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大气环境第五课时
高中地理《锋面系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五课时常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表述: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气团的概念、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②掌握冷锋、暖锋的特点以及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状况③运用简易天气图,能够分析简单的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研究,热心于气象事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社会。
二、重点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三、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导入新课。
让同学门注意观察,天气预报的播报员是从哪些方面对天气进行了预报?『教授新课』今天我们来探究天气变化的原因,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是一些天气系统,常见的是锋面系统、低气压系统、高气压系统。
今天咱首先来了解——锋面系统。
在我们的考纲中,对于这一节的要求是,我们要掌握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对简单的天气图能够进行预报。
1、气团展示气团图,学生思考:(1)近地面大气的热量及水分来自哪里?——来自地面。
(2)如何区分冷暖气团。
那么我们把位于近地面(也就是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就是气团。
气团分为两类:暖气团和冷气团。
冷和暖是相对概念,是与下垫面温度对比。
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
(判断冷暖气团)——学以致用【过渡】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天气稳定,晴朗。
但是当冷暖气团相遇——形成了锋。
2、锋面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锋的结构。
课件展示:锋面结构示意图观察思考:根据图示,你认为什么是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是锋面,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为什么呢?——冷气团,密度大,冷而沉,深入暖气团下缘;暖气团,密度小,暖而轻,所以使锋面总是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了解大气成分、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大气现象。
3.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质量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大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 学生能够关注国内外大气环境问题,关注政策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力量。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上述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2. 大气污染成因与危害:大气污染物迁移与转化规律、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大气质量评价标准、监测方法与设备、数据收集与分析。
5.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政策: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源分类。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掌握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透射等作用。
2. 掌握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3. 掌握大气中水汽、云和大气气溶胶等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 能够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意见,共同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结合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实际观测和数据分析为基础,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特点: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对大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科学认识。
课程设计应注重激发兴趣,引导观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厚度及其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大气层划分、各层特点、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
2. 大气受热过程: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能量转换、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对辐射的吸收特性。
3.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探讨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2.3第三节大气环境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4
等压面
3
2 1
B
地
A
面
C
若地面受热均匀时,即A、B、C三地气温相等, 则等压面平行于地面。
低
高
低
(高) 冷 B 却
受热 (低)
地
A
面
(高) 冷 C却
当A地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 低 气压,其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高 气压。同 时B、C两地受热较小,空气冷却下降,在高空 形成 低 气压,在近地面形成 高 气压。等压面 出现 弯曲 。
1000
2 地转偏向力
背风而立,左低压, 右高压。
背风而立,左前低 压,右后高压。
活学活用 一、等压面及其判读
3.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没有月球大?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纬度越低,年均正午太阳度角 越 ,太阳辐射越强, 则地面辐射 越强 ;反之亦然。大 2.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反射率越强,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 越弱 , 地面辐射就 越弱 ;反之亦然。 3.气象因素 晴天太阳辐射强,则地面辐射 强 ;反之亦然。 4.海拔因素 海拔越高,太阳辐射 越强 ,则地面辐射 越强 ;反 之亦然。
何为气压?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 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单位Pa.
影响气压 的因素 1.海拔高度(气压垂直递减) 2.大气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大) 3.大气温度(热低压、冷高压)
等压线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数值相 等压线与 等的点连成的 线 ;等压面是在垂直 等压面 方向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成的 面 。 等压线反映的是气压的水平 变化, 等压面反映的是气压的 垂直 变化。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类型。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及主要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效。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设计简单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对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模块:模块一: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污染物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2. 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特性和危害。
3. 教材章节: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述。
模块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 大气污染对植物、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大气污染的影响。
模块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政策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民航概论》教案第5课大气层简介;航空气象要素
课题大气层简介;航空气象要素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分层及飞机的飞行空间(2)掌握各种航空气象要素对飞行活动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航空气象要素的相关知识,熟悉航空运行环境,提升工作技能素质目标:教学重睚点教学重点:各种航空气象要素对飞行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各种航空气象要素对飞行活动的影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i并授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课前任务【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了解大气层和各种航空气象要素的主要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在学习平台上留言讨论:大气中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会对飞行活动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学生】登录学习平台查找资料,思考并留言讨论考勤【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课前导入【教师】将学生分组并让学生阅读课前导入(详见教材),然后思考以下问题:大气也可以分层吗?什么是对层?什么是平流层?【学生】每3~5人一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在组内轮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讨论【教师】参与到每组的讨论中,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分小组阐述观点【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导入本节课课题井板书:第一节大气层简介传授新知【教师】讲解大气层的组成成分、结构、国际标准大气第一节大气层简介一、大气层的组成成分大气层是指受重力作用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
其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厚度在1000km以上,顶部不存在明显的边界。
大气层的组成成分包括多种气体及悬浮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质。
……(详见教材)二、大气层的结构【课堂互动】÷【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大气层主要分为哪几层?民航客机通常飞行在哪些层?÷【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发言*【教师】做出总结整个大气层,根据因距离地面高度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被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详见教材图3-1所示。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大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1. 大气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的探究。
2. 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台电脑或平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空气质量报告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大气污染的认识和感受。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大气污染的问题。
3.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大气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进行大气污染防治的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2. 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大气污染防治的建议和措施。
3. 学生分组汇报,分享调查成果和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倡议书。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认识。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实例。
2.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实践案例。
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优缺点。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进行大气污染防治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环保手抄报、开展环保宣传等。
2. 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三节:大气环境(5)
对气候 的影响 干热 温湿
西北风 东南风
干冷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实际情况:地表不均匀、地球在自转、地球在公转
极 地 高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压 带
副
热
带
高
压
带
赤 副
道 热
低 带
压 高
带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压
带
极 地 高 压 带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实际情况:地表不均匀、地球在自转、地球在公转
(2)南亚季风:
高压
低压
季节
风向
性质
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北风 寒冷 1月 冬季 陆地吹向海洋 干燥
(2)南亚季风:
东南信风带
季节
风向
性质
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北风 寒冷 1月 冬季 陆地吹向海洋 干燥 7月 夏季
(2)南亚季风:
东南信风带
季节
风向
性质
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北风 寒冷 1月 冬季 陆地吹向海洋 干燥 7月 夏季
极 地 高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压 带
亚速尔高压
亚洲低压 副 热
带 夏威夷高压 高 压 带
赤 副
道 热
低 带
压 高
带 压 带
7月: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 副 极 地 低 压 带 慢,陆地形成低压,海洋形成高压,所以副热带高气压 带被陆地上的低压切断,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极 地 高 压 带
成因
气流
特征
对气候 的影响
湿热 干热
热力原因 上升
热低压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
5
统计分析之前应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 对少数极大、极小值要作科学认真的分析,剔 除 异常值,保留真实值,
按照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特征的指标要求,大气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一般须统计1h平均浓度 、日均 浓度、年日平均浓度及其相应的超标率、最大超标 倍数等,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及评价 对象的需要, 可增加季日平均浓度及超标率的统计分析。
第四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第二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三节 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第四节 大气扩散模式 第五节 大气扩散参数的测定与选取 第六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七节 大气环境规划和污染防治对策
第一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 发,在摸清大气自然规律和污染排放规律的 基 础上,通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模式计算,分析生 产、生活活动所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 大气 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大气污 染防治措施提供指导,为决策者合理安 排生产、 生活活动提供依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按对象, 可分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
监测因子根据国家规定的表征大气环境质 量的常规污染物、当地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以
及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物综合确定。监测范 围应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范围确定。
3
一般对于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 个,二级评 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6个,对于三 级项目,若区域内已有常规监测点,可直接利用 常规监 测资料,否则可布设1~3个监测点。当 污染源较集中,而主导风向较明显时,主导风向 下风 向应多布置测点,上风向作为清洁对照区, 应少布置测点。工业集中区、交通繁忙区、人口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一、课程标准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
提高对实际生活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四、教学难点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合作探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P=ρgh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
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
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
(二)、3大气环境
干洁空气 CO2
O3 水汽 固体杂质
(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千米)
思考:
高
宇宙火箭 人造卫星
层
极光 流星
大
1.随高度的上升, 对流层和平流层的 气温分别是怎样变 化的? 2.为什么说,对 流层与人类的关系 最为密切?
气
50 12
积雨云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60
3.为什么平流层 适合于飞机飞行?
2.太阳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集中在哪个光区?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占太阳辐 射能比例 总体波长范围:0.15~4微米 紫外光 7% 可见光 50% 0.40~0.76 红外光 43% 大于0.76
波长 小于 0.175 (微米) 0.175 ~0.40 经过大气 层时发生 的情况
几乎完 全被上 层大气 吸收
3、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 屏障?
[总结] 臭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臭氧主要集中 在平流层,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它将太阳光中99% 的紫外线过滤掉,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 害,所以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为什么飞机是在平流层中飞行呢?
[总结]该层水汽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 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 具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思考: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蓝色光最易被散射
解释下列现象:
1、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多云的白天比较凉爽 3、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 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A组导学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B组导学内容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时间推移到18世纪,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观测证实,银河系是范围有限的恒星体系,并建立了银河系的天文体系,从而将人类认知的宇宙范围拓展到星系级别.之后,随着科学继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宇宙范围观念也日渐扩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分光仪、射电技术的成熟,人造卫星、探测器等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这里的光年是一个长度距离单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所传播的距离,我们知道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km/秒,照此计算,1光年约为94605亿km.那么,能否说宇宙的范围大小就是这百亿光年呢.显然不行,这里所指的是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的宇宙范围一定会继续扩大.我们在前面讲过,宇宙是物质的世界,那么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物质的东西,总有个外化的存在形式.例如,人的外化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体”.仿此,宇宙(天)的物质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的“天体”.就像我们人体有高矮胖瘦的体态差异,黑白黄褐的肤色差异,男女老少的性别、年龄差异等等方面的差异一样,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这就是天体的多样性.天体的多样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星光闪烁的恒星(这是一种能够自行发光、发热的天体)、轮廓模糊的星云(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这两种天体是宇宙空间中最基本的天体.还有较明显位移的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转、反射太阳光线)、以及有圆缺变化的月亮、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此外,在宇宙空间中,还有一些我们单凭肉眼看不见的天体,比如一些星际气体和尘埃,以及人类制造发射到宇宙空间的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边引导学生看图讲解边板书)3、宇宙的物质性(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天体的多样性自然天体:恒星------星光闪烁(自行发光、发热)星云------轮廓模糊,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行星------移动(绕恒星运转、反射恒星光线)卫星------月亮(地球的卫星,有圆缺变化)流星------一闪即逝彗星------拖着长尾巴星际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天体是指存在于宇宙空间(星际空间)的物质.因此,掉落到地面的陨石、陨铁等就不能被称为天体.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天体,但地球的一部分或附属部分就不能称为天体,如地球大气、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等.我们前面讲过,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这就是宇宙的运动性.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只要有了质量,就会相互吸引.而如果天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就形成天体系统.那么是否所有的天体都属于天体系统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的天体才能称为天体系统.目前,人们将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月球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九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流星、彗星、小行星和星际气体和尘埃等构成太阳系,太阳系又和跟太阳系相似的其他一些恒星系构成银河系,而银河系又和河外星系(简称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这是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讲了上述的内容,同学们不免要问: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就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及演化.关于宇宙的起源,我国有盘古开天劈地的传说,西方则有“上帝创造宇宙”的信仰.我国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是这样的:“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盘古出,而天地分,阳清者为天,阴浊者为地……盘古日长万八千丈,天日高万八千丈,地日厚万八千丈.”这与我们现代天文学家所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思想上十分接近.宇宙大爆炸的观点认为: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此时,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由于高温,这些物质极不稳定.在150亿年前的某个时刻,宇宙突然爆炸膨胀开来,这些物质迅速向外辐射出去,刹那间,宇宙空间扩大了1029倍,温度亦随着宇宙的膨胀而迅速下降.当温度下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或衰变,或与质子结合成重H(氢)、He(氦)的原子核,原子核继而捕获电子,早期化学元素开始形成.当温度继续下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弱,此时,宇宙主要物质是气态的,之后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期间,也有一些已经形成的恒星爆炸成星云或进一步塌缩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以及膨胀成红巨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因此,我们说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变的历史.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4、宇宙的运动性(1)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天体系统层次:(见文中)(2)宇宙的演化: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Ⅲ、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暂时讲到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一步学习“宇宙中的地球”部分.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并着重掌握前面所学的各种天体的特征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来源:原创作品)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C组导学内容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D组导学内容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德育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新课教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一、三圈环流(板书)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 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1)低纬环流(板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 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2)中纬环流(板书)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3)高纬环流(板书)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在河里或海、湖里游泳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环境与我们 第5课时 合理利用能源 课件
知 识 归类
关注能源问题
1.煤、 石油 、 天然气 这些化石燃料中的能量能够为我
们的房间调节冷暖或带来光明,也能驱动车辆、烹调食物、
转动机器。
2. 电 能是家庭生活中最常用和最为广泛的能源。
要点:目前人们使用的能源,有些是可再生的,有些是不可 再生的。不可再生能源如最常见的化石燃料(石油、煤和天 然气),终有用尽的一天。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能、风能、 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形式。
A.木炭
B.液化石油气
C.沼气
4.提倡绿色出行是为了减少( B )的排放。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5.下面现象中不属于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影响的是( B )。
A.南北极冰川融化加快
B.酸雨
C.海平面上升
点拨:中国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
6.2022年冬季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为响应“绿色奥运”号召, 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B )。 A.北京的冬天特别寒冷,所以把空调温度调高一些 B.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C.人人开车出行,可以更好地体现我们的经济实力
A.④③②①
B.④②①③
C.④②③①
二 创新综合探究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全球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据科学家推测:全球平均气
温升高1 ℃,北极圈全年将有半年处于无冰的状态;升高2 ℃,冰 川逐渐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米;升高3 ℃,亚马孙雨林会逐 渐消失,我们将在夏天遭受前所未有的热浪侵袭;升高4 ℃,冰河 将消失,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升高5 ℃,两极冰雪将全部消 失,海洋中大量物种灭绝,大规模海啸摧毁沿海地区;升高6 ℃, 除了细菌之外,将没有任何生物能够存活,“世界末日”的情景正 式上演。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四、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射
地
大气吸收
大 气
面
辐
吸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收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射向地面 地面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地球是通过什么方式释放热量的?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波长有什
小结:
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保温效应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削弱作用
散射作用
保温效应
直接
太阳辐射 热源 地面 大气逆辐射 大气
宇 宙 空
直接 间
地面辐射
热源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①大气的热力作用,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②大气的保温室效应,形成了适宜生命的温度条件
么特点?为什么说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影响 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地面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以电磁波 的形式向地表之外释放能量的方式,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大气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大气之外释放能量的方 式,称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有2个方向,人们将指向地面的这 部分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由于地面和大气的平均温 度远比太阳要低,所以其辐射中最强的部分是红外线,可认 为是长波辐射。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碳、水汽)能强烈吸收 长波辐射,所以说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是大气 的根本热源。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1.纬度因素(太阳 高度的纬度分布不均)2.下垫面因素:3.其他因素:气象因素
是 很好的例证; 2、近百年来深圳市的日照
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2篇)
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我们在2024学年的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中将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索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地球的构造和演变,以及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同时,我们将帮助学生理解全球性和地域性的环境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计划:Unit 1:认识地理科学1.1 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课时)- 讲解地理学的定义和起源- 引导学生探讨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课时)-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概念- 进行实验和观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证据Unit 2:地球的内部结构2.1 地球的构造和演变(4课时)- 讲解地球的分层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 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探索地球的构造和演变过程2.2 地壳的运动和地震(4课时)- 解释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原因- 分析地震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培养地震安全意识Unit 3:地理信息和地图3.1 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应用(2课时)- 介绍地理信息的来源和收集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和利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3.2 地图的使用和制作(4课时)- 教授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符号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地图和图表Unit 4: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4.1 水资源和水环境(4课时)- 讲解世界上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问题,培养节水意识4.2 大气环境和气候(4课时)- 介绍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气候变化的原因- 进行实验和观察,了解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Unit 5:人口和城市5.1 人口的分布和变化(2课时)- 探索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变化原因- 分析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人口问题意识5.2 城市的发展和规划(4课时)- 介绍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城市发展和规划的问题,培养城市可持续发展意识Unit 6: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6.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课时)- 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6.2 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4课时)- 分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的行为习惯通过以上的教学计划,我们将帮助学生建立全球和地域环境问题的概念框架,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专题五 大气环境
专题五 大气环境【课程标准】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5.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6.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7.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7.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8.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9.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10.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11.举出日常生活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1 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气温的变化 B 类 动和运用知识 【例题1】 (09年福建文综,5-6)云量是以一是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
图3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5-6题。
5.据图中信息判断A .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B .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差大于乙地C .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D .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6.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A .地形B .季风C .纬度位置D .海陆位置 【例题2】 (09)图2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4-6题。
4.该月平均气温,图中②地高于附近地区的原因是A. 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 .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 .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 .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 5.有关图示第七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 B .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大C .该月等温线图上,①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D .该月等温线图上,③的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 6.对图示纬线经过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②地与③地之间人口稠密 B. ③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C. ③地与⑤地之间森林广布D. ⑤地以东夏季高温少雨 【例题3】(09年上海文综,18)18.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一、教学目标1.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思维方法。
2. 了解地球的基本地理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3. 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 属于太阳系的一部分;-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变化。
3. 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大气环境;- 水环境;- 陆地环境。
4.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 工业活动与自然环境;- 城市活动与自然环境。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40分钟)1. 导入:通过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入地球的概念:给出地球的定义和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3.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介绍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以及地球的尺寸和地球由内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结构。
4. 概念讲解:讲解地球的平均直径、周长、面积等概念。
5.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并布置学生自主研究地球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40分钟)1. 前导讨论:复前一节课地球的基本概念,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话题。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以及自转的影响。
3.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变化:介绍地球的倾斜对季节的影响,以及不同季节的特点。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
5.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练题。
第三课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40分钟)1. 课堂导入:通过观看影片和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思考。
2. 大气环境:介绍大气环境的组成、分布和功能,以及不同层次的大气特点。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大气运动》地理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第五讲 大气环境监测与评价3
第四节 大气质量现状评价
1.指数单元法 2.上海大气质量指数 3.空气污染指数
20
大气质量现状评价,就是在收集评价 区域及周围地区的气象、气质及相关资料, 开展现场考察、气质监测和污染气象及大 气湍流扩散参数调查分析基础上,确定拟 建项目所在地区空气的基线情况,同时为 开展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34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是
。
(1)从保护环境的目的出发
(2)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判断建设项目在其建设服务过 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3)为建设项目的厂址的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 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的建议
(4)防止水圈生态系统在与大气的接触中被污染
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一般包括
(HJ/T2.2-93),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以等标排放量Pi(m3/h)衡量)和周围 地形复杂程度,将评价工作划分为三级 (表)。
4
表1:监测评价工作级别
2.5 ×
1
0 Pi> 9 Pi<
=>=
Pi/( 2 P 2
m
3
/ h )
. 5 ×
1 0
i
>
=
2
.
. 5 ×
1 0
958
×
5
Pi = Qi/C0i ×109
。
(1)准备阶段,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编制评价大纲。
(2)正式工作阶段,包括调查、预测和评价三个部分(3)报告书 编制阶段(4)向上级汇报阶段
5、大气环境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1)为下一步的预测提供必要的输入参数(2)为环境保护宣传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大气环境(第五课时)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设计人魏鹏鹏
【学习目标】
1、了解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2、掌握气候的主要类型
3、熟悉各种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以及对应的自然带
4、熟悉各种气候的判读方法
【重点难点】
1、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
2、气候的判读
气候的影响因素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不同纬度的辐射量不同,在南北方向上形成了____气候、____气候、____气候和____气候。
2、大气环流
由于不同地区所处的大气环流不同,形成了大陆____两岸不同的气候、____方向干湿情况不同的气候
3、海陆分布(洋流)
由于不同地区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形成了____与____不同的气候。
4、下垫面状况
由于不同地区地表状况有所不同,形成了森林与沙漠不同的气候、高原与平原、盆地不同的气候5、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可能影响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如修建水库可____温差,围湖造田、过渡开垦、过度放牧、
世界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
_____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气候
亚热带气候:
气候
温带气候:
_____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气候
极地气候:
_____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气候
2、北半球气候分布模式
3、热带气候分述
(1)热带雨林气候
________控制,盛行____气流。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属于地带性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者属于非地带性分布
(探究)两类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有何不同?
(2)热带草原气候
________(湿)和________(干)交替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
(3)热带沙漠气候
________沙漠、________沙漠、________半岛、印度西北(____沙漠)、________中西部、墨西
(4)热带季风气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西南和东北风交替控制)__________________
℃,可判断为热带气候
B、降水相对均匀且总量大,可判断为________气候
C、全年几乎无降水,可判断为________气候
D、降水具有递变性,可判断为________气候
E、降水具有突变性,可判断为________气候
4、亚热带气候分述
(1)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________、冬季________(温暖湿润)__________(西北与东南风交替控制)__________
________(夏季)和________(冬季)交替控制
_____________
B、降水具有“雨热同期”特点,可判断为____________气候
C、降水具有“雨热不同期”特点,可判断为__________气候
D、降水全年均匀,可判断为________气候
5、温带气候分述
(1
____、降水________、全年降水____)
________控制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冬季____(冬夏温差____、全年降水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温带季风气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冬季________
__________(西北季风与东南季风交替控制)____________
B、降水具有“雨热同期”特点,可判断为________气候
C、全年降水较少,可判断为________气候
6、极地气候
____洲、____沿岸、____岛(自然带为________和________)
【视野拓展】
北半球理论气候模式与陆地自然带对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