行指导和点评。
3、教师简介恐龙以及其生活的环境和年代4、学生自学课文《恐龙的乐园》5、教师扮演导游介绍禄丰恐龙谷的恐龙化石图片。
6、学习“人类的起源之一”(1)教师介绍完恐龙谷后,适时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2)介绍人类的起源,以及云南元谋人三、总结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也是人类的起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云南的文化遗产——青铜瑰宝、丝绸之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上节所学内容。
2、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文化并存、多种民族聚居的地方,曾今孕育出辉煌的古文化。
二、学习“青铜瑰宝”1、古滇国的地理位置2、探秘古滇国的文明(1)滇王之印(2)青铜牛案(2)贮贝器三、学习“南方丝绸之路”1、介绍“五尺道”。
2、介绍“永昌道”。
四、总结拓展1、云南还出土过哪些珍贵的文物。
2、南方丝绸之路包括那几条古道?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课题二、云南民族的融合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迁移教学目标1、知道怎样与别人和睦相处;2、了解云南远古的居民是来自于西北的氐羌部落、东南的百越部落、中南的百濮(孟高棉)部落这三大系统与云南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
3、知道昆明是怎样演变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
教具准备:图片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1、你知道我们云南有多少个民族吗?2、教师简介在公元前279年以前云南的各个部落是如何相处的。
《袁嘉谷先生生平简述》
《袁嘉谷先生生平简述》【摘要】云南石屏袁嘉谷先生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在遥远的滇南之地,出了一位状元,本来便可令人啧啧称奇。
在他66年短暂的春秋中,他不仅出任晚清学部编译馆馆长,在任期内追回了一部分敦煌经卷;又曾在浙江提学使任上妥善处置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学潮;辛亥革命后回到云南,曾出任蔡锷将军参议;在京时曾参与编纂《清史稿》,回乡后又多次参与编修地方志,为云南地方志的编修做出了重要贡献;晚年应东陆大学首任校长之邀在东陆大学、云南大学担任文科教授,主讲国学,座下弟子多为后来云南文史界之俊彦。
本文将对袁嘉谷先生生平做一小小说明,书其大略,以志先哲。
【关键词】袁嘉谷生平简述一、从滇南幼童到学部编译馆馆长石屏袁氏,源于四川巴县,明清之交时为避战乱而入滇,原有四支源流。
城内一支,城外陶村镇高坡村一支,宝秀镇一支,坝心镇袁家沟村一支。
袁嘉谷先生一支,源起高坡村,后徙入城,今石屏县城南正街22号便为袁嘉谷故居。
据石屏袁氏后人回忆,袁氏十三代时,高坡村袁氏与城内袁氏联宗,并为一支。
袁氏开族馆后,袁嘉谷在馆中受教。
据资料记载,“袁嘉谷幼年聪慧好学,‘有异禀,强记忆,龆龄嗜学’。
他五岁时开始读书,由父亲口授《千字文》、《三字经》、《千家诗》、《大学》等。
小小嘉谷能做到‘经耳无遗,触目成诵’,‘悉解字义’,让父亲心中欣慰之极。
”[1]袁嘉谷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识,为乡人称道。
1887年,袁嘉谷参加科举考试,名列一等,补廪膳生员;1893年,应省科试,名列第一;“1894年,袁嘉谷应光绪辛卯、甲午并科贡试,名列第一。
”[2]接着,“应光绪甲午科云南乡试,名列第二(是为举人)。
”[3] 20世纪初,满清王朝实行“新政”,欲扶大厦于将倾。
论袁嘉谷的_卧雪诗话_
古代文学研究论袁嘉谷的卧雪诗话!杨∀恬,∀杨开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云南昆明650092)[关键词]∀卧雪诗话!;袁嘉谷;论诗;诗法[摘∀要]∀袁嘉谷的卧雪诗话!,集中了他的全部学识和才智,它不同于一般诗人论诗,也不同于一般文人论诗,而是学者兼诗人论诗。
他评古今之作寥寥数言皆深中肯綮;存近人之作足以补救各种选本之不足;论诗法则随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10(2002)06-0104-06O n Yuan Jiagu#s Wo Xue Shi HuaYAN G∀Tian,∀YANG Kaida(T he Editor ial D ep ar tment of Jour nal of Yunnan N or mai University,K unming650092,China)Key words:∀Wo Xue Shi Hua;Yuan Jiagu;opinions on poems;poem principalsAbstract:∀Wo Xue Shi Hua written by Yuan Jiagu,is an embodiment of its writer#s literary or artistic talent.It differs from other talks on classical poetry or from any others common poets.It is just the com ment of a scholar.It discusses the w orks both in ancient times or today in a few w ords straightly.Keeping the w orks of present time helps to remedy the insufficiency of various antholog ies.It shines w ith w isdom everyw here in the auther#s poems.一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别字树圃,晚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
云南大学历史景点介绍
云南大学景点已有八十余年历史的云南大学,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其前身为1922年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所创办的私立东陆大学。
学校始建于1922年,次年4月开始招生,1930年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大学。
1937年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出任校长,云南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
熊庆来在任期间,费孝通、楚图南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到校执教,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影响甚大的综合性大学。
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到建国前,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府。
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以此为契机,学校提出“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使云南大学进入了建国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进入21世纪,云南大学已经成为云南省唯一一所实施国家“211工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国家西部重点支持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
主要景点(11个)龙门道(龙门仰止)龙门道有石阶95级,称九五台阶。
入校门往上看,石阶逐层迭起,上端巨柱矗立,楼台巍峨,使人有仰之弥高的感觉。
《易·乾》里有“九五,龙飞在天”之说,因当时的东陆大学是唐继尧主滇时创办的,台阶修九十五级有暗寓唐继尧是云南王的意思。
现在的九五台阶则成为了云大学子们“蛟腾”、“凤起”之道。
会泽院(崇楼眺翠)会泽院的位置原先是贡院时期的明远楼,古代来此参加科举的学子,必过此楼。
这里“南临翠海,居高览下,势若据虎”为昆明城北面的一块风水宝地。
现在的会泽搂是云大1922年12月正式成立后决定兴建的,竣工于1924年。
因当时的东陆大学是唐继尧主滇时创办的,即以他的家乡“会泽”二字命名。
会泽院是云大的核心建筑,仿造欧洲最古老的法国巴黎大学主楼的格局和风格,系昆明较早的大型西式建筑之一。
《源远流长话云南》四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一、古老的XX教学目标:1、了解XXXX自治州一带曾是恐龙的乐园;2、知道XX是人类起源地之一;3、了解XX的文化遗产——青铜瑰宝、丝绸之路。
教具准备:图片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了解XXXX自治州一带曾是恐龙的乐园;2、知道XX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XX这片土地上,你了解XX吗?2、请你说一说你认识的XX。
二、教师扮演导游学〔一〕观看影片片段并提问:——侏罗纪公园1、刚刚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2、你知道它曾经生活在什么地方吗?教师根据学生答复,适时的进展指导和点评。
3、教师简介恐龙以及其生活的环境和年代4、学生自学课文?恐龙的乐园?5、教师扮演导游介绍禄丰恐龙谷的恐龙化石图片。
6、学习“人类的起源之一〞〔1〕教师介绍完恐龙谷后,适时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2〕介绍人类的起源,以及XX元谋人三、总结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也是人类的起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XX的文化遗产——青铜瑰宝、丝绸之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上节所学内容。
2、XX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文化并存、多种民族聚居的地方,曾今孕育出辉煌的古文化。
二、学习“青铜瑰宝〞1、古滇国的地理位置2、探秘古滇国的文明〔1〕滇王之印〔2〕青铜牛案〔2〕贮贝器三、学习“南方丝绸之路〞1、介绍“五尺道〞。
2、介绍“永昌道〞。
四、总结拓展1、XX还出土过哪些珍贵的文物。
2、南方丝绸之路包括那几条古道?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教师、同学交流。
课题二、XX民族的融合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迁移教学目标1、知道怎样与别人和睦相处;2、了解XX远古的居民是来自于西北的氐羌部落、东南的百越部落、中南的百濮〔孟高棉〕部落这三大系统与XX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
3、知道XX是怎样演变成为XX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
教具准备:图片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1、你知道我们XX有多少个民族吗?2、教师简介在公元前279年以前XX的各个部落是如何相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6期No.6,2002学 术 探 索Academic Exploration 2002年11月Nov.,2002收稿日期:2002-06-27作者简介:宣淑君(1958 ),女,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袁嘉谷与图书馆宣淑君(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云南 昆明 650092)摘要:袁嘉谷是20世纪云南文化名人,他对云南文化建设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介绍他为图书馆事业所做的贡献。
关键词:袁嘉谷;图书馆事业;贡献中图分类号:G259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2)06-0141-03谈起袁嘉谷,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他在清末朝廷举行的经济特科考试中取得一等第一名、 大魁天下 的状元身份,对袁嘉谷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他的学术成就方面,而对他为图书馆事业所作的贡献,却只是轻描淡写,言之不详。
的确,作为云南省乃至国内近百年来的学术文化名人,袁嘉谷先生在经学、史学、教育、诗文、书法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每一个方面都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
而我认为,即使仅作为一个图书馆人来说,先生的业绩也是绝不平凡的。
袁嘉谷在京城、浙江、云南等地任职的经历中,曾几度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并且为图书馆事业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将着重介绍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贡献。
一、改建浙江图书馆,倡设石屏图书馆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 1911),袁嘉谷任浙江提学使。
他一方面大力推广教育,兴办学校,在浙江11府设立初级师范、中学、工校、医校、水产校、农校及各县小学,各级各类学校一时扩充到四千余所。
另一方面,他竭力收拾文献,提倡文化事业。
当时学部奏请朝廷,要求颁布图书馆章程,京师开办图书馆,且限宣统二年,各省也一律开办图书馆。
浙江省于1909年,由巡抚增韫奏准,扩充浙江藏书楼,并与浙江官书局合并,改称 浙江图书馆 ,于7月正式开放。
袁嘉谷到任后,接受浙江学人的建议,上 请改西湖行宫为图书馆疏 和 勘定图书馆及修葺行宫遗址呈 。
他在上疏中,请求于西湖圣因寺行宫空地建馆储书,使与文澜阁连成一气。
又援引学部在京师筹建图书馆时,得到热河文津阁 四库全书 及承德避暑山庄各殿陈设的藏书,并获准以内务府管辖的净业湖汇通祠为馆址的先例,提出: 浙省圣因寺行宫,同属禁地,倘蒙殊恩,准于文澜阁旁建馆储书,既合学部奏章,先朝德意,而 四库全书 照旧存储,尤足以昭示郑重。
西湖行宫是清代康熙、乾隆、雍正等帝南巡时所居之地,故称禁地。
在呈文中,他对圣因寺行宫的改建和修葺作了全面的规划,提出在文澜阁西面修建图书馆,内设藏书库、阅书室、特别保存书库、特别阅览书室以及办公室等,主楼之外,再建庖厨一所,另外还有其他相应的楼阁、碑亭、棚架、铁栏等;行宫内原有的其他建筑,仍照原样修复。
在民国二十一年举行的浙江图书馆大会上,教育厅钱家治先生作了如下演说: 溯省立图书馆之渊源,实滥觞于文澜阁而胚胎于藏书楼。
藏书楼之设立为清光绪二十九年,其时本人游学东瀛,曾主张用图书馆之名,归国后供职学务公所,又与友人建议提学使袁公,以 四库全书 公诸众览。
巡抚增韫纳其议,于是有改建行宫为图书馆之举。
以宣统二年落成,本人曾奉派点收。
此为本馆第一步之发展。
钱家治的演说,印证了此事,但他所说行宫改建工程 以宣统二年落成 ,时间有误,当是民国元年(1912年)完成, 1912年在孤山南麓文澜阁西首空地建造的新馆舍落成,并将文澜阁所藏 四库全书 划归该馆。
这是袁嘉谷为图书馆事业所做的一件大事。
浙江图书馆自建馆以来,就一直是国内知名的图书馆,而袁嘉谷还曾创建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图书馆,这就是石屏图书馆。
袁先生曾北上京师,东渡日本,南游江浙,以他丰富的经历和广博的见闻,深知 大地磐磐,众生芸芸,非智无以存,非学无以智,非图书无以为学,古与今一也,中与外一也,因此,他尤其重视文化建设工作。
1912年,袁嘉谷回故乡石屏省亲,看到城内南门大街 公米店西楼上,有 椅若干、书橱若干,曾141购存书数十种 ,他非常高兴,认为 是图书馆始基也,特图书少耳 ,于是便奔走呼吁,号召社会各界捐书,并亲自 检家藏新旧籍三百有余捐以为倡 。
石屏自明清以来,藏书的人家不少,在袁嘉谷的带动下,县里的许多人拿出家藏的图书,从三五种到十数种不等,省图书馆在袁先生的动员下也捐献图书数百种。
于是,石屏这样一个边远小县,在1912年就建起了简易的公共图书馆,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建立最早的县级公共图书馆之一。
袁嘉谷还为图书馆制定了馆规公约 石屏图书馆启 ,对图书馆的管理做出明文规定,从书籍的来源、分类、典藏、借阅到经费的使用、图书管理人员的安排以及对读者的要求等等都有具体说明,体现出先生的热心周到和细致精明。
石屏县图书馆的建立,为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百年来,石屏县的文化教育一直处于云南省的前列,我们不能否认,这其中既有袁嘉谷先生状元榜样的影响带动作用,也有他为家乡文化建设所做的具体努力。
二、搜集、保护古籍,促成滇浙图书交流袁嘉谷在京城图书编译局任职时,看到昔日翰林院收藏的 永乐大典 ,历经数百年的战火、偷窃和自然损毁,尤其是庚子之难(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后,存书已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曾提议影印补齐这部巨帙,事未果。
多年后他还惦记着此事,在笔记中写到: 不知辛亥后翰林院废, 大典 亦尚有存者否?当时,法国人伯希和(汉学家)来到京城,携带着他所得到的敦煌石窟书卷及唐代、宋初以前的各种图籍二箱,间或出以示人,十分小心郑重,不许用手摸,还说有更多已由西伯利亚运回法国。
袁嘉谷闻知,立即与罗振玉、王国维、王仁俊诸同事前去察看,发现都是稀世珍宝,立即报告学部,急电甘肃敦煌: 凡洞中一缣一字均检送来京,不得再失。
敦煌地方官吏接电后,着手查究。
这时,又有大批古籍文物被盗运至陕西等待出售,并且已有某国商人持数千金前去购买,听到风声紧就溜走了。
数千册古籍被及时追回,由学部收管,现存于北京图书馆。
敦煌石室遗书于光绪年间被人发现,这是近代最大的文化史料发现之一,但清政府不予重视,在短短几年间,就有大批古籍被盗运至英、法、俄等国,至今未能追回。
先生所为,为国家挽回了巨大损失,事关保护中华文化之大义。
此事见 移山随笔 六十 及 袁屏山先生纪念集 年谱 。
按年谱所记,这件事发生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实际应是宣统元年(1909年)。
中国藏书楼 中国藏书大事年表 的有关记载可资佐证: 宣统元年,清学部发出 行陕甘总督请饬查检齐千佛洞(按:即敦煌莫高窟)书籍解部并造像古碑勿令外人购买电 ,并将劫余的8679卷运至北京,庋藏学部图书馆。
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石窟盗走1500余卷古写本书,现藏于巴黎国民图书馆。
袁嘉谷任浙江提学使时,曾命属下征集两浙文献。
有人献出清代初年浙东史学家万斯同所著的 儒林宗派 抄本十六卷,他立即和助手马叙伦详加审定刻印,还抽空亲自参加阅校工作。
在他的日记中曾记录了此事: (宣统三年辛亥)六月二十五日,阅新刻 儒林宗派 ,校误字三:周儒 禽滑稽 当作 禽滑厘 ,唐儒 颜思古 当作 颜师古 , 陆质 当作 陆淳 。
儒林宗派 一书,用谱表的形式记录孔子以下至明末历代儒家学者的授受源流。
此书问世二百多年,未出过刻本,由于袁先生的热心主持,始得广布于世。
现有宣统三年浙江图书馆刊印本,袁嘉谷亲笔署签。
太平天国时期,杭州文澜阁曾毁于兵燹,阁中所藏 四库全书 散失大半,后经杭州著名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于战乱中倾力搜购和长达近七年的抄补,尚未完全。
袁先生任职杭州,上 请改西湖行宫为图书馆疏 ,特别提出: 查 四库全书 目录,再三校勘,仅缺九十余部。
今圣明在上,文渊、文津阁本皆准影抄,谨当次第补完,冀复乾隆之旧。
他派人到各地去搜求散佚的旧本,又让人编出了待访书目。
但是,他上疏不久,因辛亥革命起,就离任回滇了,未能亲自完成补缺之事。
本文前述钱家治的演说中还讲到: 提学嘉谷,辑阁目待访。
壬戌冬,持待访书目醵资补抄,俾完成文澜之庋。
两年之后,抄书四千四百九十六卷,自是全书完备,交图书馆贮阁中。
这说的是入民国后,浙江省于1923年派人到北京按文津阁本抄补文澜阁 四库全书 ,到1926年基本补齐。
袁先生的友人戴皋为此事曾给他寄诗一首: 远归滇国乐园居,知念湖山胜劫余。
拙愧散材随分止,宠惊宏奖过情誉。
试看大地无宁宇,且守先人有敝庐。
一事报公应色喜,文澜补缺得完书。
袁嘉谷先生虽未能亲自实现 文澜补缺 的愿望,但他是促成此事的有功人士之一,他为保存和抄补 四库全书 文澜阁本所做的努力,一直为后人记载和称道。
袁嘉谷在浙江任职时,浙江人叶尔恺在云南任提学使,也是在其任上办起了云南图书馆。
为促进文化交流和增加图书馆藏书,袁先生主动发函与之商议: 凡滇浙本旨互换而不取资,滇人书可传于浙,浙局书可传于滇。
浙书多,滇书少,而滇刻本有些书是其他省所无的,因此,交换于两省都有利。
在袁先生的提议下,两省互换了一批图书,云南省图书馆现在还保存着当时交换过来的一批浙刻本,其中有 九通 、 绎史 、 二十二子 等巨帙。
九通 是九部典志体史著的总称,其中每部少则一百卷,多的达六百四十卷。
绎史 属纪事本末体史书,是清初所见古史资料的一大汇集,上起太古,下至秦初,共160卷,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二十二子 是一部丛书,汇刻了从周朝起,历春秋战国到秦汉的诸子著作二十二种,各家的主要著作都已收入,颇便于阅读。
袁嘉谷还派人将 四库全书 中有关云南的文献精抄下来,寄送给云南,如明代谢肇的 滇142略 ,沐昂的 沧海遗珠 等。
这些浙本,对于建馆之初的云南图书馆来说,不仅丰富了馆藏数量,同时也提高了馆藏质量。
这是袁嘉谷先生对两省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贡献。
三、担任云南图书馆副馆长、东陆图书馆馆长袁嘉谷回到云南后,一直从事学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1921年,他出任云南省图书馆副馆长,在他的倡议下,云南省图书馆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了服务方式,扩大了服务范围,例如,增设妇女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并实行馆外借阅服务。
袁嘉谷还负责编印了 云南图书馆目录二编 ,向读者介绍馆藏的中文古籍、现代图书杂志和日文、西文藏书的情况。
这些措施,大大方便了读者,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吸引了更多的读者。
袁嘉谷在云南图书馆任职期间的最大成就,是完成了一系列专著的编纂工作。
1923年, 滇绎 四卷完成,这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内容主要记述滇省历史掌故,随笔所记,加以考辨,对前人所未及或前人之所失多有补正。
编著此书,体现了袁嘉谷对故乡云南的热爱,正如书前自序所说: 滇,吾乡也。
吾游数万里,觉可恋可誉之地,莫滇若焉。
读 滇志 、 滇系 诸书,犹有管窥之助,因随笔之,名曰 滇绎 ,愿以告同心之恋乡、誉乡者。
他还参与或主持了 云南丛书 、 新纂云南通志 、 石屏县志 等大型地方文献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