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与2007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

合集下载

6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分析6.1 -.

6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分析6.1 -.

毕业论文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班级11统计1班学号20114006姓名翁坤玲论文题目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性分析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余华银教授[总评成绩: ]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性分析The main disease mortality difference analysis of urban and ruralresidents in our country翁坤玲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11(1)班 20114006指导教师:余华银教授内容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对生命长短的追求也越加明显。

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医学救治是当前一个重大课题。

国家层面近几年提出的有关医疗改革都是对城市和农村医学水平的巨大推动。

本文通过城乡之间主要疾病死亡率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未来我国居民疾病发病率的走向,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出针对性措施。

现阶段,根据统计年鉴官方发布的数据可知恶性肿瘤已成为城市居民死亡率的”罪魁祸首”,大约占总体疾病致死率的25.7%。

紧跟其后的是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其大约各占20%左右。

较2000年和2013年比较,2013年主要疾病的排位不仅有变化,死亡率也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疾病种类的包含范围也随着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本文主要运用EXCEL软件分析近些年主要疾病的分布概况和变化,分析结果可为相关部门进一步提出建议提供依据。

关键词:居民死亡率构成恶性肿瘤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medical level, the pursuit of life length is more obvious. To improve a country medical treatment is currently a major issue.Our country about health care reform is for the big push of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level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aims to know 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residents disease incidence;through the data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main disease mortality study and analysis, and thus more effective targete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At present, according to official data released statistics yearbook malignant tumor has become urban mortality "culprit", about 25.7% of the overall disease mortality.Followed by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bout 20% or so.From 2000 compared to 2013, a change had happened in the position not only of major diseases, also have a rising trend of mortality .The types of diseaes include scope has made a adjustment accong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sistuation.In this ptext, by using of EXCEL software to analyze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the major diseases, and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lated department to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Key words:Residents ;The death rate ;Constitute;The malignant tumor mortality目录1、我国居民死亡率及构成概况 (1)1.1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现状 (1)1.2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成因分析 (2)2、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差异析 (3)2.1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4)2.2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5)2.3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分析 (6)3、相关建议 (10)参考文献 (12)附录1 (13)附录2 (15)附录3 (17)1.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概况根据近几年研究表明,中国存在十大疾病是造成居民病死率的主要病症。

中国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007年)

中国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007年)

总人口(年末)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万人)(‰)(‰)(‰) 全 国13212912.1 6.93 5.17 北 京16338.32 4.92 3.4 天 津11157.91 5.86 2.05 河 北694313.33 6.78 6.55 山 西339311.3 5.97 5.33 内蒙古240510.21 5.73 4.48 辽 宁4298 6.89 5.36 1.53 吉 林27307.55 5.05 2.5 黑龙江38247.88 5.39 2.49 上 海18589.07 6.03 3.04 江 苏76259.377.07 2.3 浙 江506010.38 5.57 4.81 安 徽611812.75 6.4 6.35 福 建358111.9 5.96 江 西436813.86 5.997.87 山 东936711.11 6.115 河 南936011.26 6.32 4.94 湖 北56999.19 5.96 3.23 湖 南635511.96 6.71 5.25 广 东944911.96 4.667.3 广 西476814.19 5.998.2 海 南84514.62 5.718.91 重 庆281610.1 6.3 3.8 四 川81279.21 6.29 2.92 贵 州376213.28 6.6 6.68 云 南451413.08 6.22 6.86 西 藏28416.4 5.111.3 陕 西374810.21 6.16 4.05 甘 肃261713.14 6.65 6.49 青 海55214.93 6.138.8 宁 夏61014.8 5.049.76 新 疆209516.795.0111.783-3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007年)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地 区注:1.本表数据根据200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

济南市历下区2000~2007年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济南市历下区2000~2007年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a d c n r lsr t ge o r d c h n i e c fi e t u ie s s,c n r lo f ci u ie s s we e e d mi . n o to tae i st e u e t e i c d n e o f n ci sd s a e o o t fi e t sd s a e r n e c o n o
孙芳 孙 宪刚 刘倩婷
【 摘要】 目的 探讨济南市历下区各种法定传染病流行趋 势 , 掌握其 变化规律 , 为制定 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
法 对 20 0 0—20 0 7年传染病发病情 况进 行流行 病学分 析。结果 传染 病发病 率 自 20 0 0年 以来 呈逐渐下 降趋 势 , 进一步加强传 染病防控 力度 , 调 20 0 7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 20 0 0年下 降 1 .4 ; 63 % 传染病 发病谱发 生改变 。结论 整 防控策略 , 降低传染病 发病率 , 控制 传染病 的发生 和流行 。 【 关键 词J 传染病 ; 流行 ; 分析
set l hne C n s n t fr e rn te f r rvn n o tlnet u iess ajsn epee tn pc a ca g. o dui o ut r t ghneomt peet dcnr fc os sae , dut gt rvni r o h se f so a oi i d i h o
Qa ig h et i aeC nrl n r et ni LxaDsrt in—t .T eCne o s s ot dP e ni ii i i , n2 0 1 n rfD e oa v o n tc № 5 04,C ia hn
【 bt c】 O jc v T e t y r i s v ec bs f e ee p et f r et e t t i d aa m n A s at r be i t e h s d o d i ne a r v o m n o p v i r e e a ng et u p v e e d eot d l h e n v sa g s n m e

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作者:姚建义苗树军纪雪梅张伟东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10期【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我国居民主要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趋势,为我国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1990~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990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2002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结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以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均为可能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的疾病防控工作也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应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主要疾病;死亡率Analysis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YAO Jian-yi,MIAO Shu-jun,JI Xue-mei,et al.Offic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07,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trend of main diseases’ death in China,and to provide some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from 1990 to 2007.Results The three main leading diseases for urban population’s death in 1990 were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2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respiratory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7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been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Conclusion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the risk factors could be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and diet,etc; public health strategy in China is "Prevention first,and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target pre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Key words】 Main diseases; Death rate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已经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因之一,其死亡率位于世界较高水平[1,2]。

保险医学(中保协人身保险中级)

保险医学(中保协人身保险中级)

1. 保险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2.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3. 保险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对象均是人的生、老、病、死。

4. 保险医学的对象是欲参加人身保险这一特定经济活动的群体;临床医学是以自然人群中的患病人群或有身体不适感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5. 某一群体死亡率和发病率的规律系通过对足够大的同质被保险人组成的样本,运用大数法则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这一结论可反过来用于对个体风险的筛选和评估。

(研究某一群体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的规律,有助于对个体风险的筛选和评估。

)6. 临床医学追求的目标是防病治病,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减轻病痛,提高确诊率,降低死亡率,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保险医学追求的目标是均摊风险。

7. 保险医学更加关注风险因素的影响。

8. 临床医学信息量多而全面,真实性、可靠性强。

保险医学信息量少而单一,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且客户配合度低,病史资料较难取得。

9. 保险医学对重大疾病的定义较临床医学严格。

10. 保险医学的特性:综合性、实用性、发展性。

11. 1583年第一张人寿保险单正式签发,在最初的100多年间,保险公司在承保过程中一直采用“来者不拒”的经营方法。

12. 1693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份较为完整的生命表。

13. 1706年美国长期保险公司率先将被保人的年龄区段限定在12-45岁,并且对被保人进行健康状况与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询问调查后,才能决定是否予以承保。

14. 1762年,英国横平人寿率先提出差别费率的概念。

15. 1794年美国北美保险公司率先对被保人进行普通体检,对有疾病缺陷的被保人增加10%的特别保费。

16. 1811年,苏格兰的部分保险公司开始实施体检医师制度。

17. 1919年纽约人寿保险公司推出了“数理查定法”。

18. 1983年南非外科医生马里优斯•巴纳德率先倡议为罹患严重疾病或接受重大手术的人设计一款保险产品。

19. 1986年后,重大疾病保险被陆续引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07年西安市居民全死因监测分析

2007年西安市居民全死因监测分析

职业与健康 2009年 2月第 25卷第 4期 Occup and Health Vol. 25 No. 4 Feb 2009
389
表 1 2007年西安市居民主要死因分析
主要死因
死亡率
不同性别死亡率 顺位
(1
/10万
)
(1 /10万 )


0 ~14 岁
11传染病
4. 84 12
7. 09
2. 46
不同年龄阶段死亡率
15~34岁 35~59岁 60~85岁
2. 42
9. 21
21. 16
10. 20
86. 58 674. 20
0. 47
1. 74
13. 48
0. 70
7. 39 104. 14
1. 01
2. 23
7. 26
1. 4
3. 42
24. 06
7. 79
57. 35 892. 84
3. 66
5. 19 11
5. 54
4. 81 26. 59
161诊断不明
4. 63 13
6. 37
2. 79
1. 73
171其他疾病
10. 19 8 11. 09
9. 23
1. 38
181损伤和中毒
47. 09 4 66. 08 26. 88 20. 03
合计
572. 88
668. 06 471. 6 106. 17
1. 04
111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 0. 79 17
0. 26
1. 37
0. 17
12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 25 9
8. 52
5. 9

苏州市2007年居民全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苏州市2007年居民全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苏州市2007年居民全死因监测结果分析[目的]了解苏州市居民主要死因及疾病负担,为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按ICD-10国际疾病分类对死因进行分类及编码,统计分析人群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死因构成。

[结果]2007年,苏州市居民年均死亡率为656.21/10万,标化死亡率为365.69/10万。

5种主要死亡原因是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为112.79/10万)、脑血管疾病(65.54/10万)、呼吸系统疾病(47.19/10万)、心脏病(39.41/10万)、损伤和中毒(35.34/10万)。

[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已成为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是苏州市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标签:死亡原因;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监测中图分类号:C921文献标志码:A疾病死亡原因分析是居民健康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解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掌握苏州市居民死亡变化情况及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以便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及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我们对苏州市2007年的死因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苏州市各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2007年苏州市居民死亡报告资料,所有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卫生专业人员统一录入。

人口资料由各市、区公安局提供,标准人口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准。

1.2方法死亡原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

用全国死因监测点使用的死因统计分析软件Death-reg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方法:潜在减寿年数(PYLL)=∑(Ai×Di),其中Ai为各年龄组尚能生存年数Ai=L-(i+0.5),其意义为:当死亡发生于某年龄组时,至活满70岁还剩余的年龄,Di为各年龄组死亡人数;潜在减寿年数率(PYLL‰)=PYLL/N,其中N为早死年龄域上、下限之间的总人口数;平均减寿年数(AYLL)=∑(Ai×Di)/∑Di=PYLL/Di。

6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分析6.1 -要点

6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分析6.1 -要点

毕业论文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班级11统计1班学号20114006姓名翁坤玲论文题目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性分析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余华银教授[总评成绩: ]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性分析The main disease mortality difference analysis of urban and ruralresidents in our country翁坤玲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11(1)班 20114006指导教师:余华银教授内容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对生命长短的追求也越加明显。

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医学救治是当前一个重大课题。

国家层面近几年提出的有关医疗改革都是对城市和农村医学水平的巨大推动。

本文通过城乡之间主要疾病死亡率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未来我国居民疾病发病率的走向,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出针对性措施。

现阶段,根据统计年鉴官方发布的数据可知恶性肿瘤已成为城市居民死亡率的”罪魁祸首”,大约占总体疾病致死率的25.7%。

紧跟其后的是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其大约各占20%左右。

较2000年和2013年比较,2013年主要疾病的排位不仅有变化,死亡率也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疾病种类的包含范围也随着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本文主要运用EXCEL软件分析近些年主要疾病的分布概况和变化,分析结果可为相关部门进一步提出建议提供依据。

关键词:居民死亡率构成恶性肿瘤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medical level, the pursuit of life length is more obvious. To improve a country medical treatment is currently a major issue.Our country about health care reform is for the big push of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level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aims to know 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residents disease incidence;through the data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main disease mortality study and analysis, and thus more effective targete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At present, according to official data released statistics yearbook malignant tumor has become urban mortality "culprit", about 25.7% of the overall disease mortality.Followed by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bout 20% or so.From 2000 compared to 2013, a change had happened in the position not only of major diseases, also have a rising trend of mortality .The types of diseaes include scope has made a adjustment accong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sistuation.In this ptext, by using of EXCEL software to analyze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the major diseases, and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lated department to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Key words:Residents ;The death rate ;Constitute;The malignant tumor mortality目录1、我国居民死亡率及构成概况 (1)1.1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现状 (1)1.2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成因分析 (2)2、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差异析 (3)2.1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4)2.2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5)2.3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分析 (6)3、相关建议 (10)参考文献 (12)附录1 (13)附录2 (15)附录3 (17)1.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概况根据近几年研究表明,中国存在十大疾病是造成居民病死率的主要病症。

2007年中国主要人口数据

2007年中国主要人口数据

2007年中国主要人口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5年全国百分之一的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200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

200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

10-5-3 200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疾病名称合计男女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传染病(不含肺结核)5.14 4.61 0.83 116.07 5.54 0.91 10 4.16 3.68 0.74 12 肺结核7.31 5.57 1.19 8 9.10 7.32 1.36 8 5.42 3.95 0.97 10 寄生虫病0.56 0.43 0.09 17 0.62 0.50 0.09 17 0.50 0.36 0.09 18 恶性肿瘤112.57 87.33 18.30 3 139.12 112.77 20.82 2 84.62 62.81 15.12 3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及免疫疾病6.84 5.32 1.11 10 6.08 5.09 0.91 117.64 5.57 1.37 8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0.86 0.75 0.14 16 0.82 0.76 0.12 16 0.90 0.74 0.16 17 精神病 4.14 2.80 0.67 12 3.93 3.07 0.59 12 4.36 2.48 0.78 11 神经系病 2.85 2.46 0.46 15 3.07 2.83 0.46 13 2.62 2.09 0.47 15 心脏病73.43 49.40 11.94 4 72.03 55.14 10.78 5 74.90 44.48 13.39 4 脑血管病115.20 78.18 18.73 2 124.05 95.37 18.57 3 105.89 63.02 18.93 2 呼吸系病142.16 98.97 23.11 1 143.40 114.44 21.46 1 140.86 85.85 25.18 1 消化系病23.89 18.99 3.88 6 28.06 23.57 4.20 6 19.50 14.49 3.48 6 泌尿生殖系病9.27 7.06 1.51 7 10.33 8.32 1.55 7 8.15 5.99 1.46 7 妊娠分娩产褥期并发症0.56 0.50 0.09 18 1.16 1.03 0.21 16 先天异常 2.92 4.71 0.47 13 2.98 4.72 0.45 14 2.85 4.69 0.51 14 新生儿病 6.99 14.43 1.14 9 7.04 14.11 1.05 9 6.93 14.79 1.24 9 其他疾病 2.89 1.98 0.47 14 2.58 2.05 0.39 15 3.22 1.88 0.58 13损伤和中毒64.89 57.16 10.55 5 78.66 71.18 11.77 4 50.40 43.47 9.01 5 10-5-4 2005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疾病名称合计男女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粗死亡率1/10万标化死亡率1/10万构成(%)位次传染病(不含呼吸道结核)3.18 2.57 0.60 13 3.93 3.29 0.70 12 2.29 1.85 0.00 14 呼吸道结核 2.89 2.17 0.55 14 3.81 3.02 0.67 14 1.78 1.33 0.00 16 寄生虫病0.10 0.08 0.02 20 0.12 0.10 0.02 19 0.06 0.04 0.00 20 恶性肿瘤105.99 80.05 20.08 3 130.26 102.56 23.05 1 76.99 57.05 0.00 3 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0.59 0.51 0.11 18 0.56 0.55 0.10 18 0.63 0.48 0.00 19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6.19 4.87 1.17 9 5.14 4.66 0.91 97.45 5.26 0.00 9 精神障碍 2.34 1.69 0.44 15 2.11 1.72 0.37 15 2.62 1.67 0.00 15 神经系统疾病4.75 4.17 0.90 11 4.92 4.53 0.87 11 4.55 3.84 0.00 11 心脏病62.13 44.46 11.77 4 58.50 48.80 10.35 4 66.46 41.38 0.00 4 脑血管病111.74 80.97 21.17 2 116.46 94.04 20.60 3 106.11 69.51 0.00 2 呼吸系统疾病123.79 91.82 23.45 1 119.81 104.74 21.20 2 128.53 81.81 0.00 1 消化系统疾病17.11 12.90 3.24 6 21.75 17.21 3.85 6 11.56 8.29 0.00 6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0.91 0.84 0.17 17 0.60 0.55 0.11 17 1.28 1.18 0.00 1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98 5.20 1.32 87.18 5.72 1.27 8 6.73 4.86 0.00 10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0.40 0.32 0.08 19 0.73 0.56 0.00 18 围生期疾病 4.19 7.50 0.79 12 3.77 6.42 0.67 13 4.03 7.69 0.00 7先天畸形,变2.073.24 0.39 16 2.00 3.06 0.35 16 2.16 3.45 0.00 13 性和染色体异常诊断不明 4.85 3.63 0.92 10 5.02 3.76 0.89 10 4.64 3.47 0.00 12 其他疾病9.00 5.89 1.70 7 7.37 6.29 1.30 7 10.95 5.68 0.00 8损伤和中毒44.71 38.68 8.47 5 55.89 48.73 9.89 5 31.36 26.79外部原因。

赤峰市2007年死因监测报告年度分析

赤峰市2007年死因监测报告年度分析

赤峰市2007年死因监测报告年度分析2007年赤峰市死因监测系统共收到来自各级医疗机构及乡(镇、苏木)防保站报告的各种原因死亡病例20525例,报告死亡率460.98/10万,其中男性死亡12665 例,报告死亡率为554.37/10万,女性死亡7860 例,报告死亡率为362.57/10万。

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同2006年(全市共报告18786例)相比,报告情况有所提高。

一、全死因及主要死因疾病的死因构成1、全死因的死因构成构成赤峰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依次为:1、脑血管病;2、恶性肿瘤;3、心脏病;4、损伤中毒;5、呼吸系统疾病;6、消化系统疾病;7、泌尿系统疾病;8、其它疾病;9、新生儿病;10、传染病。

其中前六位死因的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0.29﹪(见表1)。

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表1 2007年赤峰市居民主要死因疾病死亡率、构成比及位次男性女性合计死亡原因死亡数死亡率构成比位次死亡数死亡率构成比位次死亡数死亡率构成比位次(1/10万)(﹪)(1/10万)(﹪)(1/10万)(﹪)脑血管病4021 176.01 31.75 1 2485 114.63 31.62 1 6506 146.12 31.70 1 恶性肿瘤2745 120.15 21.67 2 1407 64.90 17.90 3 4152 93.25 20.23 2 心脏病2075 90.83 16.38 3 1649 76.07 20.98 2 3724 83.64 18.14 3 损伤中毒1419 62.11 11.20 4 479 22.10 6.09 5 1898 42.63 9.25 4 呼吸系病904 39.57 7.14 5 821 37.87 10.45 4 1725 38.74 8.40 5 消化系病354 15.50 2.80 6 173 7.98 2.20 6 527 11.84 2.57 6 泌尿系病173 7.57 1.37 8 163 7.52 2.07 7 336 7.55 1.64 7 其它疾病175 7.66 1.38 7 154 7.10 1.96 8 329 7.39 1.60 8 新生儿病153 6.70 1.21 9 92 4.24 1.17 9 245 5.50 1.19 9 传染病133 5.82 1.05 10 75 3.46 0.95 10 208 4.67 1.01 10全死因12665554.37 100.00 7860 362.57 100.00 20525 460.98 100.002、心脏病的死因构成心脏病的死亡男女均以急性心梗、其它冠心病为主,分别占心脏病死亡的73.68%、69.26%(表2)。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0年

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0年

2000年各地区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总人口(年末)(万人)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126743 14.03 6.45 7.58
指标
全 国 按地址分 北京市 1357 天津市 1001 河北省 6674 山西省 3248 内蒙古自治区 2372 辽宁省 4184 吉林省 2682 黑龙江省 3807 上海市 1641 江苏省 7327 浙江省 4596 安徽省 6286 福建省 8 湖北省 5960 湖南省 6562 广东省 7707 广西壮族自治区 4750 海南省 789 重庆市 3092 四川省 8602 贵州省 3756 云南省 4241 西藏自治区 258 陕西省 3644 甘肃省 2557 青海省 517 宁夏回族自治区 55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849 注:1.本表数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全国数据包括现役军人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3.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

流行病学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计算方法

流行病学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计算方法

流行病学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计算方法在流行病学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是评估疾病危害程度和传播风险的重要指标。

准确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中常用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计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指标。

一、发病率的计算方法发病率是指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疾病的风险或患病程度。

通常以每1000或每10万人为单位来计算。

常见的发病率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1. 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Rate):累积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群中新发病例数与初始健康人群总数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累积发病率 = 新发疾病病例数 / 初始健康人群总数 × 100%例如,在一年内,某个城市的初始健康人群总数为10万人,新发疾病病例数为2000人,则该城市的累积发病率为2%。

2.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发病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新发病例数与人群观察总时间之比。

发病率计算方法如下:发病密度 = 新发疾病病例数 / 人群观察总时间例如,在一年内,某个城市的观察总时间为365天,新发疾病病例数为2000人,则该城市的发病密度为2000/365=5.48人/天。

3. 年发病率(Annual Incidence Rate):年发病率是指每年发生疾病的比例。

计算公式如下:年发病率 = (新发疾病病例数 / 初始健康人群总数) × 100%例如,在一年内,某个城市的初始健康人群总数为10万人,新发疾病病例数为2000人,则该城市的年发病率为2%。

二、死亡率的计算方法死亡率是指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内死亡的风险或死亡程度。

通常以每1000或每10万人为单位来计算。

常见的死亡率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1. 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累积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群中死亡病例数与初始人群总数之比。

2007年上海市居民肿瘤死亡分析

2007年上海市居民肿瘤死亡分析

2007年上海市居民肿瘤死亡分析摘要[目的] 分析2007年上海市居民肿瘤死亡情况。

[方法] 收集2007年上海市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死亡病例个案资料,分析上海市居民主要死因,肿瘤以及主要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结果] 2007年上海市居民肿瘤死亡率为225.91/10万,死亡人数占居民死亡总人数的30.69%。

其中恶性肿瘤死亡率为221.19/10万,占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97.91%。

死亡率居前三位的恶性肿瘤依次是:肺癌、胃癌、肝癌。

[结论] 肿瘤是2007年上海市全人群和女性的第二位死因,男性的第一位死因,对居民潜在寿命损失影响最大,以恶性肿瘤为主的肿瘤是居民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

关键词肿瘤;死亡率;死因顺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恶性肿瘤为主的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群特别是中老年人群的主要慢性疾病[1]。

纵观上海市五年来死因构成可以发现,肿瘤始终位于男性人口的死因首位,是全人群及女性人口的第二位死因,肿瘤导致的居民死亡人数仅次于循环系统疾病,对居民潜在寿命损失影响最大,以恶性肿瘤为主的肿瘤已经成为上海市居民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

本文对上海市居民死因登记报告系统肿瘤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工作方针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从上海市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收集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报告的所有死亡病例个案资料。

研究中使用的2007年平均人口资料,由市公安部门提供。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 – 10,死因统计归类方法按照国家统计局《卫统8表》归类。

1.2 研究方法对2007年上海市全年死亡病例个案资料,进行整理后计算肿瘤以及主要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等指标,综合分析肿瘤对上海市居民生命健康造成的影响,了解影响上海市居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谱。

2.结果2.1 人口基本情况2007年上海市户籍人口1372.47万人,其中男性688.26万人,占总人口的50.15%;女性684.21万人,占总人口的49.85%;人口性别比为100.59: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60
2.93
6
14.81
7.02
2.70
8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
1.85
1.03
0.30
16
1.24
0.64
0.18
18
2.47
1.43
0.45
14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93
4.07
1.28
9
8.56
4.25
1.25
9
7.28
3.84
1.33
9
妊娠,分娩产褥期并发症
0.11
0.12
0.02
20
..
11
4.06
2.03
0.74
13
其他疾病
17.11
5.75
2.77
8
11.53
3.98
1.68
8
22.82
7.71
4.16
7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7.63
26.26
6.09
5
45.75
34.02
6.68
5
29.29
18.27
5.34
5
0.13
0.11
0.02
18
0.27
0.23
0.05
18
先天异常
3.15
6.66
0.52
13
3.33
6.98
0.51
14
2.95
6.31
0.54
12
新生儿病
3.14
8.87
0.52
14
3.43
9.53
0.53
13
2.84
8.15
0.51
14
其他疾病
3.83
1.80
0.64
12
2.93
1.78
0.45
标化
死亡率
1/10万
构成
(%)


传染病(不含呼吸道结核)
5.82
3.64
0.95
10
7.13
4.57
1.04
10
4.49
2.69
0.82
12
呼吸道结核
2.07
1.14
0.33
15
3.09
1.64
0.45
14
1.01
0.59
0.18
18
寄生虫病
0.78
0.37
0.13
19
0.79
0.36
0.12
19
8.26
2.60
7
23.01
11.05
4.19
6
精神障碍
5.35
2.48
0.87
12
4.67
2.31
0.68
13
6.05
2.68
1.10
10
神经系统疾病
5.86
3.71
0.95
11
6.30
4.13
0.92
12
5.41
3.25
0.99

心脏病
100.61
44.74
16.29
3
102.10
46.18
14.91
9
神经系病
5.53
3.76
0.92
10
6.26
4.66
0.96
9
4.76
2.93
0.86
10
心脏病
106.65
58.01
17.74
3
107.06
66.55
16.49
3
106.22
50.21
19.27
3
脑血管病
127.96
70.74
21.28
2
135.14
84.36
20.81
2
120.47
58.55
21.86
1
呼吸系病
79.92
41.86
13.29
4
82.92
51.00
12.77
4
76.80
34.37
13.93
4
消化系病
18.38
10.93
3.06
6
21.85
14.24
3.37
6
14.76
7.69
2.68
7
泌尿、生殖系病
9.01
5.46
1.50
8
9.64
6.27
1.48
8
8.36
4.81
1.52
8
妊娠,分娩产褥期并发症
..
..
0.22
0.25
0.04
20
围生期疾病
1.79
4.75
0.29
17
2.11
5.57
0.31
16
1.46
3.89
0.27
17
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
2.42
4.94
0.39
14
2.61
5.39
0.38
15
2.22
4.48
0.41
15
诊断不明
5.32
2.94
0.86
13
6.54
3.81
0.95
0.53
13
肺结核
2.87
1.74
0.48
15
4.28
2.75
0.66
12
1.39
0.81
0.25
16
寄生虫病
0.63
0.36
0.10
17
0.67
0.42
0.10
17
0.59
0.30
0.11
17
恶性肿瘤
146.61
90.24
24.38
1
176.85
115.73
27.23
1
115.06
66.88
20.88
2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
及免疫疾病
17.99
10.61
2.99
7
14.70
9.47
2.26
7
21.42
11.70
3.89
6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1.41
1.01
0.23
16
1.28
1.03
0.20
16
1.54
0.99
0.28
15
精神病
6.70
3.74
1.11
9
6.24
4.03
0.96
10
7.19
3.36
1.30
0.77
0.37
0.14
19
恶性肿瘤
176.23
94.40
28.53
1
219.42
115.83
32.04
1
131.96
71.07
24.03
1
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
1.40
0.86
0.23
18
1.29
0.83
0.19
17
1.52
0.90
0.28
1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20.38
9.60
3.30
6
17.82
3
99.08
43.06
18.04
3
脑血管病
111.47
49.49
18.04
2
115.18
51.55
16.82
2
107.66
47.08
19.61
2
呼吸系统疾病
80.94
34.67
13.10
4
92.48
38.57
13.50
4
69.12
29.66
12.59
4
消化系统疾病
17.46
8.84
2.83
7
20.03
200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
疾病名称
合计


粗死
亡率
1/10万
标化
死亡率
1/10万
构成
(%)


粗死
亡率
1/10万
标化
死亡率
1/10万
构成
(%)


粗死
亡率
1/10万
标化
死亡率
1/10万
构成
(%)


传染病(不含肺结核)
4.03
2.74
0.67
11
5.09
3.60
0.78
11
2.93
1.90
15
4.76
1.77
0.86
11
损伤和中毒
35.57
27.02
5.91
5
43.44
34.63
6.69
5
27.35
18.98
4.96
5
2007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
疾病名称
合计


粗死
亡率
1/10万
标化
死亡率
1/10万
构成
(%)


粗死
亡率
1/10万
标化
死亡率
1/10万
构成
(%)


粗死
亡率
1/10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