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5.3展开与折叠(1)》教案苏科版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3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3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5-3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概念,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展开与折叠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能够正确进行展开与折叠操作。
2.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其应用。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展开与折叠的规律。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展开与折叠的规律。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学生练习和巩固展开与折叠的方法。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看过地图吗?地图是如何展开的?如果将地图折叠起来,会是怎样的形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更多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展开与折叠的规律。
例如,展示一个圆柱体展开后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圆柱体的展开图是由一个矩形和两个圆组成的。
数学:5.3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教案2(苏科版七年级上)
⑶对于不能折叠成正方体的平面图形,请说明如何移动正方形的位置就能够使得它变为能折叠成正方体的平面图形。
5.延伸练习
⑴如图,这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如果将它组成原来的正方体,哪些点与点P重合。
⑵下面哪一个图形折叠起来能做成一只开口的盒子?
⑶有一正方体木块,它的六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这是这个正方体木块从不同面所观察到的数字情况。请问数字1和5对面的数字各是多少?
3.想一想
学生动手实践
拿出事先准备的正方体纸盒沿某些棱展开
学生展示交流
通过亲手实践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⑴你能设法得到下面的图形吗?试试看。
⑵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剪的?
⑶思考:要将一个正方体沿棱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你需要剪几条棱?为什么?
教具准备
正方体,圆柱、圆锥形纸筒,一把剪刀,透明胶带,正方体的十一种展开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
一.问题情境
一只虫子从圆柱上A点处绕圆柱爬到B点处,你能画出它爬行的最短路线吗?
二.自主探究
1、做一做
⑴沿虚线剪开圆柱形纸筒的侧面,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小虫从A点绕圆柱爬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请画出圆柱的侧面展开示意图和小虫爬行的最短路线。
三.回顾与反思
以提问的方式进行:
⑴研究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哪些研究方法?谈谈你的经验和体会。
⑵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说说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检测
学生填数
学生独立解答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苏科版5.3展开与折叠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一个三维图形的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展开与折叠的过程。
4.问题导向的引导: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反思与评价的重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同时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的人性化和教育理念的贯彻,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思维发展以及自我反思,力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如何正确折叠和展开图形存在一些困惑。于是,我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特征和折叠的顺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掌握将三维图形展开成二维图形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一个三维图形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展开与折叠的过程。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展开与折叠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思考展开图与原图形的关系。
3.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展开与折叠来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方体的特征,讲解如何将正方体展开成二维图形,并解释展开图与原图形的对应关系。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入立体几何图形的一种表现形式——展开图。
通过展开与折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但立体几何图形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操作来建立立体几何图形和平面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掌握展开图的基本特点,能将立体几何图形正确地展开成平面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展开图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将立体几何图形正确地展开成平面图形,以及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体模型、展开图卡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生活中的展开图,总结展开图的特点。
3.教师讲解:讲解展开图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4.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立体几何图形正确地展开成平面图形。
5.合作交流: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展开图作品,互相评价,总结经验。
6.巩固提高: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展开图,让学生判断其是否正确,并提出改进意见。
7.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中的《5.3 展开与折叠》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一些复杂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展开和折叠关系,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展开和折叠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展开和折叠关系。
2.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展开和折叠的过程。
3.交流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片、剪刀、胶水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套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片、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展开和折叠现象,如折纸、衣服的折叠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展开和折叠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尝试找出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展开和折叠的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每组选一个立体图形,尝试将它展开成平面图形。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和讲解他们小组的展开过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和观看,对展开过程进行评价。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5.3《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5.3《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能够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展开成平面图形。
●培养学生从平面图形还原成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的几何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主要知识点●平面图形的展开图●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展开与折叠的逆过程●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的展开图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确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不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找出规律。
实验法利用纸张、模型等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模型●各种颜色的纸张●剪刀、胶水等辅助工具资料●展开与折叠的教学课件●练习题和测试卷五、课堂活动设计活动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立体图形及其展开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关于立体图形展开图的猜想,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讲解新知识(10分钟)●讲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举例说明如何绘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活动三:实践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选择一种立体图形进行展开与折叠。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并理解知识点。
活动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小组内部讨论展开与折叠的规律和方法。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总结。
活动五:巩固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六、实时评价与反馈机制设置评价内容●学生对展开与折叠概念的理解程度。
苏科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展开与折叠》教案 (1)【精品】
《5.3 展开与折叠》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展开讨论等方法,认识多面体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2.让学生经历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等实验活动,丰富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3.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4.通过克服困难的经历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 通过正方体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活动,认识多面体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2. 丰富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过程.教学过程问题的引入:拿出圆柱和圆锥实物,想一想,你会将圆柱和圆锥展开成平面图形吗?试试并画出示意图.积极思考并动笔画.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圆(作底面)和一个长方形(作侧面) .一个圆(作底面)和一个扇形(作侧面) .做一做:1.投影一个正方体,如何把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2.每四人为一组讨论并尝试剪一剪.注意:剪开正方体棱的过程中,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3.巡视,要求尽量剪得与别人不同.4.秀一秀学生所得平面图,根据情况补充全11种图形.5.要求学生操作后相互讨论并思考:同一种正方体纸盒沿不同顺序先后剪开棱展开的平面图形是否相同?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成平面图形,要剪开几条棱?6.投影出2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你能展开成下面的图形吗?试试看.1.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讨论.2.拿出小剪刀,每人沿正方体的棱按照自己的想法剪,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3.小组成员相互对照比较展开图的形状.4.各小组展示所剪得的所有不同形状的展开图.5.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不同,7条)第二问答案参考:(1)从剪的活动过程中得出结论.(2)由于正方体共有12条棱、6个面,将其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其面与面之间相连的棱(即未剪开的棱)有5条,因此需要剪开7条棱.(3)一条棱剪开后得展开图中小正方形的两条边,数一数展开图的外边线共有十四条边,因而剪开了七条棱.6.小组协作实验并交流.练一练:投影题目1.如图,哪一个是棱锥侧面展开图?2.如图,第一行的几何体表面展开后得到的第二行的某个平面图形,请用线连一连.总结:一些立体图形可展开成平面图形.3.下图需再添上一个面,折叠后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下面是四位同学补画的情况(图中阴影部分),其中正确的是( )A BCD4.下面这些图形中,能通过折叠围成正方体的是 .对其中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如何移动其中一个小正方形到新的位置使它能折叠成正方体?(1)(4)(3)(2)5.下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1)(2)总结:不是所有的平面图都是几何体的展开图.回答:图(3).因为图(1)是四棱柱的侧面展开图,图(2)是圆锥侧面展开图.2.3.回答:B .4.回答:(1)、(2)、(3).5.回答:(1)侧面数(4个)≠底面边数(3条),不能围成棱柱.(2)可以折成棱柱.(3)两底面在侧面展开图的同一端,不在两端,所以不能围成棱柱.探究:1.下面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每个面都标有字),你知道面“正”、“方”的对面各是哪个面吗?正方体展开图请一位同学按照投影样式标上字后到讲台上用透明胶粘贴成正方体展示给同学看,验证答案.2.如图,这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如果将它组成原的正方体,哪些点与点C重合?请一位同学按照投影样式标上字母后到讲台上用透明胶粘贴成正方体展示给同学看,验证答案.总结: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课后作业:1.请你将一个长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试画出展开后的平面图形并与同学交流.要求学生课后用研究正方体的方法研究交流.(不要求归纳所有情况)2.教材132-133页习题5.3中第A:3、4、5、B:6题.。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主要讲述了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原理,掌握如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并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对于复杂的折叠问题,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展开与折叠原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原理,掌握如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原理,掌握如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对于复杂的折叠问题,学生能够找到正确的折叠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展开与折叠的原理。
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加深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图片或者实物模型。
2.教学工具:准备白板、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教室环境:布置教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如折纸、衣物折叠等,引导学生思考展开与折叠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图片或者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呈现展开与折叠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尝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优质教学案-5.3展开与折叠(1)
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指导教学书主备人:魏兵役审核人:薛正喜使用时间:2015年月日课题展开与折叠(1)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展开、折叠,90﹪的同学能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2、85﹪的同学能想象并画出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能根据表面展开图判断、制作简单几何体。
重点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想象力。
难点想象简单几何体表面展开图形的形状以及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作业互批,错题标注二、感情调节展示一些漂亮的包装盒,思考他们是怎样制作的,展开之后是什么样的图形,以小组为单位将准备好的盒子展开成平面图形。
三、自学自学内容:课本P129 自学时间:8分钟自学提示:1、说出下列图形的名称,想一想它们的展开图的形状。
()()()()()2、图中纸筒纸盒沿红线或侧棱剪开,能展开成平面图形吗?会是什么形状呢?()()()()四、自学检测:1、如图,哪个是棱锥侧面展开图?2、如图,第一行的几何体表面展开后得到第二行的某个平面图形,请用线连一连。
知者加速:如图:一只无盖的圆桶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从侧面应该走哪条路径?五、小组合作:你能通过剪开正方体的某些棱,把你们的正方体纸盒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吗?并在展示板上画出你们组的展开图形。
思考:正方体展开图如何分类记忆?至少要剪开几条棱?六、当堂检测1判断下列图形能不能折成正方体。
在能折成正方体的图形上标上+1、—1;+2、—2;+3、—3分别表示对面2、下图需再添上一个面,折叠后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下面是四位同学补画的情况(图中阴影部分),其中正确的是()(A)(B)(C)(D)知者加速:画出无盖的正方体盒子的展开图七、当堂检测:《伴你学》P95检测反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苏科版5.3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4.教学策略:
(1)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几何基础和空间想象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反馈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3.教学拓展:
布置一些拓展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究展开与折叠的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几何素养。
(3)应用:设计实际问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巩固知识。
(4)拓展:设置难度较大的挑战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几何素养。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讨论、合作等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阶段测试,检测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能够运用直观几何和逻辑推理,分析并解决与展开与折叠相关的几何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展开与折叠的规律和性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呈现:
(1)介绍展开与折叠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它们的概念。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展开与折叠(1) 教案
初中-数学-打印版
图8
图9
图 10
5.试一试。 ①对于图 8 可以怎样移动两个底面? ②如图 11:a.把它折成立体图形后,是什么几 何体?b. 由此可得,该几何体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平面展开图吗?
初中-数学-打印版
初中-数学-打印版
图 11 三、小结。 1.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你了解立体图形和平 面图形的关系了吗? 2.一个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是否惟一? 三、【布置作业】 课本 P164 T1-2
初中-数学-打印版
课题
§5.3 展开与折叠
课时 2-1 授课时间
班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教学目标
教学 重、难点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 学习的经验。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 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3.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利用实物模型,发现并认识棱柱的一些特征。 难点:对棱柱性质的理解和空间想像的验证。
段画出五边形。
③把纸片对折,画出一个五边形和半个长方
形,再剪开。
(4)新问题的出现:教师拿出上底面活动的 分小组讨论。指名学生
五棱柱模型,故意不小心把上底面掉在地上,捡回 回答。
后错放对应边的位置,请求学生帮忙如何把上底面
装回去,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的方法。
(5)引导学生概括:只要对应边相连,都能
把上底面装回去。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图 1 的上
学生感受、讨论回答
旁注
图1 图2
初中-数学-打印版
初中-数学-打印版
(2)问题的出现:由于事先老师故意不告诉 学生怎样制作图 1 的纸板,使一些同学只能用“描 分小组讨论。 红”的方法,这样的棱柱过小,不易制作;也有些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1)》教案(苏科版)
5.3 展开与折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想象力。
难点:想象简单几何体表面展开图形的形状,由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形,想象其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充满好奇,他们非常乐意动手操作,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
小学已学习过一些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锥等基础知识。
因此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活动,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本课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采用多媒体演示与学生实物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用卡纸做成的正方体模型(用六个面拼成,胶带粘接便于展开)及圆柱、圆锥、棱柱、棱锥(只有侧面供剪开用),画出剪裁线的卡纸(图见图5),小刀,剪刀、胶带。
教师准备:墨水瓶盒(剪去多余部分),学生用的模型一套。
课件视频展台。
五、教学教程(一)情境导入T.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让你来选,商品能够入选吗?S.能。
T.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都离不开它的“外衣”——包装。
(放映几幅精美的包装盒的图片)。
你们想知道这些精美的包装盒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S.想。
T.(实物展示),那就让我们先来探索最常见的墨水瓶盒的设计秘密吧!(二)教师活动,学生观察,感受课题T.(演示墨水瓶盒的展开成平面图形与折叠围成立体盒子的过程)一只墨水瓶盒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反过来,这个平面图形也可以折叠围成立体盒子,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展开与折叠的奥秘。
(三)学生活动之一——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
T.放映问题:图(1)中纸筒纸盒沿红线或侧棱剪开,能展开成平面图形吗?会是什么形状呢?S .想象,猜测T .放映图(2),问题:把上面的立体图形与下面的平面图形用线连结起来。
S .口答T .生1的回答是否正确呢?请各小组拿出手中的模具按要求剪开并相互传看。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展开与折叠教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展开与折叠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展开与折叠》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学会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能够通过展开图还原立体图形。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于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参差不齐,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逐步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方法。
2.能够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能够通过展开图还原立体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方法。
2.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能够通过展开图还原立体图形。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和方法。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立体图形,如盒子、圆柱、长方体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展开与折叠。
2.准备展开图的示例,让学生能够参考和模仿。
3.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如打开折扇、折叠纸盒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展开与折叠?”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实物展示一些立体图形和它们的展开图,如盒子、圆柱、长方体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立体图形,尝试将其展开成平面图形。
5.3展开与折叠(1)
图3 这样总共 11 种。 图4 下列图形是某些几何体的平面展开 出示习题,学生练习 图,先尝试猜想这些几何体的名称, 哪个图形是棱锥的侧面展开图? .... 然后用纸将这些图形复制下来, .. 折叠 验证你的想法。 .. 展开积极的思考 和激烈的讨论, 通 过开放题的研究, 意识到自己在学 习中的自主性
正方体展开的 11 种图形
板书设计
情境创设 1、 2、
例 1:„„
例 2:„„
习题 „„
„„ „„
„„ „„
„„ „„
作业布置 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展示了新课改,体现了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通过实物的折叠和展开两种操作活动,感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 用于生活,并接受了实践是检验真知的标准。 通过简单图形的粘贴和折叠,学生接受了简单图形是复杂图形形成的基础, 也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下面这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 个棱柱吗?先想一想, 然后动手折一 折。 ⑴ ⑵ ⑶ 如图所示是一多面体的展开图形, 每
课后练习,让学生自己准备模型
准备模型,练习
A B E F C D
个面都标有字母, 请根据要求回答提 问:
(1)如果面 A 在多面体的底部,那 么面 在上面。 (2)如果面 F 在前面,从左面看是 面 B,则面 在上面。 (3)从右面看是面 C,面 D 在后面, 面 在上面。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课 题 5.3 展开与折叠(1)[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将几何体展开成展开图,利用模型将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 展开图中,多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的判断 教 教学内容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思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 5.3 展开与折叠(1)教案 苏科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七年级数学上册5.3 展开与折叠(1)教案(新版)苏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七年级数学上册5.3 展开与折叠(1)教案(新版)苏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七年级数学上册5.3 展开与折叠(1)教案(新版)苏科版的全部内容。
5。
3展开与折叠(1)教学目标1。
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能根据展开图形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2. 熟练掌握简单多面体的平面展开图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简单多面体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简单多面体的平面展开图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一预习展示二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具准备:一个圆柱形纸筒,一个圆锥形冰淇淋纸筒,小剪刀。
思考:人们是如何将平的硬纸板做成漂亮的正方体纸盒的呢?【探索新知】⑴沿虚线展开圆柱形纸筒的侧面,得到什么平面图形?⑵沿虚线展开圆锥形冰淇淋纸筒,得到什么平面图形?⑶展开圆柱,得到什么平面图形?⑷展开圆锥,得到什么平面图形?教师检查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教师学生思考口答。
学生尝试总结。
三问题置疑分层训练1、如图,哪一个是棱锥的侧面展开图?2、下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吗?3、“我”、“们”、“爱”、“好”、“数”、“学"的对面各是哪个面?4、如图:一只蚂蚁从圆柱上的点A绕圆柱爬到点B,你能画出它爬行的最短路线吗?【当堂反馈】1、下面几个图形是一些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你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体的名字么?指导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
(学生讨论后作答。
观察思考,总结.学生独立完成。
七年级数学上册 5.3 展开与折叠(1)(教师版)教案 (新版)苏科版
案(新版)苏科版
课题:§5.3 展开与折叠(1)
姓名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挥讨论等方法,认识多面体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
2、能想象和判断几何体的展开图;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图。
3、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概念,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将几何体展开成展开图,几何体展开图中,能识别多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 准备一把剪刀,
2.做一个硬卡纸正方体(边长8CM)。
圆柱,圆锥(高8CM)
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
3. 下面几个图形是一些常见几何体的
()()()()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把下列立体图形展开,看它的平面展开图是什么样子的?
活动二用剪刀把桌上的正方体纸盒按任意方式沿棱展开,你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展开图?比比哪一小组的展开图更与众不同。
归纳:1 2 3
三.课堂小结
1.立体图(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的展开
2.圆锥的展开图是由一个和一个形组成的图形。
3.球体能展开吗
4.下面每个图片都是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是正方体展开图的是()
课堂反馈
经典例题批注,分析
一只虫子从圆柱上A点处绕圆柱爬到B点处,你能画出它爬行的最短路线吗?
1.。
七年级数学上册 5.3《展开与折叠(1)》教案 苏科版
5.3展开与折叠教案姓名班级一、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挥讨论等方法,认识多面体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
2 能正确判断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
3 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概念,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将几何体展开成展开图,利用模型将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是重点。
不用模型,展开想象,由展开图怎样叠成几何体。
展开图中,多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的判断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一)学前尝试1.圆柱的的展开图是。
2.三棱锥的展开图是由个形组成的。
3.圆椎的展开图是由一个和一个形组成的图形。
(二)新知探究(1).如图在各个棱处标有编号的正方体,从编号2的棱开始按任意编号顺序随意剪开一些棱展开成平面图形。
2 1思考:同一种正方体纸盒沿不同顺序先后剪开棱展开的平面图形是否相同?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成平面图形,要剪开几条棱?下面的图形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吗?(2)这些图形哪些是一个几何体的展开图?这些图形哪些不能折叠成几何体?(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长安中学 5.3展开与折叠作业 姓名 班级1 .下列图形中不可以折叠成正方体的是 ( )A B C D2.一个同学画出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的一个部分,还缺一个正方形(如下图所示),请在图中添上这个正方形。
3.一个无上盖的正方体纸盒,底面标有字母A ,沿图中的粗线剪开,在右图中补上四个正方形,使其成为它的展开图。
4.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如图所示,则正方形4的对面是正方形 。
(第4题) (第5题)5.如图所示是一个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请把8,-3,15分别填入余下的四个正方形中,使得按虚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6.如图所示的立方体,如果把它展开,可以是下列图形中的 ( )A B C D7.在右图所示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中,确定正方体上的点M 、N 的位置。
1234563-8 15D C BA8.下列图形是正方体的展开图,还原成正方体后,其中完全一样的是( )(1) (2) (3) (4) A .(1)和(2) B .(1)和(3) C .(2)和(3)D .(3)和(4)9.一个正方体的骰子,1和6,2和5,3和4是分别相对的面上的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展开与折叠(1)》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将一些几何体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的实践,体会几何体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有些几何图形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
2.能想象并画出简单的几何体的展开图 情境导入:
活动一: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
1.拿出圆柱形纸筒,要求学生:沿圆柱形纸筒上所画虚线展开。
问题1:圆柱形纸筒的侧面是一个 图形? 拿出圆锥形冰淇淋纸筒,要求学生沿虚线展开。
问题2:圆锥形冰淇淋纸筒的侧面是纸盒展开,得到什么图形? 活动二:几何体的表面展开 1.展开正方体纸盒。
(1)各小组拿出正方体纸盒,你能通过剪开某些棱,把它展开成一个各面连在一起的平面图形吗? (2)想一想,数一数:要剪开几条棱,才能把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2.展开后的折叠。
如图1、2,它们能折叠围成正方体吗?
生生互动:
1.出示练习图(3):用线段将几何体与能围成它们的平面图形连结起来。
2.如图(4y= . 师生互动
3.如图所(1)如果面A 在多面体的底部,那么面 在上面. (2)如果面F 在前面,从左面看是面B ,则面 在上面.
(3)从右面看是面C ,面D 在后面,面 在上面.
图(3)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图(1) 图(2)
4.如图所示图是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折叠成一个长方体,那么与字母 J重合的点是哪几个?
课堂检测
1.圆椎的展开图是由一个和一个形组成的图形。
2.下列图形中不可以折叠成正方体的是()
3. 下面几个图形是一些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你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体的名字么?
()())
()()()()
4.下列平面图形中不是棱柱展开图的是()
提补作业:
1.圆椎的展开图是由一个和一个形组成的图形。
2.下列图形中不可以折叠成正方体的是()
A
D
B C
3.如图,是一个正方体包装盒的表面
展开图,若在其中
的三个正方形A、B、C内分别填上适当的数,使得这个表
面展开图沿虚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
反数,则填在A、B、C内的三个数依次是( ).
A.0,-2,1
B.0,1,-2
C.1,0,-2
D.-2,0,1 4.找出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
解:相对的面有: 与 ; 与 ; 与 ; 5.正方体有三种不同放置方式,问下底面各是几?
图(1)的下底面是 ;图(2)的下底面是 ;图(3)的下底面是 ;
6.下面各图都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若将它们折成正方体,•则其中两个正方体各面图案完全一样,它们是图 与 图 .
7.如图所示是一个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请把8,-3,15分别 填入余下的四个正方形中,使得按虚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
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8.一个无上盖的正方体纸盒,底面标有字母A ,沿图中的粗线剪开,在右图中补上四个正方形,使其成为它的展开图.
9.马小虎准备制作一个封闭的正方体盒子,他先用5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制成如下图所示的拼接图形(实线部分),经折叠后发现还少一个面,请你在下图中帮助他用■画出来.
10.一个同学画出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的一个部分,还缺一个正方形(如下图所示),请在图中添上这个正方形。
3-8
15
11.下列图形是正方体的展开图,还原成正方体后,其中完全一样的是( )
(1)
(2)
(3) (4) A .(1)和(2) B .(1)
和(3) C .(2)和(3) D .(3)和(4)
(选做题)
12.一个正方体的骰子,1和6,2和5,3和4是分别相对的面上的点。
现在有12个正方形格子的纸上画好了点状的图案,如图所示,若要经过折叠能做成一个骰子,你认为应剪掉哪6个正方形格子?(请用笔在要剪掉的正方形格子上打“×”,不必写理由)
1
2
34
5
6
12
3
456123
456
123
45
6。