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什么是国际经济学
•
•
•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
• • • 1.重商主义者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推论出“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 2.1776年,亚当· 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The Welth of Nations)中,系统阐述了分工 和自由经济的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贸易观,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3.1817年,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理论,正确地提出和论证了国 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确立了其后贸易理论发展的方向。后 来的学者都将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优势原理上,不断探索决定比较优势的各种因素。 4.穆勒(l)、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艾奇沃思(F.Y.Edgeworth)等,集中研究了 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 5.1919年,赫克歇尔(E.F.Heckscher)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文中,首先论述了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与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 以及贸易对各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的观点。其后, 他的学生俄林(Bertil Ohlin)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而后来人们又称要 素禀赋理论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简称H—O理论)。 6.1936年,哈伯勒(G.Haberler)在《国际贸易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 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在贸易理论的模型化方面作出 了实质性的贡献。此外,勒纳(A.P.Lerner)、里昂惕夫(W.Leontief)、米德(J.E.Meade)、 萨缪尔逊(P.A.Samuelson)等人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可以说,这一标准化的贸易模型,就是新古典学派 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7.1951年,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H—O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资 本最丰富的国家,其出口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替代部门则是资本密集型的,这就与H—O理 论预测的贸易模式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P.R.Krugman)和赫尔普曼(E.Helpman)为代表的 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要素禀赋 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第二节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与 特点
(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
1、商品的相对价格在理论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而基本上不涉及商品的名义价格与货币 因素变化的影响。 “货币幻觉” 2、往往从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两个部门)、 两种生产要素的最简单模型开始分析,然后推广 到较为复杂的模型。 3、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4、静态或比较静态的理论分析。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三节
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概述
(二)从绝对成本理论到比较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每个国家都拥有 具有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即使一国缺乏任何具有绝对成 本优势的生产部门,只要各国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 生产成本的比较差异,各国按照生产成本的比较优 势进行分工生产,然后进行贸易,就能给各国带来 更多的财富。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一节
三、学习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国家与政府的层次 企业层次 学生个人这个层次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一节
四、学好国际经济学的主要方法
(一)本课程的先导课程
经济学的基础性研究内容 数学分析基础或数理经济学基础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学好本课程的参考方法
要训练与提升自身的理论思辨能力。 平时应该多做习题。 在课外阅读有关国内外的参考文献,特别是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
一、有关国际贸易的一些概念
(一)对外贸易总额、对外贸易差额与对 外贸易总量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1.比较优势理论: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指出每个国家应该专注于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一些国家在其中一领域中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更高效率。
根据绝对优势原则,国家间可以通过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3.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资金流动情况。
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贸易出口和进口之间的价值差为零。
如果贸易出口多于进口,就会出现顺差;如果贸易进口多于出口,就会出现逆差。
4.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汇率受到供求关系、利率水平、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由市场力量决定;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决定。
5.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关税、配额等手段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
自由贸易则是指国家直接或间接消除贸易壁垒,促使商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6.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大型企业。
它们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和分销网络来实现国际市场的开拓。
7.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一套规则和约定,用于处理不同国家之间货币交换的方式。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主导,但也存在其他国际货币如欧元、日元等。
8.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和金融工具的自由流动。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投资、公司融资和国际经济一体化。
9.全球经济不平衡:全球经济不平衡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差额、外债等方面的差异。
全球经济不平衡可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等问题。
10.国际发展援助:国际发展援助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经济和技术援助。
它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些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关系,为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的利益分配。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起源:贸易差额理论早期重商主义–禁止金银出口。
–禁止出口商接受外国非金银货币。
–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
外国商人离境时只能带走商品,不能带走本国货币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
他们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
因此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利用关税和法令适当限制制成品和奢侈品进口。
–限制原料出口,以保证国内加工业的发展。
–保护本国弱小企业的发展。
–实行奖励出口政策。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
他们主张保持全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
因此被称为“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包含的意思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一国的财富反映在其所拥有的重金属上。
世界资源的静态观——零和博弈(zero-sum game)扩大财富的途径:增加对国内金银的开采;开展对外贸易或者掠夺。
为了实现国家贵金属存量的增加的目的,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实行保护性贸易的政策。
三、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政策(一)早期贸易差额理论的政策主张直接控制金银货币流动的行政手段,突出表现为禁止本国货币流出,鼓励国外金银货币流入,使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
(二)晚期贸易差额理论的政策主张通过商品贸易进而控制货币流动的间接经济手段争取对外贸易顺差1.货币政策2.奖出限入政策3.保护关税政策4.发展本国工业政策5.对外贸易垄断政策6.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三、基本评价•⑴积极影响:•促进资本原始积累,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和商业运输的发展。
•⑵主要缺陷:• 1.认为财富就是金银;• 2.“奖出限入”是财富增值的源泉;• 3.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4.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广泛展开。
第二节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即2×2模型;2)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3)劳动的边际收益不变,生产是在单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即机会成本不变;4)运输费用和其它交易费用为零;5)劳动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7)进出口贸易总值相等,不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8)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9)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10)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
什么是国际经济学
• 1.1720年,伊萨克·杰瓦伊斯(Issac Gervaise)首次提出了国际收支 (Balance of Payments)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 2.1752年,大卫·休谟(David Hume)在《论贸易差额》一文中,论 证了著名的“物价——铸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休谟从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在金币本位制 条件下,可以通过货币——贵金额的输出输入来完全解决贸易不平衡问 题,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恢复平衡,而不需要 外部的人为干预。
• 从古典贸易理论起,贸易平衡一直是贸易理论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贸 易理论不考虑货币因素,国际贸易理论所探讨的是在贸易平衡条件下 (或物物交换条件下)的贸易商品相对价格问题,即纯易货贸易条件 (The Barter Terms of Trade)问题。但在现实中,国际贸易是以货币 为媒介而进行的,因而贸易不平衡现象是一种常态。
国际贸理论的发展(2)
• 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有两大渊源: •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即发生在同一产业类别中的双
向贸易(Two-way Trade),已成为主流。格鲁珀(H.G.Grubel)和 劳埃德(P.J.Lloyd)在1975年还构造了一种测量产业内贸易密集度的 指数方法,用于测算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G—L产业内贸 易指数,与B.Balassa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略有不同。 •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业组织理论出现了一次 大的突破,特别是博弈论方法被引入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之后,对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主要是针对寡头市场)厂商行为的描述与研究,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克鲁格曼在其博士论文《收益递增、垄 断竞争与国际贸易》(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中,首次将迪克西特(A.Dixit)和斯蒂格利 茨(J.Stiglitz)两人所共同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 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又称“新张伯伦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 条件下,从模型上首次证明了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另一起因,以及差 异性产品决定了贸易形态为产业内贸易。 • 新贸易理论除了都强调规模经济的作用这一共同点外,并未形成统一的 分析框架。
国际经济学
1.相对价格:假设px和py 分别表示两种商品,x.y的货币价格,又称为名义价格,那么px/py定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它的含义是:用商品y代替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位,他表示用一个商品单位的x与商品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商品y 的数量,相对价格表述的是一种纯碎的物物交换关系,与货币因素无关。
这里经济行为主题的行为,只取决于相对价格,与名义价格无关。
2.生产可能性边界:他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优产量组合。
3.社会无差异曲线:通过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来构造一条可反应整个社会需求条件与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即社会无差异曲线4.贸易利益的衡量:这表明国际贸易改善了该国的福利及该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
P26图5.贸易利益的分解:p27图6.绝对优势:指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商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alx<blx,或1/alx>1/blx,A国生产一单位的X所使用的劳动投入比B国要少,或者说A国在X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
7.比较优势:它比较的不再是两个国家同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而是其机会成本,如果aLX/aLY<bLX/bLY,则说A国相对于B国在X部门具有比较优势。
8.贸易前的均衡解:在李嘉图模型中,由于机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P38 图AA’表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条边界线上各点的斜率相同,均为-aLY/aLX,所以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对应的是机会成本为常数的情形。
同样,B国也是如此。
在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图中,A国的均衡点为EA,B国的均衡点为EB,通过EA与AA’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通过EB与BB’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位置不同。
证实了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国际贸易完全是因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2.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3.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4.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都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两个国家也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计算题:假设本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6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8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2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4单位劳动。
(1)哪国在食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哪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2)列举一个双方愿意进行互惠贸易的交换比率,并计算本国与外国的贸易获利分别是多少?解:(1)外国在生产食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本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外国生产食品的成本为本国的1/3倍,服装的成本为本国的1/2倍,相比较,生产食品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而本国生产服装的成本为外国的2倍,生产食品的成本为外国的3倍,相比较,服装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2)外国所能接受的食品国际价格底线:12f≤6c本国所能接受的食品国际价格底线:4f≤3c即6c≤12f≤9c,若交换比例为12f:8c,则外国获利2单位服装,本国获利1单位服装。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绪论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的分支科学。
它是研究经济资源或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即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其研究对象。
它的研究目的就是要解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
国际经济学定义国际经济学研究现代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生产要素的流向和直接影响这个流向的国内外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某个国家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被分别称之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说明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及依据,它主要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等。
国际金融理论则主要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如商品、服务贸易和资本国际流动)在各国国民收入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即包括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及国际货币制度等。
国际经济学的范围1、微观国际经济理论:古典国际经济理论、现代国际经济理论;2、宏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内外平衡政策3、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国际间接资本流动和国际直接资本流动)、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4、国际经济协调:国际间贸易关系协调、国际间金融关系协调、国际间税收关系协调、国际经济一体化;本次课程的内容组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的流动和管理机制;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是国际格局下的的资源配置问题。
它分为微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金融理论):主要讨论在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其国际传递机制。
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总结1.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因素比较理论、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等。
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解释了各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和利益。
2.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政策、贸易协定等。
关税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非关税壁垒政策包括配额、进口限制、补贴等。
贸易协定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签订的贸易合作协议,如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
3.国际经济均衡:国际经济均衡描述了国际贸易中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
国际经济均衡模型包括货币市场均衡模型、物价调整模型等。
4.国际汇率:国际汇率是国际经济交往中最重要的价格之一、国际汇率决定了货币的相对价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增长、利率、通胀等。
5.国际投资:国际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形式。
直接投资是指在国外直接投资企业或项目,间接投资则是通过购买外国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进行的投资。
6.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公司。
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通过跨国生产和国际分工,推动了全球贸易和资金流动。
7.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涉及到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支付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和支付方式。
国际资本流动是资金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债券和股票等。
9.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
发展经济学关注贫穷和不平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10.国际经济危机:国际经济危机是指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严重经济衰退和金融风险。
国际经济危机对国际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都会带来巨大影响,需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以上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国际经济学是一个广阔复杂的领域,涵盖了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
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对于理解国际经济现象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都非常重要。
【讲义】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讲义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等。
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
开放经济:是指一国与其外部世界有着经济往来关系,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或者资本的往来。
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经济。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
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国际分工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基本内容: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每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评价:首先,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即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利益而只有伤害。
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比如,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在所有产品上可能都不如发达国家,但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国际经济学
知识创造未来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跨国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国家之间经济交流的规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国
际经济政策的制定。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货币和金融、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等。
它探讨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贸易政策、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问题,研究了国际
货币体系、汇率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还关注了国
际投资的流动性、投资政策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理
论分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推导出经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实证研究则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和补充理论分
析的结论。
国际经济学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它可以帮助理解和解释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为国际
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国际经济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国际贸易和投
资的决策过程,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
1。
《国际经济学》课程简介
《国际经济学》课程介绍一、课程简介《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经济关系的学科,旨在探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规律、政策及影响。
本课程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对国际经济现象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国际贸易、投资、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2. 了解国际经济政策及其实施效果;3. 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能力;4. 具备解决实际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要素禀赋、产业内贸易等;2. 国际贸易政策:关税、非关税壁垒、贸易协定等;3. 国际投资: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国际并购等;4. 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等;5. 国际金融: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危机等;6. 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等;7. 全球金融危机:原因、影响、应对措施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
同时,将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讲座,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报告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
平时作业旨在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表现则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小组讨论报告则着重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检验。
六、课程意义《国际经济学》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问题日益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其次,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打下基础。
最后,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掌握解决实际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有力支持。
七、结语总的来说,《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经济学 课程简介
国际经济学课程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学习国际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的运行规律,把握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机会,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促进两国经济的合作和发展。
一、课程简介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涉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方面。
在国际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资本流动、汇率变动等重要议题,了解国际市场经济体系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掌握跨国公司的运营策略和跨国投资的风险管理。
二、课程内容1.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各种国际贸易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规律。
比如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和产业位置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核心问题,如贸易逆差、关税壁垒、贸易争端等。
2. 国际金融理论国际金融是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国际金融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全球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金融产品的特点。
比如外汇市场、国际金融管理、国际资本流动等,这些内容对于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规律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3. 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是国际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学习跨国公司的理论和案例,我们可以了解跨国公司的运营模式和跨国投资的战略选择。
比如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跨国公司的利润分配、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4.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全球化是当前国际经济的主要特征,通过学习全球化的历史和趋势,我们可以了解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比如全球价值链、全球市场一体化、全球治理机制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全球经济的动态和趋势。
三、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国际经济学,我们将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国际经济问题。
国际经济学——精选推荐
国际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要素禀赋:亦即要素的丰裕程度,是指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要素的稀缺程度不同所导致的可利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状况。
2.比较优势:3.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4.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5.斯托尔珀—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都能得到同样的土地报酬率,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如何。
6.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优产量组合。
7.社会无差异曲线:指通过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来构造一条可反映整个社会需求条件与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即社会无差异曲线。
8.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9.机会成本:指在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10.边际转换率:企业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这种产品,会使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多少。
它就是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会随该产品的增加而递增。
严格的定义是生产一单位某产品必须先减少另一产品的数量.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
11.要素价格均等化:指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12.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部门的生产的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会下降。
13.要素密度逆转:在某些要素价格条件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产品,Y变成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现象被称为“要素密度逆转”。
《国际经济学》课程标准
《国际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经济关系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现象、掌握国际经济规律、提高国际经济素养。
本课程涵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经济政策等领域,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人才。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国际经济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能够运用国际经济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2. 了解国际经济政策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能够分析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
3.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环境。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不同国家的学生共同学习、研究、合作。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国际贸易: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贸易政策、贸易协定等,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实践应用能力。
2. 国际金融:介绍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等,通过模拟交易、数据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金融分析能力。
3. 国际投资:介绍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环境、投资风险等,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投资决策能力。
4. 国际经济政策:介绍各国经济政策的历史、现状和趋势,通过模拟决策、政策制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实践、实地考察等。
四、课程评估1. 平时成绩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平时表现。
2. 期末考试:通过闭卷考试方式,考查学生对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模型等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成果:学生提交实践报告或研究论文等成果,作为课程评估的重要参考。
五、课程资源1. 教材:《国际经济学》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国内外相关学术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等,提供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动态和前沿研究成果的平台。
3. 实践教学基地:与跨国企业、金融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习的机会。
4. 师资队伍: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以及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等问题的学科。
它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货币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组织等方面。
首先,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和效果。
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要素比较理论、新贸易理论等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是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它们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而要素比较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则更多地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和效果。
其次,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国际货币理论。
国际货币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支付和汇率等问题。
金本位制、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等都是国际货币理论的重要内容。
国际货币理论不仅关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效果,还关注国际支付和汇率的稳定性和变动性。
此外,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还涉及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主要研究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政策和国际产业政策等问题。
关税、配额、补贴等都是国际贸易政策的重要工具,而汇率政策、资本流动限制等则是国际金融政策的重要内容。
国际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同时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
最后,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是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平台,它们主要负责监督和管理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促进国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涵盖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货币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组织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经济领域的挑战和机遇,促进国际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国际经济学
简答题一、相对供给和贸易条件1、出口偏向型增长指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
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
2、进口偏向型增长指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的经济增长。
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会为此付出代价。
二、经济增长的国际影响1、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而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2、本国出口偏向型的贸易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减少增长带来的直接收益,本国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并带来额外收益。
三、行业间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1、行业间贸易反映出比较优势。
2、行业内贸易(制造品和制造品)不反映比较优势。
3、行业内贸易和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两国之间的相似性。
4、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而行业间贸易却是由国家之间的内在差别所决定的。
四、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发生的条件重要性:1、大于1/4的世界贸易是由产业内部的双向贸易构成。
在发达国家的制造品贸易中,行业内贸易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2、行业间贸易可以使各国从更大的市场规模中获益,因此从国际贸易中可以获取额外的收益,且比从比较优势中获取的要多。
3、一国通过从事行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却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
由于自身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条件:(1)各国相对要素供给较相似以至没有很多的行业间贸易;(2)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非常重要,以至从规模经济和增加商品选择中得到的收益非常大。
五、小国关税情况(图表)1、如果本国作为一个小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由于它对这种商品的进口需求在世界总出口中所占份额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其进口量的减少对该商品的世界(外国出口)价格没有影响,关税由本国(小国)全部承担。
2、如果关于效果的假设并非完全准确的话,那么关税的一部分影响就会降低外国的出口价格而不是提高国内的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 Perfect Competition prevails in all markets.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 How much of each good does the economy produce?
(3-2)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3-6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 The full employment of labor condition requires that
the economy-wide supply of labor must equal the labor employed in food plus the labor employed in manufactures: LM + LF = L (3-3)
Chapter 3
Specific Factor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Chapter Organization
Introduction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A Preliminary View Summary Appendix: Further Details on Specific Factors
• • •
two goods, manufactures and food.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of production; labor (L), capital (K) and land (T for terrain). Manufactures are produced using capital and labor (but not land). Food is produced using land and labor (but not capital). – Labor is therefore a mobile factor that can be used in either sector. – Land and capital are both specific factors that can be used only in the production of one good.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3-2
Introduction
Trade has substantial effects o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within each trading nation. 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why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strong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F
)
Economy’s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 2' 3'
Q2
Labor input in food, LF (increasing )
L2F 1 2 3 AA L2M
Q2 M
PP
Output of manufactures, QM (increasing )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manufactures
• Resources cannot move immediately or costlessly
from one industry to another. • Industries differ in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they demand.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allows trade to affect income distribution.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3-3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Assumptions of the Model • Assume that we are dealing with one economy that can produce
(3-1)
•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food is given by
QF = QF (T, LF)
where: – QF is the economy’s output of food – T is the economy’s supply of land – LF is the labor force employed in food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Figure 3-3: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in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food QF =QF(K, LF) Output of food, QF (increasing 1'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Figure 3-2: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MPLM
MPLM Labor input, LM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3-11
– The economy’s output of manufactures depends on how much capital and labor are used in that sector.
• This relationship is summarized by a production
• Demand for labor:
– In each sector, profit-maximizing employers will demand labor up to the point where the value produced by an additional person-hour equals the cost of employing that hour.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 To analyze the economy’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we
need only to ask how the economy’s mix of output changes as labor is shifted from one sector to the other.
function. •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good X gives the maximum quantities of good X that a firm can produce with various amounts of factor inputs.
– For instance,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manufactures (food) tells us the quantity of manufactures (food) that can be produced given any input of labor and capital (land).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Economy’s allocation of labor (AA)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Labor input in manufactures, LM (increasing )
QM =QM(K, LM)
Slide 3-12
The Specific Factors l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3-5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manufactures is given by
QM = QM (K, LM)
where: – QM is the economy’s output of manufactures – K is the economy’s capital stock – LM is the labor force employed in manufactures
Output, QM QM = QM (K, LM)
Labor input, LM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3-9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 The shape of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reflects the law of
• Figure 3-1 illustrates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